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莘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直观性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共含1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莘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直观性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篇1:直观性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直观性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程序语言和算法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在中职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正确使用直观件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 者:张付林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双楼职业高级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5)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2:浅谈游戏教学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游戏教学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彭仁杰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摘 要:游戏教学是结合“游戏”和“教学”为一体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对游戏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算法与程序设计;游戏;教学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笔者一直从事《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发现如果把游戏引入教学过程中,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本文试着从游戏教学方面谈谈《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

一、游戏教学的概念

游戏教学是以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通过玩游戏,制作游戏达到课堂教育教学目标。其本质是“以游戏学习知识”,将枯燥的“学技术”变成轻松的“玩技术”。

二、游戏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希腊语中,游戏(paidia)和教育(paideia)的词根一样,都是指儿童(pais)的活动;柏拉图的“教育包含游戏成分,游戏能够帮助教育”;卢梭的“儿童在游戏中所学得的比在教室里所学的,价值要大一百倍”等,无不强调游戏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努力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游戏教学正好能把学生兴趣和知识内容很好地相结合。

同时,高中阶段又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日期,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无意识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居于优势地位。课堂中的游戏更能引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既帮助了学习内容的理解,又加深了知识点在大脑中的'记忆。

三、游戏教学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游戏带领学生进入程序设计的世界

程序设计,对于学生是陌生且深奥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空洞难以理解的知识、复杂的算法,学生立马会产生排斥心理。其实VB可以制作很多难度不大,但很吸引眼球的小游戏,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对于程序设计第一节课,教师需要回答“程序设计能做什么”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制作的“抓地鼠”“超级玛丽”“推箱子”等小游戏,吸引学生兴趣。同时教师指出,对于这些游戏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自己也能做得出来,而且能做出更好更有意思的游戏,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主题式游戏教学,让教学进度在游戏中潜移默化

有的游戏不是一个知识点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式游戏教学巧妙处理教材,将几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主题串起来,将教学进度在游戏中潜移默化。

3.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分析游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是每个游戏都能轻易通关的,有时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找出规律,才能顺利过关。游戏对学生的“诱惑”,降低了学生对“分析难问题”的排斥,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递归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玩汉诺塔游戏,比比哪位学生玩得塔层最高。一开始,4层以内的汉诺塔比较容易解决,但是要完成更多的塔层就需要分析并找出其规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汉诺塔规律引出递归的概念。通过分析汉诺塔游戏降低了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1.游戏的选择需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因为游戏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导致其具有两面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选择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所选择的游戏也应与之相吻合,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能盲目地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选择不恰当的游戏,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有限的课题教学过程中起到负面作用。

2.注重游戏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整合

在游戏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整合,特别是任务驱动法相整合。游戏教学法最大的风险在于学生游戏兴趣高昂,只关注玩游戏本身,游戏完了,却不了了之。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可以淡化“接收任务”“被迫驱动”的意识,巧妙地把“任务驱动”转换为兴趣浓厚的自主游戏。

3.注重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千万不要忘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不应看到教师展示的游戏好玩,就一味地玩而忘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如果那样,教师需要及时地引导,不断地提醒,并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让学生能真正地通过玩游戏来学到知识。

实践证明,游戏教学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具有显着的效果。

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前言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实际的或者能联想到的几何图形,通过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转换,形象地给学生带来数量上的直观感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几何直观的教学作用不仅仅只体现在课程“图形与几何”的授课中,它还能应用到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几何直观能让学生更加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概念通常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反映着一个计算方式的基本原理,具有透过事物现象反映其本质的特点,但是也因此数学概念多是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学生对其理解和学习,因此几何直观的运用十分重要,它能通过简单的实物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加了解和掌握。比如在分数的学习当中,由于学生日常接触的大部分是整数,分数的学习会让学生在一时之间感到接受困难,因此教师在教授期间可以利用几何直观方法,用五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出整体的1/2、1/4等,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分数的概念。在对分数的概念进行巩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拿出一个尺子,遮住其中的3/4部位,告诉学生:“这尺子没遮住的.部分长5cm,是整个尺子长度的1/4,那么尺子的全长是多少?”从分数的学习慢慢过渡到整数中,让学生将分数的知识与整数的知识连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知识点衔接,有利于帮助学生自我构建数学框架,提高逆向思维能力。而在这道题的解答上,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分数,教师可以在四张图上各画出5cm的长度,然后由四个同学各拿一张图,以直线的方式站在讲台上,让学生明白尺子的总长度是一段5cm尺子的4倍,而分数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反映出两个事物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对分数的了解不仅仅局限在整数与分数之间,分数还能与其他的数学知识相通。几何直观能全面地将分数含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几何直观能有效使用实物解决难点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随着年级的提高,教材中的课程案例逐渐由实物图转变成示意图,最终成为线段图。因此,数学这门课程所教授的知识会越来越深奥,内容也会越来越广阔,简单的实物图根本满足不了数学知识的传授,但是这种过渡方式能让学生将最初的实物图当作数学认知的起点,在转变成示意图之后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将实物图转变成简洁的示意图,然后过渡到将线段图来概括数学中的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化解在数学的学习中出现的难点。而在过渡时期,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了解示意图或者线段图的含义,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使用几何直观来辅助教学。比如在进行学习习近平均数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使用“垒”球的方式来代替教材中的一些条形统计图,用10个球作为篮球,然后让学生思考哪一个数能形容教师的投篮水平。引导学生学会“移多补少”的方式找出“垒”球的中间数,通过实际的例子能让学生克服示意图带来的思考难点,教导学生可以通过灵活的几何直观来解决学习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四、几何直观能有效使用实物解决疑问

几何直观属于形象与抽象思维的中介,能有效运用实物来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数学抽象知识的真正含义,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道题:“如果老师从七楼下到五楼用了30秒,那么从五楼下到一楼用多少秒?”许多学生都会下意识的选择75秒,因为从七楼到五楼用时30秒,下一个楼层使用15秒,则从五楼下到一楼用时为15秒的五倍,为75秒。在得到答案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时间变化以数轴的形式画出时间图,如横轴表示楼层数,而纵轴表示时间,画出下楼梯的线段图,让学生将用实物解决的问题尝试着抽象化、线性化,给学生之后学习的线段图打下基础。

