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何处觅母爱的散文(共含3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lys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何处觅母爱的散文
好羡慕那种儿女长大了,自己依然有妈妈叫的人。心想无论什么事都有人为你操忧多好!有妈妈在你困难的时候,偶尔搬来跟你住,为你煲煲汤,让你撒撒娇多好。
可是我无福消受这样的人间乐事。妈妈走得好匆匆,在我未成年时,她就已撒手西去。妈妈健在时,我年少不更事,并不懂得爱惜妈妈。有一次我骑车驮她去看望姐姐,半路上一个坎里把她摔下来,我问也不多问一声;还有一次,我从学校赶回来,半路上遇见她徒步来寻,心里充满恨意,独自骑车回去,把她甩在路上,我哪晓得一个母亲想女的错乱的心?但当我晓得时,已经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妈妈走得匆忙,我们的天空撒下了不尽的'阴霾。幸好有奶奶,她让我们的生活重见阳光,她弥补了我们兄弟姐妹母爱的缺失,让我们觉得有无尽的牵挂和操劳。我知道我们兄弟姐妹为什么那么紧张奶奶了。我知道为什么唯独我们兄弟姐妹那么紧张奶奶了,因为我们没有妈妈叫,而叔弟妹们有妈妈叫,他们不会太紧张奶奶。
奶奶贫穷一生,凄苦一世。她青年守寡,自己拉扯着五个儿女长大。她说她最凄凉的一次是,家里孩子还小,正值播种时节,她母亲去世了,她一人徒步哭下几十里远的地方为母亲送葬,又一路哭回来播种,再一路哭下去。奶奶虽一路凄苦,却把坚强和慈祥给了我们。在她面前我们觉得是那么温暖。真正让我心酸的一次是,我发觉了她居然没力撑起一颗头来吃饭。右手不能动弹了,只有左手还能活动。她把粥盆放在地下,窝坐在矮矮的凳子上,右手托在怀里,左手舀粥送往嘴巴,而接粥时居然要先把头支在膝盖上,再扬起脖子下咽,一上一下的,吃一顿粥都极为艰难。一顿下来,那黑麻裤腿已经被弄得粥迹斑斑了。而即便是这样,她依然顽强地坚持不要人喂。也是在这一次,我才第一次发觉,她已经把饭菜盆座在地在上吃了几十年,自我懂事时就如此,而我们这些儿孙们,居然没想到要为她买一张桌子。虽然我后来给她拿来了一张床上桌,但她已经风烛残年了,身子瘦得像干柴,行动不便,要人兜屎端尿的,奶奶也叫不了多久了。我们不久就变成没人疼的孩子了。虽然有父亲,可是尽管他操劳太多吧,父爱怎能代替得了母爱的恒稳细腻?
我们很快就变成没人疼的孩子了。奶奶也叫不了多久了。虽然我们都有心理准备,虽然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但真正到那一天时,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受得了?我们是否会像迷失方向的孩子一样,慌张地伸出手来,去寻找母亲的手?可是到哪里去寻找呢?母亲已进入天堂很久了,奶奶也将要丢脱我们的手,慢慢地远去……
很快就变成没人疼的孩子了,我们只能坚强起来,去疼爱我们自己的孩子。只希望天公作美,让我们长命百岁,好好地陪孩子们一程。
何处觅关山散文
旧诗词歌赋里,关山常做关隘山岭理解,朱希济《谒金门》写“秋已暮,重叠关山歧路。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此类词句先入人心,再听到关山的地名,便容易使人萌生豪情,以为是个险要的去处。我这里所提的关山,只不过是渭北普通的一个镇点罢了。我生长在这里几十年,哪里见到过一山一隘,也从未曾思考过这个地名的由来,脑海里渗透的都是生活的痕迹与记忆,在心里只有乡土与亲切。蕴意尚且不知,至于名字所阐发的诗情,只能交于有心人去琢磨了。
要说关山名称的发端,大概要与荆山相关联。荆山横亘于阎良富平之间,说是山,其实就是一道塬。黄土阡陌,沟壑纵横,绵延十里有余,对于西部黄土来讲,这样的地貌并不稀罕,只是搁在一马平川的渭北平原之上,一下子就长出山的气势了。早年没有高楼喧嚣,触目处村庄散落如棋,高低起伏可一望无余,山水风物当是自然中的绝对主角。古时先贤登临,凭风而立,想必能远眺渭水奔流,远缀在一片沃野之中。有这风景足已神畅,加之风脉说辞,荆山因此不同寻常起来。但我倒是常觉得荆山对望骊山,论秀逸讲典故都不及对方,说出去多少让人气短。荆山以前苍凉,树少草长,唯独刘邦将父亲埋身于此,算是历史最有力的一声余响,激起斯地生人的一丝雄气。
历史的演进常常跳脱凡人思维。试想当年始皇帝何其煌煌,奉法家之言,收缴兵器,焚书禁言,谋求万世基业。实则死后不过三五年,三世子婴便把玉玺交给了刘邦。二世葬始皇于骊山,选址精心,工程浩大,却也只是将一段历史定格在骊山脚下。刘邦将父亲葬于骊山对望的荆山之上,想必不是草率为之。虽说《史记》里有“分一杯羹”之说,似乎讲刘邦寡情,其实刘邦称帝后就把父亲接到未央宫养老。得知老汉思乡情切,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老汉自此以斗鸡、蹴鞠为欢。历史的玄机总是不为后人所识,但透过事实可以肯定的是,山水相依,荆山不是孤独的存在。
关山固守荆山余脉,要说特殊,大概区划置于富蒲临渭交界,所以占据地利,交通纵横,先前视为门户要塞,筑有城墙守防。历朝历代,也出文人大贤,遗泽后世;民国前后,亦有强人过境走动,留下不少颇有几分草莽味道的.故事。当然,这些都是从老人们的嘴里得来的,口口相传下来未必全是真实面目了,而那时候所听也是图一时新鲜,并没把这当回事。到后来,讲故事的这些老人也都离世。
我曾在闲暇时去寻访脑海里的旧关山影像,似乎只剩下一截子土城墙,掩于一户人家的后院之外。记忆的苍白与历史的缺失足以使人恍惚与不安,尽管这恐慌不至于影响到我的当下,但内心仍是希望能多了解这个生地的过去,如同期望她的未来一样。这或许也是凡人最普通的情感期许,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怀念逝去的亲人没有两样。情感这东西割不断,历史的记忆也是割不断的。
关山这几年的变化大,我常担心遗失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前几日回家,看到街道上有标注好的故旧遗址牌子,还有正建的护城河与保护起来的城墙残垣,仿佛有了些古旧的模样,虽说不知同原来有几分相似,但仍使人心里安静了几分。
何日为春?春在哪里?
