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ispersible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共含20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ispersibl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比例尺的实用性和科学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合作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刚才老师了解到同学们的五一安排非常丰富,其实在我们学校周围也有许多美丽的景点。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地图,你能看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观察的非常细致)比例尺1:10000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还了解比例尺的哪些知识?

预设生1:图上一厘米表示实际中的一万厘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3:同样的知道(比例尺)、(图上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实际距离)

那么知道   (比例尺)、(实际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图上距离)

也就是说知道其中的两个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2、揭示课题。

大家对比例尺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实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尺的应用。(贴出课题)

二.教学求实际距离.

1、求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下面,我们就带上比例尺,进行一次地图上的旅行吧。现在我们从东门小学出发到铁塔寺。

(1)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所以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一:生提:图上距离是多少? (测量)

预设二: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实际距离大约多少米?(评:真了不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与问题, 要求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我们就必须先知道什么?   老师给同学们也提供了同样的地图,请你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求出从我们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生做,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方程。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使用这种方法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刚才我们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利用比例尺的意义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方法吗?

方法二:生:“4÷1/10000”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例尺相当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商。而“除数=被除数÷商”,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这种方法也不错。

方法三: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根据比例尺“1∶10000”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所以从学校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可用“4×10000”求出,求出结果之后,因为单位不统一,所以还要把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为“米”,随即问:怎么列式?(教师板书)

2、比较几种算法。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从不同角度,想出多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这些方法中,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数学就是那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之间存在着一定得规律。虽然方法看似不同,但都是利用比例尺的意义来灵活解答的。

3、练习:先量出铁塔寺到济宁人民公园的图上距离,再算出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游览了古老的铁塔寺,让我们再一起去从新修建的济宁人民公园逛逛!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

想一想,要求从铁塔寺到济宁人民公园的时间?我们必须先求什么?

运用我们刚才研究的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生1:(方程)师:怎么想的?

生2:计算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了地图旅行中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还有很多,看一下这两道题,先仔细读题,想一想,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按1:1000的比例尺做出的邮电大楼模型,高为16.8厘米,邮电大楼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师读题

独立完成。

按10:1的比例尺放大的手表截面图,图中的表盘的直径是20厘米,这个表盘的实际直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

2、提高练习:

课前的谈话中,老师了解到同学们有的想到济宁周边游玩。

出示:课件  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再做出来。

生读

汇报:两种方法

观察这两种方法,你想说些什么?

3、老师还了解到,有的同学想到省内给地走走,看这是我们山东省的一幅地图。 自己设计出你的出游路线,算一算行程。

四、回顾小结:

在我们课本八十七页,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知识就能帮助你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你的旅程。

祝愿大家能够渡过一个愉快的五一假期。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两张、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 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 应用练习。

1、 观察判断。

(1)选择。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目测。

多媒体出示目测题:右面的国旗图片是把左面的图片按什么比缩小的?

学生先目测,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验证。

2、 画一画,说一说。

(1)(2)问,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再出示(3)请你按照下面的句式表述3个三角形之间的放大和缩小关系。

3、 发展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篇2:比例尺/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1、 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5、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у

х

反比例关系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ху=k (一定)

应 用 题

(一) 一般复合应用题

1、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法

(1)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逐步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

(2)综合法: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逐步推向未知,直到求出解。

(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方法。当已知条件中有明显计算过程时就用综合法顺推,遇到困难时再转向原题所提的问题用分析法帮忙,逆推几步,顺推和逆推联系上了,问题便解决了。

2、 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1)审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里的数量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列式,算出结果;

(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二)典型应用题(有一定解答规律的应用题)

1、求平均数问题

(1) 求平均数问题的特点:把各“部分量”合并为“总量”,然后按“总份数”平均,求其中一份是多少。

(2) 求平均数问题的解题规律:关键是先求出“总量”和“总份数”,然后用总量/总份数=平均数,特殊情况可用“移多补少法”解答

2、归一应用题

(1) 归一应用的特点:从已知条件中求出“单一量”,再以“单一量”为标准去计算所求的量。归一问题通常分为正归一和反归一。

(2) 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首先求出一个单位数量,然后以这个“单位量”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算出若干个“单位量”是多少,这是正归一的解题规律。或用除法算出总量包含多少个“单位量”,这是反归一的解题规律。归一问题还可以用倍比问题的解题方法求解

