大平梁的乡愁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iu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大平梁的乡愁散文(共含8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平梁的乡愁散文

篇1:大平梁的乡愁散文

大平梁的乡愁散文

在我出生的山村里,坐在自家的土炕上隔窗就能望见一座大山,叫大平梁。它只是叠嶂起伏的六盘山脉中一个不算小的山头,高高地耸立在那里巍峨不动,却承载了故乡祖辈几代人的梦想。一条从村子里蜿蜒而上到山顶的小路,过去是被上山放牧的牛羊踩踏而成,后来村民为了种庄稼方便又略加修葺的泥泞土路。顺着山路爬上山顶,就可以看到山的另一面还是山。在两山之间,夹杂着一块很大的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这里草木茂盛,野花盛开,百鸟啾鸣,静美怡人,这就是大平梁的腹地了。

由于大平梁的独特地理优势,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我童年的放牧经历大都在这儿发生的。那时放学后或假期,就会和村里的同伴赶着牛晃晃悠悠地来到这里,牛自由地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和青草,我躺在树下的青草地上自由地做着深呼吸。等着老牛的肚子胀到圆鼓鼓的,就去折个树枝抽打着牛背,踏着昔阳的碎光回到村子里。有时放牧带上镰刀斧头绳子,牛吃草的空隙,去林子里砍上一捆柴禾,或再割一捆青草。柴禾就用拧条捆扎后绑上绳子,拽在牛屁股后面在地上拖着走,青草就让牛驮运着。牛拉着柴禾回家时全是下坡路,吃饱肚子的老牛一兴奋免不了一路小跑,柴禾划拉在地上勾起一路的尘土和狼烟。站在山顶望去,绝对是昔阳下一道不同寻常的风景。

三十年前的大平梁,如一位仁慈的老者不悲不亢,用它宽厚的胸怀,接纳着这个村庄的变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据说在更久远的年代,是出了名的商贾云集、宗教名流生长的地方。狭长的地域内住着几百户人家上千口人,百分之九十的人家全是一个姓,其他杂姓比例很少。在我的记忆里商贾名人,确切地说:我的宗族里的这些知姓不知名的英雄有多少,我没有去认真地考究过。但记忆非常明晰的是:那些当年门庭若市,有门宦遗风的商贾大户的.住宅,是用青砖青瓦盖的高大气派的老古董房子。这些房子的门窗都是用上等木头做的,刻画的复杂纹理图案和曲折拐弯的结构告诉人们:这个家族曾经很有钱!这些木板房子造型独特,和周围低矮的土坯房相比,显然鹤立鸡群。我见到的房屋主人都不是想象中有钱大户人家的形象。要么老人留着花白的长胡子、拄着拐杖弯着腰、走起路来哼哼唧唧,苟延残喘。要么他们的后代瘸腿、耳聋或者是哑巴,反正都不精明。这个家道从何时衰败到这个程度也是不得而知。也许正应了古人的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已。

命运总是在交错中时来运转。

从小穿着开裆裤的我,乐奔在村子里的大小巷子,干着童年凡能干尽的坏事:打过架、挨过打、翻过墙、被狗咬过、偷过东西、草窝里睡过。当时村子里最遮眼的风景就是:家家院落里的石头围墙。走进这个村子,就发现处处都是石头,家家都有石头墙。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年代,唯有石头不需要花钱和票证购买。农民们劳动之余,从河道里捡来就那么随意地摆放着,日积月累就堆积成了墙。于是石头墙感受和造就着这个村落的真实与古朴!就这样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子,造就了我的童年少年梦。至今想起那些早已过世多年的老人,以及村子里曾经发生的事儿,如醇香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留给我骨子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以至于让我梦了多少回,每每想起也如春风拂面。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乡愁吧!

