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交管12123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试论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交管1212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论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篇1: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的论文

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言相对论 认知语言学 影响

论文摘要:语言相对论是一种思维相对于语言的人文课题,即人的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随着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及其应用,深入探析语言模式,带动了人类对语言的全新思考,实现广泛的语言主义改革,将对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当前语言相对论的应用状况,分析并阐述了语言相对论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普遍关注思维、语言、文化中的相关性问题。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共性论的争论始终没有停休,由于不同时期的流行思潮有所不同,因此两种观点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交替占据主要位置。sapir-whorf是语言相对论的代表人物,他对语言机思维的相互关系提出假设。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将对思维惯性产生直接影响,思维是“概念思维”或者“语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内容与表达方式。[1]

一、语言相对论概述

在whorf的语言相对论中,表达方式往往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因此很多学者在理解相关观点时产生一定疑问。有关他对语言、思维、文化关系的研究,被统称为“沃尔夫假说”。沃尔夫假说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极端语言决定论;二是温和语言相对论。一方面,语言决定论中,认为语言形式决定了思维方式,对于现实的感知不能独立于语言之外;另一方面,语言相对论中,语言产生了某些认知中的偏差,引导更多人们关注这方面问题,因此说语言的差别体现了思维的差别。[2]

一直以来,诸多学者批判语言决定论,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whorf将无法获知霍皮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whorf的本族语言为英语,因此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在英语基础上,那么就无法关注到霍皮语的人生观、价值观。实际上,whorf表达的观点与理论仅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他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思想产生的矛盾逻辑。更多时候,他表达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通过语言引发了几种认知偏差,语言模式并没有绝对性限制,而是与其他文化模式相融合,将人类的思维与感知推向习惯性渠道;②语言引导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③每种语言都可以表达概念,但是表达的程度有所不同;④语言对事物的范畴化方式,将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3]

whorf认为,在一种语言中将词汇划分为动词与名词,将会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影响。例如波浪、烟雾、闪电等,并没有更多地倾向于实物物体,但是在英语中属于名词;但是在霍尔语中,却将这些自然现象定义为动词,因此可以说霍尔语主要通过不同方式来看待这些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沃尔夫假说”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人类学、心理学研究者围绕这一假说进行实验,但是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矛盾性。相关证据表明,沃尔夫在分析个别霍尔语时,存在一定简单化、狭隘性,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也有一些实验结果表明,“沃尔夫假说”也有合理之处,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4]

二、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随着whorf对语言机思维关系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语言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也在语言相对论中借鉴了先进的理念。认知语言学强调切身经验,以此认知人类心智,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有机结合。在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语言来自人类的心智,同时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的组织原则基本类似。[5]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认知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心态、文化、心理等。

1.经验范畴研究

在“沃尔夫假说”中,深入探索鉴于语言普遍性基础上的语言特异性。以普遍性作为标准,分析某种语言的特殊性。whorf认为,所有思想语言都可以共同享用同一个概念,甚至处于连自己都不明确的队列中。因此,各种语言最终都会步入“普遍性”发展之路。以当前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分析情况来看,思想的影响已经发挥作用。whorf将特殊的语言规则认定为既独立又约束的基本范畴,同时明确具备普遍性特征的语法范畴,[6]而认定语言思维基础成为人类的认知共性,每一种语言都与其他语言有所区别,可作为独立性的系统模式,体现了不同的形式和范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既可实现沟通,也可分析大自然、认识大自然,认识到或者忽略某种特定的现象与关系,细化推理过程,形成个性化的意识空间。

whorf认为,每一种不同的语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模式,这一意义也就是通过语言结构、语言之外的标准等共享而建立。大家普遍认为,来自语言之外的标准,就是奠定在人类生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情感经验与普遍感知。whorf认为,这种普遍性已逐渐被“格式塔心理学”所接受并充分证实。[7]若想描述语言的各种差异,就需要寻找通过非语言学作为标准对象的描述方法。一般所谓的人类经验,没有考虑到哲学或者语言学方面的问题。仅仅认为视知觉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一样的,并与熟悉的知觉类似,难以超越法则。应该认识到,这种有关视觉的处理,体现了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轮廓类似。有关类别问题,运动感知大多与模糊的轮廓感知相关。[8]

