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英语教学医学检验论文(共含1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雀黑银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英语教学医学检验论文
1.突出“说”和“听”,注重培养实际交流能力
强调实用的医学检验技术词汇,并用英语讲解其内涵。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学生在教师的英语描述中得到答案。授课时,简单的专业词汇使学生了解内容,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如医学检验岗位上的常用词语,leukocyte(白细胞)、erythrocyte(红细胞)、platelet(血小板)、serum(血清)、plasma(血浆)和bacterium(细菌)和virus(病毒)等。普通生词用英文一般讲解。本校近几年接连举办过4次国际检验医学高峰论坛和转化医学等国际性会议,有国外大牌知名学者参会,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国际会议中,主动和国外科学家进行无缝对接和交流,无形中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以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为基础,围绕专业内容选取讨论交流演讲主题。
2.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按照临床检验与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病原微生物学四个子学科进行组合教学的计划安排,重新按照语言学习规律,以教授医学词汇、专业词汇为前提;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标;着重从内容上注重新颖性、知识性和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医学词汇的讲解;注重听说能力训练。将“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从国外HealthReport、NatureMedicine等主流医学资讯媒体选取,从网络搜取国外大学的公开课程有声课件、国际大会会议录像。截取编辑一些医务短剧的片断,如美国的《ER》、《HouseM.D.》、《Grey’sAnatomy》等,这些资料和片段的截取都注重和专业结合,如新的'检测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方法的介绍,床旁诊断的推广,仪器原理及检测流程,实验室介绍等。充分挖掘身边教材,寓教于乐。
3.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不定期进行随机课堂小练习,进行同学间自评与互评,强化学习动力,每次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另外,针对实用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操作说明书、试剂说明书、项目检测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翻译作为考查重点,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原版教材,浏览英文网站,阅读英文报摘,看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专业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和要求。
4.到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现场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安排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验科,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的检验医学中心,由检验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现场讲解检验仪器,重点介绍常用检验仪器的英文操作界面及检验仪器中常见的生词,如检验项目、参数设置、系统维护和质量控制等。课堂英语教学中注意师生互动,同时邀请国外留学生在必修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时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让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口语表达中的自信。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老年人关节本体感觉进行测试,反应老年人膝关节功能,由此来对老年人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X-SENS三维本体感觉测试系统,对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40位老人年膝关节本体感觉。
结果:研究发现,老年人膝关节左右侧本体感觉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结论:老年人膝关节在大幅度运动时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要高于小角度运动。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运动能力;膝关节;本体感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老年跌倒就是一个问题。
有研究显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为60.6%。
[1]跌倒已成为美国老年人死因第六位,是英国75岁以上老年人受损伤后的主要死亡原因。
其中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缺失是老年跌倒的重要因素。
[2]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同时也是运动时最易损伤到的关节。
研究老年人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可以观察到老年人的本体感觉功能,评估老年人的运动能力,为预防损伤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采用关节位置重置方法测量膝关节本体感觉,此方法被众多研究者采用。
[3]目前国内本体感觉的研究主要以膝关节居多,且大多以膝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4,5],本文对无规律运动史的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进行研究,旨在发现一些规律,并未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受试对象
选取北京市某社区内健康老年人40名,其中12名男性,28名女性。
平均年龄为60.2岁,身高161.8cm,体重66.8kg。
1.2 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
1.2.1 测试仪器
应用X-SENS三位本体感觉测试系统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
1.2.2 测试方法
本实验采取受试者主动定位主动复位的方式测量受试者膝关节位置觉。
具体方法如下:①受试者取坐位,固定测试侧大腿,小腿下垂,纵轴与水平面垂直,踝关节自然放松;②佩戴X-SENS三维本体感觉测试仪。
惯性传感器固定于受试者小腿前外侧,传感器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X轴与人体冠状轴平行,Z轴与人体矢状轴平行;③测试开始,受试者根据提示主动伸展膝关节到指定位置,停留5s,记录目标角度值;回到初始状态,然后主动伸膝,重现前次运动角度,记录实测角度值,测试结束;④记录目标角度和实测角度的误差,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
1.3 统计学分析
将资料收集,并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左右两侧膝关节本体感觉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测试中,左侧膝关节在15°结果为2.90±2.30,30°结果为3.07±1.76,60°结果为2.67±1.50。
右侧15°结果3.17±2.11,30°结果2.93±2.35,60°结果2.60±1.94。
可以看出在膝关节伸膝15°时,左侧差值角度比右侧小,说明在此角度上,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膝关节左侧本体感觉要优于右侧。
在30°和60°上右侧差值角度低于左侧,膝关节在这两个角度上右侧本体感觉要优于左侧。
两侧膝关节本体感觉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3.1 膝关节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指在进行各种活动的同时人体能判断出身体及四肢所在位置的信息[6]。
本体感觉主要依赖于分布于韧带、关节囊、肌腱、肌肉、皮肤、关节软骨和其他一些关节内结构的力学感受器。
膝关节由上方的股骨和下方的胫骨组成,同时还有一块髌骨随着膝关节运动在股骨表面滑动。
膝关节周围有一圈韧带连接股骨和胫骨来保证膝关节运动的稳定。
但运动不当或疾病等影响极易造成膝关节损伤。
而在膝关节周围组织中存在大量本体感受器。
损伤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本体感受器也会受到影响。
[7]
3.2 左右两侧膝关节本体感觉比较
本研究显示,在15°测试时,左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好于右侧。
而在30°和60°角度中则相反。
即大角度测试右侧要优于左侧。
这可能与惯用侧肢体与非惯用侧肢体有关。
惯用侧的活动相比于非惯用侧的活动要多,这可能就使得惯用侧肢体内的本体感受器较多,在动用肌肉的过程中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肌纤维,同时ATP供能也较充足,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活动更加明显。
进而惯用侧对于肌肉的控制相比于非惯用侧来说更加精细,稳定。
同时,很多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踝关节和肘关节的本体感觉,目标角度和起始角度的差距越小,受试者就会产生更大的误差。
受试者在肘关节屈曲50°位置的绝对误差角度小于屈曲30°位置。
国外学者解释的原因是关节选取的参考角度与其运动的幅度越大,测试的绝对误差角度也越大,因为运动的幅度增大,需要的神经控制信号也就越多。
[8]
这就给预防损伤提供了一定参考。
在平时运动中,就需要有意通过大幅度动作来锻炼自己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加强关节的稳定,从而预防损伤的发生。
本次实验采用的方法是主动定位主动复位,运用X-SENS三位本体感觉测试系统。
这种方法能否全面的反应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本研究也预防损伤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素珍,李继平,成翼娟,等.社区老年人身体机能状态及跌到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19(6):5-7.
