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共含1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aperfl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没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2.5÷0.4=6.25≈7(个)
答:需要7个瓶子。
11、解决问题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5练习六第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5第6、7题
(1)P35第6题
问:“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
理解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吃完蛋糕,我们还要吃点水果,果农民正在运葡萄,请你们帮忙算一算,需要几个纸箱?
(2)P35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对比第6、7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判断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问: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问题也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呢?
教师可请学生将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解决下列问题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题)
提醒学生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学生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2)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网,工人平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再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P35第8题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P35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课堂练习:P35第9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的: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则。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近似值应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练习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教学内容: P100 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P103 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 (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平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 3×8
②平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 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168÷3÷8
2、(课件出示:P100 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3、(课件出示:P103 第10题)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下面这两题生活中问题?
(1)请看图,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做在练习纸上。
(3)反馈:方法一:9600÷2÷4=1200(千克)
①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我是先算:每辆车要运几千克,再算: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②(9600÷2表示每辆车装几千克,再除以4表示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③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二:9600÷4÷2=1200(千克)
①说说你的想法?(我是先算:2辆车每次运几千克,再算:每辆车每次装几千克。)
②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三:9600÷(4×2)=1200(千克)
①你是想法是?(我是先算:2辆车一共要运几次,再算:每辆车每次运几千克。)
小结:我们班同学非常聪明,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4、P105 第14题:
5、选择正确答案序号
小红和妈妈浇了一共浇了192棵小树,小红浇左边的3排小树,妈妈浇右边的3排小树,平均每排小树有多少棵?
A、192÷(3×2) B、192÷3÷3
6、拓展练习
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不仅学会正确获取信息,而且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还有疑吗?
1)、补充条件、问题:变成连除数学问题
学校图书室有126本新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 , ?
(1) 补充每层放几本,每个书架有几层?
(2) 补充每个书架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本?
(3) 问题解决。
2)①请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根据算式:36÷4÷3 240÷6÷2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互相检查。比一比谁编得合理。
如:医生给小明开了36片药,连吃4天,一天吃3次,每次吃几颗?…
②或者是:编题、解题。
请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240、6和2这三个数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如:学校把买来的240本图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③反馈:哪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算法,我们在解题时只要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就可以了。解答时,我们可以先根据两个有关的条件求出一个中间问题,再根据中间问题求出要求的问题。
希望你们以后学会观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五、板书: 解决问题
方法一: 方法二:
先算:平均每大组有多少人? 先算:一共分了多少个小组?
60÷2=30(人) 5×2=10(个)
再算: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30÷5=6(人) 60÷10=6(人)
综合算式:60÷2÷5 60÷(2×5) 60÷5÷2=6(人)
=30÷5 =60÷10
=6(人) =6(人)
练 习 单
1、P100 做一做:
2、P103 第10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 P105 14、
4、拓展练习(1) :补充条件、问题,变成连除的数学问题
, ?
5、拓展练习(2) :编题、解题:
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根据算式 : 36÷4÷3或240÷6÷2
编出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题目。
比一比谁编得正确、合理。
编题:
算式:
编题:
算式:
编题:
算式:
6、堂上作业:
(1)完成P105 第15、16题
(2)完成P103 第13、11、12题
《 解决问题 》(开发型)
教 师 李海娟 学 科 数学 执教班级 一(5)、(6)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教学地点 班级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
教学课时 第 课时 教学课型 新授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教学
目标 初步懂得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教学
难点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教学
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课前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柳树醒了》
师:哇,小朋友背的真有感情,老师好象真的看到柳树醒了的样子,长出嫩绿的叶子,小花小草也醒了,争着要长大,因为--春天来了。春天的公园特别美丽,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演示)。哇,好热闹!小朋友们正玩得开心!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生:丢手绢、捉迷藏、踢足球
(师指着一处问)师:这边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生:捉迷藏新课标第一网
师:我们走近看一看。(放大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
①藏起来有7人,找的有6人,
②13个同学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
③13个同学捉迷藏,藏起来7人,
(学生说,老师板书)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条信息,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人在玩捉迷藏游戏?
