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半功倍复习的几个要点(共含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yu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成人高考复习事半功倍方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距离成人高考的时间已经比较紧张,而大部分考生的复习也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那么冲刺阶段应该如何复习呢?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1成人高考复习事半功倍方法!
一、以大纲为出发点,从整体把握教材
成人高考考试大纲是每个考生复习时的根本,而课本也是重中之重,有的`考生考前复习时,尤其是进入冲刺阶段后,因时间紧就不再看课本,这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只有把教材看明白、学透彻,才能在考试时以不变应万变。
考生在复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体系,以便准确的把握教材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可通过阅读成人高考教材目录来掌握教材的结构,以便抓住贯穿教材的主线,理解和掌握和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提供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
二、以教材重点为根本,分层次发散复习
一般说来,成人高考的教材重点是多层次的,既有全书的重点,也有每个单元的重点,还有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问题的重点。同时,对于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甚至每一个问题的重点字、句都不能忽视。抓住每个层次的重点,着重学习,深刻理解,准确记忆,不断巩固,就能收到以点带面,全面掌握的效果。
三、以历年真题为基础,抓牢知识点查漏补缺
成人高考进入冲刺阶段的复习后,有的考生选择参加辅导班,听串讲,并通过做成考模拟题或真题来找考场的感觉。考生听串讲要通过老师辅导,梳理大纲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做模拟题、真题巩固知识点。由于冲刺复习时间短,因此考生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不管是听串讲还是做题练习,都要尽可能掌握要点,不要把自己埋在题海里,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来熟悉教材,抓牢基础。
20成人高考复习并不难,难的是掌握正确的复习方式,依托考试大纲,围绕教材复习更能提高复习效率,事倍功半。
再过几个星期,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等待大家的,是轻松愉快的寒假,热闹喜庆的新年。想到这些,大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愉快的。但是,在享受这些之前,我们必须接受学习上的一次重要检验――那就是期末考试。
复习时间非常有限,不讲究效率是不行的。在此收集了一些同学的复习小窍门,和大家一起分享:
1、建立强化意识。对各科知识中重要的知识点和基本题目要进行重点过关。抓住几根主线,梳理成条,可以将以往做过的练习重新整理一遍,找出疑难问题分类解决。改错纠错很重要。复习时,他们会把所有的作业和单元测试卷拿出来,找出原来的错误,一一改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再做一些同类的题目进行巩固。比起那个劳神伤身的“题海战术”的土办法,这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巧办法。
2、建立多向思维意识。将平常作业中常用的公式、定理背熟用活,在理解的基础土牢同记忆。在解题时,可以从刁;同的角度去考虑解题的条件和方法,不要死抠课本。遇到实在搞不清楚的问题随时向老师请教,广开思路,直到弄懂为止。
3、时间观念要加强。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间表,贴在自己的房门上,这样一进屋就知道自己在这个时间里应该做什么。但他提醒大家,必须按时间表写的来做,否则时间表就没有什么用了。要认真按时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常把自己复习的想法告诉家长,请家长给自己出题,他说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复习,有亲切感,会复习得更好。
4、认真自信从容不可少。充满自信心,相信自己平时的努力。考试时沉着镇定:认真仔细,不用总想着成绩的好坏,只要你付出了努力,总会有收获。答题之后的检查很关键。
此外,在紧张的复习中同学们还要严格遵守学校纪律,特别是课堂纪律,注意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学习效率将会成倍地提高。
[如何事半功倍的进行期末考试复习]
《观潮》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yǐn艨艟méng chōng 乘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ín 不容间jiān也 穹qió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天下之伟观:雄伟景象。
②既望: 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③方( 当……时)其(潮)远出(发、起)海门
④仅(几乎,将近)如银线
⑤既而(不久 )
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⑦玉城(城墙)雪岭际天(连接着天。际:连接)而来
⑧沃日:冲荡太阳。沃:用水淋洗。
⑨“……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⑩艨艟(战船)
⑾既而尽(穷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⑿势极雄伟:气势 ⒀骑jì(马)弄(舞动)旗标(树立)枪舞刀⒁如履(踩)平地⒂倏而(突然)黄烟四起⒃人物(人和物)略(一点儿)不相睹(看见) ⒄则(却)一舸(船)无迹
⒅为(被)火所焚⒆海涌银为郭:成为 ⒇随波而逝( 去,往)
21 披( 披散)发文(动词, 画着文彩)身
22溯迎(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23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于鲸波(巨浪)万仞中
24江干(江岸)25 以(凭,靠)此夸(显示)能(本领) 26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华丽的`衣服)溢目(满眼)
27车马塞(堵塞)途 28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
29 僦、赁(租用)
30虽(即使)席地不容(容许)间(中间)也 31浙江:钱塘江。
3.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4.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5.词类活用:
①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②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做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③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做动词,树立,举)
6.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7.句式: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②方其远出(于)海门(省略句)
③(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⑥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是宋朝周密,字公谨。本文写的是当时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外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
三、重点句子翻译清单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不久随着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荡迸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5、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6、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的景象啊。
8、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9、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沾湿,凭借着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的本领。
11、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
四、重点句子识记
第一段写江潮之盛,其中: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2、写“色”的句子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5、写参演舰之多(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6、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7、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8、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9、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五、理解性识记
1、第一段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浙江海潮雄伟壮观的特点。这一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是:总分总。
2、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的作用: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并为下文作铺势。
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内容: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这种写法作用是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第三段写健儿的水上表演,突出了“弄潮儿”的.勇猛、矫健、灵活等特征。“旗尾略不沾湿”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6、最后一段中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精彩的句子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7、本文重点在描写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另外还描写了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