[2]郝燕萍,刘雪琴.老年跌倒相关评定量表的研究概况[J].护理学杂志,(07):77-79.
[3]Goble DJ. Proprioceptive acuity assessment viajoint position matching: from basic science togeneral practice[J].Phys Ther,.0(8):1176-1184.
[4]马燕红,程安龙,白跃宏,等.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9(10):16-17.
[6]钱京京.人体本体感觉的研究及其进展[J].中外医疗,.(06):18.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450例健康体检者, 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粗糙、内中膜增厚及斑块的发生率。
结果 450例健康体检者中, 发生颈动脉内膜粗糙116例, 占25.8%;发生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50例, 占11.1%;发生颈动脉斑块40例, 占8.9%;40例斑块中, 硬斑块5例(12.5%), 混合斑块9例(22.5%), 软斑26例(65.0%)。
斑块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以动态观察血管硬化程度, 尽早发现动脉硬化及斑块, 提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有效防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健康体检;价值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 是很多老年病发生的导火线, 也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健康体检中, 动脉硬化早期表现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 而颈动脉超声检查是无创诊断和评估血管壁病变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健康体检中, 它可有效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1], 尤其是对45岁以上亚健康的人群意义更为显著。
本文以4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6月~6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8例, 女162例,
医学检验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使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讨论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英语;英语教学;医学检验
当今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它也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科技资料的85%,医学学科的前沿性文章以及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使用英语[1]。因此,对于高水平人才来说,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核心工作便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本文探讨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英语教学相关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关于“更高要求”的内容是: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较为流利、准确的对话或讨论[2]。各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这一目标,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首都医科大学于开始招收检验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一届本科生教学就开展了医学英语课程。至今已有三界毕业生,现将检验医学英语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老模式,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难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研室摒弃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的旧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均按小组完成。例如,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课前学生小组按要求查阅文献,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有哪些文献库、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获取全文等;课上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请各组分享经验;课后小组共同总结课上内容。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动画、图片等的展示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改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PPT代替板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创设最佳情境和展现感性材料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配合动画和英语讲解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接受了英语环境的熏陶,这一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2提升专业英语教学地位
目前,普通英语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在教学时数上,其与医学英语的比例超过了4∶1[2]。这一比重对于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室将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为一学年,增加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词汇听读,以及挑选课文中难度适宜的句子让学生做英译汉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文献教学中,在向学生解读各种类型、体裁和风格的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并阅读外文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在课外阅读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任用医学专业老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复杂科学,即便英语水平很高,但不了解医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教研室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充分弥补了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直接改善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研室拥有12名专业英语教师,其中医学博士5名,硕士7名,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同时这些教师100%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英语水平较高。
4编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英语教材
教研室从临床需求和教学安排出发去确定教材中例文的选取和排序。针对专业为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更加侧重于医学科普知识的选材。并配合其专业课程及实际需求,诸如血常规检查、体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微生物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内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选取的文章均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医学词汇学均为临床应用的词汇。在编写时虽参考了国外原版教材,但不是将国外教材进行了全文翻译,采用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编写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2~3节文献阅读课,解决学生查阅文献的问题,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帮助。每一章包括医学英语阅读和词汇两大部分。通常,教师通过长句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对于不具备独立分析长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协助他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和结构,达到强化基础英语的目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如此便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在词汇部分的学习中,30组重点专业词汇构成一个单元,通过对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对于英文英语医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也为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医学文献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三届临床检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在参考与借鉴其它专业医学英语教育经验,形成临床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还面临以下挑战:
(1)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急需修订。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中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对每学期每堂课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只有有章可循,才能将教学模式正规化,从而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化水平。目前教研室的医学英语专业其自身专业均为医学专业,语言方面的造诣不深。因此,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鼓励他们学习医学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给予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总之,加强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参与、体验的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林振浪.医学院本科阶段医学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和经验总结[J].浙江医学教育,,8(1):13-15.
[2]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9(1):23-25.
[3]蔡耿超.《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3):295-298.
[4]赵晖,吕虹,李虓,等.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9(4):57-58.
[5]吕虹,宋蓓,康熙雄,等.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30(1):41-43.
