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语文《公输》课堂实录(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山煢水芾”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师:上课!
师:战争的苦难磬竹难书,我们都呼唤着和平,其实呀,在两千年的先秦,哲学家墨子就已经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他曾经凭借智慧和胆识制止了一场不义之战。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公输》,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板书课题)
师:大家对墨子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下?
生1:墨子,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看的课下注释。
师:利用课下注释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墨子》这本书?
生2:(看课下注释很快的说)《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师:大家都标划出来。预习时,能做到给生字注上音的同学举手?
(大部分同学都举手)
师:那大家开始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流畅。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约三分钟)
师:大家有不认识的生字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生字)
师:现在还有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生字吗?举手问出来。
生3:“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一句中“为”字的读音一样吗?
师:谁能当小老师给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4:第一个“为”是介词,读wèi;第二个“为”是动词,读wéi。
师:谁还有生字?
(无人举手)
师:大家解决了生字,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课文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字、词、句用笔标划出来,一会儿咱来一块儿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老师指导方法:要求学生做出标记,要具体到哪个字,哪个词不会。)
(4分钟后)
师: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懂的句子。
(生讨论解决疑难)
师:小组内不能解答的,现在大家举手问出来,咱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5:153页“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问时要具体到哪个词不理解。这句话中肯定有你理解的词,比如:“吾”什么意思?
生5:“我”。
师:“知”呢?
生5:“知道”。
师:“所以”什么意思?
生5:-----
师:那看一下课下注释。
生5:用来......方法。
师:“距子”怎么翻译?
生5:对付你。
师:那好,你把这句话通一遍,试一试。
生5:我知道......你知道......
师:到底是“你知道”还是“我知道”呀?
(生笑,气氛融洽)
生5:“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抵挡你,但是我不说”。
师:这不是回答的挺好的吗?一定要相信自己!
生6:150页“争而不得,不可未强”中的“强”字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解答?
生7:强大。
生8:我不同意,应是“坚强”。
师:“争论了却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说得通吗?
生:说不通,应该是“坚强”。
师: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生点头,默认)
生9:153页“善哉,吾请无攻宋矣”中的“请”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给他解答?
(无人举手)
师(提示):这个“请”同“请献十金”中的“请”意思一样。
生10(恍然大悟):请允许我。
生11:“虽杀臣,不能绝也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生12:即使。
师:谁还有疑难问题?
(无人举手)
师:好,请看大屏幕,(打出课件),谁能来解释一下?
师:“然胡不已乎?”的“胡”是什么意思?
生13:“为什么”。
生14:“荆之地方五千里”的“地方”是“土地方圆”。
生15:“公输诎”的“诎”同“屈”,理屈。
生16:“吾知所以距子矣”的“所以”是“用来......的方法”。
师:翻译下列句子:
(出示课件)1、吾义固不杀人。
2、宋何罪之有?
生17:我坚持正义向来不杀人。
生18: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师:大家把文章的意思弄懂了,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生19:讲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师:概括非常简练。墨子先劝说的谁呢?
生(齐):公输盘。
师:在劝说公输盘时,你认为是劝服了还是没服呢?
(生有的说“服了”有的说“没服”)
师:请大家找出证据。
生20:我认为服了,课文有原句“公输盘服”。
师:那大家标出这个句子。(板书“服”)
生21:我认为没服,因为他并没有放弃攻宋。从“不可,吾既己言之王矣”可以看出。
师:那为什么文中写“公输盘服”呢?请大家读课文,从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读到“公输盘曰:‘诺’”。思考一下公输盘是怎样一步步被说服的?墨子使用了什么劝说方法?(生读课文)
师: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下?
生22:墨子给公输盘设了一个圈套,引诱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连用五个“不可谓”,指出他“义不杀少而杀众”,使他理屈词穷。
师:设了一个圈套(板书O)。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他在道义面前哑口无言,理屈词穷――“公输盘服”(板书:道义)。但他放弃攻宋了吗?
生(齐):没有。
师:所以这时候公输盘和墨子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下面大家就分角色读,揣摩二人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
(生开始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师巡回指导)
师:谁能来试一下。
(两个女生站起来读)
师(采访读墨子的女生):为什么你读的语调非常高亢?
生23:因为墨子在劝说时是信心百倍,胸有成竹。
师:谁能来评价一下她两个读的怎么样?
