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分析论文(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粉红恶魔没吃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压力的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冠心病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进而成为严重危及老年生存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经研究显示老年冠心病体重超标、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等是主要因素[1],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以及护理措施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防该疾病的关键就是降压、降血糖、降脂、控制体重等。为了进一步分析综合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现对该次该院3月—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3月—20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组别进行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28例,实验组患者中女性患者为13例,男性患者为15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60岁,中位年龄为(70.21±5.23)岁;参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为14例,男性患者为14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61岁,中位年龄为(72.11±5.89)岁。对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性别与年龄在内基础信息予以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给予正确出院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常规用药护理;实验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护理干预,且进行全面落实。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饮食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控制中饮食是关键因素,人体血脂、血糖以及血压与食物中食盐、脂肪都存在极大关系,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饮食控制,降低身体胰岛负担,对自身体重进行控制,改变机体内部代谢紊乱现象。提醒患者不可以暴饮暴食,对饮食进行合理搭配,每天钠盐摄入量在3~5 g/d范围中,告知患者多食用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类食物。②树立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医院及时召开护士长例会,定期培训护理人员,培养医护人员沟通技巧、护理理念、人性化服务意识,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切实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交接班制度,对药物、注射灯光进行认真核对,构建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对于不同患者予以不同管理,护士长夜班需要进行查房,及时汇总护士护理情况,健全医院消毒室管理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③出院指导,在老年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需要提醒患者正确用药剂量以及方法,在患者出院之后予以精心护理,且告知患者饭后需要多运动,降低发生冠心病的`几率,且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情况,提升护理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体重控制率、高血脂控制率、高血糖控制率、高血压控制率、护理满意度、空腹血糖、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TG(高脂血症)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观察两组患者高危因素控制情况
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体重控制率、高血脂控制率、高血糖控制率、高血压控制率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
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LDL、TC、TG等指标与参照组数据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经护理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出现不满意为0例,一般满意10例,非常满意为18例,总满意例数28例,临床护理满意度100.00%;经护理后参照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不满意为8例,一般满意12例,非常满意为8例,总满意例数20例,临床护理满意度71.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3 3,P<0.05)。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是慢性常见疾病,是因老年患者体内出现脂代谢紊乱引发的动脉内膜上沉积脂质且大量粥样化堆积脂肪之后出现白色斑块[2],在患者脉内膜堆积一定量白色斑块可能促使动脉腔狭窄,不能顺利进行血液流动,继而引发心脏供血不足,最终发生冠心病。若患者合并高血脂发病可能增加沉降脂肪的速度,缩短形成白色斑块的时间,提升血管发生狭窄程度[3-4],若患者合并高血压发病,相比正常人,机体内部血流速存在极大差异,降低血脂沉降速度;若患者合并高血糖发病,血糖也能促使内脂质快速沉淀,同时也会沉淀血糖,提升斑块病变速度,此外研究发现患者血液脂肪含量与体重存在一定关系,如果患者超重,会增加血液中脂质含量。大部分冠心病患者体内都存在一种及以上高危因素,所以,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控制高危危险因素十分重要[5-6]。综合护理管理是近年来新形成的护理管理模式,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护理经验建立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提升患者心理强度,为患者建立良好心理情绪,辅助患者构建良好生活习惯,维护患者身体健康。相比较常规护理管理,综合护理管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定期培训医护人员,促使全面提升医护人员自身水平。
综上所述,在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予以综合护理管理具备显著效果,可以降低发生疾病的几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对于控制患者高危因素具备重要意义,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水娜.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13(2):178-180.
[2] 赵勇莉.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J].吉林医学,,34(35):7495-7496.
[3] 刘照芹.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与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3(25):71-72.
[4] 王建英,李英涛,李娇,等.老年冠心病80例综合护理管理的效果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161-162.
[5] 陈红,高媛,陈琳,等.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J].医学信息,(31):146-147.
[6] 张敏.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冠心病与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181-183.
