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朗灵泉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只螳螂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宗朗灵泉散文(共含11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只螳螂”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宗朗灵泉散文

篇1: 宗朗灵泉散文

宗朗灵泉散文

八月二十日下午,从喀什到叶城。

叶城,又叫哈尔哈里克,古称“西夜国”、“子合国”。它位于叶尔羌河上游,南倚昆仑,与巴基斯坦、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八十多公里;北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距喀什不到三百公里。

西风摇驼铃,天路远昆仑。叶城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新疆喀什、和田和西藏阿里三地的交汇处,是昆仑山下一颗耀眼的明珠,是进藏公路的起点,几年前,一个国内颇有些名气的文坛骚客,游玩叶城后曾题词曰:“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

有人说到了新疆不去喀什等于没来新疆;而到了喀什不去叶城,等于没来喀什。我说,到了叶城不去宗朗灵泉,等于没来叶城!

出叶城县城三十八公里,在宗朗乡乌鲁克乌斯塘河河谷里,漫漫沙山下,突然,一大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木栅栏围起的郁郁葱葱映入眼帘。

如茵的草地上,流水在阳光下跳跃着一道道雪亮的光芒,几只牛悠闲地漫步,一群羊追逐嬉戏。一团团红柳,好像一蓬蓬胭红的高粱;一丛丛芦苇,好像一支支绿色的箭簇;一排排垂柳,好像一顶顶张开的巨伞……

这就是有名的“宗朗灵泉”风景区。宗朗灵泉是阿拉伯语,意思是“有鱼的水”。

买好门票,通过地下通道,就进了景区。一块大石头上,赫然刻着那位文坛骚客的题字:“宗朗灵泉”。

沿着树荫遮掩的小路往前走一百多米,就是景区的核心――圣柳灵泉。

只见一棵棵千年古柳盘根错节,如龙如蛇,蜿蜒逶迤。有的张牙舞爪,有的任性匍匐,有的忽高忽低,有的树干生根……真是神仙百态,十分震撼!景区的人说,柳树这样的长势也是大自然的造化,既抵挡了风雪雨霜的摧残,又避免了人为的砍伐,还自成绝妙一景,让人遐想连连。老伴指着有两棵缠绕在一起的树说,那是“夫妻树”。一棵柳树、一棵杨树紧紧依偎在一起,真的就像一对恩爱的恋人。传说,千年以前,有一对年轻人真心相爱,却遭到家人的无情反对。两人百般无奈,只好在灵泉旁悲壮殉情。几年后,这里长出来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两棵树你缠我绕,相依相偎。人们说,这两棵树就是那对情侣的化身。现在,不少夫妇、情侣专门到这里来拍照留影,希望“夫妻树”的庇佑,让他们爱情完美、幸福永远!

紧挨着古柳的是山崖。由于长年累月的`水浸,山崖上长满了青苔。晶亮的水珠从青苔沁出,就像一颗颗小精灵似的水晶,熠熠生辉。水珠顺着崖壁淅沥而下,点点滴滴流入下面的水池。水池被称为“天马泉”,维吾尔人叫它“阿依格尔泉”,意为“圣水池”“灵泉池”。据说,一边围着水池绕三圈,一边许愿祈福,就会心想事成,非常灵验。传说喝了灵泉水,什么生子啊、祛病啊、长寿啊,莫不有求必应。所以,周边县城的居民、乡镇的村民都携桶而来,长途跋涉带回家中。

沿着景区搭建的走廊往上,山崖上有一个山洞,木制的洞门已经老态龙钟、破烂不堪。旁边还有一间破屋,几条破旧的毛毡、棉被搭在树枝上晾晒。当地人说,这里现在还住着人,是维族守墓人,已经有三十几代了。也许是他们天天喝灵泉水的缘故吧,他们都很长寿,不少人都活了九十多岁。可能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守墓人!

泉水甘甜,风光旖旎。我们沿着景区的栈道,走遍了“灵泉圣水”、“古柳仙踪”、“夫妻望月”、“落霞翔泳”、“柳影红颜”、“牧歌晚唱”、“清泉石流”、“柳浪絮花”、“水磨流韵”、“灵山远眺”、“红柳探险”……

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景点,让人流连忘返。正如景区里一块匾牌写得那样:

灵山有泪祭古人,

哭倒杨柳百千根,

神工天造景万种,

游客嗟叹又销魂!