生24:我觉得墨子读的很好,把他正义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公输盘没读出当时的情形。
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没读出来?
生25:“不可,我既己言之王矣!”
师:你能读一下吗?
生25(读)
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生25: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但又不想放弃攻宋,就拿楚王做挡箭牌,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师:公输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墨子毫不退缩,立刻去拜见楚王,一场精彩的论辩又开始了。下面大家来读第二部分,小组内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用声音传达感情的同时,尽量加上动作、神态,一会儿找同学演出来。
(生开始表演读,师指导)
师:大家读的很投入,谁能给大家到台上演一下?
(两位男生上台来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师:我想问一下楚王,你认为你读的最得意的地方是什么?
生26:“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师:为什么?
生26:我感觉把楚王盛气凌人的气势读出来了。
师:(模仿这个男生的表演)“啪”再拍一下桌子,是够蛮横的!
(师生笑)
师(另一生):那你呢?
生27:应当是第二句。因为墨子已经胸有成竹,志在必胜了,读时很有信心很有气魄。
师:你觉得你读出气魄了吗?
生27:有点欠火候。
师:那好,大家都读这一连串的比喻句,看怎样才能读出气势。
(生读)
师:在先秦散文中,经常有一连串的排比句,非常有气势。那怎样才能读出气势,谁能来试一试?
生28:(读)
师:谁能给他点评一下?
生29:我感觉他气势是读出来了,但有些字音没有读准,比如:
“糠糟(zāo)”读成了“糠糟(cāo)”,“长(zhàng)木”读成了
“长(zháng)木”。
师:你就是读得再有气魄,只要是读错了字,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字词的积累。那好,大家看墨子在劝说楚王时,使用了什么方法呀?
生30:设喻,下了一个圈套。
师:墨子设喻很巧妙,让楚王从道义上也“服”了,不得不说“善哉”,那他放弃这场战争了吗?
生(纷纷):没有。
师: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生齐读)
师:最后的结果用哪句话可以概括出来?
生31:吾请无攻宋矣。
师:那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让楚王和公输盘真正“服”了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交流)
生32:凭借着实力让楚王真正屈服。
师:(板书“实力”)墨子讲道理让其口服,实力才让其真正屈服。
师(回扣板书小结):子墨子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来讲道理,在道义上使其理屈,最终依靠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他的主张――非攻(板书)。
师:大家读过鲁迅先生的《非攻》吗?
(有几个同学举手说读过,大部分同学说没读过)
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课下一定要看一看,大家可以比较一下《非攻》里面的墨子形象,同本文有什么区别。
师:整篇课文墨子同公输盘和楚王斗智斗勇,最终阻止了一场不义之战,可谓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想必对大家也有很大的启发,现在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物说几句话?先在小组内说一下。
(同学交流)
师:谁来说一下?
生33:我想对墨子说:“你誓死捍卫正义,为实现和平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也争取做这样的人。
生34:我想对公输盘说:“你有精湛的技术,但为什么却用到攻打别人的身上呢?如果为人民造福的话,会不会更好呢?”
生35:我想对楚王说:“不要觉得自己强大就欺负弱小的国家,迟早你要受到惩罚的。”
师:如果美国的布什总统能听到这句话就好了。
生36:我想对墨子说:“你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但你“非攻”的思想有一些不实用了。秦始皇就是因为使用战争灭六国才统一中国的,如果按照墨子理论,中国就永远无法统一了。我认为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战争的。”
(掌声雷动)
师:你真不简单,提出了一个困惑我们人类的问题,听课的老师都为你鼓掌了!
师:但毋庸质疑的是,战争带给我们的永远是苦痛,和平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结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墨子那样,为和平而不懈奋斗,那么生活就会安定,世界就会和平。就让和平的美丽永驻我们心间吧!下课。
[语文《公输》课堂实录]
公输课文课堂实录
公输课文课堂实录
一、介绍墨子,引入课文
师: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战国的初期,这是一个乱世。诸侯们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彼此间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弄得民不聊生,墨子深切地同情老百姓的遭遇,并四处为他们奔走呼号。今天这篇课文所讲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上一堂课我们疏通了文句,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来把课文一起读一遍,力求读得自然一些,流畅一些。
(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2—5自然段,理解“吾义固不杀人”
师:把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楚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生1:为了扩大自己的土地。文中写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师:你能通过语言文字看清楚这场战争的性质,很好。公输盘就在帮助楚王积极地准备这场血腥的侵略战争。然而表面上,他是怎么标榜自己为人的?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生2:“吾义固不杀人”。
师:这个“义”是什么意思?
