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王了个嗖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2009皋11,El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Nov.,2009
(第ll期.总第151期)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No.11,GeneralNo.151)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欧婵娟, 李林, 叶文忠
欧婵娟,李林(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叶文忠(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11)3次
参考文献(11条)
1.罗海藩 长株潭城市群转型
2.吴忠民 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 (03)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64.叶文忠 基于集群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 20075.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显著 2009
6.周玉波;李小琴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与“两型社会”建设[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05)7.欧阳煌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解放思想[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 2008(55)8.刘琦 论创新型城市群的产业创新[期刊论文]-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8(03)
9.罗波阳;罗黎平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 2008(55)10.张萍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 2008
11.刘敏;刘焕新 关于湖南构建“两型社会”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8(05)
引证文献(3条)
1.肖湘雄.刘浩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地经营模式创新探析[期刊论文]-中国发展 (4)2.肖湘雄.刘浩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地经营模式创新探析[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管理 2010(10)3.余剑平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政府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期刊论文]-文史博览(理论) 2010(8)
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j200911030.aspx
欧婵娟1,李
林1,叶文忠z
(1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2.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魔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文章针对“两型社会”发展的霹标和要求,在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长株潭城市群未来“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11--0109--03
一、绪论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探索在资源、环境、人口等压力日益增大的环境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采取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及持续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前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实质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现代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所以我们将其统称为―个整体的概念,即“两型社会”。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做了初步的研究,指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但不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结合“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长株潭城市群未来“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理
程还要破解一些难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的资源和生态压力
由于长株潭城市群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单位产出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偏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都普遍偏低。同时,经济结构与政府政策不协调,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
1.城市群资源不足且利用率偏低
长株潭城市群的资源问题总体来说是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长株潭能源缺乏,煤炭储量仅占全国总储量的0.20%,电力仅能满足需求的55%,包括天然气、石油。2007年,湖南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为57.24%,比2006年下降2.27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两年,湖南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2006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157,2007年为0.6434,两年平均为0.730,虽然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偏高。从耕地和矿产资源耗减情况看,2000年以来,湖南耕地面积年均减少2万多公顷,长株潭区内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5公顷,长株潭三市市郊的人均耕地面积更少,还不到0.009公顷。同时,地质专家预测,湖南几种主要优势矿产的可供程度不断下降,丰富的资源储备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2I城市群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环境立体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生态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例如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但从永州经衡阳到长株潭,每年沿江的工业企业向江中排放的工业废水就达8.39亿吨。而这些废水又经湘江下游进洞庭湖,影响岳阳等地市的生态环境。在全省14个市州中,株洲、长沙、湘潭分别位居全省环境污染第一、二、三名。长株潭生态环境的广泛破坏,将严重制约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资源利用的同质性加大了对资源的压力
论依据和实践参考n。
二、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南部,是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第一个“大十字”区域,是我国中部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加快发展的潜力。从“两型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来看,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在“两型社会”的发展建设过
收稿日期:2009―10--16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项(2008ZK3068);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资助项Ei(0808009A);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欧婵娟(1983一),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李林(1963一),广西荔浦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叶文忠(1969一),四川广安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技术创新。
】09
长株潭城市群群内第一产业多为分散式经营,内部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第二产业布局近似,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有机、合理的产业分工,关联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中,支柱产业基本上都是商贸餐饮业、运输邮电业等传统产业,一般商品市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且群域内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系,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主导产业的产品链短,支柱工业中拥有较高集中度的行业不多,缺乏跨市发展的企业。这种城市之间产业布局的相似性必然导致对资源利用的同质性,从而加大对资源的压力田。
(二)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工业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就必须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等等13]。
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长株潭城市群内的产业涉及钢铁、有色金属、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轻纺、石油化工、食品加工、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等众多领域。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来看,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是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其中以重工业为主的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的近一半,重化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比重过高、增长偏快,给节能减排带来较大的压力,并不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其次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能力弱。观察城市群内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仍然不足,服务领域狭窄【哪。
2.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据统计,在1997―2004年间,湖南省GDP总量增长1.89倍,同期能源、电力、水资源消耗却分别增长了2.23倍、3.54倍、2.81倍。从产品结构看,2008年湖南全省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2%的产品分别为罐头(9.5%)、铁合金(8.8%)、卷烟(7.4%)、十种有色金属(7.3%)、水泥(4.4%)、粗钢(2.6%)、生铁(2.6%)、纱(2.4%)等,原材料类和初级产品多,精深JJn-r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四。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要素增量的方式取得,技术进步的作用远未得到发挥。如何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把其建成“两型产业”,有许多关键技术和高技术问题要解决,没有系统的技术创新是根本不可能搞好“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湖南省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同全国其他经济发达城市比较,突出地存在高新技术产业总量规模不大,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等问题。
3.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期待加强
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理集中现象,是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竞合创新为基础的相关企业或同一产业与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形成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中小企业集群具有集群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形成外规模经济等,有利于集群式创新阎。同时,产业集群有利于通过产业价值链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合理应用,并且有利于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综合治理。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市工业布局近似,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比如株洲和湘潭均被定位为重工业城市,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趋同。长株潭城市群中小企业整体力量弱,竞争能力差,民营企业发展严重不足,与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关联性不强,市场地位低,总体上不具备产业集群的特征,集群创新优势不明显。政府在政策和措施上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健康发展。
