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松堂游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共含12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川樱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朱自清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原载1935年5月15日《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
15.下列对这篇游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朱自清不愧是谋篇布局的高手,本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构思技巧,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楚,布局井然。
B.“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中“傻瓜”是说假山的建造者头脑比较灵活,不怎么傻。
C.文中写“松堂”高大,他不直说,却说自己小,这些地方都是作者着意经营过的,可是看不出斧凿的痕迹。
D.“云越来越厚,由他吧,懒得去管了。”这句话非常传神,写出了由于云层加厚,作者无法看月亮而产生的懈怠的心理。
E.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极尽对比手法的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叹服!
16.本文记游没有平铺直叙,读后有一波三折之感,颇有情趣。试概括说明。(6分)
答:
17.文章第⑥段写“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8.《松堂游记》结尾说:“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松堂”让作者有一种超越“人间世里”的感受。《荷塘月色》中宁静朦胧的月下荷塘和美好的江南往事,也是作者暂时忘掉现实中“颇不宁静”的理想境界,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答:
朱自清《松堂游记》阅读答案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 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15.下列对这篇游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朱自清不愧是谋篇布局的高手,本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构思技巧,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楚,布局井然。
B.“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中“傻瓜”是说假山的建造者头脑比较灵活,不怎么傻。
C.文中写“松堂”高大,他不直说,却说自己小,这些地方都是作者着意经营过的,可是看不出斧凿的痕迹。
D.“云越来越厚,由他吧,懒得去管了。”这句话非常传神,写出了由于云层加厚,作者无法看月亮而产生的懈怠的心理。
E.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极尽对比手法的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叹服!
16.本文记游没有平铺直叙,读后有一波三折之感,颇有情趣。试概括说明。(6分)
答:
17.文章第⑥段写“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8.《松堂游记》结尾说:“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松堂”让作者有一种超越“人间世里”的感受。《荷塘月色》中宁静朦胧的月下荷塘和美好的江南往事,也是作者暂时忘掉现实中“颇不宁静”的理想境界,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答:
参考答案:
15.B D (B.“假山的建造者头脑比较灵活,不怎么傻”错,根据句意,应该理解为假山的石头堆叠得比较合理,灵巧而不呆板。D.“作者无法看月亮而产生的懈怠的`心理”错,根据语境可以看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想看月亮又看不着的无可奈何的心情)(4分,选对一项2分)
16.①出发的前夜因为忽然雷雨大作而怅然——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第一波折,2分)
②进门时,颇费周折,遇到恶犬,略有不快——过了两道小门,却又豁然开朗。(第二波折,2分)
③晚上想赏月,可月亮老不上来——等了好久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一半,躲在树缝里像个姑娘,羞答答的。却有古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趣。(第三波折,2分)(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17.① 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松堂的院子那时并不是最黑暗的,白皮松也太秀气,还没有达到“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的氛围。与郭沫若在《夜步十松原》所描写的情景更是相差甚远。②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下启“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使文章前后衔接。(意思对即可,每小点2分,共6分)
18.《松堂游记》结尾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用远近的犬吠声来衬托四周的寂静,把读者也带到“松堂”去了,达到了“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的妙处。表明“松堂”环境的静谧和幽美,也说明这是一个远离了尘世纷扰的所在,是一个灵魂得以栖息的好去处。(3分)《荷塘月色》运用象征手法,宁静朦胧的荷塘景色和美好的江南往事,隐喻的是没有烦扰、没有苦闷的、能让人忘掉现实生活的“不宁静”的理想王国。尽管很朦胧,但能暂时抚平现实生活中的忧愁,表现了作者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思想矛盾。(3分)
松堂游记
朱自清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原载1935年5月15日《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
《松堂游记》阅读题
15.下列对这篇游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朱自清不愧是谋篇布局的高手,本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构思技巧,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楚,布局井然。
B.“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中“傻瓜”是说假山的建造者头脑比较灵活,不怎么傻。
C.文中写“松堂”高大,他不直说,却说自己小,这些地方都是作者着意经营过的,可是看不出斧凿的痕迹。
D.“云越来越厚,由他吧,懒得去管了。”这句话非常传神,写出了由于云层加厚,作者无法看月亮而产生的懈怠的心理。
E.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极尽对比手法的`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叹服!