在“沃尔夫假说”中,将视觉经验认定为可以直接、间接地“投射”,提供了人类经验的模板,并在投射过程中产生外在的“场”。同时,whorf认为,在人类思维意识中,存在一些普遍性、大众性经验,即“自我场”。在“自我场”中,具备独特的格式塔规则,包括节奏、感觉特性等,可以从中判别思维与情感,“自我场”拥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塔规则,包括节奏性、感觉特性等,可以从中区分思维、情感、听觉、味觉等词素,而谈到某一具体事物时,也可以体现“自我”。观察者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及他人的语言,再加上结合“自我场”的作用,[9]whorf认为在霍皮语中,并没有将“时间”一词看做是一种平滑性、流动性的连续体,在这一连续体中,世间万物都是遵循同一规律进行。在“沃尔夫假说”以及相关学术学派中,霍皮语的“无时间语言”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抽象的概念无法转变为具体的实体,也不可能存在于隐喻空间中。

2.语义范畴的深入研究

在whorf假说的经验主义理论研究中,有很多处理意义问题,但是并没有在经验现象中充分体现,例如work、sincere、mistake、promise等词汇。在人们的思维世界中,将形而上的本体论范畴和各种各样语言相关联,坚持“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原则,可以给霍皮语、英语等不同语言之间产生巨大差异提供一个参考框架,这一论点已经被认作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理与前提。目前,有关利用经验图式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研究发展的动力。

whorf认为,所谓词汇意义就是单指某个单词的固定含义,通过所处的语法模式、句子中而控制。例如,在“iwentallthewaydowntherejustinordertoseecalvin”一句中,其中只有一个固定实指,就是“calvin”,而剩下的词汇在句式中则没有确定的内容,甚至我们常见的“see”,也并非日常所指之意,仅作为一个视觉图像而存在。[10]将词汇的意义当做一个抽象建构的过程,以单词“see”为例,在短语“tosee”中,并不专指“receiveavisualimage(ofcalvin)”,而直接为“tomeet(calvin)”,这种意义就是来自词汇与词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沃尔夫假说”中,强调单词只有在具体的使用情境中才能体现真实意义,但仅此也有所不足。首先,我们必须表达出某一特定话语中的具体含义;其次,如果某个单词依赖于其他单词而存在,在互相融合的情况下,不会滋生其他释义,而真实的意义范围应该被限制在一定集合体中,也需要特殊方法来表达不同含义,以此证明它们和不同语法框架相联系。当然,“沃尔夫假说”并没有发展为真正意义的语义表征,仅认为语法意义具有高度抽象特征,但是无法通过语言来描述。[11]通过建构意义性概念,蕴含了深刻的语法意义。

为了可以应用各种语言,对语言范畴进行比较分析,再加上深入研究语言类型的客观需要,whorf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意念框架”。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假设意义存在于每个人可以感知的经验中,通过特殊的结构形式而存在,在客观世界发展中表现了映射关系。意义和认知域的范畴密切相关,包括时间与空间。任何一个范畴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如运动、场景等。可以将场景划分为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运动可以划分成连续性事件与孤立性事件;事件又可以划分为事件起因与事件结果;事件的起因再划分为“力的分配”,包括动力来源、任务、目标等。通过这一观点,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语言相对论的观点。

3.其他概念

whorf经常采取强烈性的建构手段,提出“原因-结果”、“行为-目标”等关系标记,深入研究“指令性与工具性”的因素可能性,同时也构建了如“联系性动词”、“状态动词”、“使役动词”、“结果性动词”等范畴,集合并分布“数量范畴”概念,对各种起始动词、延续动词、反复动词、进行体动词、完成性动词、未完成性动词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在whorf的观念中,还对部分格、所有格、名词范畴等有所研究,认识到情感表达模式,包括话语方的情绪与情感等,并不是确切的观点。另外,有关关系意念、视觉意念、因果意念等,已成为不同语言之间比较专业概念的关键要素,应用广泛。[12]实际上,无论应用何种语言,若想确定范畴,都需要对语义、指称关系等进行判断。如果缺乏语义的概念指标,就无法判断某个因素到底是因果关系、延续性关系还是部分格标记。

whorf指出,他完全认可在确定不同结构语言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基本采取语义标准。但是“沃尔夫假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更加深入,而是将更多有关语言、思维的启发性、趣味性观念留给后人,为经验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引导人们思考更深层次的语言差异性。因此可以说,语言相对论的观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为进一步发展认知语言学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艳艳.语言相对论的多维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

[2]林丽玲.从“语言相对论”看中西方文化语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3]陈利红.语言相对论视野下的语言视差现象分析及相关翻译方略[j].课程与教学论,.