宗朗灵泉,一个“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神奇所在,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篇2:内蒙古灵泉

资料

在一个四周陡峭的'山坳中,有10多个泉眼。泉壁成人体形依山而立,泉水从岩缝和水底冒出,淌入泉池中,每小时涌水量120吨,泉水甜,常年不枯,属珍贵的氮泉。

篇3:灵锡泉

旧有传说,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第一个来黄山修行并创建第一所庙宇新罗庵的'“东国神僧”,在临升西天时,用手中的锡杖卓石,石中即有泉水涌出,故名“锡杖泉”。此泉泉眼虽然不大,但终年喷涌不息,其水可足供一寺僧人饮用,现在仍然取之不竭,其味香甜可口。”

目录地理位置景点概述门票地理位置

灵锡泉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

景点概述

锡杖泉在云谷寺前,钵盂峰下,位于黄山的丞相源又名“灵锡泉”。

门票

此景点门票包含在黄山风景区景点大门票内

篇4:灵泉寺作文

灵泉寺作文

四年级状物作文题目:西瓜

我最爱吃的水果是西瓜。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以前西瓜只是大象等动物的主食。经过人工培育,西瓜成了人们夏天的去暑良瓜。西瓜先移植到了我国南方,最后终于移植到“瓜果之乡”――兰州。

西瓜喜欢生长在沙质地上,长长的绿色的瓜藤上长着绿油油的`叶子,浓密的大叶为长在藤上的西瓜遮住强烈的阳光。

每到夏天,它就成熟了,西瓜又大又圆,表面上长着绿色锯齿形的条纹,它上面的瓜蒂处微微凹下去,那里接着瓜藤,切开它就可以看到薄薄的瓜皮、红红的瓜瓤、还有一些黑黑的籽儿。

吃起来甜滋滋的,在夏天要是咬一大口,又凉又甜的瓜汁儿立刻会流进喉咙,觉得爽快,叫人越吃越爱吃。大的西瓜有三到五斤,小点的西瓜有一、二斤左右。

西瓜的瓜瓤色彩是五花八门题目:有红色的、有淡红的、有白色的、还有黄色的。西瓜的味道香甜,瓤多,水分充足。

西瓜有很多优良品种题目:有红瓤儿的,黄瓤儿的;有有籽儿的,无籽儿的;有我们平常吃的大西瓜,还有一二斤的小西瓜呢。

西瓜好吃、消暑,还有含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而且西瓜浑身是宝,瓜皮、瓜瓤、瓜子都是很好的中药。西瓜真称得上是瓜中绝一呀!

篇5: 灵泉寺作文

灵泉寺作文

在我的家乡遂宁市,有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建筑雄伟的寺庙,那便是非常有名的灵泉寺。

走进大门,沿着宽阔的石子路,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万佛广场。只见广场四周的一米多高的围墙上面,刻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我仔细的数了数,每一面墙上刻着五百多尊小佛像,它们的.形态,神情全是相同的,可在这么多面墙上,却没有哪两面是相同的,它们互相辉映,互相衬托,真是别具一格啊!在广场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尊高约二十多米的三面观音,她全身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观音菩萨的佛光万丈,。每一面观音都是慈眉善目,神态安详的注视着远方,似乎想将幸福与快乐传递给所有的人。

在万佛广场的正对面,便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山门,门坊上灵泉寺三个大字闪闪发光,两旁的石狮威武庄严,不怒而威。穿过山门,就是一排排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建筑大雄宝殿。里面有许多尊佛像,正中央就是释迦摩尼佛,而两旁则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它们有的怒目而视,有的大声呵斥,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

在大雄宝殿旁边,就是一条幽静的小道,两旁树木茂盛,颇有一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味道。在半山腰上,有三口相距不远,成三角形的井,据说是观音三姐妹的化身,而水的深浅就是它们法力的程度。更让人赞叹不已的是,井的深浅,井的高低全是相同的,水的高低也不会受干旱、洪水的控制,这样长期以来,它们的水位依然不变,不溢不涸,灵泉寺的美名由此而来。

灵泉寺的美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呀!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亲自来看看,一定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篇6:长春观灵泉寺宝山发散文

长春观灵泉寺宝山发散文

(一)

当时光从夏季轮回到春季,当清爽的风儿送走了身旁的炎热,我又站在了长春观门前。此刻,站在这里的还有轻盈的脚步和温情的目光。

数百级石阶把长春观托举成超凡的高度。它背靠大山,面向人间;它阅尽人间风雨,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微笑的姿势。

长春观的岁月中也经历了多次的兴衰更替。在破败与新生中,折射出历史的悠远,社会的平静与战乱,人民生活的富足与贫寒。

曾经的长春观狭小而苍老。而现在矗立在我眼前的长春观,焕然一新,规模恢宏。四进院落依山势递增着高度;正殿配着侧殿,神的位次也井然。

红墙黛瓦,粉饰一新;石砖铺地,干净平坦。为香客信徒铺就了通往神界之路,为游人涂亮了一处风景。

贫则为食,富则修庙。寺院和庙宇就是一个社会。

长春观是一棵长在山腰里的不老松,它正沐在春风里。

它宛如一位俊郎的道童,正从蜿蜒的山道上走来。

(二)

三道山梁把灵泉寺推到长春观的西北,更加隐秘处。

从长春观到灵泉寺正适合友人结伴徒步。翻越一架山梁,便远离尘世了;踏上第二架山梁的台阶,心中便充满了新的希望;当登上第三个山顶时,就能听到缈远的佛音向我们招手了。我们在一张一弛中,轻松快乐着!

