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职院校女教师的心理困扰和解决方案(共含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鳄鱼效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职院校女教师的心理困扰和解决方案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但其心理健康问题却令人堪忧.文章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作 者:邹宇华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湖南,长沙,410151 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9) 分类号:X911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 原因分析 解决方案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 者:刘杰 张蓉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00280 刊 名: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ULT HIGHER LEARNING 年,卷(期): 4(4) 分类号:B844.2 G44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最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 解决途径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校2107名学生应用SCL-90量表施测。结果新生SCL-90量表得分高于一般人群;不同排行的学生得分不同,在恐怖因子上,四种排行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源地因素上,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之间在多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均分等;贫困生在强迫、恐怖以及阳性项目均分得分上显著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P<0.05)。结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通过有效措施加强。
关键词: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性人才培养的主力军[1],并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关乎到学校的成长发展,也是社会素质的体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各流派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费孝通[2]指出:“讲究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良好之道,即心理健康”。当前社会心理问题频发,逐渐趋于年轻化、群体化、严重化。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学校开展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学生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但贫困现象依然存在,研究表明贫困生约占学生人数25%左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本文主要采取SCL-90量表对某高职院校(以下简称“我院”)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探究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数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全校大一新生共计2146人,共发放问卷2146份,回收问卷2107份,回收率为98.2%。剔除其中无效问卷5份,问卷有效率为99.7%。其中贫困生为151人,贫困生比例为7.2%(此处贫困生为经过访谈并结合我校生源地贷款以及辅导员反馈出来的名单)。
(二)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统一施测,并统一指导,集中发放问卷,使用标准化的SCL-90[3],问卷当场回收,不存在漏选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问卷的有效率。该问卷主要从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情况。每个项目分为五级评分制,从1分到5分,总分超过160分或单项均分超过2分就应作进一步检查(本文选取单项因子分分析)。
(三)统计学方法对于回收的数据采用Excel录入,并将结果导入SPSS,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
二、结果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
全校学生在各个因子上,除了恐怖因子,其他各因子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4分。与全国常模[4]对比,我校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以及总均分上高于全国常模,其他因子上,我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基本一致,这也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二)各因子在家中排行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2所示,在恐怖因子上,四种类型家庭排行存在显著差异,老大得分高于其他三种类型孩子得分。其他因子在家庭排行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得分上显示老大得分>中间孩子得分>最小孩子得分>独生子得分(个别因子上可能存在出入)。
(三)各因子在户口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3所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均分上,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敌对因子上城市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其他因子上均为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四)各因子在是否贫困上的差异
检验如表4所示,在强迫和恐怖维度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总体阳性项目均分上也显著高于一般学生(P<0.05)。其他维度上,贫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启示我们要重视贫困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
三、分析讨论
大学新生刚入学会存在各种不适,主要因为高考后过度放松自我,但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学习压力依旧很大,而且周围人际关系复杂会加大新生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失利而自我评价降低;再者大学新生想法单纯,未意识到大学的重要性;最后在人格上,大学新生处于转向成年初期的转折,心理上较为敏感,因而在心理健康得分上稍低。再加上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为家中集体保护的对象,家人对孩子要求极高,重压之下,导致被测对象心理状况堪忧,在强迫症状上尤为明显;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让当今大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在从事一项工作时更多地是追求结果,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速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所处的地位,对其的性格会产生重要影响[5],老大作为家中第一个孩子,深受家人的疼爱,但是当有更小的`孩子出世后,他的家庭地位会受到威胁,进而导致他的恐怖得分偏高。农村地区学生与城市地区学生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城市地区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资产、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关键指标来衡量[6]。外国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经济地位存在负相关;国内研究也表明,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更多[7-8]。
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较为简单,在来到大学读书后,面对周围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人际交往会更加敏感。贫困生在强迫、恐怖以及阳性项目均分上显著高于一般家庭的学生,可能是由于贫困生从小生活的环境较为艰苦,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视及关爱不够,这与前人研究成果不谋而合[9]。与全国常模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10]。不同的是,本文研究发现,贫困生在恐怖这一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恐怖的对象与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关系,贫困生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比较差,来到大都市生活,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也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关注。高校应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平稳健康发展。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课堂的先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给予学生关怀及关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应把握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相应的教育,以期学生平稳健康发展;家长应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排行进行相应的教育工作,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贫困生,解决其经济问题首当其中,加之南京消费水平较高,学校应积极探索贫困生的帮扶计划,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让这些学生获得报酬,解决他们一部分经济压力,另外一方面通过这些工作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益机构作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也应肩负起引导社会和谐的责任,使更多的人投身到贫困生的教育事业中去。最后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应及时疏导并加以引导,用专业性的视角帮助他们解决好自身面临的困惑,对具有相同问题的个人,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针对性地解决同一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大学生是个脆弱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是未来民族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需要重点关注这一群体的相关状况。同时,对贫困生来说,经济帮助对他们来讲是非常迫切的,但相比较而言,心理关怀也必不可少,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所以对他们不仅要“物质扶贫”,更要帮助他们“心理脱贫”。这不仅有利于贫困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对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院国际合作、财经物流、软件艺术等系的多名毕业生、即将毕业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对结果的详细统计,对毕业生表现比较突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情绪问题
