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益羽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含17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益羽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  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习,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           2、 5×80=400……

3、 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 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习

巩固提高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  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习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习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 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阅读后适当交流

篇2: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比  例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总第28课时

教学内容:

第49-50页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3、4、5题

教学目标: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从确定位置的角度诠释新知识。

发展合作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收集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清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通过预习,你知道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吗?

2、检查预习检测练习的完成情况。

(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

(2)在一幅线段比例尺是04590135千米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距离是6厘米,实际距离是()千米;如果甲、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90千米,那么图上画()厘米。

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同桌交流。全班探讨。

小结: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可以从比例尺的意义上来求所提问题,也可以列比例式来解答。

你认为在列比例式的时候,哪一点特别要注意?

提醒学生特别要注意写比的时候,单位要统一。

了解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合作探究

在确定位置的题型中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注意什么?(方向)其次确定方法时要找准

数量关系式。

(2)、如果是要在图中确定位置,必须做到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总结出:既要有严谨的态度,又要有细心的好习惯。

关于第五题。

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小组合作完成第五题。

讨论解题的思路。

集体交流。首先,根据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及书上作图范围的大小,确定比例尺。其次,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出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最后,认真作图,必须减小误差。

小结。

当堂达标

1、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2、在一副15000 的地图上,量得一块三角形菜地的底是10厘米,高是6厘米,求这块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

3、在一副1:3000000的地图上,量的甲、乙两地的距离是7.5厘米,如果把它改画在1:2500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

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的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8厘米,有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往南京,每小时飞500千米,问飞到南京要几小时?

四、全课总结。

篇3:认识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 页例6,“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

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

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新授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新课 标 第 一网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

例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

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

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新授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

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

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

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三、巩固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4、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比例尺

篇4:认识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  “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设置情境

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二、自主探究

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学生: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四、独立练习

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五、总结评价

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学生交流

篇5:比例尺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48页例6、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理解和分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意义,并能熟练地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理解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能熟练进行互化。

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把比例尺的意义与分数、倍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和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查预习检测的第一题。

看图形,根据图形的放大的规律,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分析在这个题目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语系检测的第二题:什么叫图上距离?什么叫实际距离?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完成第二题:和()的比叫做比例尺。

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第三题: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         )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比例尺与比、倍数有怎样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1例6的学习告诉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

2、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1)、统一单位;(2)、比的形式可以有两样;(3)、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3、探究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

(1)通过预习,你知道数值比例尺一般用与什么地方?

(2)、你怎样理解一个数值比例尺?

举例说明自己的想法。

指出:一般地,数值比例尺可以表示图上一厘米,实际多少千米(或米)。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小组探讨,集体研究。

(3)、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把线段比例尺04590135千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说说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小结。

当堂达标。

1、在一副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2、在一副中国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3、在一张精密图纸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长度2毫米,求这张精密图纸的比例尺。

4、将下面的数值比例尺化成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

1:5000000

04080120千米

四、全课总结。

篇6:综合应用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1课时  (总第24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p118--119“住房的变化”

【知识要点】

1、复式统计表。

2、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及分析。

3、求平均数的应用问题。

4、综合实践--社会调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2、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作用的体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二、教学建议

【新旧教材差异】.

住房的变化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以现实生活材料为载体,着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作用的体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及了解自己家庭、同学家庭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19--20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数据,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启发学生结合数据分析的过程思考“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意义--有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超过9平方米,有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不足9平方米。在次基础上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庭19、和20底住宅建筑的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算出这三年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并填写表格。在学生各自调查、统计的基础,进一步要求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回总在一起,算出这三年全班同学家庭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教材通过“全班的数据怎样汇总可以更快一些”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教材还要求学生进一步交流参与调查统计活动的体会,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体会成功、升华认识。最后教材安排了一则“你知道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均居住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的含义,介绍我国在住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策略提示】

1、课前准备。

提前通知学生了解自己家庭在年、20和年底的住宅建筑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并作相应的记录。

2、适当复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启发学生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验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经历求平均数、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结合数据的分析和实际生活中相关事物的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家乡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

1、复式统计表       教科书

2、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出示复习题。

下面是北京市4月分一周(4--10日)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记录,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北京市204月4~10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年       月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的问题。

2、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出示课本118页说说是一幅什么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人均居住面积”。

( 2)  学生独立解答第1题,计算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求“这几年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3)思考第2题,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时启发学生回答: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这个数据是从多少个城市中统计得来的?猜一猜这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9.78平方米是669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每一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大于9.78平方米?会不会有些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少于9.78平方米?