大平梁山下的河水如玉带,哺育着河的子子孙孙。这条河就是——泾河。

而今,随着“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的实施,大平梁山下的泾水龙潭正在换发新姿。泾河水畔的旅游小城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无疑大平梁成了老龙潭和泾河源头的绿色天然屏障。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这里的生态环境比原来更好。牛羊不上山,人们也不需要再去砍柴过日子,那条通往山上的土路依然故我有点冷清,好似在诉说着历史。

一晃二十多年了,我再没有去过大平梁。

去年夏天,我冒着烈日,闻着花香,看着风景,独自去了一趟大平梁。

看到大平梁的生态植被比原来好的多,当年能睡觉的青草地不见了,而是近一人深的蒿草。原来那些半山腰上的层层俊美梯田也看不到了,到处是被野猪啃噬的裸露大坑。蚊子见了陌生人,嗡嗡的在耳边吵个不停。站在大平梁顶上看村庄,红砖瓦舍,绿树掩映,虽然少了几分记忆中的苍凉淳厚之美,却多了几分宁静与安详。

回到村里,寻找那几处记忆中的旧木板房子。看到的是这几处房子东倒西歪,裸露着屋檐,早已破旧不堪。房子的主人早已搬迁到新农村了。

回头发现邻居家几个闲聊的小媳妇躲在绿树映照的墙头上,望着我偷偷地笑呢……

篇2:经典散文乡愁

时光被写进了书卷时,才感到了岁月的离愁里有那么一种刻骨的情节刻在了心里。那就是乡愁。

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天里,家乡的一切都在魂牵梦绕里,是如此的真切,没有离开过心里。

在触景生情时刻,会不可遏止的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想起曾经肥沃的原野,那里留下奔跑的身影,还是如此诱惑着成长的人生。

谁都知道再也不能往复家乡的旧貌,可是心里还是如同小孩子一样萦怀的幻想着,再踏上家乡土地的时候,一定去找一找曾经过去自己的样子。

曾经无数个日夜,泪水涟涟的想着小土房里的温馨,想着妈妈曾经年轻的容颜,呵护儿女的付出,是那样的备至。

那一片富饶的小山上,给与的快乐是任何东西不能比拟的,每个季节变化的色彩丰美,沐浴了身心。

学校的快乐时光,跳跃着活波的气息。想起小时候被调皮的同学欺负时的无助,到如今还耿耿于怀。

小学的时候, 曾经和一个男同学一个桌子,记得他姓赵,长得壮实,他妈妈是老师,他自己也觉得优越,对我不客气的欺负。他把桌子画的一道杠,如果有一点过界,他就会用笔顶我胳膊。借我卷笔刀拿去了就不给,我急了就会哭。

而他看到我哭,他就越不给。小学的时候就会胆怯,怕哪个时候又被欺负到,有时候就不想上学。

不知不觉的长大里,淹没了那些苦涩的过去,自信伴随着思想成长了青春。

同学们在告别校园的 依依不舍里奔赴社会。人生的又一个舞台打开了大门。

家乡的人们质朴,为新一代的人打了一个好的地基。让我擎着灯盏出发时,不会忘记根本。

山上的矿井永远闪亮着灯光,没有怨言付出的矿山人,付出的辛劳,功劳簿上没有写,他们还是把生命无私的奉献在了那里。

记得家里不远的房子前面有一小间平房,十几平的土房里住着一个荣军,这个老人一辈子没有结婚,享受的待遇很高,没事时候领着弟妹们去伯伯的家里,他会拿出好吃的,给我们讲他当兵的故事。

他家后房沿很矮,他时常把豆腐腌制了以后,切好了放在盖帘子上面,我在放学的时候,会架不住诱惑,去拿一块放在嘴里,感觉非常的香,又感到对不起伯伯。

终于,有一天向伯伯投案自首,而伯伯听了哈哈的笑着,说;“我那个豆腐干就是给馋猫吃的。”

而今,再也找不到那些熟悉的身影,他们只是在梦里呈现着朝气蓬勃的样子,没有离去。

而今,再也找不到那样好吃的豆腐干,找不到那样温馨的气息。那故去的身影却留在了寻找家乡的故事里。

有人说:“身在它乡皆是客。”说的就是一种情结吧,也许,生命里的情结一大半是留在了家乡的追忆里。

我的乡愁啊,谁会记忆起呢?如果不是家乡的故人,怎么会知道刻骨的思念是什么样的滋味呢?

