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试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共含14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桃园奈奈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
认知语用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认知语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来解释其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这四大要素是如何参与短信话语含义的推导以及其动态的激活过程.
作 者:钱红英 QIAN Hong-ying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刊 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3(2) 分类号:H314.3 关键词:认知语境 背景知识 动态语境 语境暗含浅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琉的响的论文
论文摘要:认知语用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认知语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来解释其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这四大要素是如何参与短信话语含义的推导以及其动态的激活过程。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境;背景知识;动态语境;语境暗含
一、前言
自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于1986年问世以来,一种全新的研究人际间语言交流的方法应运而生,关联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为语用学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道路。如何更好地解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用学家们苦苦思索的课题,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关联理论并没有构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当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对我们解释上述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认知语境,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概念对一种新兴人际交流方式――手机短信息的影响过程。
二、认知语境是动态的
在传统语用学研究中语境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因素,由语言使用者选择并用来解释含糊话语。但是渐渐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meym经提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被理解为连续变化的环境,从广义上来说,这使交际参与者得以进行互动,并使他们互动的语言表达变得可以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mey的这一观点,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认知语境概念与这种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们用[假设或新信g+n关卜(语境效果)一语境含义的公式取代了grice的推导公式【命题+语境】一含义。sperber和wilson的公式中多了一个语境效果,它是建立在旧信息基础上,结合新信息而产生的。语境效果在整个话语推导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为最后得出语境含义做好准备。当话语的新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就会取得语境效果(sperber和wilson也把它称为“认知效果’,)。
(1)新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
(2)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出现相互矛盾或抵触;
(3)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语境隐含。
由此可见,在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地参与话语解释的因素,通过对语境效果的增加或删减以达到关于话语的最佳理解。
熊学亮教授把认知语境归纳为四大类。他认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其中前三个方面属于语用范畴。要全面的了解认知语境对话语解释的参与过程,就要分别地来看这四个方面的参与过程,尤其是前面三个方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认知语境是如何动态地参与手机发送的短信息的交际过程的。
三、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
笔者设计了一份短信息的收集卷,分发给30位在校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如实记下10个回合的短信息(每个回合只需双方各参与一次即可),这些短消息可以是连续的,也许可以是各自独立的。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每段连续的短消息(也许是一个回合,也许是多个回合)后面根据所给出的l2个选项选择符合本次对话的项填在后面的括号中。最后得出如下结果:有60%的学生认为,即使没有看到对方的手机号码也可以直接判断出短信息的来源是哪里(选项10)。如果双方没有共有的背景知识,那么这一点便很难实现。而有43%的学生认为,是身边的环境让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以选择发送短信息给特定的人(选项6)。之所以会将此情此景发送给某个人,是因为短信息的发送人认为对方跟这一切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说能引起共鸣的。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语境的四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短信息的交流过程,其中尤以背景知识的影响最为突出。比较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背景知识是人脑中高度结构化、内在化了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短信息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它的作用会比较突出。总之,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四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却又是有差异的。那么,这四个方面在参与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呢?
笔者根据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份问卷,分发给另外60位在校学生。结果显示(以问卷中部分题目为例),下面这一题47.3%的受试的选项为b,也有41.8%的受试选择了d,这两个选项的选中率相当。
①x:下雨了,不能去送你,真抱歉
y:我在车站,刚
买了票,人挺多,你到时最好提前买读完这则短消息对话,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拥挤的车站
b说话人y并没有怪x
c下雨天对x来说送人不太方便
dy表示对x的关切
下述第2题也设了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半数的(50.9%)受试选择了a,而第二个问题中76.4%的受试选择了c。
②x:吱吱,吱吱,你好,近来是否逮住帅气的小公鼠
y:没有,差点中了鼠夹死翘翘。
你在理解这则短消息对话的时候,
a想都没想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b需要稍微想一下才明白
c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d这种拟人方式你也会用
在以下四项中选择你最先想到的一项:
a老鼠的形象
b说话人可能经常以老鼠比做自己
c说话人都彼此关心对方有无男朋友的问题
d老鼠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动物
第一段短信交流中,如果分析一下各个选项的话,可以推断在认知理解的过程中选项d比选项b更进了一步,因为在这段短消息交流中,x的行为主要是抱歉,所以,y的首要意图肯定是要表示他是接受还是拒绝道歉,那么,选项b表示y接受了道歉并不责怪x,而选项d在此基础上又表达了y对x的.关切之情。而短信息交流二中我们也不难注意到绝大部分受试能轻易理解短信息所传递的内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似乎很难看出在整个理解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四个构成认知语境的成分有任何先后的顺序。参与问卷的受试一般都只注意到了每段会话的意图,却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在这个短暂的理解过程中他们脑海中所经历的步骤或轨迹。预料到这一可能的结果,问卷的后半部分设计了几个相对较主观的题目。下面第3题要求受试将自己设想为短信发送者y,并将所给出的四个选项按照在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来。
③x:我手机充值了。这几天你干嘛了?
