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阅读教学与媒介资源运用的原则(共含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戒美甲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阅读教学与媒介资源运用的原则
阅读教学与媒介资源运用的原则中文摘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要求与思路:“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使用的普及,教师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媒介资源。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验及各种教研活动的感受,总结出媒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的三条原则:(一)、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原则;(二)、有利于学生感知文本原则;(三)、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原则。
关键词:阅读教学 媒介资源 理解文本 感知文本 认知表达
正文
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对课程资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谈到“教材开发与管理”时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要求与思路:“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新课标)。作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总纲,新课标把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对于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新课标不但给予了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且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单列一点,并且有具体明确的表述。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这里以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介资源为切入点,启迪各位教师将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渗入教学的各项环节之中,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媒介课程资源的介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原则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指出,中学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教师的任务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这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是“不成熟的读者”, “不成熟”到“成熟”有相当一部分是要借助文本的智慧来培育的,而且这个“智慧上的差距”正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必要的前提。《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文中哥哥对弟弟的愧怍及哥哥对弟弟的爱是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地方。学生理解难度很大。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赵群筠老师运用媒介资源轻松的做到了。
首先,赵老师运用背景音乐《虫儿飞》创设情境;再次,安排了一次比较阅读教学:(1)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鲁迅 《风筝》(1925年)(2)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鲁迅《我的兄弟》 (19)这两段文字都是鲁迅先生回忆毁坏弟弟风筝时所记下的文字,试比较那个弟弟更伤心。学生抓住(1)句“绝望”“站”与(2)句“哭着”“坐”的比较体会到(1)句的弟弟更伤心。然后,再让学生比较写作角度。(1)句“傲然”这一冷酷的表情从哥哥的角度写,(2)句完全从弟弟的角度写。最后,从写作时间上比较。让学生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先生对弟弟的愧怍更深。哥哥对弟弟的情感是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地方。赵老师又一次运用媒介:(1)、《狂人日记》(19)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2)、《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年)里先生发出了这样的呼唤:“爱,就是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3)、《故乡》(19)里,先生希望下一代“宏儿、润生” 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 告诉他们“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让学生从这些补充资料中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情感及创作意图。
赵老师在这堂课上所使用的这些媒介背景资源,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包括背景音乐《虫儿飞》与《桃花》的使用。跟文本理解无关背景资源的运用是多余的,但没有媒介资源的介入,赵老师的这堂课也是达不到这样完美的预期效果。
二、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的原则
“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馍要让人自己嚼,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感悟。阅读本身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宋代的欧阳修说他读梅尧臣的诗时感到“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舞”.让我们的学生也能达到欧阳修所说的这种阅读感悟境界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杭州建兰中学的李明老师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学生就达到了“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舞”的境界。
文中,惠子的理性思维(逻辑基础)和庄子的感性思维(生命角度),及庄子思想天地人合一的精髓学生难以感悟到。李老师运用英国李约瑟对惠子的评价:倘若环境条件有利于惠子学说生长的话,中国科学无需通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即可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惠子学说魅力及对世界的贡献。同样,李老师也运用名家评论让学生体会庄子的感性思维:(1)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 ――清 宣颖(2)一个歌咏自然的人,用自己的心感悟自然,看见了一支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 ――宗白华
庄子思想“天地人合一”则先展示庄子身平事迹: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的限制,来认知世界反观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再用闻一多的评论:庄子的文章与他的思想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其不喜将哲理直白地表露于文章,而是蕴含在人物的对话中,诙谐的语言里,让人们自己去品味,享受其中的乐趣,那种不可捉摸的浑融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最后,触类旁通引用诗歌体会庄子思想的源远流长(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2)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李清照 《怨王孙》 (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 《贺新郎》
能把名家评论资源运用的如此炉火纯情,实在是高!难怪最终学生感悟那么深,表达那么精彩。
三、有利于学生认知表达的原则
一篇课文要解读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主次不分,无所轻重,即使讲得再全面再细致,也难免让学生“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因此,每一个执教者,每备一节课,都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看清文章的来龙去脉。理解了教材后,再从复杂多样的事物中,从头绪众多的问题中,精选视点,抓住本质,提炼深邃的思想、凝练的内容,确立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讲出简单、集中、生动的好课。这就如同抽丝剥茧,只要能找到关键的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的丝线,最终得到茧。要达到一个好的视点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起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功效,媒介资源的合理选用不可少。
