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复习教学案一体化.doc 教案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ibang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复习教学案一体化.doc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ibang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陋室铭》复习教学案一体化.doc 教案教学设计

篇1:《陋室铭》复习教学案一体化.doc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字词。

2体会作者的情怀。

文白参读;加深记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练习巩固:

一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2无案牍之劳形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二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四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斯是陋室,

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然穷其所生之地

五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找出并翻译。

篇2:unit 1 复习教学案一体化(译林牛津版高一英语必修三教案教学设计)

M3 Unit 1

邹超 王修潭 徐爱俊

一:短语互译:

1.看得到、在视力范围内 2.抬头凝视

3.报达、偿还 4.由于.....而呆住

5.充分利用 6.忽视某事 _________

7.避免做某事 8.取得进步 ________

9.突然、猛地 10.不小心撞着某物

11.a piece of jewellery 12.hit the shark on the nose

13.make one’s way to s.p. 14.rest on

15.be likely to do sth 16.observe sb do sthdoing sth

17.observe the traffic rules 18.The tall man was nowhere to be seen.

19.run that far 20.reach out for sth

二.填词题

1.Although our sense of sight is over used , our senses of touch and smell are often i .

2. I’m sure something will be done to r air pollution.

3. The doctor said that his lung cancer was l to smoking.

4. The harder you study .the quicker p you will make.

5. No matter how you read it, this sentence doesn’t make any s .

6. The sudden bang (僵住 ) the man and he dropped the gun .

7. This work costs us nothing.It’s all done by( 自愿者).

8. The telephone poles were fixed (牢牢地 )in the ground.

9. The parcel was sent to the worng (目的地).

10(幸运的, she was in when I called .

三:选择题

1 My computer ________ work any longer .

A won’t B shouldn’t C couldn’t D wouldn’t

2 Is it Mr Green _______ runs an organization_______ he wishes for

more help for children ?

A who, that B that , which C who , where D that , as

3 If humans continue to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 more serious problems

will _______

A result in B result from C result D cause

4________ explaining to us how to do it , he also did the work together with us .

A In addition to B Despite C In spite of D Instead of

5 You’d better keep the medicine _______ children can’t find it .

A in which B when C where D that

6 With their work _______ , the workers returned home for supper .

A being done B done C do D doing

7 Americans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Sep.11, a sad day , _______ two planes

crashed into the World Trade Towers , ______ is always reminding them of

thousands of deaths and ________it happened .

A when , which, how B which , that , that

C when , as , what D that , which , which

8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has_______ plenty of jobs .

A invented B developed C discovered D created

9 It was dark everywhere , and the rain _______ our difficulty .

A added to B resulted from C turned out D make up

10 It was ________star that you will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notice it .

A such little a B such little C so little a D so a little

11 Eventually they found someone who ________ the plane.

A took control B took the control of

C took control of D had taken the control of

12 It is a fact known to all________ everyone has to eat to live .

A That B which C of which D what

13 When he decides to do a job , he always finds ______ hard to decide which

job________

A it ,to be done B that , to do C it , to do D that , he does

14 The earthquake made itself _______ as far as in another country .

A feel B feeling C felt D to be felt

15 It is ______ that people will keep trying to find new ways ______

the global warming .

A certain , of stopping B sure , of stopping

C certain , in stopping D sure ,to stop

16_____we were excited about was _______we had won the match .

A That , how B That , whether C What , that D What , whether

17 Everyone else says we should set off earlier . That is _______ I disagree .

A what B where C which D why

18 People wonder whether things in this country will________ in the near future .

A rise up B hold on C pick up D hang out

19 My hometown is no longer _______ it was when I was in my teens , _______

seriously polluted .

A what , when B that , which C what , which D which , that

20 He gained his_______ by printing ________ of famous poets .

A wealth ; work B wealths ; works C wealths ; work D wealth ; works

四、完成句子

1.他没有时间观念。

He .

2 .我们中的三个人去,其余的人留在家里 。

will go , and staying at home.

3 .在晚上那个 弃的男孩睡在一个庙里。

At night , that slepttemple .

4.当她走进教室,他匆匆瞥了她一眼。

He her as she ______the classroom.

5.周末有可能弄到票吗?

Is there any ________ at the weekend ?

6.不知道这种花你们叫什么。

I wonder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7.她突然的到来把我们所有的计划全打乱了。

Her arrival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

8.你认识背着婴儿的那个女士

Do you know the lady with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9.在那次宴会上,他放开肚子拼命地吃。

He ate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at the dinner.

10.他们是那么小的孩子还不能自理。

They are childeren that they can’t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一:

1. In sight 2. star up at 3. pay back 4 .be frozen with 5. make the most of 6. ignore sth 7. avoid doing 8. make progress 9. all of a sudden 10 . bang into

11.一件珠宝 12。 击中鲨鱼的鼻子 13。 前往 14。 依

15. 可能做某事 16。 观察某人做某事 17。 遵守交通规则 18。 那个高个子男人哪儿也看不见 19. 跑那么远 20. 伸手去拿

二: 1。 Ignored 2. reduce 3. linked 4. progress 5. sense 6. frozen 7. volunteers 8. firmly 9. destination 10 . Fortunately

三:AACAC BADAC CACCA CBCAD

四:1. has no sense of time 2. Three of us the rest are 3. deserted boy in a deserted 4. gave a quick glance entered

5. chance of getting the tickets 6. what you call these flowers 7 unexpected confused all plans 8. a baby on her back 9. as much as he could 10. such little look after themselves

篇3:汉魏晋诗教学案一体化 教案教学设计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一体化      第三册第一单元

4  汉魏晋诗三首

◆学法建议

学习《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以鉴赏诗句为主,鉴赏炼字炼句的表达效果,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牛郎织女虽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情景并生,哀怨毕现。表情深切,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雅俗兼得。又如《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沧桑!

学习《白马篇》,以鉴赏人物形象为主,重点鉴赏揭示人物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艺术手法。反复诵读。比较诵读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体会这三种诗句的节拍、韵律特点。

◆词语识记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相关词条】千里迢迢、迢迢万里:形容路程很远。

纤纤:形容细长秀美。

【相关词条】纤纤玉手:形容女子手臂的细长秀美。

机杼:u指织布机。本篇用的是这个意思。杼,本指织布机上的梭子。

v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相关词条】自出机杼、独出机杼:比喻诗文能创造出新的意境、风格和题材,有新的构思和布局。

相去无几:u相距相隔不远。v相差不大,没有多少。

【相关词条】相去甚远:相差很大,相距很远。

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相关词条】脉脉含情、含情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  脉脉传情:相视而不说话,借眉目传递情意。  默默:不说话,不出声。

盈盈一水:清澈的一条水。比喻相隔两地,互相思念。

【相关词条】盈盈带水:同“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形容仅隔一条水,往来方便。

沉吟:u沉思吟咏。v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相关词条】沉吟不决: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默默地琢磨着。

嘉宾:美好、高贵的客人。

【相关词条】嘉宾满座:高贵的、好的客人坐满了座席。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星星稀少。后比喻伟大的人物出现,才能小的人相形见绌。

【相关词条】嘉宾满座:高贵的、好的客人坐满了座席。

山不厌高:山不嫌高。后比喻品德越高尚越好。

【相关词条】山高水长: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像山一样高,像水一样长。  山高水低: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至死亡。  山高水险:指行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山高水远:路途遥远,山势险峻。

天下归心:天下的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

【相关词条】归心似箭:形容想回家的信十分急切。(注意两个“归心”的意义不同。)

守拙:守住愚拙。

鸡鸣狗吠:鸡狗鸣叫。多形容聚居稠密。

【相关词条】鸡鸣狗盗:比喻微小的、卑下的技能。

樊笼:鸟笼,比喻不自由的境地。在本篇“久在樊笼里”中特指官场生活。

【相关词条】樊篱: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

◆ 诗文背诵

这篇课文所选的3首诗,意境情趣迥异,各为代表作,都要求全篇背下来。

迢迢牵牛星(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这首诗共10行,层层深入,一气呵成,哀婉动人;而且连用6个叠音形容词,加上偶句押韵,随韵成趣,堪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背诵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从远景写起,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状星光之亮,展示了一幅夜秋星空的图画。