8.“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醉翁亭记》复习要点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注释
1. 环:环绕。
2. 皆:副词,都。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 壑:山谷。
7. 尤:格外,特别。
8.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10.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1.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 而:表承接。
14.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5. 回:回环,曲折环绕。
16.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7. 然:......的样子。
18. 临:靠近。
19. 于:在。
20. 作:建造。
21.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3.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4. 曰:叫做。
25. 辄:就。
26.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7.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8. 乎:相当于“于”。
29. 得:领会。
30. 寓:寄托。
31.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 开:消散,散开。
33. 归:聚拢。
34. 暝:昏暗。
35. 晦:阴暗。
36.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37. 芳:香花。
38. 发:开放。
39.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40. 秀:茂盛,繁茂。
41.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2.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43.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46.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48.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49. 渔:捕鱼。
50.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51. 洌:水(酒)清。
52. 山肴:野味。
53. 野蔌:野菜。蔌,菜蔬。
54.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55. 陈:摆放,摆设。
56. 酣:尽情地喝酒。
57.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58.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59.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64. 苍颜:脸色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66.归:回家。
67. 已而:不久。
68.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 翳:遮蔽。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7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 谓:为,是。
74.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赏析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虚词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语音: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便要还家(yāo)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
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2、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3、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4、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5、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6、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重点问题: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5、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6、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7、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10、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11、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12、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1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16、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19、“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20、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
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21、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22、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⑴“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
⑵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
⑶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2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4、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5、《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26、(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27、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2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29、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30、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3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3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4、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35、第一段中“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这桃花林以前从未见过;桃花林面积广(夹岸数百步);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中无杂树);景色奇美。
开放性试题:
1、成语:(1)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5)怡然自乐:形奈和悦而自得其乐。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2)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3)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4)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秦末以来汉、魏、晋的历史,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
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7、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答:考查语言运用水平。描写要有文采。
10、“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
11、《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2对联: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岳阳楼记 》复习要点
一、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二、理解背诵: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⒂、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三、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8)、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四、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 “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分段来写。
4、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笔。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
6、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7、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8、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③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把上述警句放在显著的位置上?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10、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 事半功倍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