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读书笔记(共含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太空小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文学史上一颗星辰的陨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等候回家的灵魂,带着满腔的乡愁,在世界上消散于烟云之中,只剩下精魂留存于世。
余光中先生的身世是让人唏嘘的。他二十二岁时,写出了多首流淌着浓浓思乡情的诗歌。比如《乡愁》这首广为人知的,读来让人悲哀婉转的诗歌。尽管只有只言片语,可是诗人将自己的思乡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隐含着无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活至九十岁,却依旧像二十多岁——年轻时候那样,思念着故乡。那是他永远回不去的热土。
虽说余光中先生在文学史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实际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浓浓乡愁。他的每一首诗,都融入了自身的真情实感,是他呕心沥血而写就的。他用浓浓的思乡情,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去不复返的乡愁;有久别重逢的乡愁;也有短别重回的乡愁。可是,命运捉弄人,偏偏让余光中先生只能在一去不复返的悲哀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带着深深的遗憾,最终魂归天堂。
乡愁可以创造出艺术,但更多时候却会创造出无奈。余光中先生迫切回到故乡的心情,使他走向了创造艺术的道路,在一场轰轰烈烈中走向沉静。但他的离世,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索。
放寒假,老师让我们读了两本书,其中一本《给孩子的诗》我很喜欢,因为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有一两首诗更是让人刻骨铭心。
这首诗的名字是《乡愁》,它篇幅虽短,但折射出的感情却情深意切。作者余光中虽身居外地,但是,他在这首《乡愁》里写出了他是一个挚爱祖国的诗人,具有历史感和民族感。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离;后来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位诗人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诗人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乡愁》这首诗令人瞩目。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对节,句对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给诗营造了一种迂回怅惘的氛围。
如果我以后离开家乡,离开祖国,我就会想起这首诗,想起这首诗我就会回到祖国,回到家乡!
余光中,我是早有所闻了,一个瘦瘦的老先生,花白的`头发和深邃的双眼让人感到能写出《乡愁》这样的诗也是不怪的。
诗人没有被感动是不是写不出好诗的。有了感,会想起过去,往往就会在诗中表现出深深的历史的烙印。
好诗呀,一张小小的邮票,把我和母亲拉得如此之近,浅浅的海峡却隔着他对大陆深深的思念,他把个人的悲观提升到民族的命运的高度,显然他是有高见的。
好诗啊,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见证内了自己成长的过程。“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他把他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情感全倾注在其中。
文字朴素,简练,可意味深长。
《乡愁》虽是诗人二十分钟一挥而就,实则饱含中华赤子二十的乡关离愁。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的葡萄酒”的化茧成蝶,羽化而为“中国文字的烽火炉中,烈出一颗丹”。有如百川奔向东海,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诚如诗人所言“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为了试验他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乡愁》细腻而柔绵。由对母亲的思恋妻子的挂念故土的眷念而衍生出对祖国一统的期盼,将乡关之思,亲情之念演绎出对祖国河山与民族历史的凝思。《乡愁》一经发表,就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台湾和香港掀起了一次寻根的乡土文学热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流入大陆后,“从黄河到长江,高原到平原,青海到东海”无不呤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声情并茂呤诵,让国人又享受到一次年夜大餐。
