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共含1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ookiki6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160+470= 450+170= 70+16= 86+5= 190+430=
610+30= 27+73= 320+280= 58+19= 470+160=
400+120= 70+480= 49-28= 74-47= 950-540=
350-260= 67-46= 53-36= 560-380= 460-170=
42-25= 57-28= 820-430= 810-690= 71-38=
720-370= 97-63= 810-160= 310-90= 63-51=
810-460= 650-230= 80-12= 480-150=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 7
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
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 (2)563+761 (3)158+280
(4)365+918 (5)348+736 (6)486+734
(7)294+48 (8)57+467 (9)383+274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 (2)806-428 (3)459+164
四、板书设计
练习
376+284=660
3 7 6
+ 2 8 4
6 6 0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
(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 21 91 8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 41 41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 4 5
+ 21 91 8
7 4 3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进位的方法。(连续3次进位)
2、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你会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吗?那老师出两道计算题同桌位的同学每人选做一题
24×4= 167×3=
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吗?(个别说计算方法后订正)
你知道我们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你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出示主题图)
(1) 看图中是什么地方?(运动场)运动场上正在举行比赛,而且还来了很多的同学来观看比赛,那观看的同学坐在什么地方?(看台)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看台的布局吧?(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
(2) 看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
要示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就是示这个运动场的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3) 应该怎样列式呢?
8×634= 634×8=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8个634)
(4)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634×8=?(学生尝试、板书)
(5) 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对错)到底哪个算式才对,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6) 计算过程:
6 3 4 × 8 =5 0 7 2(人)
6 3 4 个位:8×4=32 向十位进3,个位上写2;
× 2 3 8 十位:8×3=24,24+3=27 向百位进2,十位上写7;
5 0 7 2 百位:8×6=48,48+2=50 向千位进5,千位没数字直接在千位上写5,在百位上写0。
(口答)
(7) 原来这个看台可以坐那么多人,那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可以坐得下吗?
2.对比、归纳小结
(1)对比分析:
把例4与复习题的竖式进行对照,你能找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算一算
1.236 ×7= 127 ×9=
先独立完成后口述过程(学生板书适当找错例进行分析)
2.P79“做一做”
自己读、审题分析各数量关系后独立完成。
3.P81练习十八第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由于进位的次数比较多,在计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课题:
莞师附小 庄文婕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第18页的例2。
教学目标:1、 掌握估算的方法。
2、 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习惯。
情感目标: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思路:复习:从两位数加两位数引出→新授→ 1、从生活的例子:出示376+284
76+84 2、估算结果
3、独立竖式计算
4、小组讲算理
5、小组汇报,老师板书竖式
6、全班讲一次算理
7、变题:976+284
8、独立竖式计算后讲算理
9、汇报:重点讲百位上的变化
10、小结竖式计算的步骤
→ 练习 1、书本 P18做一做 →质疑→小结
2、书本 P20第7:讲计算错误并改正
3、书本 P19第4:先让学生估算再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学生完成后 1、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知识迁移,探究新知
1.屏幕出示: 中国部分动物种数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1)让学生先观察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对你的问题列出算式。”
生: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算式是:376+284(当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可只列出式子,不进行计算。)
2、对比分析:师:376+284与复习题76+84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前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3、 猜想方法: 师:你觉得它的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怎 样?
生:还是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4、估计结果:师:在竖式计算前先猜一猜它的结果,你们觉得猜想结果想采用什么方法?
生:应该用估算!(同位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5、汇报过程:生:376约等于400,286约等于300,400加300约等于700。
师:让我们看看书上想法和我们相同吗?(屏幕上出现课本18页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并说明书上的估算更加接近准确数,在以后的估算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
3、笔算验证: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然后看一看它的准确结果和我们的估算接近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4、汇报展示:小组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5、归纳小结:(1)在加法的计算中,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6、突破难点:试练:976+286计算后并说说和例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7、质疑升华:生:例题和练习题都是三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例题的结果是三位数,而练习的结果是四位数。
师:为什么会不同?
