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阅读理解附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uwa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舟中阅读理解附答案(共含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uw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舟中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舟中阅读理解及答案

舟中二首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2:刻舟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刻舟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解释下面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佛印绝类弥勒(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③一士人善画(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类似,像② 弯曲 ③ 善于,擅长 ④ 早晨

2.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3.(答案合理即可)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篇3: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原文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说成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白头、情不尽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之情。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篇4:《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5:《舟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篇6:《舟中》阅读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答案大全提供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供查询。如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说明文阅读题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答案,记叙文阅读题答案等。

篇7:舟中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篇8:三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三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碰伤了。本来我可以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 拉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 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说:“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是我太多虑了,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拦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股搁下车子跟上前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

1.那位陌生的先生为什么向“我”的自行车撞上来?

2.“我愣愣地目送他们”,“我”为什么发愣?

3.试从写作方法和主题等方面比较《三代》与课文《散步》的异同,至少比出异同各一点。

异:

同:

1.他为了保护孩子和父亲

2.被陌生先生对孩子和父亲强烈的责任感深深地震撼了

3.异:角度不同。课文以“我”的角度写对母亲儿子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对老去的生命的善待;《三代》中的“我”只是那位陌生先生对父亲孩子极尽保护责任的见证人。 同:两文都 深刻揭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使命。(此题回答有理即可得分)

《核舟记》阅读附答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理解附答案

三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背影》阅读理解附答案

湿地阅读理解附答案

拜访阅读理解附答案

《落叶》阅读理解附答案

山中访友阅读理解附答案

比较阅读文言文理解附答案

西来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舟中阅读理解附答案(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舟中阅读理解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