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泉游记经典游行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红裙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山里泉游记经典游行散文(共含4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红裙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里泉游记经典游行散文

篇1:山里泉游记作文

山里泉游记作文

早就听说山里泉的名字了。

记得那是20xx年的一天,晋城摄影名家刘效勉先生到太行摄影编辑部送来他的摄影作品,其中的几幅作品就是他拍摄的山里泉。据刘效勉先生讲,山里泉本不叫山里泉,这个只是后来的名字,起初叫拴驴泉,其实这个名字才好,更有文化味。从他的话语里,我能充分感受到它对这个名字的变化颇有些遗憾。我和他的看法是一致的,也认为“拴驴泉”这个名字好。不仅有文化内涵,更有民间的味道,能引起人的想象,更具魅力。

从他的图片中,我看到了山里泉的美,那是一种山与水相得益彰的美,和谐共生的美。看到如此美的景色,我的心为之一动。也就是从那时起,去山里泉旅游,便成了是我心底向往的一件事。旅游成行是在两年后的5月,当时是和几位同事一起去的,其中有两名摄影记者。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总是被沿途的美丽风景所吸引。

“这里的山不错,停下来拍几张吧。”一位摄影记者说。

我们都说,好,咱们也在这里照几张照片。是啊,山虽不高,但有的岩壁还是相当陡峭的,灰褐色岩石上点缀着一些绿色的植被,仿佛一幅幅错落有致的画。我们站在马路边,以青山作为背景,在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几个瞬间,我们的笑容被定格在愉快的旅程中,定格在岁月的风雨中。

面包车一路奔驰,心情也有点飞扬的感觉。所过之处,看到的有青山绿水,也有山里人家。有的房屋连片,是一个人家相对集中的村庄,在这里能让人嗅到人间烟火的气味,看着一家一户的房屋和在村庄道路上行走的村民,我的心中产生了几分暖意。有的人家距离马路有一段距离,其房屋深陷在山沟沟里,仿佛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又好像是大山的孤儿,默默地存在着。看不到通往那里的路,哪怕很窄小的一条路,我也没有看到。但我相信,路是有的。退一步讲,即使没有,他们的坚韧和信念也会开辟出一条路,一条通往新生的路。

我对深陷在山沟里的人家很是好奇。其实当时我很想让司机停下车来,步行到那里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但一想到是几个人一起去旅游,我的这个想法马上被我自己删除了。

我想,自己的'岁月还长,以后会有机会的。阳光是暖的,风儿是暖的,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眉,我们的发梢,在旅途中享受着五月的恩赐,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思绪像天空的云彩,飘散着,移动着,越过一个个山头,拐过一个个弯道。

车突然停了下来,“哦,山里泉到了!”我在心中默念着一份惊喜。车停在了一个山洞口,洞口的左侧是售票处。景区一位工作人员看到我们的车,走上前来,司机将我们的来意告诉给他,并赠给他几本杂志,他很高兴地让我们进去,免收门票费。车穿过一段不太长的山洞,便进入了景区。我们把车停靠在一个空间大的地方。欢笑着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山水相连的画面,眼前的山,郁郁葱葱;眼前的水,碧波荡漾。偶尔会看到一些游船从水面驶过,游船上的游客欢声笑语,和游船划开的水面一起荡漾。场面很温馨。水域的上方有一个长长的浮桥,一端连着水的岸边,一端连着山的脚下。山上有一个长长的台阶,山上正对着台阶有一个亭子。我们走上浮桥,扶着两侧的铁链,看对面是青山,看下面是悠悠流淌的碧水。我们在浮桥上走动,合影。看着对面山上高高的台阶,我们并没有上去,只是为了返回家不要太迟了。这对我来说,多少有些遗憾。

玩了大约10来分钟,我们走下浮桥,向工作人员借来了救生衣,准备划竹筏。刚上去竹筏时,我着急去拿一个什么东西,一只脚不小心掉进水中,把鞋弄了个全湿。同事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也跟着乐呵了一阵。还好,五月的水不冷。

竹筏上有四只竹凳子和六根浆。我们有的坐着,有的划船。我们不停地划桨,把竹筏划向远方。谁知,风越来越大。可这时,我们离岸已经有些远了。我们担心风力越来越大,于是决定划回去。四个人分别站在竹筏的四个角的位置,用力划。起初的几分钟几乎无济于事。划了半天,竹筏移动的距离也不足5米。百余米的路程我们划了足足有四十多分钟。快靠近岸边时,我们个个都松了一口气。真是有惊无险的一次水上游。感觉很过瘾!