生3:崇尚仁义。
师:很好。这个“固”呢?
生4:从来。
师:对!“固”,从来。说明我崇尚仁义,从来都不杀人,我是坚守这样一个做人的原则的。读这句话的时候,“义”和“固”要加强语气,突出公输盘那种一本正经的口气。前文墨子说“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和“请献十金”,就是为了引公输盘说这句“吾义固不杀人”。因此,读墨子的话,要注意用一种恳请的语气。公输盘是从不悦到断然拒绝,所以他的语气一本正经中还略带有一种怒气,请同学们读读第2到第5自然段,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生读2-5自然段。)
三、研读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感悟墨子的论辩艺术及兼爱非攻的思想
师:墨子引诱公输盘说出了“吾义固不杀人”。围绕这句话,我们来思考三个问题。
(课件展示。)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联系课文,我们想一想:①墨子是如何指出他讲这句话的虚伪性的?②五句“不可谓”又驳斥了公输盘哪些可能的狡辩理由?③联系第1自然段,比较墨子所做的与公输盘所说的,你感受到了什么?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感悟批注在书上。
(生默读、思考、批注;四人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1.感悟墨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艺术。
师:下面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这三个问题。先看第一个,墨子引诱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但是,他是怎么指出公输盘讲这句话的虚伪性的?
生1:从这一句话,“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攻宋”就是要去攻打宋国,那么受害的就肯定是百姓了,但是公输盘又说“吾义固不杀人”,那就和他的行为形成了矛盾。
师:对!你的发言抓住一个“攻”字,一针见血地指出公输盘行为和语言之间产生了矛盾,他讲这句话是虚伪的。有没有补充的?
生2:“宋无罪而攻之”,说明宋国是没有罪的。“无罪而攻之”是不符合道义的。
师:对,讲得好。你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从“吾从北方闻子为梯”读到“宋何罪之有”,体会一下墨子的质问口气。
(生2读。生齐读。)
2.感悟墨子“先发制人,全面出击”的论辩艺术。
师:对,质问得非常有力!但是墨子也考虑到公输盘会提出很多狡辩的理由,从五句“不可谓”来看,他实际上驳斥了公输盘哪些可能的狡辩理由?
生3:墨子说“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他预计公输盘可能会说,打这场战争对我们楚国有利,我们楚国的土地又可以多那么多,但是实际上这场战争是对楚国没有利的,因为楚国土地很多,人民很少,如果发动这场战争,那是得不偿失的,弊大于利,所以墨子就说“不可谓智”,封杀了公输盘的一个狡辩理由。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假想到公输盘的一个狡辩理由,而且抓住了文中的“杀所不足”和“争所有余”,指出了这场战争是得不偿失的!我觉得你刚才有一个词还用得不太确切,不是“封杀”,换一个词更准确一点。
生4:反驳。
师:“反驳”比较好,或者“驳斥”,行不行?你能把这句话给大家读读吗?读时,“杀”、“争”、“智”要加强语气。
(生读。师指导生齐读。)
师:还可能会抓住他什么狡辩理由?
生5:公输盘可能会说,宋国是有罪的,我们是代表正义去攻打它。墨子说“宋无罪而攻之”堵住了公输盘的狡辩理由。
师:对,抓住一个“无罪”堵住他发动战争的借口。
生6:墨子反驳说:“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墨子料到,公输盘可能会说:楚王我,我必须忠诚于楚王。
师:对。墨子是怎么反驳他的?
生7:“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你知道楚国地大,但是人少,这是得不偿失的一场战争,而且从道义上来说,是不仁义的战争,却不告诉楚王,还要去攻打,这不是忠于楚王的表现。
师:好!指出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和得不偿失的结果,这就让他没有办法推卸战争的责任。
生8:“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公输盘会狡辩说:我向楚王劝说过,但是楚王不听。然后墨子就可以说,“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你虽然劝说过楚王,但是楚王不听,就说明你没有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
师:对,你刚才强调没有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联系前面的话,他正好跟公输盘这句话中的哪一个字照应起来了?