3、相遇问题

(1)特点:A两个运动物体;B运动方向相向;C运动时间同时。

(2)解题规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 ÷相遇时间=速度和

(三)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 分数乘法应用题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即:“一个数×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特征:  已知条件:表示单位“1”的量;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分率)

所求问题: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分量)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单位“1”的量×分率=分量

对应关系

2、分数除法应用题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即“多少÷几分之几”

已知条件:单位“1”的几分之几(分率);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量)

特征

所求问题:单位“1”的量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分量÷分率=单位“1”的量

对应关系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用除法。

即“一个数÷另一个数”。

已知条件:表示单位“1”的量;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量)

特征

所求问题:求分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分量÷单位“1”的量=分率

对应关系

3、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把工作总量用“1”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时间内做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根据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就能求出合作完成工作时间

三量之间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4、列方程解应用题xkb1.com

(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用字母代替应用题中的未知数,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A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B 、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C 、解方程。

D 、检验,答。

5、比和比例应用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包括:比例尺、按比例分配、和正反比例应用题。

(1) 比例尺中解题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要分配的量×各部分量的分率=各部分量。

(3) 正比例  у/χ=X/Y    反比例χу=XY

量与计量

1、量、计量和计量单位的意义

事物的多少、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这些可以测定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叫做量。把一个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量相比较叫做计量。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2、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

(1)长度、面积、地积、体积、容积、重量单位及其进率

长度 1千米=1000米       1米 =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地积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体积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容积 1升=1000毫升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重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常用时间单位及其关系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00           12      24  60    60

大月:1、3、5、7、8、10、12 31

小月:4、6、9、11 30

平年2月

闰年2月 28

29

3、同类计量单位之间的化聚

(化法)乘进率

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的数

(聚法)除以进率

篇3:比例尺(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48--49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八1--3题

导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导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导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学案

一、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二、填空。

1、( ):( )=比例尺

2、甲、乙两地相距45千米,在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甲乙两地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3、如果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00倍,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图上1厘米实际表示(     )千米。

4、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如果在图上量得20厘米的距离,实际长度是(       )厘米。

导学案

同学们见过地图吗?中国地图实际上是把实际距离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在地图上的。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看课本48页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1)比例尺有两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可以互化。

(3)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

你知道比例尺2:1表示什么吗?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学习例1

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1cm:1km=1cm :5000000km=1:5000000

练习

考考你

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长?(计算后画出平面图来。)

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课堂检测

填空

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它还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的(                 )千米。

判断。新课标第一网

1、图上距离一定比实际距离小。(     )

2、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

3、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    )

4、比例尺的前项总是1。(        )

5、比例尺的用途和直尺一样。(      )

课后拓展

张华家在学校正北方向,距学校450m;王红家在学校正东方向,距学校400m;李明家在王红家正西方向,距王红家600m。先确定比例尺,再画出上述地点的平面图。

板书设计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篇4:比例尺(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50--51例2、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八4、5、6、8、10题

导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导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导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学案

选择。

1、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115   B 5:1 C  15:1

2、一个操场的平面比例尺是1:1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

A 1100   B 100倍    C  无法确定

3、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导学案

学习例2

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北京市地铁规划图中,地铁1号线的长度大约是10cm,它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

这道题已知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比例尺1:8000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题思考,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指生回答。)

那么,根据题意怎样才能求出实际距离是多少?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来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在研究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师巡视辅导。)

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做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什么?哪个小组到台上来汇报?

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了实际距离,真不简单!

那你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列出比例式的?

首先解设什么?设未知数时用什么做单位呢?

为什么不用米做单位?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小组里再互相说一说。

我们知道了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既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解决来解答,还可以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结果了。

写出解答过程。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一下。

北京地铁一号线实际长度是50千米,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规划图上,应画多长?

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道题,你能说一下要注意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

(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练一练:做一做第1题。

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指生汇报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原比例尺为1:50000的一幅地图,现在改为用1:20000的比例尺重新绘制,原地图中4.8厘米的距离,在新地图中应该画多长?

