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舟中见猎犬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共含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廷冬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舟中见猎犬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清·宋 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与鹰隼共功名。
樯边饱饭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
【注】①隼(sun):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 逐禽兔。②樯:桅杆。③髀肉生:语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 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处安逸,思 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1)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2)诗中的“猎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诗人借此形象要抒发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首句描绘了一幅澄澈空明的画面:金风送爽的'时节,秋水经霜白,芦花浑如雪,水天一色。(2分)②点明舟中猎犬所处节候和环境,并对下句起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作用。(2分)
(2)①诗中的“猎犬”是一个才能消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的形象。第三句写出它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得怏怏地蜷在桅杆边垂头昏睡的情景,显得那么孤寂失意。(2分)②这首诗触物感怀,诗人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2分)
赏析:
清代诗人宋琬的这首诗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及反衬的手法,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
这首诗触物感怀,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首句点明舟中猎犬所处节候和环境,并对下句起了乐景写衰的反衬作用。金风送爽的时节,秋水经霜白,芦花浑如雪,“一片明”三字,显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澄澈空明的境界。这只载着猎犬的帆船就停在“枝枝摇浪花”的芦苇荡里。秋天,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季节,“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刘禹锡),飞禽走兽膘肥体胖,正适合狩猎了。猎人们豢养的鹰隼纷纷展翅凌空,下攫狐兔,为主人立下功劳。这只猎犬倘在山林原野,本来也可追捕猎物,大显身手,效犬马之劳的。不幸的是,它却被困舟中,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与鹰隼同建功名了。第三句正面描写猎犬,并对末句抒情起了铺垫作用:它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得怏怏地蜷在桅杆边垂头昏睡,显得那么孤寂失意。饱食昏睡的结果,必然会日渐虚胖,失去瘦劲矫健的体型。诗人遂借此作譬,巧用当年刘备寄人篱下,“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才能消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这首诗一、三句写景物,二、四句抒情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笔墨貌似风趣,实则寄慨遥深,以凄清激宕之音将英豪被抑之气抒发得淋漓尽致。邓之诚曰:“琬才名早著,顾一官累踬,公元1650~1662年(顺治七年康熙元年)两为人诬告,系狱困顿。十年再起蜀臬,三番变遂以入觐卒于京师。一生遭遇,丰少屯多,故其诗多悲苦之音。”王文澜在此诗末批曰:“借题发挥,固知此老胸中大有块垒。”皆是颇有见地的。
作者简介
宋琬(1614~1674)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今属山东)人。公元1647年(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出为陇西道。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擢浙江按察使,因山东于七农民起义,仇家告他有牵连,系禁三年,几乎死于狱中。获释后,长时期流寓吴、越,至公元1672年(康熙十一年)起用,授四川按察使。次年入京觐见,适逢吴三桂举兵占领成都,因家属留蜀,惊悸忧愁去世。
舟中见猎犬有感,舟中见猎犬有感宋琬,舟中见猎犬有感的意思,舟中见猎犬有感赏析 -诗词大全
舟中见猎犬有感作者:宋琬 朝代:清 体裁:七绝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同鹰隼共功名。
樯边饭饱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原文】: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释】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③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
④火:这里指磷火。
【翻译】:
狂风吹过江面,波涛汹涌,因风力过猛,江流湍急。
波浪迅速得象千军万马席卷而来,气势压在三江五湖之上。
岸上荒凉,舟中渔火夜中明,在船上坐起等待即将过去的残夜。
少年时走上仕途,现在头发花白,内心无限的离开官场归家的凄凉郁愤之情。
【赏析】
《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
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阅读训练】: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寒食舟中作赏析-小寒食舟中作阅读答案
导读:
这是小寒时节,作者在破烂的舟中有感而发的一首诗。其原文如下: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i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食舟中作阅读答案:
(1)“雾中看”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惊叹于诗人忧思之深及观察力的精湛。请分析它的含义。
答:因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花草如隔一层薄雾;2.这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因时局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
(2)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请简要赏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1.由近及远写景,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是近景;片片轻鸥,逐流飞翔,是远景。层次分明;2.运用叠词,有韵律美;3.以蝶鸥自在轻快反衬诗人心情的沉重。
(3)《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答:1.年老。“强饮”、“ 老年”可以看出;2.没有机会报效朝廷的痛苦。“戴冠”可以看出;
翻译: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小寒食舟中作字词解释:
⑴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⑶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i(音hé合),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i”通“褐”,指颜色。 仇兆鳌注:“ 赵注: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冠。”
⑷“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带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⑸“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一作开幔。
⑹“云白”句:极写潭州(今长沙)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小寒食舟中作背景: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
小寒食舟中作主旨大意:
这首诗表现作者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舟中作赏析: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i冠”传为楚隐者i冠子所戴的`i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i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此诗有借鉴沈缙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
《客至》《访客舟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分享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访客舟中
陈xx
船中酒多少,船尾搁春沙①。
恰到溪穷处,山山枳壳花②。
【注】①搁春沙:搁浅在沙滩上。②枳壳花:春天开放的幽香白花。
(1)《客至》前二名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何作用?