我的乡愁里,一半是给记忆里曾经的,一半是给今天脚步的'。带着这样的厚重,才能够不会忘记曾经抚育长大的家乡,让我在不断的告别里相遇自己。

篇3:经典散文乡愁

那条阡陌小径,是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不知有多少的村里人带着梦中的希冀,告别亲人走出那个装满乡情记忆的小村庄。开始步旅心中梦想的征程。也就在那时一丝丝乡愁已缠绕心中,还浑然不觉。乡径两旁的责任田依然是翠绿成行,生机葱茏。路边的紫丁香依然的芬芳四溢迎接着往来的人们,而家乡的那条乡径见证着岁岁年年外出与回归的游子,风雨无阻。

岁月更迭,几年的异乡漂泊,曾经的悔恨,曾经的希望,一次次地交替占领着飘浮异乡飘客的心,一次次地最终放下了归乡的思絮。每每心底好累的时候,那温柔的乡愁便会霎时涌起,犹如潮水冲洗着孤寂的心海,埋没烦恼,轻轻地舔舐着伤痕累累的心痕,抚慰疲倦的心灵。这时的乡愁彷如是避风的港湾,好是温馨。

还记得春天里小菜园的第一茬韭菜割下来时,总是很期待妈妈烙的韭菜盒子,那是记忆中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还依晰记得放暑假时,常常相约同伴去黑龙江坝子上边小丛林里采集野果子,野葡萄、臭李子、野核桃,还有红红的酸酸丁……许许多多的美好的快乐如今只能停留在记忆的纸笺中,停留在深深的脑海里。那是乡愁呀,好似一根无形的飘带,系着带着亦苦亦甜的怀念。

今年的雪入冬以来就下个没完,到了年关岁末还依旧就没个消停。凝望窗外扑簌簌下得雪花心情有些寂寥与无奈,在外打拼一事无成,总觉无颜回乡拜见父母,却怎抵的那份热切盼归团员的父母牵挂之情呢!雾霾与雪的加重似乎也未阻梗游子返乡的心切。思乡的人们知道,就在家乡的村口,有亲人在翘首凝望。即使一路等车转车的颠簸,也要回到阔别几载的家乡。圆一个踏实人之常情,回家和亲人一起过个年。

如今横卧游子面前的是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昔日乡径不见踪迹。但它却深深地印在岁月的相思里。依然迎送外出和回归的游子们。年复一年又一年记载着无数感人的乡愁情韵。

记得曾在异乡最失落时在日记里涂鸦几句:“飘落异乡心独潸然,掬起一捧。清冽村前河塘水,温润浓浓恋乡的心田。深情翘望蓝天云端,聆听娘亲长长的呼唤。倾泻那满是乡愁的记忆。触摸那厚厚的石磨盘,碾碎旅途寂寞的思念。

乡情呦,是一首古老的歌谣,醇厚绵绵,萦绕梦牵。眷顾相随远行儿女们,传唱着四季不断的乡心歌谣。”

乡情是乡愁里的最美的的风景,是乡愁里最难忘的记忆。历经岁月风雨的摧残,乡愁却越发的浓郁,越发的眷顾。

的春节临至,想念不如相见,背起行囊回家过年吧,今年的新年不会再孤寂。这是给自己和父母最好的礼物。乡愁暂离身旁。

篇4:乡愁散文

每年,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时候,天南地北的游子便开始聚集行动起来,跨越多个城市,赶赴几千年文明流年下来的古老传统节日。只为一场亲情的团聚,一份友情的欢庆,一个家的温暖。

