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学专业课复习指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赤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研历史学专业课复习指南(共含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赤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考研历史学专业课复习指南

篇1:考研历史学专业课复习指南

考研历史学专业课复习指南

1.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是我们每一年都给大家反复强调的内容。考纲要求考生要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特别是对一些跨专业的考生而言,这点尤为重要。一定要以基础教材和考试大刚为基本出发点,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知识。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看参考教材,要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全面的了解、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

2.注意归纳总结知识点

无论是科班的考生,还是跨专业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辅导书可以作为参考,切忌买一本辅导书背背就一劳永逸了。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知识点理解、记忆的过程。只有自己整理、总结了,才能在考场上对见过的题对答如流,考取高分。

3.梳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能够将中外历史熔为一炉,将古今线索划为一线,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的复习上,要充分认识到近代以来与日剧深的全球化进程,是借助兼容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地之间的历史不再是各自孤立,因而更进一步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候能够把握整个世界的脉络,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候,要充分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也是其中摘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近现代历史更要放到世界背景之下加以解读。

4.充分重视考前信息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和辅导,老师能够对一些方向性的.内容做一些自己的分析和预测,考生应该在这方面更多关注和重视。同时,又不能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完全寄望在老师的辅导。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还是要靠自己!还有,一定要充分重视统考之前各重点高校的真题,可以说,今年的大题几乎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时考察过的原题。现在市面上也有这样的资料,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途径来进行这方面的资料收集。

最后,预祝参加考研学子考试顺利,高分录取!

篇2:历史学考研专业课基础复习指南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基础复习指南

第一、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这是我们每一年都给大家反复强调的内容。考纲要求考生要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特别是对一些跨专业的考生而言,这点尤为重要。一定要以基础教材和考试大刚为基本出发点,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知识。在备考的过程中,提醒的考生们一定要多看参考教材,要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全面的了解、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

第二、注意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

无论是科班的考生,还是跨专业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辅导书可以作为参考,切忌买一本辅导书背背就一劳永逸了。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知识点理解、记忆的过程。只有自己整理、总结了,才能在考场上对见过的'题对答如流,考取高分。

第三、在全面的基础知识复习基础上,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能够将中外历史熔为一炉,将古今线索划为一线,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的复习上,要充分认识到近代以来与日剧深的全球化进程,是借助兼容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地之间的历史不再是各自孤立,因而更进一步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候能够把握整个世界的脉络,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候,建议大家要充分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也是其中摘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近现代历史更要放到世界背景之下加以解读。

第四、充分重视考前信息。

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还是要靠自己!还有,一定要充分重视统考之前各重点高校的真题,可以说,今年的大题几乎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时考察过的原题。现在市面上也有这样的资料,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途径来进行这方面的资料收集。

篇3: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冲刺复习点拨

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冲刺复习点拨

考研初试的脚步日渐临近,相信各位同学都已经信心百倍,只等着踏上考场了。本文给大家一些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课考前复习的建议。

一、复习策略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每个人的情况和进度以及知识结构不一样,自己觉得最适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不要因为别人所说的一些内容你掌握得不是很牢固而扰乱自己的复习规律,包括老师的一些建议,如果你觉得不适合你,就坚决按照自己的.路去走。

2、如果觉得自己没有需要查漏补缺的地方,就把手头的辅导资料多翻一翻,每翻一遍用时一节课左右,强化印象即可。

3、如果还没有进行实战练习,尽量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正式考试的时间点,模拟考试环境自己做一套题,找找手感,尤其是问答题答题的感觉。一定要写完整,不要想当然认为自己知道从哪些方面写,或者知道怎么写,就偷懒不去写了。根据老师多年的教学和阅卷经验,平时多进行实际练习和光知道而不动笔的同学,在试卷分数方面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二、特别提示

1、不要琢磨哪些内容不会考。有同学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提出某些知识点可能不会考,也许你的预测是正确的,但是万一考到不就得不偿失?既然在琢磨这个问题,何不花一点时间整理一下、关注一下呢?

