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季氏将伐颛臾》指导教学案 (高一必修四)(共含14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anglang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时间:4月21日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季氏将伐颛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感情目标: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 认知目标: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2分钟 )
(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
(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 春秋 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 体,凡 20 篇,为 儒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 ”。
《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 ,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让我们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
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自学
自学内容:朗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自学过程: (12分钟)
1.用恰当的感情和速度朗读课文(结束后请学生朗读并评价)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冉(rǎn)有 颛臾(zhuān yú) 社稷(jì)
焉用彼相(xiàng) 虎兕(sì)出于柙(xiá) 龟玉毁于椟(dú)中 固而近于费(bì) 萧墙(xiāo)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安静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3.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试着翻译全文、熟读全文。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8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译全文,另一位同学分析,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2.小组合作,将疑难写到小黑板上。 (注意:谈论轻声,一次只有一人说话。)
四、释疑(13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积累:重要实词:“是、疾、见、过、止”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
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4)固定结构: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何以伐为(何以……为)
找成语比赛: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造句。(完成一个成语加1分)学生分组活动5分钟。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
成语梳理:
A祸起萧墙
解释: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B分崩离析
解释: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 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C季孙之忧
解释: 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D开柙出虎
解释: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E既来之,则安之
释 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F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G虎兕出柙
〖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
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 ④无乃/尔/是/过与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是社稷之臣也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和无寡
4,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的意思
是
A.是社稷之臣也
B.不知木兰是女郎
C.谁能定是非之真
疾
A.君有疾在腠理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止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5.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 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6找出“而”字用法不同的项( )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7辨析下列斜体词的不同意思( )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
A.陈力就列行列
B.危而不持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
D.安无倾 倾覆
翻译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
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整理笔记梳理要点;
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2).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背诵课文
六、反思建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陈思
时间:4月21日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感情目标: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培养国家利益至上、安定团结、崇尚和平、以民为本的理念。
2. 认知目标:
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2. 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感情调节( 1分钟 )
二、自学
自学内容: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自学过程: (15分钟)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体会文章的说理艺术。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5分钟)
1.同伴互助: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分析,听者即时纠正补充。将小组疑问整理到小黑板上。
2.小组合作,用关键词将本文的内容结构、论证方法写到小黑板上。 (注意:谈论轻声,一次只有一人说话。)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试着背诵课文。
四、释疑(15分钟)
1.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或学生虽未发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
A、教师问:课文共分三段,主要谈了那几个问题?请概括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孔子指责季氏讨伐颛臾有错;
(2)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3)孔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B、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 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 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学生齐读第5段)
明确: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文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提问5:这几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哪些?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关键词语“均”“和”“安”“修文德”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6: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表明冉有之“忧”只是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国之本。
提问7: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真正的“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练习检测(9分钟)
1、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2、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1).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目的要求:
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进入新课:
1. 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2.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 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 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5. 分析课文。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 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接下来,“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8)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6. 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请一生翻译全文。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若时间允许,再听一遍录音,加强印象)
四、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仁政礼治的政治主张;
2.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且富有雄辩的表达方法;
3.继续积累文言实词与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1、导入
⑴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孔子主张“以礼教民”,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2)《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为语录体。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本文出自《论语》。我们可以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2、解题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本文题目“将伐”二字耐人寻味。将DD尚未实现的事情,故尚可阻止;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DD攻伐,明目张胆动用暴力,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一字已见季氏之伐是非正义之战。3、解读文中“三辩”(展开讨论)
思考:我所理解的孔子反复辩难。
△一辩冉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下文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后,孔子又阐明三点不赞成的理由:
先王封国DD不可伐
邦域之中DD不必伐
社稷之臣DD不当伐
附:朱熹《论语集注》:
是时,四分鲁国,季氏有二,孟孙、叔孙各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欲取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
两个重点句式DD
无乃……与
测度语气句,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宾语前置;过尔,责备你。
何以……为
反问语气句,译为:为什么(要攻打)△二辩
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其次,用一比喻: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地而不抱持,将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
DD管理者的过失。
△三辩
冉有: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冉有以“固”、“近费”为由,终于和盘端出当取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集团的军事谋划的。
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明明想的`是这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那样,很有点“作伪”。
孔子孔子一改往日的温良恭俭让,当仁不让地直陈己见。他是主张仁政、正名、克己复礼的,他敏锐地看到季孙氏借此削弱鲁君势力以为己用的目的。
作为老师还得给学生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安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DD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一改往日的温良恭俭让,当仁不让地直陈己见。侃侃而谈以修文德、守邦国,可谓义正词严。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4、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窥见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独立人格。
成语识记:
陈力就列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萧墙之内/祸起萧墙5、作业
①文中成语抄写二遍,
②背诵全文,
③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
6、教学后记: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
实词、诵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
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解题要点。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 ̄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只龆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定公十三年(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五、诵读第1段。
1.注疏(可据所列条目提问,下同)
“有事”,喑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
④“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课本注释误。
⑤“以为东蒙主”:
言颛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以之为”的省文。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
⑥“在邦域之中”: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
⑦“社稷之臣”:
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君。当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只有颛臾这个附庸之国尚为公臣。
⑧“何以伐为”:
照应本段起句。“为”,语末助词,无义。“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理由)。
板书
(略,见教材)
2.
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声罪,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②“见”(xiàn):引见。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附: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引周任之言
比喻论证冉有非称职之臣
孔子再驳冉有: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
1、指责(责备)的语气
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
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
学生朗读这一句
(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
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
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
(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
四、问题探讨
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
五、拓展延伸(机动)
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业
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
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再有、季路违背了他的原则,因此他给予厉言批评。这就说明孔子坚持(板书)自己政治主张的决心。
3、学习第3段
①一生读孔子指责两名弟子的话,予以评价。
引:冉有的话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出他内心主张,原来,他是支持这场战争的。孔子听后,态度有何变化?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日……”“……不能来”“……不能守”句子中看出,孔子很气愤,狠狠地训斥(板书)。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夺鲁君的权。
引:想一想孔子当时是怎样的神态?
〔一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
②生齐读本节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
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
(前后位四人一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板书)使远方人归顺。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人类呼唤着和平。
四、归纳主题(由生依板书内容自行总结)
本简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强化主题]投影
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五、讨论写作特点
引: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
明确: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
六、朗读全文(齐读,整体感悟)
七、布置作业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2、[迁移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列题目。
(1)孔子为何笑子路?文章描写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四位学生的性格是什么?
(3)从中进一步体会《论语》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补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经的结集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D 颛臾 (zhuā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
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