2、画一个长5cm,宽2cm的长方形来表示你喜欢的某场所的平面图,并标明场所名称及所用比例尺。

课后拓展

下图是学校两个游泳池的平面图,比例尺是11000 。观察测量游泳池水面长、宽的数据(测量结果保留整厘米数),计算两个游泳池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你去游泳,看到甲池中已有40人,乙池中有100人时,你准备到哪个池中游泳?

板书设计

比例尺

例2 在北京市地铁规划图中,地铁1号线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10cm,它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xkb1.com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10x =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cm=50km

答: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大约是50km。

篇5:《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及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地图,包括会使用电子地图上的放大、缩小、漫游、测距等工具,根据需要找到目的点。通过查看电子地图了解所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学会使用网上的电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m:40m=50cm:4000cm=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m,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5000000

5000000cm=50km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抽象得出概念──再回到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首先,从中国地图入手,设下悬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注意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研究.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得出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设计学校平面图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提供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举面积计算的例子,强调比例尺只是距离比,不是面积比,同时可以举一些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扩大的例子,避免学生形成惯性思维。

《练习八》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53-55练习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能够熟练的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会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并画图。

2、在练习过程中,体验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图上距离并画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根据数值比例尺:1:30000000,标出线段比例尺。你是怎么想的?

二、基本练习

1、团结路的实际距离是1800m。

(1)量得团结路在图上的距离为4.5cm,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2)将这幅图的比例尺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

2、七星瓢虫的实际长度是5mm。量出右图七星瓢虫的长度,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课本第54页第3题)

三、对比练习

1、填空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50000 1.8km

1:000 450km

1:60000000 15cm

(1)你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的?

(2)你是怎么求实际距离的?

2、解决问题

(1)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大约长1900km。在比例尺是1:40000000的地图上,它的长是多少?

(2)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cm。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1、篮球场长28m,宽15m。用1:500的比例尺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课本第55页第10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三角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自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困惑?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关键点拨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2:1画出例4中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3)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小结: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形状。

2、三角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2:1画出例4中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3)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小结: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形状。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8页做一做。

2、课本第61页第1题和第2题。

3、把一个长4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周长和面积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6:《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及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地图,包括会使用电子地图上的放大、缩小、漫游、测距等工具,根据需要找到目的点。通过查看电子地图了解所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学会使用网上的电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www.xkb1.com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m:40m=50cm:4000cm=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m,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5000000

5000000cm=50km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新课标第一网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7:比例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 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篇8:比例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2 :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3米:15千米        16厘米:90千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Xkb1.com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新 课标 第一 网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    1

x 6000000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 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2.2.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厘米      0.032米=(        )厘米             350000厘米=(             )千米              3.5千米=(           )厘米

1、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2、 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篇9::《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编制人:蔡 娜       时间: . 08 .25

课题    NO.3-4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xkb1.com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   米是   米的(       );   米相当于(       )米   。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把(             )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   是    ,这个数是(           )。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   ,还剩(         )米,把(         )看作单位“1” 。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例2、小伟买了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   ,一枝铅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   ,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三、学以致用:

1、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

1)、鸡的只数是鸭的   。

2)、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列式计算新课 标 第 一 网

1)、一个数的   是64,求这个数。

2)、12的   与什么数的2倍相等?

3)、   加上一个数的   ,和是1,求这个数。

四、解决问题:

1、小红看一本书,已看了76页,是未看页数的   ,这本书小红还有多少页未看?

2)、修一条公路,施工方工作3天,每天修   千米,已知3天修了这条路的   ,这条路一共有多长?

3)、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了余下的   ,这时还剩80页没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篇10::《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编制人:蔡 娜       时间:2010 . 08 .27

课题     NO.3-5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在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之后由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巩固知识。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9-P40页

2、直接写出得数。

3、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1)、杨树比柳树少   。

2)、柳树比杨树多   。

xkb1.com

二、合作探究:

例1、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比航模小组多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要求:1)、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2)、用方程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解答。

小结: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是:

例2、一个机械加工厂,九月份生产一种零件1000个,比原计划多生产  。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要点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还要看清所要求的问题与单位“1”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运来彩电150台,(                   ),运来空调多少台?