接下来两句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绘素手之形,“札札”摹织布之声,先人后物,形美声繁,形声生情。

再四句,织女织布不成,泪如雨下。银河清浅,相去不远,可是不能相会,揭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由事而人,再到人之幽思。

末两句,仅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盈盈”描水之物貌,“脉脉”传人之情貌,景情并生,情景交融。

短歌行   (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这一首四言诗,共32句,基本上每8句为一个层次。

开头4句,起笔即表忧伤之情:功业未成,盛年易逝,“去日苦多”,忧思何解?接着4句,激昂不平,只好以酒消忧,显出几分无奈。

再8句,不禁吟出《诗经子衿》表明对贤才的渴慕,又引出《诗经鹿鸣》表达纳贤才的迫切。

又8句,这种心情有如明月运行,“不可断绝”;远客来访,“心念旧恩”,深深感激。

结尾8句,先从两个角度比喻,一方面,乌鹊“绕树”比喻贤才在寻找依托,哪儿才是可以托身的地方?言下之意只有我曹操麾下;另一方面,“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明主不嫌众多,透露自己慕贤若渴的心情。最后以周公那样“一饭三吐哺”自比,表明要虚心对待贤者,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归顺和拥戴。

全诗一会儿写嘉宾谈宴,一会儿写思慕贤才,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充分表达了曹操渴求贤才、建立功业的恳切心情和远大抱负。

归园田居(原诗见课本)

【背诵提示】

全诗20句,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鲜明表现“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

前4句回忆弃官前。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可随俗当官而“误落尘网中”,从少年算起“一去三十年”。

中12 句叙写归田园。本性难移,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于是弃官归田,开荒,守拙,生活在自己开垦的田园:近有方宅、榆柳和桃李,远有人村、狗吠和鸡鸣。

末4句回到眼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环境清幽,心境闲适,更知以前“久在樊笼里”,而现在“复得返自然”,深感喜悦和慰藉。

※           ※          ※

曹操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诗句显出那种特有的慷慨之气。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龟虽寿》)

--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互争权利,战乱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这两句描写生灵惨遭涂炭的悲惨景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枥:马槽。烈士:怀有雄心壮志的正义人士。处在天下三分时代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虽然步入暮年,却以“老骥”自比,依然不损千里之“志”,依然“壮心不已”,豪情满怀。

陶渊明堪称田园诗之祖,他的田园诗历代都被广为传诵。

饮  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背诵提示】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无“无车马”的喧嚣,概括说,便是“心远地自偏”。下面是传为千古名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东篱,是在不经意间目遇南山(即庐山)。接下来,诗人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生的“真谛”,只是“欲辩已忘言”。

然而,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背诵提示】

诗人有不少诗歌抒写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这首《归园田居》(其三)是意境最美的。

诗歌写自己“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直到晚上才“带月荷锄归”,劳作是艰辛的;而且庄稼种得并不好,劳动效果不佳,有两句诗都写草长得茂盛,一句“草盛豆苗稀”,另一句“道狭草木长”。可是诗人并不在意这些,哪怕“夕露沾我衣”,只要自己“愿无违”便感到欣慰和快乐了。结尾两句再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歌咏自己归隐田园与自然的人生理想,并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4 美文诵读

诗 意   赵丽宏

诗意是什么?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诗意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诗人可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谱写诗行,也可面对秋风中飘舞的金色落叶动情咏唱。

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着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你无法预知它的到来,而当它出现时,你总是深深为之陶醉。譬如在冰天雪地中行走时,蓦然见到一株灿然怒放的梅花;譬如在乌云弥漫时,一缕耀眼的阳光突然穿过云层的缝隙照亮地面;譬如早晨从奇妙的梦中醒来,发现惊醒你的是窗外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歌唱……

我想,例子是永远也举不完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不同的诗意。而我们所拥有的大自然是何等辽阔多彩。

现代人,尤其都市人,面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机会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更多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钢筋水泥建筑,面对无数熟悉与不熟悉的脸孔,面对茫茫人海。

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这种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富有诗意,是对人世间美好景象的一种诗意的解释。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样的诗意无须用语言解释,譬如母亲聆听新生儿的啼哭,譬如热恋中的情侣互相凝视的目光,有时甚至只是会心地莞尔一笑,只是一声含泪的叹息……

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对方的灵魂永远被一堵墙封锁着。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一次邂逅。目光似乎是不经意地相遇,却毫无阻隔地也看见了对方的心灵。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永远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抒发常常如喷泉涌动瀑布飞泻,它是人类良知和智慧的情不自禁的流露。

因幸福和欢乐忘情歌哭是诗意,譬如亲人久别重逢时泪眼相向、抱头失声,譬如游子返乡时手捧故乡泥土深情长吻……

面对同类的灾祸和危难,见义勇为、奋力相助,这也是诗意。曾经看过一部难忘的电影:一个幼儿失足跌落在深井中,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采,为抢救在黑暗的地下挣扎的幼小生命齐心协力、不分日夜地拼搏,终于驱逐了死神。孩子被救出地面时,欢呼的泪水汇成一片激情的海洋……这样的故事和场面,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谁说这不是诗意呢?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进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已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多么的迷人。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也许有人会哑然失笑:这不是白日做梦吗?不错,为什么不能呢?美妙的梦不常常是美妙现实的序曲或雏形吗?

梦和现实当然不能同日而语,梦醒之后现实依旧,尘世的喧嚣会扑面而来。然而你在幻想中经历过的美妙片刻却再也不会从心中消失。即便现实严酷,你却不至于忘记了理想的境界是何种模样,你会从头开始去寻找……

是的,没有梦的人生,才真正是长夜漫漫、暗无天日的人生。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

一位西方哲人曾这样说过:我愿把未来的名望寄托在一首小诗上,而不是十部巨著上。十部巨著可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被人忘记得干干净净,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却可能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不一定非要用分行押韵的文字写诗,我们都可能成为诗人。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无拘无束地让发自内心的欢笑、歌哭、呐喊和叹息在人海中激起回声,当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唤而颤动……

是的,假如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你就永远不要悲哀,你可以和骄傲的先哲们一起,吟诵那首童话一般的诗--

诗人是世上唯一的君主,

他的节杖可伸及最遥远的地方,

当帝王在被遗忘的王座边变成尘土

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们缅怀。

即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

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

【诵读点拨】

不再为花事迷乱而效颦蹙眉,不再有哈姆雷特式的患得患失,面对刺心的白眼无须凭双拳来为自己壮胆,一次踏青郊游后的疲乏整整二十四小时也难以消除……

这,便是生命的滋味。

犹如炎阳逞尽了威势渐渐冷却,浆果蒸馏了酸涩终于醇厚,生命之秋充实而宁静,淡泊而辽远。她引逗人时常地堕入回忆的网里,“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使人在悔悟交作并会心的微笑中,揉搓着自己的悲欢冷暖、甘苦辛甜,咂吮着天、地、人、神这四重结构的荣枯、盛衰、有无、生灭之机理,营养余岁。

4 故 事 悟 思

让今天更有价值

在美国,有一个普通公民,43岁时发现患了癌症。初时怨恨、眼泪、诅咒、孤独、绝望、自杀念头都有过,但是没过多久,他沉静了下来。他将“泪泉”变为“甘泉”,将“血雨”化成“春雨”,直到人生的厄运。他看劳作的农夫,远方的落日;听树林的音响,鸟儿的鸣叫……大自然使他增添了生活的勇气。在家庭聚会上,他对妻子和两儿两女说:“我要尽可能地活下去,我已从今天起接受化学治疗。我希望你们帮助我,让我能有勇气面对这个不治之症。我们都不愿意死去,但也不要害怕死亡,我们仍可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他振作起精神,将自己的感觉写成文章:“我诅咒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上帝,他会让如此痛苦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而现在,我再也不会怨天尤人了。当我在夏夜里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发现周围人们的善意、把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脏的跳动时,我知道,这就是生活。我知道自己非常幸运,有一个对我体贴入微的妻子,

