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内科学》辅导: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菲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多为突起高热,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即为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2.低血压休克期:多数患者出现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此期容易发生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主要表现尿毒症,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4.多尿期:此期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不完善,尿素氮等物质引起的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多。此期若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以发生继发性休克。
5.恢复期:经过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为ml以下。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垂体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
(1)白细胞: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 中性粒细胞明显左移,并可出现幼稚细胞,重型、危重型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呈现类白血病反应。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3)血小板:全病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病日即降低,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血小板显著减少是本病一项特征性表现。迅速下降的原因,除病毒直接损害外,提示有dic存在。
2.尿常规
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多在2~3病日尿中即开始出现蛋白,并发展迅速,可在1天内由“+”突然增至“+++”或“++++”。少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故必须强调多次查尿、有助于诊断。
3.免疫功能检查:普遍有免疫功能异常。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急性起病,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三大主征。发热一般为首发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驰张热多见,少数为不规则热。
发热期是HFRS病程的第一阶段,从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需4~45d,一般为7~14d。发热期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尚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症状,肾脏等器官损害表现。发热期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预防低血压休克,防止发生急性肾衰竭,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各个病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1 临床资料
我科1月至12月收治HFRS患者210例,男171例,女39例,年龄14~81岁,住院时间9~39d。重症21例,体温超过40℃11例,肾破裂1例,有明显渗出、出血症状20例。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饮食 HFRS患者由于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出现恶心、呕吐,食欲明显减退或不能进食,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饮食,逐渐由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普食。宜少量、多餐,采取逐步调整的方法,防止营养失调综合征的发生。
2.1.2 休息 HFRS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或就近治疗),早休息对预防低血压休克和减轻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1]。患者入院后在高热期间及发热末期一般绝对卧床休息,并减少探视,陪护者不能离开。
为保证能够很好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做好生活护理工作,并定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各种护理需求,尽量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为患者提供清洁、整齐、空气清新的病室环境。
2.1.3 皮肤护理 穿着宽松、柔软内衣,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物。病情较重卧床时间长者,定时翻身,经常对骨隆突出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整洁,定时更换体位和进行局部按摩,避免压疮发生。
2.1.4 口腔护理 给予患者口腔卫生指导,每日用0.9%氯化钠液或3%双氧水漱口,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糜烂、伪膜形成。出现真菌感染,宜清洗后用制霉菌素或氟康唑片磨碎涂于患处。危重及昏迷患者,给予特殊口腔护理。
2.2 病情观察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体温及血压变化。体温的高低与HFRS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系。若体温超过39~40℃以上,可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毛巾湿敷,或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0min,以防产生继发效应。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损伤。
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止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2]。发热后期,体温开始下降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每2~4 h测血压1次,注意血压、脉压差及心率的改变,及早发现低血压倾向,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休克的发生。
2.2.2 观察渗出性水肿表现 多数患者发病后2~3 d,眼睑和球结合膜即可出现渗出性水肿,逐渐加重。特别是发热末期,更应密切观察球结合膜、眼睑和面部水肿等外渗体征。如水肿急速加剧,说明血管损害严重,血浆急骤渗出,是休克的先兆,应报告医生给予期前治疗,预防低血压休克的发生。
2.2.3 仔细观察尿液性状,准确记录尿量 要仔细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尿中有无膜状物排出,如有说明肾脏损害严重,有可能发生严重肾功能衰竭,应做好治疗的准备。准确记录尿量,可以早期发现少尿倾向。测量时,不能只图方便,以估计的方法进行记录,对各种量器,应进行校对,力求准确。
2.2.4 注意观察出血情况 如果皮肤出血明显,甚至出现瘀斑,同时伴有牙龈出血或鼻衄,要注意DIC。如果患者表现有进行性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咖啡样物或出现柏油样便,提示有胃肠道出血,按消化道出血给予护理。
2.2.5 注意观察腹痛和腰痛变化 如果患者腹痛或腰痛突出或明显加重,可能是由于血管损害加重,血浆大量渗出,引起肠系膜或腹后壁水肿加剧,或因血管破裂引起严重出血和血肿所致。也可能是肾破裂,应及时报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并注意血压的变化[1]。
2.3 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起病较急以及对疾病的不了解,容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护理过程中对待患者要有耐心,热情服务。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其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顺利地渡过发热期。
3 体会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给予正确、全面的护理,仔细地观察病情及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对于预防低血压休克,防止发生急性肾衰竭,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发热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军,牟玲.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与治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237.
[2]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9,90.