16.本文记游没有平铺直叙,读后有一波三折之感,颇有情趣。试概括说明。(6分)
答:
17.文章第⑥段写“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8.《松堂游记》结尾说:“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松堂”让作者有一种超越“人间世里”的感受。《荷塘月色》中宁静朦胧的月下荷塘和美好的江南往事,也是作者暂时忘掉现实中“颇不宁静”的理想境界,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答:
15.B D (B.“假山的建造者头脑比较灵活,不怎么傻”错,根据句意,应该理解为假山的石头堆叠得比较合理,灵巧而不呆板。D.“作者无法看月亮而产生的懈怠的心理”错,根据语境可以看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想看月亮又看不着的无可奈何的心情)(4分,选对一项2分)
16.①出发的前夜因为忽然雷雨大作而怅然——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第一波折,2分)
②进门时,颇费周折,遇到恶犬,略有不快——过了两道小门,却又豁然开朗。(第二波折,2分)
③晚上想赏月,可月亮老不上来——等了好久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一半,躲在树缝里像个姑娘,羞答答的。却有古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趣。(第三波折,2分)(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17.①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松堂的院子那时并不是最黑暗的,白皮松也太秀气,还没有达到“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的氛围。与郭沫若在《夜步十松原》所描写的情景更是相差甚远。②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下启“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使文章前后衔接。(意思对即可,每小点2分,共6分)
18.《松堂游记》结尾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用远近的犬吠声来衬托四周的寂静,把读者也带到“松堂”去了,达到了“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的妙处。表明“松堂”环境的静谧和幽美,也说明这是一个远离了尘世纷扰的所在,是一个灵魂得以栖息的好去处。(3分)《荷塘月色》运用象征手法,宁静朦胧的荷塘景色和美好的江南往事,隐喻的是没有烦扰、没有苦闷的、能让人忘掉现实生活的“不宁静”的理想王国。尽管很朦胧,但能暂时抚平现实生活中的忧愁,表现了作者在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思想矛盾。(3分)
朱自清散文松堂游记
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干,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由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朱自清散文松堂游记赏析
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 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 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 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 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 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 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 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 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 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 理石栏干,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由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 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 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 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 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 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 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 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 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 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 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 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 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 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 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 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松堂游记简介:
《松堂游记》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游览松堂过程中所见虽非奇观妙景,但心情却十分愉悦。描写生动独到,给人以无限联想。
作品赏析:
一、时空交错景出彩
——简析《松堂游记》谋篇布局的技巧
朱自清是散文的大家,当然也是谋篇布局的高手,从他的《松堂游记》就可见一斑,在这篇游记里,他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构思技巧,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楚,布局井然。
从时间这一顺序来看,他是按照出发的前夜——想着到还早——中午——晚饭后——临睡这样一个时间的进程来写自己一天的生活的。
正因为是按这样一个时间顺序来写的,所以,在空间上又遵循了从外到内再到外的这样一个描写顺序,由于这种时空交错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既交代了自己前一晚因雷雨大作时的焦躁和担忧之情,又写了游览中所看到的松堂内的景色,既写了晚饭后在廊下等月亮时聊天,赌背诗词时的情趣及在廊外所看到的云月交现时的景致,又写了临睡时的心情和感觉。
这种时空交错手法的妙用,使得景与情的描写相互映衬,相互交融,构成了完美的篇章。
二、言简意赅,自然淡定
——简析《松堂游记》的语言特色
《荷塘月色》的语言在形象生动中透着灵气,而这篇《松堂游记》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却是言简而意赅,自然而淡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朱自清非凡的语言魅力。
在本文中,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和内涵,像“枕上颇为怅怅”中的“怅怅”不但简洁而且将作者因雷雨大作而担心游玩松堂的计划会泡汤的那种失落和担忧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像“堆叠得还不算呆板”一句中的“呆板”本是形容人“神情痴呆,行为不灵活”的意思,但作者却似信手拈来,用它来形容假山的石头堆叠合理,灵活自然的形态,收到了言简意赅之妙效。
再又,在写景状物中,语言的运用随意而为,显得自然而淡定,像“又静,又干净”一句虽只有寥寥数字,却将雨后的空明和静谧勾画出来了,像“多得好,疏得好,疏不是,谁爱看”等词语,看似不经意而写,却很好地将松堂布局合理,空阔随意的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既体现了所状之景的自然雅趣,也表现出了自己在为文时的自然和淡定。
三、在对比中化平实为空灵
——简析《松堂游记》中对比手法的妙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极尽对比手法的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叹服!
在第二自然段,他是这样来描写当时的环境的: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简短的几个字就将当时环境的幽静描写了出来。紧接着,在第三自然段他则是这样来描写的: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由此,静中有动,动静对照,更加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和空灵。
在第五自然段,作者在描写松堂时,又从空间大小,光线黯淡,地势高低等三个方面与天坛的无梁殿,南京的灵谷寺进行了对比,进而突出了松堂的空阔、明亮、地势起伏等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各位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A.歌颂 B.赞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A.崇敬 B.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我对松树总是怀有(A.瞻仰 B.敬仰)之心。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里,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A.健壮 B.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树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读短文,选择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多少人就( )过它
A.赞颂
B.歌颂
正确答案:B
2.读短文,选择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 )的品质
A.崇敬
B.崇高
正确答案:B
3.读短文,选择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我对松树总是怀有( )之心
A.敬仰
B.瞻仰
正确答案:A
4.回答问题。
“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生命力强,要求于人的少,自我牺牲的精神。
5.回答问题。
松树的风格是什么?