很多美妙的事情在我们之间发生,我们就是生活奇迹的一部分。”

之后,他发起组织一个特殊的集会,商定18名癌症患者每月相聚一次,互相帮助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愉快地去赢得新的生命。他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争取多活些时间。他将这个机构定名为“让今天更有价值”。

【哲思启迪】

意志坚强,便可战胜厄运,软弱是灾难的翅膀,困厄中更需要奋斗,而且只有这种奋斗才会激发出比日常生活多出若干倍的生命力量。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有限的生命里,又总会有各种遭遇。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不怨天尤人,把每一天的日子都过成自己盛大的节日,“让今天更有价值”。

◆ 课外练习  (一)单选题

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A、“少年”指青年,“一寸”极言短且小。

B、“觉”,睡。“未觉”“梦”“已秋声”形容时光宝贵。

C、“池塘春草梦”比喻青春期的欢乐生活,写得含蓄有味。

D、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快乐而浪费青春。

2、阅读白居易的《花非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A、诗的前四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这四句赞美花和雾的轻柔美丽、多姿多态、变幻莫测。

B、“来如春梦几多时”承接“夜半来”而写,“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来如春梦几多时?”

C、“去似朝云无觅处”承接“天明去”而写,“天明去”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去似朝云无觅处”。

D、全诗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二)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题乌江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四十里长江岸的乌江浦。史传项羽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

1、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杜诗中“事不期”的“期”用字工稳,明确指出兵家胜败之事是难以预料的,与后一句对应,从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上,褒扬了项羽的功过。

B、王诗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认为项羽在政治上丧失人心,“肯为君王卷土来”的反诘,一语破的,其失败是必然的。

C、两诗中的“江东”都指江南,古代以东为左,“江东”又称“江左”,而“江表”的“表”是“外”意,从中原(黄河流域)来说,江南在长江以外,所以江东、江左、江表都指江南。

D、诗中的“江东子弟多才俊”与王诗中的“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江东子弟愿意帮助项王卷土重来的决心。

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杜诗认为,项羽兵败只是性格悲剧,若是遭到曲折就灰心丧气,含羞自刎,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B、杜诗赞扬“江东子弟”,认为他们是忠于项王,支持项王东山再起的;王诗则贬抑“江东子弟”,认为他们已经背弃项王,不肯为项王效力。

C、两首诗中都有“江东子弟”句,但杜诗写其多俊才,点出“卷土重来”不是不可能的;王诗则说再也不肯为项王“卷土重来”卖命,指出“卷土重来”的不可能性。

D、两诗都属咏史诗,借古讽今,各从褒扬和贬抑项羽的不同方面,规劝当朝统治者要从项羽失败中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治好国家。

参 考 答 案

(一)、1、B(觉,醒)

2、A(应该读作“花/非花,雾/非雾”,这四句是以花和雾来比较作者思念吟咏的对象)

(二)、1、D(王诗中“肯为君王卷土来”是反诘语气,而非表示肯定)

2、B(王诗不是贬抑江东弟子)

篇4:《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一体化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溧阳市竹箦中学     洪超

教学设想:

因为课文通俗平实,所以我们用来指导学生自读。根据课文的特点,两篇文章都是以细节描写人物,认识细节的作用,学会用细节描写人物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欣赏人物的个性特点。

2、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3、学会对比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班级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要点:明确学习要求,自学讨论

过程:

一、  导入学习要求

二、  资料补充:

1、 作者

汪曾祺(192O~)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河北安平县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

2、文章材料补充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湖南长沙人。19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林徽因,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

“逸事”,散失的一些小事情。

三、  围绕下面的问题,自读课文,先自我思考,做出笔录,再和周围的同学探讨。

1、  看问题,自读准备:

(1)《金岳霖先生》课文里一开始就有一处题眼,通领全文,找出关键词。

(“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两篇文章都是写人,作者写了金先生哪几件事?反映出人物怎样的个性特点?

(《金岳霖先生》素材:独特

注:此处可以设这样一个探讨题,金先生给你最深的印象是怎样的,请讲出你的理由,

样子有点怪--好笑滑稽,

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提问方式独特

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答问幽默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执着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情

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有趣而率真。

(3)总结人物形象特征

怪 外貌怪      滑稽,好笑

提问方式怪   教学自由,随意

玩的方式怪    率真,天真

治学态度怪    严谨

生活习惯怪     不拘小节

重情  林国达   师生情

林徽因   爱情 友情

《亡人逸事》

对亡妻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认为婚姻是“天定”--朴素、天真

结婚前羞涩地回避--有比较重的封建礼教观念

从娇生惯养到吃苦耐劳--勤劳

临终之问--夫妻恩爱难忘

四、对比

讨论交流,两文有哪些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可以先指导一下,素材   作者情感     描写手法    语言风格

两文素材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细节描写,传神,生动;

不同点--《金岳霖先生》,作者“我”仅仅介绍人物;《亡人逸事》里的“我”融合在记叙中。

两文情感不同点:

《金岳霖先生》赞扬欣赏的情感;

《亡人逸事》深沉愧疚的情感。)

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

两篇文章都有局部的镜头描写,请各找出一个镜头来,看看是怎么写的。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甚为得意”--语言、动作描写

“她十九岁那年……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语言,对话)

语言风格

(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少矫饰,

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班级交流(部分),学生上讲台讨论发言

六,总结人物的写作方法,

如何写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语言

动作

外貌

作业:

七、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物,写出个性来

篇5:《综合性学习》复习教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专题复习教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专题复习教学案

潜江市竹根滩镇初级中学    姜蕾

复习内容:

1、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类型

2、把握综合性学习的中考基本题型

3、掌握综合性学习的应考策略及解题技巧

复习重、难点:

重点:应考策略的掌握

难点:解题技巧的运用

复习设想:

1、解读课标: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但是中考过程中限于笔试的形式呈现,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将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2、梳理内容

(1) 教材中有关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梳理

(2) 中考综合性学习题例的梳理

3、总结规律:通过对典型题例的了解分析,掌握基本规律

复习课时:3课时

课前准备:

(1) 综合性学习课件

(2) 整理《综合性学习教学案》

第一课时

复习要点:完成教材中关于综合性学习专题的梳理及近两年中考题型的梳理。

复习过程: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

例如可大致分为七类:

1、体验成长类:

《这就是我》、《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成长的烦恼》、《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乘着音乐的翅膀》

2、自然风情类:

《寻觅春天的踪迹》、《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说不尽的桥》、《黄河,母亲河》

3、语言文字类:

《好读书,读好书》、《漫游语文世界》、《古诗苑漫步》、《走进小说天地》、《莲文化的魅力》、《走上辩论舞台》

4、历史文化类: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到民间采风去》、《脚踏一方土》、《马的世界》、《戏曲大舞台》

5、专题探究类(热门话题类)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注我们的社区》、《我也追“星”》、《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漫话探险》

6、科技生活类:《科海泛舟》、《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起源》

7、其他类:《怎样搜集资料》

二、梳理综合性学习中考题例:

题例见训练集第1--9题

三、了解近两年中考语文卷中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形式:

1、从考查话题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专题性的综合:

这一类试题,内容大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公众关注的焦点,实用性强,应用文体得到了灵活运用,彻底摆脱了以前那种不注重应用,为了考试而学的局面,都以专题类的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考查题。

如江苏南京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四川资阳市以调查和纠正社会混乱用字为主题,福建厦门市以“好店名”为主题,河南实验区以“对联文化”为主题,浙江课改区以宣传“文化浙江”为主题,陕西课改区以“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为主题,宁夏以“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主题。

另一类是全面性的综合:

