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中国“现代书法”的新思考(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idream0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书法并不代表古朽,书法应当融入当代。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电脑网络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已历经数千年沧桑的中国书法究竟出路何在?作为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视觉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和汉字书写如何进入当代艺术,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和创作资源?在与当今世界风起云涌的各种艺术时尚的互动交融之中,传统的书法艺术最终将获得新生,抑或丧失自我?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艺术家和学者从上个世纪以来即已开始从事相关的探索和研究。作为20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及欧美等地华人圈中蓬勃兴起的一种艺术新潮,中国“现代书法”因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国际性,近年来尤其成为海内外艺术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现代书法”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至今仍被广泛采用。但实际上,从90年代开始,艺术家们已经逐渐超越了早期的“书法现代化”的单一逻辑,自觉地把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本土化的当代艺术资源来实践和利用。
“现代书法”的发展和观念流变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⑴“变书法”。它着眼于书法艺术形式上的变革与创新,基本观念是书法当追随时代。⑵“反书法”。书法在观念上具有较强的反叛性和颠覆性。⑶“用书法”。书法更多地是作为资源在当代艺术中实验和利用。作为元素,融入绘画、雕塑等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中;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的观念艺术,如行为、装饰、影像、网络艺术等。但是在“现代书法”创作和研究推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现代书法”概念模糊不清,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等。
目前,在“现代书法”的研究中存在运动式操作现象。把一种艺术现象当作一种运动往前推进,可能会推进得太快。不断地把书法的形态变化、方式方法的变化作为书法演进的标志,就会忽视了每种新的形态自身还需要进一步壮大,还有很多的精神指向需要明确。书法的延续性(传统惯性)很强,而且与其他艺术不同,中国书法没有西方的参照系,因此应当根据其自身的逻辑与西方对话,不要简单地把“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看成西方抽象主义的东西回应。
围绕书法艺术的现代走向和书法作为资源融入当代艺术的话题将会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7.对中国“现代书法”应具备要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创作资源融入其他当代艺术中。
B.成为其他当代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
C.保持中国书法的本土特色和延续性。
D.在观念上具有较强反叛性和颠覆性。
8.对“不要简单地把‘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看成西方抽象主义的东西回应”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
B.中国书法艺术应有西方文化参照系。
C.中国书法艺术不存在抽象的表现形式。
D.中国书法艺术不宜吸收西方抽象主义。
9.对“现代书法”研究中的“运动式操作”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运动式操作”可能会加快“现代书法”的研究与发展。
B.“运动式操作”会忽视每种新形态自身还需进一步壮大。
C.“运动式操作”将不利于“现代书法”研究的健康发展。
D.“运动式操作”将会造成很多新形态的精神指向不明确。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电脑网络的高速发展,将使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融入当代,走向世界,最终获得新生。
B.将中国书法作为一种元素,融入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势必使中国传统书法丧失自我。
C.“现代书法”至今还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这一现状表明,“现代书法”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
D.中国书法没有西方的参照系,因此,“现代书法”要融入当代,首先要建立西方的文化参照系。
参考答案:
7. D(是“现代书法”研究的其中一个发展阶段,并非必具要素。A、B两项注意“书法应当融入当代……出路何在?……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和创作资源?”的表述,虽是问号,实际上答在其中。另外,再注意第二、三段的.内容。C项,注意第二段中“从90年代开始……和利用“的表述,以及第四段“书法的延续性……的东方回应”的表述。)
8.A(中国书法中的抽象形态并非西方抽象主义的模仿,它有“自身的逻辑”,即中国书法中的抽象形态,是自己的艺术形式。B.原句并无此意。C.“‘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就指出中国书法艺术有“抽象的表现形式”。D.原句并无“不宜吸收”之意)
9.A(注意“目前……要明确”一句。作者对“运动式操作”是持否定态度的。“可能会推进的太快”明显是否定的口吻)
10.C.(一种科学研究,如果它的关键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则表明它的理论研究还跟不上,即“滞后”。A.“电脑网络的高速发展”与“中国书法艺术融入当代”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既可能使其融入当代,获得新生,也可能使其远离当代,丧失自我。B.将中国书法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中国书法现代的一个必要条件,关键是看在融入过程中中国书法是否能保存其传统。D.“西方的参照系”并非“现代书法”融入当代的必备条件)
《中国铁》阅读原文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
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中国铁》阅读题目
1. 小说以“中国铁”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村里人说老铁匠是“汉奸”,小铁匠是“小汉奸”,你看了全文之后,你认同村里人所说的吗?为什么?