[4]蒲冬梅.自然语义元语言之思想探源及理论形成的机理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5]陈运香.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

[6]林鉴.语言与思维的“蓝”与“绿”sapir-whorf假说的实证研究回顾[j].东京文学,,(8).

[7]邱立中.论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视觉与手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孙志青.二语习得中语境与文化问题的社会语言学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9]吉益民.试论沃尔夫的发现及其语言相对论[j].牡丹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10]王跃平,张莉莉.“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1]唐淑娟.性别歧视语言的取消与人的思维――sapir-whorf假设角度[j].昌吉学院学报,2009,(2).

[12]张俊珏.认知科学、语言与思维研究的结论与启示[j].学理论,2009,(11).

篇2:试论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论文摘要:语言相对论是一种思维相对于语言的人文课题,即人的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随着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及其应用,深入探析语言模式,带动了人类对语言的全新思考,实现广泛的语言主义改革,将对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当前语言相对论的应用状况,分析并阐述了语言相对论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普遍关注思维、语言、文化中的相关性问题。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共性论的争论始终没有停休,由于不同时期的流行思潮有所不同,因此两种观点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交替占据主要位置。Sapir-Whorf是语言相对论的代表人物,他对语言机思维的相互关系提出假设。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将对思维惯性产生直接影响,思维是“概念思维”或者“语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内容与表达方式。[1]

一、语言相对论概述

在Whorf的语言相对论中,表达方式往往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因此很多学者在理解相关观点时产生一定疑问。有关他对语言、思维、文化关系的研究,被统称为“沃尔夫假说”。沃尔夫假说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极端语言决定论;二是温和语言相对论。一方面,语言决定论中,认为语言形式决定了思维方式,对于现实的感知不能独立于语言之外; 另一方面,语言相对论中,语言产生了某些认知中的偏差,引导更多人们关注这方面问题,因此说语言的差别体现了思维的差别。[2]

一直以来,诸多学者批判语言决定论,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Whorf将无法获知霍皮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Whorf的本族语言为英语,因此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在英语基础上,那么就无法关注到霍皮语的人生观、价值观。实际上,Whorf表达的观点与理论仅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他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思想产生的矛盾逻辑。更多时候,他表达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通过语言引发了几种认知偏差,语言模式并没有绝对性限制,而是与其他文化模式相融合,将人类的思维与感知推向习惯性渠道;②语言引导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③每种语言都可以表达概念,但是表达的程度有所不同;④语言对事物的范畴化方式,将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3]

Whorf认为,在一种语言中将词汇划分为动词与名词,将会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影响。例如波浪、烟雾、闪电等,并没有更多地倾向于实物物体,但是在英语中属于名词;但是在霍尔语中,却将这些自然现象定义为动词,因此可以说霍尔语主要通过不同方式来看待这些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沃尔夫假说”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人类学、心理学研究者围绕这一假说进行实验,但是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矛盾性。相关证据表明,沃尔夫在分析个别霍尔语时,存在一定简单化、狭隘性,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也有一些实验结果表明,“沃尔夫假说”也有合理之处,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4]

二、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随着Whorf对语言机思维关系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语言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也在语言相对论中借鉴了先进的理念。认知语言学强调切身经验,以此认知人类心智,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有机结合。在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语言来自人类的心智,同时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的组织原则基本类似。[5]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认知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心态、文化、心理等。

1.经验范畴研究

在“沃尔夫假说”中,深入探索鉴于语言普遍性基础上的语言特异性。以普遍性作为标准,分析某种语言的特殊性。Whorf认为,所有思想语言都可以共同享用同一个概念,甚至处于连自己都不明确的队列中。因此,各种语言最终都会步入“普遍性”发展之路。以当前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分析情况来看,思想的影响已经发挥作用。Whorf将特殊的语言规则认定为既独立又约束的基本范畴,同时明确具备普遍性特征的语法范畴,[6]而认定语言思维基础成为人类的认知共性,每一种语言都与其他语言有所区别,可作为独立性的系统模式,体现了不同的形式和范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既可实现沟通,也可分析大自然、认识大自然,认识到或者忽略某种特定的现象与关系,细化推理过程,形成个性化的意识空间。