师:问的真精彩!掌声送给他!(这里应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使板书更完整)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13个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7+6=13
师:为什么用加法?
生:因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xkb1.com
师: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知道了,原来这里有13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像刚才这样,请小朋友根据第二条信息,也来提个问题,然后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在这里老师应该总结怎么将一个问题完整的解决,将要点讲清楚)
学生互相说、提问。
师:好,++同桌已经说好了;++也好了。哪两位同桌起来说一说?根据第二条信息,能提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问并解决问题。列出算式。
师:第三条信息,谁来提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师:大家看,这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同样的活动,我们既可以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用加法,有些要用减法?
学生思考。
生:因为问题不一样
师:对,我们的问题不一样,所以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这里,老师的小结过于笼统模糊,没有将解决问题的关键讲清楚。应该告诉学生,条件是什么,让学生理解了条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已经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从而想办法把不知道的算出来,这才是解决问题。)
师:这幅图里还有些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生:丢手绢、踢足球www.xkb1.com
师:好,选一个你喜欢的游戏,提个问题,然后把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写在本子上,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
生:我提的问题是……我的式子是……
学生反馈交流。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能够根据活动的信息提出问题,还把他给解决了,真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解决问题
师:要解决问题,我们先要干什么?
生:找出信息
师:然后呢?
生:提出问题
师:最后再把式子列出来,把问题解决。
3、师:动物园的问题解决的这么好,那生活中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想一想
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配合着图片,老师绕有兴趣的背诵《柳树醒了》,学生课文背的很有兴致,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他们最熟悉的,也是最感兴趣的郊游活动场景,创设了一个好的开端。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教师铺垫了更深层次的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今天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3.2÷1.6= 0.46÷0.2= 19×0.8= 2.8÷0.07=
2.4÷30= 0.36÷0.3= 0.7×1.4= 5÷2.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红星食品厂3个车间九月份共加工月饼9495千克,平均每个车间加工月饼多少千克?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学习例11:
出示例11:
(1)读题、审题,理解理意。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3)独立解题
(4)汇报做题方法
(5)小结解题方法:
分析应用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
2.学习例12:
(1)出示第(1)题:
(2)学生独立解题。
(3)2.5÷0.4=6.25(个),需要6.25个瓶子,但瓶子数应当是整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个瓶子?(6个)
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近似数,也就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都要往整数部分进一。
【小结】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书P32做一做
2. 书P33做一做
3. 书P34第1题
4. 书P35第6题
【提高练习】
5. 书P34第2题
6. 书P34第3题
7. 书P35第7题
8. 书P35第8题
【拓展练习】
9.书P35第9题
10.书P35第10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书P34第4题
2书P34第5题
教学反思: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困惑: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
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50000/10000*6.3*4=126(吨);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50000/10000*(6.3/7)*31=139.5(吨)。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在这里应该用第二种方法列式。因为题目明确指出要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隐含了8月有31天这个条件。如果问题改为“平均每个月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约多少吨”时则可用第一种解法,因为每个月的天数不确定,既有可能是28、29天,还有可能是30、31天,但无论有多少天,一个月都大约有4周。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 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 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课后小记:
课题十一: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3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 充分 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 6、7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课后小记:
课题十二: 解决问题(三)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三) 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完成P35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P34 5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4、P35 9 (先说出解题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 10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拓展练习
教师可请学生编题,交换练习本解答。
课后小记:
课题十三: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课后小记:
解决问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况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估算和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学习难点:会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并解决它们。
一、复习旧知
1.商店上午卖出147千克苹果,下午卖出295千克苹果,一共卖出
多少千克苹果?