俗语说:过了腊八便是年。人们开始紧锣密鼓的置办年货。菜市场里人声鼎沸,鸡鸭鱼肉贩档前,人们东挑西选大肆砍价;商场里客流如潮,争相选购衣裤鞋帽各式糖果,还有那各式大红对联与红包。走在路上,你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喜悦之情以及浓浓的年味。

记得儿时家乡过年的情景。腊月二十三这天,父亲说是灶王菩萨的升天之日。父亲一大早起身准备。父亲将一块四方形的肥腻猪肉清水煮熟,就是俗称的刀头肉,整齐的放在碗里,再煮上一只公鸡,把公鸡雄赳赳气昴昴的站立式放在盆里,配以其他各类香喷的肉菜,一碗白酒,摆在灶台前,焚香点蜡,烧上几刀纸钱,父亲口里念念有词,贿赂灶王菩萨吃喝高兴上得天去之后,感念人间对他的恩好,保佑主人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红火安康。仪式过后,我问父亲,这些菜我们可以吃吗?父亲慈爱的说,当然可以,灶王爷吃过的东西,可是高级贡品,吃了以后家里生活富有,顿顿有肉吃,不会挨饿。

祭祀完灶王菩萨,便开始打扫屋子。母亲拿出砍刀,去得竹林砍回一根手腕粗长长的竹子,削去长长竹竿上多余的枝叶,留下竹头枝叶备用,再用麻绳简易绑成扇尾状。母亲用衣服简易的捂住口鼻,再将我赶出屋子,然后用竹竿在屋顶、墙面,家具上细细扫动,蜘蛛网、灰尘便纷纷掉落下来,地上铺满厚厚一层黑色的脏尘。母亲这时便叫我清扫地面。我嘟嘟囔囔的不满,问母亲,为啥用竹竿的时候不让我来?母亲说:那你来试试能不能拿起这竹竿。我兴奋不已,捡起竹竿学着母亲的样子在外屋檐上来回清扫,一会儿便累得一身冒汗,拿竹竿的手也抖动起来。原来,清扫屋子是项体力活,看似简单,实则辛苦。多年以来,每次清扫,母亲从未说过。

家乡的春节,有一道菜是必须,酥肉。酥肉,可零嘴吃,可煮汤,可蒸其他配菜。家乡的做法,将酥肉切小与豌豆尖叶同煮,其汤色泽黄绿,清香四溢。蒸菜,一般蒸芋仔,大的芋仔切小,小的芋仔则整只,放于碗底,铺上酥肉,放入蒸笼大火蒸熟,男女老幼皆爱吃。母亲买回新鲜上好的瘦肉,切成宽度适中的条或片,打上鸡蛋,搅匀,再掺上自己生产的薯粉,让薯粉与肉充分结合。肉发上三五分钟,锅中倒油,油要多,大火至油沸腾,将有薯粉的肉一块块放入油锅内炸,炸至金黄色再捞出。每每此时,我坚定的站在厨房,守候着一块块酥香的肉,这块看看,那块瞅瞅,拿出一块来,趁母亲专心油炸之时,迅速塞进嘴里,香嫩的肉在嘴里翻滚开来,瞬间感觉幸福爆棚,那味道终身难忘。