3、填表。组织学生把课前了解到的自己家1998年、年、2006年人均居住面积和口情况填在118页的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里人均建筑面积。

4、汇总、统计。指导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并完成119页的统计表。(统计时提示学生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的和,在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并算出相关年份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5、完成统计图。要求学生先思考画怎么样的统计图,然后动手画一画。

6、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收获和体会。

7、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并交流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习 题 精 编

小明一家3口人2006年四月季度用水量如下:

第一季度25吨     第二季度35吨

第三季度50吨     第四季度30吨

(1)根据上面数据把图补充完整。

小明家2006年用水情况统计图

1月

(2)平均每月用水约              吨。(保留整吨数)

(3)发现:

建议:

过 关 测 试

1、利民商场今年1~6月份销售空调的台数如下面的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从()月到()月,空调销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②从()月到()月上升幅度最大;

③如果每台空调可获利润60元,这家商场空调业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盈利()元;

④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经理,你将决定为7月份进货()台空调。理由是                                                                                                                       。

2、银山科技有限公司年-电脑销售和售后服务两方面的利润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银山科技有限公司电脑销售和售后服务利润统计图

(2000年-20)

从图上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红光机床厂2002年机床产量如下:第一季度生产1000台,第二季度生产1500台,第三季度生产2500台,第四季度生产4000台。请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完成以下填空。

红光机床厂2002年生产机床情况统计图

(1)全年平均每个季度生产(     )台。

(2)第(    )季度的产量增长最快。

(3)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增长(    )%。

篇7:绿地面积综合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 “绿地面积”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调查和阅读等活动,体会到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绿化方面的差别,从小培养学生的绿化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绿地面积”

(一)阅读分析

1.出示两张统计图(书上第121页的图)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先自己观察

(2)再把观察到的与同桌交流

(3)再集体交流

3.解决表后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我国绿化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情况怎样?你了解吗?

(1)看书了解

(2)学生补充介绍

(3)对于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二)实践反思:我校的绿化情况怎样呢?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说说你们的调查情况

(1)实物投影(或黑板出示)学生的调查情况

(2)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3)你认为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4)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有关问题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绿地面积

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 “保护水资源”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2.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保护水资源”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www.xkb1.com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  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xkb1.com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保护水资源

篇8:综合应用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综合应用

第2课时 (总第25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0 旅游费

用的预算

【知识要点】

1. 在解决旅游问题时,要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旅游人数、出发地和目的地、起止日期、交通工具及在旅游目的地可能产生的开支情况等有关旅游活动的基本信息,弄清它们所表达的实际含义。

2. 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信息,根据实际需要认真比较,精确计算,制定合理的旅游方案,最优化地处理信息。

3. 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新旧教材差异】

1. 新教材把这一生活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讨研究,把数学和生活真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迫切想学好解决问题的愿望。

2. 新教材安排这一专题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叫最优化策略,深刻理解了解题策略的可变性、多样性。

【教学目标】

1. 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各种信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这些信息的理解。

2. 能独立收集信息,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实际需要,通过计算、比较,有序思考,解决一些与旅游费用的预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 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教学建议

主要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旅游费用的预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各种信息,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这些信息的理解。要注意设计一些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小芳一家打算在北京玩几天?身高1.1~1.4米的儿童乘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是什么意思?已满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乘坐飞机时享受半价票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一个同学身高1.5米,年龄11周岁,那么他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时可以享受半价票?住宿费“每日120元”、伙食费“每日80元”、市内交通费“每日50元”,这些钱数是指一个人的花费,还是一家三口的花费?旅游景点门票每人250元,是指一个景点,还是指所有景点?在学生初步理解教材的各种信息后,可以指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按项目逐项进行计算,其中,计算交通费用时,要提醒学生先想一想:按规定,小芳能否享受半价的火车票?每天需要50元的市内交通费,4天一共需要多少元的市内交通费?计算食宿费时,也要提醒学生按4天算出总的食宿费用。计算门票费时,要提醒学生按人数算出总的门票费用。第二个问题,一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人可以享受的机票折扣;二要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的一些计算结果。第三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方法,并作出相应的判断。最后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要提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不同途径收集信息,也要选择合适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信息、分析信息

1、课前谈话: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在旅游时我们会有哪些费用?