灵泉寺被群山环抱着,显得很静谧,很安详。这是清心寡欲、修炼佛性的好地方。

残断的石碑和破损的古塔从汉唐时期走来,被小心搀扶着。尽管面容显得憔悴和苍老,但仍然保留着汉唐时期的初始表情。

灵泉寺的春华被一口灵泉汩汩喷出,曾招来过唐玄奘拜师学法,也招来了160岁的吴云青长老。

时代的春风同样光临了灵泉寺,古老的寺院不老。

古人的金刚经瘦得只剩下精神了,被世人小心贴在塔身上,供游人仰望。

历代高僧方丈超脱红尘,最终修炼为石壁上的一列佛像,在人们的目光难以到达刚的地方,与日月同在了。可新落成的万佛塔把这个秘密高举在人们面前。

佛理玄妙,佛的境界高远。凡人可以一心向佛,不可成佛,也成不了佛。

其实,做个有欲念的`凡人,挺好。

(三)

灵泉寺旁,一座孤峰拔地而起,超越雀跃的山峦,不动声色地把“宝山”的桂冠顶在头上。

一座山峰远近闻名,不知是缘于白玉石挺起的高度,还是山顶的神力更加强大?

要攀登宝山,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这两者我们均不缺少,因为我们的目光已望到了山顶。

山尖,不小;天上人间。玉帝端坐大殿,娘娘位立侧殿,孙悟空已成圣佛,包公也列仙班……

这儿离天宫最近,可能玉帝来此当值更频繁吧?不然,怎么会香客络绎不绝,有的还在这里住上几天呢?

关公侠肝义胆,包公铁面无私;人不能永生。于是,人们就把心中崇拜的偶像尊奉为神,他们便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了。

在这凌空绝尘之地,在诸神温和的目光里,我似乎一点点在缩小,最后变成了一粒尘土,蹲在神前的墙角里;头脑中忽然出现一串问号:我从何而来?来做什么?要到哪去?……

我分明感觉到,宝山不止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它是种植希望和收获幸福的净土,它是让迷失的人们找回自己的一个高地;是矗立在人们心空中的“宝山”。

篇7:听泉散文

听泉散文

一直很迷糊,“泉”的韵味不知是看好还是听好。

记得大约是十年前,在龟峰山,某个时候,住在山间的一座别墅里,别墅毗邻在山谷旁,其后的山谷中有一座天然小潭,十平左右,清澈见底,人说有娃娃鱼在黑夜里啼哭。小潭截住了山间流下来的溪水,漾出部分,沿着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又缓缓随着山谷的石壁流到不可预料的远方。我虽然对娃娃鱼没有兴趣,却还是在晨昏时喜欢站或坐在褐黄的石潭边,看泉水涓涓流到小潭,又涓涓流向山涧,凉凉悠悠,清清浅浅,有时水花还冒出青白色的小泡儿,在石上跌破,变成涟漪散去。这种恬淡和清幽,第一时间就想起王维。王维当日在辋川别居时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约也是这样的情境和心境。可见,中华古诗词的魅力是深入骨髓的,某个相同的情景,就会“沉渣泛起”,欲罢不能。或许是受王维《山居秋暝》的启发,很少写诗的我,就字斟句酌写了一首五言绝句《龟峰山看泉》:“山雨凝珠滴,涓涓化碧丝。清风携好梦,浅浅入天池。”十年以后,我虽然不再去做什么好梦,但偶尔也想起龟峰山,想起龟峰山,就会想到那座小潭和山谷中的泉水,脑幕上还是清寂,慢腾腾,凉悠悠,不时也冒出一两个青白泡儿……

这是看泉最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时常滋润着干涩的生命,在艰难苦恨中,涓涓之水彷如希望之泉,为人生的粗糙注入润滑,让平淡和失落有所祈盼。但泉其实不是用来看的,它不像龟峰山的杜鹃耀眼,一把火就红了一大片。看泉要看出韵味,除了主观的心境以外,客观上还有很多条件,比方说虽都在深涧中,暴发的山洪或溅玉的飞瀑,无论如何品不出它的清雅。然而,听泉却不同。

