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娘一起过端午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我不去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陪娘一起过端午散文(共含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不去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陪娘一起过端午散文

篇1:陪娘一起过端午散文

陪娘一起过端午散文

早晨起床下楼去,娘一如往日和衣躺在沙发上了。看到我下来,娘有了一些小小的抱怨,几点了呀?知不知道今天端午?我说,知道,知道,刚才在朋友圈已经刷了好几个来回,只是不敢告娘。我悄悄地看了娘一眼,娘很不高兴,说自己五点就醒来了。看来娘怕惊动我们竟蹑手蹑脚地又躺下了,连棍子也没有敢拄,时时陪伴她的拐棍还在卧室的门旁边竖着,看墙上时钟,已经六点半了。

赶紧地冲进厨房,开水煮粽子。粽子是妹妹昨天专程从太原送回来的。娘年轻的时候,特别注重节日,只要一到过节,娘就要张罗着各种节日美食。端午早上吃粽子,中午吃包子、凉粉,这是固定不变的。娘来了,因为不习惯使用电磁炉,只能耐住性子等我们下楼做饭,要是在家里,娘五点就起来烧火煮粽子了。粽子其实只是热一热,昨天已经煮好。趁着等待的间隙,出门采点艾草。

推门出去,门上已经插满了艾草。我的邻居,一个退休的老教师,总是习惯早起,每年的端午都要去采艾草,采柳枝。他总是会采一大捧,东家一点,西家一点,早早地,大家还在睡梦中,他就给我们这一排几家全部插好了。想到端午艾草的药用功效,还是得再准备一点。

小区外面的路上,不知谁采好了一小堆,放在草丛里。看来今天确实有点迟了,路旁和山坡上的草丛里的艾草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根,矮小,干枯。那些形体颀长,叶子肥硕的艾草早就被采摘的差不多了。赶紧地瞪大了眼睛,仔细搜寻。一棵、两棵、三棵,太少了,太少了。去年的端午,艾草铺满了门前的空地,今年可怎么就寥若晨星了呢?不管怎样还得再找一些,娘说过,端午艾是最好的艾草,有一次她肚子疼,熬制的中药里就有端午艾。为着不时之需,必须多备一些。再换个地方,不管露水打湿了鞋子,也不管草丛里是不是有令人害怕的爬虫,更不去管是不是忽然会窜出一条蛇来,睁大眼睛,扒拉开无用的蒿草,把那些藏身于草丛里的艾草一棵一棵拔起来,想想时间也差不多了,便飞一般跑回家。

粽子的香气已经弥漫在屋子里,清新的粽叶香,甜腻腻的软米和大枣味道掺杂其间,娘说,看这味道该是煮软了。端出粽子来,剥好给娘,娘蘸了白糖,一边吃一边感慨:你说,不叫送哇偏回来送几个,也不知道心儿他们吃上没有,昨天回去都十一点了。我安慰娘说,他们也留着了,你不用结记她们。其实怎么能不惦记呢!娘心总在儿身上。每次妹妹回来,娘总是想拒绝,怕妹妹花钱。只是娘说归说,妹妹该回来还要回来。娘都七十多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做儿女的能做什么呢?只能尽一点自己微薄的力。娘在这里,老爹在家里。妹妹的粽子一半留在这里,一边被送回老家,老爹最喜欢甜食尤其是又软又甜的食物。

娘说:过去过端午,下午要去娘家送粽子、凉粉。歌谣里有“端午不铩柳,死了变成大黄狗;端午不戴艾,死了变成大鳖盖。”“铩柳”其实不是去采柳而是端午的下午要出去走走。对女人来说,这就是一个难得的合情合理的回娘家的机会,否则孩子一大堆,哪有功夫回娘家呢。至于“戴艾”就是把采摘回来的`艾草揉碎了缝在华丽丽的小布包里戴在孩子身上,辟邪。对父母的孝敬,对儿女的疼爱,在这一个节日里都照顾到了。