综合评估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危害其生命健康[1].因此,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意义较大。综合评估护理模式为临床检测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的护理 措施,护理 效果突出。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9月~10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就诊编号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综合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50~80岁,平均(72.3±2.3)岁;病程4~,平均(9.2±1.2)年;专科及以上10例,高中学历15例,初中学历20例,小学及文盲5例。常规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5~85岁,平均(77.6±2.6)岁;病程5~16年,平均(10.4±0.4)年;专科及以上者8例,高中学历16例,初中学历22例,小学及文盲4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性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临床诊断
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100例患者均具有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排除脏器功能受损、意识和语言障碍者。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方法
常规组实施临床基础护理,综合组实施综合评估护理。综合护理步骤如下:
1.3.1护理前准备护理前期,为确保综合评估护理的顺利进行,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护理档案,包括患者资料、综合评估护理手册等。其中,护理手册包括患者日常生活评分、焦虑评分、营养现状等,确保每个评估量表简单易懂,方便填写、查阅[2];患者出院时取出该档案,并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综合评估护理期间所指定的'护理档案需两名以上冠心病专科专家查看、修改,以确保该档案的准确性,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另外,加强综合评估护理培训力度,邀请专家向临床护理人员介绍综合评估护理模式的相关内容,包括护理现状、护理措施等,让每位护理人员均充分掌握护理内容[3].
1.3.2护理实施(1)患者入院后先进行常规处理,如扩张毛细血管、降脂等,随后将护理档案放入患者病历,填写档案,确保临床护理与档案记录一致。
(2)患者入院2~4天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针对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4].常规组实施临床基础护理,对其进行冠心病健康教育,介绍冠心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确保每位患者均了解冠心病。同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以便了解患者真实想法,制定个性化方案,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加快康复进度。
综合组的护理人员先让患者填写护理手册,将所有显示阳性问题的纳入护理方案,并明确标注护理重点,以警示护理老年冠心病的重点,并予以落实;加强日常查房力度,护士长每天按时或不定时查房,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取得患者信任。每个护理项目执行后均在项目前打勾,项目判定分A、B、C3级,分别表示达标、基本达标、未达标。未达标项目需再1次执行,只有全部达标后才可进行下一项目。
(3)出院。①出院时:常规组出院时护理人员发放复诊卡,告知患者出院半年后回院复诊[5].综合组发放复诊日记,护理人员向其讲解护理措施、康复训练措施等,每个月记录1次自身现状。②出院后:常规组出院后护理人员每半年电话随访2~3次,随访期间鼓励患者多回院复诊。综合组出院1周后护理人员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日常生活问题,并给出解决措施。之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告知患者详细记录自身情况,情况允许可上门查访。
1.4观察项目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医院自制的生活质量调查表[6],对患者心理现状、生活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生活现状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2)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总分95分以上为满意,85~95分为一般,85分以下为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对计量数据和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心理现状、工作现状、身体状况、病情、日常生活等评分差异性不明显(P>0.05),护理后综合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1】
2.2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综合组临床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2】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间接导致慢性病病发率持续上涨,成为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冠心病作为慢性高危疾病,病程长、危害大、并发症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 影 响,严重者 可致死亡。
由于该疾病治疗中需长时间卧床 等,从而导致血栓、褥疮发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7].因此,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对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别给予综合评估护理和基础护理,结果显示,综合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评估护理可改善其生活现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屈海宏,陈长香,徐爱茹,等.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14(2):209-212.
[2]史宇颖,丁蕾,耿桂灵.冠心病患者院外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2(13):1554-1556.
[3]高瑞英,席建军.健康行为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4(1):260-262.
[4]屈海宏,陈长香,徐爱茹,等.老年综合评估护理模式在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J].护理研究,2014,18(20):2497-2499.
[5]韩静,屈海宏.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复中的 应 用效果 [J].护士 进 修 杂 志,2014,36(21):1960-1962.
[6]刘俊连,李艳珍.护理干预综合评估模式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生 活 质 量 改 善 临 床 观 察 [J].全 科 护 理,2014,28(34):3191-3192.
[7]王志慧,屈海宏,周立芝,等.CGA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12(1):140-142.