杭州市建兰中学的饶美红老师上的《台阶》一课能给我们有意的启示。小说父亲形象的解读及草根阶层的生活艰难与谦卑的性格是学生原有认知难以表达的地方。而作家李森祥则是当代名人,作家及电视编剧。饶老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些媒介资源,让作家自己出来说话。(1)创作意图: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们。(2)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 ――李森祥(3)到春天的时候, 这座 “山” 竟被我削没了……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 台阶创作谈》(4)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5)诗歌《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啊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你的笑容为什么在筑起高台阶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怎么了
你老了
我的父亲,还有我呢
在作家李森祥对自己作品的自我表述中,学生很快认识到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及草根阶层的生活艰辛与谦卑的性格。没有作家本人的言说这一媒介,城里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合理运用媒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以及培养合理的认知表达能力。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绝非一蹴而就,探索,创新,完善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冯永忠 黎娟 《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学习》.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 胡涛海 《寻觅“切入点”探究 引领“个性化”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7
试论把握原则运用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基础教育必须贯彻纲要精神,加强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英语教学涉及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也牵动着学习者的注意力,其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 者:陆裕珍 作者单位:江苏乎潮高级中学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兴趣培养 方法构建 能力提高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原则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绩效 激励
论文摘 要:人力资源的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的发展动力管理。文章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原则的运用,指出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真正运用好激励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全新时代。企业、国家间的竞争,已由产品的竞争、资本的竞争发展成为智力资本的竞争,激烈竞争的焦点当然就是智力与知识载体的人。因此,竞争则主要是针对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将来谁能拥有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各类人才,谁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先机和主动。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又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因素”。因此,怎样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事业单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一、常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绩效考核系统。绩效考核是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使企业按其远景规划与价值来制定公司的经营策略,并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工作计划,以制定出部门与个人的工作目标。作为一个有效的沟通工具,绩效考核系统也为企业创造了健康和透明的沟通环境,令企业自上而下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人事决策时重要的参考指标,该系统可将员工的具体表现记录下来,并与薪酬、福利与奖励结合在一起,鼓励员工发展自我。同时,该系统也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一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对企业管理和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它可以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个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工具”。笔者所在的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实业总公司于几年前制定的绩效考核细则已逐步实施,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2.个人能力测评系统。此系统是为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能力测评及人才储备而设。目前国内企业对个人能力的评估往往是由上司对下属从感性上的判断,或是通过对具体工作实施后的结果作出判断。这种评估往往并不准确,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害,也就是我们所戏称的“交学费”。它常常使对人才的评估工作流于形式,甚至造成矛盾,导致人才流失。这是不科学和缺乏理性的。个人能力测评系统则是将被测评者置于测评中心,不但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评估和量化被测评者个人的性格、特点、优势、缺点及潜能,还要根据被测评者所处的工作特性和工作环境,进行更大范围的全方位测评,具极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个人能力的测评方式可以为人力资源的测评提供一个很好的工具,也能够为企业各类管理人才的招聘、使用、开发、储备,提供一个完善的帮助。
二、激励原则的运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员工在企业中努力工作可能是为了丰厚的奖酬,为了舒适的工作环境,也可能因为工作具有挑战性、有很多晋升的机会或是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激励来实现。可见,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是指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在生产、劳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发奋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简单地讲,激励就是帮助人们寻找或为他们创造努力工作目标的过程,是人们朝向某一选定目标行动的倾向,将影响职工适应一个组织。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物质激励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奔小康正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员工考虑组织给予的物质待遇是十分正常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珠海市重奖科技有功人员,高校重金引进特聘教授、按不同的岗位给教师不同的年薪等等。从这些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质激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邓小平同志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①我们可以把物质生产简单理解为人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奉献精神甚至牺牲精神则反映了人们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们可以为组织牺牲个人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例如,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解放军的抗洪救灾等,但不能把这些情况看作是普遍的规律。
当然仅有物质激励显然是不够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物质是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重视其他方面的需要,希望得到社会和组织的尊重、重视和认可。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后有一批富起来的私营企业家,虽然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多,但他们却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后,他们那种需要得到社会承认,要求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有的人渴望成为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参政议政,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企业内部也是如此,员工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求。如公司对员工的公开表扬、授予各种荣誉证书,让其在重要岗位上担当重任,对其工作和生活给予关心和照顾,这些措施对员工来说都是重要的激励方式。