2、出示情境:小芳和爸爸、妈妈8月5日从南京出发,6日到9日在北京旅游,8月10日返回到南京。

南京与北京间的火车和飞机票价如下。

交通工具 票价 说明

火车(硬卧) 274元 身高1.1m~1.4m的儿童乘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

飞机(普通舱) 1010元 已满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乘坐飞机时享受半价票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表一中提供的信息

(2)提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旅游的天数,交通工具情况。

(3)讨论:⑴身高1.1m~1.4m的儿童乘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

是什么意思?

⑵已满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乘坐飞机时享受半价票

又是什么意思?

⑶如果一个同学身高1.5米,年龄11周岁,那么他乘

坐哪种交通工具时可以享受半价票?

(4)出示表二中提供的信息

住宿 伙食 市内交通 旅游景点门票

每日120元 每日80元 每日50元 每人250元

指导学生观察表二中提供的信息

提问: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组织小组讨论:

⑴住宿费、伙食费、市内交通费是指一个人的花费还是一

家三口的花费?

⑵旅游景点门票每人250元是指一个景点还是所有景点?

二、根据信息 填写表格

1、指导完成第一问题:

(1)分别算出各项费用,再算出合计数

提问:在计算数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计算交通费时注意:小芳能否享受半价火车票?一天需要50元的市内交通费,4天一共需要多少元的市内交通费?计算食宿费时,要算出4天总的食宿费用。计算门票时要按人数算出总的门票费用。)

(2)组织计算,集体校对。

如果往返都乘火车,则买火车票一共需要274×3×2=1644元,各项费用合计3394元。

三、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第二个问题:

如果往返都乘坐飞机(成人票打六五折,儿童半价票不打折)至少要准备多少元?

提醒学生注意各人可以享受机票的折扣,合理地使用第一问题中的一些计算结果。

如果往返都乘坐飞机,买飞机票一共需要1010×4×65%+1010×2×50%=3636(元),各项费用合计为5386元。

2、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

如果去时乘火车,买火车票一共需要274×3=822(元);返回时乘飞机,买飞机票共需要1010×2×65%+1010×50%=1818(元)。各项费用合计为822+1818+1750=4390(元)

四、小组合作、实践运用

课后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上网、报纸等途径收集信息。制定出全家的旅游计划,并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交流

习 题 精 编

1、佳荣旅行社推行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位全票80元        小孩四折

B、景园一日游    团体5人及5人以上       每位六折

(1)李阿姨带5名小朋友,选哪种方案省钱?

(2)李阿姨和王阿姨带4名小朋友,选哪种方案省钱?

(3)贝贝、甜甜及各自的父母共6人,选哪种方案省钱?

2、从A处到西山旅游。

路线示意图:

各区间交通工具、费用及时间

区间 交通工具 费用(元/人) 时间(分)

A~C 汽车 12 60

A~D 火车 20 45

A~B 汽车 8 40

A~E 船 6 75

B~C 船 11 50

E~D 电瓶车 10 10

C~西山 爬山电车 12 10

D~西山 缆车 15 4

请设计几个往返的方案(包括路线、费用、时间)

(如费用尽可能节省的方案;尽可能早点到西山,可以多玩一会的方案;去的路线与回来的路线最好不一样的方案。)

3、在去根思祭扫的活动中,一班和二班分别按下列方案走完18千米的路程:一班以4千米/时的速度走完全程;二班先以5千米/时的速度走全程的2/3,再以3千米/时的速度走完剩下的1/3。你认为哪个班先到达根思?

