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骏观点:创新是全方位(共含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潮湿雨雾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四年前在上海的一次朋友聚会中,在场的人都轮流尽情地唱歌,大家总是为唱歌的人鼓掌喝彩,一曲唱罢,卡拉OK机器的计分器就会给出一个分数。这时更多的是笑声……有人开始抱怨这个计分器的评分方式有问题,更可恨的是没有人能得到一个高于85的高分……
为了给这个卡拉OK计分器“平反”,平时不怎么唱歌的我,“自信”地走到了演唱台,“深情”地演唱了一首自己熟悉的歌曲……感觉到掌声更多地像是在为我捧场,可后来的惊讶声、掌声感觉是情不自禁了,因为显示屏上出现了他们没有见过的高分93分……他们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卡拉OK计分器的发明者就是我。难怪我唱歌的分数让他们望尘莫及。
那是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出于对卡拉OK的好奇,出于对市场的敏感,借助我对技术、音乐等一些基础理解,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计分器并申请了专利。这个卡拉OK计分器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与其说是技术的创新,不如说更多的是对市场的理解,是用来满足市场的一种新的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种“男女速配机”风靡日本全国。那也是我当年在美国的一个“创新”产品。那是我把个人电脑刚刚出现的多媒体功能“摄像”加“录音”功能作为工具,做出的适合日本人传统习惯的“相亲”模式的“男女速配机”。如果说“摄像”、“录音”是电脑的创新,我的“速配机”就是应用的创新,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经济效益。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创新,因为大家已经意识到中国的下一步发展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国力,真正的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但是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当人们谈到创新的时候,都是在谈论技术的创新,似乎只有技术的突破才叫创新。其实创新有多种意义上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应用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等等。
在当今高度成熟的科技社会中,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已经变得非常的困难,更多的技术性的创新是技术的积累最后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短期的突破性的技术性创新了。如果我们中国的企业没有做好长期的技术投入,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性创新是很困难的。我们需要创新,我们其实更需要理解市场,了解需求的创新,即应用的创新,
微软的成功刚开始就是商业模式的成功。盖茨先生没有像我那样把它的Msdos操作系统整个产品卖给IBM公司,而是把这个产品的使用权卖给了IBM。这样可以长期从对方获得收益。这就是微软公司成功的商业模式。
当时我在微软总部做软件工程师的时候,看到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国际化版本开发中存在着开发效率低,开发周期长等问题,我就开始从技术和管理上研究如何改变当时的开发模式,最后提出了一套操作系统国际化版本开发新模式。这个新模式改变了微软一贯的国际化版本的开发模式,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特别是缩短了整个开发周期,真正实现了操作系统Windows XP的全球同时发布。就这么一个开发模式的创新,除了微软公司每年可以节省上亿美元的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微软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的创新,我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提升为高级部门经理。
从我的三个简单的创新例子可以看到,三个创新有技术成分,但都不是技术起的主导地位。真正的创新是对市场的了解,是对周围的观察,开发的产品是去适应市场,提出的模式是去解决现实的问题,而这里技术只是一种手段。
什么叫创新?之前没有的,可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市场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都叫创新。
什么样的人更具有创新的机遇?是那些在不断地了解市场,了解周围,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什么样的人有创新成功的可能?是那些具有知识、懂专业、了解市场、善于应用、不断进取的人,就是那些真正了解社会、商业、市场、专业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没有过什么重大的创新,但是我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无论早期的“卡拉OK计分器”、“男女速配机”,还是在微软做程序员时对软件开发模式的创新,包括在很多中国式的管理理念“军乐团计划”,市场模式“春耕计划”,以及销售模式的“护航计划”的创新。创新就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习惯。
我们鼓励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创新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填补我们技术、产品的空白,来完善我们的机制。运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应用……我们不要一味追求一个大的创新来改变整个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小”的创新让周围变得更加和谐、合理,让技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让管理理念的创新来提升管理效率……也许中国需要在创新理念本身上来一个创新了。
微软是中国大学生最向往的公司,它的招聘颇具特色,其特点是:
①华丽的招聘会(激动的音乐,激情的演讲;
②现场考试;
③现场面试;
④ 全部当天出结果,就是要体现微软的效率和节奏。
有一年我出了三道特殊的考题,告诉所有人,如果有人答出一道题,微软就会录用;答对两道题,微软可以开出双倍的工资;答对三道题,就可以自己给自己开工资了。
其中第三道题是这样的:
营业员小姐由于工作失误,将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以1万元错卖给了李先生,王小姐的经理怎么写信给李先生试图将钱要回来?
