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散文的特点及写作技巧(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oodi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二、意境深邃: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2、【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一、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
这一点是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要把握的。
所谓“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比如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
古往今来,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散文的材料。
所谓”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要集中、明确,不能让人读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写的是什么。
所谓”形散而神聚“就是说,在写作时,材料可以广选博采,结构可以灵活安排,但是这些材料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服务中心,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二、把握好立意
“意”即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
我们在写散文就是把握好立意,确定好写作的中心,弄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读者才能理解。
另外,也只有把握好立意,才能更好地选材,安排文章的结构。
散文也语言十分重要。
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
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
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立意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
古人说得好:情动于外。
只有触及到自己的心灵,才会有感受,才会有期望。
列宁讲:缺少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滲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和思考。
要想把散文写好,从立意这个角度谈我们特别要注与别人的不同感受。
越是富有个性的感受,立意也就会新颖,别具一格。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留心观察生累写作素材。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
三、善于联想和想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现实、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一方面可以激发自己的某种感情与灵感;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比如:雪与纯洁、松与坚强、流水与时。
绿色与环保……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些前后内容无法联系到一起的。
实际上,我们越是善于联想和想象,外界物也就越能触动我们的情感,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无论是:景、状物还是发表议论,都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对,从而写好文章。
同小说,剧本比,散文的篇幅是短小的。唐代柳宗元《永洲八记》之一的《钴a潭西小丘记》,只有四百字。有叙事、有议论,不仅写景细致生动,还表现了他抑郁的情怀,很耐人寻味。宋人周郭颐的《爱莲说》更短,不过四百来字,因为散文不像小说、剧本那样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题材也可以显得十分广泛了。还可以以一些片段作为材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凡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感,虽然只是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所有这些无法用小说或剧本反映的内容,却往往是散文的好材料。
题材广泛,特别是在“小”题材方面有宽阔的天地,是散文的主要特点。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这一个特点,使散文更迅速的从不同的生活侧面来讴歌,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散文写作中我们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需再题材上费什么气力了。这里,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 一)、要写自己有深切感受的人、物和事。散文作家们在论及散文题材广泛时,几乎都要谈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有许多感人的或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好散文,都是在对某一人、物和事有深切感受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如果吴伯萧同志不是在延安生活了八年,亲自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对他曾使用过的一辆纺车有深厚的感情,怎么能写出《记一辆纺车》来?
(二)、把所写的人、物和事,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从深处去开掘其思想意义,即应能从浪花见激流,赋予“小”题材一“大”意义。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写的内容是:在百草园捉蟋蟀、拔何首乌、捕鸟雀;回忆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在三味书屋时所见到的先生的严厉,学生的向往自由生活及偷偷地画画等情景。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片片段段,而这些片段,一经鲁迅先生连缀在一起,就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即通过对从百草园欢畅生活到三味书屋呆板岁月的叙述和描写,批判了封建教育的腐朽。鲁迅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当时正是文化领域的反动势力提倡“整理国政”、“尊孔读经”的时候,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鲁迅先生写了这篇向封建势力进攻的很有战斗性的文章。