坐在餐桌前,看着娘吃粽子,听娘讲自己小时候的端午故事,真好。有时候想,娘给我们的就是生命的教育。就如过端午,娘总是先做好饭让我们给奶奶送一碗,然后第二碗盛给爹,接下来才是自己和孩子。下午或者第二天一定会给姥姥家送一点,哪怕就是几个粽子,几个包子,几碗凉粉。娘读书不多,可娘的智慧和待人处事比书里面写出来的都好。娘不讲大道理,总是自己先做到让我们看到学到。娘说,饺样子了呢!自己怎么对爹娘,孩子就怎么学。想起来,奶奶霸道常常欺负娘,可娘总是忍着,该怎么孝顺还是怎么孝顺。甚至到了生命的晚年,有人问奶奶,你想跟谁呀?奶奶就告诉别人,我要跟老二家的。小的时候,我们看到奶奶欺负娘时就挑拨娘,离奶奶远点。娘总是说,她是你爹的亲娘,我的婆婆,我得让着她呀,谁都会老呀。

娘现在老了,端午也不能亲自包粽子,做凉粉了。可每个端午娘会吃到喜欢的粽子,也会有孩子陪在身边。因为娘说:“你怎么对爹娘,孩子就怎么对你,人都有老的一天。”

篇2:陪孩子一起过端午

陪孩子一起过端午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端午、中秋应该是最重要的。在洋节风行的现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似乎正在逐渐减淡,所以作为父母,更应该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今年端午又要到了,赶快筹划一下,在端午节来临之时,和孩子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采购 过年要办年货,端午没有这么隆重,也需要去采买一番―――假如你还没买好的话。平时买东西都是父母做主,孩子只能在购物车里打盹。但是今天大不同,要让孩子也充分参加进来,首先要列一张清单,让孩子想想都该买什么,如果你平时教育得法,这肯定没什么问题,甚至比你想的还要全。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问题在于品种和馅料;水果当然不可或缺,如今桃、李、荔枝等等早已相继上市;其他时令菜蔬、干鲜果品、冷荤热炒要依照孩子的口味定夺;菖蒲、艾草等花材和香包也是必须的,这需要做父母的记好了,否则这个端午就少了些传统文化气息。

分工 采买回来以后父母分下工,父亲人高马大,带着孩子在大门边、屋檐下插上艾草和菖蒲,现在的房子很少有大门和屋檐了,不过不要紧,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民俗传统;母亲心灵手巧,负责教孩子包粽子、做香包,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真会包粽子的话,应该在头天夜里就把粽叶用水泡上了。别小看了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加孩子对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而且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关中的很多地区,有为孩子穿五毒兜肚、系彩色丝线的习俗,和佩戴香包一样,有着祛病除灾的深远含义,也饱含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意,不妨试试。

游玩 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平时想吃也不好买,何况也没多少人想吃,但是端午不同了,这是必须的应景食品。如今的粽子种类繁多,口味多样,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欢,不过糯米不太好消化,可以选择少吃多尝,减轻孩子胃的负担。“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赛龙舟是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节的必备曲目,咱陕西汉中一些地方也有这个风俗。如果有的话,不要忘了带孩子去看啊,在震天锣鼓中千帆竞技,百舸争流,这火热的气氛更能使孩子过得非常开心。

讲述 最后,不要忘了给孩子讲讲端午的由来和各种活动的意义,让他们知道端午是为了纪念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假如知识足够丰富的话还可以说说屈原的生平和简历,孩子一定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会牢记在心的。在这样一个祥和的节日里,让孩子在亲情互动中增长学识,大开眼界,何乐而不为?

篇3:廉洁短信寄语陪干部过端午

廉洁短信寄语陪干部过端午

1) 与其后悔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

2) 廉洁源于自律,堕落始于贪婪。

3) 戒贪,求心安理得;慎行,为正人君子。

4) 廉政准则天天念,心中有条高压线。

5) 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

6) 污泥不染为尊,清正廉明为贵。

7) 防微杜渐,勿使小节成大恶。

8) 蚁穴失察必崩大坝,小贿不拒定成巨贪

9) 贪是腐蚀心灵的毒酒,廉是滋补身心的良药。

10) 在岗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11)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12) 取人一文,我的人则一文不值

13) 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14) 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单位有朝气

15) 走正道 勤俭清廉 一生坦荡 全家幸福;上邪路 奢侈贪婪 心惊胆颤 难逃法网。

16) 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私心毁名节。

17) 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

18) 一文虽微,能污清白人格,万金价昂,难收公道人心。

19) 一念之贪,损自德,毁自身,殃及儿女;两袖清风,躬于行,利于民,感召世人。

20) 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21) 取人一文,我的人则一文不值

22) 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23) 廉洁,公务员的`护身符

24) 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

25) 处事公平,平似水;为官清廉,洁如冰。

26) 静心超然,守一分宁静;少私寡欲,保一生平安。

27) 反腐倡廉,警钟长鸣。

28) 财欲是只虎,色欲是柄剑

29) 贪使人堕落,廉使人奋进

30) 得志时贵在清醒,失意时重在平衡

31) 一个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32)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33) 在职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34) 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

