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从事清晖阁》阅读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歪歪小栈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从事清晖阁》阅读及赏析(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歪歪小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鲁从事清晖阁》阅读及赏析

篇1:《鲁从事清晖阁》阅读及赏析

穆修

庾郎真好事,溪阁斩新开。水石精神出,江山气色来。

疏烟分鹭立,远霭见帆回。公退资清兴,闲吟倚槛裁。

【注】①庾郎,南北朝时著名诗人庾信。②公退,出自《诗经》“退食自公”,指处理完公务。

1.请分析诗的颔联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2.诗中描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现了清远高旷的境界,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颔联是说登上楼阁,眼界顿开,原来隐而不露的水石佳处立时呈现在眼前,临水之山因水气熏蒸,显示出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生气。颈联写雾气氤氲之中,白鹭分行而立,诗人在远眺之中,看到烟霭里船帆悠悠而行。

这两联虚实结合,把读者引入了大自然清远高旷的境界。为下文做铺垫。

2.①诗中的鲁从事热爱大自然的闲淡和高洁。从中间两联可看出。

②才气横溢。诗人把他比作庾信。

3、颔联描写所见之境:溪阁建成,佳境立见,山水辉映之中自备莽苍葱郁之神韵。颈联转写远景:氤氲、疏淡的雾气中,白鹭分行而立,境界清新优美。特别是“远霭见帆回”一句,既写出了江水在日光的照耀下朦朦胧胧的景象,又是归帆显得遥远而模糊,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表现了清幽旷美之境。

赏析:

穆修的五言律诗《鲁从事清晖阁》,以清新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恬静、闲适的风景画,是一首得“天趣”之作。

诗题“鲁从事清晖阁”,从事,是官名,古人把州、郡幕职官称作“从事”。鲁从事为何人已不可考,但根据首联“庾郎真好看”,这位姓鲁的从事年纪应比较轻,而且颇有点文名,故诗人称之为“庾郎”,把他比作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清晖阁”是鲁从事所建阁名,诗人赞扬他的这一举动是“真好事”。“溪阁斩新开”,“斩新”,全新、极新。此句用字新颖。首联交代了清晖阁的`主人——鲁从事;点明了位置——水边,并点明这是一座刚刚落成的新楼阁。

颔联写阁中所见,呼应首句“真好事”。“水石精神出”,意思是说,登上新建的楼阁一望,眼界顿开,原来隐而不露的水石佳处立时呈现在眼前。精神即指水石佳处。溪阁未建,佳处无人领略;溪阁一建,佳处立见。“出”字下得有力。“江山气色来”,临水之山,因水气熏蒸,显示出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生气。山水辉映之中,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所谓“气色来”,即指这种境界。

颈联写远景。“疏烟”,指远处山水间的雾气。“疏”,表现出了山野的空旷与冷寂。鹭即鹭鸶,一种水鸟,羽毛洁白,腿、颈修长,有长身玉立之态。雾气氤氲之中,白鹭分行而立,境界优美,宛如一幅山水画。“远霭见帆回”,诗人在远眺中;看到烟霭里船帆悠悠而行。既写出了江水在日光的照耀下朦朦胧胧的景象,又使归帆显得遥远而模糊,给人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两联前二句虚写,后两句实写,把读者引入了大自然清远高旷的境界。

中间两联的写景寄寓了诗人的某种心境,而尾联则是直接的表露。“公退”出自《诗经》“退食自公”,指处理完公务以后,“清兴”指高雅的兴味;“资”是助的意思。诗人热爱这大自然的闲淡和高洁。他非常羡慕鲁从事在公务之余,能有这样一个赏心悦目的去处。“裁”,这里作修改讲。

宋初的诗歌,尚朱脱离唐人的窠臼。这首诗也不例外。但诗人运用清新的语言、虚实相间的笔法,描绘出鲜明的形象,为江山传神,亦不在唐人山水诗之下。

篇2:登清晖楼,登清晖楼刘禹锡,登清晖楼的意思,登清晖楼赏析

登清晖楼,登清晖楼刘禹锡,登清晖楼的意思,登清晖楼赏析 -诗词大全

登清晖楼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浔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送来。

南望庐山千万仞,共夸新出栋梁材。

篇3:阁夜阅读题及赏析

阁夜阅读题及赏析

阁夜

清梁佩兰

百寻古阁郡城东,帘卷前山一角风。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凌空。

群生静息鸿蒙①里,秋气森归耳目中。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

注:①鸿蒙,此处指朦胧的夜色。

(1)哀壑有光星在底一句所写画面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清幽(1分)。在夜色笼罩下,山谷本来幽黑难辨略显凄清,但慢慢地,点点星光衬出了它依稀的身影。山下小河也因星星倒映而粼光闪烁,于是画面显出了与凄清不同的清幽。〔2分)

