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观点是什么教案(共含13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陈俊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的观点是什么教案
【教学构想】
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主题要求学生对生活发表看法,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主动生活的意识,或者说状态。这种状态比.写作本身更加重要。为什么称为“主动生活的意识”呢?因为―个对生活有观点的人,才是一个精神上自觉的人,才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个能以主动的姿态理解生活建造生活的人。人最大的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从.写作的角度看,最有价值的.写作就是有思想的.写作。对于.写作而言,状态永远比技巧重要。所以,本次作文训练,教师应该站在培养学生主动生活的意识的高度,调整学生生活状态的高度,来思考构建教学流程。
教材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训练的范畴,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没有生活内容的提供,学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收获。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审视自己惯常的生活事件,引导他们思考具体的生活事件,从这种审视和思考中感受“有主见”、“有观点”的乐趣,进而体会主动生活的状态,认识这种状态对于.写作的意义。课前,教师必须捕捉学生感兴趣的思考对象,自然地逐渐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此,学生才有表达的冲动。
教材要求写演讲稿,这只是一种文字形式,不应该把讲解写演讲稿的文字要求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教师创设―定的生活情境,自然地把学生带人演讲的氛围,让演讲在对生活事件的审视和思考中自然发生,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即可。不可生硬地灌输演讲技巧或者演讲稿的写法,这样就偏离了本次.写作训练的中心。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大胆取舍,不作写演讲稿的要求,只要能够使学生“有观点”并清晰地表达出来就行。
集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在平等互动的交流中,互相启发,彼此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会产生更多更独到的观点,其中教师对对话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主动生活的意识,要求学生做一个有主见、有主张的人。
2.使学生认识真正意义的.写作一定是有观点的.写作。
3.明确:议论一定要自圆其说。
一、导人
师:同学们,今天的升旗仪式上,政教主任批评了全校同学,原因是大家在唱国歌的时候,声音太小,没有表现出爱国热情。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为什么不大声唱呢?
(此环节从即时发生的学校生活入手,贴近学生生活,用时效性的生活事件把学生带入审视生活事件的思维情境。)
(真诚地请学生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询问他们对此事的态度。引导学生可以多角度地思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看法。有的会认为确实缺乏爱国激情,我们需要接受爱国教育,重燃爱国热情。有的会认为声音大小与爱国激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政教主任的批评是不合理的。有的会认为一味地强调形式正是爱国教育没有落实的原因等等。总之,学生的观点越多越好,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同时教师也要真实地表露自己的观点。
师:我也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声音的大小来判断爱国热情的有无,只要是真诚的,哪怕是心中的默念也能澎湃出激情,也能捍卫国歌的尊严!我们可以就唱国歌这件事情跟政教主任谈一谈,可以面谈,也可以写信,从唱国歌说开去,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方式,使我们的升旗仪式更加庄严更加有意义。其实,校园生活的每一件事都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以主人的姿态积极地介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思考之后的行动。我希望大家都有这种主动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才是健康有力量的生活。
大家愿意过上这种生活吗?让我们首先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在我们的校园中,还有哪些生活事件值得我们关注思考呢?你有哪些观点呢?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这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否一石激起千层浪,还要看教师根据临场学情做出灵活的应对。)
二.讨论交流:
待学生独立思考后,可给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搜集捕捉值得关注的校园生活事件:并做好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观点的准备。现列举几个:
①关于上级领导到校检查,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一事。
②关于我们班英语老师经常拖堂一事。
③关于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到校一事。
④关于课间部分同学在教学楼天井打羽毛球,因楼上围观同学哄闹而不好意思最终散场一事。
(此环节为本课的主体部分,一定要充实,教师要控制好节奏,什么时候抛出自己准备的生活事件,对于学生谈到的生活事件怎样做出快速的分析与思考,产生自己的观点,怎样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独到的见解,怎样启发学生阐述自己观点时自圆其说,全在于教师对教学流程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盘点小结:
要求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匕这节课的感受。交流完后,教师.总结。
师:刚才的交流热烈而充满睿智,我看到了一个个充满责任感的主人翁,用你们的眼光与智慧分析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校园生活,使我们对我们的周遭有更清醒的认知。而当我们用这种清醒和自觉来改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有美好的改变。今天的这节作文训练课,就是想让大家找到主动生活的感觉,进入主动介入生活的积极而冷静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比所有的.写作技巧都要重要,只有进^这种状态,你才有感受和热爱,你才有留心和关注,你才有执著和参与,你才能“情动而辞发”!而这种状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结果,就是――你必须对生活有观点。请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吧,我希望你能自然而真诚地说:我的观点是……
(此环节旨在使学生的感受变为理性的认识,揭示本课的目的。)
四.写作策划:
引导学生确定落实.写作.计划。讨论交流后,确定两种训练任务:
①选择今天课堂上讨论的一个生活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先交代清楚事件,然后用明确的语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做分析,要自圆其说。也可以选择别的生活事件。
②作文写好后,在班上举办一次以“校园事件”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教学后记】
对话――发现――表达,仍然是这节作文课的指导思想和训练路径。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这种以关注作文内容为主导,把作文形式的训练融合在.写作内容的指导中,可以使作文教学发生得真实自然,乐于被学生接受,且有实效。这节课提出的对.写作状态的关注与调控,我认为抓住了.写作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难的要素,仅从本课的训练效果来看,学生有了短暂的主动意识。只有把培养学生.写作状态的训练坚持下去,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发生质的改变,.写作才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我的观点