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沈阳机床厂,对各部门年青人组成的新产品开发团队的激励就包括两种:一是物质金钱激励,小组成员的奖金是一般员工的2~3倍,而且是逐月发放,达到指定任务就可以给予奖励,任务全部完成后还要追加。二是精神激励,主要是厂领导对这些年青人给予充分重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促其早日成才。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厂里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正激励指的是用某种正面的激励手段,例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或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以表示对员工的奖励和肯定。而负激励指的是对员工不良的行为或业绩,采用某种负面的手段。如批评、扣发或少发工资、降级、处分等等,以表示对员工的惩罚或批评。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实行所谓“奖惩结合”、“奖罚分明”、“批评与教育结合”的制度。因此,对于员工好的工作成绩和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使之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继续发扬下去。对于有破坏性倾向的不良行为,必须严格按企业的制度进行查处,避免再次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教师上课不能迟到,学生考试不能作弊等等。在运用负激励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员工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地位、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当企业有时不得不使用惩罚方式时,一定要告诉员工事情的原因和真相,让其心服口服,还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并将惩罚和二者结合起来。当员工出现有所改进的表现时,应及时给予肯定,使好的行为得到巩固。总之,只有从正负两个相反的角度同时对员工的工作和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才能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随着“人”的因素在组织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发现作为组织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的“人”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组织的面貌。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来源,需求的满足既是行为的出发点,又是行为的最终归宿。人们有了需求之后就要选择和寻找满足需求的目标,进而产生满足需求的行为。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紧张和不安就会消除,即激励状态解除。但随后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导致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生命的终结。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激励过程。总之,激励与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激励就没有稳定、努力而忠诚的员工队伍。因此,企业领导者一定要重视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努力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刘志久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合理开发与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能够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还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是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运用,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并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实现的不同种类的各种资源。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要求较高,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有效丰富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开发和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感知自然和社会中的美景,感悟自然和社会中的人和事,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农村生活中有绵延起伏的山群、金黄美丽的油菜花、潺潺流水的溪流、稻香遍野的田园、青砖黛瓦的房屋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关注起来,成为学生情感的停留地。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观察和感悟之后,热爱自然的情怀得到提升了,养成了善良勤劳的.良好品格,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心灵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二、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修养
每一个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了一方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勤劳而有智慧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民歌、民俗、故事、小戏等都可以被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也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德育教育课,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区探索民间文化资源,如,观看电视节目、网络查询、阅读文本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的文化修养全面提升。
三、开发和利用淳朴民风资源,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自然和社会资源、民间文化资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即淳朴民风,将这一资源引入语文课堂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形成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不乏淳朴民风的教育资源,如,桃花源的温馨、把酒话桑麻的情怀、衣冠简朴古风纯真等都是良好的资源,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论新闻背景的作用与运用原则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求知、求深心理也越来越强烈,在对一些新闻事实、尤其是重大新闻事实的报道的理解方面,往往需要借助丰富的背景材料才能完成.因而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
作 者:白洋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6级,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1 关键词:新闻背景 作用 运用原则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关于选修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注意发现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进修,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和当场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选修课只是整个学习系统中的一部分,实质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将能够获得的教学有利的条件最大程度的利用起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丰富、更广泛的知识。高中语文课程也应当与时俱进,开发课程资源,让语文课“活起来”。本文结合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新定义,就实际运用中的局限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提,传统教学背景下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师、专家、学生等,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资源内容也与时俱进,增添了各类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科技资源、社科人文资源等。课程资源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载体,教学活动离不开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的当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合理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深化对自身文学素养和综合素养的认识,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让学科教育跟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能够不断拉高理想教育的上限,既能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又能帮助学生走出校门,从社会和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养分。
