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内容:《采薇》自主探究学案 (高一必修二)(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葡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二内容:《采薇》自主探究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
内容:《采薇》 课时安排:2
编写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号:5
【课前学习】
一、复习文学常识:
(一)、掌握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_______篇,所以也叫______。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____________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铺陈
(2)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
(3)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根据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并释义。
岁亦莫( )止: 猃狁( )之故:
载( )饥载渴: 王事靡W( ):
我行不来( ): 彼路( )斯何:
四牡YY( ): 小人所腓( ):
象弭( )鱼服: 雨( )雪霏霏: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词,并释义。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
⑴不遑启居: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三、尝试学习
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释义。
岁亦莫止( )
我行不来( )
维常之华( )
一月三捷( )
N狁孔棘( )
彼路斯何( )
彼尔维何( )
象弭鱼服( )
【同步课堂检测】
1.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哺(bǔ)育 夙兴夜寐(mèi) 阡(qiān)陌交通 纤纤(qiān)玉指
B.罹(lí)难 放荡不羁(jī) 对酒当(dāng)歌 否(fǒu)极泰来 ..
C.溘(kè)死 断壁残垣(huán) 绕树三匝(zā) 踯躅(zhí zhú) ...
D.伶俜(pīng) 樊(fán)笼 荫(yìn)庇 葳蕤(wēi ruí)
2默写
(1)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
内容:《采薇》 课时安排:2
编写人:安玉婧 编号:5
一、【导语】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二、【学习目标】
1.复习《诗经》的相关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三、【学习任务】
【知识链接】
1.了解作品: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诵读诗歌
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四言句多为“二二”节拍,“五言诗”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如:平仄、高低、重音、轻音。
(3)读出情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等等。
全班朗读全诗
1. 疏通文意,(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翻译: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N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N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并释义。
靡室靡家( ) 不遑启居( ) 载饥载渴( )
靡使归聘( ) 岁亦阳止( ) 忧心孔疚( )
戎车既驾( ) 四牡业业( ) 雨雪霏霏( )
彼尔维何( )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 )
岁亦莫止( )
3.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
4、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朗读 ② 翻译(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 了解作品主旨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4、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检测】
1、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2、默写采薇最后一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1、翻译下面句子。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并释义。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
B.其黄而陨( )
C.岂不日戒 ( )
D.雨雪霏霏( )
二、【学习目标】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学习任务】
1、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2.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3.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4.你能自己总结这首诗的特点吗?(至少两条)熟读成诵。
四、【学习小结】
五、【同步课堂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不W(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蒋睿
《采薇》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自主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预习检测案】
正音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W(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YY(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
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我行不来(来,通“小保慰勉)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N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
象弭鱼服(服通““,盛箭的器具)
【合作学习探究案】
1.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2.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W”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5.《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采薇》训练提升案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不W(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YY”、“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澧帷K蒌Т又,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澹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b(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
高考链接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采 薇》课后作业答案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
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YY”“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8.(1)D
(2)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3)略。
蒋生智
《荷塘月色》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wēng 点缀zhuì B.踱着duó 袅娜niǎo
C.颤动zhàn 酣眠hàn D.倩影qiān 参差cēn cī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满) 点缀(连接) B.幽僻(幽远) 羞涩(难为情)
C.丰姿(风度) 倩影(美丽) D.酣眠(熟) 踱着(慢步行走)
3. 选出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是恰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C.我是怎样思念你呀,银杏!
D.广义的散文,包括杂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等……
4. 从修辞角度选出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 )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C.微分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那忽高忽低的,时远时近的哨声,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
5.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6.选出修辞格的选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
A. 红杏枝头春意闹 B. 寺多红叶烧人眼
C. 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7.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 ( )
A.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该会是19成立的我国最早的文学社团。
B.《背影》《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均为朱自清的散文集。
C.《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D“莲叶何田田”,“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出自《西洲曲》。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人”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2)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3)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填写下面表格。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叶子
白花
清香
月光
月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⑤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⑥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⑦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0.指出这段文字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 、 。
11.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给人的感受是 。
12.解释文中“颜色”的意思是 。
13.全段共七句话,请划出它们的层次(用 /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4.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物多样化。
B. 因为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 因为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 因为风吹来屡屡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15. 仿照下面的句子再造两个句子。
能买到书籍,不能买到知识。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
仿句:① 。
② 。
16. 续写造句。 要求: A、 要生动地阐明本体; B、 句式与划线句相同; C、至少写出两个句子。
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
①
②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C 6.D 7.D(出自古乐府《江南曲》) 8.B
9.叶子的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相似点为尽力舒展的动态;
白花的喻体是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相似点分别为晶莹明亮、绿丛中闪烁、毫无雕饰不染纤尘的天然之美;清香的喻体是渺茫的歌声,相似点为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月光的喻体为流水,相似点为从上往下照的动态流动感;月色的喻体为梵婀玲奏着的名曲,相似点为和谐。
10.比喻、拟人、通感 11.舒展自然 12.风致,情调 13.①②/③/④/⑤⑥⑦
14.B