《乡愁》让人回味。回味到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是故乡一轮圆圆的月;是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是啊,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乡愁》爱家人,更爱祖国,致死而不悔。诚如诗人所言“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我便恒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乡愁》是余光中的。《乡愁》是中国人的。
乱世乡愁读书笔记
几年前我在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名为《江上的母亲》,作者以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关于母亲的往事,令我热泪盈眶,留意到文章出自《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一书。今年偶然读到此书,发现书中别的篇章动人之处也不亚于《江上的母亲》。
作者野夫生于1962年。曾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服刑期间,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他常年漂泊,但是即使“把天下道路走成了拖鞋”,也不曾忘记少年时代乡人的嘱托:“如果你长大后不能让家乡扬名的话,那你就没有资格埋葬在家乡。”当然,扬名只是个说法,穷乡僻野中那些默默无闻而又可歌可泣的地名和人事,那些真切的荣辱悲欢,于情于理都不该被遗忘。
我也在乡村中长大,尽管不在同一个时代,书中的乡土人情还是常常能够勾起自己的记忆,产生许多共鸣。篇幅有限,就《大伯的革命和爱情》与《别梦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两章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19,大伯张志超生于当时罕有的西医之家,接受最新式的教育,19岁入党,同年夏天,与同样才貌出众的王冰松相恋。
战时王冰松跟随家人逃难,而大伯誓要完成组织赋予的使命,二人分别。五年后有幸相见,王却由于追求者罗某的挑拨离间对大伯态度大变,大伯以为她嫌弃自己落魄,自尊心使得他不问及原因便黯然离去,一别就是一生。
后来大伯被胡某陷害脱党,经历“反胡风运动”,被打成右派,熬过大饥荒,孑然一身,命途多舛;而王冰松嫁做人妇,四年后丈夫自杀,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度过余生。
为什么大伯会为了组织与恋人分别呢?如他自己所言:“人除开生命本能之外,还有更高的精神本能,这种本能就是追求自由。”因为党组织的理念符合他对自由的期望,所以他选择服从,以寻求自由的名义将个人自由交付给了组织。这是怎样一番令人无奈的逻辑啊。
半个世纪后重逢,大伯“换上整洁的服装”,激动不已,当她真的站在面前,他却“陡然像石雕一样呆望着对方的容颜”,他们“几乎对峙了一分钟,才轻轻地彼此唤一声名字,然后把苍老的手紧握在一起。我看见他们依旧是无言哽咽,泪光在历尽沧桑的眼眸中闪烁。没有拥抱,没有热吻,他们非常自持地颤抖对视,最后把漫长一生的悲凉,化做了几声如泣般的苦涩。”
大伯与资本家小姐王冰松之间的爱情,让我联想到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公主般的菲尔明娜与穷小子阿里萨年轻时有过一段懵懂的爱情,但她最终还是嫁给与自己家境相符的乌尔比诺医生。半个多世纪里,菲尔明娜与乌尔比诺过着平静有序的.体面生活,阿里萨则从别的女人那里寻求安慰。直到乌尔比诺去世,阿里萨才与菲尔明娜重拾旧情。
读到菲尔明娜和阿里萨决定以霍乱之名留在船上守卫爱情时,我不为所动,因为他们两个人一生过得都不算孤独凄苦,老来重逢只是因为乌尔比诺医生死了。
而大伯和王冰松不一样,大伯不是出身低下又自我放纵的阿里萨,他一生未娶,骄傲又寂寞的一生是真实的,王冰松也不是活在幻想中的菲尔明娜,她的感情不会轻易因恋人的窘迫外表改变,革命、爱情,都是真实的,悲剧也是真实的,每次想到这一切的真实,都让人唏嘘不已。
即便没有罗某的阴谋阻碍,大伯的命运就会更好吗?看完《别梦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一章,我明白了:生在乱世,无论入世还是避世,都难逃悲剧命运。
每个时代都有李如波这样的人:多情而固守自我,苦于孤独也甘于孤独。
穷学生李如波,爱书爱烟酒而生活节制,通艺术而不卖弄,懂政治而轻官场,爱人而不索求,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在一个书生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夜半难眠,思白日琐事而笑,遭楼上妇人责骂,他“磨牙呓语装睡,复思看书受责,看电影也受责,渐有睡意,却自垂泪,和泪入梦乡也。”这样一个无名之人,最终赴了先贤屈原的后尘,归于无名之河。
“我们似乎打小就反叛,我们却永远留在某个队伍中”,大伯和王冰松属于队伍,被队伍编织了命运。李如波这个最彻底的反叛者,单枪匹马敌不过队伍,则被队伍网住了命运。
乱世啊,队伍啊,没有最痛苦只有更痛苦,每一条路都通往悲凉,个人的自由,就是选择一种自己相对更愿承受的悲凉,人性的美丑,都在这选择与取舍中了,这就是作者要讲述的,这就是我们要纪念的。
书中讲述的故事并不都发生在故乡:外婆长眠于他乡,母亲失踪于他乡,大伯辗转无依,幺叔家族后人分散世界各地,故友如波始终与人世疏离……没有流离何来乡愁?乱世之中,故乡与精神原乡的失落或坚守,都弥漫着愁绪。乡愁,就是作者投入整本书的情感之源。掩卷深思,愿乱世不再,乡愁不苦,一个人的队伍不遇硝烟。
《中国的乡愁》读书笔记