35) 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单位有朝气。

36)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37) 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

38) 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

39)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40) 人生犹如车轮,一旦偏离正轨,随时都有毁灭的危险,转得越快,毁灭越早。

41) 慎初慎独慎微,预防职务犯罪;自省自警自励,保持廉洁从业。

42) 车辆失去制动,会有安全风险;权力缺乏制约,会有廉政风险。

43) 廉洁是一种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企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44) 贪腐,就是对人生的透支,总有面临破产的一天。

45) 贪腐,用一生幸福赌一时之快;廉洁,用一时审慎换一生平安。

46) 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共筑“防腐墙”;个人企业家庭三管齐下,搭建“互廉网”。

47) 贪腐是毒酒,饮鸩止渴必亡身;廉洁是良药,防患未然方长在。

48) 廉洁与腐败,一念之差;天堂和地狱,一步之遥。

49) 一砖一瓦,用之不当,大厦或倾;一念一行,举止无度,人生尽毁。

篇4:五月五过端午散文

五月五过端午散文

匆忙的岁月,如流水般消失于指尖隙缝,纷至沓来的是荷的清雅、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

小时家贫最喜过节了,父母总能变着花样给我这小吃货做好吃的。如今我长大成家了还牵挂着过节,怀念着往日的节日气氛,期待着过节回家与父母团聚,这不又盼来了我最喜欢的五月五端午节。

外公在世时,端午节前一两天准时送来带着外婆余温的粽叶。记得有年一连下了好几天大雨,家乡被涨水的河包围了,我们一家人念叨着今年外公不会来了时,他披着蓑衣带着斗笠来到我家门口,母亲担心地埋怨道:“外面多危险啊,你咋还来?”他只淡淡一笑说:“你看,我不是没事嘛?我挂念着你和孩子嘛,没想太多就来了……”

那一张张、一把把长度刚好的碧绿色粽叶,带着手指头般大的花斑点点,像极了一朵朵洁白的云,更像外公脸上的笑容,一朵朵开在了我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我以为这样美好的事儿会持续很久,世事难料,次年外公送完温馨便撒手人寰了,很是突然。

从此,外婆精心挑选好的粽叶只能拿到街上托人捎带,等到我家已蔫吧了。幸好母亲能妙手回春,剪刀剪掉绑绳,往盛满水的大盆里一放,不多会儿,喝足水的粽叶便亭亭玉立了,那淡淡清香缭绕着,带着外公慈祥的气息。

在端午节前一天节日就到来了,家家户户吃过午饭就张罗着淘米,洗粽叶、煮草水、染糯米,白花花的糯米变魔术般一下子成了黄色、紫色、红色、粉色……

一家赛一家,忙忙碌碌的。火塘上烟熏火烤的腊肉,让人垂涎欲滴,它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还有饱满的花生仔、紫红的枣子。孩子们也不闲着,跑山上拾艾草,池塘边拔菖蒲,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用丝带边扎边念叨着:“这是给大伯家的,这是给你姑妈家的……”

吃过晚饭,各家各户拿来剪刀和几天前就晾晒好的棕叶,把准备好的米倒进盆里,把粽叶对折卷成漏斗状,放进部分糯米塞上馅料,然后再放进糯米把馅料盖住,把余下的粽叶往前遮盖上,柠出一只角同时封好口,拿棕叶带子拦腰栓上,一个四角粽就包好了。

小时候在我家有一种特与众不同的粽子叫马脚杆,草叶编织成的,粗粗长长的,用于扎马尾的。手指宽的`草叶叫包茅草,互生叶片狭长,准备这种叶子做粽叶得当日下午取回,否则易枯萎。节前一天我和伙伴们准时上山砍回草叶,回家用剪刀剪下宽大成熟的叶子,一片一片洗净后放进爷爷用竹片编织成的筛子里晾干。晾干后父母便开始忙活起来,用草叶编织后团团围住手臂粗细的竹筒,往竹筒里放进糯米,加上馅料,盖上一层米,轻轻移动竹筒,再加米和馅,循环往复,直到剩下的草叶只能扎马尾。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还有另外一种粽子,取材是竹笋上脱落的笋叶。捡拾它更多的是为了给爷爷做斗笠用,每年端午节到时母亲也会挑些给我们做六色盒。母亲手巧,宽度不一的笋叶,只用手一撕保准整齐,折叠成一个个小方块,每个面用四个小方块编织、组合在一起,一个盒子就在一撕、一折、一穿之下魔术般变成了,再根据喜好放进有染色的米粒和馅料。