生:例题百位上是3+2+1得6,不满十,就在百位上写6,而练习题的百上是9+2+1得12,在千位上写1,在百位上写2。
三、巩固练习
1、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计算过程。
2、练习五第7题。重点讲错误的原因
3、练习五第4题。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四、作业布置:练习五第1题。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76+284=660(种) 976+284=1260
376 976
+ 284 +284
680 1260
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小结:作为计算题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步骤,就能掌握。在教案设计的时候:
(1)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把自己的计算步骤讲出来。我一 共 设计了三个地方让学生进行练习(例题、拓展例题、做一做选一题)。
(2)小结计算方法,设计了三个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复习题完成后、例题和拓展题后、全课小结时)。
(3)练习设计了多种形式(基础的竖式计算:做一做、提高题的改错题、生活中的数学题)。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在每次的汇报学习中都让学生讲如何才能做到又对又快。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页
二、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和数字卡片
三、教材简析和目标定位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及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例题主要解决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做一做”安排了与例1形式相同的10道题,意在加强练习,减少错误率。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解决本课时的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已经相应地由“会不会计算”调整到“怎么计算”上来。为此,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四、教学理念和策略选择
首先,力求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将计算教学内容作为学生思维平台,在关注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使计算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载体。其次,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采用“探-引-探”的课堂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组算式,及时探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展开学习。课堂中及时捕捉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第三,试图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五、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
1、出示三张数字卡片:3、5、9。提出问题:利用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板书出示:(教师有意识地从小 到大分成两组)
35 39 53
59 93 95
2 、从上、下两行中各选择一个数能组成几道不同的加法算式:(请同学们把算式写在自己的卡片上)
3、生汇报算式。(并启发学生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学 生列出了九道不同的算式。
二、展开
1、师:请同学们选择能计算的算式独立尝试着算算看。(要求学生把计算好的算式贴到黑板上)
2、要求同学们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分类方法:
(1)得数小于100分为一类,大于100分为一类。
(2)一次进位的分为一类,两次进位的分为一类。
(3)个位进位的分为一类,十位进位的分为一类,个位十位都进位的分为一类。
3、按第(3)种分类方法把算式移动成三列。
35+59 35+93 35+95
39+59 53+93 39+93
53+95 39+95 53+59
师:在这些算式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什么是新的知识?
若学生提出十位进位与个位十位都进位的加法以前虽没有
课的开头的学习材料不是按教材提供,而是创设了一个“纯数学化”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这可谓是本真的数学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对形成的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不同的分类就形成不同的数学结构,分类中产生的数学结构,能使学生看到知识的来源和变化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
学过,不过我们已经都会算了,教师就先让学生说说十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检验卡片上的得数是否正确,接着教师提出今天我们要对个位十位连续进位的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看看到底有多少种算法,哪种算法最简便。
4、选择其中的一道 题作重点研究:39+95。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要求:
(1)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2)讨论时,请组长主持好,并整理好向全班汇报的内容。
(3)全班交流时,思考你喜欢哪种方法?计算要时注意些什么?
5、集体汇报、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1)39+95=39+90+5=129+5=134
(2)39+95=40+95-1=135-1=134
(3)39+95=(30+90)+(9+5)=120+14=134
(4)39+95=(40+90)+(5-1)=130 +4=134
(5)39+95=39+100 -5=139-5=134
(6)竖式计算: 3 9
+9 5
--
13 4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1)-(5)这四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启发学生得出:都是把新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6、讨论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错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1)3 9 (2)3 9
+9 5 +9 5
-- --
13 4 1 2 4
先请这两位同学分别说说算法,再让大家比较:你认为哪种对,为什么?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先自己轻声说,再个别指名说,再集体说。)
7、比较39+95与39+59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题方法,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在对计算方法的求同比较中获得对算理本质的认识。
竖式计算是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学生扎实掌握。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计算方法,自主讨论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8、请从剩下的3题中选一题做一做,说一说。同时请3位学生板演。
检查一下和你做的同一题的小朋友,做对了吗?把你做的题说给同桌听。
9、小结计算方法。
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三、分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列竖式计算)
