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锦瑟》课堂实录(高一必修四)(共含4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友邦联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师:上课!
生(全体):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咱们今天上的课,我们可能都已经读过了,我们就先读读看,老师要从你们的声音中开始研究。好,锦瑟,开始。
(教师使用幻灯片显示全诗)
(学生齐读全诗)
师:好,读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锦瑟?
(教师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A:锦瑟本义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一种瑟的一种美称。
师:好。锦瑟指的是绘有花纹的一种什么?
生(全体):瑟,乐器
师:乐器。非常好。读过以后请你告诉我这首诗是写锦瑟的吗?
(给学生留十秒左右思考时间)
生B:这首诗不是完全写锦瑟的,而是由锦瑟引出了一种其他的情感。
师:我非常喜欢你回答里的一个句子--“不是完全写锦瑟的”,也就是说,还是有写锦瑟的地方,是这个意思吗?
生B:是
师:哪一句?
生B:第一句
师:读读看。
生B: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师:(重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好,请坐。
那既然不是完全写锦瑟的,那么你看看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能不能从这首诗里面找出一个字来告诉我它是写什么的。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你来说。
生C:应该是“情”。
师:辞以情发,诗歌和情感紧密相关。这首诗中“情”字吗?好,我们一起再把整首诗读一下,逐字轻轻地读。
(学生齐读全诗,教师巡视)
师:诗歌离不开情感,诗要表达情感,并不是写乐器,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借助哪个字表达出来的?情感的蔓延是靠作者的什么?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D:我觉得作者情感的蔓延是靠一些典故的引用和一些用词,比如说“生烟”、“珠有泪”,用这些词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他的情感。
师:回答得很专业。作者想说的这些东西其实都包含了他看到锦瑟时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说这首诗里作者是在--
生:回忆。
(教师板书:忆)师:或者说是开头“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那么这样我们就得出这是一首作者在追忆往事,然后迸发情感的一首诗。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这首诗。
(教师指定一位同学朗读)
(生E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我说的非常好最主要是好在什么地方?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F:我觉得她把诗中伤感的氛围读了出来。
师:对。但是更主要的是,既然是一首回忆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在电影里应该是快镜头还是慢镜头?
生(全体):慢镜头
师:回忆时人的情绪是缓慢的,所以读这首诗时首先在速度上应该慢一点。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到位,这不是一首快快乐乐的诗,建议同学们再齐读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此句教师用正确的语调示范),预备起!
(全体学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惘然”这两个字最后读成上扬还是往低沉走,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全体):低沉,慢一点。
师:诗人依旧沉醉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大家再齐读一次最后两句。
(全体学生齐读后两句)
师:请同学们说一下这首诗在你第一次读过后给你什么感受?
生G:有点儿悲伤。
师:悲伤在里面,好,请坐。那么再请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哪里有悲伤的感觉。
生H:我觉得最后两句,美好的回忆到现在只剩下迷惘和失意,表达出作者的伤感。
师:好,惘然,还有其他的词吗?
生H:追忆,就是以往的事情到现在都已经灰飞烟灭只剩下回忆了。
师:追忆,不是一般的回忆,这个回忆的特殊体现在哪个字?
生(全体):追。
师:写这首诗的作者是晚年的李商隐,他想要追赶人生的脚步去抓住某些细节是非常遥远的。还有没有?“只是当时已惘然”,你觉得哪个词还没有注意到?
生I:已
师:怎么理解?
生I:能感觉到,说不出来。
师:非常好,这就是读诗的境界,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言表。“已”字,哪个同学能说出这个味道?
生J:我觉得“追忆”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已”表示时间的短促,说明作者刚刚追忆这段时间已经惘然,表达一种情感的积累和突出。
师:对比差,是不是?在不易见感情色彩的副词上看到了情感,这就是一种高明!我们再想想看,“只是”这个词有没有味道?(停顿几秒)也有这个感觉是吧?好,我们再读一下这两句。
(学生齐读)
师:非常好。为了加重这种悲伤,为了把这个回忆循环一下,我建议大家最后一句读两遍,我看大家怎么来读。
(学生齐读,教师在学生读得过程中指导)
师:女同学读“此情可待”一句,男同学读“只是当时”一句,然后再一起读“只是当时”一句。
(学生按要求朗读)
师:发现没有,读诗的时候总是有种味道,尤其是站在西安这么一块富有历史气息的土地上。还有没有感伤的句子,请大家继续找。
(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生K:我觉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很伤感。
师:为什么?
