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药鉴别]常见中药材的水试鉴别法(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对对对我是乔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水试法鉴别中药材,主要是根据中药材经过水浸泡后产生各种特殊的变化,如颜色改变、产生泡沫、粘性、滑腻、膨胀及其它现象等等,用以确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此乃笔者十几年药检工作的经验总结,现介绍如下:
1.红花(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用水浸泡后,水变成金黄色,花不褪色。
2.番红花(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浸泡于水中后,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水面应有油状物漂浮,水被染成黄色,不显红色,无沉淀,用棒搅动,不易碎断,否则是伪品。
3.秦皮:少许浸入水中,因其含有荧光物质七叶树甙和七叶树素,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蓝色荧光。
4.香加皮:水或乙醇浸出液,在紫外光下显紫色荧光,加稀盐酸荧光不变(与含杠柳总甙有关),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黄绿色荧光(4-甲氧基水杨酸反应)。而五加皮无此反应。
5.苏木:投入热水中,浸液呈鲜艳的桃红色透明液体,加酸(或醋)液体变为黄色,加碱(或石灰水)液体又变红色。
6.姜黄:用热水或乙醇浸泡,呈鲜艳的橙黄色透明液体,加碱(或苏打水)液体变桃红色。
7.熊胆:其粉末投入水杯中,可逐渐溶解而盘旋,有黄线下垂至杯底且不扩散。
8.小通草:水泡后手摸有粘滑感;干品嚼之亦有粘滑感。
9.南天仙子(水蓑衣):水浸时,毛膨胀竖立,蓬松散开,粘性甚大,味淡而粘舌。而天仙子(茄科)无粘性,且味苦。
10.葶苈子、车前子:加水浸泡后,种子粘滑且体积膨大。
11.胖大海:热水浸泡后,体积膨大至原来的数十倍且呈絮状团。
12.竹黄:天然竹黄沾到唾液后产生极强的吸舌力,而人工竹黄吸力较小且色泽多为纯一白色。天然竹黄水浸液对酚酞指示剂不显碱性,而人工竹黄显碱性反应,呈紫红色。
13.乳香:加水研磨后成白色乳状液者为真品。来源:考试大
14.没药:与水研磨形成黄棕色乳状液者为真品。
15.青黛:取0.5g加水10ml,振摇后放置片刻,水层不得显深蓝色,以此检查是否含有水溶性色素。
16.儿茶:其水浸出液用火柴杆沾之,使轻微着色,待火柴杆干后,再浸入浓盐酸中,立即取出,于火焰附近加热后,杆上发生深红色,以此检查儿茶素。
17.芦荟:芦荟的1∶100水溶液2ml,加等量饱和溴水,即有四溴芦荟混合甙的黄色沉淀生成。
18.牛黄:取少许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俗称“挂甲”;入口则芳香清凉,味先苦而后微甜,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人工牛黄亦能“挂甲”,但入口后无清凉感,气微清香而略腥。
19.石膏:取粉末2g,于140℃烘20分钟,加水1.5ml搅拌,放置5分钟,呈粘稠固体。因石膏加热失去一部分结晶水而成熟石膏,与水相遇,复变为生石膏而具有粘性。别的矿石则无此特性。
20.银柴胡:正品水浸液无泡沫反应;而伪品山银柴胡水浸液有较强的泡沫反应。
21.板蓝根:板蓝根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二者的鉴别点在于,菘蓝根的水煎液可显蓝色荧光;马蓝根的水煎液则无蓝色荧光反应。
22.远志:取粉末0.5g,加热水10ml,用强力振摇1分钟,即生成持续性泡沫,并在10分钟内不消失,以此检查皂甙。
23.白芷:取粉末0.5g,加水3ml,振摇后滤过,取滤液2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灯光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24.柴胡:取粉末0.25g放入试管内,加蒸馏水5ml,冷浸20分钟后,滤过,取滤液强力振摇5分钟,有持久性泡沫产生,以此检查皂甙。
25.重楼:因含甾体皂甙,其水浸液振摇后产生很多泡沫并且经久不散;而拳参含没食子酸而无皂甙之泡沫反应。
26.天麻:隔水蒸后有臊臭味(马尿味)者为真品,且野生者较家种品味浓。另取天麻粉末1g,加水10ml,浸渍4小时随时振摇,滤过,滤液加碘试液2~4滴,呈紫红色或酒红色反应。