五、几何直观能有效使用实物促进思考

虽然通过画图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题目的含义,但是几何直观的用途不仅仅只是如此,几何直观能有效使用实物促进学生思考,加强推理能力,通过画图中隐藏的知识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几何直观学会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抽丝剥茧,找出解题的思路,积累学习经验。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长为10cm,宽为6cm的长方形中减去最大的正方形,则该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题目给出的信息量不大,许多学生可能无法第一时间找到思路,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最大的特征即是四边皆相等,那么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即为8cm,而问题是“该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那么得出正方形的周长题目还是没能解决,但是这时通过几何直观的思考和联想,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在减去正方形之后,长方形的长为2cm,宽为8cm,则周长等于四边长宽之和,即是20cm。通过几何直观能让学生发现数学题目中陷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结语

几何直观的运用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学生能通过实物了解数学概念,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脉络清晰,几何直观还能有效地使用实物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之后学习更深奥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篇4:反思性教学在写作中的应用

湖北省枣阳一中 刘德琴

新教材的编排突出了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本人只从写作方面来谈一谈反思性教学的运用.

写作是语言的功能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写是重要的输出它可以带动输入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在写作中体现反思性教学,本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 写作内容上紧扣所学,通过所写来体现所学.To learn is to use .学就是用。因此,在写每一单元的作文时,我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应用本单元所学的词,短语或句子来写作文。

例如;在第一单元friends这一话题中,学生学了很多描述朋友的形容词(friendly ,happy, thoughtful ,hardworking ....);重要句型so /neither (nor )+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表示后者的情况与前者相同;如何与朋友相处(share happiness sand sorrow );另外在课后练习册的intergrating中学习了朋友的分类(forever friends ;sunshine friends ...).我要求学生们在写作文时要回顾所学并且把所学应用到作文中去。例如有学生在作文my friend中写道;

I have a friend who is not only brave ,loyal , but also honest and hardworking .He is fond of English ,so am I...在这篇文章中,他尽力地用到了他在这一单元中所学的单词,短语以及重要句型,而且用得很好。另外有个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I have a forever friend .He is hardworking He is brave .He is loyal to me .He always makes me happy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 so do I ....

这位学生很想尽可能多地把他在这一单元中所学应用在他的作文之中.但是却没注意到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文章缺少应有的连接词.像记流水账似的.

因此,我通过对比这两个同学的作文中的句子来启发学生应该怎样来连词成句以及如何学习英语。而这一点正是高一教学的着重点。另外,我在改作文还把学生写的优美句子用线画出来。特别优美的句子还抄下来,讲评作文时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把这些优美句子念一遍。例如;在第一单元my friend的作文中,一些学生的优美句子如下;

I think I am brave ,loyal and honest ,but I’m not very smart .I don’t enjoy singing , nor do I like computers.

I like a teacher who is friendly to me .

They are my best friends because they are loyal ,smart ,funny ,honest ,beautiful and kind .

......

这种反思性写作使学生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就能用上所学内容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使学生知道了学习的方向,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有意地受收集一些他感兴趣的短语及句子,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的形成。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同时老师通过学生的作文也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是否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成度,与此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师教法的改进。

二.在批改作文方法技巧方面,我应用了反思性学习策略。对于作文教学,很多老师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害怕改作文时的繁琐因此很多老师就取消了基础年级的作文教学只是在周末或月末测试时或到了高三时才认真抓作文但那时已经晚了。我在批改作文方面采用了反思法效果很好。具体作法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在学生写完作文之后,先叫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找出他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句子,也就是高考要求的闪光点(shiningpointing ).对于他自己写的句子,他有很深的印象。因此 这一步的时间比较短,学生能很快地选出自己用得比较好的单词,短语及句子,尤其是新学的单词,短语及句子。这一步是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反思我把这一步称为自我反思。

第二步: 同学们之间互相批阅,要求学生发现同学们之间的闪光点,互相学习。并且要给同学的作文下评语:评语一方面要写出比自己强的方面,另一方面,要写出同学作文中的不足,我把这一步称为比较性反思。例如;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①颇有小作家水平,小生字迹差矣。

②文采不错,但有一点啰嗦,不够简明,注意卷面工整。

③你的字好beautiful .

④文中有几个短语用得很好,还有一个特色句子---定语从句。若能多用上这样好的短语和句子就更好了!努力吧!

⑤your composition is so-so ,and it has too many mistakes .

....

通过学生互评,同学们不但可以互相学习,而且可以反思自己所写内容,以此达到反思自己,比较别人,提高自己的过渡。而且,学生之间是同龄人,下的批语尽管有时比较重,但是还更能被学生接受,因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一起,更想知道同龄人对他们的评价。

第三步:把学生们改好的作文交上来,再有老师批阅。老师的任务主要是浏览学生改好的句子,把写的比较好的句子抄下来,然后,拿到班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另外,老师不但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也要善于总结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然后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抄写下来,集中进行订正,因此把作文与改错联系起来了。这样的作文训练,老师始终站在幕后,起着指导作用。一方面,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老师也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我把这一步称为总结性反思。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教学感悟,希望与大家共享。

篇5:案例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高校教学中,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和应用,并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案例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与实施.