y:什么时候停机的?昨晚流浪到哪里了?
调查结果显示45.5%(绝大部分)的受试把选项a排第一位,即y于上一晚发短信给x,而x没有做出任何回复,当看到此短信后才知道原因是x的手机昨天停机了。40%(绝大部分)的受试将选项b放第二位,意即他们认为昨晚y无法与x联系上,故做出了昨晚x可能到外面玩耍的猜测。而选项c和d大多数受试都排在后两位,选项c的意思是手机停机后需要使用者即刻冲值才能继续使用,选项d是短信发送者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却想知道x这几天所做的事情。
从上述这段手机短信交流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在理解这种特殊的非面对面会话中,认知语境各构成要素在被激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存在。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参与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主要是个体已有的旧信息的一部分,参与推理的认知语境(已有旧信息)与新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语境效果。再来看短信息交流3,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逻辑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排出c、a、d、b这样的先后次序,首先,从x‘‘我手机充值了”这一新信息使人联想到手机曾经停机了所以需要冲值(选项c);接下来,在c的基础上,y就能理解为何昨晚x没有对自己的短信做出任何的回应了(选项a);然后x问y这几天干吗了,而y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后者更急切的想知道x昨晚所做的事情,于是反问对方“昨晚流浪到哪里了”,因而没有满足x的要求(选项d);最后,很明显y真正关心的是x昨晚是否出去玩乐了(选项b)。具体的来看,选项c在认知语境中是参与会话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凭借着双方的背景知识以及会话上下文,短信发送者y不难推断出选项a的内容。而选项d和b,除了依赖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外,还需要y对x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加上对x可能会去玩耍的场地、氛围的想象,我们认为这体现了认知语境中的情景知识因素。于是,我们得出认知语境各要素在参与短信交际理解过程中经历了这么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背景知识、上下文、情景识。大约有10.9%的受试所做的问卷体现了这样的思维过程。
熊学亮教授在解释单一会话推导理论的时候,他强调话语理解主要依赖于认知语境。他认为话语参与者在理解会话时,首先激活的认知要素是情景知识,如果这项不奏效,那么下面将参与理解的要素先后是工作记忆和思维知识结构。在这里工作记忆指的是会话双方刚刚讲过的内容,即上下文知识,而思维知识结构说的是存在于会话参与者脑海中的背景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
常的面对面会话和我们所论述的短信交流的不同之处,在面对面会话中首先被激活使用的是情景知识,而短信交流中则是背景知识。这恰好体现了手机短信交流的特点,那就是会话双方并不同处于一个具体的情景或场面中,他们所能调用的是想象中的对方的场景。’所以,短信的交流就更多的依赖于背景知识的参与了。
四、结语
认知语用学强调人的认知在参与语言理解和运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认为不能单纯的通过分析话语结构、上下文知识来理解会话,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知这一活跃的中间层,特别是其各个构成要素的全面参与、激活,从而产生了反映最接近于会话参与者真实意图的会话含义。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交流方式,而手机短信的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种。这些新兴交流方式的广泛流行就势必引起我们的关注,而对他们的分析解释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顺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停留在传统的语用学对话语的解释上,我们就很难分析更为抽象、复杂的现代交流方式,因此,认知语用学为新的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必能将会话含义研究推倒一个全新的高度。
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沟通各民族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桥梁,用新的'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就要注重文化语境,体现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使译文表达得更确切,更完美.