27.阿胶、龟胶、鹿角胶:取少许胶类药材用热开水溶化后,其溶液透明,有甜香味,无沉淀,无异味,无浮油星。否则即有假。
28.山药、茯苓、三七、贝母、虫草、鹿茸:此类药材用粮食粉末伪造者较多,用热水浸泡后,粮食铸制者会溶化,正品不溶化。
冬虫夏草
真品
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3~8mm;外表黄棕色至土黄色,粗糙,环纹明显。头部红棕色,长有子座;胸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胸节3,胸足3对,腹节10,腹足5对,中部4对明显;表面有环节20~30个;质脆,断面淡黄色。子座细长圆柱形,稍扭曲,一般比虫体长,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头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似纤维状。气微腥,味微苦。
假品
亚香棒虫草:外形与冬虫夏草相似。气香、虫体味微咸,子座微淡。虫体断面疏松或空瘪,黄白色,中央有稍明显灰棕色“一”字纹;凉山虫草:虫体粗短,表面棕黑色,足不明显。环纹众多,被锈色绒毛,子座长,大大超过虫体,可达30厘米,分枝纤细而曲折,子实体头部圆满柱形或棒状。
地蚕:呈梭形,略弯曲,外表呈淡黄色或灰黑色,只有根痕环节2一11个,质脆,断面类白色。用水浸泡易膨胀,呈明显结节状。
蛹草:习称北虫草,虫体呈椭圆形的蛹,子座头部椭圆形,顶端钝圆,无不孕端,橙黄或橙红色,柄细长,圆柱形。
分枝虫草:外表呈黄绿色,子座单生或分枝,长5~8厘米,柄多弯曲,黑色,有纵皱或棱,上部光滑,下端有细绒毛。子实体头部短圆柱形,茶褐色。
用玉米粉、面粉、石膏等加工压模伪充虫草。此种伪品形体较粗大,外表呈黄白色或棕红色,虫体光滑环纹明显,断面整齐,淡白色,体重,久尝粘牙。子实体无细小的纵向皱纹;掺杂虫草。有的在虫草断体中用铅丝连接,有的混入重金属等,以图增加重量。
燕窝
一看
燕窝应该为丝状结构,由片块状结构构成的不是燕窝。购买燕窝时不要过于贪白,色泽微黄为佳;
二闻
燕窝的气味系比较特殊,有鱼腥味或油腻味道的为假货;
三拉
取一小块燕窝用水浸泡,松软后取丝条拉扯,弹性差,一拉就断的为假货;用手指揉搓,没有弹力能搓成糨糊状的是假货。
野山人参
真品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构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两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芦)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下部圆柱形,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假品
园参(人参栽培名):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
移山参:种类较多。包括池底参,山参扒货,籽海籽扒,园参扒货等。它们的形态较为复杂,一般主根多数为体顺体,几乎无横体,灵体。其横纹都不连贯而浮浅,横纹下伸至支根。外皮松泡粗糙,无光泽,须根细嫩色白。整体须根形如扇形或扫帚形,根茎无三节芦,不定根较细,多数为毛毛汀。
拈接人参:采用人工方法用胶水粘接而成。一般材料均选用园参依照野山参的形态,在芦头,支根,须根,不定根等部位,逐个粘接而成。鉴别时在放大镜下可见明显粘接痕迹。
荧光鉴别,是利用中药材所含有的某些成分可在紫外光或常光下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来鉴别中药材。用于观察荧光现象的仪器被称为紫外光分析仪,一般用于鉴别钱币的紫外光验钞机也可同等使用。鉴别时,将中药材样品或粉末或浸出液置于暗处的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即可。
一、中药材粉末或纵横切面置紫外灯下观察
1.麻黄:药材纵剖面边缘显亮白色荧光,中心显亮棕色荧光。粉末或药材表面显亮棕色荧光。
2.牛蒡子:粉末显绿色荧光。
3.黄柏:药材断面显亮黄色荧光。
4.地骨皮:外表呈棕黄色,常散有金黄色斑;断面木栓层呈棕色,韧皮部呈淡蓝色荧光。
5.沉香:颗粒部分显海天蓝色荧光,部分显灰绿色荧光。
6.秦艽:横切面显黄白色或金黄色荧光。
7.浙贝母:粉末显淡绿色荧光。
8.麦冬:薄片显浅蓝色荧光。
9.怀牛膝:饮片显黄白色荧光。
10.川牛膝:饮片显淡蓝色荧光。
11.黄连:饮片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
12.延胡索:切面或粉末显亮黄色荧光。
二、中药材的水或醇浸出液点于滤纸上,直接或经化学处理后置紫外灯下观察