有人说,诗歌的特点是在“诗”字上,杂文的特点是在“杂”字上,散文的特点是在“散”字上,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散文的“散”,除包含无音韵、格律限制的“散”体语言(此乃散文与诗歌的区别)这层意思外,主要指的是小说、戏剧的写法方面的“散”。就表达方式说,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的灵活运用。如记叙型散文,虽以记叙为主,作者作者却能随时站出来抒情或议论,有的可以抒情成分多一些,近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虽以抒情为主,却都离不了叙述和描写,有的又和议论相结合。就结构说,散文要散得开,它围绕主题和中心线索,可以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海阔天空,挥洒自如。所以,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鲁迅全集》第10卷154页)。这写法的“散”,是散文的特点和长处。散文贵“散”不散,就写得呆板,思路不开阔。难于更好的表现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而不乱的特点是很突出的。这篇散文最后把散开去的插叙收拢到中心线索上来了。主题,像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把所有片段材料组织成一束整体。而且从头到尾都是围绕中心,紧扣题目,又是它散而不乱的原因。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因为:(一)它形式灵活,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运用抒情方式。(二)它一般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者的叙写中,我们能直接听到作者的声音,感受到他的脉搏的跳动。这两点,除诗歌以外其他体裁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散文虽有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之分,其实,二者并无绝对的界限。抒情散文固然应有真挚的浓厚的感情,记叙也不能没有作者的感情激荡,不同的只是前者较多直接抒情,后者大都寓情于叙述或描写之中。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的结尾是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这是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运用得恰当,能起到动人心弦的作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扬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
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间接抒情的手段很多,如选用最含情的典型材料,与细节;恰当的安排语言,从语言的节奏里传达感情等等。这里要简要讲讲“托物言志”的问题。
托物言志或寄情于景,作为间接抒写感情的艺术手法,在诗歌和散文里经常为作者所采用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也常常要辅之以直接抒情)。《白杨礼赞》里的白杨,就是有所托物的:“我要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月色映照下荷塘幽美而又有些阴冷、寂寞的景色,恰恰就是他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寻求不到出路的抑郁心情的写照。用这种手法来抒情,蕴涵深厚,更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在运用这一手法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写“物”必须“形”真“神”似,“物”与“志”、与“所寄托”之间必须有某些相似或联系处。《白杨礼赞》里所写的白杨,其外形的质朴、参天耸立以及不畏严寒等,不正是它的形象吗?这形象,可以很自然地引起我们的联想,从而看到它与正在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我国北方农民的某些明显相似之处。
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所以,它对于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作者应推敲字句,讲究语言优美,就这一点说,也同诗歌有些相近。
从许多作品看,优美的散文语言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精确、凝练。准确、凝练,就是用最恰当而又尽可能少的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雪浪花》描写了一位名叫“老泰山”的渔民。开头写“我”初见“老泰山”时的情景,写到海浪是由无数浪花汇成的,“老泰山”也“恰似一点浪花”,别看是一个普通的渔民,而“塑造着人民江山”的正是这无数“老泰山”一样的普通人,这是本文的主题。开头写海浪,有衬托、比喻作用,正是为了写人,它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其语言又是何等的精炼。
(二)生动形象,饱含感情。生动形象就是写人、绘景有声有色,微妙微肖。冰心的名篇《樱花赞》之所以有魅力,除内容外,生动形象,饱含感情的语言美,应试重要原因之一。
(三)语调和谐,读来顺口。针对近几年来散文作品不甚重视语言,特别是有些作品不能朗读上口的问题,不少老作家都有些意见。曹靖华在《谈散文》(见《飞花集》)里说:“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节奏,讲音调的和谐。也应该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优美的语言,多种多样,应不拘一格。有的文字朴素,有的辞藻华丽,只要它们有充实、正确的内容。就“浓装淡抹总相宜”,不能因个人的偏爱而排斥其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初学写作者总以为辞藻华丽才是美,有些人甚至不管有无必要,总爱滥用形容词与感叹词。“英雄的八亿中国人民,正以翻天覆地,移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威威武武,奔勇向前……”类似这样任意堆砌,华而不实的语言,是应当坚决避免的。我们认为,优美的语言,首先应表现在内容的正确及语言的精练上。“散文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采,还要善于发扬它。”(见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笔谈散文。说散文》)。徐迟的这段话,讲的是很深刻的。
[散文写作技巧]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还有,可以运用排比、夸张、对比等手法。但是,不要过于注重辞藻华丽,过于言过于实。
散文需要形散神不散,那么就要求我们写作时要有线索,有主线,围绕主线展开联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构思精巧。好的构思才能使文章吸引人,才可以以质取胜。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一、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
这一点是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要把握的。所谓”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比如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古往今来,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可以作为散文的材料。所谓”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要集中、明确,不能让人读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写的是什么。所谓“形散而神聚”就是说,在写作时,材料可以广选博采,结构可以灵活安排,但是这些材料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服务中心,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二、把握好立意
“意”即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在写散文就是把握好立意,确定好写作的中心,弄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读者才能理解。另外,也只有把握好立意,才能更好地选材,安排文章的结构。散文也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立意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古人说得好:情动于外。只有触及到自己的心灵,才会有感受,才会有期望。列宁讲:缺少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滲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和思考。