专业英语教学医学检验优秀论文
一、实施方法和手段
1.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按照临床检验与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病原微生物学四个子学科进行组合教学的计划安排,重新按照语言学习规律,以教授医学词汇、专业词汇为前提;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标;着重从内容上注重新颖性、知识性和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医学词汇的讲解;注重听说能力训练。将“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从国外HealthReport、NatureMedicine等主流医学资讯媒体选取,从网络搜取国外大学的公开课程有声课件、国际大会会议录像。截取编辑一些医务短剧的片断,如美国的《ER》、《HouseM.D.》、《Grey’sAnatomy》等,这些资料和片段的截取都注重和专业结合,如新的检测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方法的介绍,床旁诊断的推广,仪器原理及检测流程,实验室介绍等。充分挖掘身边教材,寓教于乐。
2.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不定期进行随机课堂小练习,进行同学间自评与互评,强化学习动力,每次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另外,针对实用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操作说明书、试剂说明书、项目检测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翻译作为考查重点,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原版教材,浏览英文网站,阅读英文报摘,看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专业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和要求。
3.到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现场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安排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验科,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的检验医学中心,由检验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现场讲解检验仪器,重点介绍常用检验仪器的英文操作界面及检验仪器中常见的生词,如检验项目、参数设置、系统维护和质量控制等。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互动,同时邀请国外留学生在必修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时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让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口语表达中的自信。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本着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按照语言和专业相结合的宗旨,遵循语言习得的教学方式(按照听、说、读、写),组织专业化教学内容(以本专业基础知识为主,注重题材广泛性和多样化),使传统单纯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向听说和读写能力并重转化,通过如上改革,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成为学生实践的鼓励者和合作者,成为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引导者。
作者:季敬璋 李敏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医学检验论文摘要
摘要:文章以目前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育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和论述了高职院校医学检验及其他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从六个方面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思路,最后对我国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培养目标由“医学高级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发生了相应的调整。本文从如何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理顺课程设……
[摘要]目的了解某院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检验科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共有217名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72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3.18%,其中实习人员职业……
【摘要】临床沟通是目前我国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确保检验工作的整体效率,提高实验室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使得检验过程能够进一步实现规范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培养检验师的沟通能力以及认识到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具有重……
[摘要]分析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现状,结合该片区域经济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主要从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探讨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为武陵山区及……
【摘要】临床实习质量关系到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该文从实习基地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和临床带教等各方面分析和总结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经验,并探讨改进措施,旨在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临床教学水平。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临……
[摘要]要想保证疾病诊治的准确,就需要有高质量的医学检验。医学检验可以为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只有做到保证检验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进行准群治疗,才能药到病除。检验质量是治疗的基础,必须做到检验的准确无误,保证检验的质量。因此,医学检验教……
摘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是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从实践教学的理念、内容、环节、评价和保障入手,构建“实践导向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应用型人才评价”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从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适应临床岗位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
摘要:随着临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学科已从临床诊断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一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独立学科。近年来社会公众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检验医学涉及临床各科,如果检验流程或结果……
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提出基于团队学习的教学法(又称T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成人教育模式[1]。该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本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授课特点是小班上课,课堂可控性强,适合应用T……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方法:选取86例需要临床医学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抽取3分血液标本,根据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处理方式分别采取不同的血液标本处理方式,分为A组、B组及C组;分……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
【摘要】目的了解民办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专业认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加强专业认同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对长沙医学院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检验专业本……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检验技术开始增加,这也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检验科人员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能够对多种标本进行正确的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最准确数据。文章对现有的基层医学检验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使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讨论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英语;英语教学;医学……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近三届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摘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在校期间对学生开展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方法,增强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提高其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安全意识;安全防护 生物安全防护是指在实验室环……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着方式单一、主体单一、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缺乏高职教育特色等诸多问题。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现状进行分析,为建立一套与“工学结合”检验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科学的、立体的、客观的学……
摘要:目的运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院信息发布系统(IDS)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构建医学检验危急值的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力。方法通过对LIS、IDS和HIS进行功能整合,形成检验危急值甄别、确认……
摘要:分析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行业调研基础上,遵循以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相结合、渐进性接触临床的原则,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简述专业英语教育在高校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改革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形式、教师自我修养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检验;专业英语 ……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医科院校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检验专业以操作技术学习为核心,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通过以作者指导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经历为出发点,从……
摘要:医学检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毕业实习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如何做好实习教学工作,符合检验医学学科特点,适应现代化社会医学需求,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本文将以ISO15189……
摘要: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学习态度如何,对其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至关重要,也是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观反映。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如何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
摘要: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检验技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物化学检验为例,从技能操作、检测原理,检测结果和结果判读四个方面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为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
第一篇:医学检验专业职业暴露防范课程增设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临床实习前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对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开展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针对学生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第二次针对学生实训课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就……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临床实习前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对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开展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针对学生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第二次针对学生实训课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得分无人及……
摘要:分析化学是中职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制订出实用性及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分析化学课程组进行校内教与学的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较全面地了解课程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明确的教学定位,更新教学……
【摘要】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同时可以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掌握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医学的发展形势。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以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案例教学,进而可以提……