说明:掌握笔算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到老师这儿进行小组教学,帮助纠错)。
2、哪把钥匙开哪把锁。
(多媒体呈现钥匙和锁的画面,四把钥匙上分别挂着四道算式,四把锁面上分别写着四个数,钥匙与锁配对了,锁就会被打开)。
59+73 55+67 79+89 58+94
122 132 142 168
3、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
5 4 5 4
+□ 7 +□7
-- --
□ 1 1□1
(说明:教师对慢生辅导第1题时,其他学生完成第2题。第2、3题反馈时让快生反馈,慢生倾听)
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总结计算方法,自主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
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练习,对优生除了解答一般问题外,让其在限定时间里思考一些有作价的问题。对差生,则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在多次反复中领会算法,理解算理。在练习内容设计上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种类的习题,让不同的学生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就能得到自主的发展。
六、教学片断实录
片段(一):全体学生交流反馈算法
师:前面同学们对39+95这道题进行了认真地思考,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下面进行小组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39+90=129,129+5=134。所以39+95=134。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95看做90,先90+39=129,因为把95看成90就少了5,所以再把129+5=134。
师:与他们小组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们小组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
生3:我们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是把39看成30,30+95=125,125+9=134。
师:你们的方法很相近,都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还有与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39+100=139,139-5=134。所以39+95=134。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95看成100,先100+39,因为多加了5,所以再减5。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5?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生7:比如你有39元钱,如果别人还给你95元钱,如果他给你100元,你就得给他5元,所以要减5。
师:说得真有道理!还有小朋友想说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8:我们小组的办法与他们小组(指前一个)的差不多,我们是把39看成40,40+95=135,134-1=134,所以和是134。
师:你们小组真行!你们已经发现自己的办法与××的是一类的。
生9:我们小组把39看成30,把95看成90,30+90=120,9+5=14,120+14=134。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10:这种方法口算起来很方便。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11:都是把39和95这两个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师:为什么要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生12:这样计算就比较方便,因为一个数加整十数,一个数加减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
师:对,当碰到新的问题时,我们要想到能否把它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随后,还有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比较方便,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的竖式:,(1)3 9 (2)3 9
+9 5 +9 5
-- -- 让学生展开讨论。)
1 3 4 1 2 4
片段(二):“哪把钥匙开哪把锁”的练习
(多媒体呈现钥匙和锁的画面)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画面上有四把钥匙和四把锁。
生:我看到四把钥匙上分别挂着四道算式:59+73、55+67、79+89、58+94。
生:我还看到四把锁面上分别写着四个数:122、132、142、168。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钥匙上有这些算式,锁面上有这些数,现在我们就来用这些钥匙开锁,如果钥匙上算式的结果等于锁上的数,就说明钥匙与锁配对了,锁就会被打开。你能知道哪把钥匙开哪把锁吗?
学生听后,积极思考。一会儿,课堂开始热闹起来。
生:我用59+73的钥匙能打开得数为132的锁。
生:我用55+67的钥匙能打开得数为122的锁。
生:我用79+89的钥匙能打开得数为168的锁。
生:我发现用58+94的钥匙不能打开数为142的锁,因为58+94=152,而不等于142。
师:大学同意这些说法吗?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开一开?
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开锁,当锁被打开时,还发出清脆的响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小朋友们,既然58+94的这把钥匙不能打开得数为142的锁,那么,谁能为它们重新配一把能打开的锁或钥匙呢?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配一把得数为152的锁。
生:我配一把48+94的钥匙。
生:我配一把58+84的钥匙。
生:我配10+132、20+122、30+112、40+102的钥匙都行。
生:老师,我能配出很多很多的钥匙,如1+141、2+140、3+139……
生:老师,我还可以配出一把143-1的钥匙。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去找一找,看能配出多少把这样的钥匙……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如何把计算课上“活”进行设计和实施,改变了以往计算教学的模式,在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较好地处理了算法多样化和一般方法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列两点思考尤为深刻:
1、计算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
现在许多教师对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我们听到的计算课,往往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许多情况一旦导入新课,就游离于后面的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 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教学本身。情境化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作为数学学科能吸引学生的,恐怕不仅仅只有创设情境。本节课没有刻意追求时尚的外表,没有把课堂装饰得华丽动人,但整节课学生的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清清爽爽一条线,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浙江教育学院吴卫东副教授语)的缘故吧!本节课就以“选取3个数字→组成6个两位数→列出9道算式→研究算法”这样一条自然流畅的“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然的“纯数学”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大气”的。
2、计算教学的价值是什么?