浅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预防和护理论文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其基本病理生理为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见烦渴、多尿、多饮、疲乏、消瘦等表现。其病程冗长,病变累及全身:脑、心血管、肾、神经、视网膜、皮肤及足,危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糖尿病虽在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更多见于老年人,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用药控制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在夜间发作,患者治疗不及时将引起多器官功能损伤,导致患者死亡,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积极预防低血糖发生,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一、在护理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改善机体代谢及微循环等状况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且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西医治疗糖尿病是用药物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及增加其生物活性,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或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等。降血糖作用快捷而效强,并可防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但其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改善症状较中药稍差。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取长补短,使患者血糖尽快下降,症状迅速改善,并抑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案。在临床上,对轻、中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尽可能用中药治疗(汤剂或丸、散剂),以发挥其长处。对病程较长、血糖较高的中、重型患者,则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西药控制血糖,辅以中药,既可减少口服降血糖西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又可改善机体代谢及微循环等状况,缓解症状,共同抑制或延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加强疾病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中西医护理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糖尿病治疗。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进行常用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给予干预组患者中西医护理:疾病知识教育: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根据患者实际理解状况采取视频教育、综合授课、发放宣传手册、一对一教育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告知患者糖尿病发病机制、预防方法、治疗方法、并发症等,及时告知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临床表现等,促进患者进行日常自我监控;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指导,告知患者日常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用药习惯等,告知患者日常进行血糖检测;指导患者在自觉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糖果等进行自救。饮食护理: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保证患者合理营养供给,在控制患者糖分摄取的同时,也要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等相关并发症,可适当食用低糖水果,以杂粮、蔬菜为主,平衡饮食,禁烟禁酒。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状况,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辅助患者正确看待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加强对患者的安慰鼓励,促进患者疏通心理郁结,积极配合治疗。
三、糖尿病患者护理的要点
糖尿病的护理很重要,患者如果想更好更快的治疗好自己的病,平时的护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护理事项,首先要坚持测量血糖;定期测量血糖的数值对于医生了解患者身体内的血糖水平很重要,能起到直观的反应作用,这样医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给您的身体设立一个合理的血糖指标。其次,每年都要做全身检查,比如体重腰围,眼睛,肾脏,这些位置的情况医生都可以分析出来你身体的状况。然后根据你的`整体身体状况来给你制定一个只是适合于你一个人的治疗方案。再次,参加糖尿病介绍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能告诉你是如何得这个病的而且也会帮你分析治疗这些病的办法,还会给你提供一些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是这个道理,你了解了糖尿病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治疗。并且这些知识也可以教会你如何去防治糖尿病,你了解了糖尿病的源头就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
总之,随着当前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受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环境等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糖尿病多因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障碍,引起机体出现的持续性高血糖症状。目前尚无糖尿病根治方法,患者需长期用药控制血糖,以减少持续高血糖对全身脏器的损伤。皮下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均是当前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但患者用药过量时,易导致低血糖出现,引起患者头晕、多梦、无力等,严重时易导致患者死亡。此次研究中给予干预组患者中西医护理,研究结果顯示,干预组患者低血糖症状及发病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在孟凡红的相关研究中,75例患者护理后低血糖症状发生率与护理前相比明显降低,说明采取中西医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综上所述,中西医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低血糖知识知晓状况,促进患者日常自我监护,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预防中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凡红.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西医护理对低血糖预防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17(4):167-167.
[2]李丽亚,张忠雪,刘怀芹,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中西医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10(27):531-532.
[3]赵晓玲,刘莉,陈小燕,等.老年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7):139.
