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田家》阅读答案及赏析(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chael952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观田家》阅读答案及赏析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阅读训练一
8.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相比,两首诗歌都用到了哪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8、两首诗都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这首诗的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田家终岁辛劳与不得温饱对比;田家“仓禀无宿储”和朝廷“徭役犹未已”对比;田家终年辛劳却家无隔夜粮与作为朝廷官员的诗人自己不耕种却从田家获取俸禄对比。(3分)
9.(6分)
农民终岁辛劳却不得温饱,诗人联想到身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不从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心中顿感惭愧。(4分)作用:通过自责,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从而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2分)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叙写了农人的三种苦: ▲ , ▲ , ▲ 。(3分)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劳作之苦 贫饥之苦 徭役之苦(3分)
2.①将农人终年劳作与生活饥贫作对比,揭示了赋税徭役的繁重。②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的爱憎情感。(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田家》阅读答案及赏析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注释:
1、聂夷中:生卒年不详,字坦之,河东人。
2、劚:砍、斫。一作“锄”。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惨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赏析:
《田家》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中主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两句写一家农户父子二人都在忙碌耕种。说是父子二人,实则上就是全家,因为古代妇女是不下田干活儿的;说是一家,实则上是指所有的劳动人民,所有的劳动人民整日都在辛苦耕作,不得空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后两句写封建统治者只知道剥削劳动人民,却从不知道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禾未秀”,庄稼还没有成熟,管家就已经开始“修仓”,修仓干什么?等着装收上来的粮食。庄稼还未成熟就等着收税,已经是很不近人情了,而官家的不近人情还远不止于此,“六月禾未秀”,按照常规,五月庄稼就已经应该成熟了,这首诗中却说六月还没有成熟,很可能是遇到了什么天灾庄稼歉收。在遭遇天灾庄稼歉收、老百姓自己辛苦劳作一年却很可能衣食不保的时候,官家没有考虑如何帮老百姓渡过难关,而是在修仓准备收税,官家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冷酷无情的嘴脸便暴露无疑了。
整首诗歌只是简单叙事,并没有一个字表露自己的感情,但是我们却能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对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的强烈憎恨和对老百姓辛苦劳作却不得温饱的深切同情,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但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韦应物《观田家》阅读答案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阅读训练一
8.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相比,两首诗歌都用到了哪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8、两首诗都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这首诗的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田家终岁辛劳与不得温饱对比;田家“仓禀无宿储”和朝廷“徭役犹未已”对比;田家终年辛劳却家无隔夜粮与作为朝廷官员的诗人自己不耕种却从田家获取俸禄对比。(3分)
9.(6分)
农民终岁辛劳却不得温饱,诗人联想到身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不从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心中顿感惭愧。(4分)作用:通过自责,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从而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2分)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叙写了农人的三种苦: ▲ , ▲ , ▲ 。(3分)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劳作之苦 贫饥之苦 徭役之苦(3分)
2.①将农人终年劳作与生活饥贫作对比,揭示了赋税徭役的繁重。②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的爱憎情感。(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观田家韦应物古诗阅读答案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阅读训练
1.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相比,两首诗歌都用到了哪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5分)
2.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1、两首诗都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这首诗的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田家终岁辛劳与不得温饱对比;田家“仓禀无宿储”和朝廷“徭役犹未已”对比;田家终年辛劳却家无隔夜粮与作为朝廷官员的诗人自己不耕种却从田家获取俸禄对比。(3分)
2.(6分)
农民终岁辛劳却不得温饱,诗人联想到身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不从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心中顿感惭愧。(4分)作用:通过自责,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从而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2分)
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 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阅读理解概括某段大意题型答题方法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观田家诗词阅读含答案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8.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相比,两首诗歌都用到了哪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这种表
现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8.(5分)
两首诗都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这首诗的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田家终岁辛劳与不得温饱对比;田家“仓禀无宿储”和朝廷“徭役犹未已”对比;田家终年辛劳却家无隔夜粮与作为朝廷官员的诗人自己不耕种却从田家获取俸禄对比。(3分)
9.(6分)
农民终岁辛劳却不得温饱,诗人联想到身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不从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心中顿感惭愧。(4分)作用:通过自责,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从而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2分)
孟浩然《田家元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田家元日①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②,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①此诗作于孟浩然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节,即开元十六年。②强仕:指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首联的主要意思。(3分)
(2)这首诗中间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以北斗七星斗柄向北意喻冬天,(1分)向东意喻春天,(1分)意谓除夕还是冬天,大年初一已是新春。(1分)(答“昨夜北斗星出现在天际,今日就是新的一年了。”也可以给满分。)
