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席慕容《乡愁》读后感(共含14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柠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当风吹起,追求自由的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断绝了羁绊,在未知的世界中尽情的探索,忘记了远方的思念,忘记了故土的牵挂,似乎在这片新的天地中可以找到永久的寄托。然而,当暮色降临,夜空中没有了熟悉的星影,月光冷冷寂寂再也没有温暖,泪,无知无觉,悄然流下,在眼眶,在心田。
十几年的风雨拼搏,终于,在那一刻,熟悉的故土,眷恋的家人,再也无法成为羁绊,潇洒挥手,面朝夕阳,踏上远方征程,没有一丝留恋,不再顾及挽留的目光亲情,留于身后的只有柏油路上淡淡的斜影。
或许,就像那一颗颗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种子,在这片未知的新奇世界中,一切都可成为前进的理由,都可化为强而有力的脉动。无尽的好奇充斥于血液之中,仿佛兴奋剂般催生着四射的活力。这里,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为之奋斗的一切,这里会有我的荣光,会有我的骄傲。
时间,真的流水般,白驹过隙的消散,不再是初来乍到,没有了原先的兴奋,短短的岁月消磨,突然间心中有了莫名的悸动,想要在夜风中狂奔,在月下嚎叫。
那夜,在冷寂月光的陪伴下,我走向了荒无人烟的丛林小道。
风,狂奔中,在耳畔呼啸——呜呜……,伴随心碎声,突然泪流满面,慢慢的缓行,任凭泪水肆虐,无意间静静的抬头,月,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那莫名的悸动,真的好熟悉,好熟悉——故乡的月,故乡的风。
仿佛一瞬间,回忆,蒙太奇的闪现,流水似的在脑海中流过,徒劳地双手掬起,却在指缝间流逝,默默的倚树而坐,任风呼啸,任月萦绕。
回忆,努力的回忆,淡淡的模糊影像,勾起的没有视觉,却是难得味觉,当风捐杂着草木的在鼻尖飘过,恍然间,久违的味道,深深刺激了味蕾。那是家的味道,家的芳香,强忍了眼际的泪,缓缓合眼,慢慢品味瞬间的感觉。刹那间,家,瞬间置身于以为原本早已淡忘的家中——那是门,厚重的门,缓缓打开,打开了外界的封闭,打开了心中的枷锁,走入短暂离别,却恍若隔世的家。手,慢慢的抚摸,家具的丝丝纹路,书桌上熟悉的刻印,阳台上那颗颗翠绿的植被。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那么的催人。
心际间,暖流淌过,恍然明白,家,就算风筝飞的再远,控线的手永远在那刻有羁绊的家中。
或许,追求自由的种子,不会永远的耐住寂寞,总有一天要展翅翱翔,想要冲破家的.羁绊,然而,无论飞的多远、多高,总有一天会明白,家,是生命中永远的羁绊。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英文译文: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简介: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作品风格
写作情感
席慕容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和生命,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容诗歌的第一主题。而在这些爱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忧愁。席慕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视角,来体验着生命中的温存。
写作技巧
席慕蓉的诗作一直颇受瞩目,其中亦有异于诗作的特色,评论其诗作的文章颇多,散文作品较特殊之处,如‘花’在席作之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论席慕蓉的写作技巧,如颜色的搭配、问句的运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特色——重覆的句型及问句的使用
席慕蓉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具有冲澹型散文的特点。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问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现,事实上,她想要表达出的可能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心态,她不仅在自问同时也在向读者发问。尤其,当席慕蓉在使用问句时,通常不会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运用,连接而下,营造出一股沉重的气氛将全文笼罩。
席慕容短篇诗乡愁
乡愁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下面是席慕容短篇诗乡愁,请参考!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乡愁席慕容经典诵读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拓展:没有见过的故乡
缠绕着我们这一代的,就尽只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有时候是一股汹涌的暗流,突然冲向你,让你无法招架。有时却又缥缥缈缈地挨过来,在你心里打上一个结。你却找不出这个结结在哪里,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是为了哪一个人。
三年以前,在瑞士过了一个夏天,认识了好几个当地的朋友,常常一起爬山。有一天,其中一个男孩子请我们去他家玩。他家座落在有着大片果园的山坡上,从后门出去,就可以看到后山下一大块树林围着一个深深的湖。这个男孩子指着他家院墙外的一棵大樱桃树说: “你看见那个从下面数左边第五枝的枝子了吗?那根技子歪得很特别的,看见没有?那是我爸爸七岁时候的事了,他爬到树上采樱桃,也是这样一个夏天,被我祖父看见了,罚他就在那根枝子上坐了一个下午,不准下来。那根枝子从此就歪了。”
也许是他在唬我,也许是他父亲唬了他。可是他对家的眷恋,对儿时的追怀,对时光逝去的否认,都可以由这一棵大树,甚至由这棵大树上的一根歪歪的枝干上获得满足了。因此,他说话时甚至带了一点骄傲。而我呢?我给他看我的拖鞋吗?我或许可以给他唱那支儿歌,但是他听得懂吗?就算他终于懂了,那份量能抵得住就在眼前的这一棵他曾祖母手植的庞然大物吗?能抵得住他立足于上的这块生他又有他的土地吗?
