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燕堂》阅读答案及赏析(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胖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燕堂》阅读答案及赏析
清燕堂
贺铸
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残红一两枝。
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帘时。
(1)诗的一、二句体现了什么时令?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2)全诗着意表现怎样的情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暮春。描绘了枝头残红,雀鸟追逐嬉戏的情景。
(2)一、二句春之将尽,时光一去不复返,是闲愁之始;三、四句慵倦欲睡而不酣、坐卧难耐,诗人备受闲愁之苦,只得下帘拥书解闷。“乍来乍去”四字,写出醒而欲睡,睡又不酣的情态,活画主公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的神气,这首诗,妙就妙在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表现“愁。”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闲愁的小诗。
诗的头两句,不仅在写景中点出暮春的时令,而且还隐隐透露出“闲愁”的消息。花事已了,春将归去,而随同春来的鸟雀却依旧在追逐嬉戏,不知春之将尽。美好的青春就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一去不返。这对一个敏感的青年诗人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精神压力!诗借景语发端,正写出了闲愁之起。
“睡思”两句,极写闲愁之苦。“乍来乍去”四字,进一步写出了醒而欲睡,睡又不酣的情态,活画出了主人公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的神气。
蒙城清燕堂,蒙城清燕堂王安石,蒙城清燕堂的意思,蒙城清燕堂赏析 -诗词大全
蒙城清燕堂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
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後世风。
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
飘然一往何时得,a仰尘沙欲作翁。
《虚堂》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1)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4分)
(2)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语涉双关,一是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是诗人心灵的孤寂。 (“以动衬静…‘双关”或“寓情于景”各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2)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 (景物描写2分,作者情感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赏析:
《虚堂》是北宋寇准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取首句前二字。诗意:空堂寂静,诗人思念旧情无法入睡,见窗外树影摇曳不定,感觉夜深时风露更加凄清。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诗题取首句前二字,实类“无题”。
首句写堂静。用静中之动来反衬其静。虚堂,空堂,用《庄子》“虚室生白”之意。孤身独处,更无他人,所以觉得堂屋是空荡荡的。孤身、夜深,空堂显得分外寂静,只听到堂外草丛中不知什么虫子在鸣叫着。“草虫鸣”是静中之动,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听得见虫呜,愈见堂之“寂寂”。如此一个静悄悄的堂屋,正可酣眠。
然而,次句却写人不眠。此时,独处于堂屋之中的诗人斜靠在枕头不能成眠。堂寂,虫鸣,都是他在不眠之中感觉到和听到的`。之所以“不眠”,是因为“难忘旧情”,旧情萦绕在诗人心头,令他难以忘怀。旧情之“情”,在这里不应解作“恋情”或“爱情”。一是不曾听说诗人生平有过浪漫的或不幸的爱情,再是从三四两句的意境与全诗的氛围看,也与恋情无涉。所以这里的旧情,也是作者《江南春二首》之中的“愁情”,即“暮年迁谪,流落不归之意”。范雍《忠愍公诗序》曾说:“大约公之为诗,多有此意。”那么,这里的“旧情”可以归入“此意”。另外,诗人说成“旧情”,是故意含糊其辞。总之,暮年迁谪,流落不归,是诗人一生中愁沁心髓的不幸,他难以忘怀,袭上心来时,就要欹枕难眠了。
按照作品的思路,下面本来应该倾吐作者难忘旧情的悲伤,而诗人却没有这样,“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于是他绕过“旧情”把目光转向窗子,来了个写景句:“斜月半轩疏树影。”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树影摇曳不定,诗人已感到寒意,所以他觉得夜半更深的风露更加凄清了。诗到此句,便戛然而止。
其实诗人并没有忘记旧情。尽管“旧情”只如一个闪电,瞬间便消逝了,而更多的笔墨用于写景。但是,这些景物的描写已着上了“旧情”的色彩,而使一切景语皆成了情语。起笔的“虚”字就语涉双关:“虚堂寂寂”,是他自己的灵台孤寂,方感到空堂分外寂静;他把目光转向窗户,看那月光,看那树影,原是为了解脱“旧情”的萦绕,但是,看到的又是凄清的环境,而环境的凄清正是他心境凄然的反照。总之,诗人于“旧情”欲言又止,只是在亦即亦离之中,融情入景,描绘眼前景物,构成一种凄迷的氛围,烘托出一缕难忘日情的凄楚的情感,这就比直陈胸臆,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蕴藉婉曲,余味不尽。同时他身为大臣,政治上的不幸际遇是不好多说的,也只能出之以委婉之词,点到为止。
(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5.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6.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
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
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陈忱
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
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
【注】明清易代之际,清兵南侵,烧杀掳掠。
1.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在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上,诗意更进一层。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文加以分析。(3分)
2.请分析诗人借“叹燕”所表达的情感。(4分)
1.认同。刘诗借当年栖居于雕梁画栋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感叹那些显赫一时的王公贵族的没落。而如今普通百姓连家也没有了,诗意更进一层。(2分)本诗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兴亡之感、家国之痛。(1分)
2.本诗题为“叹燕”,实为“叹人”。通过描写春归之燕无家可归,只能在夕阳西下时栖息于沙滩的不幸遭遇,暗指明清易代之际,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无处安家、流离失所。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老百姓都像无处筑巢的'燕子一样。诗人借“叹燕”强烈地表达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对清兵残暴行径的满腔愤慨。(答出“同情”2分,答出“愤慨”2分)(注:燕子多筑巢于人居之处,现归于林木,是乱世之象。)
1.“闹春啊!”奶奶说,“春越闹越浓的。”
2.小燕子能消灭害虫,保护庄稼。 (意思对即可)
3.用剪子裁出春衣,给大地穿上
闹春,春越闹越浓
不借盐和 醋,只借屋住住
(意思对即可)
4.春天,小燕子活泼地飞来飞去。
我和奶奶关于燕子的对话。
我喜爱燕子。
(意思对即可)
5.燕子消灭了害虫,庄稼生长得好,春天的风光更美丽。 (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中的春燕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