煮粽子是很有讲究的。包好的粽子放入清水浸泡一夜,让米粒喝饱水。次日天未亮母亲就起床煮粽子了,把一提一提的粽子放入大锅中加水,放进浸泡一周长出芽的蚕豆,加上蒜瓣。母亲不停地往灶糖里添柴火,待粽子七八分熟时,还要往锅里放上几个鸡蛋,母亲说端午节吃了蚕豆、蒜瓣、鸡蛋以后百病不侵。

等我们起床洗漱好,锅里的粽子刚熟,但还不能吃,得等母亲祭祀完祖宗后才能吃的。

记忆里的端午节还未列入公假,那天会在书包里装上几个粽子去上学,同学之间少不了攀比,也少不了分享。母亲心灵手巧,同学都说我家粽子包得最好也最好吃。听着同学们的赞美之言,我感到特别的自豪,心里比吃蜜还甜呢。

节日当天吃完粽子,母亲都要把煮粽子的水顺着家的四周泼洒,意在驱虫蚁,确保家宅安康。还把吃完粽子剩下的粽叶扎成一把把,悬挂于果树的枝头上,寓意是来年所结果实就像粽子一样密密麻麻的。

……

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时节忆端午,嘴角微微扬起了笑容,心里不停地回忆着儿时过端午的那些快乐往事……

篇5:五月五过端午的散文

五月五过端午的散文

匆忙的岁月,如流水般消失于指尖隙缝,空留刹那模糊背影,蔓朔了我伫立张望的节日。些许怅惘,些许蜜意,交织在淡蓝色天空下。纷至沓来的是荷的清雅,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

我踩着深深浅浅的步伐,聆听飘香四溢的行歌,裹着碧绿的心事,在永恒不变的五月涉水相逢,于端午节邂逅而牵念。不知不觉间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还是伍子胥悲壮的历史……

小时家贫最喜过节,幸好故乡节日多,父母也总能变着花样给我这小吃货做好吃的。如今我长大、成家了还牵挂着过节,怀念着往日的节日气氛,期待着过节回家与父母团聚,这不又盼来了我最喜欢的五月五端午节。

外公在世时,节前一两天准时送来带着外婆余温的粽叶,于他风雨无阻,十几年如一日。记得有年一连下了好几天大雨,家乡被涨水的河包围,年轻力壮的也不曾外出,我们一家人念叨着今年外公不会来了时,他披着蓑衣带着斗笠来到家门口,把母亲着急得话不成句。他只淡淡一笑说“你看,我不是没事?我挂念着你和孩子嘛,没想太多就来了……”

一张张、一把把长度刚好的碧绿色粽叶,带着手指头般大的花斑点点,像极了一朵朵洁白的云,更像外公脸上的笑容,一朵朵开在我们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我以为这样美好的事儿会持续很久,世事难料,次年外公送完温馨,过完节,便撒手人寰,很是突然。

从此,外婆精心挑选好的粽叶只能拿到街上托人捎带,等到我家已焉了,皱巴巴的.、软软的。幸好母亲能妙手回春,剪刀剪掉绑绳,往盛满水的大盆里一放,不多会儿,喝足水的粽叶便亭亭玉立,有了之前的生机与活力,淡淡清香缭绕,带着外公慈祥的气息。

在我的故乡端午节前一天节日就到来了,家家户户吃过午饭就张罗着淘米,洗粽叶、煮草水、染糯米,白花花的糯米变魔术般一下子成了黄色、紫色、红色、粉色……

一家赛一家,忙忙碌碌。火塘上烟熏火烤的腊肉更是垂涎欲滴,包粽子的好食材之一,饱满的花生仔、紫红的枣子一一洗净。孩子们也不闲,跑山上拾艾草,池塘边拔菖蒲,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用丝带边扎边念叨着这是给大伯家的,这是给你姑妈家的……