2.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局限性
语文学科是与中国人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然而,它又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科目。很多家长、学生乃至教师、专家对语文学科都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语文是一种“会说话写字就能学好的科目”。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是最为分散的,学科的内容海纳百川,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哲学艺术,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无法找到规律,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没有学好一节两节课,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学生会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理科上,对于语文学科抱着随意的态度。同时,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拿分是高中学习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总分,即使进行语文学科的突击训练,也多为作文训练、古诗词训练,强调理论知识。于是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重点放在能够突击的科目上,留给语文学科的时间就被压缩了。并且,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是不一致的,除了默写题,试卷上几乎不会出现学过的内容,考查的是理解和运用能力,而这恰恰是最难教会学生的。
3.高效运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3.1运用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语文学科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从传统教学的“语数外”三足鼎立,到现今“学科共同发展”的革新愿景,语文都在其中占据主要位置。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就是教材资源,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教材资源的研究和处理,能够引申出众多的学习内容。教材上的文本内容都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的珠玉,它就像一个索引,链接着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了让学生吃透教材、举一反三,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延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体的文本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运用能力为目标,找到更多的教材资源链接,既拓宽了知识范围,又让教材资源更加丰富,了解的角度更全面。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深挖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思辨、体验和思考,通过教材文本领悟教材外的知识和思想,在精W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找到自己学习的方法,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认真学习的好态度。
3.2运用自然资源引导思维拓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仅仅依靠室内教学是不够的。教室是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场所,学生对此不会产生新鲜感,教师要做的是将自然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宏大与瑰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走出教室,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下学习语文知识。
3.3运用社会资源培育思想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社区资源等社会资源是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语文学科相关的德育教育,更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社会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社会文化活动等等。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经验,足以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学校,通过参加社会上各种相关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教师如引导得到,将学生的活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对于学生而言是有益无害的。优秀的人会成为学生的榜样,道德的行为会引发学生的效仿。学生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责任感和同理心,价值观也会更加成熟和稳定。
新生态课程资源的培植与运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赋予了课程资源以新的内涵.从对新生态课程资源的认识出发,通过教学实例例举,描述包括学生作业、学生课堂的即时生成以及教师反思等新生态课程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因此获得的`教学效益,同时反思如何有效运用新生态课程资源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作 者:余海波 作者单位: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浙江・温州,3254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3 关键词:新生态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 有效互动归纳与演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归纳与演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沈虹
绍兴县柯岩中心小学,浙江绍兴312030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每位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从逻辑学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外乎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所谓演绎法,原本指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指先给学生一个概念,然后组织学生读文分析。归纳法,也是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的事实、现象、情况等概括出一般原理。在阅读教学中是指先提供几个句子或一段话,然后组织学生逐句读文分析,形成概念。
那么,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呢?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课文及材料具体而辨证地分析。
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册第十五课《猫》,有这样两种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种: 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能概括猫性格古怪的三个词语(老实、贪玩、尽职)。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说一说你是怎样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猫的性格老实、贪玩和尽职。
第二种: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特别是一些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猫的什么特点?