最近换了一个地方,居然只要愿意,每夜都可以听到泉的滴答声。那“咕咕”泉声,就在孝感乡文化公园里。

对外乡人来说,孝感乡文化公园是一个寻根问祖、慎终追远的地方;对本地老百姓来说,日暮时,珊珊漫步,放飞心情,那是最好的去处。偌大的公园,坡路起伏,河沟纵横,花木葱茏,灯光明灭,每一处都有流连的道理。在公园中,我很少走宽阔的“官道”,官道人流熙攘,不是我喜欢的模式,我喜欢沿着河边,走在弯曲的木路或青石路上,在河风吹拂中,享受生活,偶尔也作些无用的思考,比喻说构思我现在写的这篇无聊又无趣的文章。我从移民公园的西大门进入,先是棂星门,再是进士堂,接着就是翰墨湖。“棂星”与“灵心”谐音,除了是“文星”聚集的意思外,还可能含“灵心”的意思,而“灵心”是麻邑的专用方言,比喻人聪慧。打小的时候,我总是希望大人们用这个词夸赞,好满足小小的虚荣。现在我早已经明白,一个人灵心与否,其实是夸赞不来的。我虽然早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是有一种阿Q情结,喜欢从那扇“棂星”的牌坊正中雄赳赳穿过,以为说不定假以时日真的“灵心”起来。翰墨湖这个名字取的也有深意,记得有一副古远的对联叫“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说的就是读书人无论细雨绵绵还是大雨滂沱,只要沉浸其中就会物我两忘。想明清两代,我麻邑有多少士人举子终日乐在其中,才有麻邑文星在湖广天空的灿烂。在湖水的轻揉慢漾中,我仿佛看到他们人头簇动,一支支寄托未来的狼毫饱蘸湖水,左摇右曳,将一湾碧绿浣成如黛如墨。人,一旦有了精神和信仰,就会爆发出坚不可摧的力量。古往今来都是同样的道理。我“哒哒”地走在枕木或近如枕木铺出的木路上,鞋子下发出空虚的响声。是的,对照麻邑的这些士人举子,他们的坚韧精神早将懒惰颓废如我的四肢百骸削的荡然无存,更不要说鞋子底下传导出来的空瘪。在翰墨湖的尽头,两岸山坡的夹道,是一条幽谷,名“落英谷”,落英谷之名显然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的夹岸飞花、落英缤纷的美景,憧憬了一代又一代充满异想天开的读书人。这里也是夹岸,也有芳草,谓之“落英谷”,也算相称。

从落英谷此岸到彼岸,连接的还是枕木铺成的木桥,就是站在这木桥上,可以听到山谷前方传来的泉水呜咽声,断断续续,如丝如缕,不绝于耳。在深沉或明晃晃的夜晚,一个人站在木桥中道,偎依栏杆,静听泉水从石缝中滴滴答答的声音,并且细心品味它的潺潺汩汩、淅淅沥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它的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如娇妇哭泣,抽抽搭搭,这让我想起很多旧事。我记得我在课本上第一次见到“呜咽”这个词时是课文陆定一先生的《老山界》(不知是初中还是小学的教材),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陡如天梯,当时队伍举起的火把蜿蜒如“之”字,好像要与天上的星星相连。在翻越的半途休息中,他们正是坐在一口像深井的漆黑的山谷里,寂静中,他们听到了似近似远,如春蚕咀嚼,如野马奔腾,如山泉呜咽的声音。我那时学“呜咽”这个词时,对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并没有特别深的领会,相反,我想到了村子里老人离去的情景,在深沉的暗夜里,女人们的轻声哭泣大约就是“呜咽”的感觉,那时每每听到这种声音,脊背发凉,毛骨悚然,吓得直往被子里钻,恨不得把整个身子都包得密不透风,所以对“呜咽”这个词印象深刻。现在,我再一次回看陆定一先生的文章,想到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大无畏的奇迹。翻阅中国历史,没有任何一个篇章能与其媲美!这落英谷的山泉呜咽,还让我想到了老年的杜甫,江湖辗转中来到岳阳楼,既无亲朋相伴,唯有老病孤舟,面对干戈激荡的北方,凭轩涕泪纵横。那个时候,在年岁和时世的无情中,一抹苍凉已经盛满先生黯然的凄切悲戚……所以,每每走到木桥上,我都会停下把玩,静听断续的泉声呜咽,在宁静中消磨时光,有时也唤醒家国记忆,释放心中暗藏的戾气,让性情变得更加平和。

沿着翰墨湖的另一侧继续前行,湖的尽头又是一条沟渠,官方名之曰“浣花溪”,浣花溪再前行,连接的是东面的慈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湖”这个名字大概想表达作为移民圣地对迁徙游子的怀想之情,自然,那些筚路蓝缕的麻邑移民后代,在异地它乡也对故园充满眷恋。连接浣花溪与慈湖是一处高坎的石坝,而慈湖太像一只长着尾巴的蝌蚪,它的尾巴正伸进溪流处。“尾巴”其间,有一石桥连通慈湖两岸,而坝与湖的落差有一两丈高,就是那里又可以听到泉水声。泉水流过石坝,溅在湖腰的石壁上,连绵不绝,喋喋有声,让沉寂的夜不再沉寂。老实说,这泉水流过的.石坝让我常常想到了小时的老家。我老家有数个塘堰,连着两堰之间就叫池口,夏天的时候,一场大雨之后,涨出来的水就会随着堰池从上堰流到下堰,天长日久,那池口长满黝黑的泥苔,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甚或滑到池口下的深凼中,如果是一个人,又不会水就有性命之忧。那时候我们乳臭未干,又对光滑的泥苔充满好奇,常常被大人们撵得满畈跑。现在看到这石坝,让很多曾经消失的碎片续了起来,在暗夜里飞舞。过往,原来是一道隐匿的光芒,某个不经意会自动放亮。