作 者:武俊瑞 岳喜庆 乌日娜 皮钰珍 杜阿楠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110161 刊 名:现代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食品质量管理   案例   案例教学  

篇6: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为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就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文知识。探究是在自主、合作的前提下的探究,探究则是自主、合作综合的高级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将近十年,我在积极参加课程改革过程中,愈来愈感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当今的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是多么重要,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给语文注入教学课堂新的活力,教师们通过积极地实践,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做主。对象是自己,在学校语境下,身份是学生。那么自己做什么主呢?学生当然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动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激发起来,从而有效地进入学习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同进步,一同成长。老师在教学中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引”得得当,“放”得恰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二、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写作和分享。”合作的旨要,在于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通过交流,增加解决问题的角度。合作也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一种扩大了的、多人参与的、自我的、“外向”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合理地进行分组,其中小组长要轮流当,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文知识。

三、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索”,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自主地、合作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行道树》时,我安排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具体探究,采用“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形式,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然后集体探究。教师这样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合作,互问互答就可以解决了,不能解决的就是难懂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师生进一步合作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可以看出探究是在自主、合作的前提下的探究,探究则是自主、合作综合的高级形式。探究要讲求对象,讲求方法,讲求过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操作,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意识,我相信再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探究精神会不断提高、加强。

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实践操作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合作,做进一步探究,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在解决疑难时,要让学生充分投入,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确实需要讲解的,要简单,轻轻点拨,而不是头头是到。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为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如我在教七年级《散步》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子就可以调换了,同学们想一想,我的理解对吗?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有的说可以调换,有的认为不可以调换,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产生了创新的思考。如一位学生认为不能调换,原因是,妻子和儿子在前面,母亲在后面,就会挡住“我”母亲的视线,那样,母亲就不会静下心来感受春天,感受生命,也体现不出“我”做儿子的孝心,失去这次散步的意义。同学的思考多么细腻、多么深刻,文章是没有直接交代的,完全是学生凭着自己的体验体会到的,多么独到,多么有新意。可见,学生在探究中,经过深入思考,常常会产生创新的火花。

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钻研的精神。课堂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阵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文全面能力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其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7.

[2]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8.

[3]伊满香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世界知识出版社,.4.

篇7:浅议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论文

浅议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掌握语文知识、深化对语文的理解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就,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语文思维的教学方式,迎合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水平。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料,论述了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语文应用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反思性学习方式应用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师应该在领悟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高中语文的教学特点构建一个“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这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学习方式是通过对学习过程中自己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的方式。反思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习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1]在这一方面应该做好三个方面内容的反思,也就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反思性教学本身进行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应该对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因为教学目标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起到导向和控制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那么会降低教学的效率。而教学目标过低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影响学习基本知识的掌握。因此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是教师运用反思性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打破照本宣科的目标定式,让高中语文课堂走出课本、走进中国浩瀚的文化当中,结合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不断拓宽语文学习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该节课知识要点,点明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学习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包括语言欣赏知识、语法知识等等。

(2)情感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上应该大大的情感感悟或升华,学生应该在反复诵读所学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阅读中细细品味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发展,在感情上印证作者的内心世界;

(3)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鉴赏各种文章的的方法技巧如文言文鉴赏中“逐字鉴赏”方法等等,陪养学生文学鉴赏的基本能力。这三个目标充分体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的协调统一。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利用自己的思维、知识等对事物进行反复认识、体会、加深理解的过程。而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学会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从认识的角度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着眼于“精英”培养,教学的内容针对性强而灵活性不足,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喜欢面面俱到、一味想通过加深知识层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表面上看迎合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实际上却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如在学习庄子《秋水》时,某位教师在课堂课堂上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庄子哲学中的“万物齐于一(事物没有差别)”的思想,尽管引经据典补充了课本的不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庄子的这种思想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过于抽象化,根本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能够反思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出在教学理念的上,教师的思想仍然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主,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体系发展的需要。这样教师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可以降低内容难度,突出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手段,良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上,现在多数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了使用问题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中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随机补充一些问题,看似是为了学生考虑,但是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法却剥夺了学生的参与知识学习的权利。通过反思就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互动式教学有着很大的出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找资料,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权威,提倡师生合作、学生之间互相合。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对话空间,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问题进行充分的反思,变提问问题为思考问题。

四、对“反思性教学”本身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实际效果。只有在不断的总结、思考完善当中,才能达到通过调整反思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通过改进措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应该总结自己的改进经验,形成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成果,有效的防止原有的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在教学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教师应该经过充分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采取其它的改进错误,如此反复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方法循环。

总之,教师的反思能力当中自我监控、教学监控是两个相互补充的部分,教师在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教学过程的反思,构建一个全面的反思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志宏.反思性学习方式概述[M].现代教育出版社,.6.

[2]于丽.反思教学与学习——现代教育工作的突破[J].科教信息,.1

篇8:微课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当前教育中微课得到广泛运用,因具有针对性强、时间短、内容丰富等特点而深受师生欢迎。C语言教学有难度且理论性、思维性较强,对高职学生难度较大。有些内容学生无法理解,在学习初期不能真正深入课程中探究知识。因此,借助微课教学的方式,让微课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微课特点概述

微课是一种现代信息化的数字资源,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发展特点不断地扩展素材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制作课堂教学短视频,其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教学反思等内容。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微课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第一,时间较短。在使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视频占有核心地位。通常微课视频的时间大约在5~8min,最长不超过10min。第二,内容较少。微课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并不多,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更加倾向突出主题,非常适合教师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微课能明显突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内容。第三,容量较小。微课所涉及的辅助资源大约在几十兆,所采用的视频格式通常为flv、rm、wmv等流媒体格式,方便师生在线观看视频。第四,情境真实。通过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能创造真实的情境且资源丰富,所选主题明确。师生能在更加形象具体的.情境中实现自身的目标,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以双重for循环嵌套程序为例进行分析

2.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概述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种类的编程语言,C语言就是其中之一。C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C语言语法结构简单明了,不同于其他程序的复杂性,在写出程序时,也可达到高效的效果。同时,C语言语法程序更加容易描述算法,大部分工作人员愿意使用C语言。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掌握与C语言程序相关知识内容。其次,C语言能够让使用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对整个系统的底层进行分析时,可使用C语言编写操作系统。否则无法对操作系统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较大的阻碍。最后,C语言能够衍生出许多新类型的语言,例如java、C++等。因此,掌握好C语言才能掌握其他相关的知识,从而去开发和利用新型语言。