(2)《客至》与《访客舟中》二诗,均表达了主客相会喜悦的.心情,但杜诗表意直白显豁,陈诗表意含蓄婉曲。请分别简析二者的不同写法。
答案: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句,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
(2)杜诗中“为君开”“樽酒”“对饮”“呼取”等词句,将迎接、设宴、呼人作陪的会客过程表现得鲜明、直接,将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得直率、热烈。陈诗,通篇没有着力描写人物的活动,通过“船中酒”、不觉船“搁春沙”、恰见漫山“枳壳花”等抒写,将主客交往的陶醉、忘情及观景的余兴巧妙地流露出来,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达得含蓄、委婉。
陈师道《舟中二首(其一)》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注释:
①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②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以具区(太湖)、洮滆(长荡湖)、青草、洞庭、彭蠡(彭泽)为五湖。
③火:这里指磷火。
赏析:
《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
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清]徐灿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销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注】徐灿:明末清初一位爱国女词人。刘郎:刘禹锡。江令:南朝江总。剑杳:即剑化,比喻人的逝世。白玉楼:此处用文人逝世的典故。黄金台:燕照王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
(1)下片结句“西山在,愁云惨黛,如共人凄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说本词“深沉蕴藉,沉郁苍凉”,你能说出这首词蕴藏了哪些深沉的情感吗?(6分)
【参考答案】
(1)拟人。此三句将西山拟人化,原本美好的西山,此时此刻愁云惨淡,眉头紧锁,就像理解词人的心情一样,与词人同悲叹,共凄切。拟人化的词句半词人心中故国之痛深广化,强烈化,词人的悲痛情绪仿佛感染了大自然,充实于天地之间。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亡国之痛。人生飘零的身世之感。
赏析
1645年(顺治二年),陈之遴出仕清朝。不久,徐灿携子女北上京师,与之团聚。这首词或即作于此番北上途中,与《南乡子·秋雨》同时。题为“感旧”,是因为作者十年前曾有北京之行。今日重来,桃花无恙,燕子依然,但人事全非,旧悲新愁纷至沓来,尽寓于此一篇小词之中。
词开篇三句景中寄情,“前度”二句转入人事之抒写,以“刘郎”绾合“桃花”,实用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前度刘郎今又来”之诗意。“江令”用南朝江总事,江总后入陈为尚书令,故此处有讽谏陈之遴之意。陈之遴在1634年(明崇祯十年)高中榜眼,春风得意,但旋即受到父亲牵累,被斥逐永不叙用。数年家居,大明沦亡,陈氏“金衣飞上樱桃树”,复降清为新贵,这许多“往事”真是“何堪说”。再深按一层,“往事”二字又不仅代表着一己的悲欢。当大明朝如逝水东流,如夕阳西下,“多少英雄泪血此处”。“龙归剑杳”表面上用晋张华、雷焕获取丰城双龙剑典故,真意乃在于向“英雄泪血”深致悲悼崇敬之情。千古河山,恨事如许,“豪华一瞬抛撇”正是历史的宿命。
过片仍接“英雄泪血”、“豪华抛撇”之意。“白玉楼前”用李贺事,“黄金台畔”用燕昭王事,昔日俊杰之士,亦同逝水,而今只有无情明月,夜夜映照着凋敝的垂杨、消歇的秾李。当“断猿悲咽”的声音响起,令人感喟“世事流云,人生飞絮”,更何况积素凝华的西山也眉黛惨淡,就如同我凄切的面庞!煞拍处用拟人而兼移情手法,顿时将山川天地一同带入浩莽的愁思之中,沉郁蕴藉,冷峭苍凉。
赏析二:
题目为“舟中感旧”,既言“舟中”,则定然是走水路,且正在路中。“感旧”一词告诉我们,词人多有怀念之意。至于怀念什么,且看正文。
前两句的意思是,桃花依旧盛开,燕子依旧归来。“无恙”指无病,意即桃花还像从前一样美丽。既然桃花和燕子都像从前一样,而后面却说“春景多别”,就说明词人眼中之景,与从前所见之景有很大区别。“前度刘郎”是化用刘禹锡的诗句。刘禹锡曾
