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李浩字德远文言文阅读答案(共含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看不懂”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浩字德远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_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事者隐克官钱 董:监管,主持
B.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 穷竟:追究到底
C.浩遣单使谕以祸福 谕: 口谕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 谮: 诬陷
2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 王好战,请以战喻
B.不逞者因谋作乱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C.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浩“正直”的一组是()
①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②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③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 ④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⑤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 ⑥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4分)
(2)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4分)
(3)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4分)
1.C(谕:晓谕,谕示。)
2.D
3.A(②是说李浩不惧死,有勇气;⑤表现李浩的治理才能;⑥表现李浩生活节俭风格很高。)
4.(1) 并海地区有多年的贼寇,很长时间都没有捕获到,李浩收买他们的喽罗,让他们自己绑着自己赎罪,很快就抓获了贼寇头领。
(2)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转头对大臣们说:“棘寺官一定要让像李浩这样正直的人担任。”
(3)他平时生活所用都和做平民时一样,风格很高,人们都不敢因私事求他。
修辞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李浩,字德远》文言文翻译
李浩,字德远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文言文译文:
李浩,字德远,他的祖先居住在建昌(今四川西昌),迁居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李浩早年就因为文采著称。绍兴(宋高宗年号)十二年,考中进士。
当时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进士都去拜见他,有人拉李浩同去,李浩毅然没有去。被任命为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因为父母相继去世守孝,守孝后担任金州教授,又改任太常寺主簿,不久兼任光禄寺丞。
李浩请求到地方任职,被任命到台州。台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满的人图谋作乱,忽然在厅堂土掏出兵刃,李浩对他们说:“你们要作乱吗?就先把我杀了吧。”众人害怕的说:“我们不敢。”李浩于是从容的查出为首的四个人,处以脸上刺字并流放的刑罚,于是事情就平定了。升任直秘阁。并海地区有多年的贼寇,很长时间都没有捕获到,李浩收买他们的喽罗,让他们自己绑着自己赎罪,很快就抓获了贼寇头领。
第二年,升任为司农少卿。当时朝廷买籴米八万石,主持买米的官员偷偷克扣国家的钱,户部不敢过问。李浩揭发了他的罪行,皇帝让有关部门追究到底。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刑法部门)跟着附和,李浩争论说:“这不但给作奸犯科的人得到了好处,而且损害了军粮。”皇上认为他说的对。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对大臣们说:“监狱官一定要让像李浩这样的人担任。”不久大理卿空缺,皇上又说:“除了李浩没人能担当。”于是李浩升任大理卿。
李浩到任后,从前用来漕运和灌溉的灵渠,年久失修,他命人去疏通,百姓得以享受它的.好处。邕管(地名,在岗西境内)所管辖的安平州,这里的酋长依赖地势险要,打算聚兵在边境作乱,李浩派了一个使者对他们说清了厉害关系,并答应赦免他让他改过自新,酋长当天叩头谢罪,焚烧并撤销了水上的栅栏,听从上级地方的约束。
李浩天生正直,涵养深厚,不因祸福改变自己的意志。从小勤奋学习文辞,长大后更加沉迷研究义理。在朝廷做官慨然的把时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忠愤激烈,议论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孤傲,有人在皇上面前诬陷他,皇上说:“他没有什么,在我的面前也是这样,不是孤傲的那种人。”小人都害怕他,用金钱诱惑他,他板起脸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什么方法都用了,只是幸亏皇上明白他的忠心,始终保全庇护他。在地方做官尤其洁身清廉,从海右地区回朝做官后,没有带来南海的一件东西。他平时生活所用都和做平民时一样,风格很高,人们都不敢因私事求他。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事者隐克官钱 董:监管,主持
B.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 穷竟:追究到底
C.浩遣单使谕以祸福 谕: 口谕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 谮: 诬陷
11.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 王好战,请以战喻
B.不逞者因谋作乱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C.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浩正直的一组是()
①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②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③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 ④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⑤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 ⑥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13.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4分)
(2)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4分)
