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共含8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指间v落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美景。
2、品读苏轼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及其深邃的哲思与感悟。(重点、难点)
3、感受苏轼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精神情怀。
4、学习本文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请认真阅读下面资料,这将有利于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苏轼坎坷的人生。(知人论世)
1069因苏轼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有人则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受尽了诟辱折磨,几近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元丰三年(1080),侥幸获释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为了帮补生计,便带领家人在门口东面的髙垄之地开垦荒地进行耕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漫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朝,但随后又遭贬到惠州(今广州)、儋州(今海南岛),最后病死常州。苏轼在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中,留下了累累的诗文。
2、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部分佳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精神与情怀。(文如其人)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有趣的学习开始了,定要惜时如金,用心思考)
前人称苏轼的《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山风月”等景物则是其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就让我们一同赏其景、感其情、悟其理。
(一)1、大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欣赏皓月长空、万顷碧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举酒属吟、顺江而游的瑰奇、壮阔之景观。
2、用语言生动的描绘文中展现苏子与客的逍遥游乐图,100字左右。
(慰馨提示:请同学们根据阅读印象,打破文中景物顺序,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笔墨尽情书写苏子当年那份逍遥与快乐!)
(二)1、统览全文,请摘录流露苏子与客情感的句子:
2、由此看来苏子与客的.情感经历()()的变奏,本文作者则是以情感为线索行文。
3、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情感是如此的丰富而多变?
(慰馨提示:分析抓住2自然段的歌词与箫声的内涵,3自然段的“客之三悲”,4自然段的“苏子二论”,结合【资料链接】深刻体会苏轼的精神情怀并学习景、情、理浑然于一文写作手法)
二、合作交流(组长负责交流学案(二)题,同学们将(二)不会不清处用笔做好标记;且互问完善自己学案;上黑板写出小组共性问题)
三、小组展示(既要讲思路、讲方法,又要设置好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与环节。)
四、课堂检测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的,大自然可以愉悦我们性情,涵养我们品格,给予我们道理,就请你写一写眼中的自然之美、或自然之趣、或自然之理,50字左右。
《赤壁赋》(第3课时)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广州三中 李链滔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文章。难点:研讨苏轼的人生感悟,感受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媒体准备 背景音乐、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字词句。
(二)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三)字词句积累复习板块
课前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文言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说明: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字词句的知识。)
(四)诵读背诵指导板块
1、导入:《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著名作家巴金)
2、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副优美的秋江月夜图景。
(1)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四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学生描述。
(3)展示一幅风水月的画面。学生通过画面尝试背诵写景句子。(出尘绝俗之美)
(4)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
3、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主乐客悲。)
(1)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3)作者是如何描绘洞箫声的?朗读并背诵。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女生背诵“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男生背诵“客悲”的内容。
4、在哀怨、忧伤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归纳:①生命平庸。②人生短暂。
5、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潇洒神奇之理)
归纳: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3)①全班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②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五)延伸拓展板块
1、主客这一场辩论中,你认为对你人生启迪最大的是哪些句子?请朗读出来,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代表发言)(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把延伸拓展板块中的“人生启迪”整理写成读书笔记。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媒体准备 背景音乐、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说明: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字词句的知识。)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归纳:
①生命平庸。
②人生短暂。
归纳:
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是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课文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熙宁九年十月(1076),王安石变法受挫,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的政治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造成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心里十分苦闷。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壬戌(rén xū) 桂棹(zhào) 余音袅袅(niǎo) 幽壑(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 旌旗(jīng) 酾酒(shī)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扁舟(piān) 匏尊(páo) 蜉蝣(fú yóu)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2. 辨形
“壬戌”的“戌”,内部是一短横,不是点(戍)。
“桂棹”的“棹”,是木旁,不是三点水旁(淖)。
“洞箫”的“箫”,是竹字头,不是草字头(萧)。
“郁乎苍苍”的“苍”,不能写成“沧海桑田”的“沧”。
“匏尊”的“匏”,不能写成“瓠子”的“瓠(hù)”。
“乌鹊南飞”的“鹊”,不能写成“欢呼雀跃”的“雀”。
3. 解释
(1) 通假字
举酒属客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
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举匏尊以相属。 “属”通“嘱”,劝酒;“尊”通“樽”,酒杯。
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通“溯”,逆水而上。
(2) 词类活用
凌万顷之茫然 万顷:数量词作名词,辽阔的江面。
击空明兮泝流光 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正襟危坐 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整理。
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东、西: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向西,向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动词,可译为“向东进军”。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肴核既尽 尽:副词作动词,吃完。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容词作动词,泛白。
(二) 整体把握
1. 了解文赋体裁
【明确】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散文式清新流畅的风格。《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 梳理层次结构
【明确】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随遇而安的态度;第五段,忘情尘世的洒脱。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3. 把握思想感情
(1) 第1节是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节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节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2) 第2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本节的“喜”从何体现,与上节的“喜”有何不同?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本节的“悲”又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本节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1) 本节写作者的歌声、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 本节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节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3)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 本段“悲”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5) 转折过渡。