15.简析:该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语言运用能力,基本句式是”能……不能……",并且要求前后内容上有联系。参考答案:能买到文凭,不能买到能力。能买到菜谱,不能买到手艺。
16.简析:本题考查修辞和语言运用能力。参考答案:就像鱼儿离开了活水,就像鸟儿离开了天空。
许清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阿/阿姨 从容/操纵 殒身/陨星
B.浸渍/汗渍 攒射/积攒 通缉/编辑
C. 菲薄/绯红 叱咤/惊诧 面面相觑/虚心学习
D.蓦然/招募 眷恋/隽永 长歌当哭/以一当十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项,ē/ā,cóng/zòng,yǔn;B项, zì,cuán/zǎn,jī/jí;C项,fěi/fēi,zhà/chà,qù/xū;D项,mò/mù,juàn,dàng/dāng。
答案:C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纵观国外幸福之城的概念,包括漫画之都的一些案例,广州与其千人一面,不如独辟蹊径,通过广州根深蒂固的漫画文化,对文化广州进行重塑,凸显休闲、幽默、热情、奔放的魅力,用虚幻的文化资源来带动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且带动传统的旅游,以及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A.千人一面 B.独辟蹊径
C.根深蒂固 D.虚幻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千人一面”,比喻做文章或做事公式化、格式化,都是一个样子。B项,“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C项,“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D项,“虚幻”空幻,不真实,强调主观幻想或结果。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少数政府网站成为花架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员的建设没有跟上。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做到了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C.我国多地出现蔬菜、水果销售缓慢,价格走低,有些农产品价格甚至跌破成本价,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联系流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D.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前后矛盾,“少数”和“普遍”矛盾;C项,成分残缺,可在“走低”后加“的现象”;D项,搭配不当,“社会竞争”不能与“增大”搭配,可在“竞争”后加“的激烈”。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_________________。
①希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 ②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 ③广大群众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媒体和舆论也要积极引导,肯定捐赠者的善行 ⑤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 ⑥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
A.①②④③⑤⑥ B.⑥①②④③⑤
C.①⑤②④③⑥ D.⑥②③④①⑤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段话的中心是谈慈善文化的问题,因此第⑥句放在最前面,①紧承⑥,为总说。接着从三个角度进行分述:政府②、媒体④、广大群众③。⑤表达了对慈善文化的良好祝愿,应放在最后。
答案:B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弟:小弟
D.延郦生上坐,谢之 延:延请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C项,弟,但,只管。
答案:C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二世使使者斩以循
B.郦生乃深自藏匿 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单父人吕公善公
D.延郦生上坐,谢之 广大谢大将军而起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尤其是虚词)的能力。C项,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交好”。A项,介词,凭/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D项,动词,道歉/动词,感谢。
答案:C
7.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郦生“狂”的一组是(3分)( )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郦生乃深自藏匿 ③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④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⑤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能力。②说明郦生识人;⑤是说其攻打陈留的计策,不能表现其“狂”。
答案:B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他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为“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没有体现选项中的因果关系。
答案:A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易”“从游”“先”各1分)
(2)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好”“诸客冠儒冠来者”各1分。“溲溺其中”,2分)
(3)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交通,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旻”,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西江月•秋兴
程 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山翁”的身份,再定位他的性格或情感。
答案:①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②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③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④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示出的静谧,引人遐思。(每点2分,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做题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叠词等)、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表现手法(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1分)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和高洁的品性。(2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惨象,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4)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
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
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战争期间一位73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续了仅21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程。
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11月24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出被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
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
一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12.下列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5分)( )( )
A.用相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悲剧事件,是灾难新闻摄影的一大历史使命。
B.灾难新闻摄影固然应真实反映灾难,但也应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
C.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必然会忽略和放弃人文关怀,会令观众不安甚至厌恶。
D.西方摄影记者时时会面临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冲突,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E.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
解析:C项,应为“过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D项,原文是“有时会”,题干中是“时时”。E项,表述是西方记者的观点。
答案:AB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
B.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
C.获得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
D.新闻记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
解析:A项,原文“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并无说明照片“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B项,“记者想出名”于文中无根据。C项,卡特的死亡也与自己内心的困惑有关。D项,作者认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答案:C
14.文章在论述中两次引述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次引用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引述是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有人文关怀;第二次引述是想证明灾难摄影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
答案:第一次引述是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尺度,要突显人文关怀;(2分)第二次引述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探讨。(2分)(意思对即可)
15.12月3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58岁的韩裔男子推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师的行为。(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要先做出判断,该摄影师的行为履行了记者的职责,但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评分要点:答案应包括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各2分。①②两点,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在面临先救人还是先拍照的矛盾时,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选择了先拍照,失去了挽救该男子的机会。(2分)阿巴斯履行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职责,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2分)(阿巴斯拍的这张照片或许能引起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思考,但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代价,是不适当的,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2分)
1.(1)揠(yà),拔。(2)淅沥(xī lì),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3)涸(hé),水干,枯竭。
2.(1)排比(2)比喻(3)反复(4)反复 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阅读《囚绿记》中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2、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1、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后一问不一定要回答这么详细,点到即可。)
3、“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 必修二采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