面试员工,可以说是我的一个爱好,我还把这个爱好传给了公司的员工。在第一批25名员工就职之后,我就告诉他们,以后再招新员工的时候.他们也要参与面试,并且由我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面试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内容,哪些可以问,哪些不可以问。
曾经有一个人逃过了我的面试,因为那一次我在国外出差,而微软中国的一个位置急需人手。在听过主管的汇报之后.我认为可以特事特办,让那个人直接上班。可是等我回国之后,那人却再三要求面试他一次。我很奇怪,说:“我看过你的工作表现,你是一个合格的员工,没有必要再面试了吧。”那个人的回答让我啼笑皆非:“全公司只有我是溜进来的,他们都嘲笑我。唐总您还是面试我一下吧,我不希望和别人不一样,
”最后,我满足了他的要求。所以,当时微软中国1200名员工,全部经过了我的面试。
我喜欢招聘的人其实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有创新有激情,二是勤奋努力。,有一位叫李健的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到微软来面试,第一次面试没有成功。我告诉他是因为他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标准。他回去看了很多书,恶补了微软的技术之后,第二次来微软面试,再一次被我否决。我告诉他说,虽然他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技术水准还是不够。李健又回去恶补,第三次站到了我面前。面试结束之后,还没等我宣布面试结果,李健就说:“唐总,其实今天的结果对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过这三次面试,我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精神,应对挑战的能力。我已经得到了很多,谢谢您。”我被他感动了,当场宣布录用了他。一年之后,李健被提拔做了经理。
我出的那些非常难的面试题目,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我只是想从面试者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看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他是否能享受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乐趣。不过,后来在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的时候,我在主持人的逼问下,还是说出了自己解决第三个问题的办法。
我的方法是打电话给那位李先生,并且说:“李先生,这件事的确是小王工作失误造成的。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小王把她过去一年辛苦工作所积蓄的一万元钱交还给了公司,而且她本人也不希望我们把这一万元钱追回来。她说这是她工作的失误,她不想给您带来太多的麻烦。在这里我只想告诉您,我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员工,我们为她感到非常自豪!”这样处理,等于把难题又返回到消费者那里了。小王不但把自己一年的积蓄交出来补贴这次失误,而且她的境界高到不希望告诉李先生有这么一桩事。她愿意自己来承担这一切。那么作为李先生,一个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都高于小王的人,他会怎样来面对这个问题呢?结果可想而知。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作者:唐骏 胡腾 10月版 定价:38.00元
唐骏,1962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90年至1994年自办美国双鹰公司、好莱坞娱乐影业公司等。1994年到任职于微软公司,曾担任微软(中国)总裁,至20任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年唐骏跳槽新华都,转会费高达10亿人民币。
日前,被誉为“打工皇帝”的福建新华都实业集团总裁唐骏推出自己的口述自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本报记者采访了他。
能走到今天,是性格帮了我
新京报:是什么契机决定现在推出这本自传?
唐骏:过去几年一直有人找我出自传,但是我觉得人生不到境界,所以没有做这个事情。后来秦朔找到我,跟我说一定要写,他再三跟我说,最后我就答应了。我说我出这本书的前提是我可能更多写的不是成就而是自己的一些挫折,以及如何超越自我。书名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也是想说我是一个普通人,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功,这里面的很多东西是可以复制的。
新京报:看你书里写到,上大学的时候班上30个人,没有一个人喜欢你,只有两个人是你喜欢过人家。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变成了今天的唐骏呢?
唐骏:我在大学里很普通,就像书里写的,没有人喜欢我。小时候我觉得自己可能就是受苦的命,那时候对我而言,就是我们家的三个小男孩靠着自己省吃俭用,以后好盖房子娶媳妇。直到大学后期,我的人生才开始转变。那时候想要考研,觉得自己成绩不错应该能上,结果却没有让我去读,老师说要又红又专的。我那时成绩虽然好,但是不是三好生也不是学生干部,那时候我就觉得即使专业再好,如果周围人不喜欢你,也不可能成功。这个时候我就发现性格真的很重要,我能走到今天是性格帮了我,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其实周围很多人的性格都在变,变好或者变坏。
新京报:这种性格的改变应该不容易吧?