Writing 3
I read the article from paragraph six to paragraph ten. I thought the general ideas of passage was focusing on introducing the four typical traits of happy people, including positive self-esteem, personal control, optimism and extroversion.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stimulated the happy people to have good opinions of them,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ir achievements not only in school but also at work.
The author said happy people usually had good opinions of themselves. I couldn’t agree with him. In my opinion, if a person wasn’t modest enough, he won’t gain much experience and he won’t be successful. So how could he have good opinion of himself? How could he feel happy?
I was interested in preposition collocation which showed up in the passage. I considered the prep phrase “in study after study” as a useful phrase. I would think of scores of such kind of phrase from it. For example, the phrase “from door to door”, “one by one” and the like. I could memorize chain of practical use.
依我而新,
样样都都是这样,
你可以换方法来做。
依他而续,
因为这样才会有传承。
要这样维护传统。
一种想法就是一种观点,
观点不同才会有创造,有传统。
西平四年级:魏阑
观点
观点guān diǎn[释义]①(名)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这是生物学~。(作宾语)
②(名)从一定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没有正确的立场;就不会有正确的~。(作宾语)
[构成] 偏正式:观(点[例句] 〈外〉日语。[教学内容]:
本课是《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等。
[学情分析]
本框题作为第一框题的方法论,是第一框题的延伸。学生通过对第一框题的学习,了解了联系的含义和特点,为学好本框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框题与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学生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深入的思考。因而我们应当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
贯彻哲学生活化、生活哲学化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系统优化方法论要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学习,
2、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的重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
[教学的难点]
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媒体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歌曲《喊一声会宁我的家》
(二)新课导入
红色旅游已经是会宁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假设我们把会宁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他应该是由自然风光、人文风物等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至于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会师塔、桃花山,就应该是其中标志性的部分。其实我想说,会宁更应该有的是我们五中人的每一张笑容,因为你们才是会宁的财富和希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整体与部分。
(三)讲授新课
说到整体与部分,大家并不陌生,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
(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展示会宁五中(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各年级、各班)
(3)人的一生与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
(4)汽车:发动机、车灯、轮胎、座椅
同学们考虑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他们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关系
在哲学上我们一谈到关系我们通常从两个方面谈起,还记得是什么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对,区别和联系。结合我们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大家快速浏览课本,谁能告诉我他们的区别在哪?(学生回答)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于生活的追问,我们同学已经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基本含义。
角色扮演讨论将学生分为“木桶组”与“木板组”
这样吧,我们明确方向,以这条界为楚河汉界,评下“理”到底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学情分析】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学习抽象的哲学道理仍感到困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方式进行学习。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改革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我校正在进行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不谋而合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歌曲、讨论、学生自己设计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他人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新课并诱导学生思考:祖国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种什么关系?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在正确处理中国和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兴致盎然的倾听歌曲,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
(点评:导入新课时,学生动耳听,动脑思,动口议,多感官投入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请同学们再举出实际生活中一些整体与部分的实例。
(实录: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很快就举出了很多。如:人体 —— 手;汽车—— 方向盘;H2O —— H2)
2、出示漫画“木桶与木板的对话”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现实中有很多整体与部分的实例,请大家结合漫画说明整体与部分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的关系给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什么启示?