1)、空调比彩电少  ,列式是(                        )。

2)、150除以(1 -    ),条件是(                        )。

3)、空调比彩电多   ,列式是(                        )。

4)、彩电比空调多   ,列式是(                        )。

2、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   是   的   ,求这个数。

2)、   与    的积再除以    ,商是多少?

3)、   的倒数的3倍减去   ,差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超市运来一批洗衣粉,第一天卖出   ,第二天卖出剩下的   ,第三天和第二天卖得一样多,这时还有500袋,超市一共进了多少袋洗衣粉?

2)、有一桶油,第一次到出总数的   ,第二次倒出总数的   ,第二次倒出12千克,第一次倒出油多少千克?

3)、一筐苹果的   是16千克,吃去这筐苹果的   ,还剩多少千克?

4)、有一根竹竿插入池塘中,竹竿的   露出水面,   插在泥里,池塘水深1.7米,问这根竹竿长多少米?

新课标第一网xkb1.com

篇11:应用题/简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简单应用题只需要一步计算就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己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至于在不同的题目里用什么方法计算.则需要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然后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已知的是哪两个条件来确定。

练习:               xkb1.com

一 、根据问题找出需要的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①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②剩下的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④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⑤实际比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米?

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⑦三角形面积是多少?

⑧出勤率是百分之几?

二、关山小学六(1)班有男生40人, 女生20人。(根据两个条件,提出不同

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并解答。)

①共有学生多少人?                            ②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③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④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三、解答后比较问题的不同。

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

①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复合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就是不能一步计算求得答案,而需要两步或者两步以上的计算才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一. 解答复合应用题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分析法: 问题 →条件                ②综合法; 条件 →  问题

二.解答应用题-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算什么。

③列式求得结果。

④检验是否正确,写出答语。

三.解答方法:⑴  分步列算式解答。   ⑵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练习;

1. 修一条高速公路,原计划每月修3600米,10个月完成任务,实际每月修900米,实际几个月完成了任务?

2. 从甲地到乙地共行13千米,前1.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千米,后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在山地行走了多少小时?

3.学校举行科技节,学生制做航模250件,海模150件,航模件数是总件的百分之几?海模件数是总件的百分之几?

4 .一桶汽油重25千克,用去 ,剩下多少千克?

5 .李师傅一天共生产300个零件,经检验有3个不合格产品,求产品的合格率。

6. 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 每天用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原来每天节约百分之几?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

③用x表示未知数量,列出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是否正确,写出答语 。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很明显,直接可得到;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不明显,要分析题意才能找出;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隐藏,如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不会出现在题目中,所以熟记学过所有的字母公式很重要。

练习:

1.找等量关系把方程列完整。

(1) 小思看一本96页的科幻小说。她每天看X页,看了5天还剩24页没看。

=96

或                                =24

(2妈妈买了2千克白菜,每千克2.4元,又买了X千克萝卜,每千克2.8元。一共用去

13.6元。

=13.6

或                                     =2.4×2

(3)通讯班铺设一条全长X千米光缆线路,工作15天架设了全长的93.75%。再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天,铺设1.5千米。

=1.5×15

2.列方程解下列各题。

(1)长方形周长30cm,长8cm。宽是多少cm?    (2)某田径队有男队员30人,比女队员的 少3人。

女队员有多少人?

(3)海滨县兴隆农场种小麦189公顷,小麦播种面积是玉米的112.5%,种玉米多少公顷?

(4)商店运来苹果750㎏,比运来橘子的2倍多250㎏,运来橘子多少吨?

(5)一支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8米,第二天修了42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的是这条路全长的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把题中的关键条件转化成另一种说法是难点,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提倡最佳解法。

练习:

1.图书室新购了文学书和科技书共750本,己知文学书是科技书的2倍,文学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西山村去年收晚稻30000千克,相当于早稻谷的   。去年共收稻谷多少千克?

3.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成的。如果要化合7.2千克的水,需要氢和氧各多少千克?