2.填空。
(1)小明家到学校有488米,约是( )米。
(2)学校买来的故事书767本,约是( )本。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例4,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任务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可以把问题换成:
列式: 竖式:
(3)任务三: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三、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3、完成练习册第38页。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
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 1.08÷3.3 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5.333……=5.3 7.14545……=7.145
7、循环小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0练习五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 3.27676…… 301415926……
40.03666…… 100.7878 0.06262……
3.203203…… 70.2641 0.2142857142857……
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综合练习,运用提高:
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
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P30第6题
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 :P30第4、5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的练习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绍兴县小学数学第九册备课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 编写者姓名:鲁明娣 编号: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问题例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用方程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编者选择生活中的节水问题作为题材,以会解决形如ax=b 的方程为前提,学生有了例2、例3作基础,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因此在例4解题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验算。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ax=b这类方程的解法,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多做找数量关系的练习,在具体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列方程应用题的优越性,把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特点和关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决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意找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铺垫
师:要知道一本书还剩多少页没看,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书有多少页和看了多少页
师:要知道要知道自己每分钟跑多少米,可以怎样获取必要的信息?
生:拿秒表测出自己的速度
生:知道跑的时间,和路程就能知道自己跑的速度生……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某地区干涸的图片和一个滴水龙头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照片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一些有水的地方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生:……
师:那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要浪费要多少水吗?(学生猜测)
师:如果你想知道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可以怎么办
生:我可以做实验测一下
2、一位少先队员做了一个实验,拿桶接了半小时称得共接了1.8kg
师:每分钟滴水量与半小时滴水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你能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吗?
生1:每分钟的滴水量×30=30分钟的滴水量
生2:30分钟的滴水量 ÷ 每分钟滴水量=30
生3:30分钟的滴水量÷ 30=每分钟的滴水量
师:你选择哪个数量关系?为什么?
生:选择1,因为乘法表示比除法表示更容易思考
师:设每分钟滴水浪为x克,它与已知条件“共接水1.8kg单位不统一怎么办?
生:半小时=30分 1.8kg=1800g
师:请你动笔列出方程,并解答
请一位学生板书,并解答
师:同桌相互口头交流检验过程
师:小组讨论在解方程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生:等号对齐,两边要同时,还要验算
总结:(1)解方程时应该先写什么?(解)
(2)根据什么计算(数量关系)
(3)等号应怎么写?(等号对齐)
(4)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注意书写格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写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三、拓展练习
1、为了保护环境,又新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你能看图找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每平方米阔叶林每天能制造75 kg氧气,是每平方米草地每天制造氧气的5倍,每平方米草地每天能制造多少氧气?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数量关系吗?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3、五年级(3)班环保小组成员小明收集费电池,称得一节5号电池重20k,一节1号电池是5号电池的4.5倍,每节1号电池重多少千克?
① 同桌相互说说数量关系
② 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
③ 同桌口头说说检验过程
④ 校对
2、如果小明收集了4节1号电池,那么需要收集几节5号电池他们的重量才会相等?
自己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校对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们要节约用水,想出妙方保护环境
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生:我学到了解方程要注意些什么,还要检验保证解的正确性。
六、板书设计
(1)解方程时应该先写什么?(解)
(2)根据什么计算(数量关系)
(3)等号应怎么写?(等号对齐)
(4)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注意书写格式)
第一课时: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5--86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 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此类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什么叫百分数?
2、口答:
10是50的几分之几?
13厘米是43厘米的几分之几?
明确计算方法。
二、授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第(1)题
①明确什么叫达标率?
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提问:题中谁与谁比?应把谁看作单位“1”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达标率的关系式:
达标率= ×100%
请学生自己独立求出达标率
2、教学例(第(2)题)
(1)什么叫发牙率?
引导完成发牙率关系式: 发牙率= ×100%
(2)学生独立求出三种种子的发牙率。
(三生板演,其他自算)
(3)哪种种子的发牙率高?说明发牙率的作用。
3、介绍其他百分率
学生的出勤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等。
4、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先小组讨论完成,再交流汇总。
(2)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完成合讲评。
第二课时: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内容:
课一第90页例2及“做一做”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会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识准备
出示: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14÷12≈1.167=116.7%
二、授新课
1、出示例2(把复习题的问题改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2、比较两题的不同,明确问题意义,画线段及帮助理解。
3、学生独立列式。
(14-12)÷12 要求学生明确各步骤的意义
2÷12
≈0.167
=16.7%
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其他解法吗?