其特点是综合性强,信息量密集,既有宏观信息引导,又有微观信息呈现。

如湖北黄冈课改区以“到民间采风去”为总主题,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A、走进家乡名胜古迹B、介绍家乡特产C、探寻家乡节日风俗

2、从对活动的过程的考查来看,有对活动计划、主题的考查,也有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考查,可见于各个例题。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要点:学法指导及答题技巧

复习过程:

一、例题导引(一):专题性综合类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

规律小结:

1、认真审题,明确活动主题,明辨命题指向,把握答题的要求。

2、、注意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要自己去观察和提炼,体现分析综合能力。

3、调动语言积累,提高应变能力,答题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对应训练(一):

1、做《训练集》中第1题。

2、情况反馈:

三、例题导引(二):全面性综合类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的家乡呼和浩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爱家乡,让我们先从乡音开始吧!你们班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准备安排到民间去“采风”,活动的主题是:认识谚语。

相关链接: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作为这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2)下面是你们小组搜到的呼和浩特谚语,请你给这几条谚语分类,并注明类别名称。(分类只标序号)

A、种地没粪,跟人瞎混   B、后山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C、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下大雨D、巧报的倭瓜土城的蒜,北什轴的姑娘不用看E、要想虫子少,先锄地边草。F、东南风下雨,西北风晴。        分类:

(3)活动总结:在这次活动中,你做了哪些工作?对家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从以上三个方面写出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

规律小结:

1、此类试题考查面广,信息含量大,要抓住重点,品味分析,探寻规律,类比联想,依题择法,依问作答。

2、侧重于探究,要求学生熟悉活动的每个过程和环节。充分调动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在综合性学习的表达中;

3、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在答题语言中尽情展现

四、对应训练(二)

1、做训练集第10题

2、情况反馈

五、课堂总结

1、规律总结:

(1)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在中考中限于书面表达。

(2)基本要求:简明、连贯、得体、用语准确。

(3)学生在答题中要把握关键、学会灵活处理、并适当创新

2、学习活动小结:

在中考中学生遇到这类题型要敢于答题,能答,善于答。

第三课时

复习要点:进行习题训练,提高答题质量。

复习过程:学生活动训练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附:训练集:

1、探究性学习:(厦门市中考卷)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于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1) 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

2、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你希望学校或班级开展什么课外活动?请写出活动名称,并给这项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05年福州市中考题)

活动名称:                 宣传标语:

3、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05年陕西中考题)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你们班举行一次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主题:

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请你就安徒生童话对你成长的影响和意义,发表一段富有激情的简短演讲。

4、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05年广东基础改革实验区试题)

感动中国颁奖词(节选)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1) 请从你学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括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5、请参与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05年陕西基础改革区试题)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答: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答: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富有创意的建议。

答:

(4)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答:

6、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根据情境和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准备在初三年级中举行一次“三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写作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示。(05年盐城市中考题)

(1)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很好,但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30--50字)

7、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05年安徽课改区题)

(1) 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 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3) 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做些修改: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年级(一)班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改:第①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一词改为“        ”

第②句中,词语“              ”使用不当,应改为“           ”

第③句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                     ”

(4) 晚会后,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

。8、亲爱的同学们--我的朋友,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能不能悄悄的告诉我,为什么你也感到自己长大了?为什么你也会说长大的感觉真好?(节选自贵阳实验区试题)

(1)(人生的体验)希望你能从自己的思想精神、人格个性、情感态度等的变化的某一方面,说说自己真的长大了的体验和感受。(50字左右)

(2)(感恩的颂词)既然你已经长大了,心中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这时,你的心底一写会涌动着诚挚的感恩之情。如:感恩社会、大自然、知识、课改实验、父母、老师、伙伴……(请你选择某一对象,但不得出现人物真名)你想就此说点什么吗?(40字左右)

你说:

(3)(青春的心语)在这诗一般的季节里,老师想为你们编一本《青春心语集锦》,书中主要收集你们“为了青春的闪光”或“为创造美好的明天”从思想上迸出的火花、情感中溅出的汁液。希望你能鼎力支持,奉献一句或蕴含哲理、或展现个性、或激情飞扬、或华彩艳丽的心语(心里话),好吗?(30字左右)

9、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大林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答:

(2)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同学发现,我们地区捕食青蛙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一条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语言生动,20字以内)。

答:

10、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潜江。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

活动过程:(1)

(2)

(3)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潜江,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

广告词:

(3)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的一个节日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

节日名称:

有关这个节日的风俗或故事:

11、你们班开展了一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与到这次活动之中,也一定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1)简单说说你们的活动过程:(至少四个以上)

(2)如果你来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形式来开展活动:(说出三种以上)

在这次活动中,你推荐的风流人物:

姓名:                 推荐理由:

12、人们常说“音乐能丰富人生”,在“乘着音乐的翅膀”的综合性学习中,你肯定受到了不少的感染,下面请你来谈谈活动体会吧!

(1)说说你喜欢的中国古典名曲或外国名曲:(两首以上)

(2) 说一首你最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推荐给你的同学:

(3)听过那么多优美的音乐,你是不是也应该来尝试一下,试着写一首班歌(不超过100字)

13、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诞辰2556年纪念日。世界各地举行了空前的“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感受到这位对圣人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请根据你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与孔子相关的一个故事:

(2)写出与孔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                                        。

(3)下面是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一副对联,请为它对出下联:

上联:先师功德垂青史

下联:

(3) 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篇6:《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四中

一、文学常识:

屈原,名 ,字 , 时期我国伟大的 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 》、《 》、《 》、《 》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字音练习: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属( )草稿 惨怛( )帝喾( )靡不毕见( )濯( )淖( )蝉蜕( ) 滋垢( )浊秽( ) ( )然泥( )而不滓( )

既绌( ) 商于( ) 既咎( )眷( )顾 被( )发 渔父( )憔( )悴( ) 哺( )育 啜( )泣 罹( )难( )

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亡走赵,赵不内

9、被发行吟泽畔 10厚币委质事楚

四、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明年:

2、颜色:

3、形容:

4、从容辞令:

5、设诡辩于怀王: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五、解释加点的词:

1、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3、屈平属草稿

4、平伐其功 5、王怒而疏屈平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7、可谓穷矣 8、其文约 其辞微 9、惠王患之 10、大兴师伐秦 11、臣请往如楚 12、奈何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 14、人君无愚、智 15、王怒而迁之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2、出:出则接遇宾客

3、谗:因谗之曰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方正之不容也

6、明:明道德之广崇 7、蝉:蝉蜕于浊秽

8、怒:楚使怒去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1、日:其后楚日以削

七、判断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楚诚能绝齐。

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0、此不知人之祸也。

11、“离骚”者,犹离忧也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求人可使报秦者 14、是以见放

八、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③其志洁,其行廉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 ④《谏太宗十思疏》

⑤王怒而疏屈原 ⑥、梅以疏为美

⑦、其于计之疏也 ⑧、十三经注疏

5、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 B、为陶谦所害

C、除国之大害 D、不能害人

6、许 A、而赵不许,曲在赵 B、时人莫之许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塞上长城空自许

7、属 A、亡国破家相随属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司命之所属 D、屈平属草稿未定

E、有宁越徐尚……之属

7、离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约从离衡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多情自古伤离别

8、迁 A、王怒而迁之 B、再迁为太史令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9、闻 A、博闻强识 B、闻道有先后 C、闻寡人之耳

10、与 A、与之斗卮酒 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D、蹇叔之子与师

九、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 。

2、亦余心之所善兮, 。

3 路漫漫其修远兮, 。

4、信而见疑, ,能无怨乎?