计算教学的目标如果仍然停留在完成“双基”那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应将计算教学内容作为学生思维平台,让学生在紧张或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首先,让学生通过数字与数字、数也数的搭配活动,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其次,在解决例题时,教师没有像教材那样规定学生用惟一的竖式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研究,并有意充分展现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时加强对比与反思,从而在这些算法的求同比较中获得对算理本质的认识--那就是把两个两位数进行分拆,再按相同计数单位相加,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道理。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此外,练习设计追求开放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充分发散思维;第三,通过多层次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作出积极的选择,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潜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教学过程的开放,带给学生宽松、安全和自由的探索氛围,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投入整个学习过程,由于呈现学习材料留给学生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就显得非常有个性化,不可预设的可能也就随之出现,学生差异成了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
执教:沈正会(泰顺县实验小学)
设计:沈正会 苏美玲
指导:曾仁调 夏克巧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学习难点:一位数乘法中能否正确的连续进位。
一、自主学习
自学62页例外
1、每箱饮料( )瓶,24箱饮料一共( )瓶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3、自己尝试用列坚式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15×3= 45×3= 345×3=
2读教材第62页,理解题意。完成教材“做一做”。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相同数位要( ),从( )位乘起,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 ),哪一位上如果有进位数,不要忘记( )进位数。
三、达标检测:
1、38×6= 33×4= 65×8= 314×5= 688×8=
2、有一养鸡场有鸡65只,5个这样的养鸡场有多少只鸡?
3、判断下列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4 7 5 1 5 5
× 6 × 8
--------- --------
2 4 2 0 1 2 4 0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三6、7、8题。
2、拓展提高
观察下面各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999×1=999
999×2=
999×3=2997
999×4=3996
999×5=4995
﹍﹍
999×8=
999×9=
教学内容:书上第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的理解,并加强应用,培养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准备:课件、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讨计算方法
1、估一估19×19大约是多少?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3、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4、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完整课题:进位笔算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分组选做2道。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争当小医生:下列题目对吗?有错的请改正
3 4 2 2
× 4 1 × 7 4
3 4 8 8
1 3 6 1 4 4
1 6 0 1 5 2 8
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4、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5、游戏。练习十六第2题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课堂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3页。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
教后反思: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我在学生笔算之前,总要让学生先估一估,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进位的处理。尤其在第2步计算,总有进位的,如若学生口算有困难的就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有的写在竖式中,显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记录在竖式旁边。但是在计算结果校对中发现错误率很高,除了算理不透外很多学生都是在口算时这儿或那儿出点问题。教材在练习十六里还安排了充分的练习。那么就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吧!建议在起步阶段的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轻声说出每一步计算过程,每个数字都是怎么得来的。在说的过程中改善书写和计算中的一些马虎现象,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作业反馈:本次作业是针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我要求学生每一道都列出竖式,如果书上已经出现竖式,就将竖式写完整,如果没有,就将竖式列在本子上夹进去。作业本上完成的情况比较理想。
姓名:吴小姿 单位:温州市苍南县观美镇华阳辅导学校 邮编:325806 电话:6490056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65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评价卡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计算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在认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⑴结合讲成语故事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⑵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得出自己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方法;
⑶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⑷在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由“好的服装=好的布料+好的式样+好的工艺”联想到“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材内容+好的呈现形式+好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造自己的“吸引子”,先声夺人。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本节课我由一个源于围棋的成语故事引入,巧妙地将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融于其中,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
二、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渔场,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三、注重过程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评价,不断调整自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本节课结束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评价卡,让学生简单反思自己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出示卡片)专心致志
师:大家知道成语“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吗?关于“专心致志”这则成语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2、(电脑呈现下围棋画面)教师讲成语故事--专心致志。
师:大约战国初期,有位名叫弈秋的人特别喜欢下围棋。由于棋术高明,当时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跟他学棋。其中有两个孩子特别聪明,一个六岁,已经会计算棋盘的总交叉点数,听老师讲棋时注意力非常集中,秋老师给他取名叫弈实;另一个孩子八岁,志向远大,决心要成为象秋老师一样的“大国手”,秋老师给他取名叫弈虚。开始讲课时,实和虚都能够认真地听讲,掌握了围棋的基本知识,学会了下棋的基本着法。一段时间后,弈虚因为水平比弈实高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小尾巴翘了起来,听讲的时候不用心,心里想着会飞来鸿鹄,自己可以拿弓箭把它射下来。不久,弈实的水平大大地超过了弈虚。
师: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下围棋时要专心,要不然就学不到真本领。
师:是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弈实六岁时就已经会计算棋盘的总交叉点数,
那大家会计算吗?