(3)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4分)
《哭李远》阅读理解答案
哭李远
卢尚书
昨日舟还浙水湄①,今朝丹旐②欲何为。
才收北浦一竿钓,未了西斋半局棋。
洛下已传平子赋③,临川争写谢公诗。
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④。
【注】①湄,指岸边。②丹旐(zh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魂幡。
③指张衡的《西京赋》④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杀害,过嵇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向秀作《思旧赋》。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塑造了怎样一位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①友人李远是一位淡泊功名,志趣高雅,才高于世,文名远播的雅士形象。②一钓竿半局棋以生活细节刻画了友人性情散淡,闲适悠然的优雅生活情趣。 ③平子赋谢公诗以张衡、谢灵运比况,盛赞友人的.文才显世,文名远播天下。亦包含了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拔俗志趣。(答出①人物形象的给3分答出的分析内容的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亦可前后对称呈现,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尾联曲婉深挚的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故居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伤情怀。②用典,作者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伤哀悼之情。③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用以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友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答出表现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的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张养浩字希孟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1. (共2分)B
2. (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3(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怎样概括中心思想
明内容,清目的;连段意,答问题;
审清题,仔细品;析人物,思言行;
抓要点,明背景;叙事情,抓重点;
写景物,思特点;细推敲,套格式。
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结构上:
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上: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真德秀文言文阅读答案
真德秀,字景元,建之浦城人。四岁受书,过目成诵。十五而孤,母吴氏力贫教之。登庆元五年进士第,继试,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时丞相史弥远方以爵禄縻天下士,德秀慨然曰:“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遂力请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江东旱蝗,广德、太平为甚。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新徽州守林琰无廉声,宁国守张忠恕私匿振济米,皆劾之。嘉定十年,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番舶畏苛征,至者岁不三四,德秀首宽之,至者骤增至三十六艘。输租令民自概,听讼惟揭示姓名,人自诣州。泉多大家,为闾里患,痛绳之。海贼作乱,将逼城。官军败衄,德秀祭兵死者,乃亲授方略,禽之。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以备不虞。理宗即位,擢礼部侍郎。上问谦吏,德秀以知袁州赵夫对,亲擢之直秘阁、为监司。具手劄①入谢,因言崔与之帅蜀,杨长儒帅闽,皆有廉声,乞广加咨访。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后给事御史交劾之,落职。绍定五年,起复知泉州,迎者塞路。端平元年,召为户部尚书,入见,上迎谓曰:“卿去国十年,每切思贤。”乃以《大学衍义》进,谓“敬者德之聚。仪狄之酒,南威之色,盘游弋射之娱,禽兽狗马之玩,有一于兹,皆足害敬”。上欣然嘉纳,改翰林学士,时政多所论建。逾年,知贡举,已得疾,拜参知政事。无何,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真德秀传记》,有删改)
【注】①手劄(zhā):手札,即亲笔信、手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B.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C.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D.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B.“博学宏词”是封建时代为选拔学识渊博、善于作文的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
C.旧时用斗斛量米,人们常用一块木片刮平其中过满的粮食,这个木片叫做“概”。
D.遗表是古代大臣于临终前上奏给朝廷的一种章表,多表达其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德秀为人耿介,不与权贵为伍。他不受丞相史弥远笼络,自请离京外放任职;后因屡进忠言,令史弥远忌惮,又被人弹劾,一度罢职丢官。
B.真德秀施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他赈灾江东,扶危济困;他任职泉州,实行优惠政策,发展对外贸易,又缉捕海盗,保护居民和商旅安全。
C.真德秀惩恶肃贪,为官清正廉明。徽州、宁国地方官因贪腐均受到他的'弹劾;在泉州,许多豪富之家为患乡里,真德秀严厉地惩治了他们。
D.真德秀忠谏举贤,得宋理宗信任。他曾举荐和提拔袁州知州赵夫等廉吏;他进献著作《大学衍义》,规劝皇帝要远离声色犬马,恭谨为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5分)
(2)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以备不虞。
答案:
4.(3分)B
5.(3分)D(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
6.(3分)D(真德秀只是在入对时,举荐了赵夫等人,并没有提拔过他们。)
7.(10分)
(1)我们这类人应该赶快离开这里,让朝廷知道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属的人。(“徒”,同一类的人;“去”,离开;“庙堂”,朝廷;“从官”,属官,下属。四个词各1分,句意1分。)