摘要:以国务院及教育部推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广州医科大学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共建金域检验学院为实例,围绕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搭建、教师团队组建、特色培育方案制定等方面,探索和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的作用。关……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学生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医学检验仪器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建设思路,在行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的基础上,选择行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建设项目,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学……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为医学临床科学检验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我院8月-12月的12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检验失误例数,分析原因。结果1256例患者共检验2127次,产生305次(……
摘要:目前我国各企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颇高,我国的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形式简单,内容乏味,考核制度不健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实施多学科融入式教育模式,开展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和验证性实验教学,完善我国的教学模……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临床检验工作正逐步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当前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检验医师的关键环节,如何让他们通过实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
摘要为全面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必须从建设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关键词 医学……
摘要:通过了解分析国内外医学检验高等教育教学情况,提出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检验人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客观分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存在问题,就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有效途径提出几点初步设想。关键词:校企合作;医学……
摘要: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现状、心理特点和他们对就业的需求情况,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可掌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对就业和考研的看法和心理健康状……
摘要:伴随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中对于患者病情的检验技术不断提升,诸多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均需通过医学的检验结果的帮助。当前医学检验已经成为医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疾病判断。临床中提高诊断质量的关键点在于……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行业和相关检验技术的发展,为临床医学检验提供了更高的便利,有效的提高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但是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其检验质量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本文将会对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临床医学检验前……
医学检验学士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也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自动化。但方法、技术的使用是需要相应的高素质工作人员和建立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制度才能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本文通过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过程实际存在的或已发生的若干问题,从检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对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策
临床医学检验是一门综合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的科学技术。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日益紧密连接,为临床筛检疾病提供重要依据,其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诊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2]。本文通过临床医学检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对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对应的措施。
1临床医学检验过程存在的若干问题
1.1临床医学检验人员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由于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认为质量控制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从而在临床检验中容易出现一些潜在的质量隐患。一些检验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并抱有应付的态度,对检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更加不负责任。另外一些上层领导者主要负责安排工作任务,重视经济效益,忽略医学检验质量,导致检验工作出现严重问题。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机制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大部分医院的检验科都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也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并未将这些制度真正落实,从而影响到检验工作的质量。1月发生在浙江省中医院的一起重大医疗事故—检验科技术人员工作中严重违反操作规程,造成部分治疗者感染艾滋病毒。这个事故证明了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把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的重要性。
1.3临床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缺乏良好的沟通。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平常忙于自己的业务工作,二者之间缺乏一座“便捷、实用”的沟通桥梁。临床医师越来越依赖医学检验报告,但他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了解过于简单,缺乏从检验专业视角的探讨和分析。许多检验工作者把自己定位于“化验员”的角色,对临床医师的疑问、咨询没有做出良好的沟通。笔者工作中遇到一次血培养结果阳性,马上报告临床医生,医生也根据药敏给患者用药,同时也做了进一步检查以及复检,最终确诊患者并没有菌血症或败血症感染。培养出的细菌仅仅是因护士抽血消毒不严格污染了皮肤表层的细菌。由于没有及时沟通,没有向医生了解患者病情,草率发了报告,导致诊断错误。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2.1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意识。只有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意识,才能使工作人员从主观方面意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医院应鼓励检验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多阅读有关检验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医院应定期召开座谈会,通过检验人员的相互探讨和交流,及时发现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3-4]。我们常规的工作模式:单次检验→发放报告。由于工作繁重且试剂成本高,除了异常的结果一般不会复查,那我们应如何保证我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呢?检验人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把工作质量作为核心,严格控制检测误差,杜绝差错事故。比如:接收标本前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和检验项目;如果患者检测血脂,要交代患者检查前3d不要食用高脂食物,空腹12h后抽血;收集细菌培养标本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仪器的维护、试剂的添加、质控人员最好为同一操作者,这样可以降低失控率和差错事故。
2.2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在现阶段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只有检验工作者严格依据标准操作规程办事,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学制定的相关管理机制对技术人员进行监控,从而保证检验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3促进临床医生与检验技术人员积极沟通。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事业上的作用越发明显,不仅与患者息息相关,而且与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临床科室保持紧密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5]。检验人员应与临床医生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可将医生的建议和专业问题深入阐述。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检验人员应对所发出报告给予恰当的解释,收集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的建议,改进检验工作和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要求。
3结语
质量是行业发展及赖以生存永恒的话题,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我们的期望值是很高的,我们质量控制的目的应当是满足你(临床医生)、我(实验室自身发展)、他(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通过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各个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和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为医院临床诊治和就诊患者了解病情提供精确的检验数据,不断实现医学检验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和医院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孟娟.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19(3):175-176.
[2]何在虎.浅谈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9):1760,1763.
[3]何克钢.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环节中的有效策略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40):13.
[4]匡萃峰.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2015,28(20):124-125.
[5]季建芳.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咨讯,,3(18):263-264.
医学检验的相关论文
组分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传统经方和验方基础上,针对中药复方的功效和主治研发而成的,由中药组分组成的中药制剂。组分中药的药效物质清楚,在疗效上与传统中药的疗效一致或更显着,具有标准物质准确、质量可控和使用剂量小,便于大规模生产和推广使用特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方向[1- 2].
目前组分中药的研究受到一些学者质疑[3],例如从中药材提取出来的有效组分能完全代表原来的中药材吗? 中药材的药性和功能主治能够套用在有效组分上吗?同时,组分中药与目前中药新药审评注册体系不吻合,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复方组分中药制剂属于中药 6 类新药,但作为原料的有效组分又同于中药 5类新药,到底是按着 6 类新药还是按着 5 类新药的标准进行要求?而且更主要的焦点是基于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模式和病证结合的中药新药审评注册技术规范,与组分中药理念存在矛盾,从而影响组分中药开发。目前,虽然组分中药基础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还没有相关的新药上市,使科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以造福广大患者[4].
“证”是最充分体现中医理论精华内涵之一,应用辨证论治方法,可取得显着疗效,是中医药生生不息的源泉。同时,我们也客观地看到,辨证论治是基于个体化诊疗模式产物,体现个体化和灵活性的特点,适用于一对一的治疗;处方也是以饮片为主,辅助部分经典成药。目前医学诊疗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医院现代诊疗设备齐全,患者众多,医生分工精细,药物规模化生产,在此背景下,个体化诊疗行为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临床诊疗的需要了。
“证”是反映疾病的某种状态,是动态的、变化的和阶段性的,同时又互相夹杂,要进行量化和客观评价有很大的难度。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辨证论治实施中,不同患者和同一患者不同阶段应用的治疗处方是不一样的。同时因为临床上往往是多个辨证方法的组合应用,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辩证等相结合,又由于医生的经验和习惯不同,处方差异非常大。这与组分中药固定配方和成分、规模化生产和推广使用存在矛盾。所以,对于组分中药新药研究,如果按临床汤剂处方思路,辨证论治思想指导新药开发,组分中药就无法自圆其说,无法找到突破口,也难以应用于临床。如何在继承中医基础理论的上发扬,取得突破?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长期以来重视“证”的观察研究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病的观察研究,突出了临床诊疗的个体化而弱化了疾病的共性特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基础理论为依据,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继而针对规律性病机采取共性方法进行干预,即“辨机论治”,也应该成为指导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机”即疾病的.“机理”,是结合临床实践和充分应用当代科学研究成果,是对疾病共性规律的认识。
“证”是动态和变化的,“机”是相对恒定的和有规律的,掌握了疾病的机理,开展“辨机论治”,适合当代的医疗模式,适合现代中药包括组分中药、中药注射液特点,也有利于推广应用,满足临床的需要。
例如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机理认为是气虚血瘀水停,应用益气活血利水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芪苈强心胶囊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佐证[5].