围着这“蝌蚪的尾巴”转,虽然都在空旷中,地方不同,泉的响声不一样,有的激越如打鼓,有的低沉如敲瓮,物理学上说空气传播声音,难道也阻隔声音传播?但这里的泉声绝不是落英谷的呜咽声,比那里激昂多了,像一连串爆炸的火炮。那青石砌成的拱桥有时让我想到了西湖边的断桥,如果西湖的断桥有这青石桥坚固,如果白娘子与许仙不是在西湖边而是在这里相识,也许故事的结局就变得不一样,也许水漫金山就不会出现,而法海也不会躲到螃蟹里……在万籁俱寂的晚上,当我孤独地站在这青石桥上时,总能生发出一些虚晃的念头,让乌有变得光亮。其实,生活也需要虚构,有虚构的生活,让活着更有张力。有人说苏东坡的“人生如梦”是一种思想消极,其实在我看来,无所谓积极与消极,世间很多事无法捕捉,即使捕捉了也无法扭转,与其一定看透不如来一段虚构。“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峰回路转,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

我就是这样,在每个夜晚,无论明亮还是阴暗,在孝感乡文化公园,沿着一座湖,走向另一座湖,又折返过来,在晃荡中静静体味泉流声,也体味河风中荡弋的树木花草气息,它们像养分,潜移默化进我的肌肤骨骼,让我的心胸也变得充盈,从而去演绎生活。我喜欢泉流,我确信每一滴水都蕴含穿石的力量,而单凭任何一滴水都无法穿过,那叮咚的泉声正完成这种穿石的使命,无论是呜咽如哭泣还是激昂如咆哮,它们都是好样的。我害怕某一天我会丧失兴趣后视它们如草芥,就赶紧在键盘上敲打这碎碎念。当然沿着这条路往返,我还有很多思想没有表达,或者说无法表达,每一个的心底都隐藏着一条幽暗的蛇,那些关于生活的快感和痛楚,尽管时常被噬,但千方百计总不愿意让人知道。除了忍受还是忍受,此外别无它法。

篇8:心泉散文

心泉散文

在我心上,有股钟表般的清泉在滴答。那声,总是牵我回到故乡。故乡是个不大的小山村,仅住着十一户人家。

童年时,故乡缺水吃,常记得乡亲们去三里外的小河挑水。河很浅,水很脏,一边牛喝着,一边人舀着。来回得花两个时辰,水挑回家还得掂量着用:淘菜水留着轧煤;刷锅水留着喂猪;洗脸水留着洗脚……夏季还好些,每逢下雨,家家户户把缸缸罐罐搬到屋檐下接满,可用上十天八天;冬季则不好过,若遇大雪连天,道路结冰,出不得门,这就只能靠烧锅融化雪水吃。我常听见有人怨祖宗当初没住对地方。

父亲是当时的`生产组长,我问他村里咋不打井,他说水源太深,没能力打。人老几辈儿都试探过,干窟窿倒是挖了不少。他还说公社曾经请“先生”看过,后沟有水,是地下龙潭,不敢挖,量太大,挖出来附近就住不成人了。

直到分责任田后的那年春季,遇上旱情,什么种子都播不进地,乡亲们急得在田边乱转。一日,大家在一起聊天,便有人又提起打井的事,很快组织起人力物力,在村子周围用土办法勘察起来。我的爷爷是村上岁数最大的老人,凭着对地理熟悉,每日拄着拐棍同大家找线索,最终确定在我家房后的断崖下挖井。

断崖下是个土石堆,荆稍和枣刺密密匝匝长了一人多高。我的爷爷说,他小时候隐约记得这里有股水流,每当大雨过后,别处都断流,而这崖上能沥拉六七天,不过那会儿好像崖很深,不是这样子。大伙听我的爷爷这么一说,知道土石堆是年久冲积起来的。于是,大伙决心挖开土石,一探究竟。

许是乡亲们盼水心切,干劲十足。不到一周,土石被挖开,岩层露出来。果然,断崖底处有个小洞,洞很潮湿,抠一把,都是泥。大伙顺藤摸瓜般往深处掘进。又几日,洞被凿到三米深时,见一瓮,瓮内有泉,瓮中聚两桶多水,大伙欣喜若狂。而此时我的爷爷说,不敢再挖了,他说水脉和人的血脉一样是有经络的,不小心就会挖断。为保持现状,大伙只好将渗水的岩缝挖深凿宽,让瓮中不多的泉水往外流。说是流,其实只有毛线那么细一股,几分钟才能接上一桶。

新发现的泉水尽管流量很小,但也勉强够吃,不过大家得把水桶提前送去,排着号,昼夜轮班。后来,大家在水泉下砌了个蓄水池,水多了,便不再排队。从此乡亲们再没到远处去挑过水,我家房后也成了热闹的地方。

转眼三十载过去,搬的搬,迁的迁,老村子留下一片破陋的空巢。前不久,我回家上坟时,特意到房后看了看,但见泉水依旧,它像钟表一样,心无杂念,任斗转星移,任风物沧桑,而它怀里一直抱着时间——滴答!滴答!