生8:“固”。因为他说自己从来不杀人,然而实际上是在做杀人的勾当。
师:我在你的发言中再加一句话,不仅没有劝说成功,甚至还在帮助楚王做什么?
生8:造云梯。
师:我们一开始就读到,“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你是一个刚强的人吗?你坚守做人的原则吗?
生8:没有。
师:请坐,这个发言,把“强”字和前面的“固”字联系起来,很好!最后你注意到公输盘一个什么狡辩理由?
生9:“义不杀少而杀众”。就是说公输盘会装糊涂,说自己不知道杀一个人与攻宋是一回事。
师:对。“不”“知类”就是不懂类推的道理。事实上,杀一个人和攻宋是一回事。这样就让公输盘更加无言以对。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整合起来,就会发现,墨子行十日十夜,这一路,他有足够的思考时间,预计到了公输盘可能的一些狡辩理由,所以他用了五句“不可谓”,先发制人。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和我一起分角色来读这段话,我说公输盘狡辩的理由,这位同学用书上的话来驳斥我,语气要有力。“吾义固不杀人”,然而这场战争能给我们楚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生10:“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师:宋国有罪,我们的讨伐是正义的。
生10:“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师:我必须忠于楚王。
生10:“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师:我说了,楚王不听。
生10:“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师:我不知道杀一个人和攻宋是一回事。
生1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师:非常好,驳斥得很有力!我们一起读。像刚才一样,我来说公输盘的狡辩理由,大家用书上的话来驳斥我,语气要有力!
(师生配合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把五句“不可谓”连起来,会发现公输盘始终都没有插话的可能,墨子是重重否定,层层进逼,一气呵成,最后逼得公输盘理屈词穷。我们把这五句“不可谓”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语言的气势。
(生齐读。)
师:读到这儿,同学们,我们还原整个思维过程会发现:墨子先引诱公输盘说出了“吾义固不杀人”。接下来,指出他行为和观点上的矛盾。然后先发制人,堵住了他可能的狡辩理由。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在整个驳斥过程中,态度非常谦恭,“起,再拜”,用词尖锐但又很有分寸,尊称对方为“子”,说话时用“请”。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墨子高超的辩论艺术。我们把第2到第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下,感受一下这个辩论的过程。
(生齐读2-7自然段。)
3.研读第1自然段,感悟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
师:好。联系第1自然段,比较墨子所做的与公输盘所说的,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生1:从墨子“行十日十夜”可以看出墨子崇尚仁义是表现在行动上,而公输盘说“吾义固不杀人”只是停留在嘴上。
师:你把两个人物进行了比较。文中写“行十日十夜”,为什么要强调“十日”呢?
生2:“十日”说明路途遥远、耗时很长。
师:文中已写“行十日”,为什么还要加上“十夜”?
生3:“行十日十夜”说明他一直在走,走得很急,因为前文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这个“将”字说明,战争迫在眉睫,百姓危在旦夕,他没有睡觉,他走得很急,为救宋国百姓,不辞辛劳。
师:好。“行十日十夜”足见墨子心系宋国百姓之安危,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后人所说的“墨突不黔”、“墨子无暖席”,正是反映了这种精神境界。但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也思考到了一个问题,写了“十日”、“十夜”,为什么还要强调一个“行”字?
生4:可以看出墨子当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只能通过走路这种方式到达楚国。
师:你体会到“行”的意思是走路,说明墨子的身份是平民。很好,若将他的身份与所做的事情相联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5:墨子只是一介平民,但能担负起阻止战争的责任,很了不得。
师:这种精神境界真让人感到了不得!同学们要注意,好的作品,惜墨如金。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对语言文字的咀嚼要细一点,“十日”、“十日十夜”、“行十日十夜”,我们一字一字地咀嚼,联系上下文,再跟公输盘的言行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墨子这人了不起!老师还想问一下,你们读文章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把“行十日十夜”和“起于齐”联系起来,你有点启发吗?写文章的`人为什么还要强调他是从齐国出发的呢?
生6:我觉得,这就说明,楚国攻打宋国,跟墨子没有关系,没有伤害到墨子的利益。但是他为宋国人着想,所以从齐国出发,到楚国去,劝说公输盘和楚王。他这样做是无私的。
师:讲得很好啊。有没有补充的?