作 者:许红彬 XU Hong-bin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外语系,河南,平顶山,467001 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8(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化语境 英汉翻译 习俗论语境对规范之影响
语境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我们生活的指示系统,规范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语境的烙印.语境以一种主客互动的方式作用于规范,要求我们在研究规范时必须考虑既有的生活情景.一方面,在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它通过影响规范的发生学和合理性条件使其表现为特定语境下形成的特定规范.另一方面,它创设我们对规范的理解和解释前提,要求我们必须在具体语境下认识和把握规范.
作 者:杨松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刊 名: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年,卷(期): “”(6) 分类号:B017 关键词:语境 规范 影响翻译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语境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言语、语言、情景、文化语境四个层次,从等效原则的`角度,对英汉翻译中译者作品风格、语言、语义、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作 者:雷梅英 LEI Mei-ying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8(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翻译语境 等效原则 英译汉认知语境视角下的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而思维方式作为语言外知识,又是认知语境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认知语境视角下,思维方式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作 者:张莉莉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O 关键词:认知语境 思维方式 跨文化交际手机短信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语言以其新颖独特、快捷便宜、功能多样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其中青少年占的比例较大.手机短信语言与规范教育语言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对语文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角度来谈这种影响,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 者:温珍琴 作者单位:江西,赣南师范学院,341000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G72 关键词:手机短信 语文教育 工具性 人文性浅论Fillmore的框架理论对语境认知的启迪
Fillmore框架理论与Rumelhard975年提出的图式(schema)理论、Minsky1975年提出的“欠缺框架”(frames with defaults)理论以及Schank & Abelson1977年提出的“脚本”(scriot)理论一样,对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试从Fillmore的框架理论对语言教学中语境认知几个重要方面的影响展开阐述.
作 者:徐永生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无锡,214153 刊 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年,卷(期): 8(2) 分类号:H030 关键词:框架理论 语境认知 激活1 社交语境的定义与功能
人们对语境的研究历久悠长。
从宏观上来看语境的定义,它指语言交际者交际时所涉及的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语境的主观因素覆盖说话者的身份、职业、性别、性别、性格、经历、思想、修养、爱好、心境、处境、目的等;客观因素则包含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可延伸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文章的上下文。
语境的可研究范围广泛。
Firth(费斯)、M.A.K. Halliday(韩礼德)、Gillian Brown、George Yule、Hymes、何自然等国内外语境大师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研究。
本文着重从人们交际的社会环境因素出发,探讨社交语境的功能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何自然先生在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中对阐述了社交语境的内涵。
社交语境特指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共处环境。
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直接受制于社交语境。
交际双方若想取得成功交际、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就必须对社交语境有着足够的了解和恰当充分的利用。
(何自然,)社交语境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解释功能和筛选功能两者之上。
作为专门用途的专用语言,商务英语的内容保罗万象,诸如金融英语、国际贸易英语、会计英语、财经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在组织形式、使用环境、语言风格上都各有迥异。
从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专业程度上来说,译者只掌握必要的英语、汉语的语言知识和基本的翻译技巧是不够的。
除此之外,译者更需重视分析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的二大功能,即解释功能和筛选功能。
限于篇幅,以下笔者在本文中将先详细分析社交语境中的解释功能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2 解释功能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所谓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就是准确把握社交语境中的句子意义和语境想结合的产物的功能。
通俗地讲,即把握交际过程中话语的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
而要把握说话者的真正实际意义,除了需要利用自身本有的语言知识去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外,还需要综合交际时的社交语境进行推断、思辨,从而了解话语的全部信息及言外之意。
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逻辑解释、具体意义的析出、引申意义的剖现和歧义的排除。
商务英语的翻译者在处理原文时须谨慎分析,方能作出准确、专业的译文。
2.1 逻辑解释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译文乍一看在语言语法上通顺无暇、但细一思量在逻辑上却别扭奇怪的现象。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译者疏忽了商务英语作为特殊专门语言的特殊性,没有在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中找到正确的逻辑关联。
而恰恰在这时,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能起到厘清逻辑、正确解释的作用。
请看例句: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there is short weight of 5 M/T only. Therefore,we lodge a claim against you for the short weight of 5 M/T as follows: …
这句句子的原始译文是这样的:“我方遗憾地通知贵方,货物仅仅短缺5公吨。
因此,我方就此短缺5公吨一事提出索赔如下……”。
应该说,该译文在语法通顺上是无可挑剔的,它和原文的字面意思是完全对应吻合的。
但请仔细想一想,句子的真实意思似乎很难再逻辑上站得住脚。
因为其中的“only仅仅”一词表明了我方的态度,认为5公吨的数量只是小数目。
既然是小数目,又为何郑重其事地提出索赔要求呢?于此,笔者认为这样的译文若是出现在外贸函电中是不正确、不负责任的。
译者在翻译时遇到这样逻辑矛盾的时候,须特别谨慎。
若译者将此句置身于国际贸易英语的社交环境中,则不难联想到only作为国贸英语中的专业词汇的特殊意义,即only若加在数字后,解释为“整”,而非其字面的“仅仅”之意。
至此,在了解了具体的商务英语语境之后,译者就能准确专业地对译文进行合乎逻辑的`修改了。
此句应被译作:“我方遗憾地通知贵方,货物短缺5公吨整,因此,我方就此短缺5公吨一事提出索赔如下……”。
2.2 具体意义的析出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面对句子意思的笼统模糊,译者难免莫名迷惘。
此时,商务英语的解释功能又有了用武之地,它能帮助译者分析出话语中的暗含义,从而译出原文的具体意义。
且看案例:Shoot.I would be happy.
