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共含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午睡了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要: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借助想像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发展,内容丰富多彩,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话是古代人们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对此,茅盾先生定义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中国古代神话是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中形成的,并伴随着社会的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强,于是便借助想象表达出支配自然的愿望。
神话中出现的人和事大都能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如鲧禹治水、炎帝击石生火、神农氏尝百草、黄帝蚩尤大战。
这与当时中国的现状紧密相联。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处在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农耕文化较为发达,带有原始的质朴与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神话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源头是现实生活,具有有很强的现实性。
神话虽立足于现实,但并不是说神话中所描述的内容都符合现实实际,人们在理解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融人了对自然的想象,这就使得神话充满了很强的浪漫特色。
由于神话蕴涵古代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本身就包涵有一定的哲学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神话逐步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宗教道义相结合,神话自然也就具有了记载事务、讽喻社会、宣扬道义的功能。
中国神话的这些内在与外在的特性,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神话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理想。
像《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夸父逐日》等,体现了原始人探索的意图,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成因的理解。
像《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表达了远古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决心与勇气。
像《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黄炎之争》等,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统治秩序的挑战。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页。这些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外,还为后代各类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像《诗经,大雅,生民》中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中诸神的出现、战国时期庄子笔下《逍遥游》中的鲲鹏的变化、三国时期曹植作品中洛水女神宓妃形象的塑造,均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利用神话素材进行再创作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唐代李威小说《柳毅传》、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其中就有大量令人赏析的神话情节。远古神话故事中的素材,经后代作家们发掘、改造,给人的感觉总是常出常新。
二、中国古代神话在表现方式、创作手法等方面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神话在构造上和基本意识上的特性,成为决定中国抒情文学构造和风格的最根本要素。神话的原始的质朴性、地域性、时代性,为中国文学叙事抒情的传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奇特幻想、生动的情节以及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庄子创作的《逍遥游》、《德允符》、《大宗师》等散文,都出现了很多幻想,笔下的蝉、斑鸠、小雀、树、蛇、鱼,都会说话。
这些丰富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屈原《离骚》纯洁高大抒情主人公的出现,大胆地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地糅合,发展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使之成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唐代李白的诗歌,借鉴神话中的浪漫手法,将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使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他借用大胆的夸张,“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之体,抒无形之情,让奇情壮采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
宋代的苏轼以神话中的浪漫主义为基调,借用想象与夸张,将豪迈的情感、坦率的胸怀表现得欢畅通透,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魏晋的志怪、唐宋的传奇、宋元以后的小说戏曲。不仅继承了神话的浪漫精神,而且吸取了神话的素材和艺术经验,后代的文学创作不断走向辉煌。
三、中国古代神话宏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这些始祖神在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与壮大、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的作用。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
如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
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
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娲化物的细节,但这则神话多多少少为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燧人氏发明火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炎帝为发明农业种植和草药而尝尽百草,几经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
不仅如此,在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说中,也同样反映出了一种令人崇尚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如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禹、被大水淹死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生世世为人们所敬重。
而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与批判: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形象,最终均被英雄诛灭。如在洪水滔天时窃了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被杀于羽郊的鲧。
神话中所表现的那种不畏艰险、不畏强权、追求光明、锲而不舍的伟大英雄主义精神,为民请原的信念、厚生爱民意识、博大坚韧的品质正是我们民族勤劳勇敢、执著坚毅的民族性格的艺术概括,它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奇幻多姿的艺术表现方法,也为后代的文学所汲取,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这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文学从开始就有一个光辉的起点,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
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种理念,恰恰也演变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性格。古老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到今天,正是靠的这种精神的拓展与延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中国文学起源的古代神话,一方面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在创作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方面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在古代神话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升华,不断谱写出具有独特民族魅力的灿烂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徐讦,小说的精神境界厦其浪漫主义特征,西安:西安教育出版社,.