在临床工作中如何进行“辨机论治”呢?建议把“四诊八纲”升级“五诊十纲”.在中医传统的四诊“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增加“查”诊,“查”为现代医学的一切检验检查方法,与时俱进,做到诊断明确和精细,明确疾病的病机。传统的八纲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宜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无”,这是涉及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的重大临床问题,故需增加此条目。例如诊断为“胸痹”者,必须了解其冠状动脉有无狭窄;肾区腰痛者,必须了解有无肾结石;咳嗽咳血者,必须了解肺部有无肿物、有无血栓,从而明确病机,继而提出治疗方法。
病机理论早在《黄帝内经》已奠定了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结合现代医学进展,把中医病机学说进一步精细化和客观化,通过“五诊十纲”,探讨“辨机论治”,以丰富临床诊疗手段和方法,为组分中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推动包括组分中药在内的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王永炎。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J]. 中国天然药物,,3(5):258- 260.
[2] 叶祖光。 中药复方与组分[J]. 中药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487- 1490.
[3] 刘丹,贾晓斌。 “中药组分”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及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71- 173.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 28 号)[S]..
[5] Li X, Zhang J, Huang J,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double- blind parallel- group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qiliqianggxin capsu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J AmColl Cardiol,,62(12):1065- 1072.
关于医学检验计划生育论文
1医学检验工作现状
1.1检验手段落后: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是保证计划生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起步较晚,尤其是县乡的技术服务站,在科室设置、功能配置、技术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未完全成熟。马茹君,丁宏等人指出,我国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医学检验手段相对落后,检验项目不够健全,配套的检验设备也相对较少,缺乏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适应,也与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不协调。
1.2人员配备不当:大多数基层县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在人员编制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常情况下一个服务站只有3~5位编制人员,在专业医学检验员配备上尤其欠缺,大部分的医学检验人员还兼任其他技术服务工作,部分服务站的检验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许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检验人员需要承担许多护士、医师的工作,工作量多、责任大,所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黄玲,毛宗福认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人员配备不当的现状,决定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等特点,也造成例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此外,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对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不够准确,从而无法准确、系统、完整的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种现状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相当普遍,不仅威胁着广大育龄群众的生育健康和身心健康,也给计划生育的临床服务造成一定困扰。
1.3缺乏足够重视:计划生育作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一项重要手段,需要为育龄群众提供有效、安全、方便、及时的节育避孕措施。然而在实际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客观条件有限,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结扎、上环、引产、人工流产等任务,为了保证“四术”工作的完成,往往忽略了手术前后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健康或者亚健康群体,使得部分医学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常常会凭感觉、靠经验做事。对于医学检验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也引发了某些后遗症、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节育避孕工作的落实,而且对育龄群众配合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2对策与建议
2.1明确医学检验内容: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学检验内容,正确选择节育措施及术后康复指标。秦玉明建议,在进行宫内节育器的放取、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前,需要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并在手术前做血常规检查,初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严重贫血、炎症等病症,若检验结果呈阳性,则需要结合受试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待其病情好转以后再进行手术。在放置皮下埋植剂前,需要进行肝肾功能、宫颈刮片、血常规检查,排除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者。男性结扎前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对于泌尿系统感染者,需要先治疗后手术。在妊娠引产、钳刮术、男性结扎术中,还需要进行乙肝、肝肾功能、凝血、血型等项目的检查。
2.2提高医学检验质量:贾贤杰,邓睿等人指出,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借鉴全科医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县乡计划生育技术的服务质量。
一是将核对制度落实到底,在收集标本进行检验工作时,严格核对年龄、性别、姓名、项目、检验目的、化验单、项目等是否与标本相符。
二是执行报告制度,一般在送检当天生成报告,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需要妥善保管;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标本应重新采集;若检验结果可疑或与临床不符时需主动联系临床医师,必要时重新检查;对于检验项目以外出现的阳性结果需要主动报告。
三是预防感染与清洁,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坚持每人一针一管,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检验室应定期消毒,保持整齐清洁,摆放好各种仪器,定期校对仪器、检查试剂,以保证灵敏度和质量。四是做好后续工作,检验结束后,妥善处理标本和污物,检验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应及时清理,经清洗、杀菌、干燥后放回原处。
2.3提高认识: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要地位,破除传统思想,接受新观念。医学检验作为实施计划生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手术者身心健康、预防后遗症及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节育避孕措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相关文献提出,各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应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在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视,完善检验项目的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和谐计生、人文计生、科技计生的现代化计划生育理念。
3讨论
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是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到底的一项技术保证,也是新时期下将生育稳定在较低水平的一个重要阵地,更是维护群众生殖健康权益的一项基本保障。加强医学检验工作的建设,是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迫切内容,各级人口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医学检验工作的认识,在人力、物理、财力上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尤其是在设备配置和人员配备方面需更倾斜,为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
改善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服务能力不仅有利于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开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面对检验人员参差不齐,整体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不高的现状,应当加强对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培训、进修、自学等方式,结合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8]。提高医学检验工作质量需要明确医学检验内容、提高医学检验质量和提高对医学检验工作的认识,此外还需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检验技术、管理理念和检验方法,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下为广大育龄群众的生育健康服务。总之,我国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医学检验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加强对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视,才能更好的实施计划生育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医学检验论文选题
1.1性状鉴别
蛇胆的性状鉴别是根据胆囊的外形特征、色泽、大小、质地、胆蒂位置、胆管(形状、长度及韧性)、胆汁稠度、气味等进行比较的鉴别方法。蒋碧英[5]描述了正品蛇胆的性状鉴别要点;张穗[3]对14种蛇胆及其常见伪劣品进行了外观性状鉴别。这种传统手段简单方便,可直观地将蛇胆与一般伪品区别开来,在早期药材收购、加工部门的现场鉴定中较常使用;但由于蛇胆的形态学特征往往因加工方法和条件不同而变化,鉴别效果因人不同(经验、主观影响等),因蛇而异(蛇的种类、大小、生理状态等),因观察环境(季节、光线等)而变化,误差较大,现阶段仅作为真伪鉴别的参考指标。