有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重来江令”用的是南朝江总的典故。江总是大才子,深得梁武帝信任,在梁朝任太常卿。后来避难于岭南。陈朝建立,他被召回建康,陈后主时任尚书令,故世称江令。词人用刘禹锡和江总的典故,无非是说自己在这里乃是故地重游。“往事何堪说”一语,充满了悲伤色彩。堪,能够。往事不能够说,是说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它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的悲伤之情。“逝水”就是流水。诗词中用到它,往往因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有,不舍昼夜”,有了时光流逝的意味。它是一个让人感到忧伤的意象。“残阳”也常常表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世事沧桑的悲叹。逝水残阳,虽只四字,却勾勒出一幅苍茫惨淡的画面,烘托了词人悲伤的感情。“龙归剑杳”用的是张华、雷焕的'典故,二人因斗牛间常有紫气,就寻找宝物,最后于丰城掘得双剑,两人去世后,双剑化为双龙归于萦水。词人用此典故,是说昔人已逝。本词在此句之前,没有提到人,那么,已逝的昔人所指是谁,只能从后句看出,就是指“英雄”。“逝水”到“泪血”三句,是说,在逝水残阳的悲景之中,有着多少志业未酬身先死的英雄的血与泪。那么,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注释中说徐灿是明末清初的爱国女词人。那么,这里的英雄,当是抗清扶明的英雄。词人的悲伤,也应是明亡的亡国之痛。后文的“千古恨”当然就是指这亡国之恨。河山如许,指江山依旧。“豪华”指的是以前国家表现出来的繁华昌盛。上片末三句是说,故国已亡,从前的繁华都消失了,可是江山依旧。字里行间充满了昔盛今衰的亡国之痛。
下片“白玉楼前”用的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典故。李贺临死时梦见神人召他,说“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李贺遂死。后来就用白玉楼的典故,指才子去世。黄金台畔,用的是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夜夜只留明月,表面是说这里有只明月,实际是说见不到才子贤士了,才子贤士都已去世了。“夜夜只留明月”一句,以夜空悬月之景衬托了英雄人士俱已身亡的的悲痛之情。这三句恰恰对应了上片末的“千古恨”。“休笑垂杨”等三句,语序实际应是“休笑垂杨,秾李还销歇。而今金尽”,前两句的意思是,不要笑话垂杨易凋,秾李销歇。因为“而今金尽”。这四个字是说,黄金台上没有金子了,意思是,没有人修筑黄金台了,没有人登黄金台了。言外之事则是,过去的一切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世事流云”是把世事比作流云,突出了事世事无常、不易把握的意思。“人生飞絮”是把人生比作飞絮,突出了人生漂泊不定、难以安宁之意。后面的“断猿”,指孤独悲啼之猿。所谓“尽付断猿悲咽”,字面意思是,都交给断猿,让猿啼去表现这些悲伤。实际意思是,人正处于世事无常、人生漂泊的悲伤之中,断猿悲伤的啼鸣传了来,这啼声更加深了人的悲伤。这是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是正衬。最后三句,说西山有愁容,与人一起凄切,就赋予了西山以人的情态,这是拟人。这三句是说,西山这无情之物,就像理解词人的心情一样,也和词人一起同悲同叹。这就将上面所抒发的亡国之痛、漂泊之苦、物是人非之悲等感情进行了强化,使其更加动人心弦。
杜甫《燕子来舟中作》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燕子来舟中作》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在长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五十六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此诗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 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 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 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
⑴朱瀚题注:孤舟漂泊,惟有燕来,命题感慨。
⑵湖南:这里的湖南指长沙,因其位于洞庭湖之南。动经春:已经经过了几个春天。
⑶燕子衔泥:燕子为候鸟,所以每年都要衔泥筑巢。王嗣奭:出峡已三春,而客湖南则两春也。
⑷这句里已经有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影子。
⑸社日:古代春秋两次祭社神的日子,通常是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分、秋分前后)。远看人:远远地看着人,一说为远来看人。