燕子,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看作报春的使者,一年好运降临的预兆。因此,人们给予了它丰富的意蕴,寄予浓烈得化不开的情感。读着唐诗宋词,那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形象如汩汩泉水一样奔突而出。
唐朝诗人郑谷就有一首专门写燕子的诗: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
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
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
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诗中的燕子冒寒飞渡,播绿逐雨,轻快活泼,形象跃然纸上。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泥土初融,燕子翻飞着衔泥筑巢;沙滩和暖,鸳鸯静谧地安然入睡。春光的明媚,盎然的生机都在清新明丽的画图中。小小的堂前飞燕衔来了春。诗人杜甫在颠沛流离之后,暂得栖居成都草堂,又喜迎新春,心境的安适,内心的欢悦自不待言。
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叹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天祥在《金陵驿》中啼血: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三月里,我盼望已久的春燕飞来了。
春雨过后,天放晴了,阳光露出来了,小燕子更活泼了。它斜飞在瓦蓝洁净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瞬间,唧的一声,小黑点般的身子窜下来,在明镜般的水面上横掠着,似乎要跌入水中。可它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这时,水面上荡漾起一圈一圈的波纹。‖
我问奶奶: “小燕子的尾巴为啥跟别的鸟不一样,像是一把黑亮的`剪刀呢?”
奶奶说: “剪春啊!你看它飞来飞去,用剪子裁出一件春衣,给大地穿上。”
我又问奶奶:“那它为啥飞不停,唱不停呢?” 奶奶说:“闹春啊!春越闹越浓的。”
几天后,两只燕子在我家屋檐下筑起了窝,每当飞回巢的时候,它们就唱“唧咕,唧咕……”
“燕子在说什么呢?”我问奶奶。
“燕子在说,”奶奶告诉我,“不借你们的盐,不借你们的醋,只借你们的屋,给我们住住。”‖
以前我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这样喜爱燕子。如今我也喜爱燕子了。因为我知道,一只小燕子一个夏天能吃50万到100万只害虫。它们保护了庄稼,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
春燕阅读题目
1.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说:“注意。做功课时不要三心二意。”
“注意。”我说,“做功课时不要三心二意。”
奶奶说:“闹春啊!春越闹越浓的。”
2.“如今我也喜爱燕子了。”原因是3.按短文内容填表。
我好奇地问奶奶 奶奶充满想像地回答
小燕子的尾巴为啥像剪刀?
小燕子为啥飞不停,唱不停?
小燕子在说什么?
4.文章已用“‖”分成三段,请写出每一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这句话的?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三、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阅读唐代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5.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
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
D.本诗题材、体裁为作者首创,全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代表作。
16.请简要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
答
15.C
16.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们在拼命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揭露了军队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批判了将军的失职),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张九龄《归燕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归燕诗
张九龄①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并赠予李林甫。
阅读题
1.结合全诗,用简要的语言对这首诗中的“燕子”的形象加以概括。(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3.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海燕的哪些行为?表现了燕子的什么神态?请简要概括。(4分)
4.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5、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作者在写燕子时,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情的?
参考答案:
1.(4 分)出身微贱,春来秋去;衔泥做巢,日夜辛劳;无心名利,与世无争。
2.(4 分) ①以物喻人(托物寓意) ,如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 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或“绣户” 、“华堂”和“玉堂” ,皆隐喻朝廷。 “鹰隼莫相猜”,诗人表面写的“猛禽” ,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的清醒与理智)
②寓情于景,如“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③对偶,如“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 (要求指出手法,举例分析,回答两种即可,其余答案可酌情给分)
3.燕子在春天到来之际,款款飞翔飞回;他们衔着泥滓穿梭玉堂门户之间,为筑新巢而勤劳不息。(2分)表现燕子悠闲自得,一心筑巢,心无旁骛。(2分,意思对即可)
4.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借写燕子乘春回来筑巢的悠闲行为,表达了作者无心与李林甫争宠,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和有意归隐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
5.诗从海燕“微眇”(出身微贱)写起,隐寓自己出身微贱。再写燕子“乘春亦暂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不会久留。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绣户”“华堂”“玉堂”,都隐喻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末句是告诫“鹰隼”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
【赏析】
《归燕诗》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但诗人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风神,而是叙述与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是一首妙用比兴、寓意深长的诗。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从海燕“微眇”写起。诗人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自己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 “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 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出句 “只见玉堂开”,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 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蕴藉。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 双燕离原文及赏析
★ 燕字谜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