看到这句话译者真是莫名难解。
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来确定,翻译这句再短不过的句子都是异常费力。
是“开枪,我很高兴”还是“我很高兴能拍电影”?似乎都不妥。
但是,如果将这句句子置于特定的商务英语语境中,就容易理解多了。
原来此句是发生在商务英语谈判时的回答。
应了谈判一方的开场白“I’d like to get the ball rolling by talking about prices”,回应方答道“Shoot. I would be happy”。
有了语境的支撑,具体意义便自然而然地被析出来:“我想开始谈谈价格。——我将很高兴洗耳恭听。”
2.3 引申意义的剖现
有时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某些貌似译者一目了然的词汇,但偏偏翻遍词典所有释义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翻译原文。
此时译者若随意在词典的释义中挑一个生搬硬抄,原文的意思便会被扭曲,译文也变得晦涩难懂。
相反,译者应超越文本本身,将它置于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中分析。
(靳永畅,)语言就像是一个处方笺,它根据生活中海量的背景信息和人们的认知活动来构建具体、形象、生动的意义。
在遇到商务英语的专业词汇时,社交语境的解释功便可以帮助译者深入剖现其字面基本意义之后的引申意义,从而作出恰当的译文表达。
请看例句: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trade and foreign GDP growth slowed,partly as a result of higher oil price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some foreign currencies against the dollar.
对该句如仅从字面意思试译的译文为:下半年,贸易和国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减缓,部分原因是由于更加高涨的油价和外汇欣赏与美元反对。
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通顺的。
众所周知,“appreciation”和“against”二词的字面意思为“欣赏”和“反对”。
但是,它们在这句商务英语中如此翻译是决计行不通的。
无论是商务人士抑或是普通读者看了此译文,相信都会是一头雾水。
译者如换位思考摆脱词语的字面意思,将其置于商务英语的金融语境中,便能剖现其引申意义。
在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中,“appreciation”的引申意义为“增值;涨价”;“against”的引申意义则为“作为……的交换”。
另外,“foreign currencies against the dollar”字面的背后还有货币之间因升、贬值导致的币值波动和相互抗衡的引申含义。
至此,商务英语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已将此句的引申含义完全剖现了。
该句可译为:“下半年,美国的贸易和国外国内生产总值增值减缓,部分原因是由于石油价格(较上半年)高涨以及部分外币增值与美元抗衡。”
2.4 歧义的排除
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能帮助译者在翻译时排除话语中的歧义而得出准确的译文。
请看例句:Marketing occurs when people decide to satisfy needs and wants through exchange.
