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多维透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又萌新cp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多维透视(共含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又萌新cp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多维透视

篇1: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多维透视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多维透视

自由是斯宾诺莎人生和哲学追求的真谛.在自然必然性的背景之下,斯宾诺莎否定人有自由意志.他认为自由不是自我决定的自由,而是按照人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行动的自由;自由作为一种德性,是人精神力量的实现,是人完善性的.最高体现;自由的获得、实现和保障在于人作为人存在具有的理性和社会维度.

作 者:仰和芝 张德乾  作者单位:仰和芝(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

张德乾(黄山学院教育系,安徽,黄山,245021)

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6(2) 分类号:B563.1 关键词:斯宾诺莎   自由   必然   理性   社会   交际意图   期望  

篇2:行政诚信的多维透视

行政诚信的多维透视

行政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真分析行政失信的.成因,加强行政诚信的培育意义重大.

作 者:常素巧 邹爱荣  作者单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政法管理系,河北,保定,071051 刊 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D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4 17(3) 分类号:B82-051 关键词:行政诚信   社会基石   诚信理念  

篇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多维透视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多维透视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是关系到祖国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大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按照态度形成与转变规律的要求,进行科学的灌输,加强道德实践,注重良心中“三心”的培育,才能真正强化和保证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作 者:隋月英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高教中心,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RAILWA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2) 分类号:B82-054 关键词:未成年人   道德建设   灌输   道德实践   “三心”  

篇4:试析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多维透视论文

试析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多维透视论文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备受国内学者的青睐。实际上,早在舒尔茨之前,马克思的著作中就已经包含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文章将散落在经典著作中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为中国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 人力资太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受到了挑战,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已经不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全部原因。在舒尔茨看来,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称为人力资本,它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财富的主要缔造者,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学者认为舒尔茨是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

1.马克思的人力资本内涵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但是多次使用“劳动力”这个概念,为揭示人力资本内涵奠定了基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资本,一类是人力资本。西方学者给人力资本所下的定义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就是指人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下的定义是“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①。可见,马克思的劳动力所包含的体力、智力就相当于罗默的“人力资本”,马克思所讲的“智力”不过就是舒尔茨所讲的“知识和技能”,他还在《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科学劳动”、“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等重要概念。②马克思特别重视科学、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很显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力”和舒尔茨称之为“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之间没有多少差别。

不过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实质上是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从而也就决定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者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主导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能动因素。马克思以劳动创造价值为起点分析了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及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与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观点一致。

2.马克思人力资本的生成路径

西方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的取得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本需要投资才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健投资―基础性投资,二是教育投资―核心投资,三是在职培训投资,四是人力迁移投资。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重点研究的投资形式。人力资本投资又分为生存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发展性人力资本投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分析,揭示了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和形式。“在劳动力的价值总和中,应包括三个部分:a.在正常状态下,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以重新补偿劳动者劳动力使用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b.劳动者为养活家属,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保证劳动力商品的不断延续和更新。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分析,资本家用于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支出(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的工资)是为了保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一种功利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可见,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前两项是生存性人力资本投资,第三项是发展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形成的两个主要途径是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支出。

马克思还对当今人力资本理论热议的人力资本流动迁移投资有过相关论述,马克思指出:“劳动者的智力水准是否能提高,是大工业发展生死效关的问题。在现代化条件下,资本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社会内部的分工变革很快,劳动者如果不接受综合训练,不开发智力资源,是根本无法适应劳动的变换和全面流动性的。”揭示了现代人力资本用于劳动力的国内和国际流动需要支付的投资的重要性。

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扩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和归属问题,这些理论思想扩展了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进一步揭示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划分的本质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效用。

1.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从产权角度来讲,资本都有其所有者,这个所有者可以是个人、国家、企业和公司等法人。而人力资本这一特殊的资本,他的所有权只能属于劳动者所有。资本通过劳动力市场购买到的只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二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但劳动力所有者,即劳动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所有权。 马克思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个人产权属性,劳动者始终保持对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而且社会也必须承认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说,要“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的特权”。只有明确人力资本的产权是私有的,保护其私有产权才可以保证人力资本的正常运行,发挥其资本的经济价值,否则价值降低甚至降到零。正像“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指出的`那样:“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具有未来的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者两者的源泉……人们当然能获得它,但不是作为一种市场上出售的资产而是通过向自身投资……没有人能把自己同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他必将始终带来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这笔资本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可见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不能够分离的,人力资本是具有明确的私有产权性质的,离开了活生生的人,人力资本就不可能存在,人力资本永远凝结在特定的个人体内并随人体的运动而运动,随人体的消亡而消亡。