2.2微课在双重for循环嵌套程序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双重for循环嵌套程序的内容。但学生对此类型的阅读题极为抗拒,他们无法深入地理解整个执行过程,特别是在进入第二层循环后,学生面临的困难较大。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双重for循环嵌套程序这个知识点,可通过微课视频动画的形式来展示。使整个执行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记录整个过程的变化状况。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讲解工作,及时进行指导和分析,使程序结果更精确。首先,设置微课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状态及课程要求标准。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分析的双重for循环嵌套程序,并且能通过自身努力得出正确的程序结果。其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两方面:教师准备工作及学生准备工作。教师应充分查阅资料并制作课件,必须保证课件中含有动画视频。此外,还要包含一些带有答案的习题,确保学习任务能够明确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应完成简单的阅读任务,明确微课的学习形式,从而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再次,明确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三方面: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在引入任务方面,应保证微课视频中含有动画,通过展示时钟的不同指针转动状况来引入双重for循环嵌套程序。这样能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并且使其明确自身学习任务。在任务分析方面,应分析双重for循环嵌套程序的具体执行过程,主要分为两个循环层次:第一层次,教师展示动画视频。将整个程序看作一个整体。第二层次,循环分析过程。做好记录工作,教师分析几个程序后,学生自己分析剩余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写出程序结果,然后进行程序结果的验证,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给学生布置相应学习任务。教师应注意布置的内容,这对于学生而言非常关键。调试程序的验证结果也不容忽视,这能有效加强学生对双重for循环嵌套程序的理解。

篇9:微课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3.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据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课堂形式相比,微课有着更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培养了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微课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C语言程序的相关知识内容,并且加深印象,从而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3.2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重点及难点内容。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掌握这些重点和难点。而通过微课教学,学生能及时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并攻克难点障碍。在课后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并通过微课动画的展示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

3.3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

通过微课这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并能够促进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教师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一些视频动画,学生在课外也能随时查阅这些视频进行学习。

3.4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代社会趋向信息化发展。在教育领域当中,微课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教师而言,通过微课的方式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促使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来选择学习内容,不断地进行巩固。同时能有效地拓展知识面,加深印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微课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促进教师行业的发展。通过微课这种辅助方式,能够促进学习模式的不断变革,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交流研究的平台。

4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的时间较短且内容较少,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微课教学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微课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并有效优化了应用程序和环节。通过这种辅助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相方莉.“微课”翻转课堂在高职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10):72-76.

[2]呙明辉,周文芳.“微课”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03):82.

[3]朱鸿鹏.微课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06):26-29

篇10: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在VB程序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在VB程序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弊端, 教学效果较差。为改善VB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 在VB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介绍了混合教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探讨了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实践表明, 混合教学模式既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微课; VB程序设计; 混合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Research on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icro-Lectures of VB Programming

Abstract: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VB programming teaching has some disadvantages which result in po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VB programming,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icro-lectures is adopted in VB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and discusse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micro-lectures in the VB Programming course.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but also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Keyword:micro-lectures; VB programming; mixe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高校都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各高校都在积极研究混合教学模式的运用, 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的优势, 既要发挥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主导作用, 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是一种微型化、网络化的新型教学资源, 以讲解教学重点难点的微视频为核心, 教学时间短, 有针对性, 配有教学课件、素材、习题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方便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将微课资源应用于混合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理念

(一) 混合学习的定义

混合学习是指经由不同的课程传输形式、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有效组合而成的学习, 它们通常会被应用于一个交互性的、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之中。是将“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并合在一起, 在技术型情境中开展的教学, 在线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师生面对面学习, 可以通过讲座报告、教师指导、分组讨论等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实践[1,2].

混合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时间主要用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现场实验等;教学过程更加灵活,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时间安排, 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这种自由、自主、按需学习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混合学习意义

1.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由于VB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 学生人数多, 学时少, 教师授课的.进度、深度只能综合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 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 导致有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讲课进度。微课资源主要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学生课下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观看学习, 既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又能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微课视频关注的教学内容单一, 信息量少, 时间短, 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另外, 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学生可以安排课外的碎片时间下载到手机, 或者在线观看;丰富生动的微课视频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3.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混合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要针对学生反馈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备课, 以满足学生个体的知识需求。另外, 课堂教学内容需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随时调整, 灵活性较大,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把控能力。另外, 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老师提问, 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及时改进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设计,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在VB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设计了“三阶段”的混合教学模式, 课前通过网络预习, 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堂集中讲授与小组讨论;课后通过网络复习、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结合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优势, 既满足学生通过微课自由、自主学习的需要, 又发挥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4].

(一) 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上课前要把所有的教学资源发布到网络平台, 让学生在网上复习已学知识, 预习新知识点, 认识本次课的重难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线学习情况, 解答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调整授课内容和实训项目。

学生上课前根据教师在网上发布的任务要求, 明确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与教师交流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通过网络交流还没有理解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讨论, 通过讨论和阐述来强化学习成果, 进而提高课堂效果。通过课前的网络学习培养了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能力, 以及利用线上数字化资源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 课堂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导, 采用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 精讲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然后给出课堂项目, 让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内的成员各有分工, 协作完成项目, 在此过程中, 教师对关键问题给予指导。小组项目完成后,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评价, 给出成绩。最后,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和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小组形式完成课堂项目, 主要是锻炼学生良性沟通、团结协作、时间管理、调整和协商等方面的素质, 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又可以激发学生协作学习的热情, 提高整体学员的参与度。小组之间进行的观点阐述和讨论互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阐述问题、自主解决能力的培养,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 课后提高阶段

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和反馈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整理课堂成绩并发布, 反思教学活动, 总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后续课堂教学中改进。学生利用课下时间, 对课堂上没有消化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微课线上资源进行反复学习, 巩固所学知识点。另外, 学生根据教师在网络平台发布的实验、课程设计和创新项目信息, 自主查找资料, 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完成项目实训任务,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上述混合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与学活动的统一体。既体现了教师的核心主导作用, 又给学生生最大的自由自主学习空间,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改善。

四、结论

基于微课资源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需求, 基于微课等多媒体形式的线上学习和基于问题引导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既有助于提高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微娜, 富春岩, 等。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 13 (24) :118-119.

[2]冯梅, 李俊洁, 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33 (1) :28-30.

[3]候燕, 刘琳琳。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 2016, (20) :27-28.

[4]李红, 王春枝, 贺章擎。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 (20) :15-17.