当我在读书报上第一次看到对《中国的乡愁》这个书名时,唯一的反应就是掏出手机写在记事本里,回到寝室立刻在网上下单。吸引我的无非是“乡愁”二字。
如果中国的文学主题都能幻化为人,我想有两个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是盼归的思妇,一个是漂泊的游子,他们已经被镌刻在中国人灵魂中的最重要的角落,即使念起来也能体会到唇齿间的绵密温柔。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一群日本汉学家来说,“乡”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吉川幸次郎先生的同名小文里有一段话,可以让我们一窥这群日本汉学家口中的`“乡”之意——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思想,都是人类的故乡之一,一到某种时刻,有意无意的,就在讲述着对它的乡愁。乡已经不是具体的地方和人,它可以是曾在北京亲手栽种的一株小花,可以是卯时饮得一口热酒,可以是茴香,也可以是在京都的柳树,它们都是穿越时空的钥匙,让他们得以回到中国的历朝历代,和过去的历史发出共鸣之音。
着重推荐的则是所选的文章,须知这小书选辑的时间和人选的都刚刚好,中西碰撞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再难重现的时机,在这个时期在中国留学过的日本汉学家也再难碰到,人选和时机都很有意思,文章自然也很有趣致。若是要在国内找些对照,我以为还是周作人的文章,所记多为一些小事琐事而引出的东西,却不失学术性与趣味,淡而有味,实在是难得的精品。另外也有些和章炳麟、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交流的记述,也很值得一看。
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乡愁,还真是令人着迷的字眼。读罢此书,心神宁静,仿佛已忘却积压已久的作业,回到宋时那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了。
《乡愁》
1、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2、乡愁
卞之琳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罢,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唱。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
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
3、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放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诗歌赏析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小”上声,前半上,音调不要太高,接“时”,阳平,轻柔舒展,“候”去声,读轻声收尾。“乡愁”阴平平起,首次出现,情绪还不是特别强烈。“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读带过,对应少年时期的动作、体态,“邮票”是儿时母亲来信的期待,稍重读,中重格式,“邮”轻些,“票”重些。“我在”表示诗人少年状,连读,“这头”去声起,音调要高一些为“扬”,“那头”顺势而下,低沉持重为“抑”,似结句又下行,中道而止。此时,母亲还是中年妇女,“乡愁”是自然距离之隔,故不可沉重收束。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后来啊”缓慢延长,读得应尤为悠长、深切,似一历尽沧桑的白发老者缓缓站起,离开坐席,慢慢回忆,娓娓道来,充满了感慨、深情。“啊”语气词,要略拖稍长并带有叹息意味。此处“乡愁”,当高起拉长,略停,“矮矮”上声,尾音要读上去,但不能过高,不能飘走,当厚重,转接“坟墓”,当沉重,缓收,给人以凄凉、荒芜之感。这时的“我”,已人到中年,“我/在/外头”自然要读出“人到中年”的成熟情怀,“我”一停,“在”一停,语速要慢一些,“母亲”应比上一个“母亲”读得稍用力量,此时的“母亲”已经离去,要读出悲伤与思念之情,似有哭声。“在里头”要读出愧疚与悔恨,“里”上行渐弱,“头”阳平作轻声,微收,似有颤音。此处朗读,还要注意表情。既不能没有一点情绪变化,也不能像刚失去亲人那样悲怆,要在回忆中带着思念、悲伤和深情。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席慕容概况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乡愁啊乡愁
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在不知不觉中寻找归属感.我是个缺少归属感的人.将近不惑的.年岁中,只有三、四年光景不属于这个城市,按说不应该有恍惚之感.然而这个养育我三十多年的地方,我不知道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
作 者:孙宇红 作者单位: 刊 名:青海湖文学月刊 英文刊名:QINGHAI LAKE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乡愁
乡愁正文:望着窗外的云,一朵一朵的,好看极了。我时常望着窗外发呆,也许是窗外的景色触动了我的心,也许是我有点想念家乡的白云。我望着天空,不禁有那么一丝伤感,我是想家了吗?
