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刘禹锡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一(共含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gcdavi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语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活动2【导入】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活动3【导入】教学过程
一:疏通字词,文意串讲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品质和志趣追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具体“物”的分析与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作者的志趣和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高雅志趣的追求以及面对挫折乐观不屈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教学难点
体会托物言志的“志”。
教学过程
导入
PPT上展现“陋室”。师:同学们看,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子呀?生:(破旧、小、偏僻……)。这样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面只容得下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如果让你们一直住这里,你高兴吗?生:不高兴。但是屋子的主人却不以为陋,自得为乐,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禹锡的《陋室铭》。(板书)
新授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师:“铭”是什么意思呀?生: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章,一般押韵。师:我们生活中经常用来警示自己的叫什么铭?提示:有人以前刻在课桌上提醒自己的。生:座右铭。师:那用来称述功德的铭文我们一般叫什么呢?生:墓志铭。铭文还有个特点,一般会押韵。我们翻开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哪些字押韵,压了什么韵呀?(名、灵、馨……in/ing)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刘禹锡,上节课让大家回去预习,现在谁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刘禹锡的生平?生: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热心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多次被贬,这篇文章是他被贬和州刺史时写的。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现在哪位同学来读一下ppt上的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生:德馨,品德高尚……师:他解释的对吗?同学们给他一点掌声。师:好,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大意,那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把课文翻译出来。如果有不会或者不确定的,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一会我请小组代表来发言。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 灵 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 德馨
室 写景状物
室内人高雅情调
言志 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 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 交往 情趣----陋室不陋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方法】诵读 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
(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座屋子写下铭文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1、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读注释)
2、器物之铭是戒己述功的文字,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3、这种方式叫做——板书:托物言志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字音、句读上的错误
2、全班齐读
3、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借助注释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4、翻译过程中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①虚词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表倒装,不译)
②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
5、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次读起来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的朗读)
6、下面我来给同学们配个乐,请一位同学单独读(配乐读)
7、其他同学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8、好像理解了文章,但总觉得缺少了点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呢?
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请生读出押韵的字(韵脚)
再请一生读出文章,要求读得韵味悠长
②要读出韵味除了注意押韵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以为还要结合一点,就是《陋室铭》的文体特点
: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内容和文笔上的)
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语音和语调上的)
9、请大家尝试用温和的气质,柔顺的语调把这篇文章再背诵一下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1、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
2、学生如果问不出问题,教师不妨变换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这座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最想拍摄下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刘禹锡的“陋室”
分解问题:①陋室环境如何?——“苔痕一句”——引出清新、跳跃的感觉
板书:对偶 描环境 (读,体会)
②陋室热闹嘛?——“谈笑一句”——引出对朋友的夸赞,自己的自豪之感
板书:对仗 夸朋友 (读,体会)
3、这样的引导后,再请学生质疑,主要质疑课文的后两层
教师提示:①文中有矛盾之处啊!——“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都是乐器嘛!为何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调——调弄——漫不经心——优雅的情怀
素——不加装饰——朴素的志趣
丝竹——管弦之音,歌舞升平,世俗之乐
所以:可见,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我”独爱“素琴”
②仅仅只是素琴和丝竹的不同体现了这种生活志趣吗?——“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者也形成了什么?——对比
这样的对比向我们展现的是刘禹锡的什么——生活方式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朗读提示:可以调素琴,但绝不听丝竹;可以诵佛经,但绝不读官文朗读时,要读出崇尚朴素、优雅;反对世俗之乐、官府之累的感觉(读,体会)
③文章结束了呀!又来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的放在这里什么意思呢?
(生会读注释)
追问:这些人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一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反问“何陋之有?”我想补充一点知识,注释上说这句话语出《论语 子罕》,PPT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如何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再那么简陋了!”
——这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作者立下志向,要像古代名贤那样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
板书:类比 立志向
朗读提示:读出自豪之感 (读,体会)
4、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再次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背一遍课文,看看,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配乐背)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刚才大家对刘禹锡的评价非常高,好像意见很一致,那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问题提示:
1、刘禹锡有博学的朋友,有朴实的志趣,有高尚的情操,那他为什么要住在陋室?
2、刘禹锡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吗?是真隐还是假隐?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入世?
——生活状态几乎隐居,心态是向往要有一番作为
追问:何以见得?——开头:自喻:仙,龙 结尾:自比:诸葛,子云
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都围绕着这句话来写,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隐居之人吗?
3、忍辱是为了负重,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4、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如果说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那么刘禹锡的隐居就是无奈的选择
5、刘禹锡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这样的一个刘禹锡,怎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6、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真正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啊!
7、——“山不在高,有龙则名;水不在深,有仙则灵”是何等的气概!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何挣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充满了豪情,意气风发!
8、请合上书,体会这些种种情感请一位同学背诵这次不配乐,请用心背
五、总结全文,延伸课外
师:送大家一首刘禹锡的诗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去的心?想想刘禹锡奋笔书写《陋室铭》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
全班再次齐声背诵,这次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配乐)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评价手册相关题目
3、课外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谈阅读感受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托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对仗 夸朋友 室
言 对比 话生活 不
志 类比 立志向 陋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三、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遗憾。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课前布置预习:
朗读课文,达到熟读。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文言短文《陋室铭》,课前已给大家布置了预习,要求读熟课文。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自由朗读,两分钟后,请同学来大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1、指名朗读,同学互相纠正读音、停顿。
3、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1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苔痕(tái hén)陋室(lóu)鸿儒(rú)
案牍(dú)德馨(xīn)
4、自主学习,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6题,有关作家文学常识。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朝代)文学家。
【补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铭”本意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内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一斗室。在此背景下,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5、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1)从题目开始,一人一句,先自主完成,后互助解决疑难。
明确:自主疏通文意,互助解决疑难,指名回答,师生共同明确文意。
(2)完成《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第2题(1)~(6)
(1)名:出名,有名;
(2)灵:灵验。
(3)斯:这;惟:只。
(4)白丁:平民。
(5)调:弹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6、找出文中的对偶句,背诵全文。
三、精读研讨
1、《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补充:语出《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明确: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作业布置
将原文抄写一遍,背熟。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一、熟读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文意名、灵、斯、惟、白丁、调素琴、丝竹、案牍
三、深意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方岩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并能结合课下注解及参考书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了解“铭”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铭文中的使用,并模仿陋室铭写一篇《 铭》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激情昂扬的文章《陋室铭》。解题:铭,是古代铸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述功德行为或勉励自己的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钟鼎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二、熟读课文 1、既然铭文一般都要押韵,那么就让我们先自己将全文读一遍,看这篇课文押的是哪个韵并找出所有的韵脚。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2、课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篇课文体会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朋友 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板书) 生活 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点。“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写的陋室的特点你觉得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行高洁、安贫乐道(板书)5、知道了陋室为什么不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特点,但他却借陋室来表现,因此本文的写法是什么?托物言志 (板书) 总结:陋室为什么不陋?
三、扩展发散 1、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讲不讲)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它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先在纸上写好你的名字,然后我们在班里猜一猜这是谁的座右铭。 (学生活动)
四、总结 1、一起将此文试着背一遍;2、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预习《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托物言志 朋友 谈风高雅 生活 安闲清雅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特点:品行高洁 安贫乐道
课后记
作者邮箱: fangyan9375@sina.com
《陋室铭》教案初中教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 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 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 ,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遂以名楼 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 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 刘禹锡简介陋室铭
★ 陋室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