(电脑呈现棋盘图,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而成。)
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19×19
4、猜一猜:
⑴学生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个交叉点,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
生:因为19≈20 20×20=400 所以大约有400个。
⑵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说明你猜测的数较正确?学生说出需要计算19×19=?
二、展开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师:独立思考2分钟,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计算19×19=?
2、梳理思路,小组合作交流
师:刚才很多同学不止用一种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接下来,请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在交流中有两个要求:⑴请你注意听小组内每位同学的意见、方法;⑵小组长每人发一张活动记录卡,请你边听边记下你们小组的活动情况。下面开始交流。
3、整理成果,全班汇报
⑴各小组长派代表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
⑵小组代表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①我们组的方法是:19×10=190 19×9=171 190﹢171=361
②19+19+…+19=361(19个19相加)
③我们组是把19×19看成20×19,20×19=380,再从380中减去19,380-19=361
④列竖式: 1 9
×1 9
1 7 1
1 9
3 6 1
⑤我们组也是用竖式计算,但结果不同。
1 9
×1 9
9 1
1 9
2 7 1
(揭示矛盾,突破“进位”这一教学难点。)
4、反思各种计算方法。
⑴教师提问:还有不同算法吗?那我们先来看这两个竖式计算: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法对吗?你对他们的方法有什么疑问吗?
①学生当“小记者”对用竖式计算组的同学进行现场采访,重点讲清“进位8”。
②师:同学们,“智慧宝宝”刚才也听到了大家精彩的发言,我了奖励大家,下面他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电脑随录音逐一动态显示画面)
附:录音内容
数字妈妈有一对非常可爱的双包胎姐妹。有一天,数字姐姐19来到草地上,看到美丽的大自然,不由得坐下来欣赏起来,这时,数字妹妹19也来到这里,也被这景色吸引住了,她想坐下来和姐姐一起欣赏,可是究竟坐哪儿呢?姐姐看出了她的心思,就提醒她说:“我的1是十位,9是个位。”妹妹高兴地说:“噢,我知道了,我们应相同数位对齐。”突然,9和9说话了,“对不起,我们坐不下了。我们相乘满十了,要向前进8。”她们的前一位友好地收下了各自的新朋友。
学生主动学习,肯定来自于内部需求;如果没有这个需求,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主体参与。因此,课堂伊始,我先创设讲成语故事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然后从故事中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使自主探究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这样,在短时间内就将学生的注意引内容,让他全身心地走进数学的“门槛”。
学生间出现了不同的解题策略,在独立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教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接着,小组内每一个同学讲述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当“小记者”采访用竖式计算的小组,向他们提出自己还不清楚的问题,这样就把单向的言说,变成了多向的对话。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也解决“进位”这个教学难点。
“数字姐妹赏春”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数字拟人化,更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他们在静心聆听故事中小数字对话的同时,使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而且不容易忘却。
⑵教师提问:以上几种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哪种方法更适合你?
