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日丰胸丸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日丰胸丸”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篇1: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jtdzm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普呦嘤Γ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普呦嘤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普呦嘤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迫缰庸牟痪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jtdzm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普呦嘤Γ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普呦嘤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普呦嘤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篇3:《石钟山记》第一课时 (教师中心稿)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 (教师中心稿)

原阳一中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导入  :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   (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疲chēng  hóng)   罅(xià)   U坎(kuǎn kǎn)   莫(mù)   镗O(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                                鼓:振动

3.水石相搏                                搏:拍击

4.南声函胡                               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扬

6.⒅瓜焯冢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⒅瓜焯冢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篇5: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   (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疲chēng  hóng)   罅(xià)   U坎(kuǎn kǎn)   莫(mù)   镗O(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                                鼓:振动

3.水石相搏                                搏:拍击

4.南声函胡                               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扬

6.⒅瓜焯冢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⒅瓜焯冢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普呦嘤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六、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请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断句正确.

二、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三、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作业:

1、学案中的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

3、翻译背诵全文。

附板书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原阳一中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

1、导语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 ,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 (教师中心稿)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石钟山记》 3

石钟山记翻译

石钟山记教案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离骚(教师中心稿)

《黄河颂》 (教师中心稿)

威尼斯商人第三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