篇11:多种教学方法在降血糖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多种教学方法在降血糖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护理药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其内容所具有的枯燥繁多、复杂抽象、理论性强,难学难记等特点,笔者以降血糖药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图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歌诀法、列表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 者:陈时宏 CHEN Shi-hong  作者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厦门,361008 刊 名:医学信息 英文刊名:MEDICAL INFORMATION 年,卷(期): 22(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护理药理学   降血糖药   胰岛素   教学方法  

篇12:多种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多种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殖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妇产科护理教学也随着现代护理学发展趋势而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资源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地组织课程教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所学护理程序等知识、科学管理方法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妇产科护理岗位需求,从事护理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教学法;体会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完整的护理及相关理论体系,它是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女性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随着人们对生殖健康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以及我国二孩政策的开放,妇产科护理更加引起广泛重视。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为学生未来从事护理专业打下良好基础,为护理对象提供科学有效、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因此,《妇产科护理学》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所面对的学生是高职护理,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上课时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听课。再加上手机的普及,课堂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体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的策略,教授学生丰富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笔者就近年来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体会总结如下。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受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是最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可以把相关护理操作采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结合起来,把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和直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尤其对一些动态变化和连贯动作的知识,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讲授到分娩机制及正常分娩时,由于分娩机制是比较抽象的,可以采用动态的三维动画展示整个分娩过程,还可辅助应用教具骨盆和胎儿模型进行动态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分娩期三个产程时,先给学生播放产程观察及接产的视频,然后再对接产过程中如会阴冲洗、保护会阴、接产、脐带结扎等分步进行讲解以加深印象,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尽快进入角色打好基础。同时多媒体教学又节约了教师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和减少粉笔使用量,实现了绿色教学,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变得容易,优化了教学过程。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平铺直叙”教学法对学生吸引力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在课堂上容易产生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在讲到异位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内容时,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前1周布置学习任务,设计1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学生积极参加预习,认真阅读课本、参考资料及搜索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精心编写剧本。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又由同学推荐或自荐4人以上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还可增加辅助科室医生实施情景教学。先由一名同学表演“病人”的临床表现,第二名同学扮演“医生”对“病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然后开具相应的检查单,另外一名同学作为“辅助科室医生”出具相应的检查报告单,最后根据全面的病例资料做出临床诊断及护理诊断,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每组各抽两名同学作为评委进行评分,最后评出一、二、三名次,对获得不同名次的同学适当加分,通过增加他们的平时成绩来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同时也培养了她们的`竞争意识。在角色扮演中突出“以病人为中心”,锻炼“护—患”之间、“护—护”之间沟通能力,培养了整体护理理念及临床思维能力,锤炼了专业素质的修养,展现了护士的专业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深受同学们欢迎,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集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护生的基本途径,情景模拟模式正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之一[2]。

3病例讨论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枯燥乏味,对于抽象的理论护生无法应用到具体的病例当中去,无法将理论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在病案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如在讲到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内容时,在前一次课末给出1份详细完整的典型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及实验室检查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课前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仔细阅读和查找相关病案资料,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实际病案的讨论和分析,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整个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可以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口头表达、临床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病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诱导式教学的转化,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4]。

4应用模型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用模型也不容忽视,图像效果是无法与模型的直观效果相比的。使用教学模型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空间,能缩短学生的理论知识到临床知识的距离,使抽象性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解生殖系统解剖中的骨盆组成、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分娩机制、影响分娩因素的骨产道及狭窄骨盆等均可借助于骨盆、胎儿模型进行演示。如进行产前检查中的骨盆外测量,应用骨盆模型找到骨性标志,分别对每条径线进行展示,更直观且学生理解更透彻,同时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骨盆测量是否有异常,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课程生动而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模型的使用也使得他们在上课时可以稍微的轻松一些,因为很多的内容是很难通过语言来描述清楚的。总之,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授他们丰富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使教学具有新鲜感,通过整合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妇产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甘西西,竺静,陈卫平.《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方法选择策略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7):641-643.

[2]张秀芬,陈树君,李海英,等.病例情景模拟考核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9):60-61.

[3]杨再兰.案例教学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5(9):81,91.

[4]邬钢,张少林,黄光胜.病例教学中病例和问题设置的课堂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36(4):300-301.

作者:罗银碧 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篇13:试析反思性教学在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运用论文

论文摘要:参与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流方向,具有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优点。反思性教学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缺失了教师反思环节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容易陷入:流于形式的参与、教学活动沦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满意度双低的教学困境。文章以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为例,思考和体会如何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树立反思性教学观,改革教学策略与方法,修正教育教学价值观,使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受益。

论文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参与式教学高校

一、反思性教学概述

反思性教学的理念最早来自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933年美国教育哲学家Dewey在其名著《我们如何思维》指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把反思性思维用于教学,提出教学五阶段学说。另一位美国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DonaldSchon(1987)在其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明确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专业术语。其后,英国的MorwenaGriffiths和SarahTann(1992)等学者进一步诠释了反思性教学理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欧美教育界反思性教学被普遍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中国,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同和重视,被视为教师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即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howto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howto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解,可以获知反思性教学观是教师树立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实践,持续反思、总结和再行动的理念和责任意识。对于高校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现实而重要的。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现状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是“参与”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体现,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

参与式教学方法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优势,目前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以笔者所在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参与式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为大多数教师认同,运用于数十门专业课程教学。

(一)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1.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强调应用性,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授课广泛采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团队活动、实验游戏、模拟教学、案例研讨、辩论赛、情境模拟等参与式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征之一在于倡导以学习者(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发挥学生能动性。

3.以团队合作学习为中心。以笔者所在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授课班级人数规模,把学生分为每组5~7人规模的若干团队,案例研讨、实验游戏、情境模拟、主题辩论等都以团队形式展开,团队之间是竞争关系。

4.教师角色由“监控者”向“引导者”转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扮演的学术权威和知识化身,是居高临下的监督者、控制者角色。在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引导学生“清除”实现学习目标路径上的障碍。

(二)缺乏教学反思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然而在教学活动中,经济管理专业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成效与理想预期存在差距,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参与式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的改进成效不显著。以笔者所授的管理学等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每章都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讨的教学环节,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的显性案情,对问题的分析呈同质化倾向,缺乏创新和深度。