[2]罗纲,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3]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茅盾,神话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
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1】
摘要: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借助想像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发展,内容丰富多彩,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神话:文学创作;影响
神话是古代人们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对此,茅盾先生定义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中国古代神话是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中形成的,并伴随着社会的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
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强,于是便借助想象表达出支配自然的愿望。
神话中出现的人和事大都能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
如鲧禹治水、炎帝击石生火、神农氏尝百草、黄帝蚩尤大战。
这与当时中国的现状紧密相联。
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处在黄河流域,土地肥沃。
农耕文化较为发达,带有原始的质朴与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神话应运而生。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源头是现实生活,具有有很强的现实性。
神话虽立足于现实,但并不是说神话中所描述的内容都符合现实实际,人们在理解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融人了对自然的想象,这就使得神话充满了很强的浪漫特色。
由于神话蕴涵古代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本身就包涵有一定的哲学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神话逐步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宗教道义相结合,神话自然也就具有了记载事务、讽喻社会、宣扬道义的功能。
中国神话的这些内在与外在的特性,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神话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理想。
像《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夸父逐日》等,体现了原始人探索的意图,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成因的理解。
像《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表达了远古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决心与勇气。
像《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黄炎之争》等,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统治秩序的挑战。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页。
这些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外,还为后代各类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像《诗经,大雅,生民》中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中诸神的出现、战国时期庄子笔下《逍遥游》中的鲲鹏的变化、三国时期曹植作品中洛水女神宓妃形象的塑造,均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利用神话素材进行再创作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唐代李威小说《柳毅传》、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其中就有大量令人赏析的神话情节。
远古神话故事中的素材,经后代作家们发掘、改造,给人的感觉总是常出常新。
二、中国古代神话在表现方式、创作手法等方面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神话在构造上和基本意识上的特性,成为决定中国抒情文学构造和风格的最根本要素。
神话的原始的质朴性、地域性、时代性,为中国文学叙事抒情的传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它奇特幻想、生动的情节以及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庄子创作的《逍遥游》、《德允符》、《大宗师》等散文,都出现了很多幻想,笔下的蝉、斑鸠、小雀、树、蛇、鱼,都会说话。
这些丰富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屈原《离骚》纯洁高大抒情主人公的出现,大胆地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地糅合,发展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使之成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唐代李白的诗歌,借鉴神话中的浪漫手法,将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使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他借用大胆的夸张,“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之体,抒无形之情,让奇情壮采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
宋代的苏轼以神话中的浪漫主义为基调,借用想象与夸张,将豪迈的情感、坦率的胸怀表现得欢畅通透,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魏晋的志怪、唐宋的传奇、宋元以后的小说戏曲。
不仅继承了神话的浪漫精神,而且吸取了神话的素材和艺术经验,后代的文学创作不断走向辉煌。
三、中国古代神话宏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
这些始祖神在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与壮大、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的作用。
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
如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
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
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
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娲化物的细节,但这则神话多多少少为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燧人氏发明火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炎帝为发明农业种植和草药而尝尽百草,几经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
不仅如此,在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说中,也同样反映出了一种令人崇尚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如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禹、被大水淹死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生世世为人们所敬重。
而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与批判: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形象,最终均被英雄诛灭。
如在洪水滔天时窃了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
被杀于羽郊的鲧。
神话中所表现的那种不畏艰险、不畏俱、追求光明、锲而不舍的伟大英雄主义精神,为民请原的信念、厚生爱民意识、博大坚韧的品质正是我们民族勤劳勇敢、执著坚毅的民族性格的艺术概括,它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奇幻多姿的艺术表现方法,也为后代的文学所汲取,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这从这个层面上讲。
中国文学从开始就有一个光辉的起点。
正是这种尚德精神。
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
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
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种理念,恰恰也演变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性格。
古老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到今天,正是靠的这种精神的拓展与延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中国文学起源的古代神话,一方面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在创作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方面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在古代神话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升华,不断谱写出具有独特民族魅力的灿烂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徐讦,小说的精神境界厦其浪漫主义特征,西安:西安教育出版社,2003。
[2]罗纲,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3]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茅盾,神话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中国古代文人悼祭文学中的生命意识【2】
【摘要】伤怀悼祭,从古至今都是每个个体情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命主体在面对无可回避的终极面前的痛苦焦虑。
在千古文人哀婉动人的文字中,不仅传达了他们穿越千年历史也未曾凋零的感人深情,更是抒发了他们对人生、对生命、对死亡的深层体验。
本文将以宏观的视角,探求其中所蕴含的普遍性特征,以求对悼祭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能有一个相对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古代文人;悼祭文学;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主体的生存状态、存在价值和最终归宿的自觉的体认、反思。
在对生命意识的深入思索中,对于死亡现象的观望与反思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儒道两家无疑都对死亡采取逃避的心态:儒家主要将目光集中于现实人生的功利追求之上,并不直言死生之事,试图在对生的价值的追求中缓解对死的恐惧;而庄子讲求的“生死齐一”的齐物论思想,似乎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但道家也讲“全生”,并批判了那些“危身弃生以殉物”[1]P800的行为,主张“乘道德而浮游”[1]P534。
受此影响,虽然在各种文学题材中都曾抒发对于生命、人生的或显旷达或觉消极的感叹,却很少能因此与死亡走的太过亲密,所作的思索也大多限于对生命的普遍而宏观性的把之握上。
可以说,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任何一个主题可以像悼祭主题这样距离死亡如此之近,体悟如此之深切。
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意识的阐释与体认体认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极具个性色彩,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独特的审美关照,但人类生命原本就有共通性,所以关于生命的体验最终也具有共通之处。
一、生年有终的人生感伤
试论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史无前例的“千年译经运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着眼于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与创作题材等方面,试图剖析佛经翻译给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指出翻译在民族文化构建与创新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 者:裘禾敏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 刊 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年,卷(期): “”(1)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佛经翻译 创作 创作 民族文化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奥妙。在很久以前,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相传,天地本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盘下就孕育在中间,过了一万八千年,突然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大鸡蛋裂开了。其中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为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他手托着天,脚踏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的身体长得有九万里高,像一根巨大无比的柱子,立在天地当中,使天地无法重新合拢,不再变得黑暗混沌。但盘古也十分疲劳了,终于倒下来死去了。
盘古临死之前,天地又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隆隆的雷霆,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身躯和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和圆亮的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变成了雨露。长在他身上的各类寄生物,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变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这样,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又用他整个身体孕育了天地万物。
关于盘古的神力,还有传说。他哭泣时流的眼泪成了江河,眼睛的闪光变成闪电。说他一欢喜,就是丽日晴天;一恼怒,天空就乌云密布。还说他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住眼睛就是黑夜。
开天辟地的盘古,受到人们的崇敬。我国西南地区一些民族中,还流传着崇拜盘古的各种仪式和神话。传说南海有绵亘八百里的盘古墓,用来收葬他的魂魄。
★ 中国古代传说神话
★ 文学创作范文
★ 文学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