大部分学生说喜欢第①种,有学生说喜欢第④种,也有学生说喜欢第③种。
师:第②种方法是用加法计算,比较基本,但计算比较麻烦。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不过不容易理解。第①种和第④种都是把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只是一个横式表达,一个竖式表达。竖式这种表达方式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掌握的。
⑶教师小结:刚才你们通过动脑思考,计算出棋盘上共有361个交叉点,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围棋棋诀第一句就提到“棋之盘,方十九,三百六十一叉点”。(电脑呈现)
三、巩固应用
1、数学小门诊。
2、小组接力赛:摘苹果。
(比赛规则:每一组都有一张这样的苹果图片,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题,小组合作,往下传着写,直到把苹果上的题全部作完,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就是冠军。)
3、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将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
围 棋 小 资 料
围棋古代叫作“弈”,它还有许多
有趣的名称,比如“坐稳”和“手谈”。
《左传》是世界上最早讲到围棋的书籍,
书中提到的围棋时间是公元前_____年。
围棋是中国的传统棋种,早在春秋战国
时期就广为流传。现代,大家比较熟悉
的聂卫平爷爷就是我国的围棋高手。他_____年8月出生于河北,10岁开始学棋,_____年被授予“棋圣”的称号。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我们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同学们,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说从学校到老师家有很多路可以走,我可以走最近的那条路,也可以绕个弯再回到家。数学学习也一样。今天大家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研究出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真了不起!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多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好你身边的数学问题。
2、请学生拿出评价卡:
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这节课的感受给评价卡上的“我”画上表情,然后再请你周围的同学或老师再给自己一个评价。
请学生把这张评价卡保存在你自己的成长记录里。
(以上活动可延伸到课外,只要求学生当天完成就可以了。)
在反思各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各自方法的特点,通过比较,体验到方法是否优劣,“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的目的。
练习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巧妙地将3道算式和一段介绍围棋小知识的文字结合起来,既用到了过去学过的年月日的知识,又需要一些推理,不但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计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题目还配上古人下围棋的画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评价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本节课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如,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完成评价卡。以上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评价,不断调整自我。
五、教学片段实录
小组汇报整理研究成果时,黑板上两组同学都采用了竖式计算的方法,但计算过程与答案却截然不同,一种算法是正确的,而另一种在计算中丢了“进位8”。这也是我在备课时已有预估并希望课堂中能出现的。这时我并没有简单地指出谁对谁错,作出判决,而是组织学生当“小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
片段一:笔算法则的建构
师:现在黑板上两组同学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法对吗?你对他们的方法有什么疑问?下面,大家当“小记者”,你们可以直接向他们提问。
生1:我想问的是,方法④中的171是哪里来的?
生2: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9去乘第一个因数。九九八十一,个位上写1,向前进8,一九得九,加上进上来的8,十位上写7,百位上写1。
生2:再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把9写在十位上?
生1:因为是10×9,所以把得到的9写在十位上。
生3:19乘9不等于91,所以方法⑤是错误的。
师:那到底错在哪呢?
生4:他没有向前进8!
师:这一道题和我们昨天学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昨天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不用进位。
生:但他们的计算思路是一样的!
师:现在大家明白了吗?以后做题时可要细心哦!感谢“小记者”们踊跃提问,感谢这两个小组同学的精彩解答!在这里,老师最想感谢的还是为我们提供错误资源的小组,正是你们提供了错误的判断,才使得大家对出错的原因有了分析,对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谢谢大家!
通过采访,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位”这个原本老师苦口婆心强调却屡不见效的难点在这里亲而易举地解决了。
六、教学反思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中,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上学生争着发表、交流自己的观点,使课堂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节课之所以能让学生津津乐道,意犹未尽,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成功搭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脚手架”。
一、创造自己的“吸引子”,先声夺人,搭好了情感的“脚手架”
很多计算法则教学课都是按“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这样的环节来设计,但在上面的设计中并没有复习铺垫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考虑的:其一,让学生在探索时进行知识的迁移远远比新知学习前迁移更加有效;其二,学习之前,学生的状态可谓纷繁复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指向学习内容,全身心地进入数学学习的“门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好的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境,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内容,那我们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改进其呈现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呢?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形式,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计算课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学习亢奋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二、提供交流的“渔场”,搭好经历计算过程建构的“脚手架”
对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提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本节课,在独立探讨“19×19”的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数学教学更应如此。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我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算法和用别人算法计算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但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好“迁移”这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搭好方法、策略的“脚手架”。
学生能否实现从旧有认知经验到新的认知图式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安排好迁移这一环节。在独立探究“19×1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如果能先让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是如何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相关经验,课堂中就不会出现一小部分学生在独立探究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了。
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中完善,在遗憾中成长。遗憾,带给我们思考;遗憾,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步步走向成熟。
(执教:吴小姿 设计:吴小姿 指导:林克勤老师)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3、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笔算乘法练习课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
23×34 54×13 39×27 17×28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稍做修改):
我每天训练要骑75千米。这位自行车运动员今年2月份要骑多少千米?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反馈。
在解决完第8题时,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1、
2、
3、
独立完成,板演校对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4页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的笔算正确率有较大的提高,且书上的题目难度不大,都只是一步解决的问题,学生完成得也比较理想。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前4题是笔算或是一步乘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完成得较好。但在做第5题时,学生产生了对题目意思没有正确理解就下笔的情况。第5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求一天总共需要多少桶水?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每桶水重19千克,一天共喝多少千克?第二个问题是承接第一个问题的,但学生受书上第8题卖明信片题目的影响,以为有一个条件是多余的,就把18个班级这一条件给省略了,出现了错误。此题需要对孩子们再进行讲解。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学习目标:
1、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理解进位的道理,并尝试总结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61页
1、王老师要买连环画,我知道,王老师买了( )套连环画,每套( )本?