(2)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着到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1分)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1分),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临空,哀壑,我们可以想想幽静的山谷就在阁楼之下,山谷中有点点光亮,这光是月光,是星光,还是火光呢?这就是诗歌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了。作者站在阁楼上向下看,这是俯视的角度,看到了山谷在下和星在底,那为什么星在底而不在天上呢?这就要从诗人所站的位置说起,诗人站在阁楼上向远处看,天上的星星就像是在山谷之中一样,所谓星垂平野阔,而不是山谷静立于星星之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我在黑夜之中能够保持清醒,等待在海门迎接初升的太阳。而这里的日初红,也是有象征意义的,指的是新的王朝的到来。答案说: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看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此处的乐观积极倒也不能算错,但是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纯属无中生有,作者仅仅是表达别人都在蒙昧之中,而我能够窥见时代大趋势。后面的怎么能看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和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更是无稽之谈,诗歌的颔联还说星在底和明河无影月临空,怎么到尾联突然天就亮了,太阳就升起来了?很显然,日初红并非真实的太阳升起,而是虚写,既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也是包含象征意义的用语。因此,对这句话的理解,万不可胶柱鼓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阁夜(杜甫)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星河指天河。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阁夜(杜甫)

篇4:春晚招鲁从事,春晚招鲁从事李中,春晚招鲁从事的意思,春晚招鲁从事赏析

春晚招鲁从事,春晚招鲁从事李中,春晚招鲁从事的意思,春晚招鲁从事赏析 -诗词大全

春晚招鲁从事

作者:李中  朝代:唐  体裁:五律   衮衮利名役,常嗟聚会稀。有心游好景,无术驻残晖。

南陌草争茂,西园花乱飞。期君举杯酒,不醉莫言归。

篇5:北京圆明园九州清晏之清晖阁御题楹联欣赏

乾隆帝为圆明园九州清晏之清晖阁御题这样一幅楹联:

稽古重图书,义存无逸三宗训;

勤民咨稼穑,事著豳风七月篇。(乾隆)

此联用典多,比较难懂。稽古:研习古事,或查考古道。“无逸”典出《周书·无逸》,为周公戒成王勿耽于享乐之辞。“三宗”,指商代祖乙(享国75年)、武丁(享国59年)、祖甲(享国33年)三个国君,《无逸》篇讲这三个国君惠于庶民,故在位时间长。“豳风七月篇”典出《诗经·豳风·七月》(豳,读bīn),《豳风》为诗经《国风》之一,共七篇二十七章。其中《七月》篇描写西周时代奴隶终岁劳作,从而保证了贵族们的奢华生活,而他们自己却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消极因素。如果说上面雍正帝“天恩”、“帝德”一联是从正面宣示圣君多么伟大多么英明,那么乾隆帝这幅楹联的寓意则更为深刻,那就是要想江山坐得稳坐得长,就要关注民间疾苦,跳出“享乐”的怪圈,毕生克勤克俭,以农桑为重。

篇6:《登快阁》原文阅读及赏析

《登快阁》原文阅读及赏析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篇7:《清燕堂》阅读答案及赏析

《清燕堂》阅读答案及赏析

清燕堂

贺铸

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残红一两枝。

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帘时。

(1)诗的一、二句体现了什么时令?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2)全诗着意表现怎样的情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暮春。描绘了枝头残红,雀鸟追逐嬉戏的情景。

(2)一、二句春之将尽,时光一去不复返,是闲愁之始;三、四句慵倦欲睡而不酣、坐卧难耐,诗人备受闲愁之苦,只得下帘拥书解闷。“乍来乍去”四字,写出醒而欲睡,睡又不酣的情态,活画主公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的神气,这首诗,妙就妙在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表现“愁。”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闲愁的小诗。

诗的头两句,不仅在写景中点出暮春的时令,而且还隐隐透露出“闲愁”的消息。花事已了,春将归去,而随同春来的鸟雀却依旧在追逐嬉戏,不知春之将尽。美好的青春就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一去不返。这对一个敏感的青年诗人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精神压力!诗借景语发端,正写出了闲愁之起。

“睡思”两句,极写闲愁之苦。“乍来乍去”四字,进一步写出了醒而欲睡,睡又不酣的情态,活画出了主人公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的神气。

篇8: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广陵吊史阁部》

黄 燮 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注释

“群小”句:意谓一群小人已经败坏了南迁的局面。群小,众小人。指南明弘光小朝廷中的马士英、阮大铖之流。隳,毁坏。

“宫中”句:指昏庸的南明小朝廷不知死活,依然醉生梦死,学着陈后主在征召美女排练阮大铖词曲。欢歌曼舞。

“阵上”句:此指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将士在前方为国血战。

“靴刀”,一种置于靴中的短刀。唐大将李光弼临战,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后因以“靴刀誓死”谓战死沙场的决心。