篇9: 四川遂宁灵泉寺导游词

灵泉寺位于遂宁城东灵泉山,与广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庙依山而建,苍松古柏,绿树成荫。山间有一泉,色碧味甘,终年不溢不涸,名曰“灵泉”,据载,苏东坡曾于石壁题书“七泉”一首,现已不存。

灵泉寺绝顶有泉,绀碧甘美,不溢不洄,宋代苏东坡对灵泉有赞咏曰:“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来不计年,玉斧劈开天地髓,金钩钓出老龙涎”,并于壁间大书《七泉》二字,全寺上,下两寺,下寺建于灵泉山麓,建有《大雄殿》、《天王殿》、《文昌殿》、《古佛殿》等十二殿堂。上寺建在灵泉山顶,有《观音殿》、《祖师殿》、《眼光殿》,等九个殿堂,以及新建的《观音阁》寺内林木苍翠,清幽宜人,建筑宏伟壮观,历来为川中名胜早以名扬川内外。灵泉寺历史悠久,历代高人涉足灵泉,留下不少遗迹,清朝贤相张鹏翮诗称颂:“千载灵泉古道扬,唐朝名胜冠诸方,云龙野树藏山寺,风送霜钟到德阳,石佛阶前秋月冷,残碑下稻花香,霞杼直上高峰顶,万里睛空望帝乡。”清道光二十三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到遂宁登上灵泉题署《香林德水》匾额。

自宋、明以来,遂宁每年都有三次由信众自发组织的观音朝山香会活动,每年妙善的生日(2月19日)、出家日(6月19日)、涅日(9月19日),遂宁及周边六七十个县及省外信众,甚至部分东南亚国家、地区的信众也慕名前来朝山进香,游人如织,盛况空前。遂宁的观音菩萨已经大众化、人格化,远远超出了佛教本身所包含的单纯内容,并与地方性歌谣、传说、民间谚语、地方戏曲等融合,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遂宁的观音香会节已不单是朝山拜佛的庙会节,它成了民俗文艺节目演出和商贸交易、地方名特小吃、寺庙特色素食展示和经济文化交流盛会。

1958年,灵泉寺被四川省委批准为汉族地区首批佛教道教名山寺庙宫观保护单位。1985年11月,再次被批准为佛教开放寺庙。经过十多年的恢复修建,灵泉寺以它庄严、清幽的风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宗教信徒和游客瞻仰观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遂宁市对灵泉景区内的人文、历史、自然等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开发,着力挖掘底蕴深厚的观音民俗文化,打造出了“观音故里、灵泉胜境”的品牌。11月,经市政府批准组建了灵泉风景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对灵泉风景区进行开发建设。该公司组建后,首先对风景区进行了规划,经市规委会批准后,开始拆迁和工程建设的设计,5月开始建设。

公司投资500万元修建了前山门及山门广场;投资600万元修建了万佛广场;投资80万元修建了下庙广场;投资200万元对灵泉湖进行了整治;投资600万元修建了景区内环线道路;投资80万元接通了灵泉寺24孝堂至东山路连接常林的公路;投资500万元对常林4公里乡道公路进行改道。目前,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前山门广场、道路、长廊、浮雕、喷泉、万佛广场等项目的建设。

如今,走进这片灵山秀水,聆听声声悦耳梵音,心中顿时就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宁静。

篇10: 四川遂宁灵泉寺导游词

灵泉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城东灵泉山,与广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庙依山而建,苍松古柏,绿树成荫。山间有一泉,色碧味甘,终年不溢不涸,名曰“灵泉”,据载,苏东坡曾于石壁题书“七泉”一首,现已不存。灵泉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时寺号为圣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寺方以山名。

据《舆地记胜》记载:灵泉山,隋开皇中,因大雾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释迦石像立于其所,遂建寺,号圣佛寺。北宋真宗赐名资圣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命名为灵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时期,香火兴盛,西南各省前来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被誉为灵泉圣境、西方圣境,几与南海普陀山齐名,已列入《全国名胜词典》。现为川中佛教活动中心和旅游胜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出家日和得道日,届时四方信徒云集,热闹非凡。

灵泉寺灵泉

灵泉寺绝顶有泉,绀碧甘美,不溢不润,宋代苏东坡对灵泉有赞咏曰:“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来不计年,玉斧劈开天地髓,金钩钓出老龙涎”,并于壁间大书《七泉》二字,全寺上,下两寺,下寺建于灵泉山麓,建有大雄殿、天王殿、文昌殿、古佛殿等十二殿堂。上寺建在灵泉山顶,有观音殿、祖师殿、眼光殿,等九个殿堂,以及新建的观音阁寺内林木苍翠,清幽宜人,建筑宏伟壮观,历来为川中名胜早以名扬川内外。

灵泉寺历史悠久,历代高人涉足灵泉,留下不少遗迹,清朝贤相张鹏翮诗称颂:“千载灵泉古道扬,唐朝名胜冠诸方。云龙野树藏山寺,风送霜钟到德阳。石佛阶前秋月冷,残碑下稻花香。霞杼直上高峰顶,万里睛空望帝乡。”清道光二十三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到遂宁登上灵泉题署香林德水匾额,至今仍竟相传颂。