2、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呢?用你的方法计算!
3、你能用笔算的方法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连环画吗?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笔算乘法的时候,先乘哪一位,再乘哪一位?
2、遇到个位相乘满十或满几十该怎么办?
三、达标检测
1、列竖式计算
28×4= 16×5= 117×3=
2、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的( )对齐,再从( )乘起,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 )进几
3、完成书上61页做一做1、2题。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三3、4、5题。
2、拓展提高
( )里应填几?
( )( ) ( )6( )
× 7 × 3
( ) 1 ( )( )6
(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 章益敏 手机:13065532890邮编:312028
邮箱:zym00604@163.com)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内容属于四个学习领域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教材第78页的运动会情境图,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出,由小精灵向学生提问:“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吗?”使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仍然是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基本算法和算理与例2是一样的,但出现了进位叠加的情况。教学时,还是要抓住乘的顺序和每一位积的书写位置这两个问题。例3的主题图是学校开运动会,一些学生休息时在领取矿泉水的情景图。由小精灵提出问题:“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这道题虽然仍然是连续进位的乘法题目,但进位的难度增大了。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这个例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重点要检查学生计算十位上2×9得18个十再加个位上进上来的3个十时的进位情况和积的书写位置,若发现学生有错,应及时分析原因,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是结合学生熟知的运动会具体情景,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知识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同时,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渗透估算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纠正进位叠加可能发生的错误,正确掌握乘的顺序和每一位积的书写位置,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2、 结合具体的情景,逐步培养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
六、 教学策略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深刻的体验、思考。
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78页的主题图和“做一做”的图片
八、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听算
7×8+8= 4×6+9= 5×7+9= 3×6+8= 3×9+5=
5×9+8= 7×6+9= 9×4+7= 2×9+5= 4×7+8=
[通过相应的听算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
2、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A.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指名学生交流)
B.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观看某个学校的运动会。你看这就是他们的开幕式,每个年级都派了128名学生组成一个方阵,大家都以自己的形式走过主席台,向主席台上的领导致敬(出示教材第78页“做一做”四幅图)谁能算一算图中一共有多少人?
C. 学生独立思考列算式,并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128×4”等于多少?(学生交流)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1) 计算时忘记进位,或忘记加进位数
(2) 可能会把进位数当作因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究竟谁做得是正确的,等我们研究完了这节可答案就揭晓了,同学们可要好好的钻研哦!
[创设情景让学生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设下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性。]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运动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去看看吧(出示:教材第78页的主题图)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汇报一起来解决“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多少瓶?”这个问题)
1、 探索算法
A、 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24×9=
B、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24×9=?”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在草稿纸上做一做
(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a. 24×10-24=216(瓶)
(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先口算出10箱的瓶数,再从10箱的瓶数里减去1箱的瓶数就是9箱的瓶数。)
b. 请用竖式做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会出现一下几种情况)
24 24
× 9 × 9
------ ---------
186 276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
让学生明白整个计算过程:用9乘4得36,向十位进3个位写6,用9与2乘得18,加上个位数3得21,在百位写2,十位写1,积为216。
(提示:9与2乘得18,加上个位的进位数3得21,要向百位进2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因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2不必进到横线上,可直接写在百位上。)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情景图中的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寻求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算法,帮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发展练习
1、列竖式计算
出示:78×7= 67×9=
b. 独立完成
c. 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积的百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出示: 49×8= 69×8=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算完后,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 49×8:8与十位上的4乘得32,还要加上进位数7;69×8:8与十位上的6乘得48,加上进位数7得55应再向百位进5,十位写5。 )
3、 归纳、总结计算你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是应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2) 不要误把进位数当作因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3) 如果某一位的乘积正好是整十数,在向前进位的同时,不要忘记在本位添“0”。
[通过算法的归纳,是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四)小结、回顾
请同学们再来看看在上课一开始你“128×4”算对了吗?