要想把散文写好,从立意这个角度谈我们特别要注与别人的不同感受。越是富有个性的感受,立意也就会新颖,别具一格。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留心观察生累写作素材。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
三、善于联想和想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现实、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由此及彼:一方面可以激发自己的某种感情与灵感;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比如:雪与纯洁、松与坚强、流水与时。绿色与环保……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些前后内容无法联系到一起的。实际上,我们越是善于联想和想象,外界物也就越能触动我们的情感,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无论是:景、状物还是发表议论,都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对,从而写好文章。
在一篇散文里,如果材料众多,就更需要安排好线索。通过恰当的线索将这些材料“串”到一起,体现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清晰、有机的整体。散文的线索很多,常见的有感情、事件、人物、事物、景物、行踪、时间等。在具体写作时,选用哪一个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来定。
第一,散文要有诗歌的意象,也就是鲜明的画面感;第二,散文要有小说的逻辑性;第三,散文要有抒情的浪漫情怀。
把这三个要点融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好的散文,也是散文的特点。就是取一部分意象思考,取一部分逻辑思考,再加上作家的抒情情怀。
由于每个人的本质与思考方式不同,可能就会有“风格”上的差异。
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个表达、一种文体,因此,散文写的好与不好,还在于意象够不够鲜明,逻辑的说服力够不够强大,抒发的'情怀够不够感人。
串联词特点与写作技巧
【摘要】:正电视新闻串联词又称为导播词、串词,是电视新闻播报过程中衔接两条内容上彼此独立的新闻时采用的比较简短精炼、观点鲜明的句子。电视新闻串词一般占用的时间短、花费的文字少,呈现的观点鲜明、通俗易懂,而如何让电视新闻串词更能体现新闻的可读性,更好地引导到下一条新闻的播报,就要求对新闻串词写作上掌握好一定的技巧。
一、电视新闻串词的作用
(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电视新闻串词最显著的作用就是把内容相互独立的两条无关新闻“强行”关联起来,让新闻在播报时呈现一种上下有序、相互、相互关联的作用,不至于让观众从听觉上感觉内容上有较大的跨越或跳跃,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逻辑严密的思维形势。电视新闻的串词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编排中关联性不大的播报形式,让电视新闻的播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限的字数在限定的时间内明确了媒体的观点,总结了上条新闻的要点,带出了下一条新闻。
(二)对上条新闻的点评,亮明观点
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以正确的观点引导舆论,对新闻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引导舆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电视公信力的有效手段。电视新闻的报道,尤其是民生新闻的播报,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乎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有道德的、有法律的、有习俗的、还有观念上的,涉及到是非曲直、大是大非的新闻,如果在播报新闻后附上一段短评,对于表明媒体立场、引导舆论,帮助群众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树立新闻栏目特色,展现节目魅力
新闻节目的播报不仅是严肃的,同时也应该是活泼的,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个性魅力是广播电视节目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节目主持人艺术生命力的体现”,电视新闻播报过程中,只有新闻串词是主持人能够发挥个人魅力、展示艺术特色的唯一过程。主持人应当抓住这个机会把自身特色的东西、个性的东西融入新闻的播报中,创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独具魅力的'栏目特色,才能形成品牌,广受欢迎。
从上述对于电视新闻串词作用来看,不难看出,电视新闻串词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电视新闻串词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它必须是简短、精炼、通俗易懂而又观点鲜明的语句。作为“过渡句”必须是用来修饰新闻播报的主体的,因此必须简短、精炼,既能承接、总结上条新闻,又能引出下条新闻,让观众不易产生唐突或硬扯的感觉。
其次,电视新闻串词使用的语句必须是观众认可的,在群众中有一定认可度的“俗语”。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必须使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具有普遍认可度的语句,同时还要雅俗得当,合乎常理的,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
再次,电视新闻串词花样繁多,语句简单但富含哲理,启人心智,同时也要一针见血,点明事件本质。主持人使用的电视串词既诙谐幽默,又富含真理,能一针见血揭露事件本质,让人观后拍案成绝,回味无穷,才真正体现了主持人抑或是编辑人员的新闻播报或编辑水准。
二、电视新闻串词的写作手法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知道新闻串词的作用和特点,针对新闻串词所具有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概括总结出写作新闻串词的一些技巧。
首先,要对播报的所有新闻内容作大体上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了解播放时的前后两条或多条新闻内容,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特性,才能够使之形成一种上下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电视新闻串词的写作应当秉持言简意赅、幽默诙谐、一针见血、富含启迪的理念,用最少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内容,在节目允许的时间内,扩大新闻播报的效果。
再次,电视新闻串词作为语言播报类节目的用词,应当选择口语化的词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书面词。电视新闻是“说”给观众听的语言类节目,使用书面语或者生僻字,容易让人听了而不知道意思,或者是听完了还在想这个字或词的意思时,下面的内容就错过了。同时,对于文言文、专业性强的术语等等都要经过编辑加工形成口语化、容易理解的词语后才使用。
总之,电视新闻串词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而承上启下却是电视新闻串词最主要的功能。同时,电视新闻串词作为新闻播报中重要的“过渡性”语言,其所占用的时间和内容是非常少的,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和时间内发挥出串词的魅力,使之成为新闻播报主持人的播报艺术特色之一,不仅需要主持人提高对新闻播报内容的了解上,更需要编辑在写作新闻串词时因地制宜、因事而异,随时随地把握好舆论引导的主调,创办起栏目的特色。
★ 散文的特点
★ 散文的特点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