1.马兜铃: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显黄绿色荧光。
2.丹参:药材水提醇沉液点于滤纸上,显亮蓝灰色荧光。氨水熏20分钟,显淡亮蓝绿荧光。
3.高良姜:药材95%乙醇浸泡液点于滤纸上,氨熏后显黄色,挥去氨后颜色变浅,喷以1%aicl3试液,置荧光灯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4.白芷:水浸液点于滤纸上,显蓝色荧光。
5.前胡:乙醇浸出液点于滤纸上,显淡天蓝色荧光;滴加15%naoh试液后,荧光消失。
6.三七:甲醇浸提液点于滤纸上,显淡蓝色荧光。
7.葛根:甲醇浸提液点于滤纸,喷以1%aici3乙醇溶液,显鲜黄绿色荧光。
8.苦参:甲醇回流液点于滤纸上,喷以5%aici3乙醇液,晾干,显黄绿色荧光。
9.木瓜:水回流提取液点于滤纸上,喷以1%aici3乙醇液,晾干,显蓝色荧光。
10.关木通:75%乙醇回流液点于滤纸上,晾干,显天蓝色荧光。
11.大黄:稀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滴加稀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灯下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
三、中药材的水或醇浸液直接置紫外灯下观察
1.银柴胡:药材的无水乙醇浸提液呈亮蓝微紫色荧光。
2.苏木:水浸液显黄绿色荧光。
四、药材的水浸液或水煎液置日光下观察
1.秦皮:水浸液可见碧蓝荧光。
2.板蓝根:水煎液可见蓝色荧光。
五、其他
芦荟的水浸液与硼砂共热后置紫外灯下呈亮黄色荧光。
对中药材进行快速检验除了可以利用荧光分析法等现代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纳传统的一些有效手段。而且,这些传统手段一般都比较简便,连水与火这样的常见物质都能够起到鉴别真伪的作用。
一、水试法
1.牛黄: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
2.苏木:投入热水中,浸液呈鲜艳的橘红色。
3.秦皮:加热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
4.蟾酥: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状。
5.胖大海:热水浸泡膨大呈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8~10倍。
6.熊胆:投入清水杯中即可见旋转并呈黄线下沉而不扩散。
二、火试法
1.青黛: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的烟雾产生。
2.马勃:置火焰上轻轻抖动,即可见细微的火星飞扬,熄灭后,产生大量白色浓烟。
3.海金沙:取少量撒于火上,即发生轻微爆鸣及明亮的火焰。
4.血竭:本品粉末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熔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红色,以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的烟气。
上述特殊变化的产生都与药材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而伪品则不具备。另外,传统经验中常用的看、摸、尝、闻也有助于我们快速鉴别中药材的真伪。比如:海马的“马头蛇尾瓦楞身”、羚羊角的“通天眼”,何首乌的“云锦样花纹“,长有“蚯蚓头”的防风等;而黄连、苦参、鸦胆子这类药材往往以味定之,且越苦越佳;荆三棱和泡三棱则以质感后者较轻;红花却以“臭”为好等等。
目前,国内中药材市场以假充真、掺假、以次充好的现象较为严重,故笔者特撰文以引起药材采购商的高度重视。
一、以假充真
槐花 我国《药典》规定槐花为豆科植物槐树的花,市场上常见以同科植物洋槐花伪充,更有甚者以木樨科植物茉莉花提取“香精”类成分后伪充槐花,或将茉莉花染色伪制后冒充槐花。
龟甲 原应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及背甲,而在许多药市上有将印度棱背龟、缅甸陆龟、凹甲陆龟、马来闭壳龟、眼斑沼龟等许多不能药用的龟科动物的背甲或腹甲冒充龟甲,甚至有将其加工成饮片后充龟甲销售者。
鳖甲 原系鳖科动物中华鳖的甲壳,市场上有许多以缘板鳖的甲壳冒充者,更有甚者将龟科动物印度棱背龟、缅甸陆龟等的背甲加工成块段,甚至炮制后冒充鳖甲销售。