不知什么时候听到了“乡愁”这个词,它悄悄地走进了我的世界,悄悄地令我伤感,又悄悄地让我思乡。我想当一片云,当一片故乡的白云。记得以前,在老家时,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数着天上的白云,一起吃着棒棒糖……那段逝去的美好回忆已不在属于我,它已经随着风越飘越远。以前在家的时候不知道思乡,现在离开了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彻底地明白了什么叫做“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虽然我过得很快乐(源于论文先生网www.lwsir.com),但我就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感觉让我有种说不出的'痛楚……每当我听到《故乡的云》这首歌时,总会禁不住流下酸楚的眼泪。人在他乡,的确,人在他乡会有许多的不便,可是现实是这样,你不得不屈服于它。我遥望星空,又想起姥爷教我认北极星的美好时光,全家人在一起看星星的岁月……
“嘎嘎……”天空中的大雁唤回了我的思绪,我明白,我总有一天会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怀抱,再重温儿时的稚趣……
所有的人,都有着永远的乡愁。这乡愁,如同源头活水,衍生出众多微妙细致的万缕情思。
古人远游,常常阔别家乡数载杳无音讯。地域的重重障碍,如同一道道关卡,考验着人们心理的防线。于是,不管是漫山春花,还是大雪纷飞,不管是翩跹彩蝶,还是一羽孤雁,都成为人们反复吟诵的题材,抒发情感的出口。这乡愁,或幻化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想象,或演变成“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待。它就像系住远行人与家乡的那根细线,虽微小,但确实存在。哪怕两鬓染上风霜,也不忍割舍对故土的怀念。身体也许永远在流浪,心却始终安放在一处,走再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后来,世界越来越小,相隔万里也可以如同近在咫尺。手机,电脑的快捷方便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生硬地挤出历史舞台。我们就此失去了乡愁吗?我说,没有。
怀旧,是人们不会停止的话题。祖辈在怀旧,怀念他们曾吃过的大锅饭,物资匮乏年代的点滴幸福;父辈在怀旧,怀念他们童年的清清小河,夏夜的萤火虫;甚至,连我们都在怀旧,怀念以前每天必看的“大风车”,葫芦娃和黑猫警长。这是时间上的乡愁,我们都对那安放曾经记忆的'地方深深怀念。时过境迁,这一秒的故乡已不是上一秒的故乡,一分一秒叠加起来,故乡终成回忆。
空间与时间上的故乡,都是我们心上永恒的死结,解不开,逃不脱。因为,那是我们的源头啊,什么都能忘,独独忘不了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围绕这个结,我们像蜘蛛一样,把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介于这三者之间所有的情思,都细细密密编织起来向外延伸。终于结成一张网,那网的清晰脉络成了我们灵魂的纹理。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生命最初的地方都不心存怀念,又如何会对日后的人或事产生缠绵之感。因为有了乡愁,我们会回望过去;因为有了乡愁,我们会珍惜现在;因为有了乡愁,我们会怀想未来。曾经记忆是所有事物的根基,乡愁是所有情感的源头。
这源头,让我们对其他事物氤氲出感情,它一直在那里,它一直在延伸,分叉出无数支流,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一股又一股新鲜的感动,使我们的生命美丽丰盛。
★ 《乡愁》 4
★ 乡愁读后感
★ 乡愁赏析
★ 《乡愁》赏析
★ 乡愁教案
★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
★ 《乡愁》教学设计
★ 《乡愁》随堂测试
★ 乡愁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