⑹君:指燕子。处处巢君室,实际上也就是居无定所,所以说“何异飘飘托此身”。
⑺此句为杜甫自述。“飘飘托此身”的含义,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2]”(《旅夜书怀》)。
⑻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此句可参看“樯燕语留人”(《发潭州》)。
⑼巾:手巾。这两句是说,燕子来到舟中,暂歇船樯,喃喃细语,马上又起身飞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令作者不禁流泪。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此时作者滞留湖湘,以舟为家。此诗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同意。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
2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请就后三联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作者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作者运用想像和拟人等手法描绘了燕子的疑惑不解,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和多情眷恋。诗歌既有燕怜人,又有人怜燕,人燕浑然一体。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作者写燕子,先描写燕子冬去春来,忙于衔泥筑巢,点明了诗人留滞湖湘,以舟为家;颔联运用想像和拟人描绘一只疑惑的燕子,通过写故园相识的旧燕,正凄然而又疑惑地看着自己,写出了作者流浪他乡的沧桑变化。颈联描绘的是燕子的居无定所、天涯飘荡,诗人对燕子的悲悯,实际上是对自己漂泊处境的自怜自惜。尾联描写燕子的多情:小燕子为了安慰我的寂寞,翩然飞来,暂歇船樯,它不忍离去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令诗人老泪纵横。燕子的`同情深深地写出了作者生活的凄惨。本诗句句咏燕,但是又是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燕子实际上就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
赏析:
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所以诗一开始就点明“湖南为客动经春”,接着又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的对象──燕子。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旧时你入我故园之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又逢春社之日,小燕儿,你竟远远地看着我,莫非你也在疑惑吗?为什么主人变成这么孤独,这么衰老?他的故园又怎样了?他为什么在孤舟中漂流?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我老病一声,有谁来怜我,只有你小燕子倒来关心我了。而我也正在哀怜你,天地如此广阔,小小的燕子却只能到处为家没有定居之所,这又何异于飘飘荡荡托身于茫茫江湖之中的我呢?
“暂语船樯还起去,空花贴水益沾巾。”为了安慰我的寂寞,小燕子啊,你竟翩然来我舟中,暂歇船樯上,可刚和我说了几句话马上又起身飞去,因为你也忙于生计要不断地去衔泥捉虫呀。而你又不忍径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真令我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此诗写燕来舟中,似乎是来陪伴寂寞的诗人;而诗人的感情象泉水般汩汩地流入读者的心田。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那衰颜白发的诗人,病滞孤舟中,而在船樯上却站着一只轻盈的小燕子,这活泼的小生命给诗人带来春天的信息。我们的诗人呢,只见他抬头对着燕子充满爱怜地说话,一边又悲叹着喃喃自语……还有比这样的情景更令人感动的么?
全诗极写漂泊动荡之忧思,“为客经春”是一篇的主骨。中间四句看似句句咏燕,实是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最后一联,前十一字,也是字字贴燕,后三字“益沾巾”突然转为写己。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清人卢世?评曰:“此子美晚岁客湖南时作。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