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跌倒率、致伤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跌倒发生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给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跌倒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跌倒;综合护理
跌倒指的是一种意外突然倒地的现象,是我国第四大伤害和死亡的原因之一,且多发生于老年人。跌倒可能会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以及心理创伤等严重后果,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反应迟缓,自我保护能力差,其发生跌倒的概率更高[1]。因此,做好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于减少患者的心理损伤和躯体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应用综合护理措施以来,有效减少了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均60岁及以上。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男20例,女32例;年龄63~83岁,平均(69.18±5.33)岁;病程1~5年,平均(2.45±1.03)年;阿尔默茨海默病2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2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3例,血管性痴呆14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18例,女34例;年龄60~85岁,平均(70.26±5.28)岁;病程1~6年,平均(2.52±1.10)年;阿尔默茨海默病18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1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5例,血管性痴呆13例,其他5例。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家属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遵医嘱施护和根据病情变化予以随意性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1.2.1评估患者跌倒风险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全面收集和掌握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自理能力、既往病史、意识等,使用“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估完成后,将评估结果交给管床医生复审。对于评分在5分及以上的患者,将其纳入跌倒高危人群管理,并落实好风险预警和各项护理措施。在患者床头悬挂严防跌倒的相关标识,护理组组长每周评估两次。
1.2.2安全教育
为患者家属讲解跌倒的危险性,要求家属24h留陪护人员,对患者下床、洗澡以及如厕等时段全程陪护。教会患者及家属床栏的使用方法,在患者卧床时,必须将床栏拉起。禁止患者在水渍上行走,穿合适的防滑鞋。在患者穿鞋袜以及冲凉的时候坐着进行。冲凉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好水温,在变换体位时,要缓慢进行,避免久蹲或久坐后突然起立。
1.2.3确保患者活动环境安全
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和卫生,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物品排放整齐。病床需带有可活动的防护栏,摇床的把手用后要及时收回,防止患者绊倒。保持病房内地面的干燥,用湿拖把拖完地后,需用干拖把将地面水渍吸干。患者洗手间的蹲厕应该改为坐厕,洗手间和淋浴间安装扶手,并在地面上铺上防滑垫。
1.2.4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以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和易消化食物为主,减少高糖类和高脂类食物的`摄入。对吞咽有困难患者,不可催促,防止呛咳和噎食。对拒绝饮食患者,给予鼻饲或输液。
1.2.5用药护理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除了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外,可能还需要同时服用降压、降糖药物等,因此可能导致过度镇静、体位性低血糖、低血压及步态不稳等状况。因此,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安全教育,做好低血压、低血糖等常见症状的应对措施。服用降压药物后,提醒患者改变体位时要缓慢,避免出现体位性低血糖。服用镇静药物后,应卧床休息,避免出现无力、头晕等症状。对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必须确保按时就餐,避免发生低血糖。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两个月内护理期间跌倒发生率,以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级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跌倒发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以%表示,比较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跌倒发生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P<0.05).2.2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
3讨论
老年精神疾病是老年精神内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行为、认知、意识及情感等心理活动方面均可能表现为持久性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衰退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使得老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3]。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大脑反应迟钝、行为姿势控制力不高以及肢体协调能力差等特征[4],再加上慢性疾病、药物及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易发生跌倒。因此,做好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防跌倒护理,是临床工作者一直重视的问题。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入院后进行跌倒风险性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护理。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教育,使其配合护理工作。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就诊环境,可减少跌倒风险;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能够确保患者的膳食营养均衡,减少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跌倒。结果显示,观察组跌倒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且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与涂南[5]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给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显著降低患者跌倒率和跌倒致伤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文凤,段桂香,马雄英,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跌倒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3(14):1274-1275.
[2]张建珍,赵惠英.130例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事件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1):62-63.
[3]蒋惠娟.预防跌倒管理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33(7):130-131.
[4]郭晓蔓.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1,25(21):1939-1940.
[5]涂南.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预防住院跌倒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4):28-29.