很显然,这两位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完全相反的。
前者运用了演绎法,后者运用了归纳法。虽然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教学设计都行的'通,但从课文结构分析,本篇课文更适合采用第一种方法,即演绎法。因为本篇课文已经在段落重要位置明确点明了猫的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性格特点。所以没必要再让学生自己从各个句子中去归纳这些特点,可直接让学生抓住猫的这三个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但是,如果对于希望通过让学生去接触语言材料去感知研究对象,去获取事实,则运用演绎法较为合适。
例如在学习十一册课本中三处儿童肖像的描写时,《小音乐家扬科》中写到:“他长得很瘦,脸黑黑的,浅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在《少年闰土》一课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教学时,经过学生讨论,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两处都是写少年儿童的肖像,共同之处是写“脸”。但又不相同,各有特色。扬科“脸色黑黑的”,说明他在繁重的体力劳动摧残下,身体非常瘦弱;闰土“紫色的圆脸”,说明闰土生活在海边,经常参加劳动,日晒风吹,身体很结实。通过在阅读中归纳,学生体会了对“脸”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的身体状况,生活经历的不同,突出了主人公的个性,深化了主题。
这样的归纳学习,不仅使学生对肖像描写这种方法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与比较,同时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且,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景:从整篇课文或阅读材料的教学看,我们采用了归纳法,但往往总体的归纳法中有局部的演绎;而有时总的演绎法中有局部的归纳。这两种教学策略往往是交叉运用的,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说,对那些主旨单一、人物形象特征(或事件哲理等)明显的课文,常常运用演绎法;而对于那些主旨丰富、人物特点(或事件哲理等)比较立体、多样复杂的课文往往采用归纳法。
所以教师只有充分把握这两种方法的特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
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作者/ 金戈
摘 要:结合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在进行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那么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对高中思想政治资源的地方特色加以开发和运用,探索一条适合地方特色并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路,是值得大家探索思考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主张课程是教材、学生、教师以及环境的整合,课程与教学具有统一性。课程是教学中的课程,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一起创造的教学事件;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要靠师生的共同创造生成新的课程。新课标要求课程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特点。思想政治课还要有情境性与生活性,教师和学生不能置身于课程之外,师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一部分,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开发者,同时还是课程的创造者及实施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灵活性,在师生的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必将超越教材。
2.思想政治教材与时代脱节,要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教材要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开发与利用,因为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时代,它是一门社会科学性的重要课程,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和教学方面有时间差。在编写教材后的期间内,社会在变化,有些方针与政策也有了变化。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俱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对课程资源做好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时事政治这一重要课程资源,要结合当地的现实对教材做好及时的补充,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与缺陷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1.从学生本身出发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将学生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对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与教学情境中的状态进行开发,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质量,所发表的意见、建议以及观点,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产生争论时导致的错误结果等等,不管是通过言语表达方式还是某种行为实现的,还是借助于行为、情绪来表达的,都将会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进行开发与利用学生这一资源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学生现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给予关注。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材,不能空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不断优化教学的内容,做到有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开发与利用,多让学生说,让他们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谈体会,总结体验,这种做法胜过老师的说教,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这一节时,让学生收集九寨沟的南坪曲子,让学生进行归纳与整理以后,以闻名世界的《采花》展开分析,从中体会当地山民辛勤劳作,并将其放于课堂上讨论、交流和传唱,使得教学内容超过了教材“原文”的局限,课堂资源更加丰富,师生共享课程资源,师生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享受到了快乐。
2.积极创造实践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要不断地创造实践资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课本之中,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盯着课本,教师也离不开课本,师生只是机械性地重复着书本上的知识,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不到提高。所以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首先我们要实现由“既定知识”向“引出活动”的观念转变,让学生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更多有用、有价值的内容。其次要结合地方特色,搞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中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也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创造及提供可供选择的实践资源。师生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与资源,结合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做好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和提高技能,使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使生活经验得以提升,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并使其得以发展。比如,在学习《民族节日》这一问题时,我带学生走访了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藏族的舞之乡(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并观看了涂墨节。让学生感受了白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传达了维护当地祥和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心愿,切身体会到民族节日的重要性,让学生领略了民族文化的韵味。
3.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过程中,还要结合课程资源,不断促进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转换与协调,“走出去,引进来”。新的课改对课程资源更加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对课程资源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加丰富与适度,因此,我们还要尽最大能力整合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对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使主体、内容、条件得以整合,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其进一步形成课程资源的要素来源,并成为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在校内要大力弘扬、培育本校的人文资源,要有敬业爱校的精神,还要大胆地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料,并提供方便的服务。要和学生一起用好学校的阅览室、实验室、广播室,利用好学校的电视及多媒体设备等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资料的选择以及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求,不断地开拓教与学的各种渠道,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到增强。在校外,我们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利用好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场所,比如九寨风景、当地的民俗活动村、历史古迹、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等资源,为学生参与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对生活的体验等做好充分发挥的准备,让思想政治课具有时代性、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资源地方特色的开发与运用,督促我们高中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民族边远地区的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做到“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对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做到重新审视与定位,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真正有效地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建立适应地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课程模式,使政治课堂教学因资源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刘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7)。
[2]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辩证思考。新华文摘,(10)。
[3]九寨沟县地方志编委会。九寨沟县地方志。方志出版社,.