生K:因为“珠有泪”和“玉生烟”用了典故,有一种伤感的气息。
师:用典故就能表达伤感的气息?
生K:因为“珠有泪”本身典故就是指鲛人流泪,本身就有伤感,再加上诗歌的伤感气息,就更加伤感了。
师:好,我终于听明白了。你不能说用了典故就有伤感气息,而要说用了一个伤感的典故就更加有伤感的气息。尤其是“珠有泪”的“泪”字,大家一起读这句。
(学生齐读)
师:回忆典故其实也是在回忆一个事实。还有没有?
生L:我觉得“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句,主要把重心放在这个“迷”字之上,庄子难以将自己和蝴蝶分开而叙,这里作者是说自己在愁绪中难以自拔。
师:听懂了吗,同学们?所以着迷也不一定是好事,有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迷失,因此这里是有悲伤地感受的。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学生齐读)
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些诗句里都有眼泪,都有辛酸。还有哪些同学想说说在哪些诗句中读到了这种悲伤?
生M:“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玉生烟”表明一切美好事物都是一种虚无缥缈,远看是美丽的事物,或洁白无瑕,或闪着金色的光芒,但是走近一看只是一场虚无。
师:非常棒的个人挖掘,请坐。玉不是玉,最后化成了烟,美丽的东西最后变成了缥缈的东西,这有难受,有感伤。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好,我们再一起读一遍,把沉重、悲伤地味道读出来。
(学生齐读全诗)
师:能不能再从首联中找到悲伤的字眼?
生N:无端
师:什么是“无端”。
生N:“无端”就是平白无故、没有缘由的,这里使用相当于埋怨锦瑟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弦。
师:其实就是作者在埋怨锦瑟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弦,而且每一根弦都让自己产生这么多的回忆。“无端”其实是很多郁积的情感的迸现。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如果要读出作者的埋怨,那么第二句的哪一个字要读好?
生O:我觉得“一”字。
师:为什么?
生O:因为每一根弦都代表了作者的一段时光。
师:对,一个小小的数词上面就是有感情的,因此不能够很平地读,一定要把重音读出来。我们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这首诗如果只是伤感,那就只是眼泪。一首诗如果只是眼泪,又如何家喻户晓的呢?我想这首诗除了悲伤以外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我们一起来读中间的两句。
(学生齐读)
师:大家想想,除了悲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P:我觉得在“庄生晓梦迷蝴蝶”里的“迷”字,指的是庄子梦到了蝴蝶达到了一个物我困难的境界,就是迷失了自我的这种梦。
师:你抓住了这个“迷”字。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其实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迷”的意境,找到没有?哪些是“迷”的?
生Q:烟、梦、沧海。
师:烟,飘渺的;梦,迷离的;沧海,遥远的;还有遥远的月。因此我们说这首诗能够读出一种朦胧的感受。那么想一下,如何读出诗歌这种虚幻的美?
生R:我觉得应该轻读,因为有一种虚幻的感觉,有一种转瞬即逝的可望而不可及。
师:“迷”要读得轻一些,其他要读得稍重一些。要通过轻重长短的变换读出诗歌中的迷迷离离、朦朦胧胧。因此,一味的低沉并不能把这首诗读好,还要考虑到语速和语气。一起来试试看。
(学生齐读)
师:非常好!
(教师指定学生朗读)
师:我的眼眶有点儿湿润了,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那么读出了悲伤和朦胧,再看看这些诗句还有什么特点。
生S:我觉得有一种不知名的阴暗。
师:不知道为什么,感到阴暗。那么大家说说看,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情感的?我们找找看这四句话有哪些意象。
生T: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珠、泪、蓝田、玉、日和烟。
师:纷飞的蝴蝶、啼叫的杜鹃,这些都是很美好的东西,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这些很美好的东西?
生T:诗人写这些是想表现悲凉。
师:悲凉附着在这些美好的东西上面反而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来。那我们考虑一下,怎么样把这个美读出来?