我们脱下救生衣,向工作人员讲述了我们的“惊历”,他笑笑说,一般没事的,你们穿这个,比较安全些。我们向他表示了应有的谢意。挥手告别。

返程中,看到山沟里有一些形状各异、颜色丰富的鹅软石,我们下车捡了一些,带回家以留作纪念。这些美丽的鹅软石,算是山里泉之旅的额外收获吧。

篇2:山西山里泉游记作文

暑假的最后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弟弟和妹妹一起去了山西的山里泉风景区游玩。

一路上,爸爸开着面包车在弯曲的山路上行驶,我静静的坐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大山里的风景,走着走着,忽然前面有个水帘洞,水仿佛从天而降,在洞口形成一个瀑布,水滴“叭叭”的砸在车上,我吓的赶快捂住耳朵。

很快过了水帘洞,就到了山里泉景区,远处是一座吊桥,看到掉桥,我急忙下车,和妹妹一起往吊桥上走去,晃晃悠悠,好玩极了,接着我们又去爬山,我和弟弟、妹妹顺着台阶一层一层往上登,最后终于爬了上去,接着我们又坐着船顺着河往里走,到了弥猴乐园看了小猴子表演,有猴子骑自行车、猴子拉车等等,看完后,我们又坐船到了河边,然后我们就快快乐乐的回家了。

篇3:山里泉游记优秀作文

山里泉游记优秀作文

早就听说山里泉处处都是美丽的景色,有秀丽的山峰,有曲折蜿蜒的河流,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机活泼灵的猕猴……

今年国庆节,我们一家终于有机会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山里泉。

山里泉位于太行山南部,晋豫两省的泽州、阳城、济源三县市的交汇处。早上,我们从晋城出发,走了二十多公里的盘山公路,穿过了“水帘洞”,终于来到了山里泉景区。一下车,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屹立在面前,它就是纱帽山,它因形状如古代的乌纱帽而得名。望着眼前奇幽秀险、如图如画、鬼斧神工、令人神往的纱帽山,旅途的'辛苦和劳累马上一扫而光。跨过吊桥,我们来到了纱帽山脚下,准备登山。陡峭的台阶直通山顶,我憋足了劲,觉着自己定能“一步登天”,可才登了百十个台阶,便把我累得气喘如牛。我们在半山腰的亭子里休息了一会,继续向上攀登。经过一步一台阶的艰难攀登,终于到达了山顶。从山顶向下眺望,山里泉的景色尽收眼底。四周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河水碧波荡漾,令人陶醉。

我们沿着山梁继续往后山走,一路上拜访了老态龙钟的千年古橡树伯伯,欣赏了秀美的“一线天”风景,坐着“天下第一滑”滑道下了山,来到了猕猴乐园。这里的猴子机灵可爱,非常招人喜欢。游人给猴子喂食、与猴子一起拍照,猴子与游人相处得其乐融融。

最后,我们乘车来到了水上乐园。水上乐园有“钢索桥”、“荷叶桥”、“情侣桥”等游乐项目,和电视上的“闯关”节目非常相似。如果闯关失败,就会变成“落汤鸡”了!刚开始,我哪个项目都不敢玩,生怕落水。爸爸和妈妈鼓励我说:“宝贝儿,加油,你是最棒的!”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看到与我年龄相仿的小孩也能顺利过关,我顿时信心倍增,顺利通过了钢索桥、荷叶桥,并且一连串的闯了好几个来回。爸爸妈妈竖起大拇指夸我“真棒”!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一家人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山里泉。回家的路上,山里泉那美丽的景色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篇4:圣泉寺游记散文