医院感染护理管理预防和控制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影响。方法分别选取我院1月-1月与202月-2月收治的患者各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实验组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与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室细节护理优化了手术室管理工作,增强了手术室的工作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医院感染;作用影响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到患者的恢复,还增加了医疗的成本、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若手术室当中无菌操作规范不严格,患者十分容易出现感染。在患者实施手术前,手术室空气、环境、手术器械等与手术的相关物品均需按规范实施严格杀菌消毒的处理工作,包括手术医生、护理工作者要实施无菌处理。这些工作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细节重点,细节护理的管理措施对于医院感染的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我院于年2月起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与以往的护理情况分析对比,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2月进行护理管理之后所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将其列为实验组,男54例,女46例,患者平均年龄(38.12±8.53)岁,并选201月-2016年1月未展开护理管理时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患者平均年龄(36.12±8.53)岁,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实验组手术室护理,具体方法如下所述:(1)首先识别患者护理风险,此项措施需植根于实际护理工作中,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干预以及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对各种风险防范方法熟练掌握,展开相关工作并排查护理隐患,分析发生过的问题,总结积累经验。(2)其次要明确护理安全责任,派专人对于护理工作的安全负责,及时掌握了解护理的风险信息。另外,手术室还需召开定期会议,将近期手术室当中存在的问题交流讨论,总结教训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护理质量实施监控。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需报告上级。(3)做好信息安全反馈相关工作,手术室若出现意外事件,常有室内物品清点不清、临时手术机械增加等情况伴随发生,都会影响到手术的进行,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工作人员在交班时,需将相关问题准确及时地分析汇报[2]。(4)提高手术室人员安全护理知识和技能,手术室需对每个护理工作者实施培训并进行考核,医院及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手术室人员需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新技术、新设备存在的风险,对于已经发生的差错深刻地进行检讨与分析,掌握安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重视洗手,在临床的工作当中,护理工作者需借助手去完成各种护理操作,手可能会成为感染的传播媒介,以往工作中,对洗手的认识不足,许多医护人员操作前后洗手率低,加之洗手动作不严格,增大了感染的传播可能,所以,操作前后洗手是降低感染率的一项重要措施。(5)建立安全护理的监督机制,手术室内安全护理工作不确定性强、复杂性高,风险的出现会很突然,需预估各种风险,并对其分析,从而能够衡量、识别并处理,增强护理的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工作不但影响到手术成功率,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手术室的空气、环境,治疗器械以及用品、人员无菌的处理十分重要,是患者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3]。细节管理的模式能够解决一定的手术室的感染问题。医护工作者、器械、辅料、手术室的环境等都是导致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因素,不管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造成手术室感染[4]。手术室感染管行延续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出院指导和追踪,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理想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应用宣教,如食物的合理选择、食谱的调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食谱计划,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对于患者来讲,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在患者疾病康复过程中家庭的作用非常重要。加强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其中,能对患者的饮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本研究中,术后半年,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在胃癌术后,为患者提供连续饮食干预,能对其营养状况进行显著改善,让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慈玉莹,陈红丽,韩巍,等.饮食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7(10):8-9.
[2]朱雪梅.饮食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73-75.
[3]Sano,T,Yamaguchi,T.Prognosticimportanceoftheinflammation-basedGlasgowprognosticscoreinpatientswithgastriccancer[J].TheBritishjournalofcancer,,2(7):57-58.
[4]王桂荣,余新华,冯晓敏,等.胃癌术后患者综合康复护理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9):3476-3480.
浅谈综合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术后疼痛的分析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2年7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50例,所有患者不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疾病,不存在手术禁忌,排除精神疾病患者。依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75例,综合组年龄44.7±3.6岁,子宫切除术22例,剖宫产术18例,盆腔手术13例,附件清除术22例;对照组年龄46.7±2.9岁,子宫切除术17例,剖宫产术22例,盆腔手术15例,附件清除术21例,两组患者一般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并发症护理工作等。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术前护理工作中,加强术前健康宣传工作,根据患者性格和文化层次制定个体宣传方案,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存在的疼痛情况、原因及处理措施等,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识,为正确预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可以通过口头宣传工作及视频等方式进行疼痛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心理耐受力。在疼痛护理中做好护理工作,术后告知患者疼痛原因,指导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减少疼痛,在术后护理中协助患者尽量放松腹部肌肉,减少切口的疼痛刺激。叮嘱患者做好局部护理工作,遵照医嘱按摩患者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对组织胺等物质的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疼痛物质的产生,达到消肿止痛目的。术后疼痛护理工作需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工作,可以通过精神放松法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在患者无法忍受情况下给予镇痛药。疼痛多集中在切口,因此需要及时清理药物和辅料,注意创口清洁工作。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患者术后可能存在消极、低落等情绪,在护理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心理开展工作,对患者保持亲切的语气,让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保证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术后疼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切口愈合时间等。疼痛情况分为4个等级,无痛为0级,轻度疼痛能够忍受为I级,中毒疼痛,难以忍受需要采用镇痛剂为II级,存在持续性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睡眠为III级。患者护理满意根据我院设计调查问卷表,分为满意、较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其中满意率和较为满意率为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综合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情况比较
综合组疼痛药物使用时间为4.15±1.24d,切口愈合时间为22.34±3.61d,对照组疼痛药物使用时间为7.62±1.28d,切口愈合时间为31.67±2.96d,综合组疼痛药物使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综合组护理满意度(94.7%)明显高于对照组(65.3%,P<0.05)。
3讨论
妇产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术后疼痛情况,这是临床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综合护理能够更加全面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在不少研究中表明,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能够明显改善术后疼痛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在综合护理工作的开展中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告知患者疼痛产生的原因,缓解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教导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的措施,鼓励患者尽快下床活动,提高肢体灵活度。总之,在妇产科手术患者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术后疼痛情况,具有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