1.2显微鉴别
根据蛇胆的组织残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显微鉴别是蛇胆原药材鉴别的方法之一。杨育民等[6]依据蛇胆内含物的形状、大小及颜色等显微特征鉴别了蛇胆及其伪充品鉴别;陆惠文[7]根据蛇胆与伪品等各自的组织学特点将待检胆囊标本制成石蜡切片,经HE染色和显微观察,鉴别了蛇胆(眼镜蛇、金环蛇、灰鼠蛇等)与伪品蛇胆(鸡胆、青鱼胆等)。该法虽鉴别效果较好且简便,但仅适用于仍保留有显微特征的原料药材和成药。由于胆的内含物随着蛇的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差异,组织学特征也因切片的取材位置不同而不同,因此增加了鉴别的难度;此外,目前大多数含蛇胆成药不保留蛇胆的显微特征,故此法不宜推广。
1.4分子生物学鉴定
由于蛇胆保存和制剂加工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往往破坏了蛇胆的'完整性,因此依据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进行鉴别有一定困难,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克服上述问题,呈现更客观的结果。众所周知,物种的多样性是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它比在形态、组织和化学水平上检测更能代表其变异类型的遗传标记。王义权等[21]将分子标记技术运用到蛇类药材的鉴定研究中,对游蛇科10种蛇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了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通过提取金钱白花蛇及其伪品药材和原动物样品的模板DNA,分析其Cytb基因片断鉴别了金钱白花蛇[22];
沈曦等[23]通过比较12SrRNA和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鉴别了几种蝮属蛇类;刘向华等[24]从药材蛇胆的胆衣和胆汁、原动物棕黑锦蛇的肌肉和胆汁中提取DNA,经PCR扩增12SrRNA基因片段,鉴别了蛇类药材。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虽能有效鉴别出蛇类药材的种属来源,目前在蛇类药材的鉴别中应用较广,但由于市售蛇胆样品的复杂性,蛇胆DNA的含量较低,故此法在蛇胆鉴别中的应用较少,具体应用方案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妇科医学检验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1月~1月收治的需要进行妇科医学检验的患者120例,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38岁,患者所患的妇科疾病种类有所不同,其中因为阴道炎而接受治疗的70例(58.3%),因为人工流产或者放置节育环而进行相关检验的30例(25%),因为妇科手术或者其他原因而进行医学检验的20例(16.7%)。所有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的检验均在我院相关的检验室进行。
1.2方法
利用随机原理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各60例,为了便于记录,把这两组分别命名为1组和2组,并把每一个小组都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把木质刮板以及棉签作为取样工具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取样,在1组中采用盐水镜检法进行检测,在2组中运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其进行检测。在利用盐水镜检法时,相关的检测人员必须注重氢氧化钠的加入,从而保证检测率的准确性。革兰氏染色法就是在对相关分泌物进行镜检前对其进行染色,进而观察相关的细菌的检出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的获取以及分析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为了方便相关研究的进行,把本次研究的结果以四张图标的形式所呈现。
2结果
通过相关验证性措施的采取,可以发现利用棉签作为取样工具的感染检出率高于以木质刮板作为取样工具的组别。其中利用棉签作为取样工具的`综合检出率为84%,以木质刮板为取样工具的综合检出率为75%。利用革兰氏染色法比利用盐水镜检法的检出率要高,其中利用革兰氏染色法的综合检出率为93%,利用盐水镜检法的综合检出率为81%。
3讨论
妇科疾病是对大多数的妇女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最主要的病症之一,在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念珠菌性阴道炎以及由于滴虫而导致的阴道炎,对于这种类型的阴道炎的确诊主要以医学检验的结果为准,因此提升妇科医学检验的检出率对于提升妇科疾病确诊的准确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妇科疾病的检验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对盐水镜检法以及革兰氏染色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把棉签作为取样工具比木质刮板作为取样工具的检出率更高,这是因为利用木质刮板作为取样工具,在对样本进行运送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样本的丢失,因此其比较适合运用在检测室和取样地点比较近的检测过程中。把棉签作为取样工具,虽然会致使一部分的样本被棉签吸收,但是在运送过程中,样本基本不会脱落,因此这种取样方法更适合应用在检测地点和取样地点距离较长的检测过程中。另外采用革兰氏染色检测法比采用盐水镜检法的检出率高,这是因为我们所检测的滴虫以及霉菌的活动能力会被多种因素所影响,像检测时的温度以及送检的时间等都会对其的检出率造成影响。当利用盐水涂片的方式对滴虫以及病菌进行检测时,由于此检测的是人的上皮细胞中滴虫和细菌的存在情况,上皮细胞在盐水中所表现出的透明程度又不是特别好,进而就会对检出率造成影响。革兰氏染色法是利用染色的方法对于滴虫以及霉菌的相关成分进行染色,其操作过程更加简便,所能检测出的分泌物内容也比较多,更适宜用在妇科疾病的医学检测过程中。在妇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检测方法的选择直接会对相关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治疗措施的及时采取,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在对患者进行妇科医学检测时,必须根据医院条件,尽可能的选择检出率比较高的检测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胃癌医学检验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86例非贲门胃癌患者,来自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经临床、胃镜及病理诊断证实。男81例,女105例,平均发病年龄(55.19±14.05)岁。随机选取298例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98例,女100例,平均年龄(39.20±14.12)岁。以上个体均为无血缘关系的广东汉族人,既往无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
1.2研究方法
1.2.1Hp的检测
采用ELISA检测Hp感染。
1.2.2基因组DNA提取
抽取静脉血4ml,常规酚/氯仿抽提基因组DNA。
1.2.3PCR扩增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睷FLP)
1.2.3.1TLR4Asp299Gly,Thr399Ile基因多态性检测
将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以8%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GV1染色。
1.2.3.2CD14C159T基因多态性检测
引物设计及反应条件参照文献,引物为F:5′TGCCAGGAGACACAGAACCC3′,R:5′TGTCATTCAGTTCCCTCCTC3′,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以8%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GV1染色。
1.2.4统计学分析
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Hardy瞁einberg平衡采用2拟和优度检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采用直接计数法计算,2检验差异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水准为α=0.05),相对风险度用OR(Oddsratio)值及95%可信区间(95%CI)来评价。
2结果与讨论
我们的研究中,正常人的Hp感染率是61.3%,通过对湖北汉族人群Hp感染的检测,发现非贲门胃癌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OR=7.573,95%CI:3.585~15.995)。Correa等认为,胃黏膜在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损伤,黏膜细胞再分裂、增生以修复损伤的过程中可启动细胞凋亡,以清除无法修复的具有遗传缺陷的细胞,但有些胃黏膜细胞可因某种原因逃避凋亡,细胞寿命得以延长,增加其进一步受损的机会,胃黏膜经肠化、异型增生逐渐向恶性细胞转化。虽然Hp具体致癌机制至今仍未清楚,但Correa提出的以炎症为触发因素的胃癌发生机制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肯定了炎症在Hp胃癌的发生中的作用。活体内,胃上皮细胞可以表达TLR,故很有可能TLRs表达于胃上皮细胞并与Hp相互作用,从而调节致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引起胃黏膜的'炎症。进而在Hp感染性活动性胃炎的背景下,通过胃上皮的前期病损、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逐渐发展,导致了胃癌的形成。TLR4/CD14基因突变可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失去正常处理胃腔HpLPS等病原分子的能力,进而使胃黏膜在其长期刺激下产生感染、炎症乃至癌变。TLR4基因突变可导致对LPS无反应,或LPS信号途径的抑制。野生型TLR4的表达增强可使LPS信号传导增强。
通过对TLR4基因Asp299Gly和Thr399Ile多态性的检测,未发现其896bp处A→G和1196bp处C→T的突变,提示此2个等位基因突变在中国湖北汉族人群中少见,说明TLR4基因不是胃癌的易感基因。就此我们对中国汉族人与日本人及德国人的TLR4Asp299Gly和Thr399Ile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了比较,中国汉族人与日本人的分布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性,均未检测到突变体,但与德国人(9%)的突变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001)。欧洲人和亚洲人在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不同,将有助于阐明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区人群在疾病发生机制上的差异。CD14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5q2331),CD14启动子区-159位点存在单个碱基的替换,该等位基因位于Sp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附近,主要影响CD14的表达,且TT纯合子患者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密度。有研究认为在-159位点的T/C的突变可能导致CD14启动子的活化增强,促进CD14基因的转录,使单核细胞高表达CD14,且CD14可以调节LPS诱导的IL1及TNFα的分泌,从而使炎症应答增强。因此,CD14159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个体在对Hp感染的免疫应答中不同的CD14表达水平及免疫应答程度的基因方面的因素。为此我们对该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发现TT基因型在非贲门胃癌患者中(45.35%)高于正常人群(29.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T等位基因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8)。当我们按照Hp的感染情况分组后,我们发现非贲门胃癌Hp+组TT基因型亦高于对照组Hp+组。我们的结果表明CD14159位点TT纯合子或者T等位基因可能是Hp+非贲门胃癌的易感基因。此外,CD14附近以及与CD14连锁的其他基因多态性也可能影响疾病的表型与预后,因此,对CD14邻近的基因也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中职医学检验论文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排较为繁杂不够精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教材大多编写得较为细致。先排除有一定多余内容不做讨论以外,过多过细而没有重点的教材不仅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学校为了教学的完整,所有专业使用的都是同样的相关技术专业的教材,忽视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材也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2.教学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地对最新的医学检验技术方法进行教学补充,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材以及一些旧的试验课程设备,这样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能快速地融入到实践中上手各种工作。教学实验课程中很多的实验设备以及环境的建设都存在滞后性,不能满足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需求。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社会背景情况