生T:伤感、喜爱。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齐读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
师:读出了虚幻,又读出了美丽,还能读出什么?刚才同学说了一个词叫“典故”,请告诉我诗人为什么要用典故,典故能够使这首诗增加一些什么东西?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生U:我认为诗人如果直接抒发伤感的话会使整首诗成为平白无故地抒发感情的咆哮,但是如果用典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化进典故里面,不仅有自己的情感,也有典故里人物的情感,让情感变得复杂,也让后人能够从典故里体会真正的感受。
师:大家听懂了吗?如果没有典故,这首诗歌就很直接、很平白,因此典故增强了这首诗文化的味道。因此,大家必须要用心读出这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感受。所以,一个“雅”字可以代表许多东西。
(幻灯片展示:伤、幻、美、雅……)
师:诗中有伤,诗中有幻,诗中唯美,诗中含泪。当然,随着岁月、经历,还能够让你慢慢读出这首诗中其它的味道。所以同学们,今天你就是诗人,你就是李商隐,在某个黄昏,看着锦瑟,你慢慢地读出自己的心声。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全诗)
师:诗人面对着五十弦的锦瑟想起了他的美好岁月,你们想象一下,那个美好岁月里的作者大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V:我觉得那时候诗人可能是一个风度翩翩、自由自在、生活很悠闲自得的一个人。
生W: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很有才气,很风流的一个人,因为美好的年华一般都是表达一个比较好的时期。
师:这是一个很玉树临风、很有才气、很有理想的一个人。还有什么?
生X:我觉得诗人那个时候情感应该很丰富。
师:情场上非常得意,爱情路上有美好收获的人,所以他才能够写下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再看见这首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告诉我,他追忆的是什么情感?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遍这首诗。
(全体学生按要求朗读)
师:告诉我,这样一个诗人,在风烛残年,看到锦瑟,追忆了怎样的情感?
生Y:我觉得是包含了很多的复杂情感,比如畅想。
师:畅想?很快乐的?为什么?
生Y:因为李商隐这个人当时是非常受人欢迎的,而且在政治上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这跟晚年时期有很大差异。所以我认为晚年的李商隐还是很怀畅想那段年华。
师:也就是说你读到了一种不输于命运的情感表达,从那句读到的?
生Y:庄生晓梦迷蝴蝶,我觉得是这句。
师:为什么?
生Y:因为庄周在梦里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师:一种飞翔的欲望,因此只要心未死,生命斗志不屈。
生Z: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也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觉得自己就像一块美玉,埋在地下,希望有人能来赏识他。
师:这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Z:怀才不遇。
师:还有吗?
生1:我觉得是对美好青春的留恋。
师:对青春、对生命的一种留恋是吗?哪一句?
生1:“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个锦瑟共有五十弦,它的每一柱都思华年。
师:一弦一柱思华年,而且都必须是华年。那么未来的岁月他也希望他有华年,因此这位同学解释是对生命的放歌。还有什么?
生2:可能是他以前去世的妻子。
师:你怎么知道他有位去世的妻子?
生2:这是一个历史记载。
师:所以它是一首悼亡诗是吧?因为“锦瑟”的“瑟”字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生(全体):琴瑟相合。
师:所以这首诗可能是一首表达对妻子思念的诗。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李商隐的一生。
(展示幻灯片:李商隐简介)
师: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因无意卷入朋党之争的漩涡,受到两派的打压、排挤、抑郁不得志。其情感经历也异于常人,年轻时曾有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后与妻子琴瑟相合,但中年丧妻,四十六岁就抑郁而亡。所以写下这首诗的李商隐,在《锦瑟》里突出了复杂的情感。政治上失意,情感上失意,人生的许多挫折,内心的许多幻想,最后都凝结成了这首《锦瑟》。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这首《锦瑟》。
(全体学生齐读)
师:(展示幻灯片)一篇锦瑟解人难,在100多年前清代梁启超说过,李商隐的锦瑟他解不出来,但就觉得很美,读起来令人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那么同学们,别具慧心的你还能从这首诗中读到什么新鲜的“锦瑟”?还可能是怎样的解读?