灵泉寺旅游

灵泉寺地外中亚带,全年气候温和,植物很好,是川中丘陵地区最美富饶的植物宝库,绿化面积达233公倾,森林覆盖93.90%现有乔木,灌木、草木、摅蕨类植物30个科,60余种,古柏600余株、麻椁树223株,黄椁树69个科,早以成为游人观赏之所,四方香客朝拜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的二、三、九月香会期间,来自者内外,县外的善男信女,观光团体,摩肩接踵。高峰期达200万人次,大道常有拥塞之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于1958年被四川省委[总号(58)212号]文件批准,灵泉寺为四川省汉族地区第一批佛教道教各山寺庙宫观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经省,市于1985年11月1日再次批准《灵泉寺》为佛教开放寺庙,经过十多年的恢复修建。灵泉寺以它庄严,清幽的风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宗教信徒和游客的瞻仰观赏。

灵泉寺奇观

6月9日,夏先斗与其儿子夏长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到灵泉寺观音阁游览时,他们用随身携带的录像机和手机对着我国室内最大的观音塑像拍摄,夏先斗在回放录像时惊奇地发现观音菩萨的眼睛在不停地眨,图像清晰。随后,夏先斗将所拍的奇观制成VCD光碟,先后播放给市科协主席邓世春、市宗教办主任杨军、市旅游局局长邓为、市佛协会长释海量等观看,他们都连连称奇,觉得不可思议,但对这一奇特的现象却无法解释。为了保护这一神奇发现,使其录像版权不受侵权,夏先斗正在向四川省版权局申请著作权保护。该段录像长1分17秒,记者在播放时发现,虽然大部分在拍摄时有些晃动,但其中的近30秒图像清晰,观音菩萨的眼睛一直在动,时而眨眼,时而转动眼珠,非常生动。

篇11: 四川遂宁灵泉寺导游词

灵泉寺位于遂宁城东灵泉山,与广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庙依山而建,苍松古柏,绿树成荫。山间有一泉,色碧味甘,终年不溢不涸,名曰“灵泉”,据载,苏东坡曾于石壁题书“七泉”一首,现已不存。

灵泉寺历史:

灵泉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时寺号为圣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寺方以山名。据《舆地记胜》记载:灵泉山,隋开皇中,因大雾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释迦石像立于其所,遂建寺,号圣佛寺。

北宋真宗赐名资圣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命名为灵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时期,香火兴盛,西南各省前来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被誉为灵泉圣境、西方圣境,几与南海普陀山齐名,已列入《全国名胜词典》。

现为川中佛教活动中心和旅游胜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出家日和得道日,届时四方信徒云集,热闹非凡。

观音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劫国(今新疆昌吉县北),劫王叫庄严,夫人叫宝应。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后来南迁到了梁州的遂宁定居,劫王仍是部落的首领,改名妙庄。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名妙玉、次女名妙音、三女名妙善。三姐妹天生好静,厌恶风花雪月,经常到白雀寺礼拜神灵。天长日久,三姐妹一心修行成佛。妙庄王对三个女儿的行径大为不满,再三劝女儿回心转意,都被女儿拒绝。妙庄王就下令烧毁白雀寺,心想女儿们看见起火就会出来,殊不知三姊妹并不惊慌,也不害怕,从容向烈火走去,被烈火吞没了。所以民间有“火烧白雀寺,烧死八百僧”的传说。

观音民俗文化是遂宁旅游文化的灵魂,是遂宁旅游资源的核心。观音是最富中国特色的菩萨,民间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诸神之上,并深深地植根于民间习俗中,是众多民间传说的重要角色。遂宁观音文化源远流长,群众根基深厚。自古以来,与遂宁有关的观音传说故事很多,最广为流传的是观音三姊妹均出生在遂宁,系妙庄王的三个女儿。“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这样的传说,不仅在川中遂宁地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佛教著名寺庙地区都广为流传。“妙善公主遂宁出生出家修行得道成观音”,不仅是一种民间传说故事,最近郑祯诚教授所著《中国观音――妙善公主的故乡在遂宁》(四川出版集团)一书,将民间散碎的传说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站在学术的角度重新审视、分析,用大量的史料佐证了民间的美妙传说,对遂宁是中国观音民俗文化发源地的论断作了权威性的学术论证。

自宋、明以来,遂宁就形成了每年三次由信众自发组织、全国罕见的观音朝山香会活动,每年观音的生日(2月19日)、得道日(6月19日)、涅磐日(9月19日),周围数省及周边六七十个县,甚至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信众慕名前来朝山进香,游人如织,年久不衰,盛况空前。遂宁的观音菩萨已经大众化、人格化,已远远超出了佛教本身所包含的单纯内容,她与地方性歌谣、传说、民间谚语、地方戏曲等融合,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遂宁的观音香会节已不单是朝山拜佛的庙会节,它成了民俗文艺节目演出和商贸交易、地方名特小吃、寺庙特色素食展示的经济文化交流盛会。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遂宁的观音民俗文化成为了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蕴含了改善人们道德心理、道德人格、道德规范从而美化人生和社会的宗旨。在中国,东南亚各国,乃至在世界各地,不管信不信佛教,有没有文化,识不识字,中国观音菩萨是深入人心的,受人尊重的。她所代表的那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都是人类和平、进步、发展的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东方的.“维纳斯”。