5、举世 , ,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广崇, ,靡不毕见。其文约, , , 其行廉。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其 行 廉, 。 ,蝉蜕于浊秽, ,不获世之滋垢, 。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

十、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

反馈练习

1.下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短于顷襄王 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工人善琴

万历末(1),詹懋举者守颍州(2)。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王士G《池北偶谈》

[注释]

(1)万历: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2)守颍州:任颍州的太守。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适弹琴 适:________ (2)矫首 矫:________

(3)善否 否:________ (4)贸薪 贸:________

(5)囊此 囊:________ (6)受工之直 直:________

(7)老人所贻 贻:________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颇善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

(3)工即鼓前曲一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位木工令太守“惊异”之处有:(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

工人善琴。

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篇7:unit3 going places教学案一体化(新课标版高一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I. General Goals for this Unit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prefer, would like, in space, in time, famous, experience, get away from, adventure, popular, instead of, get close to, expensive, equipment, simple, go for, tip, watch out for, normal, adventurous, basic, unless, see … off, say Hi to, on the other hand, find out, go hiking, arrive at

2) expressions for communicative uses

a. Asking for advice:

What time shall we meet?

Is it all right if we meet at six?

Where is the best place to meet?

What about meeting outside the theatre?

Shall we meet again tomorrow?

b. Responses:

Let’s make it at seven.

It’s all right to me. What about you?

Good. See you then!

I think it’s OK for me.

3) Grammar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for Future Actions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II. Some of the vocabulary words

1) means, mean, meaning

2)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 (v.)

3) vacation, holiday

4) basic, base (n.)

5) poisonous, poison (n.)

6) protect, protection (n.)

7) normal, abnormal

8) excitement, excited, exciting

9) adventurous, adventure

10) similarity, similar (adj.)

III. Language Studies

Warming up

1) consider 的用法:

I _______ ____ consider my ______. (得;计划) (加_______ 作宾语)

what (I am going) to say. (加________________ 作宾语)

Have you ever _________ _________ to Beijing? (考虑搬往) (加__________ 作宾语)

☆consider不能直接加不定式。但是如果consider后有宾语,那么该宾语后可以加不定式,构成consider somebody / something to 加动词的结构:

We consider Jack ___ ______ (是)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n our class.

(这句话的被动呢?Ja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ople generally consider John Baird to have invented the first telephone.

(被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交通手段/工具

means “手段、方式、方法”,单复数同形:

_________ means _________ been tried. (每种;已)

All possible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tried. (所有的手段都已经试过)

如果表示“用…方式”,用by … means, 相当于in … way:

You can do this problem by this means.

3) How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laces, by boat, by train, by air or by bus?

表示“乘交通工具”有三种方法:

①by + 纯名词(该结构作状语):by air; by road; by land; by air; by plane; by sea; by spaceship等

这句话对吗?怎么改正?They by train to Shangha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in, on等 + 具体名词(状语结构):in a car, in this car, on a bike, on his bike, on that train, on this plane

_____ you go to town ___ your brother’s car? (你是乘你兄弟的骑车去城里的吗?)

③take + 具体名词(作谓语结构):

I took a boat / a taxi to the city. = I went to the city ____ ________.

Listening

1) Boarding calls 指“检票登机的广播通知”

board 动词,登机、船等:Please board the plane quickly.

2) flight number “航班的号码”,flight 指飞机航班,如:

He was ____ ____ __________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then. 当时他正在飞越太平洋的航班上。

Reading

1) simply 强调语气,“只是”,等于just:

He is doing _________ ______ (没干坏事); he ______ ______ (只是要) to play around.

You can learn to drive a car simply ___ ______ driving it often! 你只要经常试着去开,就会开车了。

3) get away from 从…逃脱,脱离

He tried to catch that bird, but it ___ ______ _______ him.

4) Yet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why people travel.

reason why + 句子,是一个以why引导的定语从句:

Do you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他为什么没有去party 的原因吗?)

I don’t know the reason _____ he _____ ______ for school today. (迟到)

4) instead of 是短语介词,后接名词、代词、动名词、介词短语等。

If you cannot go, he'll go _________ _____ you. 如果你不能去, 他愿替你去。

Instead of _______ (去) to Beijing, they will go to Shanghai this summer.

We’ll have tea in the garden instead of in the house.

Instead 单独使用是副词,注意位置:

If you cannot go, let him go instead. 如果你不能去,让他替你去。

I didn't have a pen, so I used a pencil instead. 我没有钢笔,因此我就用铅笔了。

We are not going to Beijing. Instead, we will go to Shanghai. (We will go to Shanghai instead.)

5) (get) close to 接近,靠近

At last, the plane was _______ _____ (能够) get close to the people who was in the __________ (burn) building.

He lives close to me.

Come and sit close to me.

6) nature 表示“自然、大自然”,不和the连用:

People generally enjoy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se years people are _________ ___ _________ (回归自然) for better air and better surroundings.

Nature还有“天性、本质”的含义:

Peter has a happy nature. Peter天性快乐。

Human nature人性

7) take exercise 从事体育锻炼

do morning exercises 做早操

You should often _______ _______, but not sit at your desk doing _________ all day. (你不能整天伏案做练习,而应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8) equipment 是一个集体名词,不可数概念:

a __________ ____ equipment (一件)

The whole equipment for the lab has been shipped on site.

9) go for a hike “去徒步旅行”。类似的结构很多,如go for a swim, go for a walk等。如:

Let’s go for a swim in the afternoon! 我们下午去游泳吧!

有时也可用go hiking, go swimming等。

10) Hiking is fun and exciting, but you shouldn’t forget safety.

fun是一个不可数名词,不和a 连用:

He is fun.

Those games are great fun.

It is fun to go swimming in summer.

有关fun 的词组:

She dislikes ________ made fun ___ ____ public. (make fun of)

Have fun!

They are having so much fun! Don’t call them back. 他们玩得多么愉快!不要叫回他们。

for fun 当作玩笑;为了好玩;不是认真的

He writes just for fun, not for a living. 他写作仅仅是为了乐趣,而不是为了谋生。

funny滑稽可笑的

11) watch out for dangers 警惕、注意危险(的事情)

watch for 警惕或注意…:

Watch out for cars and buses when you are crossing the road.

Watch out也可单独使用:

Watch out! A car is coming near.

12) protect … from / against 保护…不受…的伤害

Wear ____ _______ _____ (一付) sun glasses to protect your eyes from / against the sun.

区别:prevent … from 和stop …from以及keep… (from) doing sth阻止…做某事:

The rain __________ us _______ _________ out. (大雨阻止我们出门)

13) paddle down rivers “沿着河流走”,当down作“沿着…”的时候,往往等于along:

He ___ _________ down / along the street ________ it began to rain. (他正走…这时候)

14) experience nature 经历/感受大自然

experience 动词,“经历”:experience difficulties / fear 经历困难/恐惧

experience作“经验”解时,是不可数名词:

He has _________ (丰富的) / __________ (很多) experience in teaching.

作“经历”时, 是可数名词:

She had a lot of unforgettable _____________ in South China.

15) fallen trees 倒下的树

正在飘落的叶子:________________ (地上的)落叶: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语口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头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be careful not to do sth小心,不要做某事

Be careful not to touch that ___________ (run) machine!

Be not careful to do something 不小心做了某事:

She was 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___ the coffee cup. (不小心打破了)

19) go rafting “乘筏漂流”,该结构和go boating, go hiking一样。

20) similarities 相似(的人或物),单数是similarity, 形容词是similar, 可以构成be similar to 的结构:

You can clearly se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sisters.

Your idea is 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类似与我的).

Language study

1) particular 特指的,特定的;挑剔的

He has his particular ____________. 他有他特别的兴趣爱好。

The story happened on that particular day. 故事就发生在那一天。

I'm not particular about my clothes; I don't mind what I wear.

我不怎么讲究我的衣服,我不在乎我穿什么。

2) go on separate holidays 去度各自不同的假

vacation, holiday 和leave 都有假的意思,他们的一般区别是:

vacation 是美式英语,既可表示长的,也可表示一两天的假日:

I’ll go for my __________vacation in Beijing. (暑假)

Holiday平时常用。当指较长的假期时, 可以用复数形式(但不一定):

Do you have a holiday on Saturdays? 礼拜六他休息吗?