准备着准备着,春节便来了。

年三十。父亲母亲很早就起床准备。肉,鱼,菜,缺一不可,瓜子、花生、甘蔗、糖果定不能少。鱼:代表年年有余;瓜子:代表呱呱叫;甘蔗:代表节节高;糖果:代表甜甜蜜蜜;苹果:平平安安。父亲母亲在厨房里欢快的忙碌,时而叫我洗葱蒜,时而让我洗碗碟。我欢喜的将瓜子花生糖果装在新衣服兜里,随时随地摸出来,一颗接一颗的送入嘴里,香味、甜味弥散。高兴啊,一年之中最开心的日子就是这天。中午时分,父亲将做好的饭菜搬到门前空地上,摆上鸡鸭鱼肉、糖果,点心水果,点上香烛,祭拜天地神灵,祭拜祖宗,祈求保佑。这,是年俗。再放上一盘鞭炮,中午饭便开始。午饭吃的越久越好,象征着长长久久。若偶有过路的乡邻, 母亲便好言留下吃上一口饭菜,寓意来年人丁兴旺。午饭之后父亲开始贴对联,贴门神。父亲在对联纸上抹上一层浆糊,唤我在门外看着两边是否对称,我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对着父亲指手画脚:上一点,诶,对一点点。

晚上,年夜饭。父亲拿出高梁酒来。自己倒上一杯,再给我们象征性的倒一口。父亲感慨:又是一年啦。我们齐齐站起来向父亲敬酒,祝福父亲身体健康,感谢父亲一年来的付出。母亲在一旁红了眼,泪眼婆娑。是的,一年过了又一年,儿女们自顾自的成长,迟早离开,而双亲早已白发。其中的操劳心酸,岂是酒后言语说得完?母亲起身去了厨房煮汤圆。汤圆里有事先包好的硬币,仅一枚,家乡传统谁若有幸吃到,便来年一切顺利,生意红火工作顺利学业有成。那一年我吃到了,那一年考上大学。饭后,全家人围着一个大盆洗脚,洗脚水里有柏树丫,听父亲说是辟邪驱魔之意。

家乡还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偷青。洗完脚之后,家家户户便出动偷青,即:偷人家菜地里的青菜。一般偷豌豆尖,顺利偷得回来,第二天可以利用起来煮汤。偷青这个习俗源自哪里,不得而知,自懂事起便知道父亲一直保持着习俗。偷青之时,不可以被青菜主人家抓住,若是抓住则来年运势不佳。乡邻间都是和善友爱的,对于偷青之事即便明知菜地受损也不会刻意抓人,谁都想顺顺利利不是吗?

守岁。就是旧年的最后一晚上不睡觉,有对如水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又有对来临新年寄以美好希望的意思。家乡将守岁称之为“照年光”,将家里每一盏灯都打开,整晚照亮。我把照年光这个说法理解为,新的一年里照亮前路。父亲来来回回在屋子里踱步检查,确保每一盏灯明晃晃的照亮各个角落。我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此刻,房间最光亮清晰,书本,衣物,床,心爱的小物件,我触摸它们。心里许下:以后,我的房间要大要宽敞要光亮。

零点时分。屋外噼里啪啦爆竹声响起,震耳欲聋,烟花腾空而起,炸开各色形状。天际红彤彤的,硝烟味弥漫开来,邻居们互道:新年好,孩子们欢快嘻闹,整片大地淹没在喜庆的氛围中。我终于熬不住夜的漫长,欢欢喜喜睡去。再见过去。明年,会更好。

家乡的春节,才是纯正的春节。

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过个团聚欢喜的春节。

我在羊城忙碌着生活,奔走于工作与家之间。春节来临之时,我学着父亲母亲的样,准备腊味,准备点心水果还给自己添置新衣。公司工作结束之时,幸得八天假期,我以为可以回到惦念已久的故乡,走一走儿时路过的每一个角落,看一看儿时给我糖果的每一位亲人,约一约儿时一同上学的小伙伴,无奈返程工具迟迟未至,只得作罢。

今年的春节很温暖,穿着轻盈起来,我把新衣从衣柜里拿出来,美美的穿上。我把自己认认真真的打扮喜庆,走出家门,路上空空荡荡,阳光也懒洋洋,商场里单曲循环的放着恭贺新年,我买下一支红酒。辞旧迎新的晚上,我慵懒的坐在沙发上,开着明晃晃的灯,看着央视春晚,喝着醇香的红酒,思念着一些人,守岁。