类似情况还有:乌梢蛇以黑眉锦蛇、红点锦蛇、滑鼠蛇等冒充;蕲蛇则以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金环蛇等冒充;鹿角霜用鹿骨或其它动物的骨骼冒充;鹿鞭以牛鞭充;玳瑁片以缅甸陆龟的盾片冒充;海狗肾以黄狗的鞭冒充;苍耳子以东北苍耳子冒充;刀豆用长春油麻藤的种子冒充;地骨皮以鹅绒藤的根皮冒充;黄柏丝以番薯块根切段充;砂仁以红壳砂、山姜、华山姜、益智等姜科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冒充;川贝母则以小东贝、小平贝、小浙贝冒充;防己本应为粉防己,市场上则以茶茱萸科植物小果微花藤的根冒充;蒲黄本应为香蒲科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雄花序部分的干燥花粉,市场上则常见以雌花序部分(蒲绒)、茎杆或经粉碎的花序轴冒充;红参出口后,经再加工,以“高丽参”之名进口;国产人参,经再加工,以进口“西洋参”之名销售。
二、掺假
近年来,受中药材商品的价格影响,出现了正规药材加工后掺入另一种药材商品中的现象,这造成了中药材品种的新混乱。中药材掺假是目前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山药 山药片中掺入番薯片,特别是掺入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块根。由于木薯中含有木薯毒甙,误食后会因其水解产生氢氰酸而令人中毒。
全 蝎 全蝎上市前令其饿几日,然后喂足虫类饲料和泥土,随即投入沸水中,以增重或掺盐、拌矾增重。
类似的情况还有:生晒参掺入西洋参中;小白芍掺入丹皮内;土木香掺入白术中;续断掺入丹参内;郁金掺入延胡索中;薏苡仁掺入松贝中;华北大黄掺入大黄中;白芍片拌入滑石粉,以增重或使色泽佳;益智种子团或种子、红豆蔻或草豆蔻种子掺入砂仁内;枳俱子掺入枣仁内;山杏等掺入乌梅中;莲须的雄蕊、玉蜀黍的柱头染色后掺入番红花中;锁阳片掺入肉丛蓉切片中。更恶劣者,将松花粉掺锯末或黄米粉;金银花掺糖和细砂等;海马腹内灌水泥;银耳掺入燕窝内;海金砂拌入红砖面等。
三、以次充好
当前药材市场的伪劣中药材随处可见,由于价格因素的驱动,形成了品质优良的药材卖不动、劣质药材销路好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绝大部分劣质药材的买主是一些药厂。某些药厂为暂时利益,降低生产成本,专门购买价格低的劣质中药材,错误认为“只要不是伪品,质量再次也不算是假药”,因此造成劣品畅销的局面。
羚羊角 在规格等级上,羚羊角以质地光润如玉者为佳,但有的经营者将质次的羚羊角上市前蒸一夜,使其色泽好并增重。
三七 以主根大者为佳,然而有的经营者将个体小的三七粘接加工成个体大的三七,高价出售。
类似情况还有:以家种天麻充野生天麻;柏子仁、火麻仁等严重“走油”仍作优质药材销售;以明显骨化的鹿茸片充当优质的鹿茸片等。
掺杂中药材是将泥沙、玉米面等异物或把药材的非药用部位掺入到正品药材中,以增加重量,从中牟取不法利益。现将常见的四种掺杂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法介绍如下。
掺杂金银花 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掺杂品一种是将玉米面及细砂拌入,鉴别时用手握之松开后,可见手上有黏附细粉状物,捻之有顶手感;若取少许用水浸泡,水液混浊且有沉淀物,加稀碘液显蓝色反应。另一种掺杂品是将红糖或食盐化水拌入金银花中以增加重量,鉴别时用手握之较湿润粘手,口试有甜味或咸味。
掺杂红花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掺杂品通常有三种:一是掺入一些极细的泥沙、糖粉或面粉,用手握之松开后,手上留有少量花粉及一层灰黄色细粉样物,捻之有粗糙感。其二是将染色的纸浆切成细丝状,拌入红糖掺入红花中,鉴别时可取少许红花放入水中搅拌,纸浆丝即破碎。其三是将菊花的舌状花染色冒充,仔细观察可见舌状花花瓣,用水浸泡红色即退,水液被染成红色。
掺杂蒲黄 蒲黄为蒲黄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掺杂品一种是将玉米面、黄土面掺入,鉴别时用手捻之有滑腻感,用力捻之则顶手。若取少许放入水中,部分沉入水底(正品水试全部浮于水面)。另一种是将蒲棒粉碎后掺入,视之呈淡黄色,手捻有抵手感,并有纤维状物,置水中多漂浮于水面,置放大镜下可见大量纤维物。
掺杂海金沙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掺杂品主要是将红砖或红土粉碎成细粉后,掺入海金沙中,其外观的颜色、形态、手试、火试与正品极为相似。主要鉴别点是掺杂品体较重,手捻之光滑感较差,置手中滑落后,手上留有黄棕色粉状物;撒入水中部分沉入水底,水变浑浊;取少许置白纸上压平,对光观察,可见小亮星,口试有砂粒感。
★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