生7:这场战争是不会关系到墨子自己的利益的,但是他能为其他国家的百姓着想,能看出他的爱是博大的。
师:讲得好。这两位同学读文章读得很细,而且很善于思考。从“起于齐”三个字的背后能感受到墨子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叫什么呢?可能同学们还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浓缩了墨家的一个主要思想——兼爱。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8:就是所有东西都要爱。
师:还不够准确。
生9:就是要平等地爱天下所有的百姓。
师:你的发言中“平等”这个词用得很好。关键在于“兼”字的理解。“兼”这个字,它原来的古代字形是这样的(边板书边解释):这是一根禾苗,这是第二根禾苗,这是一只手。“兼”的原义是,一只手握着两根禾苗,引申为整体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兼爱就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爱,它并不因为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也不因为人的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是没有功利心的,是真正的大爱!而这种爱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非攻。兼爱和非攻是墨家的主要思想。通过这篇课文,通过“起于齐,行十日十夜”我们能够咀嚼出来。一段看似平淡的叙述语言,如果细细地嚼,结合墨子的人物身份,并且和公输盘一作比较,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墨子的精神境界是那么高!我们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这堂课,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墨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和兼爱、非攻的思想,在文中,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一个极具有平民情怀的思想家。最后,我们把全文一起读一遍,记住,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了不起的贤圣人。
(生齐读全文。)
师:最后留两个作业。
(1)上网查资料,解释两句话:①“墨突不黔。”②“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2)有兴趣的同学借助注释与译文阅读《公输》的后半部分或阅读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非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一年前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吗?
(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件导入,自然、贴切、巧妙,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的人文情怀;三是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阅读文本。)
生1:记得。
师:这场战争不仅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我们还清晰地记得,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爱好和平的国家以及爱好和平的人士四处游说,力图阻止美英等少数国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但是,结果却是──
生2:失败了。美英等国最终还是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师:那么,国际社会的斡旋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生3:******太专制。
生4: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生5:美国太强大了,他想称霸世界,谁不听他的话就打谁。
师:对,美国太强大,伊拉克太弱小,而支持伊拉克的国家也没有谁是美国的对手,所以没有实力阻止美英等国对伊发动战争。看来,阻止战争,不仅要有三寸不烂之舌,还要有实力作后盾。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对这点作了诠释,不信,我们来读一读《公输》,看一看墨子是怎样阻止一个强大的国家去攻打一个弱小的国家的。(多媒体课件打出:公输《墨子》)
二、解题释题,明确目标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读书笔记本,将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交流一下,看看谁搜集得比较全面、完整。(学生交流、评比,推荐搜集得较全面较完整的笔记本,教师用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解题、释题、介绍作者,此处教师却把这一教学任务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显然可以有效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师:大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很强,能够自己去查阅,去探究,这种精神值得发扬。下面我们看看学习本文应达成哪些基本目标。点击课件,屏幕显示目标。(目标略)
三、朗读课文,揣摩文意
师:下面我们带着目标学习课文,首先请大家对照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我们共同解决。
(突破了讲析式,教师不再包办字词句的诠释,而是让学生为学生释疑,教师着重对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提示,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
生1:“吾义固不杀人”的“固”是什么意思?
生2:“固”作“本来”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坚持道义本来不杀人的”。
师:“固”作“本来”讲这种用法我们已经学过,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像这位同学那样。(生点头)
生3:“争而不得,不可谓强”,这里的“强”是“强大”呢,还是“坚强”?
生4:我认为是“强大”。
师:“争论了却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说得通吗?
生5:说不通,应该是“坚强”。
师: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生点头,默认。)
生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一句中的“以”和“之”我不理解。
生7:我认为“以”是“以为”“认为”,“之”是“的”。
师:“之”是“的”吗?说不说得通?
生8:我认为这个“之”字没有实义。
师:很对,这个“之”是一个虚词,无实义。
生9:“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句中“乃”是什么意思?
生10:“乃”是“才”的意思。
11:我认为不是“才”,而是“于是,就”。
师:大家同意哪种说法?
生12:第二种。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因为前后两句不是条件关系。
生13:“吾请无攻宋矣。”是楚王攻打宋国,为什么还请求不攻打宋国了呢?