[4]尹美红。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科学,(08)。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中学校)
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资源优化与绿色管理原则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建筑模式,引入“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新思维及新技术,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建筑产品生产和运行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要实施资源优化和绿色管理战略,以此达到建造生态建筑,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 者:胡慧琼 张卓 作者单位:胡慧琼(福建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07)张卓(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北京,100044)
刊 名:商业经济 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F281 关键词:建筑产品 资源优化 绿色管理环境立法经济手段的运用――协调发展原则与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的运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根据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协调发展原则以及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以及我们现在运用的局限,提出引进市场机制理论,并据此而讨论适用于他国实践的一些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关 键 词:协调发展原则,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市场机制,环境保护
在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然而在环境的立法上,主要还是行使国家的职能,加大环境的治理和预防的力度,同时适当的收取与此有关的责任人的相关费用。然而,在市场经济下,适当的经济手段也可在此此处使用,让市场来引导一定的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原则,即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则、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一原则,正确的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即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8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上述的各项都进行了法律意义上的确立。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立法的趋势似乎不仅仅在行政方面,同时根协调发展原则与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经济手段的介入环境立法,是环境立法的趋势。
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主要体现在3点,第一,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第二,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前两方面主要是政府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体现,即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发展策划。而最后一个方面,除了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的政策,进行奖励、优惠或者征收之外,个人和企业也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有利于其的经济或技术的措施。如何使得企业个人投入进采取这方面之中呢?这就需要市场机制的引入进行引导。环境立法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引导功能,而不是单方的一些奖励或优惠政策。根据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政策未必起到真正很有效率的作用。
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的贯彻,也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第二,对超标的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加大限期治理的力度;第三,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污染、破坏者积极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第四,强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这个原则的贯彻和本文的命题有最重大的关系。
于此,我们得出,社会发展兼顾环境的'保护是当代环境的要求,同时市场机制是引导发展趋势的最好的调节器。根据以上两个原则,对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是这种经济手段介入的背景。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环境问题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如采用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经济利益或利润所决定,另一个方面,环境退化主要是各种不适当的经济活动的产物,机制失灵(又译为制度失灵)是环境资源退化和发展不可持续性的原因。在美国的法学家波斯纳创设的法律经济学中,核心概念是“效益”,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用同样多的资源消耗取得较大的效果,这里的“资源”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法律权利等人为资源。我们这里可以从环境资源的角度理解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
下面,我将根据这两个原则以市场机制的引入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现在采取的手段可以分为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非经济手段主要是政府职能的体现,例如政府的治理和规划。经济手段主要是奖励、惩罚、征收税务等等手段。