问题:女性,28岁,向心性肥胖,多血质外观,皮肤紫纹,ct示双侧肾上腺增生,垂体ct正常,行一侧肾上腺全切,另一侧3/4切除。术后2年病人皮肤色素逐渐加深,垂体ct见22mm腺瘤。此时最合适的诊断为
a.库欣病复发
b.原发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
c.垂体acth分泌大腺瘤
d.nelson综合征
e.垂体acth分泌微腺瘤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nelson综合征:双侧肾上腺被全切除后,原已存在的acth瘤进行性增大,分泌大量的acth和或msh.此时除库欣综合征的原有表现外,主要特征是全身皮肤色素沉着进行性加重,及垂体瘤进行性增大产生的压迫症状。
问题:20岁,男性,发热,腰痛6天,少尿4天,近3天无尿,皮肤多处有出血点,面色潮红,烦躁不安,眼睑浮肿,体表静脉充盈,血压180/120mmhg,脉洪大,尿蛋白(+++),尿中有膜样物,应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
a.高血压脑病
b.高血容量综合征
c.尿毒症脑病
d.心力衰竭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为什么不选c?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高血容量综合征: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大,心音亢进,此时易出现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尿毒症脑病: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失眠;随后发生轻度行为异常、记忆力减退、伴有肌肉兴奋症状,晚期表现为抑郁或躁狂、幻觉、精神错乱等,出现肌阵挛、扑翼样震颤和舞蹈病。
问题:25岁,女性,突然浮肿尿少、血尿,3周后进入昏迷,尿蛋白(+++),rbc 10~15个/hp,wbc l~3个/hp,颗粒管型0~3个/hp,bp180/110mmhg,bun 27mmol/l,急诊入院病人人院后各种其他检查没有回报前的紧急措施应采取
a.止血药物应用
b.静点地塞米松
c.静点甘露酶
d.应用速尿及降压治疗
e.抗炎治疗
请问该病人属于哪类病?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患者女性,25岁,有浮肿、尿少、血尿3周,后进入昏迷。查体血压高,实验室检查有尿检异常,bun升高。明确存在肾损害,起病迅猛,病情危重。考虑有急进性肾衰综合征(rprf)。在结果回报前,先应用速尿及降压治疗。
arf:肾功能在短时间(几个时到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多为脓毒症、肾毒性药物、休克或其原因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rprf:肾功能在几周内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多为免疫损伤或血管炎引起毛细血管外增生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若明确病因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后,其治疗方案如下
1、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
2、血浆置换
3、四联疗法:目前不推荐使用。
4、对症治疗
5、肾功能替代治疗
在法、美、英(fab)合作组分型基础上,我国在1988年天津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建议试行以下分型法;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可分为3个亚型:l1型,细胞分化较好,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治疗反应较好;l2型,以大淋巴细胞为主,有大小不均,治疗反应相对较差;l3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治疗缓解率很低。
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可分为7个亚型;
1、m1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非幼红系细胞)。
2、m2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又分为2个亚型。
m2a骨髓中原粒细胞占非幼红细胞的30-80%,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m2b骨髓中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以异常的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3、m3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占非幼红细胞的>30%,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医 学教育网原创又分二亚型;
m3a为粗颗粒型,嗜苯胺兰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
m3b为细颗粒型,嗜苯胺兰颗粒密集而细小。
4、m4即为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和单核细胞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四种亚型;
m4b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20%。
m4b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20%。
m4c原始细胞即具粒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细胞>30%。
m4eo除上述特征外,有嗜酸颗粒粗大而园。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5.m5 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又可分二个亚型;
m5a 未分化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占非系细胞的≥80%。
m5b 部分分化型,其骨髓中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原单核细胞<80%。
6.m6 红白血病,骨髓中幼红系细胞>50%,且常有形态学异常,骨髓非红系细胞中的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30%,血片中原粒(或原单)细胞>5%,骨髓中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幼单)>20%。
7.m7 巨核细胞白血病
问题:急性心梗第3周出现发热和心包摩擦音,血沉30mm/h,血白细胞6.1×109/l,中性粒细胞55%,可能是
a.急性心梗的反应性心包炎
b.心脏破裂
c.急性心梗后综合征
d.伴发病毒性心包炎
e.室壁瘤
本题应选什么?a与c的区别?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ostinfarction syndrome):也称dressler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0%,于心肌梗死后数周到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增快等症状。其机制可能是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反应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在急性心梗发病的第2-3天,约10%-20%的患者出现心包摩擦音,为反应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ami发病机制图示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问题:女性,48岁,糖尿病8年,每日皮下注射人混合胰岛素治疗,早餐前31单位,晚餐前26单位,每日进餐规律,主食量280g.近来空腹血糖13.5 mmol/l,餐后血糖7.1~9.2 mmol/l。最可能的情况是
a.餐后血糖控制不住
b.晚餐主食过多或过少
c.存在胰岛素抵抗
d.somogyi现象
e.未加口服降糖药物
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somogyi现象(低血糖后高血糖):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严重糖尿病病人,容易在午夜发生中度低血糖。原因是在午夜时对抗激素的增加,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等,使血糖上升。但此时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不能使血糖保持正常,而产生高血糖症,也可产生酮症。对此种空腹高血糖应需与真正的血糖升高相区别。最好是查清晨3时的血糖,以明确有无低血糖。对此种病人的处理,不是增加胰岛素剂量,而是减少晚餐前或睡前的胰岛素剂量。
somogyi现象需要和无知觉性低血糖综合征相鉴别。
无知觉性低血糖综合征:病人反复低血糖发作,出现这些症状(见下低血糖症状)的血糖阈值下降,导致无知觉性低血糖发生。病人可无前驱症状而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低血糖症状:脑功能障碍表现主要有神志改变、性格变化、虚弱、乏力、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主要有肌肉颤抖、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
相关名词
无知觉性低血糖综合征 syndrome of hypoglycemia unawareness,shu
低血糖 hypoglyce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