2.教学活动成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缺失了教学反思环节,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教学素材,课后缺乏自省和总结。对于教龄偏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教学活动的参与和互动,更容易沦为机械式复制的技术流程。

3.学生对参与式教学的投入程度低、满意度低。以经管专业为例,在非正式访谈中,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案例、实验游戏等素材选择的随意性,参与过程中的低监控性等原因,使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大为降低,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

三、反思性教学运用在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思考与体会

反思性教学的本质是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希望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反思的对象不仅仅是局限在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还包括教师内隐的知识和价值观。

篇14:试析反思性教学在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运用论文

(一)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持有更开放包容的心态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为1990年后出生,国内学者(陈郭华,)经过研究认为“9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务实而略显功利的自我发展行为、开放又略感孤独的人际交往行为;现代气息浓烈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趋弱;认知视野相对开阔,心理成熟度相对较低”等心理特点。在学习特点方面,呈现出“学习动机社会化、学习方式泛在化、学习思维个性化等特点(杨波,2010)。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不同的代际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情景的'干预和控制,应持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

以笔者曾经授课的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企业经营实务模拟”课程中,学生以组间交易产品方式,变相获得融资。这一变通并没有违背实验规则,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案例、实验游戏等教学素材的选择应该更多考虑本土化、融合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性流程的重复,特别是面对新生代大学生群体,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需要教师持续反思和总结。在笔者授课的班级,也曾经遇到教学素材选择存在偏差的情况。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笔者在讲授“价值观与决策”时,选择过一个名为《谁该得到这颗心脏》的情境模拟练习,这个案例译自哈佛商学院案例,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采用过。然而在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中运用,教学效果与预期成效相距甚远。学生在模拟决策中没有充分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更多基于社会贡献、职业成功为决策依据,而且班级群体出现高同质化倾向。课后,在对这次情境模拟教学的自省和反思中,笔者总结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案例素材的选择要更本土化,关注中国当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热点问题;第二,由于代际差异,新生代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度降低,进而在情境决策时体现更多的功利性和务实性。之后,笔者对这类基于西方文化背景的案例素材在教学中进行了调整和重组。

(三)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术资源

信息化社会的大量非确定性使人们非常依赖于媒介工具和媒介内容,媒介无孔不入已渗透进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90后”大学生信息接触海量化,价值判断从众化。然而学生对管理案例分析研讨的深度、课外拓展作业的完成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很强,“复制”和“粘贴”成为常用工具。对案例的分析研讨和课外拓展作业仅仅依赖常识或大众搜索工具,但对数字图书馆、学术网站、网络课堂等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比例却比较欠缺。教师针对教学情境中出现的类似问题,在反思中探究原因,最终需要教师角色的易位,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向“引导者”转变,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术资源,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四)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是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基础

反思性教学并非教师个体的“闭门造车”、“闭门思过”就可以达成的,教研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是反思性教学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笔者的个人体验而言,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和自省能够从方法层面进行修正,但就教学中出现的情境态势、问题诊断常常是汇聚群体智慧达成。通过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教学观摩的系统化,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最终从根本上修正自身的教学哲学观和教学价值观。

四、树立反思性教学观的意义

国内学者卢真金认为,“反思性教学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信念、经验、态度、知识和价值的意义及其他社会条件承担了认知、检查和反刍的责任。”由传统课堂教学向参与式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树立反思性教学观具有多种意义。

(一)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个体专业进步和职业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发展=成长+经验+反思”的观点,反思成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手段。树立反思性教学观,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实践者,还兼任教学研究者。在循环往复的自我批判和自省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得以提升,教师也逐渐由“熟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有利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型反思的策略是从教学情境问题出发,从教学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出发,主动探究,寻求解决对策,并付诸行动。教师主动积极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进行修正、调试,更有成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反思性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改革采取的通用方法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型路径,成为“自下而上”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式的拉动式变革,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事业的进步。

(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营造教学团队合作交流的组织氛围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教学观摩的系统化,有利构建学习型组织,在教研团队成员之间营造开放、信任、合作、共享的氛围。

总之,当参与式教学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引入教师个体层面、教研团队层面、组织层面的反思,既有利于教师个体职业发展,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进,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篇15:初探激励性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初探激励性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在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一直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体育器材不足或场地不够的情况下,如何激发所有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一是如何使少数已经领先掌握教材的学生仍能积极地练习;二是如何使掌握教材较慢的学生能全力以赴,争先恐后地练习。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将 “激励性教学法”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每当学习某一新教材时,通过讲解、示范后,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就初步建立了动作表象,这时,可让其进行尝试性练习。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评价、指点、纠正错误动作,尽快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力定型。一个班总有几个较早掌握动作的学生,通过几次练习后,可安排这些学生进行与本次课教材无关的一些新颖的练习,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及学生自己喜欢的练习。留下的学生往往都是不能完全掌握动作要领的,而这部分学生因想去做自己想做的练习,会更加认真体会动作,刻苦练习。运用此法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可解决 “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由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平时练习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完成练习很困难、费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感到完成练习很轻松自如,采用此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可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好胜、好强是中学生的一种心理特点。他们都想通过各种机会来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 “激励”可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

三、可活跃课堂气氛。

几个完成动作好的学生去 “尝新”后,学生的情绪会愈加高涨,课堂气氛也会顿时活跃起来,其他学生受其感染也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进行练习。

四、可提高练习质量。

“激励性教学法”能同时调动素质好,动作掌握快的学生和素质较差、掌握教材较慢的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使课堂练习紧凑,改变了以往那种拖遢、打闹现象,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有利于区别对待、重点辅导。

随差练习轮次的增加,使 “尝新”的学生越来越多,练习原教材的学生逐渐减少,这样既增加了剩余部分学生的练习次数,又便于教师集中精力对这部分“差生”进行个别辅导,直至全部达到要求。在“尝新”的安排上,应该以学生喜欢的项目为,学生“尝新”时应组织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单杠、双杠、山羊、跳箱、跳高课上,采用此方法效果好。