再者,以上谈到的经济手段都是将个人或企业的责任放在征收治理费用的角度上的,或者低效率的防止他们过渡的破坏环境。这样而来,企业需要减低他们的成本不会在环境的角度。因为无论怎样,他们对环境的负责是一样的,不存在一个可以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空间。如果,引进一个量化的交易权的话,就有可能将环境问题与成本挂钩。例如排污交易权,即排污权交易主要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污染排放控制。政府先要设定某区域内的总量调控,对该地域或空间内可容纳的最大污染物总量面向企业进行分配,在初始分配后允许企业进行交易排污权,这样通过市场手段将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企业流向治理成本高的企业,最终实现社会以最低成本减少排污染物,从而使环境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个环境押金的制度。押金制度是指通过强制性的措施,使消费者在玻璃或塑料等容器(包装物)上存款或押金,以促进消费者退回或循环使用这些容器或包装物。一般作法是:在消费者购买饮料等商品的同时,为包装或装有这些饮料或商品的容器或包装物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如果消费者将使用过的这些容器或包装物退回给原销售者,则销售者根据其退回的容器或包装物的数量,退还消费者预先为这些容器或包装物所支付的押金。如果消费者不退回其已经付过押金的容器或包装物,则其所支付的押金将不能退还。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市场机制。除了这两种制度之外,还存在生产和治理结合的方法。早段时间,新闻上报道了关于计算机废物的问题。主要是在现在,计算机的更新很快,同时引起了很大的计算机垃圾的问题。然而这样专业的垃圾,具有巨大的污染性,也不是一个普通人具有处理这样的垃圾的能力的。于是,美国的电脑公司引进了一种制度,即在计算机的成本中加上了之后处理的费用,用户可以将被淘汰的计算机交回购买的公司,公司进行免费的接受和专业的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使用者对电脑垃圾的处理的困难,另一方面,电脑公司减低了其对计算机垃圾存在的污染责任,因为其负责了主要的处理任务,且费用方面已经加入到成本内,由消费者支付了,其实也就是节省了对环境问题的经济投入,减低了成本。同时,这样帮消费者分担了处理废物的担忧,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增加了公司的销售额度。而在处理废物的同时,公司因为需要降低成本,不断地提升其处理废物的技术和消费以增加利润减低成本。以上公司的行为,其实在追逐其最高的利润,但是在客观上对环境的保护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现代社会所最需要的效果。
然后,在征收税的方面,虽然税收是我们处理环境问题的最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我们往往在税收方面很少贯彻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即不同的行业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贯彻公平原则,应该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来进行不同的征收。很多国家,如美国、欧盟国家都有对环境保护税收的相关的立法。美国已着手对每吨碳征收6 至30美元的碳税,并开始征收交通税,每次行程收税1~4美元。比利时、德国、英国、丹麦、意大利等国也制定各种生态税收法,分别针对能源、三废、产品包装等征收税收。
最后,在财政上,我们可以设立更多的辅助制度来引导环境的保护。很多国家有环境保护资金的设立。欧盟国家通常采用的经济手段包括环境保护税收、收费、低息贷款、保险手段、环境标志、环保拨款、补助金、押金、加速折旧、排
污许可及排污交易等。美国《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1980年)规定设立危险废物基金和关闭后的责任基金。其中,低息贷款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方法。例如,一个对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必定在成本上有关于环境方面的投入,因此会提高环境成本,与其追逐利润的目的相违背。若进行对其的低息贷款制度,在贷款上对其进行帮助。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奖励的行为,奖励和鼓励这种对环境的关注的企业,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环境保护的进程。设想,进行此种财政上的帮助与对一个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的环境治理所花费的费用相比较,节省了很多费用,符合双方的行为目的。根据波斯纳的经济法学的理论,法律的作用便是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在此处环境立法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客观上需要在环境立法上引进市场机制的理论,符合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市场机制与环境保护的特点,我提出了一些国外实践证明可用的主要经济的手段来引导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总结下来,主要是四项主要的措施:第一是收费和收税;第二是可交易的许可证;第三是押金制度;
第四是财政补贴制度。
以上是我对协调发展原则和利益和责任原则在环境保护的具体作用的理解。具体与社会的相关适应与和中国具体的国情特殊性相矛盾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探讨。不过,在以后,也是我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要的资料来源:
[1] www.lib-star.com
[2] 期刊网 论当代环境资源法中的经济手段(J) 蔡守秋 。
[3] 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M) 韩德培。
武汉大学法学院・陈静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常用的语用原则,有助于正确理解会话过程中的隐含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日常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作 者:蒋琳 廖建英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21 刊 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L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9 25(3)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大学英语 教学★ 教学资源
★ 教学资源论文
★ 教学运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