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的复习与解题技巧(共含7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要生气会老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文言文复习与解题技巧分享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高考文言文的复习与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能力层级为B。
测试形式
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只有双字形式。
解题方法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年)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03年)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20)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01年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19)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与文化常识有关的高考例题
(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年):指刚成年的时候。(见《孔雀东南飞》)
(2).铨简秀士(2002年春季):选拔官吏。(见《记王忠肃公翱事》)
(3).而城中鼓噪从之(2001年):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见《失街亭》)
(4).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春季):官吏到职开始工作。(见《张衡传》)
与文言句式有关的高考例题
(1).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拔:被攻取。(被动句)
(2).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年)主谓式判断句,即他是都督。(薛吉辰)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高考语文测试中的能力层级为B,《考试说明》对其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个)。
测试形式
文言虚词的测试形式只有一种,即判断4组8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如2003年全国卷和北京卷。
解题方法
一、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题共4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4个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史记》,也涉及了一些传统篇目,如《出师表》《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
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2001年)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传统课文。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同。
测试形式
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只有双字形式。
解题方法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与文化常识有关的高考例题
(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2002年):指刚成年的时候。(见《孔雀东南飞》)
(2).铨简秀士(2002年春季):选拔官吏。(见《记王忠肃公翱事》)
(3).而城中鼓噪从之(2001年):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见《失街亭》)
(4).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春季):官吏到职开始工作。(见《张衡传》)
与文言句式有关的高考例题
(1).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拔:被攻取。(被动句)
(2).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2000年)主谓式判断句,即“他是都督”。(薛吉辰)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高考语文测试中的能力层级为B,《考试说明》对其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个)。
测试形式
文言虚词的测试形式只有一种,即判断4组8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如2003年全国卷和北京卷。
解题方法
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题共4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4个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史记》,也涉及了一些传统篇目,如《出师表》《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
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2001年)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传统课文。“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同。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能力层级为B,高考文言文复习与解题技巧。
测试形式
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只有双字形式。
解题方法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年)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03年)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20)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01年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19)“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与文化常识有关的高考例题
(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年):指刚成年的时候。(见《孔雀东南飞》)
(2).铨简秀士(2002年春季):选拔官吏。(见《记王忠肃公翱事》)
(3).而城中鼓噪从之(2001年):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见《失街亭》)
(4).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春季):官吏到职开始工作。(见《张衡传》)
与文言句式有关的高考例题
(1).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拔:被攻取。(被动句)
(2).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年)主谓式判断句,即“他是都督”。
文言虚词在高考语文测试中的能力层级为B,《考试说明》对其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个)。
测试形式
文言虚词的测试形式只有一种,即判断4组8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如全国卷和北京卷。
解题方法
一、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题共4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4个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史记》,也涉及了一些传统篇目,如《出师表》《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
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传统课文。“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同。
二、分析虚词语法特点