EMBED PBrush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课堂讨论热烈。十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人和全班交流讨论的结果。
教师:及时总结,使学生准确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启示。
3、出示漫画“三个和尚没水吃”引导学生深化研究: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当部分的组合是无序、不合理的时候,整体的功能会怎样?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使学生准确掌握什么是系统优化的方法及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原理;能结合实例,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道理;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阐释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并能用主次矛盾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能结合实例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道理;并能根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①辨证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①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的价值②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正确评价人和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一见义勇为者从水中救起一人,发现他有以下情况:(1)喝了不少水,肚子膨胀;(2)腿部严重划伤,流血不止,且被严重感染;(3)衣着非常单薄,急需保暖;(4)已经不能自主呼吸。他该怎么办?
同学们讨论,救人者者首先应该解决哪一种情况?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见的往往是复杂事物,同时包含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时,我们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从中抓住重点。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板书)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板书)
(1)含义: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然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存在的前提条件:
①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多个矛盾(矛盾个数≥2)
②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又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其他是次要矛盾。抗战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中心、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指想问题办事请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而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指办事请不分主次、颠倒主次。
思考:有些同学认为:在一个班级中,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主要矛盾,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前途。因此班主任没有必要抓班级的纪律、卫生。你同意吗。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比如: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分析辽沈战役,此战役是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战略决战中既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的典范。
设计问题:(1)回顾历史知识,谈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为何把三大战役的第一战放在东北?
(2)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首先攻打最难攻克的锦州?
(3)在攻克锦州前后辽西的地位是如何变化的?
1948年9月前后,我军增至280万,正规军149万,军政素质和战术水平都大卫提高;蒋军365万,正规军198万,士气低落,总决战时刻到来。
纵观全国形势,东北战场上我军占据优势,在五大战场上唯一兵力超过蒋军。日军投降后,经过3年战争,我军在东北的根据地连成片,敌军孤立分散在各个大城市,补给非常困难,或撤或守,举棋不定。
1948年8月4日,国民党进行南京军事会议,议论过“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坚守沈阳至10月底,以观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但作好撤退的准备。集中优势兵力重点防御。”
若这样,敌人力量撤至关内集中到中原或江南,我军就增加了以后作战的麻烦。所以,党中央决定提前进入实力决战,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在三大战役中,先选辽沈战役,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为什么不把作战方向先放在华北或华东呢?因为若先打华北,可使东北之敌迅速撤退至关内,易受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和东北的卫立煌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若先攻华北,也会使东北的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战略收缩的意图。
当时,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30万人驻守沈阳,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10万人驻守长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率十五万人驻守锦州,以确保与关内的陆海联系。
从全国战局来看,主要矛盾在东北,但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次要矛盾也要兼顾,以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为了保证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命令华北野战军二、三兵团于9月14日发起察绥战役,以牵制华北的傅作义集团,使其无暇东顾;命令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生擒国民党第二绥靖司令长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歼敌11万。有效地牵制了华北、华东之敌。察绥战役和济南战役是辽沈战役的组成部分。
从辽沈战役来看,主要矛盾在锦州。因为锦州是联结华北与东北的一个战略要地。迅速拿下北宁线,控制锦州,不仅割裂了傅作义、卫立煌两集团之间的联系,便于我军向两翼机动作战,而且把卫立煌集团封闭于东北,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置敌于死地。且攻打锦州,就能把龟缩在几个要点的不好打之敌,变成好打之敌,实现攻锦打援的计划。那么为什么不打长春或沈阳?因为那样可以使锦州之敌迅速撤退至关内,等于在敌人的屁股上踢了一脚。且使长春、沈阳之敌龟缩于城内,不敢出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多。
但打锦州不好打。打下锦州,会使敌人失去整个东北,他们会疯狂反扑。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过高估计了敌人的力量,不敢南下到敌人的侧后方作战,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到新立屯后徘徊不前。毛泽东很生气,说:“让林彪来中央,我去东北指挥好了。”在毛泽东的严厉督促下,林彪才勇敢地南下北宁线。
拿下锦州,是主要矛盾,但为了保证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其他次要矛盾也得兼顾。林彪的战略布局是:用一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两个纵队置于沈阳以北,切断沈阳与长春之敌的联系,并阻止长春之敌的突围。三个纵队置于锦州以东黑山、大虎山地区,狙击沈阳敌军驰援。三个纵队置于锦州以西的塔山、高桥和葫芦岛一线,狙击华北敌人的驰援。以六个纵队、1个炮纵和1个坦克营围攻锦州。
蒋介石这时也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原以为解放军会攻打长春。当发现解放军在锦州城下时,9月30日飞北平,调动华北五个师及锦西、葫芦岛4个师组成“东进兵团”。10月2日飞沈阳,调动了5个军11个师及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但都遭到了解放军的顽强狙击。其中“塔山狙击战”打得最为惨烈,阵地几易其手,林彪曾下了死命令:“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次要矛盾解决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经过五昼夜的战斗,扫清了锦州外围的据点。10月14日发起总攻,激战31个小时,全歼了守敌。
