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经典散文之中秋话乡愁(共含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lyly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秋散文《“残月”中秋,思乡愁》
月哭秋
淡漠愁
飞尘哀叶揪
独思忧
泪渍流
星辰压心头
望空月夜
愁更愁今日失眠,只为月圆。它圆了,心却“残缺”,只是偶尔有时也会在传统中顺理成章地张罗着意思下。在这样的夜晚,和家人一起坐在庭院观看明月大致是一件闲情雅致之事。只是,独自品尝这份萧瑟却也是更多异别他乡闯荡江湖的一番灼隐之痛。
离家时,千言万语的叮嘱是抵挡不了冲动的,毕竟年幼。当年月圆之夜总会有爸爸悄悄递上的月饼,要知道这是他们不舍得吃一块的月饼在此时“它们”——这圆圆的月饼却寄托着父亲所有爱与希望。月圆了,因爱而圆。
不顾一切寻求的梦被年幼碰得支离破碎,就象那在狂风飕飕中“残败”的月影。爱告诉一切,失败并不意味着遍体鳞伤更多的是喜悦的收获,千古名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正是证明了这一切吗?
那时,正是情窦初开之时,也是这个秋,这个月夜。生活就象游戏的砝码夺取了生命中最灿烂宝贵的金钱,只是在诱惑与欺骗中却始终不敢相信此时发生的戏剧是自己演绎。但,事实证明了一切,是泪水与荒唐交织着这皎洁的月光来了一场名副其实地命运交响曲。月冷了,在阴暗的`夜晚。独望空月,反复咀嚼着徐志摩的《半夜深巷琵琶》却发现自己早已黯然泪下。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
象一阵凄风,象一阵惨雨,象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微,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啊,半轮的残月,象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爱凝聚着希望与梦想,在亲情、友情与爱情中历练。它是神圣的却又是伟大的,就象这圣洁的月光女神,永远象征着一段不老的传说。
如果凄冷月夜能洗涤沉痛的心碎,那不妨在中秋让爱的力量救活一个生命。但,他的确走了,走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吃上一块月饼。也许,他吃过了,那是曾经孩子剩下的残渣。那不是中秋,是“残月”,一个罪恶的夜。
拾起喜悦,涟漪着海的呼喊。在地平线的黄昏,是否能卷起爱的狂潮?……
桂花香,独思方,一段惆怅惆怅。
月圆乡,家灯煌,两端思乡思乡。
……
乡愁之香樟礼赞散文
曾几何时,老樟爷爷偷偷地钻入我的梦中,温柔地将我抱起,轻轻地放进它的怀里,任我戏嬉,调皮!老樟经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不倒,像个慈祥的巨人爷爷张开手掌,为身后的乡亲们挡风遮雨,任凭风吹雨打,日月交替,世事变幻,沧海变桑田。
儿时,你那高耸入云枝叶茂盛的`美好形象,引来成群白鹭和鸟儿筑巢,戏嬉。
每天我在鸟儿的歌声中醒来,傍晚鸟儿归巢,又用欢快的歌声迎着我放学回家。
顽皮的我一放下书包,就和小伙伴们冲向你的怀抱,扛着你那垂下的枝杆爬上爬下,有时会从你脚下的树洞穿过你的心脏,爬上树顶掏鸟蛋,不时地惊飞一群白鹭和乌鸦,冷不丁地脸上被拉了几堆鸟屎,一摸,嘿嘿!还是热的。
树旁的池塘和荷塘,成群的鱼儿戏嬉邀游,从前不知什么是忧伤,盛夏的荷塘发出阵阵沁人清香,引来乡亲们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打牌娱乐,去除一天的劳累。
花开花谢,流年似水,正当我步入花季的年龄,你却被无情地摧残截肢!从此鸟儿没有了家,白鹭迁徙,你像个健壮了数千年的壮汉,一夜之间变成了耄耋老人。
我为你忧伤,鸟儿为你哀鸣,我问地,我问天,老樟你就这样退出历史的舞台么?不再为乡亲们挡风遮雨么?不再为鸟儿提供安全的巢穴么?