1.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的矛盾,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焦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展现。
1.1.2 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在平日学习成绩不好、努力不够、受过处分乃至经历过数次应聘失利或是应聘无门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种悲观情绪还来自于伴随着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而出现的用人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重创更加严重。
1.1.3 不满情绪心理
伴随着悲观情绪的产生,他们逆反和不满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不满,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对老师不满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1.2 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知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心理系统。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2.1 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可以在大城市就业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这种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1.2.2 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据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1.2.3 消极等待心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在名牌学府毕业生中存在的自负心理,相对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
2 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等,就业竞争压力大。二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 主观原因
2.2.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在求职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差异性。
2.2.3 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
3 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几个途径
3.1 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目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歧视现象也较严重,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攀比员工的学历,用高文凭高学历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越来越难找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用人低成本现象,用人单位喜欢用无文凭、未经培训无资格证的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率不高。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给这些受过职业技术训练的大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职位需求方面给予缓解。
3.2 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发散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加强就业指导。
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树立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行业无贵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2.2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顽强的创业精神,毕业一上岗就能站得住、打得开,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2.3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2.4 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3.3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3.3.1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3.3.2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3.3.3 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自立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这种理念也应得到高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自主创业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 王兆明. 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Frederick T.L.Leong,James T.Austin.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黄海霞,张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调适[J].产业与科技论坛,(08).
[5]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02).
[6]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G. 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 A. Maisto)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问题分析研究
教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根据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研究发现,办学规模的扩大、管理任务的繁重及要求的`提高、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及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等都会引发心理问题.本文从提升职业认同感、完善教务管理体系、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优化工作环境及提高个体心理素质等方面探析了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作 者:柳艳艳 Liu Yanyan 作者单位: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天津,300170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人员 心理问题 对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策分析
调查对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253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2‰的高职生心理症状较为严重.出现较为严重的'主要症状因子是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敌对,总体上好于全国常模.在调查中探讨职高学生的心理状况,认为影响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为焦虑、敌对,人际关系和家庭因素,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对策.
作 者:林孟晖 马海陆 作者单位:林孟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上海,62)马海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2009 21(14) 分类号:G444 关键词:高职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及对策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
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应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都会带来较广泛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方面及高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影响,也有教师的角色冲突、职业压力、人格特征及所处群体的影响等.做好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一是应提高教师的耐压能力;二是学会反思与更新,对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和组织;三是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四是乐于交往,注意改善人际关系;五是要面对现实,勇于求助.
作 者:李庆原 董绿英 LI Qin-yuan DONG Lv-ying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INTEGRATION) 年,卷(期):2004 4(4) 分类号:B842.6 G640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师 职业倦怠 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