答: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6.回答问题。
把表现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抄下来,然后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答: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
(1)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我对松树总是怀有敬仰之心。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2)中心思想:这段短文通过写松树的生长和用途,以物喻人,歌颂了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
(一)书院二小松(4分)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5.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5.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16.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书院二小松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答: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二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3.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翻译: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自小刺头深草里”中的“刺”表现出小松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同凡俗、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
(2)通过描写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希望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要关注与培养,在他们还胸怀凌云壮志的时候便将其选拔出来的。(意对即可)
宗璞
一位朋友曾说她从未注意过木槿花是什么样儿,我答应木槿花开时,邀她来看。过了些时,偶然走过图书馆,却见两排木槿,花朵已全落尽了。一路很是怅然,似乎不只失信于朋友,也失信于木槿花。又因木槿花每一朵本是朝开夕谢的,不免伤时光之不再,联想到自己的疾病,不知还剩几多日子。
回到家里,站在院中三棵松树之间,那点脆弱的感怀忽然消失了。我感到镇定平静。三松中的两棵高大稳重,都似很有魅力,可以倚靠。第三棵不高,枝条平伸作伞状,使人感到亲切。它们似乎说,好了,不要小资情调了,有我们呢。
它们当然是不同的。它们不落叶,无论冬夏,常给人绿色的遮蔽。那绿色十分古拙,不像有些绿色的鲜亮活跳。它们也是有花的,但不显著,最后结成松塔掉下来,带给人的是成熟的喜悦,而不是凋谢的惆怅。它们永远散发着清净的气息,使得人也清爽,据说像负离子发生器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作用。
更何况三松和我的父亲是永远分不开的。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
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这时大家又笑又叫。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剩下的人还坚持这一节目。以后因子侄辈纠缠,也还放了两年。再以后,没有高堂可娱,青年人又大都各奔前程,几乎走光,三松堂前便再没有节日的喧闹。
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这三棵松树似是家中的一员,是亲人,是长辈。燕园中还有许许多多松柏枞桧之类的'树,便是我的好友了。
在第二体育馆之北,有一片用松墙围起来的园子,名为静园。这两年,每天清晨坚持散步是我性命攸关的大事。散步的路径,总寻找松柏之处,静园外超过千步的松墙边便成为好地方。一到墙边,先觉清气扑人,一路走下去,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换过了。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松,成为夹道。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空气自然是好的。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什么书。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
中国文学中一直推崇松的品格。松树的不畏岁寒,正可视为不阿时不媚俗的一种节气。这是“士”应有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愿意以松为友。白居易《庭松》诗云:
即此是益友,其友须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最后两句用松之德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要够格作松的主人。松不只给人安慰,给人健康,还在道德上引人向上,世之益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然界中,能为友侣的当然不只松柏一类。人若能时时亲近大自然,会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纵然手不能举足不能抬,纵然头上悬着疾病的利剑,我们也要俯仰自得,站稳自己的位置。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由松树自然联想到与之永远分不开的父亲,父亲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还一直影响着“我”,使“我”感到安心。
B、作者回忆一家人在松树下放鞭炮的热闹情景,目的是与父母离世后家庭的冷清、寥落形成对比,表达物是人非家道衰落的伤感情怀。
C、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既有可读性,也有哲理性,给读者深刻的启发。
D、文章由松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再由“三松”写及“松墙”和“小松林”,以“松”为中心意象,连缀全篇,衔接紧凑,构思严谨。
E、文章写小树林里老太太们运动、聊天等喧闹的场景,突出她们生活的安闲快乐,而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
17、文章本在写松,开头却从木槿花的凋零写起,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开头有什么用意?(4分)
18、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9、请联系全文,对作者以“松”为“侣”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
16、BC
17、首段写木槿花的花期短、凋零快,而自己错过了它的花期,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惆怅,自然勾起自己疾病在身、时日不多的伤感。这样写,欲扬先抑(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面写松树及自己心境的转变张本(铺垫),并照应结尾。(答内容方面2分,答结构方面2分)
18、这句话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2分)这是作者从自然中获取的人生感悟,并号召人们无论处境如何,都要保持一种乐观自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守本色、不阿时不媚俗的人生态度。(2分)
19、(1)松可以给我安慰,尤其“三松”,它们与我们一家密不可分,是我们过往生活的亲历者,仿佛是我的亲人、长辈,让我感到亲切,安心,可以倚靠。
(2)松可以给我健康,松树散发出的浓重的清气让人清沁肺腑,身心愉悦;给疾病在身的我注入坚强活下去的动力与信心。
(3)松在道德上引人向上,它不阿时不媚俗的节气让我们能坚守自己的本色,保持一种向上的精神境界。(前两点每点3分,最后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