春节, 浓浓的美丽的乡愁。

我是异乡孤独客。

篇5:乡愁散文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乡愁,是一种熟悉而陌生的莫名,总在夜的最深处,敲打着游子的心。

故乡,是一段永难割舍的回忆,因交织着单纯而美丽的童年,更显风致。

童年的故乡,荷叶田田、微风徐徐、青草依依,毛茸茸的狗尾巴草随风荡漾,在夕阳下画出一个浅浅的弧形,蒲公英的种子随着马尾辫女孩的吐气,洋洋洒洒飘散到天际,一对敏捷的燕子用嘴衔着新泥,飞到一座青瓦白墙的小屋里,屋子里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给她的孙子和孙女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天仙配》:从前,王母娘娘有七个女儿……

童年的春节,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欢欢喜喜,漂亮的新毛衣带着骄傲的神情,不情愿地套在我们身上,没被抚顺的倔强轻轻扎着我们稚嫩的肉体,爷爷一手牵着姐姐一手拉着我,走过几条被竹影淹没的羊肠小径,上街去赶集,街上人头攒动,家家户户都焕然一新,门口贴着火红的对联,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门前叫卖着各种生活必需品,有腊肉、板鸭、香肠、金桔等等。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各种娱乐设施,打气球、套圈、捞金鱼等等。我见到套圈的就走不动路了,缠着爷爷非要玩一把,爷爷拗不过我,只好让我和姐姐玩,最后套到一个陶瓷做的小兔子。

走着走着,见到打气球,又走不动了,看着别的小朋友哭闹着被爸爸强行抱走,我也有了视死如归的胆气,爷爷拗不过我,只好让我和姐姐玩,瞄准开枪,一个气球应声炸裂,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好不热闹。玩累了,又缠着爷爷买麻辣串吃,一手一串吃得满嘴都是油渍。逛累了,回家后,有奶奶精心烹制的美食,夜里,看着邻居放着绚烂的冲天炮,羡慕不已。

童年的走亲访友,可谓热闹非凡,光小孩子就有七八个,我们混在一起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打沙包等等,常常不知疲惫,忘记可口的美食。当然,还有亲戚们悄悄塞给我的大红包,总能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童年的春节,渐渐远行,异彩纷呈的春节时光,被麻将桌占据,也许是成熟替代了幼稚,也许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慢慢麻木了对快乐的感知力,如果春节都过得索然无味,也不指望日常生活能好到哪里,好好思考一下吧,忙碌的成人,什么才是生命最本质的东西。

篇6:乡愁散文

我常常想起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槐树,想它香甜月白的花,想它郁郁葱葱的绿,想它带给我的欢愉时光。

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批了宅基地,父亲倾其心血盖了四间平房,平房盖好后,就在门口种下了这棵槐树,父亲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也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姐弟仨也先后大学毕业,立业成家。

春天,槐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清香甘甜的气息,满树黄白色的花朵一串串、一簇簇地挂满枝头,一幅丰收喜悦的景象。嫩绿的羽翼般的叶子衬托着晶莹剔透的蝶形花朵,煞是好看,而槐花那甜丝丝的味道早已让我的味蕾蠢蠢欲动。个子不高的我,便偷偷地拿起家中长长的钩子,折下槐花开得最盛的枝条,叫弟妹一起捋槐花,一边捋一边抓上一把塞进嘴里,尽情地吮吸着甘甜的汁液。父亲看到那些被折断的槐树枝,总是皱着眉头,我知道父亲心疼他的树。但不谙世事的我们,总是把槐花当成天然美食,让母亲蒸槐花、做槐花馅包子。

夏日的午后,酷暑难耐,槐树高大威武的枝干、茂密浓郁的绿叶洒下大片的绿荫。母亲便会拿来一条大竹席铺在树下,我和弟妹就争先恐后地抢占自己的地盘,躺在树荫下,听着蝉鸣、和着微风,香甜地睡着了。