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否取得好的成效,其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社会创新。
(一)着力制度创新,提供制度支撑
“两型社会”建设应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保障“两型社会”的建立。即消除体制障碍,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市场竞争,统筹群内各主体比较利益和产业关联。
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区域“两型产业”
产业结构偏低是产生高能耗的重要原因,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之举。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对长株潭城市群内的产业进行科学、统一规划,改善群内的产业结构。提高非资源依赖型产业、低能耗产业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同时,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形成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对资源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与税收优惠;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引入“政绩考核”,客观全面评价经济发展成果与人民的福利状况。通过宏观调控淘汰资源依赖型、产出低能型的落后产业,着力城市群区内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升级,促进产业“两型发展”,形成具有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两型产业集群。
2.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创建“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为“两型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资源节约方面的一些法规,但是这些法规的.完善性和可行性都有待完善。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根据国家已有的相关法规,已经出台了部分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相关制度标准和法律法规,通过标准来推进技术的进步和“两型社会”的建设。同时,相关政策和措施出台后,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建立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审计制度,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并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逐步把“两型社会”的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3.制订中小企业相关政策,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部门要加强关注中小企业发展难的现象,尤其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政府部门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扶持,比如资金、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建立适当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引导,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特别是要按照中小企业集群的战略目标,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使中小企业能够顺利发展并发挥其在“两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力量。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长株潭城乡一体化建设与长株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长株潭城市群要抓住列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打破城市、农村分而治之的传统管理模式,明确向农村倾斜,赋予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非农产业、城市居民更为接近或同等的待遇。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着力探索出一条和谐城乡土地制度的实现途径。运用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71。
(--)推进技术创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从实际来看,长株潭城市群三地各自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
三、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
“两型社会”是在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下的一种发展模
110
的区域创新体系,但是,由于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的局限,三地问题,也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改变。只有“两型社会”的观点和的区域创新体系都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动,各地的创新要求深入人心,广大民众从思想观念上对“两型社会”的发展有活动没有形成合力,从而影响和制约着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的资了彻底的认识才能够真正意义地建设好“两型社会”。
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要整合各1.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方创新资源,力争抓好“三结合”,形成一体化、具有高度竞争优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势和可持续的区域创新体系旧。
自然观和发展观,让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一切工1.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作和生活之中,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环境保护意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重塑资源节约型文化,提高人们的资源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社会上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观念,营造同发展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创新行为主体,坚持市场导向与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政府推动相结合,通过政府的规划、扶持与促进,最终形成由政律,建设有序的资源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府推动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运行模式。在初建阶然、经济社会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生态,着力构段。由于区域创新体系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机制还没有完全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建立,需要通过政府的直接参与来建设、完善区域刨新体系;在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Illl。
成熟阶段,则主要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市场导2.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向为主,政府推动为辅的新的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发展的理念是经济建设的指南。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2.统筹规划与分类实施相结合
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时,既要着眼未来,按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国家和湖南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自身区域内未来经济、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科技发展目标,从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出发,高起点,高标准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规划,又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量力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绝不能而行,有所侧重,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既要突出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最主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提升,又要关注其他新兴产业的要内容之一,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发展与扶持。集中力量扶持对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矛盾,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上,优先规划、建设几个优势产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业、优势项目,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扎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持续发展。
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嗍。
3.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我们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纳人到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和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区域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坚持高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水平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两手抓,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的技术集成,逐步形成较高的渐进自主创新能力,并就制约长生活环境,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按照科学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积极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培育和提升突破型技术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完善技术创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求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求生态环境效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同时,鼓励、吸引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跨国公司以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到长株潭城市群创办资源承载能力,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大合研究开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机理开发资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要着力抓好节能、结合,逐步形成引进、创新、跨越的新格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节材、节水工作,实现开源与节流的统一。
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总而言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应技术、绿色资源替代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以及污染处理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效益、社技术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向绿色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并重,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环生态转型㈣。
境、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三个城市的发(三)促进社会创新,形成“两型社会”共识
展关系,加速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单是经济和技术参考文献:【1】
刘敏,刘焕新.关于湖南构建“两型社会”的几个问题Ⅱ】.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7.10-34.