4.学校买来62.5米电线,每12.5米可做5根插头线。照这样计算,买来的电线能做多少根插头线?

xkb1.com

5.学校买来乒乓球60个,比买来的篮球少  ,买来乒乓球和篮球共多少个?

6.养鸡场肉用鸡是蛋用鸡的5倍,蛋用鸡比肉用鸡少1800只。蛋用鸡比肉用鸡各养多少只?

7.一个长方体棱长和是72㎝,已知长宽高的长度比是3:2:1,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8.一批零件,前3天完成总任务的 。照这样计算,再过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9.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8cm,长和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量。关键找出1倍数量(或说单位1),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练习:

1.甲乙的和是36,甲是乙的2倍。甲、乙各是多少?

2.妈妈比女儿大28岁,妈妈年龄是女儿的5倍,妈妈和女儿各有几岁?

3.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 ,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4.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后增加了87.12,这个数原来是多少?

篇12: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的:

1、 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 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3、 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3、4、6题。

篇13:《负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页例3、例4及“做一做”和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2、合理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借助形(数轴)来理解数,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数轴),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记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记作(     )。

2、在直线上表示2,0,1.5, 。

3、-3和-5谁更大?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呈现例3

(1)学生观察情境图,叙述图意

(2)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3)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4)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再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5)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6)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叫数轴。

(7)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2、呈现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先让学生说说数轴上数的大小情况,0的左边是什么数,0的右边是什么数。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 -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的不同。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三、巩固练习

1、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            ),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

2、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      );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

3、根据数轴上的点比较大小。

-7○ -5    1.5○52      0○-2.4    -3.1○3.1

四、反思提高

同学们,学到现在,这节课也将近尾声了,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吧!

我的反思与体会

学生对数轴并不陌生,就是多了负数一方有的学生理解慢,觉得正数是从左向右排,负数是从右向左排的错觉,当知道负数的数值越大,负数越小的时候,好像明白了,但在练习的时候(比较大小)还是出现了错误。还得通过练习,来认识知识,强化知识,巩固知识。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彭月秋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

学习提示:

(1)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

(3)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尝试练习:

1、圆柱体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体的(     ),周围的面叫做(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体的(     )。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    )。

3、下面图形中石圆柱的在括号里打“√”,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关键点拨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反思与体会:

篇14:《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11、灯 光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朗读

三、观察插图,理解课文2-5节

四、默读训练,理解课文6-10节

五、总结

1.师述:每当晚霞渐渐隐褪,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意味着夜幕已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地作一次书中散步;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的人流中,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灯光》中讲述了一个在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憧憬灯光并为之献身的感人故事。

3.出示课题。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后习题,抄写词语。

1.请同学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2.指名读文:

3.自由朗读,图文对照,请你谈谈你看懂了读懂了什么?

师抓要点,有机点拨。

“憧憬”是什么意思?他憧憬什么?为什么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是深情的?

4.文中哪些地方要读出深情的语气?

5.引读,第二节中的第1、2句向我们交代了郝副营长是--(著名……经验),他今晚的战斗任务是--(由他……道路)

1.过渡: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实现了吗?

2.齐读第10节。

3.师述,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祖国下一代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却没来得及看到憧憬已久的电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4.默读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的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默读回答问题。

(1)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2)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3)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5.交流自学情况:

6.师述:是啊,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

7.选择文章的中心

出示小黑板,选择文章中心,并说明理由:

①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的好品质。(舍主取次)

②刻画了他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为大部队燃书照明自己牺牲的感人事迹。(主要内容)

③歌颂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明天而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

8.指导朗读第6-8节

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敬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起配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八节。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能在灯下学习生活,又怎能忘记那些诸如本文主人公那样的英雄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发愤图强!

齐读课题

读课文、朗读

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读)大约一切准备……憧憬里去了。

自由读,谈谈读懂了什么

自读,指名读。

引读

齐读第2-5节,注意读出深情的语气。

快速默读第6-10节,哪一节中直接告诉了我们?