深秋时节,满树金黄的叶子片片飘落,宛如一群群黄蝴蝶迎风起舞,我追着那些黄叶玩耍。在家门口的路上,早已铺满了厚厚的黄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放学归来的我,望见那一片黄色,便欣喜若狂地奔过去,摸着槐树的身躯轻轻地低语,倾诉自己的心思。

冬日,槐树的叶子落尽,光秃秃的槐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寒风中,等待着亲人回家。

前段时间回老家,我远远就望见了大槐树,它依然威武雄壮,守卫着家。

篇7:乡愁散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到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所指桑麻,虽然泛指农人稼穑,但唯独提起桑麻,可见麻这种作物在农耕社会里的重要地位。

麻,曾经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作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故乡早已消声灭迹。现在,无论市民、村夫,还有几人识得农麻?像我年逾古稀,曾经的农家子弟,农麻也只存于少年的记忆中。

麻,属于经济作物。不是食粮,却有广泛的用途。在我少年的记忆中,生产队大田里,大面积,棵高叶阔的,被称为苘(QING)麻;长在农家自留地里那小面积的叶窄茎直的叫好麻。苘麻的茎皮纤维粗糙,用于编制绳索、麻袋。好麻的纤维纤细、结实,常用于做鞋纳鞋底或捆绑那些耐磨的器物。

夏天,绿色田畴里那成片的苘麻地,是农家孩子的乐园。放学后,把破旧的书包仍在地边,摘片厚实、椭圆的麻叶顶在头上,挡住火热的日头,踮起脚尖采摘苘麻顶上半球形的麻果,剥开鲜嫩的麻果皮,里边漏出乳白色的排列整齐的麻果仁,吃到嘴里,甜甜的,脆脆的,吃了还想吃。孩子们也知道,过几天,麻果仁由白变黑,成熟了,就不能再吃了。那年月,常年填不饱肚子的农家孩子,在地里,见了啥庄稼,都敢尝尝,只要能填饱肚子,都是好东西。

秋天到了,苘麻由绿变黄,大人们将成熟的苘麻割下,捆成捆,放在在村南那条河里,上边压上大石头,这叫沤麻。大约两个集日(10天)后,麻杆表层腐烂了,麻沤好了,接下来的程序就是剥下麻杆上的茎皮,洗净、晾干备用。当人们把沤好了的麻拽到岸上时,那群脱水的小鱼开始挣扎着钻出麻捆,往水里逃。瞄准时机,孩子们一拥而上,手拿把掐,各显捉鱼身手。社员们一边看热闹,一边提醒“注意,别掉到水里,喂了王八!”剥麻,那是又臭又脏的活,没啥好看的,不管我们的事。带着战利品回家喽!今天晌午,野菜饼子就小鱼,美!

那年冬天,班主任给同学们下达了一项艰巨任务―――每个同学交2两麻,准备结一条拔河绳,替换下原来班里那条已经结了三个疙瘩的旧绳子。孩子们都犯了难:生产队的苘麻剥好晾干后,锁在库房里了,社员们要用这些麻结绳,做牛拉犁,马驾车的绳套,从不给社员分。各家各户在自留地里收获的好麻,因为播种的面积小,产量低,谁舍得拿出来?放学后,我和妈商量,妈说:“咱家好麻不过一斤,还得给你们做鞋,总不能光着脚上、学吧!”我无言以对。第二天我沮丧地背起书包上学时,大我8岁的二姐从半路追了上来,她从身上取出一个小包,递给我,“去交差吧!”“妈知道吗?”“不知道。”后来妈发现麻少了,举着笤帚疙瘩审我,”是不是你偷了”。没等我坦白,二姐夺下妈手里的家伙,平静地说,“我送人了,”结果我躲过一劫,二姐挨了一顿骂。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随着科技的发展,故乡传统的苘麻、好麻等农麻逐步被淘汰。麻,这种古老的农作物的使用价值,渐渐地被塑料、化纤、尼龙替代。无论从实用还是从成本考虑,这些替代品性的性价比都远远超过了农麻。所以,农麻退出农作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社会总是要向发展的,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每当我回忆起少年岁月,故乡那些与农麻相关的萦怀往事,会顿时涌上心头:那片青绿的麻田,甜甜的麻果,从沤麻捆里蹦出的小鱼,操场拔河的那条粗粗的绳索……这一切,都已化做浓浓的乡愁。