综上所述, “激励性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气氛好,效果更好。

篇16:反思性教学在中职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反思性教学在中职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反思性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识的一个过程。中职遗传学这门学科需要情景化才容易记忆,需要系统化才容易理解,而反思性教学在中职遗传学课堂的切实运用正好能够达到知识情景化以及教学经验系统化的效果。

1.课堂教学的反思一让知识创新化情景化

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中学到新知识,学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和情感素养。

1.1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反思

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采用问题来引导,在互动中激发出反思的火花。如在复习有关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内容时,教学围绕核酸的分类、DNA分子的双螺旋模结构模型特点以及DNA的主要功能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努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问。当学生提出“DNA与RNA化学组成的区别、DNA的复制过程与DNA的转录过程有那些异同之处”等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更加深人,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深刻。

1.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做“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单”实验时,学生发现单纯参照书本上的图示,很难将46条染色体准确地粘贴到A-G组。此时,教师可提问:“你能抛开书本,凭着自己对各组染色体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找出属于自己的方法来完成吗?”从接下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1.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开发创新思维,令知识情景化,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遗传知识构建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讲授“减数分裂”时,笔者引用了诗句来做名词讲解一联会可以说是“有源(缘)千里来相会”,同源染色体分离则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总是要分开的。学生在熟悉的语境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情感化的描述引起了共鸣,产生了共振,让学生有更深人的思考,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课后教学的反思一让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课后反思是比较常见的反思方式。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反思,通过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思考,“复盘”教学过程,剖析教学得失,总结教学经验,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课堂质量。中职遗传学的课后教学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反思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组织教学的设计模式、训练内容的落实情况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下次这部分内容应该如何处理,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例如:减数分裂,按大纲要求,本节分两个课时完成。书上安排先讲精子的形成,再讲卵细胞的形成。由于这两个过程相似,完全按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会出现厌烦的情绪。第一课时后,教师进行了反思,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精子形成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找出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与精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让另一学生在第一位学生板书的基础上进行改动,从而使第一课时的板书变成了第二课时的板书,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2.2反思教学亮点捕捉教学灵感

在复习“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有丝分裂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文字组成了口诀:“前中后末由人定(各期人为划定)、仁消膜逝两体现(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赤道板处点整齐(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处)、姐妹分离分极去(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膜仁重现两体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在讲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人、穿插,收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做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收获,都可在教学后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大有好处。

2.3反思失败之处记录教学疏漏。

遗传学的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及时回顾梳理及深刻反思总结,寻找“病因”,积累“病例”并找到解决的方案,这是教学质量逐渐提升的有效途径。例如:讲授遗传基本规律章节中,对“分离结果的验证”时,看起来学生已掌握分离定律的现象了,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明白“通过测交证实F1代细胞中存在一对等位基因Rr的原理”。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师需要对这些疏漏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地反思,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2.4反思学生见解,积聚创新火花

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相长”的机会,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善于激发并捕捉“智慧火花”的闪烁,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并加以积累推广。如讲授“细胞基本结构”时,有学生指出“线叶双(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无心糖(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这样能够让学生记得深刻且不易混淆的思路,笔者当即加以表扬并在之后的课堂中推广运用。

2.5反思学生活动增强课堂效能

一堂好的遗传课需要师生合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能把教学效果推到一个新台阶。例如:上讲评课时要花费课堂很多时间,笔者想到了让同桌学生互对答案的方法。但是实践操作时,笔者发现还是不行,因为两个人都有可能出错。因此,反思之后,笔者决定由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对答案时,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这样不只答案正确,而且疑难点还可通过小组讨论都基本解决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较好。

总之,在中职遗传学的教学实践中,反思性教学能使我们砥砺教学智慧,捕捉教学的灵感,总结教学得失,能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这种反思行动贵在及时,教师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则必有所成。