而我就越发怀念那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故乡了。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儿时也就靠着这一
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地长大了。
《乡愁》席慕容赏析
《乡愁》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赏析。
赏析一: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赏析二:
席慕蓉在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惦念之情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心头绕: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仅此两句,已经使我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席慕容诗歌《乡愁》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英文译文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席慕容的《乡愁》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首乡愁诗中的第二首,即继余光中《乡愁》的又一首。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主要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要求学生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诗人席慕容同上一篇乡愁诗的作者一样,通过一些极其平常的诗歌意象以独具特色的构思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
2. 教材的创新处理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席慕蓉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凝练地概括出这份乡愁,语句朴素清新,比喻自然贴切,情感深沉浓郁,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指导学生发现意象,探究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内涵,让学生逐渐领悟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的目的。
3、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以及抒发自身所感的写作能力与兴趣。
(二)过程和方法:
师生一起品读、探究,以体会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乡之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情美、艺术美。
2、在朗读中再现《乡愁》意境,感知诗人情感。
3、诗歌意象内涵的分析及拓展。
4、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点,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5、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改写诗歌以及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所想。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诗歌意象、写作手法在主题表现方面的差异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管对于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还不完备的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一主题的诗歌意境与情感的领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有前一首《乡愁》的学习做铺垫,他们学习起来应该还是比较轻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复习上一首《乡愁》——解读本诗作者及作品——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迁移拓展”四块,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
2.具体的学法指导
1、背诵及复习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并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客居台湾,与故土内蒙古相隔,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诗歌的解读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
4、自主探究,理解本诗的独到之处,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鉴赏诗歌优美的语言。
5、对比前一首余光中的《乡愁》,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6、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7、利用所学知识,把心中所感、所想用诗歌的语言写下来。
三、说教法
席慕容的《乡愁》是一首创作于特殊时代的乡愁诗,也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联想法、写作训练法等。
1、创设情境法:通过背诵及复习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新课。
2、讲授法:通过讲述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促进学生对本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配乐朗诵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鉴赏诗歌,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4、自主探究法:在引导下,发现本诗的独到之处,从而拓展到更多的诗歌意象。
5、联想法:以笛、月意象共同搭配构建而成的画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讨论法:通过讨论,找除两首乡愁诗的异同,再由老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引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背诵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诗,创设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很好的过渡到席慕容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本课前首先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乡愁》的来历,奠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三)诗歌解读与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聆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作品解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第一个环节:聆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诗中美妙的境界,感受诗人浓浓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对主题有了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自由朗读全诗,更好地理解思乡情怀,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第二个环节:作品解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故乡是作者席慕容的精神的归宿,灵魂家园,她对故乡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至真至纯的,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情愫,无疑是徐徐吹来的缕缕清风,亦是长途跋涉后的浅香飘飞的一杯绿茶,直让人无法拒绝,不顾一切去尽情消受。
第三个环节: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学生们可以放飞想象,透过诗歌的语句看到一幅幅绝美的画卷,端坐庭前欣赏皎洁的月色,远处飘渺的笛声,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故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然情境;随后的诗句却又是另一种韵味: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
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语言形式美也是令人瞩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使用的“笛”“月亮”等意象,以及本诗中新奇别致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还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
(四)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两位诗人风格迥异的乡愁诗,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让他们自行找出异同,以加深印象,最后由老师总结。
(五)知识小结
学习结束时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了解自己学习成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席慕容的《乡愁》,并发挥想象,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
2、从古今诗歌中收集一些包含了“笛”或“月亮”意象的诗词,并对其中的意象作简要的分析。
3、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诗化的语言抒发自身所感、所想。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席慕容乡愁赏析精选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一】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诗歌赏析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其感受在诗人席慕容笔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隽永的诗行!……于是,童年的欢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间忘情的嬉戏……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一幕幕画面,竟变得如此亲切,那割舍不断的情丝又一缕一缕重新连接……
席慕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 ,在于诗人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下面为大家分享乡愁席慕容的赏析,欢迎欣赏!