师:这个“请”不是请求,是一个谦词,不翻译。
生14:“吾既已言之王矣。”我老是翻译不通。
生15:我既然已经说给大王了。
生16:我已经对大王说过了。
师:大家同意哪种翻译?
生17:第二种。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因为“既”是“已经”的意思,“言之王”是“言之于王”,省略了介词“于”。
师:我们理解了文章大意,下面请一位同学将全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其他的同学小声朗读,并评判一下,看看你的同学读得怎样。
(一女生朗读。)
生18:读得流利,声音洪亮。不过有几个字读错了,“短褐”的“褐”应读“hè”,而不读“jié”。“雉免”的.“雉”读zhì,不读“cí”,可能她把“雉”“雌”弄混淆了。另外,应读“禽滑(gǔ)厘”,而不读“禽滑(huá)里”,其实书上有注解。
师:他听得很仔细,把读错的地方全都纠正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分析了读错的原因。
生19:她读得节奏感比较强,停顿也处理得比较好。但我认为有四处地方处理不够妥当:一是“此为/何若人”,应读成“此/为何若人”;二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应读成“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三是“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应读成“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四是“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应读做“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师:厉害!连这么细小的地方都听出来了,很有文言语感。
生20:人物的语气语调也处理得比较到位,如墨子的话正气凛然,一气呵成,富有论辩性。但有两处我认为处理不够好,一处是“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理亏,心里发虚,无言以对,同时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仗势欺人,朗读时要把他心里发虚又仗势欺人的语气读出来;二是“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想杀掉墨子以绝后患,还有一种威胁的意味,所以也应朗读出来。
师:真了不起,对人物有准确的把握。如果这样朗读课文,那么人物形象也就会跃然纸上。下面老师来读一遍,大家看是不是合乎要求,并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师朗读)
(重视读,体现了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规律,不仅有范读,还有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生21:老师读得好,不过你的声音没有张洁(班上一女生)的动听。
师:那我们请张洁朗读吧,同学们跟着小声朗读。(张洁朗读,众生跟着小声朗读)
师: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读一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层次和人物形象。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师:通过朗读,我想大家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现在我们以“这篇课文叙述了 的故事,表现了 ”为话题,试着和作品对话,从而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争先恐后地说。如: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以话题的形式,让学生朗读文本,有利于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交流,体现了阅读的规律。)
生1:叙述了墨子阻止大国侵略小国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生2:叙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勇于实践和顽强斗争的故事,表现了要制止不义战争不仅要从道义上说服别人,还要有实力。
生3: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不仅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和勇敢,同时表现了侵略者的阴险和狡诈。
生4:叙述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侵略宋国的意图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
……
五、吟诵玩昧,合作探究
师:我们都已进入了角色,走进了课文之中,有自己的感悟,现在我们深入学习课文,通过吟诵玩味进行探究和鉴赏,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层次、写法,欣赏作品的美。请大家先用吟诵法朗读,要真正进入情境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自我欣赏品味。
(吟诵、品析、探究,将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并融入现代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同时探究专题也充分表现了文本内容、写法特点,可以说,这些问题探究清楚了,文本的学习也差不多了。)
师:现在我们分组边吟诵边品析边探究,先着重探究如下几个问题(点击课件,屏幕显示):①课文写墨子止楚攻宋有哪几个步骤?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楚王的?②课文在叙述时曲折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③墨子的语言很有论辩性,这种论辩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各组探究后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分组吟诵、品析、探究,然后汇报。)
(汇报略。)
(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说明学生已完全深入了文本之中,像这样解读文本,收获一定很大。)
师:下面请大家再朗读吟诵课文,看能不能再提几个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
生1:墨子为什么用许多比喻说理?