2、需要琢磨的地方。一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来可能重点考查的方向,二是你自己感觉可能会考的地方。有同学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对有些可能会考的地方的分析是建立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说明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的一些直觉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要重视自己的这种感觉。

3、一定要提前适应考场。同学们不要怕冷怕辛苦,一定要提前一天去自己的考场适应一下,包括整个考场的布局,自己座位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到了考场上才能充分发挥水平,而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

4、冬天气候变化大,注意保持身体健康,不要在最后几天感冒了。最后一周要张弛有度,把最好的体力和最佳的状态留在考场上再用。

当然,这里只是做一个宏观的建议,具体的细节还得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落实。

篇4:考研专业课强化复习之历史学

考研专业课强化复习之历史学

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

在对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的同时,专业课考研辅导专家提醒的考生们应当注意两点:

注意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客观评价和比较,如真题,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这就需要考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判断和分析。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历史学知识的整体性,全面的基础知识复习基础上,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将中外历史熔为一炉,将古今线索划为一线,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世界历史会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而同时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历史更要放到世界背景之下加以解读。

20的历史学考试,其考察目标相信将仍然是考纲中所规定的四项基本能力,即: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史料解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针对这些考察目标,在此为广大的年的考生们对一些基本题型的分析以及答题方法进行了总结:

1、选择题。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现象、重要结论为考查目标。难度相对较低,考生只要牢固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选择题拿到高分应该不是难事。

2、名词解释。与选择题相似,侧重点仍然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现象、重要结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七类,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历史地理和历史专用名词。建议考生可根据各类别的答题特点进行总结,如关于历史事件,在答题时就要答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另需注意的是,开始在此题型里增加了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察。

3、材料分析题。这类题型要求依据题意,通过史实进行分析,说清道理,得出结论。一般难度较大,不仅要掌握史实,而且要用史实来说明道理。在说理上,要求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直到得出结论。回答分析题时,要注意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对历史事件须有较深刻的理解。这就取决于考生平时复习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整体框架的把握。

4、简答题。基本上简答题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单一考查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一种是横向深分析型,即在相同的平行时间空间范围内对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这样的题目在教材中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考生对分布在不同章节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还有一种是纵向梳理型,主要考查考生纵向梳理历史基本线索的能力。这样的题型对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很高,广大考生应当在复习中予以充分关注。

5、比较题。即指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并通过比较得出新的结论。对于这类题型,首先要弄清楚比较的范围、目的,以及可以进行比较的项目(可以推导出目的的可以写,不能推导出目的的项目一定不要写),然后将各个项目分别进行比较,如性质跟性质比,政策跟政策比。对一些题目未明确提供结论的比较论证题,尽量避免单方面评价其好或者是不好,最好是通过比较分析,对其好的一面以及不好的一面进行高度概括。

6、综合题。即把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同一性质的事件归纳在一起,或把某个历史人物在各个时期同一性质的事件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叙述。在回答这类题型时要注意思路开阔回答全面,建议2012年的广大考生们在回答之前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考研频道 中国大学网

篇5:考研专业课学习:历史学

考研专业课学习:历史学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同学们还是必须要保证每天的专业课复习时间在3-4小时左右,但是就不必再遵循前段时间的复习方法,此时只需将参考书快速翻几遍,以便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把握,同时进行查漏补缺,达到攻克所有难点、牢固记忆以及专业课知识全部掌握的目的。考研是一段很痛苦的经历,然而体味痛苦的过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姑且苦中作乐,在枯燥中寻找一点乐趣,在紧张中寻求一丝轻松。考研是一段很痛苦的经历,然而体味痛苦的过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姑且苦中作乐,在枯燥中寻找一点乐趣,在紧张中寻求一丝轻松。考研专业课教研室的老师总结历年经验,给20考研历史学专业的同学们提供几点复习建议:

第一,在全面的基础知识复习基础上,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能够将中外历史融为一炉,将古今线索化为一线,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的`复习上,要充分认识到近代以来与日俱深得全球化进程,是借助兼容为一个整体,世界各地之间的历史不再是各自孤立,因而更进一步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能够把握整个世界的脉络。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建议大家要充分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而中国近现代历史更要放到世界背景之下加以解读。

第二,充分重视考前信息。

考研专业课辅导老师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和辅导,对历史专业课考试一些方向性的内容在专业课辅导中已经做过一些自己的分析和预测,考生应该在这方面更多关注和重视。还有,一定要充分重视统考之前各重点高校的真题,可以说,今年的大题几乎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时考察过的原题。现在市面上也有这样的资料,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途径来进行这方面资料的收集。