4、明明的表姐明年想考南京大学,表姐的父母打算带着表姐和9岁的明明先去南京旅游一趟,对南京有所了解。他们四人8月7日从哈尔滨出发,8日到12日在南京旅游,8月13日返回哈尔滨。

哈尔滨与南京之间的火车票价和飞机票价如下表所示:

交通工具 票价 说明

火车(软卧) 482元 身高1.1~1.4米的儿童享受半价票

飞机(普通舱) 1320元 已满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享受半价票

他们在南京的主要开支预计如下:

住宿 伙食 市内交通 旅游景点门票

两人每日150元 每人每日90元 每人每日50元 每人每日60元

(1)明明身高1.32米,他们四人往返全乘火车,至少要准备多少元?

项目 合计 交通费 食宿费 门票费

金额/元

(2)若往返全坐飞机,(成人票五五折,儿童半票不打折),至少要准备多少元?

(3)他们准备了10000元,去时乘火车,回来坐飞机,照上面预计的开支,是否够用?

篇9: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的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的5~8题。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     本金    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问: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

师: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

怎样求利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地信息。

学生自学。

学生讨论。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会列式求利息吗?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学生读题。

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讨论。

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

实得利息怎样求?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

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 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 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篇10:百分数的应用--税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的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现实的应用题情境中知道税率的意义,理解 求纳税额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纳税问题;

2.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重点: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设计理念: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安排的内容正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税收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个人所得税的教学还要突出探索性和开放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扬州火车站、双博馆、国展中心的照片,问学生:你知道建造扬州火车站、双博馆、国展中心一共花了多少钱吗?这么多钱哪来呀?

由此引出税收和纳税。

你知道税收是怎么回事吗?

师:税收都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把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为什么要纳税呢?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看完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小结:看来,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税收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应利用好他们的这个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的思想教育)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二、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1. (过渡)在税收中也有许多百分数问

题,一起来看纳税中的百分数问题,出示例2。

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思考:关键句中的5%是以谁作为单位“1”的?

师:这里的5%就是税率,是指应纳税额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就叫做税率。

你认为怎样列式求纳税额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2.怎样计算60×5%呢?(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

按自己的想法计算出结果。

3.追问:如果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80万元呢,应缴纳税款多少元?要求学生口答列式。

4.小结:怎样求纳税额?

1.读题后明确:买车一共要花的钱应包括车的价格和车辆购置税。

要求最后的问题应该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算出要缴纳的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

题目中的10%指的是什么?以谁作为单位“1”?怎样列式解答?

2.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3.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怎样缴纳营业税。税收还有很多种,比如说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税率,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讨论。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说说求纳税额的方法以及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1.做练习二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这里的税率是多少?以谁作为单位“1”?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选用什么方法列式?

2.做练习二的第2题。

“应缴纳17%的增值税”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的量?你会做吗?

3.做练习二的第3题。

读题后讲解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由税法规定的按个人收入一定的比率征收的税目。

问题求实际得到奖金多少元首先要求什么?实际得到奖金怎样求?(明确实际收入=应得收入-纳税额)

学生回答后列式。

学生回答后列式。

根据分析列出算式,集体订正。

五、指导练习

1.向学生详细讲解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目的。(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让较高收入者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2.自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

3.理解“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这句话的意义。

举例说明哪些情况不交税,哪些情况要交税。

解读超过1600元不足500元的部分是什么意思;解读超过1600元500元~元的部分是什么意思;解读超过1600元2000元~5000元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4.试着让学生分解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

要求自己试着列式。

5.阅读书上第7页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第4题的标准部分。

学生讨论1800元应分成几部分,哪一部分要交税,交税部分的税率是多少?汇报后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篇11:百分数的应用--打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开门见山,

1.教学例4,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学生观察场景图。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学生讨论。

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验算,再交流检验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方程解答。

四、拓展提高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学生先相互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自己计算商品的现价或原价。

篇12:住房变化综合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118页 “住房变化”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2.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住房的变化”

1、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出示课本118页说说是一幅什么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人均居住面积”。

(2)学生独立解答第1题,计算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求“这几年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3)思考第2题,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时启发学生回答: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这个数据是从多少个城市中统计得来的?猜一猜这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9.78平方米是669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每一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大于9.78平方米?会不会有些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少于9.78平方米?