生3:“玉”和“烟”是我们常见的东西,但是“玉生烟”的搭配给人以神秘感。人生慨叹。
师:(展示幻灯片:隐)李商隐的诗歌把很多的情感都隐藏起来了,而外露的只是伤。读李商隐的诗歌,要能从外在的伤感中捕捉它隐藏的情感。因此,锦瑟究竟写的是什么,还是交给我们自己用心地诵读,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请一位同学做个示范。
(教师指定一位同学诵读)
师:好,全体起立。男女同学交错背诵读,最后一句齐读。
(学生按要求诵读)
师:好,下课!
惜缘
[《锦瑟》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锦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创作。
2.了解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3.结合这首诗的多向旨意,学习开放性诗歌鉴赏的方法
4.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结合诗的多向旨意,学会诗歌鉴赏中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学方法:研讨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歌曲《别亦难》为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全班一起背诵《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诗作者是谁(李商隐)。他还有哪些有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说说?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作者简介
那写出这些优美诗歌的诗人有着怎样的一生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下?(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G生,又号樊南生,河南人。文学史上将其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一生仕途坎坷,因无意卷入朋党之争的漩涡,受到两派的打压、排挤,终身抑郁不得志。其情感经历也异于常人,年轻时曾有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后与妻子琴瑟相合,但中年丧妻。四十六岁就悒郁而亡。他仕途的坎坷,情感的失意,性格的善感,导致其诗忧郁感伤,常慨叹个人的沦落和世运的衰微,揭示政治的黑暗。由于他多愁善感和复杂的意念,其诗常避实就虚,具有象征意味。其诗想像奇妙,词句精警,色彩浓丽,常镶嵌典故,意境朦胧。
创作《锦瑟》时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本诗借助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极耐人寻味……
三、朗读指导:(3分钟)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大致理解诗歌主旨。
总体内容: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译文]
锦瑟啊,你为什么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念黄金华年。我心像庄子,在清晨为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发生之时,早已惘然。
然后教师范读。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全班读。
四、鉴赏内容
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喜欢这首诗歌的哪一句或几句,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分组讨论后,形成个人的鉴赏文字,100字左右)
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资料:
首联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此句给人以凄凉之感。颔联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虚度年华的感叹。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典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暗含怀才不遇之情;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也可以另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难言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上下衔接自然,用典工巧。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又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作者翻出新意义。“珠有泪”,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石韫玉而山辉”,但诗人独走蹊径: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是寄寓的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艺术特色:
这首诗相当典型地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的空灵优美、扑朔迷离。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两句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典故、象征、比喻三法兼用并举,不仅对仗工稳,而且造句精丽,词采斐然,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选用,无不给人以玉润珠圆的感受。
五、情感解析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参考资料:关于这首诗的.旨意,有下面几种观点:
苏 轼:咏瑟抒情 朱彝尊:深悼亡妻 何 焯:自伤身世 程湘蘅:自序其诗 钱钟书:自寓创作
1、自伤身世说
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2、悼念亡妻说
朱彝尊:“此悼亡诗也 . 意亡者喜弹此 , 故睹物思人 , 因而托物起兴也 . 瑟本二十五弦 , 弦断而为五十弦矣 , 故曰‘无端’也 , 取断弦之意也 . ‘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 , 二十五岁而殁也 . ‘蝴蝶’‘杜鹃’ , 言已化去也 . ‘珠有泪’ , 哭之也;‘玉生烟’ , 已葬也 , 犹言埋香瘗 ( yì ) 玉也 . 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 ? 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 , 必其婉弱多病 , 故云然也 . ” ( 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
3、自比文才说
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 , 二十五弦之瑟 , 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 , 不为时尚 , 成此才学 , 有此文章 , 即己亦不解其故 , 故曰‘无端’ , 犹言无谓也 . 自顾头颅老大 , 一弦一柱 , 盖已半百之年矣 . ‘晓梦’喻少年时事 . 义山早负才名 , 登第入仕 , 都如一梦 . ‘春心’者 , 壮心也 . 壮志消歇 , 如望帝之化杜鹃 , 已成隔世 . 珠玉皆宝货 , 珠在沧海 , 则有遗珠之叹 , 惟见月照而泪 . ‘生烟’者 , 玉之精气 , 玉虽不为人采 , 而日中之精气 , 自在蓝田 . ” ( 摘自《诗学纂闻》 )
4、恋情难忘说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教师谈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这首诗歌是追忆人生感慨爱情兼而有之的。
我们同学的鉴赏和一些名家“英雄所见略同”。有一些同学甚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都非常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阅读本就应该是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去积极感知、体验并补充作品的形象,从而把阅读的作品创造性地转化为带有读者个体色彩的更加具体、生动的“作品”。但是不得不说,我们同学的理解,虽然能有自己的个性色彩。但在表述上,却不够规范,让人听来缺乏合理性,不能自圆其说。