齐读第10节。

默读回答问题:

答题的方法与步骤。

(1)理解题意

(2)找出内容

(3)摘取要点

(4)组句答题

交流自学情况:

朗读第6-8节

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走出回忆,悟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写由“灯光”所想到的,在读文中融入深深的怀念。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5:综合应用《设计运动场》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综合应用    设计运动场

活动内容: 为学校设计一个小型运动场,课本第116~117页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运动场,复习巩固比例、面积、体积、周长等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活动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自己设计运动场,并解决相关问题。

活动难点: 学生设计运动场的过程。

活动方式: 小组合作

活动准备: 白纸、直尺、圆规等。

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几幅不同地方的运动场图片。

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运动场,这几个运动场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学生汇报。(都有跑道、都是椭圆形,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半圆组成)

教师总结,课件演示运动场的组合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设计运动场。板书:设计运动场

二、探究合作

(一)绘制运动场平面图

1、看到这个运动场,你认为至少应该知道哪些数据?

汇报: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等。

如果学生汇报宽,引导:长方形的宽也可以看作什么?

如果学生汇报出周长或直径,师问:我们怎么来画出它的周长?

课件闪耀需要确定的数据的线条。

2、课件出示设计任务:学校要设计一个小型的运动场,运动场共设4条跑道,最内侧跑道的内沿长200米,每条跑条宽1米。

“最内侧跑道的内沿长200米”指的是什么?(内圈一圈的长度)

这200米由哪几部分组成?(两条长和圆的周长)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分配长和半径比较合适?”

学生汇报,并说明分配的理由。教师将各组汇报的数据板书。

课件演示几种情况。明确:如果长的数据较大,那半径的数据就会较少,那么运动员在过弯道时,不便于加速,如果弯道数据较大,直道数据较小,那么不便于在这个运动场内的直道上设计短跑跑道,也不利于运动员发挥水平,当直道和弯道的长度大致相等时,才能兼顾到以上两方面的问题。

确定数据:长是50米,半径是16米比较合适。

内圈半径是16米,如果我们把最内侧的跑道看做第一道,那第一道的半径应该是多少呢?第二道是多少?最外圈呢?

3、如果同学们要画出运动场的设计图,你认为分哪几步进行?

设计步骤:

1)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2)计算图上距离。

3)画运动场的平面图。

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张白纸,请同学们猜测一下比例尺是多少是最合适的?

学生猜测,教师板书。

那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算出每个比例尺对应的图上距离,再找出你认为最合适的比例尺。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合适的比例尺在最短的时间,画出最美的平面图吧,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合作完成。

学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设计步骤。

(二)建造运动场

画的真专业!看样子同学们已经具备了设计师的最基本素质。现在我还要测试一下你们是否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要在这个运动场铺20厘米厚的煤渣,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呢?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

2、要在4条跑道上铺设塑胶,每平方米价格是17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计算学生汇报思路,明确思路后独立计算。

同学们能够出色的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具备了当设计师的第二项条件,接下来,还要考验你们的设计能力,准备好了吗?

(三)设计运动场

1、要在这个运动场设计100米的赛跑的起跑线,设计在哪?怎么设计呢?

学生讨论,并在图纸上标出起跑线。

学生汇报。如果出现起跑线都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提示:

如果你站在这个赛场比赛,你会选择哪个跑道?为什么?

每个跑道的长度都相等吗?

如果要使比赛公平,应该怎样设计起跑线?

(根据每个跑道的差,从内圈开始,每个跑道向前移一定的距离。)

到底向前移多长的距离是最公平的呢?(第二道应该在第一道前面的3.14米处)

照这样计算,第三道、第四道100米跑的起跑线在哪里?

2、如果是200米赛跑,应该怎样确定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是每个跑道向前移6.28米处)

3、运动场内还可以设计其他什么运动设施?

如:小足球场、跳远沙坑、跳高场地等

二、 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6:百分数折扣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吴兴区学校         (幼儿园)具体课时备课表(成熟型教师用)

单元(章)主题 百分数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折扣

第    7   课时 / 共   9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一、导入新课。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6)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4: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2)学生试做,讲评。

3、巩固练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九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 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3)完成课本中P97“做一做”练习题。

四、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设计 折扣

“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篇17:数学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书本91页和94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具:画好表格、圆的大纸;直尺;绳子;剪刀

学具:画好表格、圆的作业纸;直尺;火柴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在讲什么故事,大家知道吗?