没有语境的帮助,这句话很有可能被翻译为:“当人们开始通过交换来满足欲望和需求的时候就出现了营销。”但是,这样的译文乃歧义误译。
且看此句的上下文:Marketing occurs when people decide to satisfy needs and wants through exchange. Exchange is the act of obtaining a desired object from someone by offering something in return. Exchange is only one of many ways to obtain a desired object. Exchange is the core concept of marketing. 在正式的经贸英语语境中,译者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词语叠用的方法是为了表达精确。
因此,这里的needs and wants不需要译成“欲望和需求”。
它实际上就是指人们的“各种需求”。
翻译时不必增加“欲望”二字,加了就不符合经贸文献的语言规范和行文规范。
3 结语
人常言,“功夫在诗外”。
翻译要考虑的方面其实远超出语言本身。
商务英语翻译的实际目的和首要原则是在译文中建构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语境,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体验与反应。
在商务英语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对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分析是不容忽视的。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社交语境中的解释功能在逻辑解释、具体意义的析出、引申意义的剖现、歧义的排除等四方面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做了具体分析,以助译者能作出专业准确的译文。
至于社交语境中的另一大功能——筛选功能的分析,笔者将另行辟文详述。
参考文献:
[1] 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330,331-333.
[3] 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靳永畅.试论商务英语中词语的英汉翻译[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1-92.
摘要:从社交语境的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中亟需解决问题的方法。
译者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除了掌握必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外,还需要熟悉商务英语的社交语境,须谨慎正确地分析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方能得出专业、精确的译文。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 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中国的“虎妈”、“狼爸”一度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质疑。 出国求学热也一度勾起大家对中西方教育的热议。 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国情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点也毫无非议。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根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优劣。 以供借鉴。
1、历史文化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化名目繁多,但最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宗源。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它的核心是仁爱。 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西方文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希腊文化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它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公平、荣誉、人的体现。
文化传承和演进方式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因。
1.1 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
中国文化在主体上是反对功利的,反映在教育上就必然重视道义。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将“义”
与“利”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也无不表现出崇义贬利、尚义反利的特点。 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中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的伦理性,整个教育都被纳入了道德的范畴。 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安于现状俯首听命的“顺民”,而抑制了人的个体需求,也抑制了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享受。 西方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 因此西方文化很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 但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欲望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享受。 也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弥漫、亲情淡漠、人际冷落等现象。
1.2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崇尚竞争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的文化品质。 中庸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 孔子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曾运用这样的标准,反对“过”又反对“不及”. 这种和谐标准使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百川入海的境界;崇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风格;崇尚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崇尚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都是被排斥的。 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言论、行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 因此,竞争与差异一直是西方教育家着重培养的品质。 从霍布斯、马尔萨斯直到达尔文、高尔顿等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1.3 中国教育注重群体,西方教育注重个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 维护群体的和谐和社会安定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 群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力,奉献大于索取,个体价值观只有在群体中才可以得以实现。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人们自然的就注重“大体”的认识与觉悟,而忽视深入的解剖与分析。 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压抑、束缚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的发展。 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 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个人之上的原则也写进了西方的教科书。 如人有权自行其事;人有抉择权;人身不可侵犯;政府无权干涉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人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 随后,西方教育学家都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的基本标准。 提倡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种重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但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伦亲情和宗教群体意识的淡漠。
2、文化传承、教育目的不同使中西方学校教育各显其特点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传承的方法不同。 西方学校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和实施教育方法上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在教育上的反映。
2.1 教育模式
有史以来,中国的教学模式以训导式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指导思想是“父为子纲,师道尊严”. 教育模式从上到下、居高临下。 中国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基本带有被动性,他们摆脱不了“遵命”的思想 . 学生不能质疑权威;听话就是好孩子。 这种观念禁锢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普遍缺乏个性和创造力。 而西方的教育是平等教育。 学生和老师在学校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他们尊重老师,但同时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老师有不懂的也可以和学生探讨,师生关系很平等。 所以,西方学生自信、张扬、创造能力强。
2.2 上课方式
中国实行的是灌输、鞭策式的课堂教育,也就是应试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是主体,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其次还有老师严格稳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氛围紧张,教学方法单一,压抑学生的个性,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西方课堂实行的则是素质型的启发式教育。 教师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像个讨论会,老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过程及过程中愉悦性。 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育内容
中国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知识点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 一门功课的学习基本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上很难开拓,创新。 不难看出,中国课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精而深。 西方的课堂教育崇尚自然,重视教育内容与实践结合。 更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重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重视广而博。 老师讲解知识也是点到为止。 这样为学生也留下了很大学习、思考空间,课堂学习内容也得到有效的扩大和延伸。