遂宁的观音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观音文化品牌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文化品牌,这正是遂宁打造世界性旅游产业品牌的文化资源基础。

“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惟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一首流传千年的民谣,显现了观音故里遂宁人心中的骄傲。始建于隋开皇初期,距今已1400余年的蜀中名刹灵泉寺,相传为观音菩萨出家地,以山幽、林茂、泉甘、寺古而闻名遐迩,成为西南地区的佛教圣地。近年来,我市对景区内的人文、历史、自然等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开发,着力挖掘底蕴深厚的观音民俗文化,打造出了“观音故里、灵泉胜境”的品牌,目前完成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前山门广场、道路、长廊、浮雕、喷泉、万佛广场等项目的建设。如今,走进这片灵山秀水之地,聆听声声悦耳梵音,心中顿时就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宁静……

景点一:前山门:

外观:金碧辉煌的山门、长廊。

文化背景:青砖铺成的广场宽阔清静,青石筑成的基座坚固牢实,两道金碧辉煌的大门耸立在眼前。两翼张开的长廊如一双热情的手臂,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信众。肃穆、庄重,走进这座山门,你就走进了佛的世界……

景点二:万佛广场:

外观:观音三姐妹高达6.19米的金身塑像

文化背景:总面积7918平方米,由3个小广场构成的万佛广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基座共分3大层,每大层又分9小层,共有不同形态砖雕观音圣像8万余尊。广场中心莲花金座直径6米、高4米,共7层,上塑不同形态观音金像108尊。金色花瓣上,高6.19米的观音三姐妹金色塑像成为观音故里的标志!置身广场,宛如融入佛的世界,观音的怀抱……

景点三:下庙:

外观:四山藏一寺

文化背景:东有青龙嘴,南有木鱼坡,西有白虎嘴,北有观音顶……数峰壁立、簇拥着的灵泉下庙宏伟宽敞,古朴端庄。远处,有纵深沟壑郁郁林木;近观,有湖水荡漾波光潋潋;哼哈殿、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药师殿……门内处处紫烟缭绕,香烛熠熠,门额上全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手书的“灵泉寺”三字更使千年古寺在今人的眼中更显庄重。

景点四:千龙壁:

外观:千条巨龙环山盘绕

文化背景:进寺门,沿白虎山麓向上而行,一路与你相伴的,是长近千米的石壁浮雕。两条主龙穿云破雾,顺山势蜿蜒而上,999条形态各异的浮龙相随其间,形成童鹤戏龙、游龙戏水、望子成龙、鲤跳龙门、龙凤朝阳等10余个与龙相关的图案故事。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千条巨龙隐约腾跃于松柏林间,其势更见威猛!

景点五:名贵林木:

外观:满目葱郁绿荫翳日

文化背景:1955年,灵泉寺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灵泉山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4%,山间植物种类达30个科、6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红豆树和百年以上的古柏、楠木、榕树等近万株,其中“观音柏”、“关刀柏”、“飞虹柏”等还蕴含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从山麓至峰顶,沿途古木参天,林山耸秀,意境清幽,不染尘埃。张目四望,随处可见依山而建的寺宇飞檐,缥缈梵音于如纱薄雾中悠悠而来,荡涤你一身的尘土与杂念,正所谓“森森松柏填云谷,隐隐楼台入翠微”。

景点六:翰墨流香:

外观:名人题字飞龙舞凤

文化背景:漫步山间,除了寺庙、林木、梵音之外,一股浓郁墨香也时时与你如影随形。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题写的“七泉”,黄庭坚的“龙池”,清朝时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的“香林德水”匾额……名人翰墨,幽香千载。而自唐以来,贾岛、陈子昂、杨甲、席书、杨慎、张鹏翮等历史文化名人均曾亲临灵泉叩佛问禅,并留下40余篇诗作盛赞千年古寺。而每年2、6、9月观音会,前来朝山进香中外信众更留下了诸多珍贵墨迹和赠匾。千年的灵泉,汇聚了一道不散的流香翰墨!

景点七:慈航普渡观音阁:

外观:高大雄伟,气势如虹

文化背景:琉璃瓦,高飞檐,气势如虹。位于灵泉山主峰观音顶上的观音阁高9层,是整个景区的最高点。阁内立有高近20米的观音金身圣像,庄严肃穆,仪态端庄,其间每层又供有真人大小观音法像。站在最高处,远可观斗城林立的大厦、秀美的涪江,近可见河东新区建设的图景、山林间影影绰绰的庙宇靓影……遇晴空万里,和风拂面,则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千载灵泉古道场,唐朝名胜冠诸方。”于此灵山秀水之地,每每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也。

南泉的散文

心泉的散文

听泉优美散文

朗读者的散文

月华朗照散文

山里泉游记经典游行散文

秋沟流泉的散文

碧泉潭咏泉的散文

鬼灵报告

张起灵语录

宗朗灵泉散文(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宗朗灵泉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