大地沉默,天宫悲伤哀鸣,几道闪电几声雷轰后流下澎湃的泪水,仿佛为老樟歌唱最后的一首离歌!
我背起行囊,带着失落的心情和对老樟的倦恋踏向远方……
岁月流转,一晃十余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来到你树下,我看着你有说不出的喜悦,你那残缺的手臂上长出了数不清的又粗又长的新枝丫。依然可以挡风遮雨,鸟儿回来了,我回来了,可惜白鹭再也没有回来,但我相信,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你仍然可以长成以前的模样,那时鸟儿回来了,白鹭也回来了,可是我没来。不!我也在,在对面的高岗上默默地对着你微笑,千年万年……
荷塘没了,被填平建上了几幢小洋楼,晚饭之后,便会有一群大娘大妈欢快地跳起广场舞,时不时地惊飞树上的几只小精灵。
今夜,我什么都不去想,只想静静地躺在你身上温暖地入眠……
中秋之月经典散文
中秋之月,是阖家欢乐、亲人团聚的月亮;是大地披金戴银、农民喜庆丰收的月亮。
中秋之月,结出一年丰硕的果实,划下了一年圆满的句号。春天的每粒种子,都结出果实、收获希望。昨天的每滴汗水,都变成喜悦、丰实梦想。
当归轻吐着中药气息,合着掰苞谷棒的香甜味道阵阵飘来,把月下的每朵野草和每滴露珠熏香了,一切都沉醉在这恬静舒心的中秋之夜。
月亮缓缓从东边五朝山顶露出笑脸,农户的炕桌上摆出了各式各样的月饼,泡上一杯浓酽飘香的清茶,摆开了欢声笑语和繁花似锦的生活,邀请着明月一起分享喜悦。
月亮是一位老人,它的年岁比太爷爷大得算都算不清;月亮是一位姑娘,她与姐妹嫦娥形影不离,讲述着永远年轻、如歌如泣的爱情故事。
从古到今,月亮的故事讲都讲不完,每个故事都离不开嫦娥,离不开玉兔。小时候的中秋之夜,嫦娥从华丽的月宫中走出,领着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母亲的'故事里。在铺满厚厚月光的土炕上,在洒满明亮月光的杏树下,母亲清空白天的烦恼,进入解脱束缚的甜蜜,讲述一个个百听不厌的诱人故事,留下一个个充满梦想的孩提时代。
月光穿过村子溪水粼粼的胭脂河,从远古流来,流向远方。这是一条长长的、永不终断的故乡思绪,不管身处何方,月亮常常追随。
今夜,胭脂河又带着满满的月光从县城出发,照亮远方,点亮未来。
母亲曾说,每年八月十五之夜,满天闪闪的星星都集中到月宫里去团圆,才凝聚成了这无比浩瀚、无比明亮、无比美丽的月光。
抬头望明月,蓦然发现月亮里有你,有我,有他。原来每个人是颗发光的星星,每年中秋,都在月中欢聚,在月中团圆,月亮才会这么浩瀚、这么明亮、这么美丽。
今夜,明净的月亮像悬挂在天空的一面镜子,照亮着胭脂三川秀美的山河。看啊!镜中的县城有多美!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条条街道和车流灯光璀璨,闪烁在高楼大厦、装扮着胭脂河岸的霓虹灯流光溢彩。还有姹紫嫣红的胭脂湖湿地公园和湖水粼粼的音乐喷泉……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康乐,那个犹如莲瓣的湖心桥,不就是三岔河交汇处的那座湖心桥吗?