1.国家行业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医疗体系建设的速度较快。这样,地方不同层次的机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大。尤其是基些一层的医疗单位、检验单位都需要补充大量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要求其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甚至是一些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检验技术人才。而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是获取人才的有效途径。虽然这样的行业需求背景让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必须要进行解决。
2.人才规格的提高
由于检验医学的发展同样迅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不断地出现,所以对人才的规模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还有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等要求,也都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改革教材编写的要求
(1)简而精。首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顺利进行,就必须针对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精简,教材的知识点都必须直指重点。教材的编写应该像“压缩饼干”一样,增强实用性,避免内容的过繁、过深。
(2)重点突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要求不一样,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需要了解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就不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突出需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使用完善、内容深度够的教材;对于实践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更多地注重试验课程、操作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与时俱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虽然也是一门通过不断实践而不断完善的学科,但是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却没有及时地在教材中补充。我国中职教育中教材的使用就存在内容过老,缺少最新科学研究状况的情况。虽然不能够频繁地对教材进行修订,但是可以通过学校进行教学资料的补充,以一年为周期,整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知识内容,补充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2.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弹性
由于中职教育中依旧存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基础能力有差别的问题,不同学生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及时地关注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统一组织到一起进行指导。
3.对实验课进行改革
(1)引入多媒体。必须要加强多媒体课程在实验课程的渗透,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接受操作技能。
(2)开放课外实验室。通过在课外开放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外能够有老师负责管理实验室,欢迎学生课外来进行操作,这对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3)强化技能培养。在学生真正参与到临床实习以前,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要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试操作科目。老师要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课的操作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兴趣再加以指导。
大专医学检验论文
摘要:分析化学是中职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制订出实用性及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分析化学课程组进行校内教与学的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较全面地了解课程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明确的教学定位,更新教学理念,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训,在此基础上制订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调研;课程标准;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分析化学是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制订出实用性及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分析化学课程组进行了校内教与学的调研,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学生学习情况、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师授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较全面地了解了课程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法与学法,构建了以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1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1。1调研对象
我校二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已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从3个检验班随机抽取学生共计96名。
1。2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法,共设计11个问题。发放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
1。3调研内容
包括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认可度、学习情况、教材内容实用性和教师授课情况4个方面。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
学生认为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需要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占80。6%,表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在所学专业中重要的占65。3%,不重要的占9。8%,说明多半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对课程的喜欢程度上,只有57。2%的学生喜欢分析化学,35。2%的学生不喜欢分析化学。
2。2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难度高(32。8%)、学习基础差(53。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有4。5%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分析化学知识,67。2%的学生基本掌握,还有28。3%的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掌握很少或没有掌握。
2。3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53。2%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材体现化学与医学关系的内容少;分别有20。3%的学生和47。3%的学生认为现用教材适合或较适合对知识和学习的需要,但也有部分学生(32。4%)认为现用教材不适合对知识和学习的需要,这表明分析化学教材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56。5%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合适,但也有29。0%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学时安排较少。
2。4课程授课情况
39。8%的学生喜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32。2%的学生喜欢实践探索式教学,只有17。2%的学生喜欢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分别有31。7%和31。5%的学生认为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章节的教学;分别有45。4%和34。4%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1)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认可度较高,认为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必要开设分析化学课程。