Whorf认为,每一种不同的语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模式,这一意义也就是通过语言结构、语言之外的标准等共享而建立。大家普遍认为,来自语言之外的标准,就是奠定在人类生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情感经验与普遍感知。Whorf认为,这种普遍性已逐渐被“格式塔心理学”所接受并充分证实。[7]若想描述语言的各种差异,就需要寻找通过非语言学作为标准对象的描述方法。一般所谓的人类经验,没有考虑到哲学或者语言学方面的问题。仅仅认为视知觉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一样的,并与熟悉的知觉类似,难以超越法则。应该认识到,这种有关视觉的处理,体现了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轮廓类似。有关类别问题,运动感知大多与模糊的轮廓感知相关。[8]

篇3: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始终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坚持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日常语言学派从人们的行为对语言的影响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氏后期的某些哲学思想成为当代一些新兴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

作 者:曲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年,卷(期): “”(3) 分类号:B089 H0-05 关键词:语言哲学   剑桥日常语言学派   牛津日常语言学派   语用学   跨文化交际学   语言行为理论  

篇4:认知语言学管窥

认知语言学管窥

论文扼要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发端与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认知语言学在西方、俄罗斯的研究状况及主要代表人物.

作 者:李华 LI Hua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1) 分类号:H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理论基础   俄罗斯  

篇5: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的方法。以皮亚杰的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强调语言意义源自于人类涉身体验客观世界,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所以语言的研究和学习应以意义为核心。在认知语言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价值,Langacker(2008)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全面、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基于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语言意义的概念性,百科性和涉身体验性,并从识解的角度探讨词语及语法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

一、语言意义的内涵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意义的构建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也就是说,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词义的确立是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经验,特别是建立在空间经验基础上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动态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意义的概念性与百科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所指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庞杂的网络结构概念。比如,mother的原型意义:afemaleparent,及通过隐喻,借代,意象图式结构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thecause,source,or origin of some-thing。意义的百科性指的是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百科知识,词汇sports所激活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体育项目,如badminton,cycling,swimming,football,squash等,还有其相关的百科知识,如运动的分类,anaerobicexercises和aerobicexercises,以及运动对身体的影响:tokeep fit,tomakeyour musclesstrong,tomakeyourbodyflexible,toimproveyour bloodcirculation 等等。

在认知视角下,语言学习是基于语言使用的范例学习体系,所以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讲,语言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能否接触到真实有意义、体现语言意义的概念性和百科性的目标语文本语料输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外语学习者构建自己中介语词汇概念框架或知识域,丰富他们的络知识。

三、语言意义的“涉身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能力是内嵌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之中,语言知识的形成基于语言的使用和人与外界世界的涉身体验,任何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都是源于人类与各种物理和社会涉身体验中的认知产物。Langacker指出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认知同一事物或事件,Langacker将人类的这种能力定义为识解能力。也就是说,认知的视角和方式不同决定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上。

Langacke从概念的识解角度,以运动路径方式,重新构建介词所表征空间意像图式:

(1)Heranacrossthefield.

(2)Heranthroughthefield.

在这两个句子中,介词的不同使用对英语学习者,即便是高级语言学习者来讲也是最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不同介词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和意义,其难点就在于介词是如何被用来表征由空间关系隐喻映射出的概念与相关运动之间的抽象关系。Lan-gacker(1987)指出,across假设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观察整个行动过程;through 则把穿过的空间视为一个具有潜在阻力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通过。在教学中,Holme尝试让学生手放平,手心向下从书桌一侧移向另一侧,来体会across的语义;并让学生双手做用力向前推的动作来体会through的语义,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介词背后的意象图式结构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介词的各种拓展意义。所以,对学习者来讲就不难理解通过介词through的概念隐喻来识解抽象的运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外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习者追溯语言形式及其所表达意义的空间意象和动作起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语言形式、意义及功能之间建立起匹配关系。

四、语法的意义

语法意义像词汇意义一样是经过概念化处理的范畴,它记录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认知某个情境的方式。如在英语中,由于对事件描述的主观角度不同,说话者通过语义相同名词和动词的不同使用来进行表征。

(3)Thekingfell frompower

(4)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5)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plunged thecountryintochaos