圣泉寺游记散文

夏日傍晚,与友相约喝酒赏夜景。餐中免不得觥筹交错,笑语喧哗,再加上邻桌的几人因斗酒而几乎掀了桌,觉得有点烦,便抽身出了酒馆。

夏风拂面,顿觉清爽。大街上依然喧嚣,街上的排档满满挡挡,光着脊背的男人吆五喝六,各色大大小小的店铺舍不得打烊,就是有些已经关了门,门头上的霓虹灯也是离不开争斗二字,争奇斗艳,闪闪烁烁不愿停下来。

信步走在这样的大街上,实在是难耐得很,抬头望望满天星斗的夜空,倒还好,一轮明月悬着,望着天上寂寞的月,孤悬在天,真羡慕它的孤寂。不知怎的,一下子想起了圣泉寺。

来萧县工作已数年,早听说萧县县城西北山下有一座圣泉寺,只是每天俗事缠身,一直没抽出时间去看看。其实,说没时间也只是借口,再忙,离城两里路的圣泉寺也是有时间去的。这样想着,不觉便从喧嚣的大街上拐向了西北的岔路,在路人的指点下,一路来到了山脚下。

感觉刚一上山的路很宽,路宽应该是晚上人少的原因吧。

山不陡,走一小段路,再回头看看城里,已是光朦朦的一片,嘈杂的声音自然也就没有了。因没有了喧嚣声,天上的月亮也显得又大又圆,朗朗的感觉。小路两旁散落一些坟墓,坟上的碑高高低低,不知清冷寂寞的站了多少年。围坟周围砌的石块趴在那儿。散落的坟墓让人觉得没有什么区别。想起妙玉的一句话:“纵得千年土门槛,总是一个土馒头”这怕也只有这个以“槛外人”自称的妙玉能说的出来,只是不明白这样清妙可人的少女,清灯孤影的怎么也有给宝玉聊赠一枝梅的俗兴呢?

想来人总归是人,站在“三楼的人”也不忘回头看看,只是这妙玉的一枝梅让我们觉得他还是不俗的,就是回头,也只是偶尔一瞥“二楼”的宝玉,那“一楼”的宝钗,妙玉是断然不会看的。

我迎着夏风慢慢行走在青石板上,周围不知名的虫在鸣,若有若无,这倒益发显得周围的静了。继续拾级而上,后面的坟墓渐渐抛在远处。不觉就到了上山的山口,山口的两旁也没有什么奇特可观。只略觉得有点刀劈斧削的印象来,更何况这刀劈斧削的印象是因了好事者人工的结果,便觉得索然,这样做也许是为了上山的方便吧。山口脚下的路,居然也铺了台阶,好在这台阶很粗糙,高低也不划一,比起泰山的十八盘,自然没有了陡险生畏的感觉。

山口本不陡峭,路又短,何必多事的刀劈斧削的开一个口子,费事的铺上那三五十级台阶呢?蜿蜒曲折自然踩踏出来的碎石成就的高低不平的小山路不是很好吗?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游客,听说寺里的僧人也不过三五个。想来还是为上山取水的人方便吧!

初来萧县时,就听说圣泉寺的名是因寺旁一泉水得名,依泉建寺,这本是相得益彰的事,释氏祖在竹林精舍修行时,也是因竹林有清池傍竹才能清心寡欲的潜心修养,这样说来,先期悟得“无所有处”的释氏祖,也是先以能让自己有一个便于清心寡欲的外界,来清除内心的尘埃罢了。

修行渐次的高了,“有”便“无”了。不知那三藏师傅取来的真经里,是否有释祖修行这个渐次的记载?但想一想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偈语,就知道三藏法师取来的真经应是有“有所有处”的这么一个修行阶段。只是这“有所有处”后来便被释氏祖潜心修行超越了,超越了“有所有处”的境界,便“无所有处”了。这样说来,担水劈柴的慧能倒是因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悟得了释祖四大皆空的最高境界。看来也没有必要追究三藏法师的.取经内容是否有释氏祖修行的每个阶段的记载了,就是有了四大皆空的最高修行境界记载,后来修行的人也是要过那“美则美矣,了则没了”的神秀的修行阶段,这样想想,觉得修行还是要渐悟的。

听同事说,因那泉的清冽,每日上山取泉水的城里人,白天总是络绎不绝的提桶挑担,老幼妇壮的多得很,泉虽清冽,但水却很少,说是白天取水人多,甚或晚间也有人去汲那泉的水,只不知今天晚上有人否!

