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hiteyp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hiteyp”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篇1: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

陈羽

海畔①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土天山雪。

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庆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②西,角声一动钥天晓。

注:①海畔:湖边 ②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星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惰现下预示敌人的败亡。

1.两首诗都写了从军将士所处的环境的极为严酷,其严酷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

2.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 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2分)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2.(1)陈诗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1分)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分)

(2)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且分析的对,情感也对的给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环境描写的语句,然后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然后对比作答。陈诗中,可抓住冻泥裂叶落枝梢折从天山脚下的恶劣天气角度分析;岑诗中,可抓住火山少如鸟从天气的炎热角度分析其环境之恶劣,由此得出二者的严酷区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应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根据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陈诗可抓住红旗,从借代的'手法角度分析作答;岑诗可抓住角声,从象征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在情感方面,由红旗可联想到雪地行军的士气高昂,生机勃勃的精神。由角声可联想到出征抵抗的气势磅礴,将诗人对出征抗战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2:《从军行》诗歌赏析

《从军行》诗歌赏析

《从军行》作品介绍

《从军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23首。

《从军行》原文

从军行

作者: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从军行》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②玉门:即玉门关。

③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遣耿夔等破北匈奴于此。

④梅花曲:即《梅花落》

⑤海:瀚海,大漠。

⑥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⑦铁关:即铁门关。《新唐书·地理志》:“自焉首西五十里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从军行》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篇3:从军行诗歌阅读及答案

从军行两首诗歌阅读及答案

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释]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二)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A(2)第一首诗前三句是叙事,描写环境,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借音乐声抒情,后一句写景。先抒情后写景。(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篇4:《从军行》和《渔家傲》诗歌比较赏析

《从军行》和《渔家傲》诗歌比较赏析

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词,就内容和形式作一简单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睹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赏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篇5:从军行诗词赏析及答案

从军行诗词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4.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篇6: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①。

前军②夜战洮河③北,已报生擒土谷浑④。

【注】①辕门:军营之门。②前军:大军的前锋。③洮河:发源于甘肃碌曲县西南,流至永靖县注入黄河。④土谷浑:鲜卑族的'一支。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6分)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5分)

参考答案

1.“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2分)“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2分)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2分)

2.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5分)

简析

《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诗人当时身处边塞,作战前方传来捷报,活捉了外族入侵者首领。军队士气大振,于是诗人作此诗来纪念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首诗以白描的笔法,记述了边防士兵奋勇出击,前军捷报飞传的动人情景。表现出出征将士的乐观振奋。情调昂扬,气势雄壮。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古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答案

诗歌萤火阅读答案赏析

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军行诗歌赏析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