(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BR>例2.吾将以身死白之,老师笔记《高考文言文复习与解题技巧》。险以远,则至者少。(20春季)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
例3.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0)
前句“以”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后句“以”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和“疗梅”也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相同。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例4.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
例5.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年)
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在后句中相当于“被”,意义不同。
三、看虚词出现的位置
(1).“其”字用在感官动词或心理动词后,是能充当主语的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是指示代词或是充当定语的人称代词;用在主语和谓语表委婉语气;出现在句中和句首用法不同。
例6.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2003年北京卷)
前句的“羡”是羡慕,是感官动词,“其”是代词“他”;后句“负”是一般动词,“其”是代词“他的”,意义不同。
例7.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前句“其”在句首,表反问语气;后句“其”在句中,表委婉语气,意义不同。
例8.秦王恐其破璧。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句的“恐”和后句的“咎”都是感官动词,前句的“其”能充当主语,是人称代词“他”;后句的“其”不能充当主语,是指示代词“那个”,意义不同。
(2).“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是助词,译为“的”。
例9.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2003年北京卷)
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
例10.太子之死也。从容受死之意。
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
复习补要
高考语文未考文言虚词用法辑录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试题中没有测试过的虚词有“何”“乎”“与”“其”“若”“所”“也”“者”。
一、何。可用作:代词、副词、复音词。
二、乎。可用作:语气助词、介词。
三、与。可用作:介词、连词、语气助词(通“欤”)、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
四、其。可用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语气词、连词。
五、若。可用作:代词、连词(表假设)、副词(表大体如此)、介词(表比喻,常作补语)。
六、所。可用作:代词、固定结构。
七、也。可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八、者。可用作:代词、语气助词。
从20开始,文言文翻译由第一卷的选择题改成了第二卷的笔答题,赋分5分。要正确地解答,就应了解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
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1.译文要做到信、达、雅。“信”“达”“雅”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我们可以借用到文言翻译上。“信”就是忠实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达”就是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就是有文采,文意贯通。
2.译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
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
1.保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照原文抄录。
例1.“燕使乐毅伐破齐”。()其中的“燕”“齐”“乐毅”是国名和人名。
例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其中的“永元”“孝廉”是年号和科举名。
2.解释。即联系上下文组成现代汉语常用的词语,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例3.“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年)其中的“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例4.“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其中的“能”“廷”“面”“从”分别组成“能够”“朝廷”“当面”“顺从”。
3.更换。即结合上下文换成现代汉语惯用的词语,有些特称词语和修辞格还要采用意译。
例5.“食毕,复随旅进道”()其中的“食”“复”“进道”就可以更换为“吃”“又”“上路”。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例6.“履至尊而制六合。”其中的“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
例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其中的“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
例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中的“缙绅”是借代修辞,应换译为“官员”。
例9.“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其中的“填沟壑”是婉曲修辞,应换译为“死”。
4.增补。即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文言句子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如果是词类活用,也要补译出来。
例10.“(原)于是遂就书。”(2003年北京卷)增补主语。
例1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李广)尽哀。”(年)增补宾语。
例12.“径将我入(于)青云间。”(19)增补介词。
例13.“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操)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增补谓语。
例14.“尽降齐城。”(2001年)其中的“降”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齐国的城镇全部投降”。
5.删除。即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例15“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2003年北京卷)
例16.“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2001年)
例17“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上述三例中的加点字删去不译。
例18“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19.“噫吁戏,危乎高哉!”
上述两句加点字只翻译一个词。
6.调整。即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例20.“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宾语前置。
例21“灌脂束苇于尾。”(年)译为“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状语后置。
例2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为“寻找一个能出使秦国回答对方的人,没有找到。”定语后置。
7.凝缩。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
例2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译时可凝缩为“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翻译练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