南社会科学,2008(5):102―106.
阴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4北京:社会科学文
报告[M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1-179.
献出版社.2008.3-99.
[8】8
吴忠民.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叨.战略与管理,
[3】3罗波阳,罗黎平.促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2005(3):12―14.
的对策建议田.经济研究参考,2008(55):50-56.
[9】
罗海藩.长株潭城市群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41
周玉波,李小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与“两型社社,2007.101-128.
会”建设Ⅱ1.湖南社会科学,2008(5):121―124.
[10l刘琦.论创新型城市群的产业创新o】.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5】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显著
2008。23(3):29―34.
[EB/OLI.http:llwww.1mlj.gov.crl,2009―3―17.
[11】欧阳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解放思想Ⅱ】.经济研
[6】
叶文忠,基于集群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D】.湖
究参考,2008(55):46-49.
[责任编校:黄晓伟]
1】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各种制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通过分析制度并将其作为一个变量加以处理,从而来理解和把握人类行为并且提出政策性建议.在长株潭构建两型社会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制度体制,只有对这些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保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作 者:姚雷 YAO Le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G127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 长株潭 两型社会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建设研究
着眼于长沙、株洲、湘潭3市的.生态建设历程,利用P-S-R模型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的现状,计算3个城市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认为长沙处于较安全状态,湘潭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株洲处于不安全状态,3市生态安全状况亟待改进.并针对该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要从城市规划和健全城市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两方面加以考虑,期望对建设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提出有益参考.
作 者:周国华 舒倩 李红霞 ZHOU Guo-hua SHU Qian LI Hong-xia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8(4) 分类号:X826 关键词:长株潭 城市群 生态安全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综合试验区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按照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整体要求,从核心带、空气污染、水资源、绿地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设计,从而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作 者:胡伏湘 胡希军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湖湘论坛 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 年,卷(期): 21(2) 分类号:X2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试验区 环境生态 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许鞍铭
[摘要],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进行综合评价还在探索之中。本文从理论依据、指标体系建构、具体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并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论证,既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又为精品课程群建构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两型社会;综合评价;评价指标F061.5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03-0059-04
一、“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构建“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1)循环经济理论。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从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更大系统来分析经济问题,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物,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社会进步的“共赢”。因而,循环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
循环经济又称后工业经济,是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实质就是在资源投入和产品消费过程中,将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置于一个协调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
与传统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和谐循环。
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关键点是把传统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中的污染排放用再生资源有效替换。循环经济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其核心是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行动准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4R原则。要求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生产领域要改变单纯依赖外延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社会生活领域,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减少浪费,杜
绝攀比之风,引导适度消费;教育领域,要求学校课程建构
应立足于现实条件,注重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非再生性资源的适度开发,充分而不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有序进行课
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四个程建设。
方面:一是资源开采环节中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情况;二是资源消耗环节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废弃物产生环节中的资源循环回收和综合利用情况;四是社会消费环节中的绿色消费的实施情况。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以及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这里的环境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构筑设施
区域生态环境(包括原材料供给的源、产品和废弃物环境)、
消纳的汇及缓冲调节的库)及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体制、组织、文化、技术等)。它们与作为主体的人一起构成“社会一
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经济一自然”
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也就是说,
[作者简介]许鞍铭,湖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湖南省教育厅信息管理中心(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资助]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精品课程群建构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XJK08BZC031)阶段性成果。
59
论湘江航运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机融合
航运的优势在于长距离、大吨位、低能耗、对环境损害少,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是明显的.交通运输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航运的`功能和作用,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中率先发展,对此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作 者:田学荣 TIAN Xue-rong 作者单位:湘潭市地方海事局,湖南,湘潭,411100 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 英文刊名:HUNA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5(3) 分类号:U6 关键词:湘江航运 长株潭 两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