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课文《听声》同步练习题(共含6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碳酸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课文《听声》同步练习题
一、连一连。
pù bù shān jiàn gǔ qín qiū fēng chán shēng
山涧 古琴 秋风 蝉声 瀑布
二、一字组多词。
秋( ) ( ) ( )
琴( ) ( ) ( )
同( ) ( ) ( )
布( ) ( ) ( )
三、填空。
1.“听”字共( )笔,第六笔是( )。它是( )结构的`字。
2.“雪”字的部首是( ),去掉部首是( )笔。读音( )。
3.“松”字读音是( ),用音序查字法查大写字母( )。
4.“夏”字共( )笔,第九笔是( )。它是( )结构的字。
四、按原文填空。
春( )鸟声,( )听蝉声。
( )听虫声,冬听( )声。
( )下听( ),月下听萧。
涧边听瀑( ),山中听( )风。
觉耳中别有不( )。
《桃花源记》课文同步练习题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将相和》课文同步练习题
姓名:
一.根据课文填空。
1.“完璧归赵”的起因是( ),事情的经过是( ),事情的结果是( )。
2. “渑池会”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3.“负荆请罪”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4.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才能在“渑池会”上随行,所以,“完璧归赵”是因,“渑池会”是(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中立功升官导致了将相失和,所以,“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是“负荆请罪”的(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 )。
5. 课文第一自然段“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引发了“完璧归赵”“渑池会”两个故事,“负荆请罪”是因为将相知道要团结一致才能抵抗秦国进攻,因此第一自然段是全文三个故事的( ),三个故事是第一自然段的( )。
二.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块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
3.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4. “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 )
5.“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
6.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
7.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
三.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读同学习作,回答问题。
我扔了冰糕袋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4.2班刘瑶
夏天的夜晚,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美丽的栈桥。我们一边走一边谈笑着。青岛湾海面的波浪一个接一个地向岸边涌,好像永远没有尽头。天空一轮明月,将月光柔和地洒在海面,浪花飞溅,月光便在海面晃动。晚风习习,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舒服和快活。
栈桥边上传来卖冰糕的叫卖声。妈妈买了两支冰糕,顺手递给了我一支。我撕开了冰糕袋,吃着甜滋滋的冰糕,和妈妈一边走一边欣赏美丽的大海。吃完了冰糕,我把冰糕袋丢在了栈桥上。
不一会儿,一位矮矮的大眼睛的小姑娘走到我跟前,她掐着腰,用惊讶的.目光注视着我,对我说:“大姐姐,你干吗把冰糕袋丢在栈桥上呢?”我不屑地回答:“关你什么事!” “当然关我的事啦!”小姑娘涨红了脸说:“我们应该保护好环境卫生,因为青岛是一座滨海名城,我们要把它打扮得整洁、干净。如果人人乱扔垃圾,那青岛不就成了垃圾场了吗?”啊!我怎么想不到这些!我脸上火辣辣的,知道自己错了,就对小姑娘说:“谢谢你,小姑娘,是你的话启发了我。”我马上跑了过去,把冰糕袋捡了起来,丢到了垃圾箱里。我觉得心里轻松极了。
晚风,依旧习习地吹,灯光、月光依旧在海面上闪烁,我和妈妈迈着轻松的步子往前走…… (发表于《下一代》第10期 朱维山指导)
1. 开头结尾写环境各有什么作用?
2. 为什么要具体写小姑娘语言神态动作?
3.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五.写同学、朋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注意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表现出人物的品质
《劝学》课文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B.超越,超过C.拒绝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
阅读
训练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11.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12.本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三、阅读下列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13.注音
①衢()②()
14.解释加点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
②无赫赫之功:
③事两君者不容:
④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⑤心如结兮: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译:
②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译: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17.这一段的论点是:
参考答案
一、1.D2.C3.(1)C(2)A(3)B(4)C(5)D 4.①c②b③f④d⑤f⑥a5.B
二、6.B7.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8.B9.A10.略 11.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12.比喻论证
三、13.①qú②téng 14.①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的意思②显著盛大的样子③侍奉④善;仪态⑤凝结在一起 15.①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精神,就不会智慧豁然贯通。②布谷鸟喂小鸟,平均对待,始终如一 16.学习(或办事)应专心致志 17.故君子结于一也
《女娲补天》课文同步练习题
一、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
女娲 露出 挣扎 熄灭
窟窿 泼水 治炼 泉水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的生活 的大火
的泉水 的云霞
三、想一想,填一填。在括号里填上数字
金光射 面方 成上
嘴舌 模样 大吃惊
紫红 发中 官端正
一、文中的好词佳句可真多,我要写下来。
二、给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
1、谁又敢高声说话呢
2、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课后练习题:哥哥收集了这些珍贵的邮票。
3、官绅的头子被卫士投进了漳河。
4、我们把大自然征服了。
发长练习
快乐阅读
小溪的`欢歌
清晨,小街上,像畅流的小溪。忽然,两辆自行车相撞,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像块大石头横在小街当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
有的人担心上班迟到,气得厉声高叫;有的人要去车站接人,急得连连跺脚;有的人抱怨小街太窄,不住摇头叹息;有的人干脆掉转车头,绕道而走。
人越聚越多,小街被堵塞了。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他分开众人,来到两个争吵不休的小伙子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清早,为这点小事争吵,影响这么多人上班,多不好!快走吧。”老人排解开纠缠在一起的小伙子,又站在小街当中高声喊:“请大家自觉遵守秩序!东去的,右边走,前边的,别停住!”
人群开始缓缓移动,渐渐加快,一会儿,小街又畅行无阻,又响起小溪的欢歌。
积累
1、读一读,让自己的词汇更丰富。
厉声高叫 人来人往 互不相让
和颜悦色 绕道而走 畅行无阻
2、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感悟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类事情,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小学课文《月光启蒙》同步练习题
一、词语广角(读拼音写词语)
líbāyīshangfènghuáng()()()
zhàngzìyīnyùnhùndàn()()()
nòngyùliúchànghánxùfēngqù()()()()
二、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辰()篱()吟()谣()沌()帐()晨()离()铃()遥()吨()涨()
三、
词语世界。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天资聪():
()然开朗:
高深()测:
幽默风():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月色()的歌谣()的母亲()的童心
()的音韵()的'诗情()的夜空()的童谣
四、句子平台(按要求写句子)
1.用上“打比方”的方法。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2.改成“把”字句。
母亲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缩句。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再提高
你的家乡有民歌童谣吗?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抄写在下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