(2)(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详细察看地形地势,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驻守,来防备意外的情况。(“审”,详细;“形势”,地形、地势;“屯”,驻扎,防守;“虞”,意料,预料。四个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真德秀,字景元,是建州浦城人。他四岁起就开始读书,记忆力强,能做到过目成诵。十五岁的时候失去父亲,母亲吴氏竭尽全力抚养、教育他。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真德秀考中进士,接着又考中博学宏词科。他逐步升任至中书舍人,兼太常少卿。当时,奸相史弥远用高官厚禄笼络天下的读书人,真德秀感慨地说:“我辈应该赶快离开这里,让朝廷知道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属的人。”于是极力请求离开朝廷,出京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江东地区发生旱灾和蝗灾,尤其是广德、太平两地最为严重。真德秀亲自前往广德,自行主张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将一切事宜安排妥当后才返回。临行时,当地数千百姓一直将他送到城外,指着路旁死去百姓的合葬墓,哭泣地说:“这里埋葬的都是往年饿死的人,如果没有您,我们也早已被埋在这里了。”新任徽州太守林琰没有廉洁的声誉,宁国太守张忠恕私自藏匿救济灾民的粮米,他们都受到了真德秀的弹劾。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真德秀凭借右文殿修撰的身份担任泉州知州。当时,许多外国的商船惧怕重税勒索,到港的船只每年不过三、四艘而已。真德秀到任后,首先放宽了税收政策,使外来的船只迅速增加到三十六艘之多。交纳租税的时候,让百姓自己刮平斗斛中过满的粮食;审理诉讼案件的时候,只是张榜公布涉案者的姓名,相关人员自觉到州府听候处置。泉州有许多豪富之家,为患乡里,真德秀严厉地制裁他们。海盗在泉州近海作乱,将要逼近州城,官军遭受挫败,伤亡惨重。真德秀祭悼阵亡的将士,并亲自传授应敌策略,终于擒获贼首,战胜了海盗。(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详细查看地势,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驻守,来防备意外的情况。宋理宗即位后,提拔真德秀为礼部侍郎。皇帝询问他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清廉守正的官吏,真德秀用袁州知州赵夫的事迹来答复,皇帝于是亲自提拔赵夫任职直秘阁、监司。真德秀备上一封亲笔信向皇帝表示谢意,趁机告诉皇帝崔与之任职四川安抚使、杨长儒担任福建安抚使,都有廉洁的声誉,请求皇帝多多征询访求。真德秀多次进谏正直的言论,皇帝都虚心接受,广泛采纳;但权臣史弥远却更加害怕他,于是谋划扳倒他的办法,因畏惧舆论而未敢轻举妄动。后来,给事中、御史们纷纷弹劾他,终于使真德秀罢职丢官。绍定五年(1232),真德秀重被起用,再任泉州知州。他到任之时,欢迎的人群充满了道路。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召真德秀入朝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入宫谒见时,皇帝亲自迎接,对他说:“你离开朝廷十年,我常常思念你的贤德啊!”真德秀于是向皇帝献上自己所著的《大学衍义》一书,他认为:“敬是各种品行的聚合。仪狄的美酒,南威的美貌,郊游射猎的欢乐,禽兽犬马等玩好之物,人无论沾染上了其中的哪一样,都足以损害其恭敬之心。”皇帝高兴地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真德秀因此改任翰林学士,他对当时的朝政也多有建议。过一年,朝廷特派他主掌贡举考试,不久患病,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虽然真德秀)病情危急,但他的衣着穿戴、坐立举止,一直到去职都显得心神不乱。遗表送到朝廷,皇帝十分悲伤,停止了临朝听政,以示哀悼。追封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加给谥号为“忠定”。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语文阅读的技巧有哪些
拿过来一篇阅读题,同学们要会读,知道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我的做法是,首先读题干,把重点字词或语句画下来,先大致了解问了些什么,去猜测阅读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去读原文,边读边画,挑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画,这个纯粹靠语感和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做题多了,一般就能猜到哪些句子容易出题。
最后看着问题找答案,一般问题和原文中的答案顺序上是一一对应的。接下来就是整理答案了,看着采分点写答案,如果没找全答案,需要再细心找一遍,通常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都是能找到的。即使没有完全一致的语句,也有关键采分点词语。语文阅读虽然讲技巧,但也要根据做题经验去分析题目、整理答案,因为语文很多时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摆脱套路用心去做才是最好的技巧。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答案
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宋史·李浩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事者隐克官钱 董:监管,主持
B.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 穷竟:追究到底
C.浩遣单使谕以祸福 谕: 口谕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 谮: 诬陷
11.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 王好战,请以战喻
B.不逞者因谋作乱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C.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浩“正直”的一组是()
①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②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③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 ④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⑤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 ⑥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13.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4分)
(2)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4分)
(3)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