2.人力资本划分的本质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物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显著地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因为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物力资本投资也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持久发挥作用。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已经是决定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也将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变资本,一类是可变资本。所谓不变资本,就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一部分资本;所谓可变资本,就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这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资本的划分相一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而自身的价值量却不发生变化;可变资本则不同,可变资本的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过程具有二重作用,一方面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一方面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些剩余。因此,通过对资本的划分进一步说明,可变资本即劳动力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对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的肯定,实质上是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充分肯定,这与人力资本理论中对资本的划分的实质是一样的。

3.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用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及收益计量模型,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及收益模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舒尔茨和贝克尔等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测算,得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大大高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结论。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使用了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这两个概念。剩余价值率是用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大小的比值(m/v)来表示和计算的,利润率是用剩余价值与资本家垫付资本之和的比值〔m/(c+v)」来表示和计算。从以上可以看出,资本家投资于可变资本的回报率高于不变资本的投资,由于研究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占有的属性,没有对具有增值性的可变资本(人力资本)效率作更多的深人研究。尽管马克思的分析比之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还要深刻,但是,研究的阶级属性决定了马克思的分析更注重质的方面,注重生产关系的研究,而西方学者则侧重量的方面。

综上所述,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但仍不能磨灭其思想的光辉,他的思想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具有拓展性意义。我国的理论界对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重视和研究都不够充分,我们有必要予以重视和加强。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博大精深,无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经济理论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

篇5: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多维透视研究性论文

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多维透视研究性论文

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做法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协调,财务报告的额外成本和跨国公司处理业务的困难变得严重。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性在国际上一直被大力提倡,以便加快经济决策的进程。

一、会计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各国会计的差异反映在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如果投资者和债权人遇到财务报表的困难,他们就可能不愿意投资或借贷资金,因此,使用一个公认的会计语言表达,对财务报告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各国会计实践的多样性导致一些当事人的问题相当严重,其中一个问题涉及与外国公司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各子公司按当地规定编制财务报表,这些规定通常要求公司使用当地会计原则保存当地货币的账簿。按照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GAAP)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母公司也必须转换其外国业务的财务报表,以纳入公认的会计原则。与会计多元化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些国家缺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许多人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失败是由于会计透明度的缺失。由于披露缺陷,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充分评估风险,因为财务报表并没有及时反映出风险暴露的程度,债务的实际规模隐藏在未披露的关联交易和资产负债表之外。

二、国际会计的协调途径

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立一套在国际上值得信赖的会计准则,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符合全球会计协调化的背景下,必须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市场力量戏剧性地改变金融格局,学界认为,国际会计的协调是一个涉及多样性以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这种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国际交易和提供理想的信息,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可以规范信息普遍的经济决策、细化金融市场信息、提高管理责任。会计的协调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披露与证券发行以及审计标准。

国际会计协调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允许外国公司使用母国会计准则

允许外国公司编制财务报表使用其母国会计准则,这就要求必须提供关键的会计信息,提交净收入和股东权益之间的母国和所在国的财务报表。可以说,协调比准备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成本更低。例如,美国证交会就允许外国公司准备除GAAP以外的财务报表,然而,他们也必须提供调和外国公认的会计原则和国内公认的会计原则。

(二)相互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之间相互承认,就意味着虽然他们没有根据国外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但是仍然很容易被国外接受。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就可以接受外国公司提交的以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财务报表。目前的国际会计协调工作开始于2002年。2005年,所有欧洲公司在欧洲证券市场交易都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其中,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发布了自己的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必须采用他们国家的所有会计准则。

许多国家,像韩国、蒙古等也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在俄罗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非常相似,新西兰的会计准则则采纳了36项新会计准则及12项相关解释,这些都形成了新西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新加坡,很多会计准则基本上采取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在,这些被称为新加坡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本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坚定支持者,日本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团队共同努力,试图让日本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日本已开展的会计联合项目与IASB合作,有效消除了日本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

