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沪科版八年级 第二章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3课时(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千江水共千江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沪科版八年级 第二章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3课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3课时)》教案精选。文件大小: 10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沪科版八年级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练习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例1 如图2―1所示的'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分析与解 本题考查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相关知识:
第一,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不可斜视;第二,记录的实验数据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第三,对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使用时可以从某一整刻度线量起,但测量的实际结果应该是被测物体两端读数之差,即应该扣除零点误差.从图中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毫米,因此毫米的下一位要估读.由于要求以cm做单位,所以答案是2.50. 文件大小: 104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快与慢》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学生回答:(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时间)
4、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1/3.6)m/s
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
54km/h=m/s15m/s=km/h
720km/h=m/s0.6m/s=km/h
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P25例一,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课堂练习
一物体在10min内通过600米,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四、本课小结,作业。
阅读例题,预习速度公式的应用。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km/hm/s
5、速度的测量
六、教学后记
三.新课讲授
1.正确使用刻度尺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让学生回答,后再对照课本21页说明作进一步认识。
看课本图2-15---图2-17回答问题,学生回答
2.学生活动1:用刻度尺测长度
先观察刻度尺,并记录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大约6分钟时间,教师巡回指导。
测量结束后比较测量结果,并提问:为什么我们不少的测量结果不相同呢?下去好好讨论。
3、学生活动2:长度的估测
估测教室的长度和宽度:
4.学生活动3:时间的测量
参看课本23页活动3说明进行测量。
进行实验,用量筒(或量杯)和水测出小瓶的容积。实验大约8-10分钟。
实验结束后,总结实验情况,告诉学生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要像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那样认真实验,养成良好的探索精神。
四.小结
通过本节实验课,大家动手进行了一些测量,对我们物理实验有了体会,测量时一定要按测量工具的使用要求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在实验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要会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要认真观察。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正确使用刻度尺
2.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
3.实验:时间的测量
例1 如图2—1所示的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分析与解 本题考查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相关知识:
第一,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不可斜视;第二,记录的实验数据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第三,对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使用时可以从某一整刻度线量起,但测量的实际结果应该是被测物体两端读数之差,即应该扣除零点误差.从图中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毫米,因此毫米的下一位要估读.由于要求以cm做单位,所以答案是2.50.
例2 小明曾量过自己的一“柞(zh6)”(图2—2)大约为18cm.在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他如何估测教室里讲台桌的长度?
分析与解 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物品去粗略估测长度
和时间,这是一种能力.例如lm大致有多长,1min时间大致有多长,在脑海中要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观念,这就是经验.关注生活,积累经验,这也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小明可以用他的“柞”来进行估测:先伸开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使两指尖达到最大长度,然后量一量讲台桌大约有多少“柞”,再将这个数字乘以18cm,不足一柞部分进行估计,结果便是讲台桌的长度。
1.“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m.纳米技术是以0.1nm~100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76×109nm=_______m。
2.单位换算:4.5 m=μm=___________nm;2.5h=_______min=_________s。
3.请你目测图2—3中木条AB的长度为______mm,再用分
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出木条AB的长度是_______mm.
4.如图2—4所示,用两刻度尺A、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A尺示数是_______cm,B尺示数是___________cm.
5.小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值分别是:8.23cm,8.25cm,
8.23cm,8.24cm,8.7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6.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长度的是( )
A.20 mm B.1 dm C.1 m D.26cm
7.下列关于使用刻度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B.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的物体
C.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D.记录时,只要记录准确值,并要注明测量单位
8.学校开运动会要画百米跑道,在下列如何选用工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用分度值是lmm,量程是30cm的钢尺
B.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1m的木尺
C.选用分度值是1cm,量程是50m的皮卷尺
D.上述工具都不行,一定要选用量程超过100m的刻度尺
9.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
A.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B.测量用的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完全均匀
C.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D.物体的左边缘未对准刻度尺的“o”刻度线,就把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尺上的刻度值当作物体的长度
10.动手做: (1)寻找你身边的“尺”和“表”
①用刻度尺测量一下:你的手一柞(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的长度是______;食指的宽度是_______;右手平伸,右手指到右肩的距离是___________;正常步行时 一步的距离是_______。
②用手表测量一下:正常情况下lmin脉搏跳动的次数是_________;平静时1min呼吸的次数是___________。
(2)估测长度:在身体上找出1m相当于_______的长度;1dm相当于_______的长 度;1cm相当于_________的长度;1mm相当于_________的长度.
(3)请你目测课桌的长度为_______m,再用你身边的“尺”进行估测为_______m,最后用直尺测量,其结果为_______m.
第二节 基础训练
1. 1.76 2.4.5×106 4.5×109 150 9
000 3.略 4.2.7 2.70 5.8.74 8.24 6.D 7.D 8.C 9.B 10.略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会正确使用表测时间
3.能读懂说明书,并能参照说明书进行简单的操作。
B、过程与方法
利用现实生活中例子学习物理知识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 法】讲解、实验、讨论
【课 型】实验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长度有哪些单位?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我们要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就需要清楚如何进行测量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