(3) 第3节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1) 本节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2) 感情色彩甚为悲伤。(3)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有志而无为者,作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4) 第4节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l) 本节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 感情变为喜悦。(3)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5) 第5节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1) 本节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2)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3) 这样结尾是对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4. 掌握主要写作手法
【明确】(1)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转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头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 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以风物之美,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用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 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整篇文章的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三) 重点研习
1. 问题探究
(1)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积极和消极的人生心态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 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作者希望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3) 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4) 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明确】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进一步表现了苏轼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 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明确】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特色。
课后检测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属客(zhǔ ) 扁舟(piān) 横槊(shuò) 冯虚御风(féng)
B. 桂棹(zhuó) 壬戌(rén) 蜉蝣(fú yóu) 遗世独立(yí)
C. 嫠妇(lí) 愀然(jiū) 匏尊(páo) 余音袅袅(niǎo)
D. 舳舻(zhú lú) 狼籍(jí) 酾酒(shī) 相与枕藉(jiè)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兰桨 大淖纪事 卫戍军区 戊戌变法
B. 洞萧声声 萧条冷落 乌鹊南飞 欢呼雀跃
C. 郁乎苍苍 沧海桑田 杯盘狼籍 古代典藉
D. 未雨绸缪 山川相缪 鱼樵对话 漏网之鱼
3. 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凌万顷(辽阔的江面)之茫然/击空明(水月辉映的江面)兮泝流光
B. 舞(起舞)幽壑之潜蛟/月明星稀,乌鹊南(向南)飞
C. 正襟危(端正)坐而问客/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也
D. 肴核既尽(吃完),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白色)
4.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洒酒江中,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 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阅读下面《后赤壁赋》的语段,完成5~7题。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行歌:“歌行”,一种诗体
B. 曾日月之几何 几何:多少
C. 予乃摄衣而上 摄衣:披上衣服
D. 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危险的鸟巢
6.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 听其所止而休矣。
③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7. 本文记游于初冬时令,赤壁情景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赤壁赋》记游于什么时令?赤壁下的情景如何?两种情景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流露出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1. D(A.“冯”应读“píng”;B.“棹”应读“zhào”;C.“愀”应读“qiǎo”)
2. A(B. 洞箫声声;C. 古代典籍;D. 渔樵对话)
3. A(B. 舞,使……起舞;C. 东,向东进军;D. 白,泛白)
4. C(“洒酒江中”应为“面向大江斟酒”)
5. B(A. 边走边唱;C. 提着衣襟;D. 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6. ① 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② 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③ 手攀着鹘鸟栖宿的高巢,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
7. 《前赤壁赋》记游于新秋时令。赤壁下的情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的情景“清瘦”,流露出贬职后的苦闷心情;《前赤壁赋》的情景“浩瀚”,流露出豁达胸襟与乐观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鉴赏要点
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类文赏析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行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 (cha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阅读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是岁十月之望
(2)履 岩
(3)披蒙茸
(4)适有孤鹤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良夜何
(2)顾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时之须
(4)江山不可复识矣
(5)听其所止而休矣
3、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4、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磊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相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仑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可以本文学习的重点。全赋5段,537字,中速诵读约3分钟,如用三课时教完,读10遍也不过半小时。但读10遍却不一定能成诵。即令死记硬背强行记住还容易忘记,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自读注释,教师释疑解惑――这还会花太多时间。骈散夹杂的句式,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使全篇适于美读。朗读时,可播放配乐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3、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前有释疑解惑环节,倘遇文章仍不能通晓处,则用“随读释义法”解决。
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下列教学手段当有助于学生背诵。
1、 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发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吕扁舟、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相与枫藉,乐方既白
《赤壁赋》名句长短交错,短句变化较多。大部分短语为四字两个节奏。设计这一
三大段 一中心 五环节 高效课堂—导学案高一英语(必修3)unit5第3课时 class: name: date: 课 题unit5 reading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ii)
学习
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重点词、短语及句型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加拿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
重点重点词、短语及及句型的用法。
教学
难点理解部分长、难句。
学法
指导长、难句的分析。
学 习 过 程
自主探究——问题发现自我检测:阅读课文,分析并翻译下列长、难句
1)rather than take the aeroplane all the way, they decided to fly to vancouver and then take the train west to east across canada .(rather than“与其、不愿、而不是”,连接并列成分)翻译: would rather do…than do…(1) would do…rather than do… 宁愿…而不愿prefer to do…rather than do(2) would rather 后接宾语从句时,谓语用虚拟语气。表示一个现在或将来的愿望,谓语用一般过去时,表示一个过去的愿望,谓语用过去完成时。例句:① i think tom, rather than you, is to blame.翻译:② i have decided to send him an e-mail rather than (to) telephone.翻译:
③ he preferred to stay at home watching tv rather than ____________. 翻译:他宁愿在家里看电视也不愿去听音乐会。④—do you mind if i smoke? —well, i’d rather you didn’t.⑤ i would rather (that) you _____________ that thing.
我宁愿你没做那件事。
2) it is so wet there that the trees are extremely tall, some measuring over 90 metres . (some measuring …为独立主格结构)翻译:[句式仿写] 考虑了所有的因素,原来计划好的旅行不得不取消了。(factor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lanned trip will have to be called off.课堂检测:用manage to do sth. / try to do sth. 填空① i’ll _________ get downtown this afternoon, but i don’t know if i can make it.② the ship sank, but we ____________ get on a lifeboat.二、拓展训练——延伸巩固完成《专家伴读》p111测水平第1题。完成《阅读训练》p22 a。
★ 高一赤壁赋学案
★ 赤壁赋的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