三、国家会计协调的回顾

(一)中国

中国目前的会计制度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由财政部的制定会计和审计标准。1992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IFRS)指导了新会计准则的架构设计。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是财政部的一个机构,成立于1998年。目前,中国已经颁布了如现金流量表和债务重组问题的会计准则。基本原则是:(a)持续关注;(b)一致性;(c)权责发生制;(d)匹配。后来,财政部颁布了一个列表,努力消除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新会计准则(IAS)。它对规定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许多变化处理,如在中国上市的公司的坏账率可以高达政府批准0.3%—0.5%。事实上,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企业确定计提坏账准备。因此,这些规定在协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重大进展。当然,中国所有的上市企业都必须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二)美国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监管会计事务。美国1973年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经发布了150个财务会计准则公报。其会计理论主要涉及:(a)会计实体;(b)持续经营事项;(c)会计时间;(d)货币计量。在美国,所有的研究及开发成本确认为费用,后进先出,先进先出,平均成本的方法是允许的`,采用负债法核算所得税。

在美国,SEC没有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作为财务报表的外国上市公司提出的依据。当前,国外上市的公司必须做到:(a)编制报表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b)美国要求提供详细的盈余和外国会计的账面价值,这是保证国外上市企业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

2002、FASB和IASB签署的“诺沃克协议”试图调和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四份文稿基本汇聚了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标准。目前,FASB和IASB都在开展联合项目,解决收入和相关业务问题。

(三)澳大利亚

在1984年之前,虽然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制定出会计准则,然而,AARF制定的标准并沒有取得合法的地位。1984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了国际会计的标准。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除了评估有形资产和研发(费用化或资本化)外,大致符合美国的会计准则。

自1996以来,AASB采取更加强硬的国际协调政策,AASB也负责审查现有和标准草案,看它们是否符合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因此,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虽基本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的要求与IAS完全相同。通常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往往让比澳大利亚的会计标准有更多的会计核算方法。自2005年以来,澳大利亚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准备财务报表。

(四)印度

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是会计和审计的最高组织。印度在1977年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规范财务报表的各项项目。目前印度会计准则实际上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直到1999年,法定审计是印度唯一的执法机制。1999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全国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这是一个关于会计准则的咨询机构,对会计准则的国家咨询提供建议,努力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不时发布标准,某些标准也会根据新的和附加的标准以及行业的经验进行了修订。此外,董事会还准备了一个比较列表,详细列出了相应的印度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在目前的经济和商务活动中,哪些准则是无关紧要的。

研究表明,印度正在慢慢地进入会计准则的舞台。当然,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会计准则进展特别缓慢。然而,印度的一些会计准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对应,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但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印度,会计准则标准的制定者来自不同的机构,这也导致了其国际会计准则标准进展的缓慢,其国际化也缺乏一定的方向。国际会计标准所规定的评估方法的复杂性,需要专业判断、广泛评估、完整性和一致性。在所有国家,尤其是在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这可能不太容易实现。在这些地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其会计处理导致账户的差异,范围主要包括综合财务报表、所得税会计、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

四、结论

国家资本市场的放松管制加大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在国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面临会计多元化的问题。没有相互的协议,会增加大量财务报表重复以及协调的成本,投资者等也会特别关注其他国家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因此,国际会计协调是必要的,必须为跨境用户提供可比和可信的财务报表。

几十年来,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出现了许多重大发展。许多组织(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IFAC)贡献了许多重要的资源,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卓有成效。例如,欧盟要求上市企业必须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加拿大还允许使用缺乏互相承认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此,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全球资本市场将更加有效和高效。

在国际上,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化会计准则的协调。协调是通过国家之间有差异的做法,消除会计原则在世界各地之间的不必要的差异。

总的看来,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的最初困难已经克服,各国之间的会计原则和程序趋同的进展已经在进行,预计全球趋同的进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的监管框架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设置也在协调中。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一些不同的做法,因此,相同的标准不能产生不同的情况,预计这一过程将最终为实现国家和国际层面的会计协调创造新的目标。

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多维透视的论文

古代德治基础的多维透视-基于社会学角度的分析

斯宾诺莎名言阅读

斯宾诺莎的经典名言

多维元素片说明书

透视友谊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的多维品读

文化生活类作文素材多维品读

邓科:中国当代社会阶层透视

认识透视法的美文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多维透视(锦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多维透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