如果错了,你找出原因来了吗?
九、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二)
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 78×7= 67×9=
一共有多少瓶?
(2) 24×10-24
=240-24
=216(瓶)
(2) 24×9=216(瓶) 49×8= 69×8=
24
× 9
------
216
十、 作业设计
教材80页练习十八
1.比一比,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第三题,说说是怎样解答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的计算兴趣,避免计算的枯燥、乏味]
3.你从表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指名学生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并解答,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1.如何把握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契机?
2.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参考资料]
薛金星:《小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110页。
谢则冰:《教案1+1》,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6月第一版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题:
1、做P10(3)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2、做P8(6)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练习题:
1、做P8(4) 先看图,自己读题。说说你会解答吗?
2、做P8(5)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3、做P10(5)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4、做P10(6)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三、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二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页。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笔算;
2、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和验算;
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除法的计算和验算的算理;
练习重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
练习难点: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确定
练习过程:
1、 请学生板演反馈作业中的情况;
2、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确定指导的内容和重点。
3、 先估计得数可能是几十,再算一算:
99÷3= 83÷6= 92÷4= 85÷8=
方法是:看被除数的十位数再背口诀
4、 独立完成练习二的第一题:连好后同座位的同学生互相验算。
5、 有84个本子,每人分2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3本、每人分4本、每人分6本呢?你会填写下面的表格中吗?
每人分的本数 2本 3本 4本 6本,可以分给几人
6、 给学生解释单价:每件商品的价格。给学生懂练习二第3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这一题后,观察自己填写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肯定有价值的发现)
7、 以游戏的形式尝试完成思考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单元复习(一)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1、做P12(1)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做P12(2)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集体订正。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4、做P12(4)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5、做P12(5)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6、课堂作业: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单元复习(二)
教学目标: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做P12(6)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2、做P13(7)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3、做P13(8)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4、做P13(9)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交流,并选择较合理的方案。
(9只大船,2只小船最为合理)
5、课堂作业:P13(9)思考思考题。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1、出示教学挂图;
2、请一位发现有什么问题的同学提出问题;
3、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4、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完成问题的解答。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并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思考问题的解答途径。
第二个环节:
小组或同座位同学相互提出问题,并说明能否解答。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第三个环节:
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不分类)
让提出问题的同学提出进行解答的同学来解答。
设计意图:给枯燥、平淡的提问、解答创设一点活跃的气氛
第四个环节:请同学们将黑板上板书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问题之间相互联系与区别,渗透一种教学思考方法。
第五个环节:选其中的6个问题,作为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自由的展示空间,有能力的,可以多做复杂的,没有能力可以多做简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完成作业都能有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
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业)
教学后记:
1、课堂实施情况(简录):
第一个环节:一学生提出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株?由于是两步解答的问题,完成的过程时间长了一点。
第二个环节::学生共提出了14个问题(重复和不能解答,或没有根据的问题除外)
第三个环节:同学们在分类的过程中,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按书的左边一页问题,右边一页问题分类,(去果园的问题激发了争议)
一种是:按不同情况的分类,人口,灯柱,玩具,去果园,苹果树,梨树
一种是:按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问题分类
2、作业情况: ①为计算错误;
②为答不完整;
③因问题不会解答需要辅导;
④一人重复解答了一个问题
解 决 问 题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师生活动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同桌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解 决 问 题 (一)巩固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 5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 6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 p103 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 p101 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8题
3. p103 9题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60÷2÷5=6(人) 60÷(2×5)=6人
这两种都正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P100做一做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三10-11
1.10题 先让生认真审题 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11题 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解 决 问 题 (二)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 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4 13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 p104 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2. p105 14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明白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15题,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16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表扬鼓励。
课后反思:
设计校园教学内容:
教科书(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学重、难点: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校园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2)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教学反思:
★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