生:……

师:那么照这么讲下去,第23 句我们应该讲什么呢?

生:……

师:对了,由此方法我们也可以知道第60句我们讲哪一句。

再引出找规律填数字

师:大家发现了吗?刚刚讲的两个题目都与什么有关?(找规律),对,这是大家在一到五年级学过的两类找规律的题目,一类是在数字之间找规律;第二类是周期规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探索一种新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

二、在摸索中前进

师导入:今天,小明家里来客人了,妈妈给小明一个任务--摆桌椅,(点课件)一张桌子可以坐6个人,客人比较多,就又摆了一张桌子,这回儿可以坐10个人,大家想想看,若是桌子的数量又增加的话相应的椅子数量是多少呢?

例1:(课件播放)按图中的方式继续摆桌椅

(1)填好表格数据,点课件,出示数据

(2)师:是怎么填写出来的?(每增加一张桌子就多4把椅子)

(3)师:除此之外你有其它的发现吗?点课件提醒学生两个量之间还有公式的关系。

(桌子的张数×4+2=椅子的数量)

师:大家觉得这题目有意思吗?(有)下面一个题目需要同学们一起来合作完成了

例2:(课件播放)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三角形

(1)师:要求是观察图后同桌合作完成搭火柴棒,再填好表格数据,把在此过程中发现的规律及时写在作业纸上

(2)反馈:报数据,说说是怎么样得出数据的?(火柴棒堆出来的;推导出来的)

(3)师总结规律:

每多一个三角形就多两根火柴棒

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火柴棒的根数等于三角形的个数×2+1)

由此我们用n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A表示火柴棒的根数,我们就有了A=2n+1

小结

师:讲了两个题目了,老师想问问,今天探索的新规律,新在哪?

生:……

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规律,这类题我们不仅可以找出某个量前后数字之间的关系,有时还可以得到这两个量的一个公式,其实这个公式就是规律的呈现方式。

有了前后数之间的关系或是有了公式,我们在解决较大的数字问题时就轻松多了!

师再点课件:当摆出25个三角形的时候,需要的火柴棒根数是多少?(51)

例三:(课件播放蛋糕图片)师:这个蛋糕漂亮吧?让人看得馋涎欲滴,看到蛋糕很多人会想到生日,那么老师相信大部分同学在生日时会切蛋糕,好,下面一个问题就与切蛋糕有关,假如今天是班上是某个同学的生日,老师要求他切五刀,大家帮他想想看,最多能切给几个同学吃?要求是只能从上往下切,蛋糕可以不均匀。想好方法的学生请举手。

生说说方法

师:对了,一下子让我们切五刀太复杂了,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数字入手,然后逐渐来研究比较大的数字,那么我们应该从一刀入手(两块),两刀(四块),三刀呢?开始复杂起来了,不要急,我们课前不是在作业纸上画了一个圆吗?你们把它当作蛋糕,用手中的笔和尺子当作刀,切切看,切好了举手。

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说说怎么样就能保证切出来的蛋糕块数是最多的。

生再独立完成切四刀

屏幕上点出分别切一刀、两刀、三刀、四刀对应的蛋糕块数

师:下面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是切5刀呢?

生会低头再去画,师提醒用规律的方法去做

三、巩固新课

师:前面三题都是我们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完成的,下面做个独立作业,看看同学们掌握情况如何?

书本翻到94页,独立完成第三题

四、趣题拓新

师:连续做题我们来休息一下,拿起刚才那张作业纸,这张纸我们还可以干什么呢?(折飞机,折花)对了,同学们说的都与折有关,老师做最简单的动作,(讲纸对折)这张纸有什么变化(一层变两层)再对折呢?……

填数据,找规律,出示折了30次以后的数据,然后与珠穆朗玛峰比高。

师:其实,这是人们在简单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后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之间的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索,试着去寻找一种规律然后去挖掘别人未知的世界!

展示“课后探索”

篇18:认识负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19:抽屉原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70--71例1、例2,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二1、2题

导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导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导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预习学案

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大家相信吗?