过了山口,算是登上了山顶,寺就在下面,也不知有多远,只拾级而下就行,这下山的路因了两旁的树便显得有些逼窄,路也没有了石级,很原生态的那种乱石散陈的样子,好在天上的朗月还在那朗照着,又是下山,倒也看得清脚下的蜿蜒。这倒与上山时的心情有了异样,也就有闲心看看两旁的树。树不高,也不是很繁密,只是树很直,粗细也差不多,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不大,但树树之间都有距离。想想,无论在那地方的树,还真没见过两棵树从根部起就连在一齐的向上长,也许正因各树有各树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这样自然生长吧!各树生长各树的,互不相扰,只顺其自然的随着岁月的递增而不忧不愁的增加自己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轮,由此,也不须争前恐后了,唯此不争才成就了这些树的自然本性。

想着那些大森林的树怕也是这样吧,区别是树比这小山的多、稠、密罢了,但再稠再密,它们也是互不接触,各自适性。只是大森林的动物怕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总是为了自己口腹之欲而虎视眈眈的奔走着,千百年的追寻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熙熙着攘攘着,熙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无非是一些血腥的气味在弥漫,怕是弥漫到最后,先前的强者变成了弱者,被更强的强者血腥了,唉!哪里是个尽头呢?所谓强者的结局无非是增加了这弥漫血腥的浓度罢了。这样想着,不觉的从原生态的小路上不知怎么的就岔进了这稀疏的没有路的林子里来了。

觉得有点累,便在林子里随便找了一块青石板坐了下来,又干脆索性扔了斯文躺了下来。

天上的月仍是朗朗的,月的周围若有若无的圈着那么一圈昏昏黄黄的晕圈,这倒更衬托出月的皎洁来。这时有一缕微风掠过,树枝轻摇的声音在耳际萦绕,似乎不远处有窸窣的声音,怕是山鼠之类的吧。不觉就想起王维诗的意境来。无论是“相逢竟会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少年意气,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壮悲凉,总给人一种人与外在环境的矛盾冲突。年青时的“入于儒”中年时期的“出于道”最终不还是“逃于佛”吗?如果说孟浩然的平淡是天然的平淡,本真的平淡,那么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心空”就是人为的平淡,修炼的平淡,这里哪里还有意气、彷徨、急躁、紧张,所有的功名利禄,是非恩怨,荣辱毁誉这些佛家所谓的“色相”皆空,惟其如此,我们就不要再追究“夜静春山空”中“夜静”和“春山空”的事理逻辑,也不要追究“人闲”和“桂花落”的关联,一切都是那么“深林人不知”,只有“明月来相照”了。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那么的晶莹透彻。因心的空静,心中也就没有了尘埃,王维也彻透了人生,到了那种息止纷争澄明澈透的境界,王维便由“二层楼”登到“三层楼”上了,我们这些“一层楼”底的芸芸众生真是汗颜的很呢。

回到小路,不几分钟到了圣泉寺,泉在寺东紧傍着,果如同事言,泉边几个人在用勺子从泉里舀水,一勺一勺的朝自己的塑料桶里倒,泉眼小,泉水少,几人围着,你争我嚷的取水,勺子的碰撞声间杂着互相埋怨声,甚或有争吵声,声不大,但大老远的就能听到。过泉北几步,西转,到了圣泉寺的正门。门不大,紧闭着,想从门缝朝里看,但门闭的很严实,侧耳听,仍只有隐约的虫鸣声,也不知是什么样的虫在鸣。庙门很厚实,稳稳的,静静的。站了一会儿,有点冷,就顺原路回到了山下。

到了饭店,几位友不知何故正与老板争吵着,听了一会儿,大概是结账的事,便劝止。出了饭店,就又淹在嘈嘈的大街上了。

抬头望,那轮朗月似也隐没了。

宝泉游记周记

《庞泉沟游记》作文

优秀作文:蒙泉游记

吕祖泉游记作文

大山里的石头散文

南泉的散文

心泉的散文

听泉优美散文

游行小记作文

游记散文

山里泉游记经典游行散文(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山里泉游记经典游行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