乡愁
乡愁席慕容原文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乡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结束语:春节假期快要结束了。你是否已经开始准备着回到你工作的城市,是否准备离开家乡呢?或者,今年你没有回家?在外漂泊的你,或是已经在异乡定居的你,会不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怀念起你的家乡?这大概就是乡愁吧,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乡愁》席慕容朗诵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但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却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而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但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关于乡愁席慕容赏析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出来。下面是关于乡愁席慕容赏析,请参考!
关于乡愁席慕容赏析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怅惘”,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
乡愁席慕容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席慕容的《乡愁》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首乡愁诗中的第二首,即继余光中《乡愁》的又一首。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主要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热烈的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要求学生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诗人席慕容同上一篇乡愁诗的作者一样,通过一些极其平常的诗歌意象以独具特色的构思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
2. 教材的创新处理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席慕蓉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凝练地概括出这份乡愁,语句朴素清新,比喻自然贴切,情感深沉浓郁,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指导学生发现意象,探究诗歌中不同意象的内涵,让学生逐渐领悟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的目的。
3、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以及抒发自身所感的写作能力与兴趣。
(二)过程和方法:
师生一起品读、探究,以体会诗歌意象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乡之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情美、艺术美。
2、在朗读中再现《乡愁》意境,感知诗人情感。
3、诗歌意象内涵的分析及拓展。
4、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点,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5、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改写诗歌以及抒发自己心中所感、所想。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诗歌意象、写作手法在主题表现方面的差异
教学课时:1课时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尽管对于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还不完备的八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这一主题的诗歌意境与情感的领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有前一首《乡愁》的学习做铺垫,他们学习起来应该还是比较轻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复习上一首《乡愁》——解读本诗作者及作品——对比两首乡愁诗的异同——迁移拓展”四块,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
2.具体的学法指导
1、背诵及复习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并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客居台湾,与故土内蒙古相隔,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诗歌的解读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
4、自主探究,理解本诗的独到之处,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鉴赏诗歌优美的语言。
5、对比前一首余光中的《乡愁》,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
6、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7、利用所学知识,把心中所感、所想用诗歌的语言写下来。
三、说教法
席慕容的《乡愁》是一首创作于特殊时代的乡愁诗,也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联想法、写作训练法等。
1、创设情境法:通过背诵及复习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新课。
2、讲授法:通过讲述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促进学生对本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配乐朗诵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鉴赏诗歌,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4、自主探究法:在引导下,发现本诗的独到之处,从而拓展到更多的诗歌意象。
5、联想法:以笛、月意象共同搭配构建而成的画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讨论法:通过讨论,找除两首乡愁诗的异同,再由老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引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背诵上堂课所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诗,创设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很好的过渡到席慕容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本课前首先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乡愁》的来历,奠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三)诗歌解读与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聆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作品解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第一个环节:聆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诗中美妙的境界,感受诗人浓浓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对主题有了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自由朗读全诗,更好地理解思乡情怀,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第二个环节:作品解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故乡是作者席慕容的精神的归宿,灵魂家园,她对故乡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至真至纯的,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情愫,无疑是徐徐吹来的缕缕清风,亦是长途跋涉后的浅香飘飞的一杯绿茶,直让人无法拒绝,不顾一切去尽情消受。
第三个环节: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学生们可以放飞想象,透过诗歌的语句看到一幅幅绝美的画卷,端坐庭前欣赏皎洁的月色,远处飘渺的笛声,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故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然情境;随后的诗句却又是另一种韵味: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
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语言形式美也是令人瞩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使用的“笛”“月亮”等意象,以及本诗中新奇别致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还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
(四)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两位诗人风格迥异的乡愁诗,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让他们自行找出异同,以加深印象,最后由老师总结。
(五)知识小结
学习结束时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了解自己学习成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席慕容的《乡愁》,并发挥想象,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
2、从古今诗歌中收集一些包含了“笛”或“月亮”意象的诗词,并对其中的意象作简要的分析。
3、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诗化的语言抒发自身所感、所想。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五、席慕容乡愁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 席慕容的乡愁赏析
★ 乡愁读后感
★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