年年中秋,天上人间。汇聚丰硕,花好月圆。
中秋是一缕乡愁散文欣赏
又是一年中秋,岁月就像齿轮,再一次滑到了这个月圆的夜晚。
独自坐在一个城市的角落,没有思绪,只有淡淡如月光一样的记忆。看来,这个中秋也得独守浩渺的一轮圆月了。
白天,看着满街摆放着的月饼,虽然没有吃月饼的习惯,可还是从这些各式各样的月饼世界中,看到了时光的曼妙。
这是一个特殊时刻,就像生命中绚丽的云彩。你想不想起,都会如约而至。在一种孤独的环境里,这种思绪更能激发起更多的记忆。
有时就像生活,人越走越远,可那种回忆的愁思却越来越近,有时近得就像眼前的月色,又像自己出气呼气的声音。
于是,就会记起李白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这个节日来临,夜晚总不能寐。看着如纱般的窗棂,就像思绪慢慢淡化一切一样,轻轻在眼前不停的飞逝。
似乎随便你走到哪里,这个季节来临,总会和故乡联系起来。因为这种联系,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不自觉的感动,也是一种心间的向往。
想起一个个中秋,想起中秋带给人生的感动,就像故乡沉甸甸的谷穗,也像山里山外蠕动的家乡人的背影。回忆总是那么悠长,想象总是那么沁人心扉。
想起中秋,就像人生路上偶遇的十字路口。一个年头一个年头的抉择,也一个机遇又一个机遇的错过。如今,面对着繁华的街市,似乎就像第一次走出家乡一样的感觉。那一天,也是十年前的一个中秋。
靠着从故乡的泥泞的小路上走出来,月圆依旧,只是多了不少豪情,也掺杂了更多的青春元素。走在故乡的`小路上,心中没有香甜的月饼,只有一个梦想,如月亮一样的圆而亮。
可是,奋斗多年下来,似乎如月圆一样的梦还有很远很远。只是岁月留着的沧桑,却多了一些奋斗的模样,虽然没有走出故乡那时一样的抖擞,可经过了生活的太多,却多了更多的成熟。月亮虽然没有变,可有一种感觉“生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或许是一种眼光,也或许是生活体验。因为“十年生死”,谁也决定不了自己未来的明天一定美好。只有不断的奋斗,只有不断的努力着。不管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生活。每个中秋来临,生活也向前迈了一步,这一步不知道有多远?也不知道能够迈向何方?
只是想起中秋,就会有回忆,想起中秋,就会有一种孤独的向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不管身处何处?也不管如今落地何方?中秋来临,就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相聚,不管故乡有多远?也不管亲人能否聚一聚?我们都可以看着外面圆圆的月亮,一次次给他们祝福。
或许,每个中秋节日,有每一个节日的寓意。因为时代不同,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可来自于内心的那一片向往。对于故乡的哪一种期待,任何时代,任何形式都无可替代。
离着故乡越远,乡愁就会越浓,岁月过得越快,乡愁就会更加体现悲欢离合。
祝福中秋节的人们快乐,全家团聚,乡愁变得美丽、幸福!
中秋成了一种永远的乡愁散文
想起月亮,是一种内心深处汹涌澎湃的感觉。当这个几千年的节日临近,我是阵阵绞痛。一个简单而纯粹的词汇,却洇湿了对故乡的思念。
这个词简单到孤独,甚至于疼痛,固有的气氛使得心灵感应到了无比的落败。
于是,我抑制住一把一把被秋风吹起的野菊花,一朵一朵喇叭花。让它们舞蹈着,在清爽的八月里,独领风骚。
我说我是孤寂的一只鸟,离别了故土二十余年。几乎在我的身体上,羽毛脱落。我绢花凌空,向着那一轮明月升起的远方,呼唤着喊不回的姓氏与母亲的名字。
母亲去了,恍惚中我又看见娘亲的背影在村庄的夜空下,顶着金黄色的圆月。
我是十分想念的,想念娘亲。还有过着孑然一身,且极其空寂的年迈的父亲。不知心坎里的挣扎,因而我倍感内疚。前些天,远在兰州工作的妹妹打来电话,告诉我,父亲病了。我极力安慰在电话一头哭泣的妹妹,我无话可说了。只能在心里像犯罪似的,一声声的自责,忏悔。除了这些,我再也找不到别的方案。
有人说,你可以回家看看父亲,陪陪父亲。我在想,朋友们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我放下身边一切事情,正准备打好行李,订了车票。可父亲十万火急地打来电话,斩钉截铁的告诫我,别回家!