第三,重视考试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注意对新题型及答题方法的把握。

近年来,对历史学专业知识的考察,再也不是简单的识记内容的考察,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历史学基本素养,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能够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论断,在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四,注意调节心理、注重营养、适度休息,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考试。

到了考研最后的冲刺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复习疲劳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继续看书,这样做往往容易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因为它不仅易增加自己的反感、疲劳的情绪,而且复习效率低下。那么,这种时候,同学们倒不如出去放松、休息一下,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约上研友,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听听歌,换一个心情再回到教室学习,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预祝同学们考研成功!

篇6: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笔记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笔记

一、夏王朝(前 2070-前 1600)

1.夏王朝的兴衰

(1)概况

①从禹到桀,传 14 代,17 王,历时 470 年。

②夏族:姒姓,有崇氏,善治水,禹父鳐。

③大禹治水

④王权确立:治水成功,征伐三苗,定都阳翟(颖水之阳)

涂山之会(名词解释):为巩固王权,大禹沿颖水而下,于淮水中游之涂山大会诸侯,各诸侯对夏朝朝贡,行臣服礼,成为夏朝的属国,史称~,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

⑤家天下:夏启世袭。均台之享。

(2)国家机器

①父权制

②中央集权:国君与官吏

③原始宗法制

④国家机构:王-六卿-军队和《禹刑》

⑤ 小康社会:基本特点,“”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固,礼义以为纪。

社会特征: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妻,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二兵由此起。

(3)兴亡

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 ,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兴: : 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 ,逃归母家,生少康。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并开展恢复夏朝统治的各种活动。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夏的贵族靡逃到与夏同姓的有鬲氏。靡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积蓄力量。在靡的密切配合下, 少康攻灭寒浞,重建了夏朝。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亡 灭亡 从季杼到孔甲又经五代六帝,夏朝统治比较稳定。 夏王朝到帝孔甲时,开始转入后期。孔甲三传到夏桀 ( 履癸 ) ,桀更加暴虐。夏朝百姓相率为忌,反对夏桀,比夏似日。夏民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 ”商汤伐夏,得到了夏民的热烈拥护,如望时雨,故才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商汤伐灭了夏桀,建立商王朝。

2.夏代经济和文化

二里头文化 :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 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许多小件青铜器,青铜器有各种图像文饰的大鼎,还有兵器和礼器,是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还发现了制造骨器的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多是石骨制作的铲斧刀镰,还发现了贝,应当是作为交换用的货币,说明交换也有一定的发展。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墓葬反应了阶级分化的情况,三期遗址中有大型的宫殿群建筑群,河南登封发现了古阳城,有可能是禹都阳城。二里头文化上启河南龙山文化下启早商文化,一般认为属于夏文化。

夏小正 :《大戴礼记》篇名。《礼记.礼运》:“孔子曰…吾得夏时焉”,郑玄注:“得夏四时之书”,即《夏小正》。内容述从正月到十二月一年时令气候,宜时之农事等生产活动,相传是夏代历书,故名。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之月令书。

贡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战国时的著作。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说成是禹治水后的政区制度。九州中的名山大川也说成是禹所导治的。这是不对的。但《禹贡》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

天文学: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集于房”的记载,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近代学者推算是公元前 2165 年,也有的推算是公元前 1948 年,两者虽相差颇远 ,但都公认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这是有关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二、商王朝(前 1600-前 1046)

1.商王朝的兴衰

(1)商族的起源

①殷商民族是出于东方的民族。《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民族的图腾即

是玄鸟——燕子。

②契是商部族的始祖,传说是帝舜的司徒。自契至成汤,商部族已度过漫长的时代,经历了十四代先公。从始祖契到成汤,商人共有八次迁徙《史记•殷本纪》云:“自契至汤八迁。”先商时期共经历十四世先公,商部落从东方兴起了。

③成汤时期,商部族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部族方国。夏朝自孔甲以后,逐渐衰败,至桀时,更加奢侈腐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了。商汤乘机征伐夏桀,一举灭夏,商王朝建立。