锦州的解放威慑了长春之敌,在我方的争取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十七日率部起义,十九日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等部投诚,我军解放长春。可见,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迎刃而解。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板书)
(1)含义: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
首先,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统一:二者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其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统一体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 我国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 港澳台资本主义 核 能 能量密度高、污染小 放射性污染 是药三分毒 药 毒 丹晶硅,优良 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主要成分。只允许电流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许回流。但生产厂家绝不允许参观,因为生产丹晶硅要求环境特别干净,若其中混进0。01%的杂质,就会使半导体的性能急速下降,不能再做集成电路。工人走路快了不行,摘下帽子耢耢头更不行,99.9%主要方面,0.01%次要方面,前者决定仍然是半导体,但后者影响了其性能。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板书)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理论性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述极易混淆,学生理解困难。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各个教学情境,组织探究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置课堂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2)运用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 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是学生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难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四、教学策略
情景陶冶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水调歌头》
诗词中蕴含着怎样的哲学道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既立又统一的,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用古诗词导入新课 情景(一):
?李某受伤案例
材料展示:
国庆放假期间,李某出了车祸,失血过多、皮外伤和骨折。
1、作为主治医生对于伤者身体的这些问题,应当首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2、该伤员输血之后脱离了危险,其他的伤情还要不要治疗?为什么?
?教师展示主次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
表格展示:
主次矛盾的区别
展示
主次矛盾原理方法论
古语 ?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失血过多,它会威胁到伤者的生命。
皮外伤处理不当可能会危害到生命。
理解主次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
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识记 贴近生活,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体验中理解主次矛盾及其关系。
培养学生动脑能力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景(二)
微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其基本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运用相关的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方向、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也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抵住机遇,促进质变。
【教学重点】
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学难点】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问题:同学们会选择哪些方式来存钱?学生讨论后从传统理财产品到余额宝等理财产品的出现体会到“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展示资料:《支付宝余额可增值 冲击传统银行业》引出第一个探究活动:论战余额宝!(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余额宝的优缺点)
由余额宝是新事物的优点得出:
(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通过问题你认为余额宝的发展前途会怎样?你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引出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成长。
由余额宝出现所存在的问题导出:
(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第一、新事物总要经历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
(通过问题:对余额宝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受到什么启发?)引出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考验。(教师在此总结第一目知识点)
展示探究活动资料:6月17日 ,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余额宝正式上线。截至今年2月26日,余额宝用户数突破8100万,这一用户数量甚至超过了A股股民的数量,类似余额宝这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加。
思考: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从无到有,是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实现的?(过度)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陕西省商州区中学 政治教研组 王艳
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看到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又要看到道路曲折——接受考验。
运用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理解 量变、质变的含义。
运用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考纲解读 掌握发展的实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分析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学会坚持适度原则 课
标拆析及教目
标 ①能按标准辨别新、旧事物。②会描述新事物极其具有优越性的原因。会描述旧事物及其结果。②会描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能联系我国社会发展或者个人发展的实际事例说明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表现及应该坚持的正确态度和方法。③能描述并列举事例说明什么是量变和质变。④正确描述质量互变原理及对应的3条方法论要求。⑤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⑥用事实说明,坚持适度原则、注重量的积累及抓住机遇促成飞跃的重要性。⑦举例说明用发展的心态面对人生挫折和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曲折。
学情分
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又出现变化”的问题难以理解。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再回归的教材思路,教学中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代性,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学生生活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理,从而亲近哲学,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充满哲学,“生活处处皆哲学”。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方
法 应用情境引入讨论教学法、问题探讨法、比较分析讲授法、合作、探究、互助法、联系实际法等。 教
重点难
点 教学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导入:时政引入,紧扣热点。
播放视频:上海世博会的概况。
各位同学,世界博览正在上海举行,请同学用四个词语形容你们感知本届世博会的心情?
你们可曾知道我们的温总理怎样评价?