春节之后,春就来了。春在心头,春在身边,春在脚下,春在眼里。
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2015年的第一场雪,飘在春之始,岁之首。虽说给出行多多少少带来一些不便。然,净化了空气,湿润了万物,更滋润了心田。经过一个冬天的干旱,怎能不盼望降水呢?经过雨水的滋润,万物得以复苏。于是,倾听一场天地之间的盛宴,观看一场季节更替的盛典,陶醉于天籁之音,迷醉于春绿之中,觅得春归有处寻。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在诗词文赋中,觅得春归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 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固然是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春行,又何尝不是春山春水春云春莺春树春燕春泥春花春草,马蹄得意踏春归!“吹面不寒杨柳风,杖藜扶我过桥东。”是志南和尚笔下的春风,又何尝不是春风化雨润心田的归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固然是孟浩然的惜春之思,又何尝不是在叹息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朱自清的散文把这些春天的景物诠释的淋漓尽致,无可挑剔,至今难以突破。春归何处?“一年之计在于春”。朱自清把春归于人的活动,也正是人的活动,世间万物才有了灵性,可观可感。心灵的荡涤是终结亦是起始。
不知何时起,迷恋上文字,在方方正正的'汉字中,找寻另一种生活,算来有一年多。可是,就在前一段时间,一切,变得很灰色。在读到网友的一些优秀作品后,感觉文思枯竭,我想说的我想写的他们都已经说过了写过了,我还有什么可写?
梦里水乡告诉我:北方的松树南方的竹,松树有松树的挺拔,竹子有竹子的婀娜。是啊,人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视角不同,积累和阅历也不同,何必去苛求自己。散文,本就是描述心情的文字。然,还是过不去这个坎。
执笔以来,大大小小写有60多篇,其中包括一个中篇。一直以为写作就是随手拈来,提笔而就的事。然而,现在,既没有思路又没有词汇。看到好多事想到好多事,只在脑海中回旋,无法成文。
第一次,歇笔。有二十多天,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忙,并不是借口;乱,才是原因。
一场雪,走出去;一场雨,到外面。改变了许多。冷酷的冬,不但禁锢了脚步,更凝滞了思维。局促于一室之中,怎会有改观?
雨过天晴。蔚蓝的天空是如此高远,白云朵朵,在天空中卷卷舒舒,自由洒脱。一群鸽子,展翅掠过,转眼消失,只留下悠长的鸽哨在耳边回响;喜鹊,并不怕人,在五步之前就可以蹦蹦跳跳;满树的麻雀,更是叽叽喳喳,喋喋不休,起起落落,在诉说春的到来。
小花园里,更是热闹。龙爪槐,一截枯黄一截暗绿;榆叶梅,米粒大小的花苞由黑褐色变成暗红色;垂柳,枝条已经很软,柔枝披风,是另一种自然,枝条上的芽苞,外壳是黄色的,却吐出带绿的柳叶来,含苞未吐,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另一种美的享受。脚下,拂开枯草,是密密麻麻的一层刚刚露头的小草,黄中带绿,若不是伏身拂开,还真看不出来!路的旁边,石的罅隙,成簇成簇的小草也悄然登场。它们,以自己的行动在迎接春的到来啊!
刹那间,我明白了。我的止步不前,是自我的禁锢。局促于自己的小圈子,固步自封,不读书,如何精进?不融入自然,如何收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前行的路上,虽然没有奢望成为大家,如若进步,不学习,就不会有必然王国,更不会有自由王国。上下求索,漫漫长路肯定会风光无限,春色满园。
★ 何处是归途散文
★ 故乡何处是散文
★ 云将飘向何处散文
★ 何处是归伤感散文
★ 母爱的散文
★ 毕淑敏母爱散文
★ 冰心散文 母爱
★ 母爱似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