3、社会背景、培养定位不同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差异
德国教育家弗罗贝尔曾说过:“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这句话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和起点。
中国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者,更是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实现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而西方家长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健康快乐的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更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
3.1 培养定位
中国家长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认为孩子生下来是为他们传承香火,光宗耀祖。 孩子是“自己”的,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因此,孩子的培养定位是,家族的接班人,是家族的香火,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且是自己理想和愿望实现的希望;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从家庭利益出发。 而西方孩子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认为他是一个社会人,自然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 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比较淡漠,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 家长不能替孩子做选择。 由此看来,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成才,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人。
3.2 家庭氛围
中国家庭氛和谐而严谨,但并不宽松民主,父母是一家之主,绝对的权威。 孩子不能冒犯父母,听话才是好孩子,这种家庭氛围造就了很多“乖”孩子,他们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但缺乏独立、开拓的精神。 西方家庭氛围平等、友好,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朋友式的关系。 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和教育能力,所以,他们很少指责、命令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 家长很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一个平等、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3 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独裁型、溺爱型和民主型。 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以家长专制和过度溺爱为主,民主型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 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里需要和喜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包大揽,过度溺爱,有碍于孩子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不鼓励孩子动手、探索、冒险,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是“胡闹”而加以制止,中国父母更喜欢孩子墨守成规。 西方家长基本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生活学习上,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赞赏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
总之,学校、家庭和历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中西方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长处和短处,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我们都应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质疑,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中国教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无需置疑的。 但随着教育的全球化,我们更应该汲取西方教育文化的优点,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现代化文化与教育有什么不同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如古 代西方文化是在近东文化、希腊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古埃及的自然科学、近东 的宗教观念和希腊的爱智思想,在罗马帝国众多地理资源、众多民族精神基础上发现了 适用于各民族的科学、道德、法律、哲学及宗教观念,抽象出“七艺”的课程体系,成 为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中世纪后期,西方人巧妙地运用从阿拉伯和中国传来的技术,对 自己原先由犹太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的意识形态进行思考,革新宗教,创造了有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伦理;17世纪开始,西方的传教士更是发现了中国的“精英政 治制度”——科举制,并将其改造成为英国的文官制度,使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因官僚 体制的运转而得到巩固。相比之下,中国虽较早的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原文化,但由于地 域原因,使二千多年以来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学说革新不大,照西方人的说法 ,“中国人追随其先辈的足迹,一直平静地生活着”。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文化,如传统习俗、语言文字、价值体系,对个体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 想和行为,这就是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有目的、有组 织、有计划地传递、传播某种文化,就是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文化既是民 族精神的表现,又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活动;文化因一代代人的理解和诠释得到 发展和更新,因而呈现出丰富和不断进步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更新和前进。
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开始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 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及价值领域的理性化、教育领域的普及化 等互动的过程。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科学革命获得对环境不断增强的控制能力, 从而引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变革。它从西欧的法国、英国开始向整个欧 洲和北美、澳洲扩展,20世纪开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也开始了现代 化的进程。从总的方面看来,它是传统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对现代社 会需要所作的功能性适应和调整。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溯源于17世 纪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有的学者回溯到更早的文艺复兴,他们都指明现代化的 发展与西方文化和传统有关。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传统文化的 消失,但是现代化的实现过程确实也是各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考验和做出反应的过程, 应当区别哪些传统在新的时代和条件下应当保存,哪些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因素。甚至 现代化也不能看作主要是由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兴起而导致的社会运动,因为在彼 得大帝时期俄国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了。现代化的定义应当包括技术、经济、社会 、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中所能包括的其他方面,事实上人们在欢呼科学技术带 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现代化过程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无论在西方或非西方,都有专注于现代化的负面
(一)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共生的课程内容开发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三)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保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语法性在许多语言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语法性是否影响人们对于物体的认知?回答是肯定的.心理学中关于语法性对认知影响的`研究为我们解释这种影响产生的机制提供了参考.
作 者:刘丽虹 张积家 LIU Li-hong ZHANG Ji-jia 作者单位:刘丽虹,LIU Li-hong(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420)张积家,ZHANG Ji-jia(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B842 关键词:语法性 认知 编码论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影响
语篇的`生成和解读离不开语境,研究语篇需要研究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对语篇的意义解读很重要,有助于语篇连贯.语境可以决定语篇衔接方式,可以带来隐性连贯.
作 者:刘红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境 语篇 衔接 连贯 隐性连贯★ 妈妈对我的影响
★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