给出了同样四个词:(盛会、盛会、盛会、盛会)
其实,早在159年前的伦敦,中国也参加了第一届世博会暨万国工业博览会,我们来看看当时世界各国在博览会上拿出的宝贝:英国(织布机、收获机、火枪……)、美国(连发手枪……)、日本(……),中国(瓷器、茶叶、椅子、蜜饯……)
如果时光真能倒转,当我们站在1851年的水晶宫时,你们脑海中会有怎样的词语?
一个半世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有了这样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在这过程之中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所以需要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咱们这堂课就来聊一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讲授:
带着题目中的两个问题阅读P64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
老师问:那么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
老师反问:坐在前排的是否是新事物,坐在后排的是否是旧事物?
老师再问:或是否以一时流行与否来判断?或是否以一时力量强弱来判断?
老师反问:流行感冒挺流行吧,可谓来势汹汹,力量强大,将很坚强得人都能击垮,那它就是新事物吗?
那么究竟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师生一起总结:新旧事物是什么,判断标准与根本区别又是什么: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师生总结: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又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分析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老师总结: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那么量变怎样才能引起质变?
是否量的变化一定会引起质的变化?量变比质变更重要吗?
老师总结: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我又问:我们大家有没有不如意的时候,你如何看待生活或学习上的不如意?
我随即总结、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只要我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我深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你们的明天会更好!!
1、幼儿园要近
家近是个宝,能够给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家长也不被接送劳累。
2、尽量中间不转园
在家周边以两家幼儿园为备选方案。太多更容易举棋不定。没有十全十美的幼儿园,只有满足家长最主要需求的,看家长要的是什么。我所需要的就是:近、健康、快乐。
频繁的转园会给小孩心里造成伤害,更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甚至把自己给封闭起来,因此家长要慎重择园,不要因为这点那点的不满意而马上换园,孩子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3、选理念开放一些的
我的观点:保育为主,疯玩就好。但现在找这种理念的园很少,要么概念操作,极贵!要么就音乐美术英语之类的班为卖点。这么小的孩子,太累!
4、好的老师比好的幼儿园更重要。
老师的性格也很重要,爱孩子,爱交流,乐观,这些都会给孩子很大影响 。
这点很难却很重要,一个恩师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没运气碰不到,就把自己塑造成好妈妈吧。
5、入学年龄
男孩子还是提倡3岁以后去幼儿园。
支配男孩完成精细动作的运动神经及认知技能的发育都迟于女孩,因此让男孩比女孩晚一年入学对他们大有裨益。尽早入学,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是错误的。
6、班级人数
理想状态是10人左右,但价格肯定也上去了,性价比考虑,我还是选择15人左右,20人就有点太多了。一个班级人说太多,空间有限,交叉感染,很容易生病,一学期下来生病在家就上不了几天课了。亏死了。还不如在家呆着呢。
7、快乐童年以玩为主
玩玩玩!开心,快乐!
例句:
1、Some hold a mediated view.
还有的观点趋于调和。
2、This is a highly debatable view.
此观点深值商榷。
3、This paper disapproves of this view.
本文不赞同这一观点。
4、But recently this view has been suspected.
但是该观点受到质疑。
5、This view ought to be reconsidered.
对这一传统观点需要重新检讨。
开卷有益观点作文
正方辩论;开卷有益,我们可以从各种书上寻找资料,扩宽思维,扩大知识面。我们还可以从书上学一些道理,懂得我们做人要具备那些;如借材喻人,把老黄牛比做人的精神,挑山工,一本教科书。我方认为开卷有益,同时我们同学喜欢看科幻小说,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文。
反方辩论;开卷未必有益,那些不健康的书看了反而有害。再说有的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那些同学模仿上面的人物,并且和同学互相斗殴。同时看武峡小说,假如仿照那上面说的[空中飞人]一下子从五楼跳下去怎么办?小命也没有了,保不住了。这就是我们班开的辩论会。
我的观点是开卷有益,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引导我懂得了我国的四大名著,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书籍中不仅可以懂得许许多多的.启示外还可以读懂人物的语言特点,还可以与作者得到共鸣,所以我认为开卷有益。
在这里告诉大家,古人说的话也不一定对,开卷不要太过于引经据典,我看见别人能说出来的,你和何尝不可。大胆的尝试一下吧,或许,综上所诉的证明了开卷有益,也要有选择。切不可乱开卷,否则没有好的收益,而且会误入歧途,开卷有益。
★ 观点论的作文范文
★ 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