生2:文中公输盘的描写和历史不太相符。
师:此问题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探究。
生3:文中对墨子的描写有美化之嫌。
……
师:这个问题很有创意。大家提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我们还是留着大家下去探究吧。如果需要老师帮助的话,我一定鼎力相助。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墨子的?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他什么特点?注意: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来谈。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生4: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墨子,表现了他的机智、善辩。比如,他见到公输盘,不先说来楚国的真正目的,却从想借公输盘之手杀掉侮辱自己的人说起,引起公输盘的不快,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个人是不义,却不知道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再比如说,墨子在说服楚王时,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说得楚王诺诺称善。墨子说话总能抓住对方要害,引其上钩,先发制人,使对方无言以对。
生5:我认为通过语言描写还表现了他的勇敢无畏。墨子只身前往,本来就是勇敢的表现,他是在用生命践行他的政治主张!再比如说,当公输盘发出“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的威胁后,墨子针锋相对:“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你无非是想把我杀掉,我清楚你的险恶用心。)墨子的勇敢无畏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生6:我认为还通过行动描写表现墨子的智勇双全。比如,他和公输盘的对阵,他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你公输盘的云梯并非不能摧毁的迷信,从而彻底挫败了公输盘。
生7:我认为对比描写也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和善辩。墨子的滔滔不绝和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那么,作为现代青年,你觉得墨子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继承和发扬的呢?
生8: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者能够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生9: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顽强斗争的精神。
生10:我以为,他那种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精神值得永远发扬光大。(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是的,今天的和平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结果。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台湾没有解放,****势力依然存在,恐怖组织也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墨子那样,为和平而不懈奋斗,那么,生活就会安定,世界就会和平。
师:鉴赏文学作品,除了人物形象外,还可对文中美点、妙点进行品析、鉴赏。下面我们试着鉴赏一下。
(从语言入手鉴赏美点、妙点,是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生11:“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九设”“九距”表现了战斗之激烈。
生12:“攻械尽”“守圉有余”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现出了墨子的智慧。
生13:墨子劝说楚王时,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生动、贴切。
……
六、梳理小结,链接延展
……
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一定有所收获,大家交流一下吧。
(从文本中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收获人生,文本作为一种资源,其效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生1: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诵,这样就能读出味道,理解文章的内容。
生2:通过学习,我学到了一种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就是从描写入手去分析人物性格。
生3: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启示是:为了实现理想就要勇敢实践,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生4:我要发扬墨子的精神,做人类和平的卫士! (响起热烈的掌声)
吴愈
语文 -《公输》 2
《公输》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二、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一前390),姓墨名翟(di),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见公输盘”到“吾请无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四、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1)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2)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请献十余: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5)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6)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需要设计的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
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可以小组讨论,研究)
提示:(l)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3)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4)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问题的讨论中能积极踊跃,希望同学们发扬。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重点掌握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学生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束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
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研读段落
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指点学生理解: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提问: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明确:
(l)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2)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3)荆有长松文梓F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三、.总结、扩展
布置课后作业及课文第三部分的自读要求。
思考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仍然不能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三部分,在写法和材料的组织安排上,与前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3.参照注释,笔译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和思考题。
二、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作业中的疑难词句。
(l)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
(2)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3)于墨子之守国有余:目,通假字,同“御”。
(4)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
(杀)尽(宋的守御者)。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
小结: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部分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墨子把公输盘的进攻―一击败,使之无计可施。而墨子的防守还绰绰有余。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来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
何地表示“吾请无攻宋矣”,放弃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终获胜。
三、小结课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三个回合的斗争,表达了什么思想?
归纳: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提问: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归纳: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评略得当。其次,本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说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扩展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
语文文言文公输练习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初三下册语文文言文 《公输》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抛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患了偷窃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兕、麋鹿之类,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个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楚国有松、梓、、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楚王说:“对呀!虽然是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技穷了,但他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
一、填空题
《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二、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 禽滑厘( )
三、解释加黑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
(3)胡不已乎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
(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
(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
(3)公输盘诎____________ (4)公输盘不说 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
(3)胡不见我于王? (4)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之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内容:
2.给加黑的字注意
公输盘不说( ) 请说之( ) 北方有侮臣者( )
3.解释加黑的字词
a.夫子何命焉为________ b.愿借子杀之________
c.吾义固不杀人________ d.子墨子起,再拜________
e.不可谓仁________ f.不可谓知类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b.吾义固不杀人。
5.墨子从人臣应具有的品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角度,历数公输盘的不是,善于运用________与________相结合的句式,能产生雄辨的力量,造成强大的声势。
6.墨子用激将法让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此句与下文中____________这一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公输盘陷入________之中,最终折服,放弃________的错误行为。
(二)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万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__________记述墨子__________的辑录。
2.给加黑的字注音:
短褐( ) 犀 ( ) 麋鹿( ) 楩 ( )
3.解释加黑的字词:
(1)敝舆____________ (2)舍其文轩____________
(3)舍其锦绣____________ (4)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__________
(5)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___________ (6)为我为云梯__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为何若人?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为与此同类”“此”指代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①段中,连设三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行为怪诞荒谬,目的是为了引出楚王对此人的评价“__________ ”
7.第③段中,从楚宋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__________来显示楚攻宋的非正义性。
8.①、③两段联系密切,用“文轩”、“锦绣”、“粱肉”比楚国之 ;用 、、比宋国贫穷弱小,资源匮乏。
9.比较①、③段,可以看出楚王攻宋的行为跟 是一样的。
10.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 的方法,“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
语文《公输》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
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_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2)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
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读第17~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
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子公输子之意(先生)愿借子杀之(您)说公输盘不说(高兴)清说之(解释)见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可是)
(解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辨析通假字的能力。训练(2)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同一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会义。)
(3)完成课后练习三。
(解说: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并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4)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说: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5)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4.课堂小结。
(解说:这则板书首先抓住文中的3个“见”字提率3部分内容,接着以双方斗智斗技中的关键词句显示各段主要内容,而后归纳各段要点,最后显示结局并评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借助板书,很快地回忆全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语文公输原文及翻译
公输
先秦:墨子及弟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然而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译文
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然而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然而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然而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
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然而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然而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然而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荆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然而一个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然而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然而一样的。”
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然而)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说。”
墨子先生说:“我知道你要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其中的缘故。
墨子先生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然而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
楚王说:“好,我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公输
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课文记述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说服公输盘,并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文章开头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三、严密的逻辑性
《公输》一文记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实践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特别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从道理上说服公输盘。攻城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墨子以献金请公输助杀辱己之人,从而引出公输的话“吾义固不杀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责公输四个不义的表现,指出其“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弓弩齐发,步步进逼,使公输退无余地,理亏而折服。这是止楚攻宋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来如弃贵偷贱的荒谬之举,来说服楚王。巧设三个生动的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梁肉而窃糠糟)、三层鲜明的对比(大而富的楚国与小而贫的宋国),使楚王不得不称“善”。第三步则是在义胜理足的基础上以实力战胜公输,以智慧揭露公输“我知所以距子”的阴谋诡计,正告楚王宋国早有防御,迫使楚王放弃袭宋的计划。文章充分表现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动精神。
总之,《公输》以假设、类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说理,透辟有力,特别是运用欲擒故纵、诱敌入套的技巧,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确翻译是“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3.“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五、曲折的故事情节
《公输》一文以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不仅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墨家崇尚朴质的文风――以达意为主,不讲求文采。故事情节却是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见公输盘,出人意料的是,见面后墨子并没有直接劝阻公输盘,而是宕开一笔,先邀请公输盘替他去杀人,制造了一个悬念。墨子见楚王时也是如此,大家都以为他要劝说楚王,但墨子却和楚王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时,读者一定会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
六、比喻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说理的过程中,本文不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用“文轩”比喻楚国的地域辽阔富饶,用“敝舆”比喻来国土地的狭小贫瘠,用“粱肉”和“锦绣”比喻楚国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国的贫穷,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质――扩张领土的野心,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而且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与公输盘的第一轮辩论中,连续用了五个“……不可谓……”,在语势上你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了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七、抓住文中的辩论进行教学的方法建议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辩论,有辩论就必须有矛盾的焦点、矛盾的双方。因此,学习《公输》,我们应在熟知文义的基础上理解几组辩论中双方的焦点及立场,分析他们辩论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们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各自的性格特征。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这个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接着和楚王辩论,将攻宋与患“窃疾”相提并论,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防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了敌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证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也可尝试着运用这些知识,找几个辩题和同学练习辩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公输》教学设计1
一、导入 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兄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
公输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二、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一前390),姓墨名翟(di),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见公输盘”到“吾请无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四、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1)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2)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请献十余: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5)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6)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需要设计的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可以小组讨论,研究)
提示:(l)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3)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4)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问题的讨论中能积极踊跃,希望同学们发扬。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重点掌握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学生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束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
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研读段落
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指点学生理解: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提问: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明确:
(l)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2)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3)荆有长松文梓F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 公输 翻译
★ 公输教案
★ 公输翻译
★ “公输”翻译