我一头雾水,我说爸,我票已经订好了,回家的衣服与行李全部装在包里,准备出发。况且,你的病情不是太乐观,怎么丢下你一个人在医院里受罪呢?父亲一生天不怕地不怕,要强了一辈子,说话的语句非常坚定。
我知道,父亲的苦衷,莫非是不想连累儿女,他宁愿撑着,挺着。把疼痛化作微笑,力量,无时无刻的感染着我们。这一次的起程落空了。父亲总是说自己能行,能照顾了自己。
离镇子的医院不过二十多里地,父亲独自骑着电动三轮车翻越一座陡峭的山坡,下了坡,才能到达镇上。途中,父亲是在颠簸中行驶的。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心脏很不好,从以前的胃肠炎,渐渐的转好。而又患上了冠心病,心力交瘁,随时有危险。一个快年近七十岁的老人,在山路上就这样奔波着。
为了省钱,父亲选择了镇上的医院,他说,离家较近,不但能照看上家里的鸡鸭、猪、狗,猫。还有地里的庄稼。这是父亲一辈子不出远门的缘由。住了一个晚上,父亲心急如焚,便从医院匆匆忙忙赶回家。他说,实在离不开家啊,住在医院里的头一天晚上,一眼也没合,想着猫啊狗啊没吃没喝。想着想着,眼睛越发的.干涩起来。听着镇子上街道来回车辆的声音,听着从北山宋塔那边传来的钟声。父亲一夜却失眠了。
回到家里,父亲说,他一开门,那些猫啊狗啊,鸡啊鸭啊饿得乱叫,他整个人被这些家禽包围了。父亲说,他看着这些离不开他的猫狗流泪了。一个身患病痛的老人,我第一次,甚至多次,为父亲的执着思想,对家的深情厚谊所感动。
母亲在世时,好赖有个温暖的家。不管父亲出门在外,还是下地干农活。母亲是个帮手,每日三顿饭菜,热气腾腾。
想起往年的中秋节,父亲提前去镇里张罗回来一些果品。为了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吃上顿像模像样的月饼,他购置了许多枣、核桃仁、枸杞子、葡萄干等等。过中秋节,在故乡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除了传统的蒸笼月饼外,其次是杀鸡宰羊,祭拜月亮。小孩子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喜笑颜开。村庄就这样在热闹非凡中沸腾着,千家万户,男女老少,都在等待华灯初上,圆月当空。
一场祭拜月亮的盛宴开始了。父亲搬出来一张木桌,焚香烧纸,在明亮的月光下,摆上母亲蒸的传统手工月饼,瓜果梨桃,还有用纸叠的玉兔。在杯子里浇上米酒,举过头顶,默默念叨几句,许下来年的夙愿。寓意着人圆心圆事事圆,风顺雨顺出行顺。
金风玉露,桂花飘香。远去的故乡云啊,远去的那个名字啊,父亲,你听懂了吗?这个中秋的月亮定会明媚,照耀着咱们那份菜园,还有红彤彤的高粱穗。你闻见了粮食的气息,酒窖里散发的醇香,呱呱乱叫的鸡鸣。
远在远方的路上,总是有话想对父亲说。中秋,一个古老先辈们遗留下的节日,我只是在它千年又千年的梦里轻轻一叩,告诉所有人,告诉父亲,告诉那个遥远的故乡,那一种缠绕不散的乡愁。
关于中秋赏月话的散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夜空,它亘古长存,普照四方;它时盈时亏,蕴含着神秘、显示着变化;它清澈宁静,又冷寂孤单。月亮本身作为自然物所具有的这些多样性素质,引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从不同角度的想象与联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往常新的典型意象。
首先,盈而复缺、年年垂照的明月往往引起人们跨越时空的思古幽情,人事更迭的沧桑之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咏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体现了对宇宙与人生奥秘的深沉思考。王昌龄《出塞》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云:“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圆圆明月在这里更是联结古今的纽带、驰骋想象的触媒。
明月高悬云天,孤立无援、寂寞清冷,又往往使人把它作为离情别绪的寄托,用它来排遣、抒发孤寂的情怀。早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唱出了哀伤的调子。李白《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未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写女人的闺愁;宋柳永《雨霖铃》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男人的伤感;都堪称千古绝唱。而邀月抒怀,借热闹欢乐的幻影反衬个人的萧索孤寂最为生动传神的,则莫过于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清人蘅塘退士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旁批曰:“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愈独。”精辟指出了李白以闹景写孤情的高超艺术技巧。