句(3)中的动词“fell”体现的是顺序扫面,传递的是一个逐渐展现在观察者眼前的动态场景;而句(4)中的名词“fall”的使用仿佛是从高处来把握整个事件,感知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界限。可见,正是由于名词“fall”的运用,才使得我们可以把事件看成一个整体,一个能够引发其他行为的现象,正如例句(5)所体现的:国王的下台导致了国家的混乱。为了传递特定的交际意图,我们有时会把某一特定情境感知为动态的,有时会感知为静态的,从而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是运用动词来扫描一个过程,还是使用名词把它界定为一个整体事件,从而决定了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和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对二语学习而言,绝不是拿二语所提供的新的语言形式去套学习者用母语表达的意义,而是去掌握二语中新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语言知识网络体系。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语言体系是在语言具体使用过程中形成、涌现的。学习一门外语就要重新构建一个语言体系。当把语言建构与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结合起来,那么学习某种语言就不再是学习规则,而是要逐渐掌握成千上万的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抽象出以频率为导向的语言规律。学习者掌握的词汇知识到语法知识是一个连续体,从高度固化,规约化的程式语词项,到高度多产的图式化构式。因此,语言学习者必须接触丰富真实的目标语语料输入和大量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使用和体验机会,在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共同作用下,通过在具体语言环境反复使用,有意识地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意义的范畴化,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征,实现中介语系统意义与形式的构建。

篇6:浅析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经验现实主义 认知模式 语言教学

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哲学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也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本文综合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旨在进一步强调哲学对认知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0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杜伊斯堡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上都与主流语言学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与人类对范畴的认识不相符合,也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地解释人类认知和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要提出自己的新的哲学观点——经验现实主义。

1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

客观主义认为,人的语言和思维中所运用的符号对应于外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符号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事物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获取意义。这样形成的符号体系是外部世界的再现(representation),是客观现实的映射。客观主义这还将人的心理活动中包含想象色彩的成分全部剔除在外,比如隐喻、借代、主观意象(mental imagery)等都不应该进入人的概念领域(realm of concepts)。总之,客观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虽然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但理性不受人自身的生物功能和外部世界特性的制约,人的思维和推理是大脑中概念和理念(ideas)之间的关系运算,是绝对抽象的,无形体的(disembodied)。他们错误地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观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制约,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超验的,不依赖认识主体的身体经验及其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对“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ies)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与以前不同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m)的观点。他们称之为经验现实主义或简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 experientialism)。这里的经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向图式。经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2)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的结果,这种想象力也不是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意向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意义与推理也是基于以上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4)思维具有完型特征(gestalt properties),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型结构,而不是抽象符号的机械运算。

在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里,意义被视为是最关键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词语(linguistic expression)和词语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经验现实主义认为,意义和意义的结构都产生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包括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我们作为生物体的特殊身体构造决定了有些经验是先于概念的产生就有自己的内在结构的。概念之先结构主要包括两类:一为基本层次结构,一为意向图式结构。认知模式与这两种概念之先结构相映衬,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意义。

这种映衬构成人类知识的基础。经验现实主义还认为,我们通过理想认知模式ICMs(Idealised Cognitive Models)来构建知识,ICMs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复合体,其内在结构可以是命题性的,意向图式性的,也可以通过隐喻投射和借代投射建立起来。在那些没有清晰可辨的概念之先结构的域,尤其是抽象域,我们通过隐喻借来此种结构。这样一来,隐喻就为我们理解那些抽象域提供了途径。经验主义因此特别重视隐喻对人类认知体系和语言形成的作用,因为隐喻将理性(reason)和想象结合起来。

2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哲学基础的影响。语言教学是一种调动学习者主观思维的活动,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经验、想象、脑海中已构成的图式模式。如上所诉,语言教学者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词语和词语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而意义和意义的结构都产生于我们的各种生活经验中。语言教学因此更要重视对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经验的运用,以获得语言内容的最大吸收和语言意义的最深理解。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认知语言学把经验现实主义作为哲学观。经验主义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性,但认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于外界实体的对应,而是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语言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 其结构与功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与客观世界之间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语言的中介是人类经验所促动的人类概念。人的身体构造、身体经验及社会经验会对人的人之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F. Ungerer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Janssen T. &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 [C]. New York /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9.

[3]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koff G. And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6]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Langacker, R Assessing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s[J].In Janssen, T & G. Redeker (eds),1999.

[8]Tomasello, M.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8.

[9]张辉、祝良 认知语言学概述[J].外语研究,1999(2).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缺陷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论文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社会文化对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影响

试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

小议消费者认知心理对车体广告的影响论文

电视新闻语言规范化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活的影响

语言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

时间顺序关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意义及其认知研究

试论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通用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论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