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兰亭集序》文言基础知识复习(共含5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晴xs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 虚词
1. 为
(1)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作为,当作)
(2)已为陈迹(动词,成为)
2. 于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3)暂得于己(介词,对或在)
(4)终期于尽(介词,到)
3. 以
(1)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2)亦足以畅叙幽情(连词,用来)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为)
4. 之
(1)暮春之初(结构助词,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结构助词,的)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结构助词,的)
(4)夫人之相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不知老之将至(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到,往)
(7)感慨系之矣(代词,它)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它)
(9)仰观宇宙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 所
(1)或因寄所托(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2)当其欣于所遇(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3)及其所之既倦(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2)趣舍万殊(通“取”)
2. 一词多义
修
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一
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
4. 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
(3)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
(4)所以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6)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7)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
(8)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
2. 省略句
(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
(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3. 变式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
(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
(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
四. 重点语句翻译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是快乐啊!
2.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4.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5.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6.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知识拓展]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怏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思想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参考
一给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加点,并在括号中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 )
2天下云集响应( )( )
3赢粮而景从 ( )
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 )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 )( )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9吾得兄事之 ( )
10常以身翼沛公 ( )
11道芷阳间行 ( )
12头发上指 ( )
1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名词作动词
1序八州而朝同列( )
2履至尊而制六合( )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5沛公军霸上 ( )
6沛公欲王关中 ( )
7籍吏民 ( )
8范增数目项王 ( )
9刑人如恐不胜 ( )
10道芷阳间行 ( )
11辇来于秦 ( )
形容词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
2素善留侯张良( )
形容词做名词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2此其志不在小 ( )
3沛公今事有急 ( )
使动用法
1约从离衡 ( )
2序八州而朝同列( )
3外连横而斗诸侯( )
4却匈奴七百余里( )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
6流血漂橹 ( )
7会盟而谋弱秦( )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汇编
一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必能裨补阙漏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同舍生皆被坚锦绣 辑以羽翠
项为之强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汤熨之所及也 火齐之所及也
止露尻尾 便要还家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 写出划线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温故而知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既克之,问其故 过故人庄
故决然舍去 广故数言欲亡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目似瞑,意暇甚 醉翁之意不在酒
杂然相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其两膝相比者 比至陈
等死,死可国乎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长风万里送秋雁
不亦说乎 稻花香里说丰年
诣太守,说如此 闻说鸡鸣见日升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收吾骨瘴江边
或王命急宣 或说处杀虎斩蛟
或异二者之为
南极潇湘 意有所极
寻向所志 志在千里
处处志之
苟全性命于乱世 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之
苟富贵,无相忘
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之 蜀之鄙有二僧
怅恨久之 当余之从师也
吾欲之南海
受任于败军之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其真无马也 其人视端容寂
择其善者而从之
溪深而鱼肥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杂然而前陈者
云归而岩穴瞑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何以战
扶苏以数谏故 固以怪之矣
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且焉置土石 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三 解释划线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旦日,卒中往往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蜀之鄙有二僧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 写出划线词的意思。
一狼洞其中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出也
公将鼓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其一犬坐于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将军身被坚执锐
亲贤臣,远小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所以动心忍性
必先苦其心志
渔人甚异之
五 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用“/”表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六 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
附答案
一
增,增加 横,梗塞 弼,辅弼 俱,全、都 嘱,嘱咐 遍,遍及 缺,缺点 倡,倡导 披,穿着 缉,连缀 僵,僵硬 彰,显扬、著名 悦,高兴
旋,掉转、转身 烫,用热水焐 剂,汤剂 只,只 邀,邀请 返,往返
慧,聪明 无,没有 屈,弯曲 横,与竖相对 饲,喂 现,显露、表现
叛,背叛
二
复习、温习通晓; 旧的知识 特意 缘故、原因 故旧、老友 所以 故意;
一会儿 夹杂 参与; 神情、态度 情趣; 赞同 处所 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挨着 等到; 同样 等同、一样; 战胜 打败; 时候 秋季; 高兴、愉快 谈论 讲、解释 传说; 爱好 易于、便于 美好; 尽 到; 标记
心意、志向 做标记; 苟且 如果、假使 如果; 指“我”(苏辙“) 的
语气助词,为了凑音节,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去、往、到; 在 给
向; 难道 这个 他们的.; 表并列,可不译 表递进,而且 表转折,却
表修饰,地 表承接,不译; 来 凭借 因为 已经 以致 认为; 哪里
呢 在那边;
三
两次 案件 即使 父亲 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更不必说 交错相通
到处 可以凭借 扩大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出身卑微 跑 护城河 边境 有雄心壮志的人
四
打洞 说出 击鼓 赐福 像狗一样 用箕畚 铁甲、武器 亲近、疏远 伏兵
使……惊动 使……劳苦 认为……奇特
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六
(他们)(他们)(渔人); (鼓)(鼓); (之,指公子扶苏); (个)(张)(把)
(块)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鸿门 宴》知识点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三)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6.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古义 黄河南北 今义 河南省河北省)
(四)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20.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1.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2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
24.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5.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如:
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 ——《促织》
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 ——《得道多助》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 ——《〈指南录〉后序》
④万事如意(顺、随) ——成语
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 ——《赤壁之战》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鸿门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 ——《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同上
⑨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鸿门宴》
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鸿门宴》
②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 ——《韩非子五蠧》
③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 ——《阿房宫赋》
④举贤任能(推荐) ——成语
⑤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 ——《柳毅传》
⑥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⑦举世无双(全部、整个) ——成语
⑧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过秦论》
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 ——《孔雀东南飞》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孔雀东南飞》
④哙拜谢(感谢)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孔雀东南飞》
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 ——《芙蕖》
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 ——《陌上桑》
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幸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 ——《岳阳楼记》
内
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 ——《促织》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 ——《出师表》
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2、虚词
为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
③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
④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
⑥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
⑧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
以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然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②不然(这样,代词)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征:
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
⑵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判断句
⑶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判断句
⑷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
⑸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⑹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句
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
⑻贪于财货 介后
⑼具告以事 介后
⑽长于臣 介后
⑾得复见将军于此 介后
⑿籍何以至此 宾前
⒀大王来何操 宾前
⒁沛公安在 宾前
⒂客何为者 宾前
⒃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
⒄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
(七)固定结构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②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③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④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
(一)文学常识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三)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 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6.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南、河北:古义 黄河南北 今义 河南省 河北省)
(四)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 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20.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1.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2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
24.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5.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五)一词多义:
实词
如:
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 ——《促织》
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 ——《得道多助》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 ——《〈指南录〉后序》
④万事如意(顺、随) ——成语
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 ——《赤壁之战》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鸿门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 ——《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同上
⑨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鸿门宴》
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鸿门宴》
②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 ——《韩非子五蠧》
③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 ——《阿房宫赋》
④举贤任能(推荐) ——成语
⑤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 ——《柳毅传》
⑥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⑦举世无双(全部、整个) ——成语
⑧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过秦论》
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 ——《孔雀东南飞》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孔雀东南飞》
④哙拜谢(感谢)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孔雀东南飞》
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 ——《芙蕖》
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 ——《陌上桑》
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幸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 ——《岳阳楼记》
内
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 ——《促织》
②外结好孙 权,内修政理(对内) ——《出师表》
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 《兰亭集序》
★ 文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