近年来一些侧重考查考生古诗阅读鉴赏个性表达能力的开放题型渐渐在高考中在占了相当的比例,且分值较高,一般在5分-8分。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置指向鲜明的标准化的唯一答案,而是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运用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方法作出个性化的回答,而且大都要求评价诗人思想感情。那接下来,我们就结合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的思想感情评价类试题来谈谈在做此类题型时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表述更加合理。
六、开放性诗歌鉴赏中综合评价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这种题型的主要设问形式或标志性词语是“你认为……”、“你是否同意……,为什么”、“你觉得……”等,或者在题干中明示“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等。
做此种题型的根本是审清题干,紧扣文本,规范表述。
(一)审清题干信息,明确亮出个人观点。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不清不楚。 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显信息和潜信息,明确要求作答的角度。关键看问号,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知人,即要了解诗人生平及主要作品风格。社会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及其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点。
紧扣文本
1、把握意象意境的感情倾向
在回答表述时要就意象和意境来谈个人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在表述中紧扣意象和意境的感情倾向是极为重要的。
2、用心揣摩字词的传神性
古人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而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建立在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对诗歌中的一些传神的动词、副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等更要用心揣摩,因为开放性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就是要求考生比较字词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我们在回答表述时,关键一点就是要结合某些字词的传神性,来分析诗人的意旨。
3、结合表现手法的功能效果
在鉴赏和阐释时一定要明白诗歌整体或局部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表达技巧准确阐释其不同的作用。
4、分析诗歌内容的关联
一定要理清诗歌前后所写的分别是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般情况下,前后内容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拓展、加深、提高等等。只有在明确了这些关联的基础上,对诗歌的阐释才不致于迷失方向。
(三)规范表述,条理清晰
规范表述
总体模式
诗的 句(上阙或下阙),运用 手法,起了______的效果,借助_____意象,描绘出 情景(塑造了 形象) ,语言___(语言风格)表达了__ _ 的内容,(内容)从而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
条理清晰
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
1、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
2、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
3、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
4、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答题示例:
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审美体会,通过联想、想像,对诗歌进行了再创造,或多或少地从不同角度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说明,美是多方面的,文学作品是多向性的,文学作品本就需要个性化解读的。希望我们同学能化知识为能力,在今后的诗歌鉴赏中能紧扣文本,个性化地去赏析作品。规范合理地抒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八、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有人认为该诗表现乡思的怅惘无奈、沉痛悲伤;也有人认为这乡思非但不悲,而且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甚至还流露出欣喜愉悦。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呢?为什么这样认为?
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一、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
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重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五、难点:本诗的旨意
六、知识点:
⒈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他三岁时,随父调动至江浙。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教学设计>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⒉艺术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李商隐的教学设计>文章也是文囿异卉,他的'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⒊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题目“锦瑟”是一种乐器。对《锦瑟》一诗的旨意,自宋以来,歧见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以为是悼念亡妻王氏,有人以为是怀恋令狐楚家名“锦瑟”的婢女,有人认为是描写瑟之华美及其音之清和,有人认为是伤唐室残破,有人认为是作者懊悔少年风流,有人认为是自伤生世遭际,有人则认为是对自身诗歌写作的回顾与总结……一般认为,此诗可能作于作者晚年,是他回首往事,对一生遭际坎坷而发的感慨。因而,对此诗的背景介绍,也以这一认识为基点。
七、目标达成
⒈译文:锦瑟呀,你为什么偏偏是五十根琴弦呢?聆听锦瑟繁弦的一音一节,都让我回忆起已逝的美好年华。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我曾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无限的悲感和难言的冤愤,托负给送春归去带着凄音的杜鹃。我身世悲凉,像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我理想破灭,如蓝田山日光煦照,化山中美玉为气烟。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知无穷的怅恨?早在当时我已感到不胜惆怅。
2、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3、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4、鉴赏要点:
(1)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2)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5、课外欣赏阅读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吹麻滩中学
一、导入
下面开始上课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
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苏轼笔下的这首词。
(教师板书题目)
二、环节
(一)对于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以前学过他的许多篇章,那么就请大家谈一谈自己对苏轼有怎样的了解呢?