She usually stays in the South for her ___________ holidays. 寒假她通常在南方过。

Leave主要指事假或病假:

He had six weeks' sick leave. 他有六个星期的病假。

3) in a few days’ time “在几天的时间之后”,也可写成in a few days或a few days away,例如:

His birthday is in a few weeks’ time. = His birthday is in a few weeks. = His birthday is a few days away.

4) When are you off to Guangzhou? 你什么时候离开这里去广州?

Be off“(离开这里)去某地”,表示一种状态:

I must ______ _______ (得走了) now.

He is off in Beijing. 他远在北京呢。

如果表示动作“离开(这里)前往某地”,就用go off:

I’m going off to Beijing next week.

6) And say “Hi” to Bob for me. 代我向Bob问好。

Say “Hi” to = say hello to,“向…问好”,类似的结构有:

Say _______ to 向…道别 say ______ to不同意 say ________ to向…致歉 say _________ / ________ to同意

Let’s walk to the old scientist and say ________ to him. (打招呼)

7) In the past, people used to travel by horse.

Used to 指过去经常性的行为:

I used to _______ ____ ________(熬夜晚) when I lived in the country.

Did you use to get up late? = Used you to get up late?

You used to get up l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re _______ _____ _______ a school here, but now there isn’t any.

Integrating skills

1) eco-travel 生态旅游

2) a form of 一个…的形式

Going hiking is a form of travel.

in the form of以…的形式

He asked a question in the form of a letter.

form 也是一个动词,“组成”:

40 students form our class.

3) combine … with …

Combine this kind of medicine with that kind, and you’ll get something very special.

4) travel for pleasure “快乐旅游”,或travel for fun

5) on the other hand “另一方面”,通常与on the one hand连用: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work hard at our lessons; on the other hand, we also want to have a good rest.

6) find out “查明、弄清”,一般指通过努力查出事情的真相

Please find out _______ they are doing now. (做什么)

Find 找到丢失的东西:

________ you ________ your lost pen? (你找到了吗?)

Find 还可以表示人的感觉:

I find ________ I am doing something _________ (无用).

7) as well as “也,以及,又,还有”,注意该结构在句子里的位置

We learn English, as well as Chinese. 除了中文,我们还学英文。

He, as well as his two friends, ________ (be) there yesterday.

We learn Chinese, and English as well.

8) By staying at hotels in Red River Village, tourists can help the villagers make money …

by (doing) something “通过做某事”,通常表示方式:

__________ do you ________ by (saying) that? (你是什么意思)

___ ________ hard ____(通过在英语方面用功) English for all these years, she can _______________(交流) with foreign tourists freely.

9) take good care of

The old in China ______ _______ good _______ ______. (被好好地照顾)

本单元语法:进行时态表示最近的将来

英语中有一些动词可以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表示按计划、安排等即将要发生的事。这类动词往往是一些位移动词,如:go, come, move, fly, stay 等。

My bother Bob is coming with me to the airport to see me off.

We are _____ (飞) to New York next week.

Mr Li is _____ ___ his ____ _____ this Friday.(搬迁)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here?

篇8:初三复习学案第四册第一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三复习学案第四册第一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三语文复习学案--说明文

(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考点指津

一、复习要点

1.理解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2.理解说明文中材料在结构中的作用。3.字词、有关的文化知识

二、指导要点

(一)关于理解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指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运用和说明文的结构组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读写说明文的基本要求。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要全面、准确。说明对象的特征不同于说明对象,后者指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

(二)理解说明文中材料在结构中的作用,一要注意该材料与上下文的联系,二要注意与前后文的联系,三要注意与读者的联系。

学海拾贝

1. 选出每组词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两项(          )(          )

A.称心满意 称赞 匀称    B.惟妙惟肖  肖像  姓肖

C.江水暴涨  涨价        D. 仇春霖  仇恨      E.看管  看孩子

2. 选出每组词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

A.自处心裁  盘屈嶙峋  巧妙绝纶    B.交头结耳  十分推祟  寡不敌众

C.得天独厚  英姿焕发  姹紫嫣红    D.少年老成  训化动物  溃不成军

3.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镂空(  )   弧(  )形    砌(  )石岸   淘(   )汰   抉(   )择     贫瘠(  )    提(     )防   蜾蠃(   )    嬴(   )政

4.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有

A. 轩    榭:建筑在台子上的敞屋   雷    同:不该相同而相同

B. 别具匠心:工匠的心思           惟妙惟肖 :逼真

C. 寡不敌众  : 敌人              得天独厚:形容十分富有。

D. 少年老成:年轻但老练成熟       溃不成军:军队被打的七零八落,不成队伍

临渊观鱼

下面是杭州市中考阅读题

⑴荷花何以会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象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想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褒鲜艳的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体内35度的高温。⑵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一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的'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的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四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它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不老梦想成真吗?

1.这段文字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荷花之所以会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尽是 “疙瘩”。

B.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粒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C.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是职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

3.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线句⑴在文中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线句⑵在文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不用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而结网

一、阅读下列文字,归纳海洋的特征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而世界大陆的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800米。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海水包裹起来,水深将有2440米。即使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移到马里亚纳海沟,顶峰离面还有多米。

1.用一个词归纳海洋的特征。

2.这段话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最初,人类认为只有自己才配有喜怒哀乐的高级情感。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少动物也具有这样的情感。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

所有的植物都是喜好颜色的。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良好的视觉。他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 的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近年来,农业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所以,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具体的生产需要,农作物种植者可以给植物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同样,在培育观赏植物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并由此形成了一门叫“光生物学”的学科。

植物不仅喜好颜色,而且喜好声音。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可以对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植物伴随着音乐成长,根系和叶绿素都会餐增加多。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不同 的植物对 音乐的欣赏也是很挑剔,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威尔第、瓦格那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菜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有些植物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他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比如,玫瑰这种高雅的植物再听到摇滚乐后。就会加速花朵的凋谢。而牵牛花更为“刚烈”,听到摇滚乐的4个星期后就会完全死亡。

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美国犯罪中心曾用植物做了一些有名的情感实验。实验之一,科学家把活小虾从一个容器中缓缓倒入滚烫的开水中,再把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叶片和测试仪连接起来。当小虾快到如开水的时候,植物的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的情感曲线突然开始上升。好像被下了一跳似的,也好象人类悲痛时的表现。

关于植物的情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这些发现揭示了所有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另外,这些发现还告诫人们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因为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情感。如果过分掠夺植物资源,植物可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报复人类,所以人类要尽力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

1.本文是抓住植物的什么特征去写的?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从植物哪些方面去写植物的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首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画线一句在文中与上文那一句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中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五段两个“这些发现”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手偶得

以“明天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500字以上,要求包含说明文字。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答案

学海拾贝1、CE  2C3略4D

临渊观鱼 1、 不受污染  能自身加热   旺盛的生命力  2、AD3、荷花的花瓣表面毛糙,却不受污染4、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5、引起读者注意,领起下文6、列数字

如不用, 荷能加热就缺少说服力

退而结网(一)1 深 2 海洋(二)1、植物也有“喜怒哀乐”2、喜好颜色  喜好声音  有强烈的同情心3、总领全文 4、承上启下 5、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6、美国犯罪中心的情感实验 7、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篇9: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09高三复习学案:送别诗(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                                             学案序号:   8

题目:送别诗                                                   使用时间:  月  日

主备人:徐宗义                                                 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

1. 了解掌握送别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

2. 学习运用鉴赏送别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意象分析,感知主旨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送别诗歌情感的分类:

1、抒写亲人、情人间的离别

2、抒写同僚、朋友间的离别

A、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B、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动人。

C、送友人去远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D、 送友人去远游,写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

E、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

能。

二、送别诗中的艺术手法:

(一)直抒胸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二)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三)以喻显情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四)借酒抒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典例分析: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西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宋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楚山孤零零的伫立在江畔”的图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四、常见的意象:

1.长亭、谢亭、劳劳亭、灞陵亭、南浦。

2.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3.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

4.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5.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6.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

五、迁移训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拓展迁移     学法指导

篇10:语文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案

课题 1、秋天的图画 授课人 崔兴华 案序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巩固识字及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仪器与媒体 挂图、卡片、自制奖品、生字课件。