月行中天,四海共睹,“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因此它又特别能牵动痴男怨女的愁肠,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感怀,对亲人的思念。李白就写过许多借咏月抒发思乡怀亲之情的诗歌。如著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他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旧别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则表达了在那个**年代惨遭离散之苦的普通人民的共同心声。但咏月感怀诗也并非总是一味地凄凉悲苦,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其弘大的.气魄,唱出了望月诗中的阳刚之音;而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更以无比恢宏的气势,雄跨咏月诗中意境博大之首。
月本无情,古人诗词中出现的有情有恨有愁有怨的月亮形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移情到自然外物的结果。透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我们可以分明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寻绎到几千年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民族情结。
中秋月乡愁散文
秋天的清爽,让人向往、让人留恋,有清凉的秋风陪伴,更是秋天风景里的一缕惬意。中秋的月儿,悄悄的向我们招手,情不自禁的想起、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仲秋的月儿快圆了,中秋节也渐渐临近,中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团圆节,也是让不能回家的游子,思乡落泪的时候;有些人虽然身在异地,但是故乡是心里永远的挂念,人们对家乡的依恋,不仅仅是对家乡的一草一木,还是家乡的美景,或者是在一起成长的小伙伴,然而、最让人思念的还是父母亲人。
夜深邃,星朦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也许是守护在边防的战士,也许你在异乡为人民服务,或许是在海外漂泊的游子,也许你是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即使是节日,也会有些人被迫留在他乡,团圆节不能回家,少不了尝尽乡愁的滋味。即使不能回魂牵梦绕的家乡,也不要忘记在遥远的故土,还有对你浓浓思念的`亲人;所谓的乡愁,还是对恩重如山的父母、念念不忘的牵挂,月圆之夜、更不要忘了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道一声祝福,告诉他们不回家的原因。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在异国他乡地人、常念的诗句。谁都会对生养自己的故乡,有依恋、有思念。你可以在他乡生意兴隆,你也有可能在他乡高官厚禄,你给含辛茹苦把你养大的父母,打过几次电话,又回家探望过几次。天下父母心,就是天下第一情,没有父母的辛酸,我们就不会长大成人。当你在他乡风光的时候,也许白发苍苍的父母眼含热泪,在暮色里、站在你回家的路口张望。你在和朋友聚餐欢歌时,父母也可能跑几里的山路,正在为准备你回家的团圆饭。
人生匆匆,年华总易老。有多少个春秋,经得起荒废,身在外地工作的人,又能和父母团圆几次。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水月光下,有多少被思乡之情缠绕的儿女,就有多少父母眼含思念的泪水,在苦苦等待远方的儿女回家。丢下乡愁,绽开笑容听一听‘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如果有条件回家的,不要让乡愁折磨自己;尽量给自己一个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就回家探望情深似海的父母,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要等到,欲孝而亲不在,给自己留下终生地遗憾。
★ 乡愁优美散文
★ 话中秋作文
★ 名家乡愁的散文
★ 弯弯的乡愁散文
★ 中秋散文
★ 月圆话中秋作文
★ 炊烟里的乡愁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