3.揣摩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1)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2)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本文作简要赏析。
《中国铁》阅读答案
1.以“中国铁”为题,一方面表现铁匠父子的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体现父子俩赤诚的爱国心。
2.不认同。老铁匠最终带着军刀消失,以死报国足以说明他有一颗伟大的爱国之心;小铁匠组织反抗日军的暴动,最后在突围中中弹身亡也说明他不是汉奸,而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热爱祖国的幼稚青年。
3.(1)表现老铁匠对村民的看法的不解与自己伤心;他相信自己不会是汉奸,对人们的误解他不屑争辩。
(2)体现出老铁匠的自信以及面对侵略者的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的精神风貌。
4.主要围绕“设置悬念”和“刻画人物细腻”等方面谈,做到例理结合即可。
《中国墨》阅读原文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xx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晴。”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 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 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 ”。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 ”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 ”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中国墨》阅读题目
1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墨的。(3分)
15.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16.阅读第④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
17.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第⑤⑥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 、、、(只填序号)。(4分)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墨客 C.墨宝 D.舞文弄墨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引用名句,引出说明对象“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
C.墨的制作过程依次是取烟、制作烟料团、加入配料制成墨团、捣练锤击、入模成型。
D.第③段“ ”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既……又……”
《中国墨》阅读答案
14.①墨的制作过程(或:制作工艺) ②墨的选择和应用③现代墨汁制作和特点④墨的意义的演变(每个要点1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得满分,共3分)
15.示例:作比较。比较松烟墨和油烟墨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突出说明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说明方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共3分)
16. 示例:“几乎”,“差不多 ”的意思(表程度),准确地说明了现代墨汁因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的特点,差不多替代了手工制成的烟墨,但并未完全替代。(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句子分析作用占2分,共3分)
17 B C D A(每空1分,共4分)
18.C
新年礼物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
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
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
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第9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再后怯怯地问话,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理解、关心的变化,这是小说的细腻之处。
B.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很久不知道给母亲买什么礼物,就打电话问母亲缺少什么,这样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下面母亲为李娟寄礼物的事。
C.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在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忧虑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D.弟弟回到家里过年,而且还帮母亲劝姐姐回家过年,说明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鲜明的孝子形象。
E.李娟听弟弟在电话里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于是也开始思念母亲,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感受母女亲情,所以流下了泪水。
(2)小说开头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李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新年礼物对李娟和母亲来说,意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并简要分析新年礼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8分)
(1)BC(A“理解、关心”脱离文本实际。D“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以偏概全,“着力”“鲜明”言之太过。E“亟不可待”的想法没有根据。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写年关越来越浓的年味。用意:①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②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亲买礼物,母亲自然盼望女儿回家团聚。③扣题写“新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写“礼物”。(内容答对给2分;用意答对给4分,答对两点即可,每点2分)
(3)①不怕吃苦。常年在外打工当保姆。②有孝心。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品,希望母亲享福,意识到母亲可能不高兴,就换了欢快的语气。③细心。看到别人有的东西,想到给母亲买。(每答对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和分析各1分)
(4)对李娟来说新年礼物代表她对母亲的孝心,而对母亲来说新年礼物传达的是她对女儿陪伴自己的心灵需求。作用:①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小说情节集中紧凑。②凸显小说陪伴比物质对老人更重要的主题。③使主人公李娟有孝心但疏忽了母亲心灵需要的人物形象丰满。(意义答对给2分;作用答对给6分;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l.“鱼贯而行”中的“鱼贯”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小孩、媳妇、姑娘、___________的情景和乐趣,“鱼贯而行”、“隔沟相望”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都记叙了哪些细小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
4.文中几个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意思的递进
B.相当于引号用法
C.表示注释、说明
D.表示声音的延长
5.为什么说“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像游鱼一个接一个地连接着
2.采芦叶 说明采芦叶的人多,渲染了热闹、欢乐的气氛。
3.记叙了采芦叶、包粽子、吃粽子等细小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是以故乡之情为线索串连起来的。
4.C
5.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是紧紧相连的,远离故乡的人,他脚下的流水是永远和故乡的水相通的,他身上仍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