教学思路 说与看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秋天的图画

梨树 挂 灯笼

苹果 露 脸颊

稻海 翻 波浪

高粱 举 火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说话导入

二、看图说话

三、初读感知,识字

四、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五、教师总结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看图说说谁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他是怎么告诉的?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看下面的生字苹果,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给同位听,帮助纠正错误。

3、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4、出示生字,认读。

5、齐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读、同位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给大家听。师生欣赏、评议,指导朗读。

重点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1) 朗读训练。

(2) 语言文字训练。

4、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作业:搜集描写秋天的词语、图片、短文、诗歌;可以画秋天的果园;可以用树叶制作书签、贺卡。

[语文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方式

随着高考对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强,在传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历史基础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中学历史界的共识,为达到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完善结合,许多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作了大胆的改革,为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我在99届高三历史教学中首次采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这一教学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作一简单介绍,以求教于同仁。

所谓“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将详细教案简约为学生学案,通过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的教学活动程序,一份完整的教案学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2知识网络结构;3引导学生思维,深化知识网络结构的问题或资料等;4小结;5测评试题;6课后的巩固练习,其运用程序如下表:(图略)

一、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三个方面作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能精心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但问题在于学生对教学目标却一无所知 ,只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会到部分目标,而不能明确全部的教学目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为弥补这一缺陷,我将设计好的教学目标都明确地写在学案中,使学生能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就能明确学习目标,并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习活动。教学目标要体现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原则要求,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其形式要明确、简练,让学生一看便知,在预习时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底,在听课时能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在复习巩固时有一定的依据,不至于漫无目的,乱了章法。

二、构建知识网络,指导自学

知识网络的构建要有启发性、指导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习目标,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中学历史课本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和基本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历史高考“无论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上,都不会超出教学大纲,现在的教科书也能够适应考试的要求”。(1)我将学案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实知识网络,完成知识网络的基本构建,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基本史实的重视,感知到历史基本知识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大力推行能力型考试的今天,如果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历史基础知识,那将是历史教学的悲哀,历史高考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并非意味着削弱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对学生,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主要的内容之一。”(2)利用学案,让学生充实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自学、探究、识记、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疑点将充分展示出来。这无疑为下一环节的教与学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知识网络结构

知识网络结构的基本构建,为学生在上课时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完成和理解基础知识之上的认识目标,不断深化知识网络结构。其侧重点一方面是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结构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教师要善于将这些疑点和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正确地观察、思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质疑、释疑、讨论等多种途径,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理解。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文中没有直接表达而又隐含其中的那部分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隐性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全面启动思维才能正确理解和作答,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成为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它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史实,驾驭教材,拓展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史实和资料,精心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将对历史的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从而达到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节中,我将九七年高考有关西进运动的材料放入学案中,并引导学生详尽分析这道题目,加深了学生对西进运动的理解;又如本节中,针对课文P87的三段材料,我在教案学案中设计了四个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林肯对奴隶制度的态度如何?2、材料中的“房子”含义是什么?“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又分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指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所限定的范围是什么?为何如此?4、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推测上述宣言的内容会得到哪些人的拥护?会产生什么直接的反应?通过这些隐性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适时小结,理清线索,升华目标

对课时内容的小结,可长可短,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在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方式中,我将课时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基本的历史线索和一些历史结论,以简约的文字和简表的'表达形式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十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从而准确、完整、系统地洞穿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历史线索,把握知识的阶段特征或历史定位。如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一节学案中,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我写下如下的小结:“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即使在资本主义力量最为强劲的欧洲,也还是封建势力更强大些,从资本主义本身的情况来看,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还无力将封建制度彻底消除,资本主义要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实现”,高考第28题恰恰与这一结论不谋而合,这虽是一个巧合,但也足以说明一个准确、科学、完整的小结将会十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五、组织测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实施好与坏,归根到底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程度,为检测课时目标实施情况,最科学的手段是教师有目的组织测评。在每份学案中,我都精心设计了一些测试题,这些测试题目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适中。题量适度(主要是单选题),以确保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让学生每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力所在。

六、精选巩固练习,精批精评,加深理解和巩固

为使学生真正掌握课时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涵,适度进行巩固练习是完全必要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每份学案的最后,围绕教学目标,精选了一些练习思考题,将教学目标分解,分布到具体的练习思考题中,让学生去做,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评讲,这不仅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实施,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也会给学生提供复习巩固的依据,将教案简约为学案,特别是在学案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大大增加老师的工作强度和难度,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但只要有利于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我想是值得的。

注:参考文献

(1)刘芃《历史事实与历史思维》 《历史教学》第11期

(2)《高考历史试题研究》 《历史教学》第2期

篇12:《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篇13:陋室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方岩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并能结合课下注解及参考书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了解“铭”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铭文中的使用,并模仿陋室铭写一篇《 铭》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激情昂扬的文章《陋室铭》。解题:铭,是古代铸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述功德行为或勉励自己的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钟鼎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二、熟读课文 1、既然铭文一般都要押韵,那么就让我们先自己将全文读一遍,看这篇课文押的是哪个韵并找出所有的韵脚。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2、课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篇课文体会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朋友 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板书) 生活 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点。“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写的陋室的特点你觉得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行高洁、安贫乐道(板书)5、知道了陋室为什么不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特点,但他却借陋室来表现,因此本文的写法是什么?托物言志 (板书) 总结:陋室为什么不陋?

三、扩展发散 1、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讲不讲)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它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先在纸上写好你的名字,然后我们在班里猜一猜这是谁的座右铭。 (学生活动)

四、总结 1、一起将此文试着背一遍;2、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预习《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托物言志 朋友 谈风高雅 生活 安闲清雅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特点:品行高洁 安贫乐道

课后记

作者邮箱: fangyan9375@sina.com

篇14:《山中访友》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山中访友》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山中访友》 课时 二课时 设计人   修改人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清爽、吟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切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 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作者热爱自然,亲切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班级交流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了解课文结构。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学生读课文,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练习设计、拓展延伸 小练笔:把自己想像成大自然中的一员。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生字全解 本课有些生字容易写错,“蕴”的下面不是“温” 三、多音字 “唱和”中的“和”读作“hè” 四、词语全解 1幽径2德高望重3波光明灭4唱和5津津乐道6吟咏 五、近反义词近义词:精致( )奥秘( )纹理( ) 反义词:挺拔( )智慧( )宁静( ) 六、四字词 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七、仿写句子 原句: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活动设计: 1畅谈生活中怎样拜访自己的好朋友,引出课题 2学生初读课文,圈出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在自己有疑问处做标记。 3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你从什么地方感受作者的好心情?用“满怀”造句 4、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和山中朋友情谊深。 小组交流本段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谈谈,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等词语的理解并用岁月悠悠造句 5、照样子学习4到7段。 ①读课文思考:作者拜访了山中哪些朋友?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和山中朋友情谊深? (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交流) 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情谊深 ②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比喻、排比、拟人、联想,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并仿写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八、句段特点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桥的.古老,也突然老桥默默为大众服务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2、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从联想中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深厚的情谊。 3、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 这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采用第二人称。 4、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九、写作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 6、小组合作学习最后一段和第一二自然段的关系,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练习设计: 1、组词 度(  )侠(  )优(  )淌(  ) 渡(  )狭(  )悠(  )趟(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精致( )奥秘( )纹理( )3、仿写句子: ①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②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③掬一捧清泉,我看到 ,挥一袖清风,我听到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老桥 鸟儿 露珠 树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云雀 落花落叶 情谊深 石头 课后反思 优点:1、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2)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让他们自己通过合作、探讨,找出答案。学生有了竞争,就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热情高涨。2、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加强对好词好句的品读与学习。文中有大量拟人排比句,除了引导学生多读,并指导学生仿写句子。3、点拨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不足之处:朗读还是不多,导致有的学生不能够完全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篇15:《阿房宫赋》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之文多矣。而谁的文章又象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这样一个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但事实上意又不完全在过秦上,而是借古讽今,正如他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宝历大造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它深厚的思想涵量与动人的艺术魅力让其在众多过秦之文中为千古传诵。