讲评其他解法。
4、介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
“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
讨论这些话的含义:
增加百分之几表示增加的占原来的百分之几。
减少百分之几表示减少的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节约百分之几表示节约的占原来的百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提问: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把谁看作单位“1”,学生独立解答后讲评。
2、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xkb1.com
第三课时: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内容
课本第93页的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2、通过弄清百分数问题和相应分数问题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重难点:
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的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今年增加了多少册?
学生独立解答:1400× =168(册)
把上题问题改为: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学生独立解答:1400+1400× =1568(册)
1400×(1+ )=1568(册)
二、教授新课www.xkb1.com
1教学例3(改原题中 为12%)
(1)分组讨论如何解答。
汇报交流:方法一:1400+1400×12%
=1400+168
=1568(册)
方法二:1400×(1+12%)
=1400×112%
=1568(册)
(2)通过以上解答比较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应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它们的数量关系一样,都是用乘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呈现的分数,一个呈现的是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0.5%的这道题里把谁看作单位“1”
学生独立列式后,全班讲评,要求用两种解法解答。
2、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如何理解“由原来的12m增加到25m”?拓宽的路面是占 谁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解答,再讲评。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 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准备
1. 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x 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重1/4。
西瓜比苹果重kg,西瓜重()kg。
(2)鸡有x只,鸭的只数比鸡少1/3。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
2.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1/3,六(1)班有多少人?
(2)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5人。航模组有多少人?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
1. 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
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这一条件的理解。
(航模小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小组的人数多,多的人数相当于航模小组4等份中的1份。)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两个小组的人数关系。(学生可以选用条形、线段或其他图形表示人数)
2. 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直接得出数量关系:
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或者: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1/4=美术小组的人数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3. 改变例2。
出示:航模小组有20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只要改变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位置)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2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什么?
(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交换后,仍然可以根据例2的数量关系列式)
教师:上面用方程解例2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统一,我们应该好好理解、掌握它。
4. 再次改变例2。
出示:美术小组有24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少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改变方程,解方程。
5. 小结:关键是搞清哪两个量比较,谁多谁少,多或少了谁的几分之几。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1)
(2)
2. 根据条件列方程。
(1)小红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10元,正好比钢笔价格少3/8,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白兔有450只,黑兔有多少只?
(3)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白兔比黑兔多180只,黑兔有多少只?
3. 根据所给方程口头编实际问题。(小组内交流)
四、全课总结(略)
编制人:蔡 娜 时间: . 08 .25
课题 NO.3-4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xkb1.com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 米是 米的( ); 米相当于( )米 。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把( )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 是 ,这个数是( )。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 ,还剩( )米,把( )看作单位“1” 。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例2、小伟买了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 ,一枝铅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 ,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三、学以致用:
1、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
1)、鸡的只数是鸭的 。
2)、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列式计算新课 标 第 一 网
1)、一个数的 是64,求这个数。
2)、12的 与什么数的2倍相等?
3)、 加上一个数的 ,和是1,求这个数。
四、解决问题:
1、小红看一本书,已看了76页,是未看页数的 ,这本书小红还有多少页未看?
2)、修一条公路,施工方工作3天,每天修 千米,已知3天修了这条路的 ,这条路一共有多长?
3)、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了余下的 ,这时还剩80页没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编制人:蔡 娜 时间:2010 . 08 .27
课题 NO.3-5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在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之后由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巩固知识。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9-P40页
2、直接写出得数。
3、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1)、杨树比柳树少 。
2)、柳树比杨树多 。
xkb1.com
二、合作探究:
例1、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比航模小组多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要求:1)、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2)、用方程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解答。
小结: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是:
例2、一个机械加工厂,九月份生产一种零件1000个,比原计划多生产 。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要点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还要看清所要求的问题与单位“1”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运来彩电150台,( ),运来空调多少台?
1)、空调比彩电少 ,列式是( )。
2)、150除以(1 - ),条件是( )。
3)、空调比彩电多 ,列式是( )。
4)、彩电比空调多 ,列式是( )。
2、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 是 的 ,求这个数。
2)、 与 的积再除以 ,商是多少?