吃过晚饭,各家各户拿来剪刀和几天前就已晾晒好的棕叶,把准备好的米倒进盆里抬到亮闪闪的点灯下,动作娴熟的父老乡亲们把粽叶对折卷成漏斗状,放进部分糯米塞上馅料,然后再放进糯米把馅料盖住,把余下的粽叶往前遮盖上,柠出一只角同时封好口,拿棕叶带子拦腰栓上,一个四角粽就算包好。

小时候,在我家有一种特与众不同的粽子叫马脚杆,草叶编织成,粗粗长长,扎马尾的。家父的最爱,也是出自于父亲的巧手,包马脚杆程序更为繁琐细碎。手指宽的草叶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包茅草,互生叶片狭长,牛马喜食。准备这种叶子做粽叶,得当日下午取回,否则易枯萎。在我的故乡此草有两种,长得特别像,只是一种会划破手指,一种不会,我就靠这辨别。节前一天我和伙伴们准时上山砍回早已看好的草叶。回家自然是用剪刀剪下宽大、完好、成熟的叶子,一片一片洗净放进爷爷用竹片编织成的筛子里晾干。母亲开工,父亲自然也就开始了,他用草叶编织后团团围住手臂粗细的竹筒,往竹筒里放进糯米,加上馅料,盖上一层米,轻轻移动竹筒,再加米和馅,循环往复,直到剩下的草叶只能扎马尾。这种粽子最香,淡淡的草叶香,生长大山,取其日月雨露之精华。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还有另外一种粽子,就是我和弟弟才有的六色盒,也不能说六色,只是它有六个面罢了。取材是竹笋上脱落的笋叶,还带着笋香。捡拾它更多的是为了给爷爷做斗笠用,每年端午节到时,母亲也会挑些给我们做六色盒。母亲手巧,宽度不一的笋叶,只用手一撕,保准整齐,折叠成一个个小方块,每个面用四个小方块编织、组合在一起,一个盒子就在一撕、一折、一穿之下魔术般变成,根据我们的喜好放进染色的米粒和馅料。

煮粽子是很讲究。包好的粽子放入清水浸泡一夜,让米粒喝饱水。次日天未亮,勤劳乡亲们就起床煮粽子了,把一提一提的粽子放入大锅中加水,放进浸泡一周长出芽的蚕豆,加上蒜瓣,都是开年新收的,新到带有泥土的芬芳。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不停地往灶糖里添柴火,火红的火焰映照着她日进苍老的脸庞,更显慈爱。待粽子七八分熟,还要往锅里每人放上一个鸡蛋,母亲说端午节吃了蚕豆、蒜瓣、鸡蛋以后百病不侵,节日这天吃什么都是药。

等我们起床洗漱好,锅里的粽子刚好,但还不能吃,得等母亲祭祀完祖宗。白盘、白粽子、白糖,清、纯、淡,完美到极致;白盘子、黄粽子、白糖,白黄白,平添几分生活富足;紫色高雅,端坐白盘中,下点小雪,便多了几分情趣……

记忆里的端午节,还未列入公假,揣着粽子去上学。少不了攀比,少不了分享,幸好母亲手巧,同学都说我家粽子包得好也好吃。连续好几天都会带粽子去学校,分给同学吃,讲述我们家的端午趣事。

节日当天吃完粽子,母亲都要把煮粽子的水顺着家的四周泼洒,意在驱虫蚁,家宅安康。粽子宽衣解带后的粽叶和棕叶扎成一把把,悬挂果树枝头,寓意是来年所结果实像粽子一样密密麻麻。

在我的故乡,端午节这天的晚餐一定要吃面条。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拜节,所带礼物必有两把面条,具体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小时候吃的面条是父亲用擀面棒擀出来的漆面,面粉加鸡蛋制成,加的鸡蛋太少,如涮油漆般,顾在故乡称之漆面,只有节日当天才能吃得上。

五月是温馨的,随手掬得的阳光,如心情漾漫,穿过了岁月的枝摇叶蔓,倒映守望岁月,情亲的牵挂,解读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蕴涵。节日这天,似乎每个人都分好了任务,父母忙着做,我们小孩只管吃,爷爷奶奶负责看热闹。

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端午忆端午,嘴角扬起的笑容,阅读着沧桑的往事;眼角晶莹的泪珠,是疼痛,更是属于我的幸福……

陪女儿过六一作文

一起过春节作文

家长感悟:陪孩子一起成长

陪母亲回乡散文

陪母亲散步散文

过端午作文700字

开心过端午作文

我家过端午作文

过端午六年级作文

关于过端午日记

陪娘一起过端午散文(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陪娘一起过端午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