一 目标导航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 作者介绍、背景介绍、重点文言知识见《阳光课堂》

三资料链接:

1、《阿房宫赋》中为什么把宫女的头发比作“绿云”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的宫女之多,由宫女们梳妆打扮的盛况可见一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像打开的`梳妆镜,洗脸倒掉的胭脂水使渭水涨起油腻都好理解,然而“绿云”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却令人费解。关键是“绿”云为何用来比喻“黑”发?在视觉上,无论是“墨绿”“深绿”“微绿”都不能与“黑”相比。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诗词上,还出现了“绿鬓”,“绿娥”之类的字眼,前者如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白居易《闺妇》诗:“红绡带缓绿鬓低”。后者如唐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遥羡落帆逢旧友,绿娥青鬓醉横塘”。绿鬓是指乌黑的鬓发,绿娥是指妇女的眉毛,以黛染画,眉呈微绿痕抹。黛是青黑色的颜料,涂之于黄白色的皮肤上,确微微有墨绿意。

由青黑色的颜料与黄白色的皮肤相配呈微绿,我想到了色彩的调配规律。“五色”除了黑白外,还有“青、黄、赤”三种基本色,用三色中的任两色相调和,既可生成“七色”中的另三色:橙、绿、紫。示意如下:

赤→(橙)←黄→(绿)←青→(紫)←赤

由此可见,绿色是由青色和黄色调配而成,即青黄色。若“绿”到极致,就和青色无甚差别了。

然而青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都知道“青丝”是指“黑发”,那么,“青”就是“黑”了,形容头发确是(《辞源》义项③)。但“青”不仅指“黑”,否则,五色“青黄赤白黑”岂不有重复?由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知,青一指青色之物(《辞源》义项②),一指似蓝而深于蓝的颜色,即五色之一的青色(《辞源》义项①)。而“青”又常指“微绿”,如“草木初生为青色,引申为出生,少年,青春”(《辞源》义项⑤)。所以,“青”春必是一种“绿”春。

青与绿的关系还见于“青丝”《辞源》义项中,“青丝”除喻“黑发”外,还可指“柳絮”,有庾信诗“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李白诗“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为例。就连“绿云”除了在《阿房宫赋》中比喻女人头发乌黑浓密外,也有喻“枝叶茂盛”之意。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诗:“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斜。”反过来,“绿”也有“青丝”的“青”之意,即“乌黑”的意思。如李贺《贝宫夫人》诗:“长眉凝绿几千年”。(《古代汉语词典》义项②)

由此可见,绿色与青色有着科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杜牧把“黑发”也就是“青丝”喻成“绿云”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理所当然。

2、撩开阿房宫神秘面纱--从杜牧的《阿房宫赋》说起

瑰丽阿房宫在哪里?拷问阿房宫的存在

谁人不知“阿房宫”?那个大呵!绵延“三百余里”,火烧三月不灭。

杜牧撒了个弥天大谎,传世名篇《阿房宫赋》,一“骗”国人千年。

--说阿房宫之广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说阿房宫之瑰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说阿房宫之奢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真的有阿房宫吗?真有这样的阿房宫吗?!

当我们终于等来有史第一次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当我们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尤其是,当我们热火朝天于“项羽烧没烧阿房宫”论战不休时,其实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都被忽略--那如诗似幻般的阿房宫,真的有过吗?

究竟有没有阿房宫?

阿房宫传说两千年,凭什么断定它的存在?

铁证只能是当时代记述或实物。然而,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对记者坦言,迄今没发现任何这样的史物实证。北大历史系副教授刘华祝分析道,秦宫本应有档案,只是正处秦末八年战乱中心,荡然无存了,“秦始皇造的长城秦陵还看得见,但阿房宫的证明,也就后来《史记秦始皇本纪》那句‘先作前殿阿房'了。”

问题是,一百年后司马迁的话,一定足信?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回答记者说:“的确可以有怀疑。但司马迁距离秦朝不过百年,就像我们讲民国初的事,应该不会出入太大。司马迁连商王世系年表都没写错,阿房宫的存在要肯定。”

不过有一点,所有的专家众口一词--即便阿房宫存在,也远不是杜牧说的那样大,至多只有1%。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电话那头斩钉截铁:“阿房宫压根没建成!”

阿房宫建没建成?

简直荒唐。千年盛传不衰的阿房宫,居然压根没建成?

几乎所有采访的专家都告诉记者,杜牧那是文学杜撰,凭空想象,“阿房就是一工地!”

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有秦咸阳宫遗址那样的,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可怎么连一个破碗片都不见呢?

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的理由是:《史记》本就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于是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都是杜牧乱写蛊惑了大众。”北大蒋非非副教授笑着解释,杜牧之所以捏造,是为了讽喻唐朝皇帝不要再大兴土木,“秦王朝如此,刚刚覆灭的隋炀帝不也因此吗?杜牧是妙笔生花,可骗苦了后代百姓!”

阿房宫到底有多大?

那么,阿房到底多大?杜牧那句“覆压三百余里”,是阿房宫之所以出名、几成历史地标的最主要理由。

“杜牧偷换概念,真要说300里,也只能是从咸阳到临潼‘关中计三百余'的全部秦宫,拿阿房来做个代表。更可能,300里是个夸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与众多专家看法一致,阿房宫的真正大小,应该就是《史记》所描述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这在今天是多大呢?专家算了算,汉代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今天的23厘米,1丈等于今天的3米左右,《史记》描述的阿房宫,大约是11万平方米,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四分之一。

问题又来了。这和最新探明的阿房宫夯土台基面积54万平方米,对不上。

张传玺副会长的解释是,阿房宫很可能像故宫太和殿那样,“54万”是托盘式的台基,而“11万”是主殿。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告诉记者,“‘54万'的确不如故宫面积大,但作为整体的建筑地基是全球第一了,秦皇暴政,可见一斑。”

四读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这首诗最后一句内容相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答案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篇16:《非攻》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非攻》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2、识记掌握 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3、归纳给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4、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课前感知】

1.作者简介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难读字注音

园圃( )  攘( )人犬豕( )鸡豚( )者  栏厩( )

衣裘( )

【课上讲练】

一、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研讨归纳断句的文法技巧。

1、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断句心得:

2、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断句心得:

3、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断句心得:

二、       给《非攻》一文断句

断句心得:

三、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北京卷)

(赵困于秦)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I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课后巩固】

一、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篇17: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

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从整体上教学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鉴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而且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证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少数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教学系统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不难看  出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会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思考,也可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包括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史,著名专家的科研业绩,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 4,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原因 问题的提出 1,学生学习的需要 2,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目的: 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 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 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 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 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学案教学的作用 1,为了帮助学生自学 2,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3,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4,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5,学案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6,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 7,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 8,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18: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教学目标

设计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方法

设计

1、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2、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争取学得主动,学有收获。

3、安排质疑环节。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四、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五、指导书写。

六、总结

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六、再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七、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八、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九、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十、总结

课后反思两首古诗相比,《绝句》比《望庐山瀑布》要简单易懂,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侧重于让学生学习领略《望庐山瀑布》中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热爱大自然,欣赏瀑布的气势宏大的激情,重点指导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及诗人用词的精妙,在教学《绝句》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更鼓励学生动脑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色,并把自己想到的大胆地画一画,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只是在品味“疑似”这一词时,我只要求学生能说出 “疑似”是什么意思,诗人用这个词的好处就可以了,并没有深入去将“疑似”和“好像”轮流在诗中替换比较。

《陋室铭》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水》教学案

高三非谓语动词复习教案学案一体化

unit 1 复习教学案一体化(译林牛津版高一英语必修三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设计

《陋室铭》优质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过程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7

《陋室铭》复习教学案一体化.doc 教案教学设计(集锦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陋室铭》复习教学案一体化.doc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