(2)商朝的建立与发展

①前 1600 年,成汤兴兵伐夏,是为太宗。商王朝建立后,汤非常注意接受夏的教训,“殷鉴不远 ,在夏后之世。”商王朝有两个贤臣伊尹和仲虺辅助汤。伊尹是随有莘氏国君之女陪嫁到商王朝的媵臣。伊尹和仲虺得到汤的重用,说明汤能任人唯贤。商汤死后,其子太甲即位。《也就是商的历史上曾发生了“伊尹放太甲”,即以臣放君的事件。

② 盘庚迁殷:自始祖契至成汤建国,商朝有八次迁徙;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 ,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庚继位以后,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但贵族平民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迁殷后,“行汤之政”,政局才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发展,从此,直到商亡 273 年间再未迁都。

③武丁中兴:武丁,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年少时到民间生活,了解民间的疾苦。继位后,得到甘盘和傅说两位贤臣的辅佐。甘盘早逝。武丁得傅说后,「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他还不断向外扩充领土,四出征伐,使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他文治武功均盛,出现了商代历史上最繁盛的局面即武丁中兴。武丁死后,被称为高宗。

(3)商朝的衰落

①人殉:杀人以卫死者,使亲近,避仇敌。

②人祭:以人为牲,杀以祭神灵祖先。

③帝甲之乱

④纣王亡商:诛贵族,亡三贤(微子、箕子和比干);兴土木,建朝歌;裤刑罚,炮烙死;厚赋税 ,

百姓怒;迷酒色,宠妲己;东征西讨,穷兵黩武;武王伐纣,兵败自焚。

2.商朝的国家机器

(1)王权的发展

①商朝国家的外部表现形式为方国联盟。

②商代王位继承以兄终第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

③商王是殷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政权机构的组成

①商王之下,还有一整套的职官。越在外服(殷王畿外服役的职官):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王朝服务的官职):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君。

②尹,商王朝统治机构的官职称为“尹”,如“伊尹。”商王朝的这种官职名称对后来的楚国有很大影响;如楚国的相称为“令尹。” 亚服,当指次于“庶尹”的官员。亚服官亦在“百僚。”宗工 ,指主百工的长官。 百姓,古代贵族才有姓,多支贵族称“百姓。”里君,古代百姓按里而居。里君 ,当为百姓所居之里的长官。

③殷商王朝的内服官员,是商王朝廷的各部长官,即“百僚庶尹”,包括地方长官,如宗工、百姓 、里君。其外服则是承担着向殷王朝贡纳义务的部族方国。根据这些方国的大小,或者他们已有的称呼,而称之为侯、甸、男、卫等。虽然有尊贵高低之别,但还不具有五等爵的含义。

3 商朝的经济

(1)农业:①主要农具为耒耜(磊四),“三人协力,三耒共耕。”

②酿酒业发展,蚕桑、畜牧。

(2)手工业①青铜工艺:考古发现,江西商周铜矿遗址(江西瑞昌),新干大型商墓,四川成都三

星堆。代表有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 :商代后期青铜礼器。1939 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长方形、立耳、柱足。鼎的四角各有突出的牙扉一道。器身以云雷纹为地纹,腹部的四面、四角及足部分别饰有饕餮纹。两耳外侧左右各饰一虎纹,两虎张口相向,作欲吞噬一人头状。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据此可知该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而作。鼎身及足是浑铸的,鼎耳则是采用分铸法,后铸接上去的。鼎通高 133厘米,器口长 112 厘米、宽 79 厘米,重 875 公斤。该鼎体造型庞大、浑厚,是我国已发现最重的青

铜器,它集中地反映了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成就。

②白陶为陶器的代表③养蚕缫丝织造绢绵④分工比较细致,但产品不投入市场。

(3)商代墓葬中还出石贝、骨贝、铜贝等。有人认为,这些是商代最早的货币。

(4)商代的交通比较发达,交通工具陆路用车,水路用舟。 商代的车均为木制,车身主要由车辕 、车箱、车轴、车轮组成。用于拉车的马均有马饰。商代的车主要应是战车,用于作战和田猎,当然也作为交通工具用,由此推断,商代当已辟有可供车辆行驶的大道。