导学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知道些什么?

自主操作  探究新知

(一) 活动1

课件出示:

把3本书进2个抽屉中,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放一放,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1、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 汇报交流 说理活动

你们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3,0)(2,1)(1,2,)(0,3)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① 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② 怎样放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平均分的放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3÷2=1(本)……1(本)

③ 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呢?(学生交流)

④ 把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呢?还用摆吗?板书:4÷3=1(本)……1(本)

⑤ 课件出示:把6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把7本书放进6个抽屉呢?

把10本书放进9个抽屉呢?

把100本书放进99个抽屉呢?

板书:7÷6=1(本)……1(本)

10÷9=1(本)……1(本)

100÷99=1(本)……1(本)

⑥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 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7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 学生活动www.xkb1.com

② 交流说理活动

③ 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 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2(本)……1(本)

9÷2=2(本)……1(本)

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至少数=商+1)

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灵活应用  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畅谈感受: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一、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    )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    )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     )数。

二、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     )元。

A、60    B、61     C、62    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     )元。

A、3    B、4      C、5      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现有5把锁的各1把钥匙混在一起跟锁对不上号了,请问最少试几次就可能全部对上号?

2、六、一班四组有男女同学各5名,把他们的名字分别用10个数字代替,至少要点几个数字,才能保证叫到两名男生或两名女生?

课后拓展

1、六、二班有学生35人,李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才能保证有一个人的练习本在两本或两本以上?

2、从1、2、3……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中,任意取出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数互质,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5÷2=2……1        至少有3只

7÷2=3……1        至少有4只

9÷2=4……1        至少有5只

11÷2=5……1       至少有6只

至少数=商数+1

xkb1.com

篇20: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看懂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已经学会了制作条形统计图,常用的统计图还有折线统计图。(出示从报刊或图书中搜集的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

2. 新授

(1) 教学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及组成

看教材62页完成思考题。

1) 幻灯出示折线统计图的意义。

2) 第62页例3的折线统计图,指图说出它包含哪引起内容。

(2) 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出示例3

例1 某地1993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 引导学生思考:

a. 一年有十二个月,在水平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b. 这一年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32.5℃,在垂直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2) 说明:在画折线时,先要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3) 指导学生到讲台前来画一画,描出各点,再顺次连接两点之间成直线,在各点注上数字

最后写好统计图标题、标明制图日期。

4)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完成这张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Xkb1.com

5) 比较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

(3) 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看例3的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 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取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4) 比较条形统计图的折线统计图,想一想: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5)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

(6) 小结:折线统计图抽制作方法是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7) 看书并质疑

3.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1、2题。

4.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第四课时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掌握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 培养学生初步统计能力,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1. 复习

回答

(1) 什么是折线统计图

(2) 制作折线统计图分为哪几步?

2. 新授

(1)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 学习例4

出示例4

例4   某市无线电一厂、二厂1985年~1983年的产值增长情况如下表。

年份

产值(万元)

厂名 1985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3年

无线电一厂 4000 6000 9500 12000 18000

无线电二厂 4000 4500 5500 6500 9100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看书第64页,思考并讨论

1) 回答思考题:

1) 例4是一个复式统计表

2) 例4表中表示的统计数据的年份是不连续的。

在制统计图时,需要根据实际年份的多少在水平射线上划分出表示年份的间隔,使得表示两年的间隔是表示一年间隔的2倍,表示三年的间隔是表示一年间隔的3倍。这样能真实地比较出产值增长变化的情况。

3) 可以把它们绘制在一张图上

先用折线统计图描点的方法,描出各点后,再肜两种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线段把它们区别出来,并在制表日期下注明图例,说明每种线段表示的是什么即可。

仿照教材65页例4中无线电一厂的制图方法,完成无线电二厂的制图。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

(在描出各点后,要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线段把它们区别开来;应在制表日期下注明图例)

观察例4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得快?

2) 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

3) 比较例4与例3有什么不同?

(3) 小结:讲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4) 看书并质疑

3. 巩固练习1

(1) 完成教材65页的“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5题。

4.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比例的应用(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负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有趣的平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精选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