学生1: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好的,你是从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方面来说的。谁再来说说?
学生2: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期曾受重用,但后来屡遭贬谪(zhe),最严重的的一次“乌台诗案”差点儿让他小命不保,好在最后大难不死。
师:回答的非常好,你是从诗人的生平经历方面介绍的。你的介绍也正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过不够详细,老师来做一下补充。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词人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黄州时期所作。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的思想情绪,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也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体现。
下面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全词。
(二)题目
“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著名的歌妓,调子因此而得名。题目“赤壁怀古”则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三)上片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词,着重分析上片,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其中所展示的画面,并思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用一个精确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学生朗读
(教师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师:好了,大家读完了,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概括景色特点的?
生一:雄浑壮阔
生二:气势恢宏
生三:撼人心魄
师:大家概括的都非常棒。我们虽然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赤壁的景观,但却能感受到它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片中那些词用的别有韵味儿呢?下面就请和你的同桌一起品读上片,讨论得出答案。
好了,下面请()来回答
生一:我们认为“淘”字用的好,它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和写人相融合。(教师板书:淘)
师:说得非常好,一个“淘”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谁再来说一说?
生二:我们认为“穿”字用的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山崖的陡峭。
(教师板书:穿)
师:嗯,“穿”字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态势。谁还有想法?
生三:我们认为“卷”字用的好,写出了浪花的汹涌。
(教师板书:卷)
师:概括的很好,老师由此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当中也有一个“卷”字,(学生齐应和)“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也同样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是有声有色。
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跟随老师感受这雄浑壮阔的景观。
老师朗读上片
好了,上片的景色就到此描绘完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下片,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下片
首先,老师找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下片,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下片描绘的主人公,并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读的不错,不过在情感上稍微欠缺一点味道,我们在理解完下片的内容之后,老师相信你能读的更好。
那么大家告诉老师下片的主人公是(学生应和:周瑜)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主人公的,并按照先后顺序找出来。
1、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这是从(学生应和:称呼方面)来说的。公瑾是周瑜的字,我们要知道,古人称呼字而不是直呼名讳,则表示的是一种亲切和尊敬的态度。而这里正是体现苏轼对周瑜的尊敬。
2、第二句“小乔初嫁了”,是从周瑜的(婚姻方面)介绍的。但是大家一定在这里有所困惑,我们平常所说的“出嫁”是表示出去的那个“出”字,而这里却用的是表示刚开始的这个“初”字,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想一想,苏轼忆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十年前的生活细节,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如果按原本的那个“出”字来写,小乔则已变成了老乔,便已不够美了,而周瑜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来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是可以虚构的。
3、“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从周瑜的(外貌方面)写的,(教师板书)
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他束装儒雅,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示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潇洒与从容。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教师板书),是从他的(作战能力方面)进行介绍的。打仗却还在谈笑,对于作战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然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的从容与沉着。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面对这样的周瑜,苏轼内心自是有个比较。(教师板书:对比自己)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东吴的美女小乔,34岁成为了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才华横溢的,却也是屡遭不幸的。(教师板书)
他47岁时身心疲惫地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小镇,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由此产生一种壮志难酬之感,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学生应和,教师板书)。他的心中难免有一种惆怅与失意,但作者并没有被困住,而是把它消解在酒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学生应和,教师板书)。
这其实正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难免有一种苍凉之感,但是作者毕竟是旷达之人。“人生如梦”,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是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而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苏轼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最开始的慷慨激昂,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学习作者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
(四)结语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请同学们课后分析这首词哪里体现豪放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着重分析和鉴赏豪放词的具体妙处。
本课教学设计下载地址见:/news/184950.htm
曹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锦瑟李商隐
★ 李商隐 锦瑟
★ 唐诗《锦瑟》
★ 锦瑟 李商隐
★ 《锦瑟》课文教案
★ 唐诗之《锦瑟》
★ 《锦瑟》主旨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