2.然羽非有尺寸之地,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候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史记》)
3.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说苑》)
参考答案:
1.橘树生长在淮南就结橘子,生长在淮北就结出枳子,他们的叶子只是相似,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然而项羽没有一点封地可以凭借,却趁机从民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国诸侯的大军,灭亡了秦朝,分裂天下,分封王侯,政令由他自己发布,自号为霸王。
3.贤能的人知道自己不能被任用而怨恨他,不贤能的人知道自己被鄙视而仇恨他。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读透原文
读透原文是解题的关键,考生接触文章以后先测览文章1-2遍,先求“通达”,即对文章中的基本名词术语例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其他文化习俗名要心中有数,接着可凭借设题内容进一步确定文章中的精读,跳读部分(设题部分要细读、防陷阱;未设题部分可粗读、不多纠缠),据此文章的基本情节,内容已经有了粗略了解,可再次借助最后一个题点的设题内容,进一步解决尚未落实的疑难情节。这时,解题的时机基本成熟,可进入作答各题点阶段。
二、明确考查内容,谨防设题陷阱
1、考查常用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从中混?考生视觉,造成错误。例如“尝置二簿识民善恶”(《资治通鉴》)“识”;识别。在古汉语中“识”有两音,念“shi”时有“知道”,“识别”“见识”等义项;而念“zhi”时有“记住”、“标志”等义项,本例题中的“识”应念“zhi”取“记住”义项。又例如2002年高考第11题“(广)专以射为戏竞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古汉语中“竟”有“竟然”、“自始自终”等义。要判定其正确义项,只要把备选义项代入原文原句,结合上下语境义,如果造成上下语意不畅或矛盾者,那么可断定使用该义项必然有误。如将上例中的“竞然”义代入原句,全句意思为“李广竟然因此死于射箭”,显然与后文“李广自杀身亡”矛盾。
由于部分实词的词义古今有较大差异,命题人有意将古义译为今义而迷惑考生:
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家”家庭,这里明显用今义取代古义。春秋时期,大夫受封的城邑,叫采邑,这便是大夫的家。原句中的“家”是指大夫的采邑,而非现代汉语中家庭的“家”,所以,“以御于家邦“应译成进而治理自己的采邑和邦国。”解答此类考点,一般考生总是先确定词汇的现代汉语义,用现代汉语义去估测句子的语境义,这种思维容易形成一种定势难以自拨,我觉得解题还是要立足文章的整体才有较大的视觉能力,在字词前后语境上多分析就不易出错。
2、考查常用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
该题点设题通常采用如下形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身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干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2年高考第12题)
这种设题形式的四组备选句子,每组各有一句出自考生熟知的教材中,命题人有意让学生凭借已有的思维优势去推断查核另一陌生的知识内容,体现了“课本知识,课外设题”的精神,这说明平时文言文字、词教学要严谨到位,学生学习要务实勤奋。
3、理解并直译文中关键性句子
2002年高考该题点考查形式由往年的客观选择改为主观直译且置于ⅱ卷中的笔试中进行。直译文句对考生无疑加大难度,因为以往的客观选择题,考生往往不排除利用猜押的思维心理得出答案的可能,而主观直译却要求考生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否则译文非不通达即不得体。
一般说来,翻译句子有提供比较详细的语言背景,如2002年高考文言译句是ⅰ卷中语段内容的延续,所以译句子对考生来说实际上是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具体说就是对古汉语字词的再度考查,如何译好句子,我认为:
(1)译好古义:
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曹刿论战》)要译成“下了战车、察看齐军战车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掺望齐军败逃情况。”如果把“下”译为“俯下身子”、“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就错了。
(2)译出字词的活用义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要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句中“美”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认为美”,“私”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如果译文没有体现这种变化,就错了。
(3)要译出某些虚词的语气
例如“技盍至此乎!”(《庖丁解牛》)译文①技术非常高明译文②技术怎么高明到这样的地步。“盍”在句中表达一种强烈的赞叹语气,而译文①译成一般陈述语气,大大削弱了原句的赞叹力度,而译文②则十分贴切译出原文的语气。一般说来,实词译得准,能传真虚词译得好,能传神,但要达到传神境界,实属不易,但做为教学方向,可深思力求。
(4)注意译文的规范与简洁
译文规范,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直译原句,遣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规律。
如“君子哉若人”(《论语公冶长》)按古汉语语序译是“君子啊,这个人!”但这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应译为“这个人是君子啊!”所谓译文简洁,指译文不得?唆,拖泥带水。例如2002年高考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文是“到死的`那天,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有些考生译文冗长,加上许多无关的内容,既不准确也不得体而因此失分。
4、赏析作品中的形象意义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时政热点不无联系,设题内容有以下几种倾向:
(1)表现人物除恶打黑当仁不让
(2)表现人物勤于政务孜孜不倦
(3)表现人物用兵神算锐不可当
(4)表现人物怀柔有方夷狄归顺
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将都以肯定颂扬正面立论为主导,为此命题人通党采用与题干无关的信息“鱼龙混杂”以假乱真而迷惑考生。
例如2001年高考第15题:以下句子分别偏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便老弱女子乘城。③遗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成语“兵不厌诈”义即“作战时不排除使用欺诈策略手段迷惑对方。”据此可以排除①项(燕王行为),a、b项不可选,⑤、⑥项都是“田单用计的结果而非用计手段”,故排除d项,答案为c。一般说来,解答此题,可用反问思维法去排查与题干无关的项,即可快速准确选中答案。
5、综合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此题为文言阅读最后一道题点,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全面把握,一般说来通常有两种没题陷阱。
(1)无中生有:选项中所陈述的信息内容在文章中压根就无,纯属子虚乌有,而命题人却有意识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种义项的实词来个移花接木,让学生不知所措。说明白些其实质仍然是查检字词。
例如《元史.儒学》有这么一段话“程万海方显贵里,其家气焰熏灼,即违法,不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命题者这样表述“……长孺秉公执法,亟命权贵程万海砍掉侵占官道的门外大树。”学生没有读透末字“撤”的意义,很显然“长孺不是撤树”(文意不通),而是“撤去他侵占官道而修建的外门。”命题人巧将文中的“树”译成名词“门外种的树”,却不知在这里是动词“建造”。因为设题十分精巧,陷阱隐蔽极深,考生若不细致分析上下语义,深入思考,极易上当。
(2)混杂信息:
命题人往往将某人为官前后的政绩,或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的行为,或多个人的行为品质混杂一团以惑视听。考生在作答思维时由于对原材料信息把握不准容易在视屏上出现“雪花点”如同电视收视屏上出现的干扰信号,觉得表述的信息似是而非却又难以判定,最终凭运气。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没有读透文章。因此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草率的通病,对有设点的文中信息的阅读宜细不宜粗,而在枝节情节上又不必过分搅缠而造成思维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