①广陵:扬州。史阁部:指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替师扬州,抵抗清兵。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史可法死后,扬州人民将他的衣冠葬在城外的雪岭,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②靴刀:《田唐书李光弼传》载。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娅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③芜城:扬州旧称。

1.诗作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分)梅花岭上梅花盛开,“岁寒真气”的梅花有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诗人敬仰忠肝义胆、侠骨雄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梅花写出了英雄浩气长存,以此激励着后人,表现了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和贯穿全诗的那种沉重的危机感。

2.(6分)(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以清兵南下,势不可挡来凸现史可法只身支撑南明半壁江山的突出地位;以群小的勾心斗角,破坏大局反衬史可法的坚决抗战;以福王的荒淫无耻,映照史可法的誓死抗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凝练又生动。(3)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写出了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逸乐不休;用“靴刀”的典故,精炼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品质。(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首句“沿江烽火怒涛惊”虚写清军大举南下,形势危急,渲染得有声有色;末尾两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写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实写。但是梅花蕴含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又可说是虚写。(答对两点即给6分)

作者简介

黄燮清( 18O5—1864),字韵甫,海盐(令属浙江)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赏析

黄诗首联两句则从大处着眼,从历史整体的宏观角度提示史可法在南明抗清中的重要地位:“半壁青天一柱撑”,令读者肃然而生敬佩之心。颔联紧承首联,以对比手法衬托出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群小”指当时把持南明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一帮权奸。隳,毁坏。南渡,晋元帝司马睿、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建立偏安江南的东晋、南宋政权,在历史上叫做南渡。这里指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在东晋、南宋两朝,南渡之举向来是国人引以为奇耻大辱的堕落行为,而南明就连这个耻辱局面本身,亦无法继续维持:马士英等人不顾大敌当前,仍在自相残杀,乃至调江北重兵去截防袒护东林党人的左良玉,使清兵得以乘虚南下。出句揭露南明不可救药的政治现实,这种耻辱中的耻辱,给读者心理上造成沉重的压抑;对句则笔力千钧,点出史可法顶天立地、砥柱中流的赤胆忠心之可歌可泣,诗的情调又由沉痛压抑变为激昂悲壮。出句与对句大开大合,相反相成,有相得益彰之妙。颈联从更广阔的范围展开对比,使诗歌主题进一步深化。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南朝陈后主沉溺声色,自制艳曲《玉树后庭花》令宫中美人歌唱,不久陈即为隋所灭。《玉树后庭花》因之在文人笔下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征歌舞”,就是征召宫女表演歌舞,供统治者寻欢作乐。这一联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它只是把两件截然相反的事实摆在一起,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佚乐不休;而此时此刻,前方临敌将士正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南明有这样昏聩腐朽的统治者,奈将士性命何!又奈国家命运何!唐代诗人高适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的名句,黄诗的这两句可与之相媲美而无逊色。全诗至此,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忠肝义胆、侠骨雄风已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颔联下句“孤臣尚抗北来兵”中的“孤臣”,指封建朝廷中失势之臣。典出《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史可法支撑的是复亡在即的南明小朝廷,且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乃是地地道道的孤臣。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失势无援的孤立之臣,却大义凛然地拒绝了清摄政王多尔衮的致书诱降,坚守孤城,抗拒清兵南下,这是何其悲壮感人的高风亮节!颈联下句“靴刀”典出《旧唐书·李光弼传》,唐名将李光弼平安史之乱时,常纳短刀于靴中,以示决死之志。尾联下句再次用典。芜城是广陵的别称。广陵曾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和南朝宋竟陵王刘诞叛乱两遭兵燹之害,城邑荒芜。鲍照作《芜城赋》讽之,故名芜城。此处用这一典故,还有一层深意:清兵破城后曾进行血腥屠杀,史称“扬州十日”,生灵涂炭后的扬州残破不堪。

篇9:《题米元晖潇湘图》阅读答案及赏析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其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注:

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⑴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简析

这两首六言诗,结构相同,都是前两句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后两句是诗人看画的主观感受。

二:

介绍广东清晖园的导游词

清明夜古诗原文及赏析

《登快阁》原文阅读及赏析

真兴寺阁原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翻译及赏析

尊经阁记原文及赏析

《清燕堂》阅读答案及赏析

《滕王阁序》结构分析及赏析

王勃滕王阁诗原文及赏析

黄庭坚登快阁赏析

《鲁从事清晖阁》阅读及赏析(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鲁从事清晖阁》阅读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