唐骏:开始改变性格的时候肯定不那么容易,我有一些小技巧,比如以前我说话很随性,后来就开始思考一下再去说,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说合适的话。我以前的性格不会欣赏别人,老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上,后来我就努力发现别人的优点,哪怕有一点让我喜欢的,我就扩大。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很痛苦,但是现在很容易做到去喜欢别人了,发自内心的。
我是微软员工满意度最高的高管
新京报:你在进入微软之前在美国已经有了三家公司,为什么甘愿放弃当老板而进入微软做工程师?
唐骏:我对财富的认知是100万美金,1994年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账户里已经有100万美金了,这个时候我对财富不再有追求,我就想,干脆去微软看看。在这之前,我的公司总也做不大,怎么做都只是二三十人的小公司,我去微软其实也是想取经,然后两年后回来把自己的公司做大。但是后来我就融入微软了,一呆,可学的东西非常多。比如微软的制度化,我后来到盛大就复制了这套制度,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变换,让它更适合中国国情,基本上是70%的制度加上30%的人情。
新京报:能不能举个你把制度改变得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例子?
唐骏:微软是制度化公司,比如我打报告说要发月饼,总部就打回来了,他们说要是这样,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微软都要发月饼,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跟盖茨说,我可以用我自己的市场费来发,这样一下子就变得中国化了,但是现在各家公司都发月饼,就没有新意了,于是我给大家发的是两张纸,上面写上好友、父母的名字和地址,给快递过去,这样就做到了双赢,这里有很多变通的东西。微软每年都有员工满意度调查,每年给高层不记名评分,我的满意度是历史上最高的,每年都在85%至91%之间,而吴士宏等其他在我之前的高管满意度都在65%-67%之间。
勤奋和做人同样重要
新京报:除了性格因素,你觉得还有什么使你获得今天的成就?
唐骏:我离开微软的时候给盖茨写过一封信,我说微软这么多员工里面,我不敢说我是最勤奋的员工,但是我敢说没有员工比我更勤奋。在微软我从最底层的工程师做到后来的位置,有机遇成分,但是勤奋和做人同样很重要。我在盛大的时候,去的几乎比谁都早,离开的时间和别人一样晚。你可以每天去的比领导早,离开的比他晚,这个第一印象首先就很好的,这些模式都是可以复制的。
新京报:那机遇是自己可以争取到的吗?
唐骏:机遇如果从天而降,那肯定是先砸到那些高个子的实力强的人,肯定不是我这样的人,所以就要自己创造机遇,
我当年出国读研究生,中间转过一次学校,再去教育部的时候人家就说时间已经过期了。我就在教育部门口站了6天,天天等着出国司的李司长,每见到他一次,我就打一次招呼,早上我说:“李司长早上好。”中午我跟他说:“李司长,去吃饭啊。”晚上我可能会说:“李司长,天气预报说明天可能有雨。”开始他肯定觉得我是保安,后来觉得神经病,但是最后终于有一天他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就把我的事情讲给他了,他最终被我感动了,其实过不过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
新京报:你和盖茨、陈天桥还有陈发树先后共事,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唐骏: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人精,且勤奋,与盖茨一比最缺的还是勤奋,陈天桥则是个商业天才,陈发树具有很好的产业把握能力。
识透唐骏的中国梦
【评价】
□书评人 曾昭逸
在中国,唐骏是个异数。出生在一个担心三个孩子长大后讨不起老婆的普通家庭,唐骏以贫寒的起步,在截至目前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可谓完美地实现了其个人梦,达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财务自由、管理的巅峰和目前如日中天的个人品牌。
在傅桦的《唐骏正传》中,我们完整地看到了整个唐骏梦的实现过程,共同感受期间主人公所经历的种种酸甜苦辣、品味特有的“唐骏式智慧”,也知道了他还要在中国“复制10万个唐骏”的光荣梦想。但是,在一窥其华丽的职场舞台之后,我们从唐骏的中国梦又能识透出些什么呢?这也许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也更有价值的。