4.商朝的文化

(1) 甲骨文 :商周时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首先在河南省安阳小屯发现。当地农民认为这是“龙骨”,就陆续当做中药材卖给药贩或药店,1899 年有王懿荣的偶然从药材中发现“龙骨”上有字,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甲骨文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推誉为“甲骨四堂”,这就是罗振玉(号雪堂) 、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和郭沫若(号鼎堂)。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2)金文,即铜器上的铭文。这些铭文多记载铜器主人的身份地位、或祭祀先祖,或者是族徽、族名、作器者的名字等。如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司母辛”大方鼎,是祭祀母戊、母辛的器物。这些金文亦是研究殷代社会的重要的资料。

(3)商代的天文历法

①殷商时期的天文历法知识已相当丰富。商代把一年称为一祀,这与商代的祭祀有关。

商代可能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春、秋是春种、秋收之意,用春秋表示一年是容易理解的,直至周代,各诸侯国还把自己按年代编写的历史,叫做“春秋。”

②商代将一年分为 12 个月。董作宾先生在《殷历谱》中认为,商代历法有大、小月之分,大月 30日,小月 29 日, 12 个月为一年。如遇闰月,则采取年终置闰的方法,那么这一年就是 13 个月。每月又分为 3 旬,每旬 10 天。

③商代采取干支记日法,在甲骨文中有完整的甲子表。我国历史上一直沿用这种干支记日法。

④商代把一天约分为八个单位时间,名曰:明 (旦) 、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夕等 。从天亮开始叫做“明”或“旦”,天亮到吃饭之前叫“大采”,上午就餐叫“大食”,中午叫“中日”,中午过后日偏西之时叫“昃”,吃晚饭时叫“小食”,吃晚饭以后至天黑之前叫“小采”,从天黑到次日天亮叫“夕。

篇7:历史学专业课考研笔记

历史学专业课考研笔记

第一章 原始社会

【内容概述】

本章主要考查中国史前时期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氏族公社,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等。其中人类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当时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命题预测】

统考 313

本章内容在整个古代史中较其它章而言,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不是出题的重点 篇章。出题的 3 313 统考 侧重点应该在选择题、名词解释上, 一般不会出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有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文明的发现,如 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题的重点,按照以往考研出题的规律来说,这部分内容一般会出一个名词解释或者选择题;另外,氏族公社、关于远古社会的传说以及相关内容也有出选择题的可能。

自主命题侧重点应该在名词解释、简答

一、中国猿人

1.直立人

元谋猿人 1965 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位于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猿人的左、右上内侧门齿两颗,属同一青年男性个体,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 170 万年左右。

蓝田猿人 1963 年在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发现一个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 1964 年蓝田县公王岭又发现一个不很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前者距今至少约 65 万年至 75 万年。蓝田猿人的眉脊骨特别粗大,前额低平,嘴部突出,牙齿较大;其脑壳较圆,脑量较小,约为 780 毫升,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蓝田人是迄今已知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属早更新世晚期或者中更新世早期。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遗址发现得比较早、而且是较重要的旧石器早期遗址。北京猿人又称“北京人。” 自 1921 年至 1966 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经过大规模的发掘,得到大量的猿人骨骼化石,共有头盖骨 6 个。北京猿人脑量增大,其平均脑量为 1059 毫升。北京猿人仍带有较明显的原始性。成年男性平均 1.62 米,成年女性平均 1.52 米。北京猿人的绝对年代约在距今 70 万~ 23 万年之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而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2.早期智人 ( 古人 )

大荔人 1978 年春,陕西大荔县发现,为一年龄不足 30 岁的青年男性个体。头骨与北京人的性状接近。脑量约 1120 毫升。大荔人比北京人进步,距今 23 万~ 18 万年间。 大荔人的形态介于直立人与早期智人之间,属于早期智人的古老类型。大荔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上的一大空白,属于中更新世早期智人的标本,在目前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丁村人 1954 年山西襄汾县丁村发掘到,与现代黄种人较接近。铀系法测定遗址年代距今 21 万~16 万年,但氨基酸外消旋反法测定其距今只有 7 万年。

许家窑人 山西省阳高县的许家窑遗址是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为丰富、规模最大的遗址。 1974 年、1976 年、1977 年曾几次发掘,发现许多块人骨化石。许家窑人有接近现代人的特征。距今 12.5 万~ 10 万年间。