篇17:浅议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射阳县实验小学       徐芳馨(224300)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中诸多事物及其属性之间界限的不明确性,致使记录它们的语言符号也不可能有确定的外延,从而使语言的内涵呈现出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对并存的特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繁荣思维判断的不确定性。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提出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最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传达出的潜在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学双方对语言等媒体的感性体验、理性分析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模糊性。教育教学中的这种特殊的模糊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尝试着运用模糊性理论来解决,力求一种新型的模糊性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谈些浅见。          一、古典诗歌意思的模糊感知 诗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的。它的语言凝练含蓄,又常常具有跳跃性,存在着较大的空白,规定的格式内,容纳了大量的潜在信息。儿童因受学习水平的不均衡发展、生活阅历的深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诗义的理解会出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教者应联系儿童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实际去创设情境,抓住传神的关键字眼从诗歌的整体上去理解诗文,而不能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如理解查慎行的《舟行书所见》中的“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句,关键是理解“簇”这一字眼。字典中对“簇”字的解释有:“丛聚,聚成一团”,也有解释为“量词”,还有解释如“聚集和聚集成的团或堆”等,义项粗略不一。死守字典,学生的理解会生硬僵化。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我让学生借助彩图,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口述微风吹拂水面时的生动情景。在各自不同的叙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簇”理解为“吹起”。我再让学生想象并口述没有月亮的夜晚,灯光照耀下水面起伏、水波粼粼的样子,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对“散作满河星”的情态和比喻内涵,有了一定的感受,从而使诗义前后融会贯通。这样,不但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          二、古典诗歌意境的模糊感悟 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意境是一种“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及过程,是难以用准确无误的科学概念来进行具体描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左脑主于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功能,右脑主于综合、整体的听辩,包括想象、感知、直觉等等。可以说,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激活儿童的右脑,使学生在音、图、声等多种显性手段结合的形象环境中,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利用儿童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亲切感,缩短诗与儿童的心理距离,让儿童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可采用电教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教者的语言铺垫,在轻柔的音乐的渲染下,泉水细细流淌、树阴映照水面、小荷初绽、蜻蜓独立荷花枝头。学生对全诗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一幅夏日荷池图,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诗境之中。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者可将学生带入春天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那菜花金黄,蝴蝶翻飞的美好境界中看一看,闻一闻,跑一跑,跳一跳,学生对“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诗境便能豁然感悟。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开发了他们的右脑,促使左右大脑的均衡发展。          三、古典诗歌情理的模糊领略 诗,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事件等的爱憎或感叹。有的古诗直抒胸臆,如李绅的《锄禾》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但更多的是将丰富的情感及哲理蕴含在诗句之中,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剥笋一样的层层推进的思维活动,才能有所体味。这样,儿童的体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样性及多层次性。因此,教者要善于抓主干,去枝叶,引导学生用诗的韵律、节奏来激荡其间的情感,将诗的语言化为有声的图画,从整体上去体味、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教者要启发诱导学生由彩图上的“一枝红杏”,在头脑中形成“春色满园”的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由“扫兴”到“欣慰”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直观上领悟到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教学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将二者两相对比,一“喜”一“悲”,鲜明突出,再联系“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共同主题进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四、古典诗歌学法的模糊迁移 “教材无非是例子”,学习是为了应用。教者要对学生学习完古诗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模糊控制,将学法模糊迁移到相关的或相似的古诗拓展阅读中,巩固知识,掌握学法,提高能力。如,学习完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可让学生拓展阅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通过古诗学法的整体迁移,使学生从整体上大致掌握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两诗情感上的相似点引导情感上的迁移,使学生感受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进而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需要强调的是,“模糊”不是含糊不清,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充分地应用系统科学理论上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从语言文字符号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模糊性上,总体地去把握对象,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氛围,激发个性化的描述及处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时,要把理解诗意,感悟情境,体味情理,学法运用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潜在联系。要在水乳交融的和谐环境中进行总体的把握与体会,以求在模糊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篇18:浅谈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可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VFP( Visual FoxPro)属于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它以强大的性能、完整而又丰富的工具、极高的处理速度、友好的界面以及完备的兼容性等特点,成为新一代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杰出代表;又因其容易入门,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将VFP程序设计这门课列入经、管和文科类专业教学计划.我院在经、管和文科类专业大一下学期开设了VFP程序设计这门课,但由于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经、管和文科专业学生对编程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别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学生只是学到一些基本的命令及简单的界面设计,后期为了通过计算机省二级考试,只是机械地练习题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1 VFP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多是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讲解,之后辅助以上机练习,依次从基本概念、数据类型与表达式、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查询和视图、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可视化表单设计及常用控件、报表和菜单设计等.由于前面章节知识比较零散、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中间章节由于SQL语句晦涩难懂和程序设计千变万化,往往造成学生失去耐心;到表单设计时虽然有些好转,但是当用到前面知识的时候,很多内容早已没有印象,造成后续学习困难.

同时,由于经、管和文科类学生对VFP程序设计认识不够,认为这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和其所学专业无关.首先,很多学生不重视VFP程序设计,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兴趣不大,主动性不强;其次,学生首次接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要在一学期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思想、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数据库系统设计等内容,教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再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和内容不够明确.虽然上机时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按照指导书重复课堂上讲过的函数、命令、表单等设计操作,但对于这些知识在系统开发中的作用却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举一反三.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VFP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法简介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模块,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完成具体任务模块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并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及独立探索和与人合作结合.

2.3“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各自特点的一种综合教学法,很适合程序设计类课程如《VisualFoxPro程序设计》的教学.该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将相关知识点贯穿于任务的不同模块中,“驱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仿具体“案例”实现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再通过“拓展案例”的探索性设计,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设计技能的把握.

3“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这对于一个初学VisualFoxPro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尤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发挥第一堂课的作用.与传统教法中首先介绍VisualFoxPro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不同,每次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笔者都是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小型的学生管理系统,并请学生自己操作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觉得这个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当得知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也能完成类似的系统时,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展示完学生管理系统后,笔者还会给学生展示一些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以打消其畏难情绪、坚定其学习兴趣和信心.

3.2分析案例掌握基本知识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通过“案例展示-激发兴趣-分析案例-讲解相关知识和联系”这种教学模式,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案例,通过分析和讲解把相关的基本概念、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刻、形象、牢固的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在每次上课前,先将本节课的精华案例向学生展示.比如:在讲解分析“标签和计时器”控件时,首先向学生展示案例.

展示的案例由两个程序组成:一个让字幕从左到右循环滚动,另一个是让字幕进行左右摆动.在充分吸引学生兴趣的前提下,笔者利用现实中的广告牌来分析并讲解与案例相关的表单、标签、计时器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先讲解比较简单的循环滚动设计思想,然后再讲解摆动字幕的设计思想.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印象比较深刻.

3.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案例讨论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通过案例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还要通过完成设计任务来培养学生的模仿乃至创新能力.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再展示与之相关的拓展案例.

展示完后,笔者不直接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10-15min的讨论分析,讨论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东西,在设计时应采用什么途径实现等问题.然后开始提问,让小组推举自己的代表发言阐明自己的设计思想、在可能的情况下展示实现过程.最后笔者对学生的模仿进行总结性发言,如学生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给出正确解答.

3.4设计任务评价总结

每个完整的案例及任务教学模块完成后,笔者都会与学生一起对所涉及的知识及设计技巧进行归纳和总结,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将优秀作品放到教学网站上供所有学生观摩.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对每个案例最后还会留下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比如针对碰撞的方块的思考题是“方块有无可能只碰到每个边的同一个点?如有应该如何设计?”.

4实施“案例-任务驱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活动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练习”的被动教学模式;“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活动采用“以案例说明为引导、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真正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

4.2传统教学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法以知识点的衔接为主线,重理论;“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模块为主线,重应用.两者各有特点和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发挥不同教法的优点,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3注重整体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为了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笔者还开通了课程论坛.把课件、素材及练习题目都发布在论坛中,学生可以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布在论坛上,笔者都会及时解答,这样既提高了整体教学需求,又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5总结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传统VFP程序设计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师的合理有效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篇19: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ASP.NET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在ASP.NET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的意义,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在ASP.NET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从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构建课程基本内容以及探索教学实践过程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直观 操作 应用

微课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多种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启发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项目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性论文

形象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直观性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锦集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直观性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