3)、 的倒数的3倍减去 ,差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超市运来一批洗衣粉,第一天卖出 ,第二天卖出剩下的 ,第三天和第二天卖得一样多,这时还有500袋,超市一共进了多少袋洗衣粉?
2)、有一桶油,第一次到出总数的 ,第二次倒出总数的 ,第二次倒出12千克,第一次倒出油多少千克?
3)、一筐苹果的 是16千克,吃去这筐苹果的 ,还剩多少千克?
4)、有一根竹竿插入池塘中,竹竿的 露出水面, 插在泥里,池塘水深1.7米,问这根竹竿长多少米?
新课标第一网xkb1.com
课题:
单位:城南中心校
备课人:张承宝
教学内容:P35练习六第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5第6、7题
(1)P35第6题
问:“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
理解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吃完蛋糕,我们还要吃点水果,果农民正在运葡萄,请你们帮忙算一算,需要几个纸箱?
(2)P35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对比第6、7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判断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问: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问题也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呢?
教师可请学生将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解决下列问题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题)
提醒学生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学生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2)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网,工人平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再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P35第8题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P35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课堂练习:P35第9题。
第十二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单位:城南中心校
备课人:王琳琳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
2、能灵活运用商变化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3、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4、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有关概念,并正确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学会整理单元知识,并进行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学生自主练习:
(1)P37(1),用竖式计算,并选其中一题写出验算过程
(说一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有余力的同学用计算器完成P37[3]的填空)
(2)P37(2)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变式练习
(1)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他各栏的数。(并说出在解决的过程中你用什么知识)
被除数 455 4550 455
除数 35 3.5 3.5 35
商 13 13 13 0.13
(2)按照“四舍五入”法填下表。(抢答)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6.3932
2.0983
0.2725
3、四则运算:P37(5)(每小组一题)
4、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四、查漏补缺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以上知识还有哪些不掌握或要互相提醒的?
五、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教学内容:P35练习六第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5第6、7题
(1)P35第6题
问:“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
理解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吃完蛋糕,我们还要吃点水果,果农民正在运葡萄,请你们帮忙算一算,需要几个纸箱?
(2)P35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对比第6、7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判断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问: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问题也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呢?
教师可请学生将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解决下列问题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题)
提醒学生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学生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2)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网,工人平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再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P35第8题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P35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课堂练习:P35第9题。
课后小记:
困惑: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
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50000/10000*6.3*4=126(吨);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50000/10000*(6.3/7)*31=139.5(吨)。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在这里应该用第二种方法列式。因为题目明确指出要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隐含了8月有31天这个条件。如果问题改为“平均每个月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约多少吨”时则可用第一种解法,因为每个月的天数不确定,既有可能是28、29天,还有可能是30、31天,但无论有多少天,一个月都大约有4周。
课题十二: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则。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近似值应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练习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课后小记:
由于请学生在课前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第一次要求他们写复习提纲,所以本课教学比较顺畅,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主动写复习提纲对单元整理复习效果好。
但一课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较紧张,所以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单元知识的归纳整理,第二课时再完成部分练习的指导。
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觉得新课标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确实灵活多了,有的图文结合、有的题目中有隐含的条件,还有的需要统一单位后再列式计算……许多学生只要稍一大意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错,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如36页第2题,许多学生就因没认真审题落入了“陷阱”中。因为要求的问题是“平均每本书便宜了多少钱”,而条件中告诉我们的却是一套4本的书价,所以要注意除以4。
又如37页第4题,学生看似简单却极易在路程、时间上产生负迁移。因为以往解决行程问题都是用路程除以时间求速度,所以大家习惯地列成1.5除以9.7加2的和。但实际上此题要求的是“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正确算式应该是将时间除以路程。按道理即使先求速度(即每分钟行多少千米),再用1千米除以速度同样能得出正确结果,可此题用1.5除以11.7又恰巧除不尽,所以在教学中方法只好统一。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和140页的第11题。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引导学生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9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完成教材第129 、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 、3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6. 完成教材第140页的第11题。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2005 年1 月22 日到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2005年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2006年1月
查阅2006年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