篇8:乡愁散文

我之喜欢薄荷饼,源于儿时。肚子饿了,吵着妈妈要吃的,妈妈无奈,吩咐我到院落东的墙角下,摘几片薄荷叶给她--这是她答应给我烙薄荷饼的前奏。于是我便欢呼着向那几株薄荷跑去,采上七、八片巴掌大小的薄荷叶儿,兴冲冲地向已在厨房和面的妈妈交差。妈妈又吩咐我把薄荷叶洗干净,于是我就它把放到脸盆里的清水里,仔细地把那深绿色的、边缘有着锯齿形的薄荷叶面上的尘土洗去,然后交给妈妈“验收”。看到妈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放出话来:“洗得干净,一边等着吧!”就知道快吃上薄荷饼了。

不一会,厨房那边飘来烙饼的香味,令人馋涎欲滴。赶紧到厨房,看到妈妈已烙好了几个黄澄澄的饼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上一个烙饼就咬。“真香呀!”一边吃,一边啧啧称赞。的确,这饼子由于面粉中掺和了精盐和切碎了薄荷叶,经油一炸,外表颜色像那煮熟了的黄蟹壳,即通常人们所称的“蟹壳黄”,挺好看的。而且,它还未到口,薄荷的香气就先飘进鼻孔,使你陡生食欲。及至吃到嘴里,那薄荷又是别样的清香,和着淡淡的咸味、慢慢咀嚼脆酥的面皮,真是好吃。趁妈妈不注意,我又悄悄拿了两个饼子揣在衣袋里--捎给和我同年的小伙伴吃。他们还真是喜欢上了薄荷饼,常常怂恿我给他们薄荷饼,并慷慨拿出自已家的食品作为交换,如葱花饼,烧饼之类。而薄荷饼的美名也从此传扬开来。这些小伙伴的家长经不住小孩的“胡搅蛮缠”,纷纷来找我妈,要她传授烙薄荷饼的方法。后来,不时从哪家飘出这种香味,我们小伙伴总要找个借口,过门串家玩儿,准能分得一个半个薄荷饼吃。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记得有一次我到隔壁张小龙家,吃到他家烙制的薄荷饼,味道特别好,口感松软且颜色黄亮。我马上回家向妈妈作了“汇报”,妈立马找到他妈“取经”,方知他家烙饼的面粉是经过发酵的,还加了一个鸡蛋……。从此,妈妈烙的薄荷饼就更好吃了。只是,妈还是舍不得在经过发酵的面粉里加个鸡蛋。那时,鸡蛋可算是

奢侈品哪,平时很少吃到。只记得我过生日的那天,妈在和有薄荷叶的面粉里,加了两个鸡蛋,算是对我生日的犒赏。看着我狼吞虎咽的吃那烙饼的样子,妈笑了。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自举家迁往武昌之后,就再没有吃上薄荷饼了。原因是采集不到作为原料的薄荷叶。期望总有一天,我能把故乡老屋墙角边繁衍的薄荷,移植到我南国新居的花圃。那时,我们全家老小,可一起品尝到那清香可口的薄荷烙饼……

黄沙梁散文

乡愁优美散文

名家乡愁的散文

弯弯的乡愁散文

炊烟里的乡愁散文

秋雨之夜忆乡愁散文

悠长的乡愁散文诗歌

秋声里的乡愁散文

春运啊,是乡愁散文

经典散文之中秋话乡愁

大平梁的乡愁散文(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平梁的乡愁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