(2)答案一:诗人虽年已四十而未出仕,不免有些无奈和伤感,但他并未耽于此忧,而是在舒适逸乐的隐居田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志趣,在与老农牧童恬淡的耕作中享受到五谷丰登的乐趣。(结合语句分析诗人的无奈,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志趣,给2分。)
答案二:中间两联叙写了诗人的隐居生活内容,虽然表面看诗人恬淡闲适,但隐隐透露出他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他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无禄”一词恰是诗人不甘心的宣言。(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无奈,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志趣,给2分。)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3.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4.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5.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6.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7.荷:扛,担。
8.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译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写作者的亲身经历,作于他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节。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
薛逢《元日田家》的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 D(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解析】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2.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
【简析】
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观斗鸡偶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韩 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注释】①韩偓(844—914?),晚唐诗人。②枭,猛禽名,即猫头鹰。
1.这首诗塑造斗鸡怎样的形象?(5分)
2. 有人认为这首诗表面上描写斗鸡,实际是影射讽刺唐末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你是否认可这种观点?请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作品内涵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在人供养下身强体壮,神采奕奕却不知报答人养育之恩,也不能抵御外来侵扰,只知处心积虑对待同类的可恶的斗鸡形象。
【分析】抓住诗歌中“报稻粱恩”、“ 金距”、“ 花冠”、“ 枭鸣”、“同群”等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2.我赞成这种看法。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来反映社会现实,用斗鸡影射割据一方,只知对内争权夺利、残民逞强,却不思对外抵抗异族侵扰的藩镇军阀。作者身处唐朝走向末路的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现象十分严重。首句“ 何曾解报稻粱恩?”严正地谴责藩镇势力的忘恩负义,他们根本不知报答养活了他们人民;第二句写出藩镇在国内争权夺利,为了一点利益就像斗鸡一样以“金距”、芥羽”伤人;而在外来的侵扰“枭鸣”于国土之上、危及社稷时,他们却“无意”过问。这首诗成功运用象征手法,所托之物物象鲜明,所言之志情激语愤,显得内涵颇深,耐人回味。
赏析:
斗鸡这种游戏,盛唐时即有之,而到了晚唐,则更为“有闲”人喜爱。韩偓观看斗鸡,鸡鸡相残的形象深刻触发了其胸中积郁,便写成了这首讽指颇广的绝句。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成功地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社会,从而扩展了诗的容量。
当代诗人艾青曾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这首绝句通篇用相斗之鸡来象征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尖锐而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他们只知对内争权夺利、残民逞强,对外却不思抵抗异族侵扰。首句“何曾解报稻粱恩?”落笔便严正地向毫无人性的藩镇势力发出质疑,说明人民以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养活了他们,但是他们却根本不思、也不“解”报恩,这就写出了藩镇势力的忘恩负义。次句“金距花冠气遏云”是极写藩镇势力的好斗性。为了争权夺利,他们不措在最大限度上以“金距”、芥羽”伤人;为了压倒政敌,他们往往会因些须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宛若“花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这里可以看出,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的是藩镇势力对内的表现。诗的后两句则着重写这些藩镇军阀对待外来侵略者的态度。对内,他们是寸土不让,寸权必夺;然而,当外部敌人“枭鸣”于国土之上、危及社稷时,他们却“无意”过问。他们惟一的本事,就是处心积虑地用“芥羽”等暗算手段去伤害对方。总之,这首诗实际上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对藩镇势力的气焰和心灵进行了雕镂。由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所以,所托之物物象鲜明,所言之志情激语愤,显得内涵颇深,耐人回味。
这首诗在题材的选择、构思立意、意境创造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它在历代咏鸡诗中,成为“百鸡图”中之佳作,广为传诵。
《观祈雨》阅读答案和意思翻译赏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说说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1.人们在龙王庙前敲锣打鼓,鼓乐齐鸣,举行祭祀仪式,以讨得龙王欢心,祈盼上天普降甘霖。
2.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农民心急如焚地求雨和达官贵人悠哉观赏歌舞的场景并置,一方是心焦求雨以解决旱灾,一方是唯恐下雨咽了管弦,寄寓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达官贵人的愤怒。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早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4.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
A.第一句写春季旱情严重状况,交代祈雨原因。
B.第二句写村民水庙迎龙仪式,描述祈雨场面。
C.第三句写富人到处听歌看舞,希望旱情好转。
D.第四句写富人担心天阴下雨,影响乐器音质。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3分)
A.描述了水庙迎龙祈雨和朱门观看歌舞两种场面。
B.具体描写了村中贫富两类人的截然不同的心理。
C.描述观祈雨所见,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现实。
D.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在描写中蕴含着讽刺。
二:
①根据对“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句诗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2分)
诗人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更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的严重。________均受到严重影响。
②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旱情(春旱) 养蚕(殖)业 农业生产
②本题只要抓住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两点作答,意合即可。
示例: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译文: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赏析:
《观祈雨》是唐代诗人李约的作品。这是一首悯农诗,写观看春日祈雨的感慨,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此诗通过对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贫富的悬殊。农民们由于天旱而忧虑一年生计,豪门权贵却笙歌竟日,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如此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豪门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全诗语言含蓄,风格委婉。
于谦《观书》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抒发了作者对书的.喜爱和乐于读书之情。
(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二:
(1)颔联写了什么内容?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且胸无杂念。展现了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形象。
(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