他的成功秘诀似乎很简单,就是“简单+勤奋”。他深受影响的一本管理巨著《从优秀到卓越》,就倡导同样的管理理念。他说自己并非天才,但比别人更加勤奋,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注意提升自己的资源整合能力,善于学习和利用职场潜规则。他能在盛大的头两年,几乎每天在办公室工作12个小时,很低调,很勤奋,也很谨慎。4年来从不进下属的办公室;陈天桥一开始说要跟他分工,他说不用,老板不做的事情,他做。他说,他愿意以无招胜有招,以简单、直接而透明的方式来处理很多事情,而这,充分体现了唐骏的智慧。
唐骏不是天生牛人,他很刻意去改变自己,包括性格和管理风格。从大学时的孤僻、冷漠到现在的每年都有很多旧朋新友一块热热闹闹地过生日,唐骏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去有意经营、精心维系和他人的关系。现在的唐骏,是个幽默的公众人物,出场作秀的分寸把握得很好,在和其他许多媒体人物的同场登台中总显得有些“一枝独秀”。在管理风格上,他前后身处三个完全不一样的平台,却都能自如地“伺候”不同风格的老板,而且每一位老板在其离开时都褒奖有加。微软给了他“中国区终身荣誉总裁”;而离开盛大时,陈天桥也是真诚欢送。唐骏说,中国职业经理人需要认真把握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权力,其实也就是定好位,和老板不是来分江山,而是应该尽心辅佐;第二个关键词是沟通,他跟陈天桥4年当中没红过一次脸,沟通变成了他们的一个默契;第三个关键词是利益,要争取自己的利益,立足长远,方式可以多样。对于想致力于成为职业经理人或者想获知一些管理精髓的读者而言,这是很有价值的。
而这一切,又和唐骏刻意打造自己的品牌分不开。他把自己当成一个职业品牌来经营,就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所在平台的实力,将自己打造成品牌,获得了更宽广的视野、平和的心态、更大的能力和丰富的能量。职业品牌与不断扩张的人脉资源,将共同构成一个人自己的版图梦想。他已经获得了“打工皇帝”的称号,自掏腰包开过多次“个人记者招待会”,注意在大学生中培养自己的粉丝,他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诸多故事也被他一再演绎而为世人广知。同样,唐骏也告诫员工要注意营销自己。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那就是唐骏是个命好之人,很受命运垂青。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日本呆过5年、美国7年,中国至今已,而他所在的各段时间都正好是该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离开时经济也都开始萧条,如10月30日他离开美国时,道琼斯指数当天全面下跌23%-25%,弄得他现在都“再也不敢离开中国了”。
现在,唐骏又踏上了一次新的征途,而这次征途之始,金融海啸乃至经济危机在世界及中国蔓延,未来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这次,唐骏又该离开哪儿,前往何方呢?又该在新的平台取得怎样的成绩?但不管怎样,我们期待他一路走好。
4月4日上午消息,前盛大总裁唐骏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表示,在盛大的四年,存在一些缺憾,其中一个缺憾就是盛大收购新浪案,最后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虽然在经济方面盛大获得很大的回报,
2005年2月,盛大突然宣布已经通过公开股票市场交易收购了新浪公司(Nasdaq:SINA)大约19.5%的已发行普通股,
盛大高调收购新浪股票成为当年最令人震惊的互联网事件。
“当年这次收购,初衷就是希望盛大和新浪融为一体。”唐骏首次透露收购目的,“当时我们觉得两家公司的用户群体不重合,如果整合就产生了一个跨度很大的用户群体。新浪更多的是白领以上的用户群体,而我们恰恰是白领以及白领之下的年轻的群体,他们是中青年,我们是青少年部分,这个加起来,就变成整个互联网用户群体都是我们的用户。”
唐骏表示,从整体看,我觉得过去在盛大的四年中,每一件事情都做的很完美,如果挑出几件缺憾,这次收购算是一点点缺憾。
此外,对于盛大的“家庭战略”,唐骏至今仍认为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只不过在实际过程中碰到了一些技术问题。这也是一个缺憾,因为真正想实现的一个大构想没有实现。(文/咚咏)
★ 唐骏语录
★ 唐蜜是我的榜样
★ 朱骏经典语录精选
★ 朱骏经典语录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