二、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是在距今约 7 千到 5 千年左右。

1.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

山顶洞人:1933 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发现基本完整的三个头骨(一男二女)和其他骨骼。经测定,山顶洞人距今约有 1.8 万年。 弓箭的发明是这一时期人们在劳动技能方面的突出成就,它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新人时期人们已学会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观念;可能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当时人们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

氏族制的确立:新人阶段由于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族外婚:氏族产生的前提。族外婚的出现除了上述经济原因外,还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

氏族: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母系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由于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女子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的,因为族外婚仍然是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留在氏族内的都是各代女儿的子孙,这就必然确立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2.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1)主要的文化遗存有:大约距今 1 万年左右,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文化时代。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这类文化是 1921 年首次在河南渑(miǎn)池县仰韶村发现,因以“仰韶”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半坡村遗址:实行族外婚,农业出现,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为粟、稻;家畜饲养主要为猪和狗。

河姆渡文化: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邻地区。距今 6-7 千年,是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发现杆栏式建筑。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西北的甘、青地区,距今约4500 年左右。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近年来有许多重要的发现。

除上述文化外,已经发现的还有川鄂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等。

(2)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①最主要的成就是原始农业的发生。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石器多经过磨光或穿孔,有石斧、石耜、石铲、石刀、石镰等,还有石磨棒、石磨盘等谷物加工工具。黄河流域以种粟(谷子)为主,江南地区则普遍种植水稻。原始农业的发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人类逐渐定居下来。

②家畜饲养业也已发生。家畜饲养业是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渔猎经济在当时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③原始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就。当时的手工业以制造陶器为主。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父系氏族公社是继母系氏族制之后的又一个社会阶段,是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1. .父权制的确立

(1)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 1928 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龙山文化经历时间长,分布辽阔,各地区有不同特点与类型,一般分为山东龙山文化(约前 2500—约前 2000)、河南龙山文化(约前 2600—约前 2000)、陕西龙山文化等,又各分为若干类型。龙山文化的人们已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已出现城堡,到晚期又出现铜器。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4300—前 2400。因 1959 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并用琢钻和管钻法打孔。装饰品做工精致,中期以后出现雕刻镶嵌技术。早期为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

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 1936 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石质工具种类多,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2)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比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

①发明了铜器。大汉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中均发现红铜器,多为小型工具或饰物。这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取得的最大成就。

②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③手工业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冶铜业、丝织业等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陶器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玉骨器的制造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3)父权制的确立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在氏族中经济地位的变

化。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

这时的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度。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父权制确立以后,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与母权制的情况正好相反。

2. .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

①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②阶级的出现:关于阶级产生的情况,也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齐家文化中有奴隶殉葬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的不断分化,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

③国家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是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上任何国家兴起的形式。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这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

3. 传说时代的中国

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五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是: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重华氏;

三皇:

伏牺氏,亦称庖牺氏。其原意是能够驯服鸟兽的人。传说中的伏牺氏曾被描述为人首蛇身。汉代人又把伏牺氏与太皞连起来,说成是一人,称“太皞伏牺氏。”亦有说伏牺、女娲为夫妇,或说本为兄妹。女娲亦为人首蛇身,故出现了伏牺女娲交尾的图像。有巢氏、燧人氏,有巢氏是教人们建筑木构居室的人,

燧人氏是教会人们取火熟食的人。

神农氏,这是一个教民农耕的人。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相看土地的肥硗高下,尝百草之味,让人民以避毒物,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

五帝:按照《史记·五帝本纪》说法,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不断的部族冲突与斗争中,炎帝、蚩尤、太皞、少皞皆曾遭到失败。失败部族的后裔多迁徙他处。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则成为华夏族正统的部族领袖。

禅让制: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们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

历史学专业 考研暑期复习

考研英语翻译复习指南

考研专业课复习三大要点

考研专业课暑期复习之教育学

“五轮复习法”搞定考研专业课

考研暑假专业课应该如何复习?

考研专业课冲刺复习如何万无一失

专业课复习船多不碍路

考研政治临考阶段复习指南

经验谈?高分考研英语复习指南

考研历史学专业课复习指南(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考研历史学专业课复习指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