(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欠缺,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学习兴趣度较低,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学生对分析化学教材内容满意度不高,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材联系医学的内容较少,实用性不强,部分内容知识点偏多、偏难,这些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4)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太接受,喜欢合作交流和实践探索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章节的教学,以此凸显与临床课程的联系;同时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教与学的调查分析,课程组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明确的教学定位,按照“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强化素质、培养能力”的总体方向,更新教学理念,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训,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4制订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标准
4。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1)删去各章中较深、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降低教学难度,如删去“重量分析”一章和多元酸碱滴定等内容。(2)内容上避免烦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如在“滴定分析”这一章,对浓度之间的换算不做烦琐推导,而是注重公式的灵活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章着重介绍该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原理、仪器的构造、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异同点。(3)将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讲解,达到理实一体化。如将“电位滴定法”、“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放在实践课讲解,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和领会理论知识。(4)将实践教学中滴定分析实验减少,增加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法实验,即增加仪器分析实验的比重,从而使实践教学贴近临床,更好地为临床课程教学服务。
4。2重组教学内容
以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任务为引领,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为五大模块(分析化学基本理论、滴定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并将这五大模块分解为11个典型任务,每项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以课程标准贴近职业岗位、贴近学生为核心,制订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4。3渗透医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程标准制订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尽量使各知识点与检验专业相结合,既体现了分析化学的实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有关医学中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如在讲授配位滴定法时,将临床血钙的测定和滴定液EDTA可当解毒剂等知识融入该章教学中,这样可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4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的制订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运用角色互换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同时我们收集了一些与临床相关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注意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即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部分内容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制订合理的课程标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职业学校医学检验论文
1、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
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内容较多,难度大,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分折化学和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即在讲解分析化学知识的同时注意穿插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例如:在讲配位滴定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临床检验血清钙含量测定方法,即在碱性条件下以EDTA作滴定液,用钙指示剂来指示终点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在讲毛细管电泳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与临床血清蛋白质电泳分析相结合进行知识拓展,介绍临床利用血清蛋白电泳区带出现特征性改变从而诊断疾病,以及对肾病、肝硬化等疾病的重要临床价值,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新、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在教学内容上本着“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其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发展性。针对检验专业的特点以及检验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对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做部分的删减、补充。化学分析部分删除了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弱化四大滴定分析滴定过程的详细讨论,重点在于结果、计算及其应用。加强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确,只有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认真正确地进行实验,才能获得可靠的分析数据和准确的分析结果。仪器分析部分将电化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因这些知识在医院检验科的应用比较普及,其它内容由学生自学。并且从学生实习情况和就业形势看,经典化学分析为主,仪器分析为辅助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加大仪器分析的力度。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学生一般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是很浓,如果教学中采取从一个理论到另一个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化学相关知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节职业学校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其中仪器分析内容主要讲解仪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且很多仪器价格比较昂贵。学生在没有见过仪器的情况下学习,会感觉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仪器的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即在课堂上,教师将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通过拍摄、查找仪器图片,收集实验视频及相关模拟操作软件,使复杂的仪器、实验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例如:在讲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时,仪器的结构包括真空泵、色谱柱、检测器、色谱图等主要部件,教师可在课前将这些主要部件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分别展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并分别讲解各个部件,再照取整个仪器,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讲解,有了仪器的整体性,再讲解仪器的应用。因此采取给仪器实物照相和利用多媒体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根据课本上仪器的内容模块分别给仪器的不同部件照相,结合理论知识实图讲解。学生通过观看仪器外观来学习其结构和功能,积极性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在传统分析化学教学中,主要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总评成绩,且考试内容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疏于综合能力。为此,我校化学教研室对分析化学的考核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在考核中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比例,加大实验考核的比例,在期末考试内容中加入实验操作的内容,转变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这样就可以较全面地考核和评价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考核改革发现,考核中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能客观衡量各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情况,有利于教师分别侧重加大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实验操作辅导。
5、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目前我校检验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师多毕业于综合性或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不能很好地将分析化学教学贯穿到医学知识体系中去,这就影响了他们讲授分析化学时联系医学和临床检验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能体现专业特点,长此以往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善目前状况,我校要求化学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听取一些医学检验专业课,如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仪器、生物化学等,掌握一些与医学检验相关的知识,以实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师的自身医学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教师要多读一些与分析化学有关的医学基础书籍,加强与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分析化学教学服务于医学检验专业。总之,分析化学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合理运用各类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做贡献。
★ 医学检验论文选题
★ 医学检验试题
★ 医学检验自我鉴定
★ 医学检验自荐信
★ 医学检验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