2.填表。组织学生把课前了解到的自己家、、人均居住面积和口情况填在118页的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里人均建筑面积。

3.汇总、统计。指导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并完成119页的统计表。(统计时提示学生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的和,在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并算出相关年份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4.完成统计图。要求学生先思考画怎么样的统计图,然后动手画一画。

5.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收获和体会。

6.阅读。xkb1.com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并交流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住房的变化

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 “旅游费用的预算”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旅游问题时,要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旅游人数、出发地和目的地、起止日期、交通工具及在旅游目的地可能产生的开支情况等信息,弄清它们所表达的实际含义。

2.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有关旅游活动的基本信息,弄清它们所表达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旅游费用的预算

(一)观察、分析信息

1.谈话: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在旅游时我们会有哪些费用?

2.出示情境:小芳和爸爸、妈妈8月5日从南京出发,6日到9日在北京旅游,8月10日返回到南京。

南京与北京间的火车和飞机票价如下表。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表一中提供的信息 (2)提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旅游的天数,交通工具情况。

(4)出示表二中提供的信息

提问: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讨论: ⑴住宿费、伙食费、市内交通费是指一个人的花费还是一 家三口的花费?

⑵旅游景点门票每人250元是指一个景点还是所有景点?

(二)根据信息填写表格

1、指导完成第一问题:

(1)分别算出各项费用,再算出合计数

(2)组织计算,集体校对。

(三)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第二个问题:

如果往返都乘坐飞机(成人票打六五折,儿童半价票不打折)至少要准备多少元?

提醒学生注意各人可以享受机票的折扣,合理地使用第一问题中的一些计算结果。

2.指导完成第三个问题

学生交流,独立完成.

(四)小组合作、实践运用

课后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上网、报纸等途径收集信息。

制定出全家的旅游计划,并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交流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的预算

篇13: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20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14: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2、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 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信息,

交流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想。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组合作

实践探索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三、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进行实践操作

www.xkb1.com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交流收获

畅谈体会 四、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五、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xkb1.com

篇15: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新授知识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

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

些?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教学目标www.xkb1.com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新课 标 第一网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巩固练习xkb1.com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篇16:分数连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连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分数乖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例6在以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时出现了分步与综合两种法。 其中在综合算式里要重点研究分数连乘的算法。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各个乘数的分子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各个乘数的分母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母。二是要尽量先约分,再相乘。就是说,要把分子、分母之间能够进行的约分都完成以后,相乘就简单了。充分地约分需要有个过程,学生可能

会不大适应。学生有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数的认识,能够理解计算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约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练习九、7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连乖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练习第6  8  9

反思重建

篇17: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16-117

教学目标: 1、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3、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设计理念: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出示:左边的条件与右边的哪个可能性匹配。

条件     任意投掷出现6朝上的可能性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6  不可能出现“6”朝上

正方体四个面上是6,

两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小

正方体一个面上是6,

五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有一半

正方体三个面上是6,

三个面上是1          每次都是“6”朝上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提问: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再举出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相机提问:在学生讨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中,试着用分数进行表示它的可能性大小。

讨论交流:请列举一些熟悉的游戏,说说这些游戏的规则怎样的,是否公平,可以怎样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学生口答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练习与实践 指导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

过程。

小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指导完成第2题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第(1)小题,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作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先启发学生思考:

5个小球中标有奇数的小球有几个?标有偶数的小球有几个?

指导完成第3题

帮助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明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或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5。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掷骰子”“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抛硬币”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用某种方法决定由谁先套是否公平的思考过程。

指导完成第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教材呈现的12张牌是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标有不同的数字或字母的各有几张。

(2)学生分组活动,动手选一选

鼓励 学生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不同的选法,提醒学生每次选择后及时进行计算。确认选择的方法是否正确

提高练习:

小刚和小颖都想去看足球赛,但却只有一张门票,小刚提议用如下方法决定到底谁去看比赛:找来两个立方体骰子,做掷骰子游戏,把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减(大点数减小点数),掷出“差”为3小颖去,掷出“差”为4小刚去。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学生独立连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集体小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独立判断书上的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独立解答三个问题。

小组活动。

课后学生思考交流

百分数的应用--打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折扣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图形与变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图形与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比例的应用(比例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统计与概率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认识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16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17麋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锦集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